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新闻周记(收藏十二篇)

新闻周记

发表时间:2024-05-04

新闻周记(收藏十二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新闻周记(收藏十二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周记(篇1)

本周做的事,第一件是帮老师在网上搜集资料,固然是上网,但网上的资料是海量的,怎样从这些资料中找到有用的,有价值的还是要有能力的,并且要认真,踏实,有耐心的把百度最少前二十页给看完,再在从中整理。

第二件事是随着老师往采访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录音,回来后整理录音,发现录音的声音特别小声,整理起来特别痛苦。每件事都要特别仔细,由于听说有同学不谨慎没录到音或把录音给删了,那酿成的后果真是没法弥补的。采访各种人的同时,实在也是反思观察个人价值观的一个进程,真实的有自信,成功的人怎样的,怎样表现他的一言一行,接触到了自己会深有体会。最痛苦的一件事是老师派我自己去楼盘采访,让自己找几个楼盘实地采访。就这么换乘着各种交通工具,问了无数人,走了很多路。新闻真实性,就是这样,尽对不能靠感觉考料想,即便知道结果也一定要实地验证。今天的电话采访两个专家,结果第二个忘了录音了,还好只是几分钟的采访,赶紧整理出来,这些不能犯的错以后真不能犯了。

这周老师休假,所以我的任务也相对减轻了一些,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天来报社,每天阅读报纸,每天了解新闻信息。因为有些东西,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积累才能慢慢产生敏感度与潜力点的。

周二的时候,我在报社浏览新闻。偶然间听到相邻办公桌的薛老师对着电话说道: “我们报社是采编分离的,您这种软文性质的广告我们是不做的。”“我们是不收钱的,我同事也没有人会收这种钱的。”类似的话语,我也在其他记者打电话的时候听到过。记者收红包的潜规则大伙儿都懂,但是该收的不该收的,老师们身体力行地教导着我们。昨天听到在武汉实习的同学跟我抱怨,带她的实习老师对她爱搭不理,采访也不带上她,最多只是让她找找资料、听听录音,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多。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幸运多了,老师基本上所有的采访都会带上我,而且在采访之前会跟我讲解可能问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状况,提醒我注意记录的细节,采访后还会告诉我这次采访的重点以及写稿的方式及风格。每次出去都让我觉得收获很大,很激动。

本周我在印报制版室实习,我在实习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排版老师接收传送过来的报纸的文字和图片内容,并且对文字和图片内容进行审查核实。对于文字部分的内容主要就是审查有无错别字或者是词语使用不当还有句子是否通顺,这一部分的工作就是用上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的现代汉语的知识,发现问题后和排版老师商量验证无误后方可正式进行排版。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在校期间排版掌握的不是很好,有的技能还不是很熟练,所以排版老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让我直接去排版,而是要求我帮助她审查报纸内容并帮她接收客户要求和信息。时间长了,在对一些排版知识和工作程序熟练之后,排版老师开始教授我一些关于排版的实用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这是排版老师从工作和实践经验中得到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和自己的练习,慢慢地排版的一些技能掌握了也熟练了,这时排版老师让我独自接受了一些比较简单的报纸排版,我自己做完之后请老师审查并指导修改。

新闻周记(篇2)

如果有一根鱼刺卡在你的食道里,你应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看到了一则新闻,有一位女性在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食道就被鱼刺给卡住了,一般人遇到这种事情,不是一直吞饭让鱼刺滑下去,就是喝一点醋让鱼刺软化,如果醋都能软化鱼刺的话,那我们的食道更不用说了。但是这一位女性的做法更疯狂了,他居然把5c.c.的盐酸倒入杯子里,然后再把5c.c.的可乐倒在杯子里混着喝,可想而知,这样食道可是会受伤的。

当你不小心把鱼刺吞下去时,千万不能异想天开的随便吃喝东西,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立刻停止进食,然后尽快去看耳鼻喉科,请医生处理,以免病情恶化。

新闻周记(篇3)


