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美术教育读后感(精华十五篇)

美术教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06

最新美术教育读后感(精华十五篇)。

书籍在拓宽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作品这本书让我升华了自己的世界,也让我的认知更加清晰了。 读后感中应该重点写下那些让你触动、深思的情节和内容。编辑推荐一篇有关“美术教育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请认真阅读以下提供的信息希望能够为你提供帮助!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1

本书作者杨景芝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成为美术老师办公桌上的专用书。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2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600字:

儿童具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在心里的本领,他们的绘画创作活动常依靠这种牢固的记忆力。儿童对图形的直观记忆能力优于概念、知识所描述的客观现象。——《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儿童在知觉中的视觉记忆对绘画创作特别重要,他们能把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记在心中,比起跟学生用语言描述与讲理论方法,让学生在绘画创作时通过记忆的提取再进行创作的的效果会更好。

案例一:上学期的一节六年级的课《神州大地之旅》,在1班上课的时候,由于投影仪故障,导致那节课上课没有PPT,主要靠语言描述与课本的图片内容跟学生介绍我们祖国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在学生创作的环节,大部分学生都依照课本的例图做参考来画,画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效果并不理想。接着到2班上课,投影正常使用,在导入的环节,我用PPT展示了非常多我国的美景,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了他们的视觉记忆,在新授环节更是切入不同的角度展示神州大地美景,最后在作品展示环节,学生的创作丰富多样,效果明显比1班的强。

案例二:上学期的春季实践活动,在进行之前,我明确地向三年级的学生布置了观察的任务,让他们把实践活动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仔细观察,回来之后,我们进行绘画创作。通过观察活动后创作的学生的作品让我很惊喜。大部分同学都能画出一个完整的事件场景,包括场景中的人物动态表情,实践工具,场景中的树木类型,路上的小石子等细节他们也能捕抓到。因此同学们的作品画面都非常丰富并富有趣味性。

如果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合他们欣赏的美术经典作品供他们欣赏,让他们积累到丰富的图形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儿童智力,也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如在课堂开展之前,多布置观察的任务,对观察任务进行细则划分;带领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并结合自己的幻想进行写生创作等。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3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4

孙一帆在读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后,深深感受到杨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儿童)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灿漫的个性和情感的培养让我很佩服。

同时,这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在这本书中,作者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她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和体会。

从大处说,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爱来自于她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心。众所周知,除了人们常说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外,还有一种精神危机。这一危机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现代社会竟然把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最忠实写照艺术,这种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涛巨浪的艺术这种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也当成一种物品或人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装物。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

“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她所发现的问题,正是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的困惑,她通过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这本书有二师多万字,涉及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杨元庆多年努力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分析儿童接受艺术教育的心理特点到构建开放式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实践。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于对教师的依恋。”

的确,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促使人们进步。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将这种爱渗透在活动中,渗透在幼儿中,渗透在幼儿的作品中。作为教师应时时与幼儿“交流”,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幼儿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幼儿活动的行为,增加幼儿对我的美术活动、对区域中美术活动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信,我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我从中受益非浅。杨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开辟了一术教育的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2010.8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5

杨景芝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儿童)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灿漫的个性和情感的培养让我们很佩服。杨景芝的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和理论正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她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所以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的结合。

正如杨景芝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她的开放的心态和理论的开放性。

“开放”与“交流”是分不开的,就杨景芝来说,通过与儿童亲自交流,感悟到儿童可爱的童心,深入儿童心理的内部,仔细观察他们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的发展,发现他们固有的发展潜能和智慧,了解到不同个性和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不同兴趣、能力和要求,找到了因材施教的契机和突破口,而没有因循于国内外权威制定的固定教育模式。杨景芝不仅与儿童本人交流,而且与他们的作品交流,通过与成百上千的儿童作品对话,她找到了打开儿童心灵深层的钥匙,探索出一套有利于提高儿童素质的绘画教学内容、方法和规律。

从大处说,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爱来自于她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心。众所周知,当前除了人们常常谈论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外,还有一个精神危机。这一危机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现代社会竟然把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最忠实写照艺术,这种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涛巨浪的艺术这种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也当成一种品或人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装物。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6

