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合集十四篇)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25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合集十四篇)。

什么样的作品读后感才值得与他人分享?在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读后感是将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收获提炼出来的方式,内容丰富思维深度好的“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文章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特地为您推荐,欢迎您来阅读本文祝您愉快!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1】

文/者日乐干

翻阅《史记》,满满的都是对司马迁的敬佩。他用真实的史料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有特色的人物。他写活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历史,认识了每一个时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

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

司马迁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让我在恍仿若穿越时空界限,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血染战衣却依然挥戈兵器于千军万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个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英雄的项羽。项羽是推翻秦朝的关键人物,也是楚汉战争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

早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以伦比的勇气和非凡的才华,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消灭了秦始皇的霸权;后期则依靠自己的勇气,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最终走向死亡。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选取项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战、鸿门宴等,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项羽的悲壮人生和复杂性格。司马迁将项羽列入书中,肯定了他对秦国灭亡的贡献,肯定了他在秦楚时期的实际统治地位。

在巨鹿,面对秦军他率领江东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场面之震慑,让我在看书时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七月是项羽的起点。从此以后,他就注定是楚国人民的骄傲。”楚国虽有三户人家,却要灭秦。"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见得到应验。

在《项羽本纪》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鸿门宴".说的是刘邦和张良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在这儿款待了他们。范增几次向项羽使眼色,可项羽并没有理睬。

没办法,范增只好让项庄进去舞剑。让刘邦杀了他。张良看到后,知道情况变了。他立即让司机告诉项羽,刘邦假装上厕所逃跑。正是这次释放,项羽注定要与这个国家失之交臂。

项羽的桀骜不驯让其孤注一掷,让其呈匹夫之勇,让其兵败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鸿门宴中释放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们,可是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声巨吼扛起了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在长城内外,他挥舞着双臂战斗,并在剑中划出一幅血淋淋的景象。

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荡荡,败为贼寇胜为王。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别样的光华,只是这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永远的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入乌江,流入这家乡的水中,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宏图开始的地方。他的鲜血使河流有了灵魂,河流的咆哮,白浪,在夕阳下冲走了最后的残存,他将在这里流连数千年,这也使我们如李清照所说: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了《项羽本纪》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边缘,无论历史曾是有多么汹涌、多么灿烂,我都只是这茫茫千年历史旁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轨迹。这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消逝,而乌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义是他离开那乱世的方法。自负摧毁一切,这也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他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没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一个故事。没有幸福的结局。一切已过,历史不将会再现。项羽也有这乌江归,也许这也是属于他的一种荣耀!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2】

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除了他,没有人会像这样被记住。

所以我觉得很困惑,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比成功的刘邦在后人心中获得更多的敬仰和回忆?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么?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

我就带着这个疑问拿起了厚重而诘屈聱牙的史记,翻到《项羽本纪第七》。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然而,项羽遇到了比他早几十年的秦始皇,轻蔑地说:

“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城的时候,嬴政已经成为历史。

他的勇敢是最大的特点。他用一个人的力量征伏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战役。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也没有下定决心。他不是决意要死的巨鹿、彭城三军的决定性统帅。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一个霸王,而不是君主。他以为自己的力量可以传遍全世界,但他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却是反思。他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也是秦始皇反暴的领袖,但他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个小流氓。他们之间有什么差距?

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中找到了答案。

刘邦少年时也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3】

《史记项羽本纪》这个章节中,让我从项羽身上,懂得了他成功的原因:志向远大、身先士卒、勇敢以及重情义,但更使我透过项羽,懂得不要刚愎自用、不要鲁莽,使我不会重蹈项羽的覆辙。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盛怒嗔目,威慑四方,其一生荣辱情仇,如同狂风惊雷向我袭卷而来,不禁让我恨、怨、羡、悔交织于心,不能释怀。

恨,不能与你冲锋陷阵,披甲斩敌,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自有巨鹿之战,彭越之战的辉煌凯胜,让我更清楚了解你用兵如神,骁勇善战,势如破竹之勇猛气概。