这周是我在新闻中心实习的第一周,我感到非常激动和紧张。作为一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我一直梦想着能够进入新闻界,亲身体验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能够有机会在这样一家知名的新闻中心实习,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我进入新闻中心的第一天,就被派去参观记者编辑部。整个编辑部空间宽敞明亮,墙上挂满了新闻照片和奖项证书。办公桌前的每个记者都在专心地打字、查阅资料或者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个充满着工作氛围和紧张感的地方。


第二天,我被分配到一位资深编辑的办公室进行指导和培训。她帮我熟悉了新闻中心的工作流程,介绍了新闻稿件的撰写要求和编辑标准。她还给我提供了一些在新闻报道中常用的资源和工具。在她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采访。


随后的几天里,我开始参与到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参与例行会议,了解当天的新闻动态和分工安排。然后,我们会根据分配的任务,分别前往指定地点进行采访。我还应用我学习的新闻素养,开始从社交媒体、报纸和新闻中心的内部数据库中搜索相关资料,以支持我的报道。


我的第一篇报道是关于一场重大的交通事故。我在接到任务后,立刻前往事发地点。在那里,我采访了事故目击者、警察和救援人员。我注意到那些目击者的脸上充满了悲伤和不安,我意识到我作为一名新闻人,有责任将这些真实的情感传达给读者。回到新闻中心后,我用心撰写了一篇详实而感人的报道。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还参与了一些重要活动的报道,如政府发布会和行业论坛。这些活动向我展示了新闻行业中的各种名词和专业术语,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复杂的新闻现场中提炼信息并及时传递给读者。


通过这一周的实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闻中心的工作节奏和压力。每个人都在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新闻事件而不懈努力,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应该保持严谨和敏锐的思维,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尽管在这一周的实习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我学到了如何从一件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何迅速获取和整理信息,如何撰写一篇生动、准确的新闻报道。同时,我也被这个行业中许多优秀的从业者所激励,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给我树立了榜样。


在今后的实习中,我将继续学习和成长,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相信,通过这次实习,我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行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实现自己的新闻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闻周记(篇4)

第二点,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细节。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只一点,就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对于我这种菜鸟,如果不靠笔把尽可能多的细节记下来的话,在整理稿件时只会捉襟见肘。更何况,摆不出事实,怎么称之为新闻?我可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场用笔记下来,好多报社记者工作了十多年了在采访时都不会自负甩掉笔和纸,更何况一个入门级菜鸟?事实上,很多时候,采访时对事件有了大致了解,甚至腹稿也打好了,但是整理起来时,仍旧得依靠一个个白纸黑字的细节。即使记忆力再好也还得和笔录对照一下才行,这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我发现,一般的事件,采访完之后,留在脑中的信息会急减少,时间越长所能记得的就越少,如果当场没有能够快速用笔记下来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另外,不能依赖录音,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后的感受,整理稿子依赖于录音的话,我第一次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不动地打下来,耗时长不说还说不清,记者的评语是这怎么就成了名词解释了。还是要靠当场用笔记下来。记得有一次报社做了一个网络直播,我得工作是在一旁把记者与嘉宾半小时的对话记录下来。开始,我认为,这很简单啊,没有比采访更简单的了。还蛮不以为然的认为记者在直播前叮嘱我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都有录音了还用得着用笔记吗?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那次,我花了4个多钟头才把这半小时的录音整理下来,而且是在不需要对谈话做修改的基础上。真的不需要修改吗?当然不是!谈话不等于写文章,总不能把那些口水话都写进去把?而且,这些嘉宾都是第一次上镜头做直播,一个是说话小心,再者很多话模棱两可,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又讲的飞快,如果当时不考虑这些预期的麻烦并飞快地用笔记下来的话,靠录音是要吃瘪的。后来一个同学介绍了他的办法,就是听一遍,然后凭着这点大致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笔录整理稿子。

新闻周记(篇5)