然后,我发现这种现象一个接一个。为了表示我在抓鱼,两只手都那么夸张。他们只是机器人手!打篮球和投篮时,一只手被拉得很长,伸到篮筐上等等。

儿童画是我们了解儿童的窗口。让我们从这个窗口走近孩子们。

(三)以“童心”教“童画”。

教学中,我们用“童心”去想儿童所想,看儿童所看,感儿童所感!以一颗“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纯真、自然的方式去感受儿童画。对儿童来说,画人是空洞的,画“我的一个朋友”是具体的。

画树是空洞的,画“我家门前的那棵桔子树”才是具体的。有了具体的对象描写,就会有具体的情节和感受,丰富孩子们的绘画。

对于思维的整体功能来说,感觉也是思维,推理也是直觉,观察也是创造。

——鲁道夫·阿恩海姆

比如:在一次画完《大气球飞呀飞》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幅画:画面上的热气球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张得圆圆的,看上去一幅惊讶的表情,可旁边密密麻麻的小点子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们就猜了起来:

“是小雨点吧?”“不对,是飞远了的热气球”,“不对,不对,那是地面上的房子”还有的说是装饰用的底色。这时,小作者站起身来,气势磅礴地自豪地说:

“那是天下雪了!”孩子们和我都不禁惊叹起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演讲也非常活跃。他们不仅欣赏创意独特、想象力丰富的作品,而且增强了自己再创作的信心和欲望。

如果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是充满生机的绿色,树是我们的衣裳,蓝天是我们的笑脸,我们继续延伸,延伸,铺开无尽的绿色,给孩子们带来一个美丽的春天!

老师朋友们,让我们蹲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吧,让我们融入他们之中,以满怀期待的“童眼”去看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吧!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应该说: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但如何组织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激发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如何开展富有特色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对美术活动的评价一直困扰着我们。

书中强调:1.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开放性、主体性、多元文化、让美蕴含其中的环境。2.美术活动的评价要突出: ①评价的内容体现(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的成长);②评价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3.在如何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上强调:①孩子的生活体验。②实物刺激;③媒体刺激;④问题讨论;等等 .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白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白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定位:1.了解不干预;2.帮助不支配;3.鼓励不裁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育评价方面,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比较头痛的一个环节,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家长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的事,其实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对象形态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幼儿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美术教育事业奋斗吧!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8

利用端午小假阅读《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发现本书的第一章《走进基础教育天地》到第四节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基础美术科学体系”无疑对我们这些初为人师的“新手”带来了一手资料,这套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成果也为我今后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辅导指引了方向。

在这一理论中,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大多数是需要教师来引导并开发的。为师者,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多给予他们自由和尊严,重视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开放性课堂则是主动让学生去参与、探究、创作同时并反思。就小学美术色彩认识课中,我尝试采用游戏式教学策略,强调活动的参与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来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一、为学生打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

回忆教学《色彩的冷与暖》这一课时,教学知识目标要求让学生了解色彩会呈现冷或暖的视觉效果,并能感受冷暖所传达的情感,如果采用平时的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理解色彩的冷暖,就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和体会,美术课便失去意义。我以游戏的方式“水温的测试”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亲身体验更具说服力。首先每个小组准备太阳等事物,同学们会在心理上对自己暗示往往会说出黄颜料杯子的水温较高。最后同学们小组交流分析出现这样答案的原因,在游戏中直观感受色彩的冷暖,同学们玩的开心,学的用心。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认识

还记得在教学《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一课时,恰巧遇上学校分发运动服,于是即兴导演了“给小猴穿衣服”的游戏。“给小猴穿衣服”时,先拿出小猴玩具询问同学们:“如果小猴今晚被邀请去参加服装大会,想穿红色的上衣,穿什么颜色的裤子合适呢?”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环节有的同学设计了一款“红褂子,绿裤子”,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说:“真难看,真俗气……”就这样师生互动环节气氛达到了高潮。借机,告诉学生:“可别一笑了之,虽然我们平时不会这样穿,走在街道上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如此着装的!”紧接着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衣、食、住、行色彩搭配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只有协调好颜色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生活的品味,获得美的享受。为了检测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布置一个简单的作业,回家后在电脑上下载游戏《我的世界》,按自己的心愿想法设计理想的家居环境,将自己喜爱的房间进行色彩搭配、美化装饰注意色调的整体与和谐。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合理地运用所学到的色彩知识,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趣味性、实用性、感受性和表现性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更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开放是为了融合,游戏是为了兴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去学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方式。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同学们喜欢,课堂就会生动绚丽。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9

