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全集读后感集锦八篇

全集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12

全集读后感集锦八篇。

读书、读好书能帮助我们感悟人生、思考人生,在阅读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丰富生活。 读后感是表现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途径和方式。大学生范文网整理了一份“全集读后感”的详细资料以满足您的需求,阅读之后您可能会有新的体验和想法!

全集读后感 篇1

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没有之一。

我没有看到过把宏伟的历史事件和细腻的心里刻画、人物、爱情串联的那么完美的巨作。《死水微澜》没有,《放风筝的人》没有,《百年孤独》也没有,这是一部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巨作。

作者以严谨的史学知识讲述了一战期间英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略有缺陷的是奥匈帝国和法国说的很少)的政治变迁,通过5个家庭的变化把英国贵族的衰落,美国民主的兴起,德国挑起战争的跟因,俄国沙皇的覆灭以及布尔什维克的崛起写得真实而生动,我为作者的历史功底表达深深的敬佩,对作者对动态时代转变拿捏的准确性和串联水准表达五体投地的赞赏!

除了历史,还有爱情

茉黛,是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的女勋爵;沃尔特是德国驻伦敦大使馆的武官。青梅竹马的两人,都流着贵族的血液,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更准确一点地说,两人是互补的性格,对于彼此的追求是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辅佐,甚至互相牺牲的。所以相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面对战争的爆发,即将互为“敌人”的两人,为了守护、忠诚彼此的爱情,毅然而然选择了秘密结婚,冒着这辈子不会再相见的危险。战争结束之后,她因为他舍弃了家人,离开了家乡;他因为她丢了自己外交官的事业。她甚至在夜总会唱歌,放低自己的身段,只为了一美元的小费,只为了买几块面包。为了彼此,为了爱情,互相牺牲到这种程度,还有别的什么所求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除了爱情,还有自由

和茉黛相比,艾瑟尔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但你却无法指责爱情这一件事,毕竟当它悄然来临,很多人是躲不过的。错就错在她爱的人是一个更在乎自己身份地位权利财产,比起爱情更爱自己的人——茉黛的哥哥,菲茨赫伯特伯爵,菲茨赫伯特家族的大家长。所以即使他真的爱艾瑟尔,最终抛弃她和他们的孩子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失去她,只是失去一段爱情;但拥有她,他将失去全部。故事的结尾,当菲茨和艾瑟尔又一次不期而遇,此时菲茨带着他和妻子的儿子准备下楼;而艾瑟尔带着她和菲茨的儿子准备上楼。不过身份却有所改变,菲茨在竞选中,败给了艾瑟尔的弟弟比利,而艾瑟尔凭着自己在女权争取道路上的努力,成功当选。再一次的相遇,依然是客气得让人觉得生疏的客套寒暄。不同的是,这一次,艾瑟尔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因为曾经菲茨家管家身份的关系退到一边,而是直接向前迈了一步,把菲茨逼得只能无奈地站在一边。这一次,艾瑟尔站在了比菲茨更高的位置之上。与茉黛相比,对于艾瑟尔而言,那就是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了。

爱情、自由、宗教、价值观,所有这一切,以战争为名!

我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作者那样,以一段历史为引子,将爱情、冲突、变迁、价值观、失去、拥有、永恒、刹那。。。如此完美的融入其中,那是怎样美妙的一本巨作啊!

这是我看到的最棒的一本著作,请原谅我还要重复一遍,《百年孤独》不及他一半的水准,请相信我,你们绝对值得花18个小时看这本书,绝对值得。

每天读书一小时,不妨常做知识人!

全集读后感 篇2

如果「巨人的陨落」让人看到一丝希望,那「世界的凛冬」就如其名,只剩下灰色与冰冷,它描述的世界就像“人形绞肉机”,被绝望覆盖。当我们熟悉的人统统沦为背景墙,他们的儿女轮番上战场、进名利场……他们面对纳粹或苏联秘密警察,生的生,死的死……你以为主人公必定有主角光环,但却眼看着他们一个不经意间就倒下了,如世间各个角落每一个无辜的人……无一不叫人心痛。 也许最具争议的当属卡拉是否该为了抵抗纳粹而当间谍叛国,最终引狼入室、引火烧身。历史不好评议,而作者只是选择卡拉作为叛国间谍群体的缩影。十一岁的卡拉思想就已经日趋成熟,与哥哥截然相反,虽然目睹了诸多惨状,她依然心怀善意。选择为苏联当间谍只是当时被盖世太保奴役着的无数德国平民百姓的无奈之举,他们抱着“战争早日结束,就可避免更多伤亡”的想法,而且并不知道战后苏联红军会是这番模样。而对于卡拉的不幸遭遇,依旧想问,为什么男人可以凭借生理构造上的优势毫不费力地欺凌女人,这是女人的错吗?同理,苏联红军的那些兽行,是一个希冀停战后建设一个更好的德国的普通百姓的错吗?不是,都是侵犯者的错。最后想提一下洛特曼医生,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用尽平生积蓄送女儿到美国、原谅小纳粹分子埃里克的无礼、在受欺侮时依旧怀着仁爱之人为病人医治,并始终坚持与病人并肩战斗不曾放弃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样充满人性光辉的犹太人,纳粹杀了千千万万,实在是人类史上最惨痛的一笔。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全集读后感 篇3