我作为一名大三的新闻专业学生,在刚刚结束的暑假里参加了一次为期四周的顶岗实习。这次实习是在本地一家有名的媒体机构实习,我被分配到了新闻采编部门。实习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一周,新鲜的感觉让我异常兴奋。实习开始的第一天,我被分配到了新闻编辑部门。这一周,主要工作是通过采访市民、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方面了解本市的一些最新动态。我第一次走上街头采访,真正感受到了新闻采访的难度,也发现自己的采访技能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这一周里,我结识了很多同事和做了很多的笔记。虽然很累,但我认为这是我学习新闻专业的一个必经之路。

到了第二周,我的工作变成了编辑部的助手。除了帮忙整理新闻稿件外,我也开始了解到新闻编辑工作的流程。每天都有大量的稿件需要我审核、整理和修改,处理速度和质量都需要很高的水平。有时候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大量稿件,我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同事们总是耐心指导我,让我逐渐熟悉了编辑部的工作流程。

到了第三周,我的工作又变成了新闻发布和管理。这周是我最忙碌的一周,因为所有编辑部门审核好的稿件都要在这里进行最后的整合和发布。在这一周里,我不仅要对所有的稿件进行最后的安排和发布,还要处理一些发布过程中的紧急情况。而且,我还需要及时与其他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确保整个媒体公司的新闻发布顺畅。

到了最后一周,我又回到了采访部门。这一周我参与了一些大型活动的采访,如演唱会、宣传活动等。这一周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策划一篇完整的新闻。在采访周围的人、整理采访笔记和稿件这些过程中,我对新闻的整个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新闻工作的复杂性,还帮助我找到了自己在新闻专业上的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够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希望通过这次实习,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新闻周记(篇6)

在我即将结束为期一个月的新闻实习之际,我想用这篇周记,好好记录下这段实习时光中的点点滴滴。这一个月,是我在新闻圈子里度过的一个最忙碌却也是最充实的时光。

最初进入新闻部门时,我想到的只是高峰期的天堂-要采访一些人、拿一些新闻料,然后快速地编辑推出。可是我很快发现自己的想象是太过天真的。实际情况并不如我所想一样简单容易,新闻制作背后存在的是耗费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以及人力的劳动。

在实习的第二周,我们的实习导师带着我和其他三位实习生,深入到一个老旧小区里开展采访,而被采访人是该小区的一名居民,他手牵着一只可爱的柴犬,对我们介绍了自己养犬的种种心得。刚开始时,我抱着“新闻规范”不能随意交谈的态度,可当我看到那位居民的脸上露出诚恳的笑容,就有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我放下了心防,和他交谈起来,他讲述了自己关于养犬的一些趣事,也对我们所担忧的关于小区的一些信息做了解释。采访结束之后,我感到收获颇丰,这也是一次很好的社会调查与交流的经验。

在实习的后半段,我们的实习导师安排了一个好玩又充满挑战的任务。我们不仅要完成一篇题材新颖、核心极强的特写报道,还需要亲自去调查采访需要价值性的新闻故事。我们四个实习生分成两组,各自担负不同的任务。

我的任务是调查一个工厂的新型质检技术。我通过老板的关系,亲自去厂场考察。与厂长交谈,我逐渐了解到关于该厂商的技术应用,直到深感有了采访好素材之后,我们能够产生一篇具有话题性、洞见性的报道,才能留在市场激烈竞争下的新闻领域。

而我的同伴们则是深入到社区,寻找那些背后有能量、有故事的人。大约过了一个礼拜,我们开始调查了一个祖孙三代在一起生活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祖父母、父母、儿子和孙子。他们都围绕着一个小小的、普通的房子住了十几年,上演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还记得那晚听着女同学的讲述,我的心中是充满感动。原来,在这所谓浮躁的社会中,还存在这样一种坚守初心的群体。有时我开始质疑自己仅仅是一个人,但是将那期特写稿子夹在手中,我意识到它的价值不止是内容,而是一个冷静的思考: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是什么?