关于美术教育,作者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晦涩的词藻,没有深奥难懂的文辞,而是用事例、用图像、用隐喻的方式将美术教育的理论讲得浅显明白。

第三章《冤家路窄:审美与创新的矛盾与统一》,作者将审美和创新作为一组相对的概念提出,角度新奇,论述了审美和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当学生接受社会普遍认同的审美观念时可能会压抑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当学生大胆创新时又难以被普遍认同的审美观念所接受。因此,该章节给人以对美、审美、创新究竟有何关系的深入思考:审美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美的深化延伸。艺术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既包含着个体的情感又体现出人们对美的洞察,既是个性化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不赞扬重复而又需要传达永恒的情感,它追逐形式之美又强调意味的深沉,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创新审美价值个性的塑造,无意识审美心理的建构,会使得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深入到学生心灵,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烈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当在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现实或艺术中的对象进行审美发现、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与创造新观念、新事物、新方法发生碰撞时,拓宽学生发现独特美的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七章《重心的挪移:美术教学撮要》,重点阐释了美术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中对如何进行美术教学过程实施,作者给出了形象生动的例子:美术教学实施过程就像我们写书法的一字,起笔的主要任务是情境营造和导入;行笔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目标,引导学生完成接受、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收笔的主要任务是评价、交流和展示,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做到首尾圆合,形成教学行为的完整性。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阶段,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把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读完本书,我对美术教育的产生、意义和内涵,对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对审美与创新的矛盾与统一,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解释系统等相关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增加知识储备量,才能更好的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以及实践活动。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10

在阅读了加里d·鲍里奇著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后,我把书中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与日常教学经验相对照后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用工具书,它给予了我们行动指南,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帮助我们解答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更促使我们反思然后改进。

本书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告诉我只有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我才能成为一名有效的教师。

1、课堂的有效管理

虽然教师从学生踏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自然而然地给他们留下了领导感和权威感,但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投入情感和智慧,赢得学生的爱、信任、尊重和崇拜。

首先是建立课堂的规则。开学的第一堂课,做完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会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集,引导学生感受儿童画的“趣”和“美”。随后我会下发学***书,明确美术学***具,提出具体的学***:

遵守纪律、带齐工具、勤动手脑。

其次是师生合作。我会带领学生整理美术学***袋。在整理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铅画纸、手工纸、色卡纸、宣纸、复写纸、刮蜡纸、皮纸等绘画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

最后是情感交流。我会带领学生阅读美术书、参观美术教室,告诉学生,本学期我们将学***、泥塑、纸工等美术本领,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美好的学***。

有效的课堂管理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精心维护和管理,如真诚的情感交流、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等。

2、明确目标,清晰授课

要想成为一名有效的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置的方针和目的,分析本单位的学科目标,合理设计教案。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例如阅读与艺术学科相关的教学理论书籍,学习每一本教科书,合理设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因此,我经常购买一些书籍自学,例如钱初熹著的《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程明太著的《新编美术教学论》等,曾令格主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设计》等,了解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学***的美术活动设计。

备课时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样学?备课时,首先要系统把握单元目标(具体教学目标)。其次,要分析学习情况,注重学生的学习,使课时内容、立体目标等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最后,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完成上述两项后,清晰授课便是落实的环节。清晰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清晰地表达、准确地表达,没有特殊的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习惯,使重点容意力解,难点能够有效地解决,使学生能够逐步按逻辑顺序理解概念和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和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涉及情感、态度、组织、经验等方面。

