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4-05-12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以下“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1】

一、填空题。(21分)

1、水是一种没有 

 

 

 、没有  

 

 

 、没有 

 

 

 、透明的 

 

 

 。

2、 

 

 

 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3、水沸腾的温度叫  

 

 

 。

4、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时  

 

 

 ,受冷时  

 

 

 ,这种现象叫物体的热胀冷缩。

5、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 

 

 

 现象。

6、水是生命的 

 

 

 。人的生存离不开水,  

 

 

 也离不开水。

二、判断对错。(8分)

1、水和空气的不同是体积不同、流动的方向不同。 ( )

2、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液泡不能接触杯壁。 ( )

3、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 )

4、水受冷结成冰时体积增大。 ( )

三、观察现象回答问题。(40分)

(1)将一株长得比较好的植物,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2)一个空烧瓶口上固定了一个气球。将装有空气的空瓶放入开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你又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3)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放一点碎纸片,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壶内上部的水是怎样变热的?

(4)把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杯水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四、回答问题。

1、空气是不是有热胀冷缩的特点?说一说你是怎样做实验研究的?(14分)

2、我们已经知道水受冷时体积变小,可在寒冷的冬天,有时自来水管会被冰胀破。这是为什么?请你设计实验研究。(17分)

3、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4、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5、烧开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

6、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

7、你怎样用过滤的方法使浑浊的水变清?

8、①从前有冬天卖香油加热了卖(不是用秤,是用提子量),为什么?

②瓶装酒不能装满,为什么?

9、怎样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10、什么叫热胀冷缩?

11、什么叫做溶解现象?

12、怎样保护水资源?