这段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明白:真正的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新闻事实那样简单。在一个无休止的舞台上,新闻人需要尽可能地创造出美好的消息、好故事;需要去刨根究底寻找真相;需要以尽可能深入的角度写出最真、最好的新闻报道。在实习的一个月间,我从每一个联系人身上学到很多,并且我也喜欢这样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大家发掘,创作出如此精彩的新闻报道。

新闻周记(篇7)

网上看新闻我的天堂-关于网络的周记500字

上了大学,离开了家,想在每个宿舍配备一台电视,以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来说,有些困难。所以在没有电视的大学生活中,网络成了我们最大的新闻来源。世界要闻、国家变革,只要上个网,开个浏览器,一切我们都了如指掌。单从这点看,网络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讲,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一些好的网站

网络,广大而多彩,无法一一介绍,就选几个我平时常用的网站再向大家展示一下网络的妙处。

博客,这个现在已经妇孺皆知的东西,在社会上已经广泛使用。有时候,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比起向别人倾诉更是一种心灵寄托。网络日志出现后,从明星到老百姓,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博客热潮。现在,写博客已经成为我每天都要做的工作。博客作为一种网上资源,你所写的东西,无数的人会看到、留言、评论,你也可以到别人的博客去逛逛,读读别人的心情,这其实也是一种享受。

5Q校内网。这是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交流平台的网站。这个网站几乎含盖的中国所有的大学,在这里,你可以认识同一所学校的校友、也可以交到五湖四海各个高校的朋友,畅所欲言。

论坛。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聚集起来,建立自己的论坛,大家一起讨论、学习,这就是论坛带给我们的乐趣。目前,我们学校以及学校的各个院系都有自己的论坛,论坛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管理人员、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而且使学习资源得到了更好地网络共享。

作为一个多年的网虫,网络在我多年的生活中已经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看网络,有利有弊,恰当权衡,益处无穷。

新闻周记(篇8)

4月15日,我们班排练很久的一个节目竟然被取消了。这件事情给了我当头一棒,这好好的一个节目,怎么说取消就取消了呢?为演好这个节目,演员们花费了多少的精力和多少的汗水,却只换来这个最终结果,真是有些功亏一篑。

据我所知,取消这个节目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演员们不团结,不听指挥,自作主张而造成的。听演员们说,本来应该由韩孟晨和张琳来指挥的,而许可欣却自带一拨人去练习,因此两方人员反目成仇,虽能被班级同学及时发现并和好,但因已影响排练,一直有演员做不好,使我们班这个节目被迫取消。

看来,团结是十分重要的,还记得《团结就是力量》吗?“团结是铁,团结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充分体现了团结的强大力量。演戏就像打仗,只有人民团结才会打胜仗,要演好戏演员就要团结,不排挤别人。

对于不团结的现象,我感到愤怒,我想对他们说:“不要光想着自己的利益,应该为他人着想,为公忘私,不要像高俅一样私仇公报,要像黄羊一样公而忘私,做一个高尚的人,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

我希望全班同学立即行动起来,树立良好的班风,把我们四五班建设成为全年级最优秀的班级。

新闻周记(篇9)

第一天

大三上半学期,因为已和xx老师有过几次交往,并参与了几次采访活动,所以第一天跟着王老师实习,我们配合的还算不错。

2月26日下午,王老师联系我让第二天跟他去采访,这意味着我第二天要直接“上岗”。在电话里,王老师还交代让带50元和照片,这是办“实习证”的东西。第二天,我直接去采访,当时由于路不熟,王老师比我早到。他把办证材料拿走就直接回报社了。我中午回到报社,证已办好,他害怕门岗不让我进,特地打电话说已给门岗交代过,并把证放在了门岗上。