怨,不能替你攘除奸贼叛徒,辟除自傲鲁莽之气。自有项梁,彭越,陈平等人先后背信弃义,投奔敌军,让我更懂得你孤立无援,暴跳如雷之悲痛情绪。

羡,不能像你一样拥得虞姬美人为知己伴侣替自己分担忧虑。自有霸王别姬的悲剧上演,让我更能感受你空虚寂寞,双目落泪之痛惜悲惋。

悔,不能劝你急渡乌江,重振旗鼓,卷土重来。自有东城之围,赠马亭长,赐头故人乌江自刎,让我更能感悟到你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之大将风范。

李清照曾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歌感慨哀念惋惜一代风云人物的饮恨逝去,其诗句如同阴风细雨般叩击我心门,任凭无尽的惋叹随之逝。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4】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又看出了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当刘备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面时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常采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多角度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还是以《鸿门宴》为例——在鸿门宴上,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的老谋深算,更体现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

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维透视的手法刻画人物,使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血肉俱全,丰满立体。如司马迁塑造的英雄人物项羽具有多重人格。他喑恶叱咤,又言语呕呕。他爱人礼士,又忌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是有恻隐之心,不杀刘备,还顾虑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吝啬,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势和儿女情长。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5】

《史记》读至此,我就知道该停下来写点什么了,或许,不单单是为了我心目中英雄――他,还有他的她吧!他是项羽,他唤他的她为“虞姬”。

于是我穿越这千年蹉跎岁月的层层阻挡,走进与司马迁一起尘封的那一册汗青,走进只属于他与她的那个夜晚,走近他与她于乱世之中的那段并不仓促的对白。

我来的那个夜晚,垓下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好月色。只是,无论是垓下还是天下,楚霸王的夜晚都来得太早了。

月色初上,寂静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项王的乌骓马静静地立在帐外,与旷野里的风一起陷入伸手可触的落寞之中。身经百战的项王转身进帐的那一刻,留给身后的明月一个过于落寞的背影,一如他的沉默无言。他累了,是的,他太累了,以至于可以暂时忘记这还是楚汉争雄的一片杀场。

“王,你回来了!”

虞姬迎了上去,却心疼的一眼看穿了他眼中一望无际的孤独。

项王笑了笑,没有解下战甲,就径直上了床。帐里的灯越发亮了,是了,夜又深了。

不久,项王就睡着了,不知梦中他又回到了他昔日的战场,独挡着千军万马,还是回又到了他与她的初见,碧月映西楼,总之他笑了,并且用一个充满孩子气的声音轻唤:“虞姬!虞姬!”

坐在他身边的虞姬征了一下,一滴泪不经意落到了她的王的脸上,睡梦中的项王并没有被惊醒。虞姬充满爱怜地轻轻地为她的王拭去。

“王,我在啊!王,我怎会离你而去?”

帐外歌声骤起,楚韵独有的相思与缠绵似一味温柔的毒药,喂给每一个站在帐外的士兵。虞姬站起,于仓皇的夜色中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或许,这一仗真的不用再打了,胜负之数,任何一个人都已了然于胸,她又凭什么不知道。

项王醒了,他明白这歌声意味着什么,他自己尚且无法抵御,又凭什么要求他的士兵。在那一片交织的楚歌声中项王为自己默默地置了酒。连眼神的交流都不需要了,虞姬则拔出项王的佩剑舞动起来,舞出这个英雄末路的旷世悲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击案缓歌,把每一个字都敲进了虞姬的心里。

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啊?她的王落泪了,面对着千军万马这红尘的战场,他可以称王,面对着他最心爱的女人,他却落泪了。

而虞姬,这个处于乱世的女子,此刻却出奇的清醒了,因为她可以允许她的王失败,却不允许她的王绝望。他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神,所以她不愿给他倒下的机会。

这一支舞所拥有的决绝和悲壮已远远凌驾于她的西楚霸王之上,因为这是一支死亡之舞。舞的尽头,灯灭了,虞姬倒下来,带着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男人的最后的一丝牵挂。

“虞姬!”他抱着她,泪如雨下。

他忽然明白,原来这场战争一被开始就不再只属于他,也属于她。

“王,你的剑。”她说,“突围吧!”