3、有效的策略,多样化的教学

吸引注意、告知学***标、激发学生回忆前提学***、呈现刺激材料、引发期待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是构成课时计划的骨干,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是骨干上的血肉。因此,要成为一名有效的教师,必须学习教学策略,如直接教学策略、间接教学策略、提问策略、认知学习策略等。学***实践,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策略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融合,合理恰当的体现。

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各种游戏、竞赛、实验、研究等。

4、巩固学***、体验成功愉悦

为了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应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到互信和自信,在规划和组织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应该主动接近学生,因为教师越接近学生,交流就越互动,学生就越跟随教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眼神交流、变声、肢体动作等。

为了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应改更加重视鼓励和评价。比如,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等。对于美术学科来说帮助学生整理作品集、展示学生作品等也是鼓励、表扬的有效方法。

美术学科也要有考试,包括美术知识和实践操作。考试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团体赛、笔试、主题画等。

教师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因此关键点便落在了“有效”两字上。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尽量研究课堂行为和方法,注意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11

艺术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良好素质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前段时间拜读了张晓露的《日本美术教育》一书,日本的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与他们的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是日本最好的职业之一,同样了解到他们的美术教育也是非常不错的。

日本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和创造性,我国的美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中也阐明了这一观点,但是由于这一标准现在在教学实践中还处于摸索和改进状态,所以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老师、家长为了画画而画画,千篇一律的简笔画,没有创新,纯属临摹,这不仅限制了孩子的创造能力,还抹杀了孩子的个性。

《日本美术教育》这本书中主要讲了两点:

1.培养造就学生个性。日本美术教育的目标是“扩展表现及鉴赏能力,在体验到造型创作活动喜悦的基础上,培养爱好美术的心理,培养高尚情操。”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深刻独立的自我。

因此,美术教育必须考虑营造良好的美术指导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美术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中学生体验自然、人类和社会之美,感受美术表现和欣赏的喜悦,并使孩子们的心灵不断丰富与充实起来。

同时,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过程中。日本教育界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为基本出发点,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创造。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感受生机勃勃的事物。

激动自己的心灵,张扬自我。因此,各种生产经验和技能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本身并不是目的。随着技能的提高,形象思维被加入到表演的过程中。只有训练技术不能扩大成绩。

在这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引导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日本的学者认为,美术教育良好的授课方法来自教师的个性发挥,优秀的教学不是某种概念化的东西,而是教师个人思想文化素养的体现。对于具体的美术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风格和研究成果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确定学习内容的标准之一是日本文化部的学习指导计划。教师在了解课程的基础上,确定指导方向。了解、把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兴趣和技能水平,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好的教学取决于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每个学生都必须能够积极参与活动

纵观我们的教育,有一些普遍的教育现象制约着我们的艺术教育

1,首先儿童在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家长就教他临摹简笔画,不用作任何思考,画的好坏都以简笔画书作参考,要求他们画的象,画的整齐,颜色涂的匀,在以后绘画班中还是学较复杂的简笔画,他不管画什么画,都会是简笔画这种模式,不会有自己的特点。老师、家长、学生都认为“画的整齐、画的象,颜色涂的匀”这就是好的儿童画。想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儿童画都是简单风格的会是什么样子。

2,不做任何思考,没有创新,没有个性的临摹教学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低龄儿童处在一个易受暗示阶段,绝大部分儿童容易被人左右,特别是父母,父母“好心”的指点其实是害了他们,因为大部分父母心目中的“好画”标准就是画得像,经常会毫不客气的对孩子的画进行“讲评”诸如:“这里的线画歪了,那里画得不像,这里应该怎么画,**把它擦掉,甚至有一半的家长会亲自动笔帮孩子画。”经这一折腾,本来画得好的,喜欢画画的、很有自信的孩子就会变得很不自信,画面形象越来越小,修改次数越来越多,这样出现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美术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把促进“儿童画”的发展作为启蒙教学阶段,在“儿童画”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以后,选着沿着具有科学性的写生模仿教学和突出艺术性的创作教学互相配合的教学发展途径,不丹能够摆脱了临摹和模仿对创造性才能的束缚,保护儿童创造才能的启蒙和连续顺利的发展,而且是一条能够让写实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行不悖,同时发展的最佳教学途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们的心灵不断丰富与充实起来。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12