13、保持水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2】

第六单元  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目标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相应的计算;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括号,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进行10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简单的估算。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重点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课时分配     16课时   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信息窗1自主练习1―3。这是一幅小朋友赶海的情境图。借助小朋友在大海边 教学目标:   理解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意义,会计算。培养学生加减法互逆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相应学具,计数器、电脑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   1、教师拨计数器,学生说数字:42,38,89……。   让学生说说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个位上的数字又表示什么?   2、计算:   26+50=  10+58= 67-50= 59-8=   83-40=  20+17= 45+30= 79-60=   二、新课。   1.教学信息窗1。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喜欢到海边去玩吗?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去看一看它们?   (2)给小朋友取上名字,小红、小刚、小玲、小龙、丁丁……   (3)看图,你能知道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问,教师边板书,将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如 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一共捉了多少只虾?等等)   学生先自己看题。   A、出示书P45图,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   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小组交流。(自己用学具摆一摆,和同位说说计算过程。)   估算:大约是40只。   用计数器:先拨出26,再拨上12,观察的数的变化。   可以用竖式计算,  26 + 12      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   教师小结: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你喜欢用那种方法来计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B、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一共捉了多少只虾?”的问题,那你能用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小朋友们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的算法?   如果用竖式来计算你会不会写呢?   学生自己列式并计算,指名说出是怎样算的。(可能有各种方法,对合理的要给予鼓励。)   三、自主练习。   1、第1题。   5 1  3 2  +  2 7  +  4 0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2、第2题。    65+24 44+30 5+42 37+12  45+50 72+6   先引导学生说说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注意数位对齐)独立完成,小组内检查书写格式,集体订正得数。   3、第3题:看图列式并计算。    指名说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集体订正。   4、第4题:看图填空。出示图片,然后让学生自己填空,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自主练习第三题。(找尾巴)   (1)看图,小组讨论,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   (3)交流计算结果。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对齐数位,并从个位算起。 板书设计:   26+12=38   十  个  2 6   +  1 2  3  8 作业设计:   练习笔算不进位加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48-49页,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自主练习4-8。 教学目标:   巩固对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熟练竖式计算。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培养学生灵活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相应学具、计数器、电脑 学生学习过程:   ―、复习:   1、出示:24+40,67-7。   学生说结果,说过程。教师演示。   2、练习:24+42=?   根据这个算式,写出竖式算式。得出计算结果。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过渡,引入练习。    二、练习。   1、自主练习4   出示练习题,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进行计算。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指名交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指名交流计算结果。   2、自主练习5   出示图画,根据图画,编出一个数学故事。小组讨论。   指名说数学故事。   根据数学故事,列式并用竖式进行计算。   32+24=   3、自主练习6   出示图画,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   和同伴说一说,你想买哪些东西?需要多少元钱?   列式并通过竖式进行计算。交流计算结果。   4、自主练习7   (1)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   (3)根据自己的想象摆一摆。   (4)指名说自己摆的结果,进行交流。   5、自主练习8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自己的发现,填空。   指名说填空的结果。进行交流。   一、练习:   1、口算:   31+20=  73-40=  83+16=  90-50=   33+16=  55+20=  60+23=  36+4=   2、列竖式:   47+22=  54+35=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4-8 指名学生板演算式 作业设计:   进行竖式练习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用数筹记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练习题。 教学目标:   巩固对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熟练竖式计算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对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意义的理解,熟练竖式计算。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电脑、学具。 学生学习过程:   ―、复习:   1、卡片,开火车。   46+20= 3+54= 69-8=   77-60= 10+78= 95-70=   55+2=  48-6=  34+50=   45+3  67-2  76+20 30+59   45-3  67+2  76-20  59-30   64-40=24 32-20=12 57+2=59   88-3=85  36+20=56 69-50=19    10+8=18  18-8=10  18-10=8   2、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小于、等于号。   87-30○87-3 2+26○26+2   52+40○52+4 4+35○35-4   这道题不要求学生计算,要直接填符号,做的时候提醒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订正时,说出他们之间的规律。   3、用竖式进行计算。   27+12  56+33  42+35  54+43   81+18  16+62  23+34  34+12   二、你知道吗?   向学生讲解“用算筹记数”的知识。   三、学生小结:   让学生小结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用竖式进行计算。   27+12  56+33  42+35  54+43   指名板演 作业设计:   自己在家中进行竖式练习课后反思     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00以内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不退位减法,找出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计算、分析、动手和自学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使他们的学习更主动,兴趣更浓厚。 教学重、难点:   学会计算100以内不退位减法是重点。在实践中摸索计算的方法是难点。 教学准备:   电脑、学生学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32-20  47-30   口算32-20-1  47-40-5,结合计数器进行计算。   二、新授。   1、出示信息窗2的图画,仔细观察图画,看图编故事,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和问题。   摆轮船用了47个贝壳。摆海鸥用了11个贝壳。摆帆船用了32个贝壳。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2、对“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列出算式:47-32=   以小组研究的方式,借助摆学具,交流各自的想法。在小组里每人演示自己的解决办法。   3、集体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并说明想法。   a、计数器来减。    B、40-30=10 7-2=5  10+5=15   c、用竖式计算。   47    -  32  15   4、小组讨论包括其他小组的各种算法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3】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

二、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足

三、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

1.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四、蜗牛赛跑。

1.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蜗牛爬得快?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

☆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

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在棉线上爬行)

……

☆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让蜗牛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爬行)

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让蜗牛在白纸上爬行,画出蜗牛爬过的路线,然后用细线沿着纸上的路线放好,记下起止点,把线拉直,量出线的长度就是蜗牛爬的路程。)

……

3.各小组选择一种方法,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

五、交流、小结。

蜗牛是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

教学建议:

1.棉线要根据蜗牛的大小来选择,不能太细,以免蜗牛掉下来。

2.蜗牛赛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尽量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局限于一二种方法。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4】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米饭的观察》教学设计二

《大米的观察》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大米,并能尝试进行提出分类标准并按自己的标准对大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米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观察需要带着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3.在观察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的大米。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粳米、糯米、杂交米若干;科学文件夹与观察记录纸;白纸,牙签,放大镜,玻璃器皿。