他哽咽着,接过剑,不去看她的眼睛,却终究点了点头。

突围?没有你,我的突围又在哪里?

帐外,敌人的号角已然响起,他的对手是谁,再也不重要了。失去牵挂的项王变得无比强悍,又变得无比绝望。而他留给她的那个点头,是男人给女人的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

项王又跨上了他的乌骓马,一如他的第一次出征,战马还在嘶鸣,而手中的剑却早已折断了。他将走近了他历史的最后一个篇章,带着一个王者的所有未卜和必然。

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多情的旁观者,我可以穿越千年的历史,却无力改变这个故事应有的结局。

王的她死了,她的王也会死,纵然上天还会给他一次机会。

好想看看乌江,看看乌江上那个如血的残阳,看看那个最后一刻仍然固执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男人的脸上的最后一份坚毅。

他注定是英雄,却注定得不到天下,但他与她却曾经拥有唯一的彼此,这就够了。

我叹了一口气,知道逃不出历史的黑字白纸,只好重重地合上了翻开的汗青。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6】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人数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他们重重包围起来。夜里,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楚国的歌,项王于是大惊,说:“汉军已经全部占领楚地吗?为什么他们中的楚人这么多呢?”项王就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很受宠爱,常跟随在身边;有一匹骏马名叫骓,时常骑着它作战。于是,项王就悲壮激昂地唱起来,是他自己作的歌:“力量能够拔山啊,壮气盖过全世;时运不济啊,骓马也不奔驰。骓马不奔驰啊,可怎么办?虞啊,虞啊,我该怎样把你安置!”项王唱了几遍,虞也应和着。项王禁不住流下几行泪。

于是项王跨上马,部下壮士骑马跟随他的有八百多人。趁着夜里,突破包围圈,马不停蹄地向南方而去。到了天明,汉军才发现,派骑兵将领灌婴带五千骑兵追赶。项王渡过淮河,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余人了。项王到了阴陵,迷失道路,问一个老农。老农欺骗他说:“向左走。”项王和部下向左走,就陷进一片沼泽地。因此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引兵向东走,到了东城,才有二十八个骑兵。追赶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对他的骑兵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经历的战役有七十多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来没有打败仗,因此做了天下的霸主。可是今天在这里走到了绝路,这是老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战不过别人啊!”于是项王把部下分为四队,令他们向四方冲杀下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会合。于是项王大叫着冲下去,汉军人马溃散,项王斩杀汉军一个将领。这时候,汉军骑兵将领杨喜追赶项王,项王回头睁大眼睛,喝叫一声,吓得杨喜连人带马倒退了几里。项王冲向汉军,又斩倒汉军一个都尉,杀死近百人。部下重新会合在一起,才损失了两名骑兵。

在当时项王想在乌江渡江回江东。乌江亭长准备一条船靠在岸边,等待项王上船。他对项王说:“江东虽然不大,方圆有一千多里,壮丁有几十万人,也足以立国称王啊。请大王赶快渡江吧!”项王笑笑说:“老天要我灭亡,我渡江去干什么呢!况且当初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上,现在没有一个回去,即使江东的父兄们怜惜我,奉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又对亭长说:“我骑这匹马已经五年了,每战必胜。我不忍心让它同归于尽,就把它送给你吧。”项王于是命令壮士们都下马步行,拿短兵器与汉军作战。单是项王自己就杀死敌人几百名,他身上也受十几处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不敢面对项王,指着他对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就说:“我听说汉王悬重赏,能得到我的脑袋的,赏赐千金,封万户侯。现在我给你些好处吧。”说完,就自杀了。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7】

这是你在战场上的表现,在生活中,你对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长久的爱,再一次,勾勒出一副美丽的历史画卷。

你知道项伯是你叔叔。毕恭毕敬是你一直对他的态度。但你所给予的真情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回报。

你觉得最亲最近最值得信赖的人却偏偏成了你最应该提防最应该远离的人。但你没有意识到,内心最真挚的感情已经迷惑了你的眼睛,影响了你的判断力。你看不清项伯,更认为无需看清,甚至觉得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了。

对爱情,堂堂的西楚霸王,一向以威武震慑天下,刚强与坚毅是你留给任何人的第一印象。但你演绎了一个至死不渝的爱情神话。这正折射除了你内心的那份儿女情长,那股柔情似水。