在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这本书之前,我心中一直存有两个困惑;1、基础美术教育的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吗?2、美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而这两个问题似乎在读本书的第一章节《点内点外的思索:美术教育的产生、意义与价值》之后找到了答案。

作者将是否从事美术教育相关的人分为点内与点外之人。作为未来美术教师,我们属于点内之人。正如尹少淳教授所说人生有限,没有人会对没有用的东西执着的耗费一生。我们身为点内之人则需要认真思考和认识美术教育的价值,理解美术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此章节把美术教育的价值主要分为了四个流向:一、奉献人的核心素养,二、奉献独特的学科素养,三、培养终身爱好,四、成就职业梦想。而翻开历史的画卷,道德品行修养古往今来都被人们看作是立身之本。自古就有《左传》提出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现代的鲁迅也提出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的观点。这都说明了美术教育能够培育人的思想道德,奉献人的核心素养。此外,美术的学习还可以提高人对细节与整体的把握,学过美术与没有学过美术的人看待事物是有所不同的。同时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爱好更是一个人的终身追求。核心素养、终身爱好、职业梦想与人一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四个流向不仅简明精要的总结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基础美术教育的学习对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点内之人,我虽然一直以来都觉得美术的学习对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学习美术给自己带来了非常多的益处,可是要让我具体以及系统的说出美术到底重要在哪里?绞尽脑汁可能也只能说个大概。学习完本章后,明白了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从模模糊糊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转为以终为始,以用待学。而我们的点外之人学习美术也可以提高审美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13

假期遇见冯宫长,送了我们美术组四本书,书名《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现已将此书发送给组内教师,书中的美术名师最初都是些普普通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今都是美术学科高端引领者,我们最初总是被他们身上的光环吸引而仰慕他们,却没有想到他们的付出和艰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告诉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岗位责任感。许多美术教师埋怨学校对美术教学不重视,得过且过。优秀的美术教师

不这样认为,他们始终把美术教育视为自己生命历程的一部分,用心去投入,最后用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成效感到了学生,感到了领导,感到了社会。此举改变了一些人对这门小学科的偏见,使人们真正看到了艺术教育的功能和艺术教师的价值。

《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告诉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还要具有有进取的精神面貌、鲜明的美术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坚实的美术专业和示范表达能力。书中的名师们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艺术追求,给我们带来了一片阳光。我们学校的特色是美育。我们学校的条件比其他学校优越。我们的美术教师要为自己成为优秀的美术教师创造条件,促进学科的发展,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师是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进步的,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

上好的美术课可不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场景的创造、环节的安排、个性的引导、多样化的评价和课后的反思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需要美术老师的时间来思考和思考。教师的知名度和学科的知名度都是实做做出来的。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专业特色,不仅要在学校发挥作用,更要在更广泛的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是我们美术教师的目标。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学习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了解教育的本质,创造新的理念和经验。《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启迪了我们的教育智慧,同时激励着我们为教育事业奋斗!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14

平时由于忙于教学,一直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看看书,有时间也是做一些绘画之类的练习,自打静下心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才觉得光有实践也不行,还需理论指导,理论很重要,是知道你正确实践的方向标,因为它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文化瑰宝。下面就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收获,因我的水平有限,观点比较肤浅,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1.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美术的教学一直都是临摹、写生创作相结合进行学习的,而兴趣是进行美术学习的关键,学生没有美术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美术,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再谈方法。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不同学习美术的方法无论是自学还是教学都离不开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两条基本途径,为我们改革美术教学选择教学途径提供可靠的依据。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不经过美术学习和培养的人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媒体因素追星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奇装异服,怪异发型甚至都觉得是美。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将会扭曲向不健康方向去发展。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美术教学既要遵循教学教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美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喜好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首先应加强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介绍外,不要急于从归纳思想内容到概括艺术特征的程式化教法,学生会感到很枯燥而不想听,更不想再去审美了,也审不出美了。可以从作品本身,从分析意象,情节,造型,色彩,线条到艺术表象入手,编成故事,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在构思与立意上的特点及整体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面特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美的方法。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常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的欣赏,让他们沉浸到欣赏对象中去,运用已知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进入到对作品未知的个性特征的探寻。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