王晋康新作《逃出母宇宙》是一部灾难,而且把灾难演绎到了极致:身患绝症的年轻的民间天文学家楚天乐发现整个宇宙得了绝症,已开始剧烈地收缩,太阳系将在近百年内毁灭,但以楚天乐、姬人锐、鱼乐水为代表的科学精英们仍拼搏不止,试图使陷入绝境的人类重获生机。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一次次地峰回路转,又一次次地陷入绝境,最后被告知,这场灾难不过是上帝打的一个“尿颤”,是宇宙肇始期间“暴胀——急停”所遗留下来的一片涟漪;这还不算完,狂欢的人类发觉,其实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将人类与宇宙灾难的生死博弈写得波诡云谲,变化万端,高深而莫测的宇宙一次次试炼着人类生命力的强悍与否,而正是在这种胜算寥寥的拼死一搏中,充分展现了人类生命的庄严和强旺。小说多次将太空探险与地球文明史上的那些地理大发现、民族大迁徙并置而出,给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一种恢宏的审美气势。

刘慈欣评论道:“在大部分末日题材中,末日像一堵墙一样轰然耸立在人类面前,但《逃出母宇宙》中的描述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小说多层面多角度地表现了人类对灾难的逐步认知过程。”的确,在叙事技巧上,作者善于设悬,情节发展如层层推进的波浪,将小说的张力保持到了最后。更难得的是,这种叙事上的悬念,恰与科幻构思的层层推衍相叠加,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科幻文学独有的魅力。

中国科幻文学领地较小,却也历经百年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曾数次断流,自上世纪90年代始,才渐有复苏迹象。在主流文学评论者视域之外野蛮生长的中国科幻文学,在平稳发展中渐趋活跃,这个时段现在被称为中国科幻的“新生代”。其间产生了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知名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刘慈欣的《三体》,在国内外赢得很高的声誉。这些事实表明,中国科幻文学的存在不容忽视。

中国科幻“新生代”的创作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度。或许是这种文学品种有其特殊性,对它的欣赏要克服某些思维惯性和知识缺环使然。比如:同样致力于人性的挖掘,科幻文学更关注整体的人性,而非个体;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科幻更多地关注未来,关注科技对人类的异化,而主流文学基本上还是面对历史背对未来;科幻尤其是硬科幻非常重视“科幻构思”,以构成文学表达的重要手段,等等。

文学是人学,科幻亦然。《逃出母宇宙》好似一部太空版的《活着》,闪耀着坚忍卓绝的人性光辉,小说人物内涵丰富。如擅长权谋,不受道德约束,但能坚守底线的姬人锐,令人联想到张居正式的儒家能臣;另一个是出身黑道、飞扬跋扈、自私贪婪的巨富褚贵福,他为了让亲人(包括几房小妾及庶子)的基因能首先逃出地球,裸捐家产以建造“褚氏号”飞船。在人类整体面临绝境的情势下,他的大私转化为大公,时势造就了这一特殊“英雄”。

科幻文学有软硬之分。其中硬科幻作品注重所谓的“科幻构思”,即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某种设定。《逃出母宇宙》的设定是:真空可以湮灭成二阶真空并释放出微量的能量。这个设定显然是架空的,但作者从这个架空的“公理”出发,进行了丝丝入扣的“外推”,书中描述的诸多科学奇观,如虫洞式飞行、亿倍光速飞船、透明球等,奇异瑰丽又真实可信,颇具文学感染力。诚如刘慈欣所言,作品融入了物理学和天文学最前沿的知识,展现了宇宙演化的总体图景和时空最深处的奥秘,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哲理。