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有些凄冷。月光微弱。虞姬此刻愁眉莫展,心事重重。

此时她的内心感情犹如翻江倒海般变化着。她不忍与霸主分离,但命运迫使他们作出选择。最终她还是伴着凄冷的夜与为了却的爱离去了。

留下的霸王你那落寞的眼神与揪心的痛。你将虞姬紧紧的搂入怀中,尽量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她的心。在昏暗的烛光下,你眼中闪烁的泪水为这段爱情留下了最后的凄美。

战场上你骁勇善战,情场上你儿女情长。您和您都有一种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个人魅力。从个人角度看,你是别人追求的美丽和高度的化身。

可作为一个国君,一个军队的统帅,你却为尽如人意。你个人的优秀不能带动集体的优秀,甚至阻碍集体的发展。更可悲的是,你不应该生活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更不适合基于那个阴谋斗争。

这是你个人的悲哀,似乎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纵然生不逢时,你依旧凭借个人的魅力成就一段永恒的历史。

回望历史长空,你霸气犹存,柔情依旧。但愿此情此景不会随风而散,随雨而逝。经历千秋万代,跨越沧海桑田,你依旧是你,好一个西楚霸王。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8】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无奈与惋惜。也道出了对这位血性男儿兵败乌江,不肯苟活的敬佩之情!

我一直对项羽很崇拜,记得他的破釜沉舟,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进经咸阳,火烧阿房;天下之兵莫不屈膝仰视,天下之土莫不尽揽于怀。那份英勇无惧的霸气一直为我所向往,乱世出的英雄总渴慕建立霸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惜一朝兵败垓下,自谢于江东父老。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锐减。

记得高三时我第一次读到《史记--项羽本纪》也是想到了李清照的这首诗。那时习作上稍稍得意,所以在考评改的语文考试时,写了一篇名为《我若为王》的高分作文。全文措辞激昂,在惋惜他乌江自刎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这种做法的一种批判,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文我这样写着:“你肩负的乃是江东父老殷切的厚望,英勇赴死易,可拂了众多期盼的心。江东自古多才俊,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未必不无可能。我若为你,定拿出多于自刎千倍万倍的勇气来正面失败。谋臣铁骑,良将勇士,再来寻觅,待他朝,重夺霸业!”到底那时年少气盛,总将事情想的很简单,以为一腔热血与志向一定能支起颓败的阵势,那么赢得天下何难?而今重读《史记》依旧是《项羽本纪》这里,我却驻目徘徊了,对那篇文章中偏颇的见解不肯释怀!

脱离历史而解历史,本来就如无源之水,纵使激起一两朵水花,也是空有其势。那一年或许我看到的只是他乌江自刎的懦弱,却不曾看到他无扭转乾坤之力的无奈。我只是把他生硬的用历史道路中的兴起与颓落来解读,而并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他。

骄傲如斯的西楚霸王,不屑于一切小人小智,坦荡于怀,是不肯像刘邦那样攻略谋术,倘若当初“四面楚歌”的是刘邦,刘邦是断然不会刎颈自杀的,那么或许如今的历史越王勾践就不会是唯一一个以卧薪尝胆换回国家并传为佳话的王者。其实历史存在很多必然性,项羽垓下大败,历史使然。而他刎颈自杀,性格使然!较之刘邦,他缺的是一定得谋略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且性格暴躁,夺城屠城,早已失了民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那么失败是注定了。这位二十四岁领兵打仗,身经几十起大小战争,声名远播的西楚霸王,怎么会接受败寇命运!你我于今天纵览历史,兴衰评定各有己见,却不肯原谅这么个血性男儿保留尊严的方式。称其为楚汉之争意料之外的笑料,对项羽来说未免有失公允。

乌江岸边,这个正气的汉子失去的何止是渴慕建立的霸业希望,还有那忠心不二的乌骓马,心爱的女人。倘若退而求其次,他可以保护心爱之人不受伤害,保护钟爱之物不受损毁,那么或许他能健全能屈能伸的王者之气。还赴江东再图霸业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中辛酸与无奈,岂是我们说说作罢!