一、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5】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蕴藏着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业”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儿,在故事中却由于它的“特别”让我们走进小姑娘小丽的心田,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充满爱意的心,使读者为之震撼,使我们自然而然地爱护身边的花木。故事浅显易懂,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读完故事,通过交流孩子们下意识地会爱护身边的花木,自觉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盛”、“摘”、“牌”等。

2、通过对故事内容的补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3、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的时间进行,先简单地谈谈我第一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从音、形、意三方面有侧重地进行生字教学。下面具体谈谈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的课堂结构为三大步:从身边谈起,走进故事——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回归生活,深化文本。

1、谈话:美丽的春天到了,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春天吧!如果老师布置一项作业(板书“作业”),让你们去大自然找春天,并且要把找到的春天带回教室里,想一想:你会带来什么作业?

这个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能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回答我不会从思想层面评价,只会从句子表达通顺上进行指导。

2、过渡走进故事:今天我们读的故事中的于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到大自然去找春天的作业,孩子们他们的作业是什么呢?

二、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

第二大块我准备设计两个学习活动:1、图文结合,了解平常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①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小朋友带来的作业。在说的过程中从易到难,先允许学生说简单的一句,逐渐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用“有……有……“句式说几句。

②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

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关注里面的动词,提醒学生这些动词的使用与容器相关,在碗里用“盛”,在铅笔盒里用“放”,在瓶子里用“插”,在塑料袋里用“装”,

③引导学生再次说话,关注第三小节结尾的……,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怎样的作业,注意把动词动准确。在教师的点拨后,我预设学生能说到“扎在辫子上的柳条,装在瓶子里的蜜蜂,握在小手里的鲜花……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感悟,而且对用词的准确性得到的提升。)

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这一活动我准备用分角色朗读,走进人物心境的学习活动来感悟小丽心灵的美丽,培养爱护花木、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的意识。

②教师做小记者来采访小丽,学生再读小丽两处的话。

③画能代表春天吗?学生讨论交流。预设学生能答到a能代表春天,是把看到的画升下来了,同时理解课题“特别”一词,是指作业完成形式的特别。B能代表春天,代表了小丽爱护花木的善良的心,深层理解课题中的“特别”,是指小丽的一颗特别的心c第三层次估计学生难答到,这时教师就继续质疑,那些小朋友,去采摘花木的时候会不会看到相关提示语呢?他们遵守他的要求了吗?在这样的质疑后,学生能知道,这特别还指小丽能遵守规章制度的特别。

④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学生的疑惑语调,读出小丽自豪回答的语气。

学完此文,引导学生现在还是要完成到大自然中完成找春天的作业,你的作业会是什么?

预设学生受到文本的启发后不再会去采摘花木的举动了,他们的作业也许是:我把看到的美丽花朵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我也把看到的桃花画下来,我把蜜蜂装在瓶子里,过会放了他们……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作业”等一些生词。

2、积累“( )的( )”的词语,并能说出这样的词语。

3、会口头补充“有的……有的……有的”这种句式的句子。

4、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身边的公共财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练习揣摩字形,采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2、抓住课文第2、第6自然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区别比较小丽的做法和小朋友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1、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去大自然里找春天 ,把春天带到学校来,小朋友们会带来什么样的作业?谁的作业最好呢?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特别的作业》。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课题,教师讲解书写规则,写后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学生初读课文,学文识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放课文动画课件),学生边看边听,感受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读的情况。

3、出示读书要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督促、辅导,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及时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

4、教师对学生的自读情况进行评价,表扬、鼓励学生。

三、检查学生识字、读文的情况。

1、(放生字课件),学生齐读一遍,再分男女生各读一遍。

2、交流识字办法,主要引导学生揣摩字形来识记生字,重点区别“作”和“昨”两个字。

3、(放生词课件),先指名读再开火车读,进一步巩固生字。

4、(放带有生字的句子课件),指名读,教师并指导感情朗读。

四、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自觉爱护坏境的情感。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作业?学生听后再评价读的情况。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小朋友们带来的作业用波浪线画出来。