第三天

我实习的时间很不巧,正赶上全国两会。王老师作为创造了xx报最高发稿记录的首席,当然要参与这种盛会。走之前,他特地交代关注教育网站,有新闻及时通知他。

全国两会

王老师离开第一天,也是我实习第四天。由于刚接触,感觉“诚惶诚恐”。因为老师不在,似乎失去了“靠山”,但也轻松自由了很多。

就这样,一有新闻,我就先给王老师发短信,然后由他来判断有无新闻价值。写好后有哪个老师把关,署上哪个老师的名字,他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有时他qq在线,我就把写好的稿子传给他,没问题直接让我用“文涛”软件传。

但有时我也自作过主张,直接传。那次已是晚上10点,王老师从北京来电,说是编辑给他说我传了一篇稿,但他在网上没找到,问我在哪里得到的消息,怕出错,他再看一遍。还又三令五申一定要找个老师把下关,要是出错了,担不起责任。我被他这种认真精神震撼。

他在北京期间,外出采访都是短信通知我或qq留言。在此期间,都是自己独立采访。我给王老师说怕写不好,出错,王老师常说他相信我的实力。

世博会

至今,王老师给我的印象,总是每天步履匆匆,每天总是很忙很忙……

在家呆了不到两周时间,又赶上了世博会,他又整装待发。前一天,我给他买了票。这次,他不像两会前那般殷勤叮嘱,也许对我也放心了。(他的言外之意是按老规矩行事)

小插曲

在两会结束的短短十几天里,适值报社改革,报社主编工作调整,王老师成功当选科教文卫部主编,上任第二天,就为本部策划一大稿,当时获“a-”。当时,3月份xx报社内部刊物《xx报人》显示这样一系列数据:“ 1月份稿件共4783.41篇,其中a稿无;a-稿20.04篇,占总篇数比例0.42%;b+稿344.5篇,占总篇数比例7.20%;b稿 2591.2篇,占总篇数比例54.17%;b-稿1466.3篇,占总篇数比例30.65%。2月份稿件质量统计中,a稿无;a-稿4篇,占总篇数比例 0.16%。

世博会,王老师策划的月光宝盒号系列报道,得到了上海媒体的赞扬和学习,也获得当月xx报总编辑奖。这些虽与我无关,但让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是新闻人,怎样做好新闻。

“主编助理”

自从王老师当选主编,其他老师都改口为“王主编”,但我还叫“王老师”。其实,我跟王老师实习以来,他基本上都是把写稿的机会留给我,他曾对我说,自己也是从实习生过来的,知道实习生的不易。

新闻周记(篇10)


这周是我在新闻中心的实习的第一个周,充满了新鲜和兴奋感。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我一直对新闻行业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能够有机会在新闻中心实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实习的第一天,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新闻中心,这是一栋现代化的大楼,装潢豪华,设备齐全。大厅里摆满了各种国内外新闻的奖项和证书,每一个都让人感到震撼。走进办公室,我被眼前的繁忙景象所惊呆了,编辑们正在密切配合着做新闻报道,他们面色凝重却又焦点明确,看得出,这里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热忱的地方。


实习的第一天,我的工作主要是观察和学习,跟随一位资深编辑参与到她的工作中。编辑的工作任务繁忙而又细致,她需要不断搜集新闻资料,进行信息核实,联系采访对象,整理采访笔记等等。我观察到,编辑们对于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要求非常高,他们注重每一个细节,并且保持着对新闻事态的敏感度。这个过程让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够胜任这个职位。


在实习的第二天,我得到了一项新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整理和编辑一篇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感到兴奋又有些紧张。我花了很多时间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在编辑的指导下,我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撰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进行了严谨的事实核实。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到新闻报道的创作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编辑的责任和压力。


实习的第三天,我又有了一项新任务,那就是参与到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采访。这个新闻事件是一起意外事故,我将要和一位资深摄像记者一起前往现场,记录整个过程。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到现场采访中,我感到非常兴奋和紧张。在新闻现场,我目睹了事故发生的瞬间,看到了受伤者的痛苦和家属的愤怒。这个过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新闻的重要性和价值。在摄像记者的指导下,我用摄像机记录了整个过程,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采访。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在新闻事业上的追求。