重读《史记》依旧是这个被历史蒙上悲情色彩的人物,一次次给我震撼。让我不忍偏颇,不忍去用理性审度那看似有些轻率与鲁莽的行为,甘愿用感性的视角如此见地一般的为他说话,为我的那篇幼稚狂妄的《我若为王》深深道歉!

读史可以明理,但有些历史不适合用理性解读。读项羽,我于这里还他一份敬意!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9】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项籍,子羽。自刎乌江而死,项籍出生于将门贵族。

项羽善战,凭借自己的武力打下一片天地,但缺乏谋略,只可谓“有勇无谋”。他太过信任自己的武力,并没有军事谋略的天赋——说到这里,还能回想起一个细节:项籍小时候学书学剑都因“不能敌万人”而不用心;后又习兵法,却也只略知其意就罢了。过于自满,缺乏耐性,从小胸怀大志的项籍,也在此时注定了失败。

籍做事风格粗暴,甚至残忍;他疑心太重,甚至逼走了范增;他不体恤民情,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赢了战场,却输了人心。

但他仍是一个英雄,勇猛,豪爽,有着不凡的气概。美人虞姬一直伴在他身旁,最后为了不拖累项王而自刎;骏马乌骓随项王一生,项王死后跳入江中不知所往。他值得被追随,但他终是败了。

籍败于垓下,听四面楚歌,以为汉已取得楚地,失了决心,感慨悲歌。第二日趁夜突破重围,迷路之时又被路边老农指入死路。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乌江边,心爱之人离他而去,又中了韩信的“四面楚歌”。无法容忍自己的兵败,这位气概不凡的英雄,决定死在自己手下。

许多人对这位英雄感到惋惜,但这也许是项王最好的选择——若项王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么他也同样无法改变结局。这是历史的选择,是项羽性格的注定。他是一位英雄,却败给了自己。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10】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其叙述的主要是在鸿门宴会上,刘邦赴宴,而项羽没把握住机会而导致刘邦逃脱的故事。自此,楚汉相争便开始了,最终也是以项羽的失败为结局,而项羽也在江边以死谢罪。

那么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竟一败涂地呢?项羽自杀前说:“天之亡我,非吾用兵之罪也。”也就是说项羽认为他的失败是命运不济:也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应为他的性格缺陷和他对待手下的态度。对于这两种观点,我更同意后者。

的确,不得不肯定的是项羽是破秦的中坚力量,很大作用于推翻秦王朝,但是提刚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也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失败。

项羽一生之中最严重的失误毫无疑问就是在鸿门宴上没用听从谋士范增之言,导致刘邦最终逃走,这无异于放虎归山。宴会之前,项羽通过曹无伤了解到刘邦欲称王的消息,便勃然大怒,这种喜怒形于色而不会隐藏的性格让她容易被人透析,怒罢,便集结兵力欲取刘,而此时的得知即将要面临强敌的刘邦并没有选择也项羽正面硬刚,而是以柔克刚,笼络项伯,以他来转达自己对项羽的敬意,讴歌项羽,以致在鸿门宴上,项羽数次将范增的数目置之不理,而导致刘邦逃脱。

项羽对待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可以说是不以为意,与刘邦对于张良的重用形成巨大反差,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两种对待贤士的态度也为其兵败自刎埋下伏笔,刘邦的善问,善用对于项羽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是巨大的优势,帮主一句话就将其手下的卧底忠臣曹无伤置于死地,而对于樊哙的理论,他就无言以对。

无论是相遇的失败抑或是刘邦的成功,一切皆取决于性格和态度。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11】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别样的光华,只是这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永远的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入乌江,流入这家乡的水中,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宏图开始的地方。他的鲜血使河流有了灵魂,河流的咆哮,白浪,在夕阳下冲走了最后的残存,他将在这里流连数千年,这也使我们如李清照所说: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了《项羽本纪》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边缘,无论历史曾是有多么汹涌、多么灿烂,我都只是这茫茫千年历史旁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轨迹。这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消逝,而乌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义是他离开那乱世的方法。自负摧毁一切,这也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他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没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一个故事。没有幸福的结局。一切已过,历史不将会再现。项羽也有这乌江归,也许这也是属于他的一种荣耀!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12】