在中国科幻一线作家中,王晋康先生老当益壮,自言是“站在过去看未来”。确乎如此,他的作品立足科技前沿,展开最大胆最狂放的想象,而又能稳妥地将这些安放在清晰的科学理性中,纳入看似传统的文学手法中,融化在典型的人物的塑造中。读他的作品,你能清晰地触摸到中华文化之根,中原文化之脉。他的作品,既坚守传统又超越传统,追求创新。

全集读后感 篇4

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三毛全集》读后感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三毛全集》曾小美初读《三毛全集》,我便被三毛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三毛,原名陈懋平。不知为何对她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也许因为她和《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同名而让我新奇。

她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在这本书中,三毛用她最清新的风格和最平凡的话语,写出了世界上最真实、最沉重、最重要的东西——亲情、友情和爱情。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我都在细细地品味,似乎我早已融入她的生活,随着她笑,随着她哭,荷西死的时候我也会悲伤不已。

在她的世界里,无论是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遇到的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还是浪漫幽默的婚礼进行曲,一切都是那样的充满欢笑、喜乐,我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我找不到比他们爱得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做饭、洗碗、吃饭、工作、看日落、吹海风,即是面对强风和风沙,她依然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看着她当时的话,我似乎被她的幸福感染了。当我拿起书,我开始沉浸在三毛的世界里。一边读着她的文章,我就不由一边幻想,哪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敢爱敢为,直面生活,有着这么多的冒险经历和奇遇。

在撒哈拉沙漠,三毛有能力把腐朽变成神奇。沙漠中物质匮乏、生活贫瘠,也能在三毛产生愉悦和陶醉。她的文字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喜欢那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喜欢那纯净洁净的天空,喜欢雨后芬芳的泥土,喜欢迎面吹来的春风。

当你心情烦躁、经受挫折、丧气苦闷的时候,看看三毛的书吧,她一定会让你豁然开朗,轻松自在许多。她很会开导你,懂得你痛在何处。我常常想:

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许多常人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在我看来,三毛是一个古老而传奇的女人。她集天地智慧于一身,与众不同。她生性豪爽,乐于助人,有着一份善良朴实的心境。

虽然三毛并不是个漂亮艳丽的女子,但是由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却闪闪发光,可亲可敬中透露出的气质之美让我赞叹不已,令我深深折服 !读三毛的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三毛对书的热爱。三毛在书中对自己读书的描述可以说是一个书迷。在当今社会,复杂的生活逐渐夺走了我们学习的时间和热情。我想我应该感谢三毛教我这辈子更爱书!

全集读后感 篇5

\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封面很有效果,驱使目光,由下而上看到书的正名:《巨人的陨落》,按照对象形文字的猜想方法,“金刚”便在脑海中浮出。2周的阅读,“金刚”已默默下潜,一条条由故事构成的素描线,勾勒出巨幅的画面,而自己,则在填“色”。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虚构与真实的人物,依附在确有发生的历史事件上,从另一个视角再现那个时代:萨那热窝事件、索姆河战役、十月革命、凡尔赛条约、战后德国的经济萧条等。历史若真是镜子,想问,刺杀大公的刺客有想到随后会发生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吗?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以计数的弹坑,上百万战士就此消逝,他们是为了那个叫“国家”的巨人吗?沙俄皇族会在另一个世界怒视着布尔什维克吗?协约国认为均衡的条约是啤酒馆革命的导火索吗?

几个虚构的家族故事诠释了1911年到1924年间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工人还是资本家,他们都在努力、在争取、在维护、在抗争、在妥协,立场的不同恰好展现了人性本身,如同书的简介,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认清了生活真像,但仍然热爱生活!

真实的历史舞台上演着国与国的博弈、党与党的较量、阶级与阶级的交互,略离远一些观看,以为是人类在政治体系上的探索,融入进去,又像是不同的故事剧本,区别仅是故事的讲演者在发生着变化。有一种观点:“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且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再想起来,无所谓哪一种社会体制,开始之前,都是因为听故事的人“爱上”了讲故事的人吧

读起来像历史,仍是小说,曾想划条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却又归纳乏力,直至读到最后:“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如果我发现有某种原因让某种场景不可能真正发生,或不可能说出某些话——例如某个人物当时处在另一个国家,我便将其略去。”这就是作者预设好的那条线。

最终也没在书中找到“巨人”,想想,可能是那个时代“陨落”的太多。

----zlei20xxni 20xx0602

全集读后感 篇6

超级好看的一本书!