实习的第四天,我有机会参加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个关于政府政策改革的发布会,我和其他实习生一起负责搭建拍摄设备和进行采访。这个发布会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现场气氛紧张而又热烈。我看到了政府官员的自信和冷静,也感受到了记者们对新闻事业的激情和专业。在采访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提问的技巧和内容非常重要。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受到了导师的表扬和鼓励。她告诉我,虽然实习只有一周,但我展现出了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和努力,希望我能够继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这让我倍感欣慰和鼓舞,我决心要努力学习和实践,在新闻事业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通过这一周的实习,我对新闻行业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新闻编辑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嗅觉,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新闻报道需要客观公正,准确快速。我明白了,在新闻中心实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周记(篇11)

据我所知,在南昌,在体制内实习一般是没有实习补贴的,食宿自理的,我有很多同学也曾在体制内实习,都要交钱的,私营的企业会有点补贴,江报是体制内的企业,暂时是没有补贴的。

这是这个礼拜来我回答最多的三个问题,每次我都差不多如是回答。

事实上。一个礼拜很短,从周一开始,我只有周二上午在学校上了课,其他都去上班,尽管有时候我到办公室的时候,已经十二点了,从瑶湖到红谷滩,昌东到昌西,坐公交中途换成一次,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这是不堵车的时候,下午下班往往堵车,有时候需要将近三个小时才能回来。208从始点坐到终点,不够,往前走一站,穿过一个菜市场,每天上午都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这边卖水果、蔬菜,那边是猪肉、家禽,这一路一个小时左右,往往都是补觉的好时期,因为习惯了晚睡早起,上午小憩一下,能保证一整天精力充沛,之后转乘209,从文教路北口上,基本上没有座位,得站,时间三四十分钟左右。

刚刚说了,每天的事主要是看新闻、刷微博、发公号,还不涉及到写作这一块,所以上班基本上是盯着电脑,抱着手机,因为在排版的时候,电脑显示和手机显示有差别,需要预览,所以傍边的姐姐总以为我上班没什么事,让我帮她填表,其实不是,一天下来,工作量有时候也不小,抱着手机找素材,盯着电脑找图片,图片往往需要简单处理一下,比如说统一规格,去个水印,补个光的什么的,简单。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我这是实习,因此很多东西刚开始都要自己学,比如说,微信编辑器、秀米、新媒体编辑器都是经常用的,要熟悉,诚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人说,实习就是换一种方式学习,此话不假,基于此,我所有的工作归根结底都是学习。

午餐一般自行解决,这里是个繁华的办公区,吃的自然多,前面秋水广场,白天人流量很大,中午一般在办公桌前可以休息一下,看会书、听点歌只要别打扰其他人休息,都可以。我很少需要,我到的办公室一般就十点了,用不着再睡,我会带本书在那里,长期盯着电脑,眼睛需要休息一下。

然后就是下班了,下班并无固定的时间,这是媒体特别是纸媒的行业规律,甚至你都可以不来办公室,只要你能如期交稿。我一般下午六点可以下班了,跟主任说一声级可以回去,归程总是特别快乐的,特别是周五的归程,总有一种期待在这里等待,终于有了双休,可以欢乐地玩两天,暂时不涉及到周末加班,后面再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更加珍重。

一周的工作短暂而充实,暂告一段落,期待明天开启第二周。

新闻周记(篇12)

大学生新闻专业的实习周记都记录了哪些内容?下面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写了什么吧!