3.在感受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交流欣赏体会中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4.美术教学借助的教学工具

多媒体的出现,使美术教学如鱼得水,从图片,音乐,视频等各方面入手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提升学生的情感升华。运用电脑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求意识和创造能力、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如在八年级上学期上漫画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收集了很多名人的漫画和流行的经典动画,先通过欣赏分析,入手到如何绘制漫画。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欣赏课里,则利用媒体技术,点画成景,有某一幅画扩展到同一系列的,还可以点人出文字介绍,在学生讨论后,老师在总结时,点一下相关的画家或某名画的图片时,其相关的介绍就出来了。比老师单一总结要更形象。还可以利用电脑虚拟出你想象的场景,例如把某画色调变一下,或把画中某物或人去掉后的效果等等,这种富有艺术情趣的客观环境,能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更好的去熏陶感染学生。

5.审美视野要拓宽

中学美术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的学习逐渐提高对美作品的审美能力,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及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学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使学生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描绘。

6.美术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那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只是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教学的新境界,使美术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美术教育读后感 篇15

从我加入这个幼儿师范队伍开始,由于自身比较偏爱美术,所以我平时喜欢找一些美术方面的书看。希望在书本和实践中能进一步走进美术,绘画水平普遍,想象力差等特点,虽然再上学期间已经学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书,但是我还是愿意细读这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促使我想挖掘更深处。

本书主要研究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据学龄前儿童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以艺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价值,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美术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以及幼儿欣赏、绘画、手工教育的实施指导和美术评价,最后还展示了一组美术教育活动设计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也给正处在摸索阶段的老师指明了方向,因为这些问题均来自我自己的实践,所以,读来仿佛觉得许多地方都是自己曾不注意的或是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尚处在迷惑中,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带着认真的态度,从专家那里取经,看能不能从中解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一些章节进行了精读和摘录。

从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从小班到中班上学期,由于视觉上的差异和情感上的关系,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没有身体的头和脚的人,同时,它们都是以不站着仰卧的形式呈现的。

再对于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的主题《轱辘轱辘》的一节美术课画车轮子,幼儿认为轮子是圆的,于是就直觉地用圆球来表现车子的轮子,不会注意到汽车的轮子是圆扁的等这些问题,其创作成分也就能体现其中了。就象书中所说的: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引导幼儿从写生对象的整体结构出发,着重于事物的神韵,即对象之内在精神表现,而不纠缠于细节和精确描绘,不强求幼儿的绘画表现和事物的“肖似”。

小班幼儿的绘画水平处于象征初期,享受的是绘画的过程,他们会用已经掌握的圆形与线条组合成各种符号,来表示自己熟悉的物体,而且喜欢用各种颜色在作品上涂抹,但在表现图象符号时,又很少调换颜色,致使作品色彩比较单调,有的幼儿甚至会转动画纸来作画,完全不顾图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了画面的杂乱。如此作品,教师若用**的眼光“像或不像”来评价,那必然会抹杀了幼儿的天性,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使幼儿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尽管如此,你还是会看到许多小班幼儿家长因为看不懂自己孩子的画,觉得画面不干净,画得不如其他小朋友,根本不理会幼儿的解读。例如,一次离园时,祥祥拉着爷爷兴致勃勃来到班级画展前,小手指着墙上的“泡泡”说:“爷爷,那个是我画的!

”谁知,祥祥爷爷看到后,脸顿时拉了下来:“这是什么东西啊?乱七八糟的,圆也画得不圆,颜色也涂到了外面,你看看这个小朋友画得多好啊,你上课一定又没有认真听,走走走……”幼儿从绘画中获取的无穷乐趣,就因为家长的一句评价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评价小班儿童的艺术作品时,首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了解他们的作品。其次老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 ,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 ,尽量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多鼓励,多表扬,尽可能地发现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优点,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最后,在让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优点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感,进而萌发对下次美术活动的愿望,激发并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