个人感觉比前一部《巨人的陨落》还要好看,但务必在看过《巨人的陨落》之后再看。

主要讲来自英国、德国、美国、苏联(俄罗斯)几个家庭的故事。前一部讲一战,本书讲二战。讲法西斯主义爆发之前的反抗与失败,讲德国纳粹残忍杀害弱势群体的暴行,讲人间炼狱般的二战,讲叛国救国的故事,讲苏共甚于德国纳粹的故事(个人认为)。

沃尔特(前一部的主角之一)死的那一刻,我很想写一句书评:一个时代的终结。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记得小学会议室的墙壁上挂着社会主义领导人的画像,包括列宁和斯大林。下面是一些反动的话:看过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斯大林死后,苏联的社会主义迅速土崩瓦解,直至苏联解体,二战之后,集体赤化的东欧各位最终还是导向了资本主义。本书,你将看到斯大林同志的愚蠢与独裁与卑劣。苏联的秘密警察让我想起大明的锦衣卫,如出一辙。德国战败之后,在政府的煽动之下,苏联红军在德国犯下的滔天罪孽尤甚纳粹。还是苏联,一手促成了东西德的分裂。也许你能借本书稍微了解我们的老大哥和书中是多么的不同。

五个家庭,我想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处于故事最中心(德国)、最煎熬、最饱受战争所带来的水深火热的沃尔特-茉黛一家。社会民主党的沃尔特极力反对纳粹,终遭虐杀;奇女子茉黛,对她的佩服尤甚艾瑟尔;终身误入歧途,先入纳粹后入苏共的可悲的埃里克;勇敢执着的卡拉,卡拉的所作所为真的令我动容,我不想说,你自己去看。

是一本很好的书,期待世纪三部曲的第三部《永恒边缘》(讲冷战的故事)

全集读后感 篇7

读罢第二部,有几点小观点

1,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会鲜明地带有作者本身的主观色彩,能读,但不能全部接受。相比第一部,主观色彩更浓,尤其对苏联的描写(当然也描绘了腐败堕落的沙俄,只是一开始对这个政权我亦无好感,所以并不反感)。过于一无是处,过于极端是我绝对反对的表述方式。

2,女性的角色塑造鲜明,第一部的艾瑟尔,末黛,第二部的黛西(从追求地位到追求内心想法,那种不顾一切的激情可以烧毁所有理性),卡拉。但是从男性角色而言就略显单薄,沃洛特对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变化,跟随主流意识形态的埃里克和镜头不多的格雷格。

3,对于主义或是观念,政权的理解,如论权利属于人民,但缺乏真实行使主体(主体为全部,即无人拥有)或行使主体无法通过具体措施行使(缺乏制度支撑),则权利必主动或被动授权给单一主体,单一主体又必导致极权。当然在极度困顿的时候,人民更愿意跟随能带领他们的极权主义。东西差异,集权与民主,追溯往昔,究竟因何而分道扬镳,值得深究。

20xx年5月4日上午11:53

于北京安贞里出租屋中扯淡思考

全集读后感 篇8

作者的笔力依然明白晓畅,表现在细节处,尤其拿捏的很精准,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处得到充分彰显。但翻译有几处笔误很明显,有失应有的水准。

相对于上本《巨人的陨落》,这本书的人物故事很多地方过于巧合,同时上部书中有些人的精彩故事嘎然而止,让人失去了期待中的快意,也让上下部衔接有了缝隙。

这本书中人物最丰满的应该是黛西了,她的经历让我不断想起《飘》中的斯嘉丽,她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于生活的打击,不断抛弃虚荣和自大,走向真实的自我,但每一份痛苦的经历都在收获内心的喜悦。

二战的残酷,作者并没有通过大篇幅的战争来描写,但战争中一方的自我清洗,特别是苏联对国际纵队的例子以及国内的大清洗,却比死在敌人的枪口下更让人愤怒和无助。

沃尔特的死,几乎让我掉下眼泪,而爱情又让茉黛经历了多少苦难,当他们在二战前有机会远离德国时,我多么希望他们离开。

二战异常的残酷,但作者却花了大幅的篇幅描写了年轻人的爱情,也许作者的内心是在揭示着:即使最黑暗的时代,依然有着那明亮的色彩。

这本书的最后,卡拉这样回忆着他的父亲沃尔特:卡拉想做父亲做过的所有事——把孩子抚养好,让德国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爱别人,也被人爱着。

最重要的是,当她死的时候,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她看待她父亲一样,觉得她的一生很有意义,世界因为她而变得更好了。

这也是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