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家庭历史学习小组,在网上和几组家庭一起学习《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我觉得收获非常多。

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为主持人展开学习的《鸿门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场让项羽失去天下的宴会令我充满了好奇心,在我的心目中,项羽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大英雄,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他难以见江东父老呢?为什么他留不住人,八千子弟兵没有了,项伯也投靠他人,连范增也被气走?我的心里疑问重重。

在准备《鸿门宴》课件的过程中,我开始认真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了很多项羽的生平事迹:小时候,叔父让他学写字和剑术,他略通一二后就不学了,叔父项梁说他,他却辩解道:学剑术只能杀一人,学写字无非为了会写自己的名字。要学就学能够打败万人的。于是,项梁教他兵法,但他也半途而废。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志向远大,但做事也容易浅尝辄止,轻言放弃,学什么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给他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鸿门宴会上,虽然项羽清楚除掉刘邦对他意味着什么,然而最终还是被刘邦必恭必敬、诚惶诚恐的态度和言语所迷惑,错过了夺得天下的最佳时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语文课文《狐狸与乌鸦》。项羽就像那只爱听奉承话的乌鸦,让刘邦夺走了触手可及的一块大肥肉!巨鹿之战使项羽变得骄傲,他当时肯定很享受威震天下的感觉!勇而骄,勇而无谋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的项羽的目光短浅。他不希望任何人超越他。但最终,却让兵力比他少四倍的刘邦赢得了天下。令人惋惜。

但是,项羽依然是我心中的大英雄,他的勇猛仍令我记忆深刻!垓下之战中,虽然他穷途末路,却没有向敌人屈服,保留了死前最后的尊严。这是一个英雄的失败之路,他的失败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性格会对他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与其说是鸿门宴让项羽失去未来,不如说是他从小养成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失败!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13】

过了漫长的一天,今天总算把《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给读完了,之前我读《五帝本纪》《周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的时候都感觉没什么好写的我还在发愁今天看完啦《项羽本纪》终于有了灵感,我就轻松了许多。项羽是个英雄。

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有人说项羽除了打仗其它都不行,于当时的百姓无益,这样的人出任首领注定就是个悲剧。

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14】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题目:

学生姓名刘跃学号年级专业13英语任课教师

提交日期成绩评定

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13英语1班刘跃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它从项羽少年、巨鹿之战、垓下之围、史官论赞四个方面来刻画项羽胸怀大志、勇敢善战、儿女情长、义重如山但又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性格特点。司马迁用自己流畅、细致的文笔刻画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展现了一个独特、有人格魅力的项羽。

关键词:项羽;《史记.项羽本纪》;性格;人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说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打开了我通向项羽国度的大门,那么《史记.项羽本纪》才是真正带我走入了项羽的内心世界,使我认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真项羽。有人说,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然而,无论后人如何评价项羽的功过得失,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至少在我心里,我深深地敬佩这个两千多年前在历史长河中抹上浓重一笔的项家英雄。

一、少年有志

《史记》中有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1]项羽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固然一个人的相貌特征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项羽能在短短三年内灭掉强大的秦国,并且成为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与他从小立下宏图壮志密不可分。有人说项羽性情暴戾,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正是他的暴戾造就了他的勇猛和不可抵挡的力量,而这股力量的根源在于家仇国恨。项羽的祖父项燕死的时候,项羽才十岁,而他起兵的时候已经二十四岁了。正是这个矢志不渝的理想,支撑着项羽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了十四年的光阴。这不禁令我想起了一部追了多年的动画片《秦时明月》,里面的项羽小小年纪,就得背负家仇国恨的包袱,他机智得令人不得不折服,坚强得令人心疼。就是这个十来岁的少年吧,从小立下了与自己年龄格格不入的志向,经历了平常人无法想象的童年。他唯一的选择只是忍耐并且期待。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这就是理想的力量。反观当今社会的小孩子,父母爱护有加,嘴里含着怕化了,手里捧着怕摔了,十几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洗衣服,独立生活能力差,没有为之坚定不移的人生的奋斗目标。环境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如此。

二、破釜沉舟

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作了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上联赞扬的就是项羽这个创造了以四万军队打败拥有三十万兵力的强秦的奇迹的一举成为名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面对实力如此强大的对手,项羽的第一反应不是退缩,而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俗话说得好,“陷之死地然后生”,所有[1]司马迁著,来新夏主编.《史记选.项羽本纪》.中华书局,20xx.58.