大学生新闻专业的实习周记一

师讲过,好的新闻写作要求巧妙运用动词,而不是形容词。直到真正开始写作,我才明白用好动词是多么不容易,或者说,直到需要用动词我才知道自己的词汇量是多么的匮乏。

记得我在报社第一篇见稿的文章是以人物为中心写一名商人的致富之路。稿子除了刚开始写有点奇怪以外记者告诉我以商人为第一人称来写就没什么特别的了,而且采访对象的述说脉络也很清晰,所以写下来也没什么障碍。正因为这样,我就把标题留在了最后。故事本身没什么出彩的,事件本身也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事,那么一个漂亮的标题将会使文章本身出彩,否则即便原本有意思的文章都很难被人注意。后来,我想了很久还是没办法整出一个所谓漂亮的标题,最后就随便拟了个***的致富之路的标题。见报后的文章标题则是***:在**里嗅商机。单单一个嗅字就把一个失意的创业人成功走上致富路的巧妙体现了出来。

那次之后,我开始发现,很多标题看起来拟的很漂亮,甚至好一些都是用最简单的动词来组合的,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标题,其实并不简单。即便那些动词我都知道,不像很多成语、典故,或者印象模糊、张冠李戴,或者根本就闻所未闻,动词很多都是知道的,不经意间也能说出来的,但是就是需要用的时候却吐不出一个词来,最需要的恰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刚开始,我专找新闻标题醒目的动词来抄。抄了30多个后,觉得这似乎不是办法,就停止了。以前老师讲如何写新闻小标题时,用了一个词拎。动词不也是拎出来的吗?我认为,关键不是用了什么一句话、一个标题用了什么动词,而是拎出来的那个过程,如果我学不会在构思文章时去思考如何选择恰如其分的动词,那么即便抄上一万个词、一万遍词,也不能在实际写作中做得最好,那样的结果最多可能也就是在写的时候脑袋会有很多动词,随便都能选上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好的那个。拎,或许是一种语感。

于是,我开始再看一遍《老人与海》。以前看,只是看故事。说实话,要不是这篇小说短我还真看不下去。海明威那种写作方式尚不是我能忍受的。我可以用两天时间看完《达芬奇密码》,而且是在高三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并且能牢牢地记住故事很多细节甚至在最后一部分几乎猜中了答案。但是,看《老人与海》非常吃力,很想跳过去,就像看新闻报道时不停地跳过那些数字、人物名字,直接看标题和首末两句话。所以直到看到最后几页我才知道原来圣地亚哥是在同鲨鱼搏斗而不是潜水艇。但是,就是这么一篇简短的小说,我却不能将之复述出来,哪怕让我只用几百字概括。海明威那种写作方式是我太不习惯的了,我能记住的只有两句话一个人只能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来,把我害死,我不在乎谁害死谁。我不能记得海明威写的这部小说,里面很多优美的词、句,或许当时我能看见,但是过后就如云烟消散,那么,这只说明了一个问题:级别太低。后来有次和几个同来实习的中文系同学谈到这这部小说,她们也称看不懂、看不下去。

或许,哪天我能看懂《老人与海》了,才能真正写好稿子了。

大学生新闻专业的实习周记二

7月20日,距离我开始实习已经第18天了,从一开始闲着无聊慢慢到有一些事可做。在南都,我看到记者们平时是如何工作,不是一般的朝九晚五,而是自由行动;在南都,我看媒体人那种对待事物质疑求证的态度;在南都,我看到的不是职场上的勾心斗角,而是媒体人间的那种豪爽与直接。在这里,我认识很平易近人的老师,很认真谨慎的记者们。

实习第一周----都市报的记者是这样工作

来到报社第一周,开始只是到处看看报纸,熟悉一下周围。后来每个实习都分配到一个指导老师,总的来说报社的记者都负责不同的线,主要要时事政治、产经经济、社区、文化、突发新闻等等。因为对财经稍有点兴趣也想挑战一下自己,于是自告奋勇的要求要跟波哥(即我的指导老师,经济组的,主要负责经济报道的)。

于是接下开始我坚持不懈的骚扰行动,可能是之前一直有听到师兄师姐说,在报社实习要叫老师给事做,于是我隔几个小时就会问波哥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或者做的么?估计第一周我这句话说了不下15次,还好每次都换着方式说,不然波哥肯定被烦死了。

而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波哥整理资料和找数据。在经济报道里面,与数据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前两天我就是负责帮波哥找各种资料和数据,各大政府网站统计的数据什么的我都得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