.

的楚军将士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没有退路了,唯有胜利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除了拥有非同寻常的勇气之外,项羽还懂得如何激发团队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挫折甚至灾难,每当我们感觉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渡过生活的难关,驶向胜利的彼岸。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团结的力量。我认为,团结一心才是最重要的,项羽就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才使此次的巨鹿之战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当今社会,我们也越来越注重团队精神,因此,我们更需要团结,更需要友爱,更需要这股强大的力量。

三、霸王别姬

项王曾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

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项羽反复吟唱,虞姬洒泪相和:“汉军已略地,

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罢,拔剑自刎。面对此情此景,这位铁骨铮铮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泪如泉涌。虞姬的坚贞品格固然令人敬仰,但是项羽的行为又何尝没有体现了他的男儿柔情呢?项羽和虞姬的英雄美人事迹传颂千古,留下许多佳话,令人歆羡不已。我总是喜欢这些凄美的爱情故事,即使男女主角的历史地位不高或者赞赏不多,也没关系,我所关注的只是他们之间纯粹的感情,与政治、经济等一些繁华的外象无关。动人的故事总是凄美的,因为悲伤的结局令人更加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生活不是拍喜剧片,它拥有人生的百态,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感情也不是都一帆风顺、幸福到底的。我们总是高估了爱情的重量,所以才会有一系列的矛盾和争吵,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仰望的,因为我们很难抵达,所以我们才会更加为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感到惋惜和震撼。

四、乌江自刎

我一直觉得很疑惑,即使四面楚歌,爱姬自刎身亡,百万雄师只剩下了八百人,但是按照项羽的性格,应该是不会这么轻易认输的。当亭长冒着生命危险保证项羽安全过江时,项羽为什么不答应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待日后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呢?后来,我从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他之所以选择死,是因为他不想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踏上故乡的土地,他的血管中流淌着贵族的鲜血,而这种贵不是权贵,不是盛气凌人,这种贵包含着责任、尊严与荣誉,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血统中最宝贵的东西。”我恍然大悟。是啊,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它本身的价值,它对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项羽的个人魅力不仅表现在他的生,更表现在他的死。他的死并没有留下失败或悲伤,只有悲壮。我们敬佩他有这样的勇气,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而有些人却截然相反,即使他们在你背后说了不知多少你的坏话,表面上还是可以戴上虚伪的面具和你谈笑风生,演绎一出精彩的戏码。相比而言,我更喜欢项羽的直率、真实。那正是我们缺少的骄傲,因为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当然,人无完人。项羽的缺点与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并且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还要自恃其高,爱慕虚荣。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酿成大错。我想倘若人生能够重来一次,项羽一定会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改写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生命不相信如果。作为一个历史的继承者,我们无法正确的评价英雄的得与失,但我坚信,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1]司马迁著,来新夏主编.《史记选.项羽本纪》.中华书局,20xx.79.

就凭他少年时立志图秦的正气,破釜沉舟时锐不可当的势气,痛别虞姬时表现了真爱的勇气,乌江自刎时书写了壮士的豪气,就足以令成千上万的人敬佩不已。

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人生,项羽的人生是一个传奇,我们不一定要拥有像他那样的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向英雄项羽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矢志不渝地奋斗,做一个勇敢、真实的人,在合法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做最好的自己。没有人能十全十美,对自己的不要太过苛求,你将收获到一个圆满的人生!也真心地希望后人能够了解真实的项羽,让英雄的美名流传千古。

参考文献:

[1]司马迁著,来新夏主编.《史记选.项羽本纪》.中华书局,20xx.

[2]李清泉解读.《英雄项羽》.江西人民出版社,20xx.

[3]程步荐.《真项羽.勿错如此》.青岛出版社,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