3、指名回答,教师贴出用纸做出的“红红的桃花”、“嫩嫩的桑叶”、“细细的柳枝”的实物图样。

4、(放课文第2自然段课件),指导学生学习、朗读。

(1)、指导学生甜美地读一读“红红的桃花”、“嫩嫩的桑叶”、“细细的柳枝”,并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词语。

(2)、让学生找出这段中出现过的一个词,即“有的……有的……有的”,并引导学生先补充这样的句子,再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课件出示),说一说:

A 、下课时,同学们有的__,有的__有的__。

B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有的__,有的__,有的__。

(3)、教师范读这段,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春天的美景,再让学生评价老师读的情况。

(4)、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要求学生读时声音要甜美、轻柔,脸上带着笑容。

5、(放课文第6自然段的课件),学生齐读,并回答问题。

(1)、小丽的作业是什么?——“一幅玉兰花的画。”教师贴出用纸画的玉兰花的画。

(2)、比较小丽的做法与小朋友们的做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过渡。

小丽肯动脑筋想办法,把玉兰花画下来,既爱护了花草树木,又完成了作业。她的作业十分有意义,很特别,所以大家都说小丽的作业最好。其他小朋友也爱春天,只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了破坏环境的事。老师把小朋友们看到的春天拍摄下来了,小朋友们说他们想重新做一次特别的作业,我们一边欣赏一边帮他们想想办法,好吗?

6、(放有配乐、有教师解说词的春天美景动画课件),学生欣赏想办法

(1)、让学生畅所欲言,可讨论可交流。

(2)、指名说一说,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办法真多,老师相信你们今后一定会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身边的公共财物。

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与家长合作,收集或自己设计一、两条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的句子,做成牌子或标语展示在校园里,时时提醒大家注意。

《特别的作业》这篇课文的教学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基本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学习过程中想像力和语言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关爱大自然中的小生命也有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先谈谈这堂课中做得较好的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渗透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不是把学习材料端到学生面前,而是要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从读懂到会读,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读懂课文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应在带领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在《特别的作业》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这样去做,比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特别的作业指什么,并划出有关句子;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同学们带来的东西划出来,以及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前让他们自由准备,从课文中找出读这些对话要注意什么,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渗透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在理解“展示”这个词语后,我告诉学生有些词语的意思可以在文章中读懂;让学生进行想像说话后告诉学生读文章还应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这样文章会更生动起来。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能坚持这样做,相信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会快速提高。

二、结合学校课题童话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的语言。

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

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二年级的学生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在他们的眼里,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挖掘教材中可供想像的内容,放飞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特别的作业》写的是学生们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找春天”的作业,把紫丁香、杨花、小蜜蜂等带到了教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充分走进动植物的世界,比如“紫丁香、杨花它们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盒子里那只胖乎乎的小蜜蜂在嗡嗡地扇动着翅膀,好像在说什么”,欣赏完春天的美景后,对学生说“假如你现在就是大自然中的一朵花、一棵草、一只鸟或者是春天里的其他小生命,你会对人们说些什么”,让学生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这些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培养,思维的放飞,语言的发展。

三、注重阅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

向”。但长久以来,小学语文一直被认为是基础的工具性学科,是学习的工具,是认识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语文课程本身就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广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语文学习的人文性,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的作业》是一篇教育学生关爱小生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好教材。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小丽的做法,以及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要保护大自然这一点。在学完了课文之后,我问学生“如果林老师下次也让你们去找春天,并把找到的东西带到教室里,你们会不会把紫丁香、杨花这些东西带到教室,会不会把蜜蜂带到教室“,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我又问学生“除了有可能带来一幅画,你还可能会怎么做”,学生有的说会把春天的美景拍成照片,有的说会把美丽的景色写下来,还有的说唱一首春天的歌。学生的.这些回答都能看出他们都有了关爱小生命的意识。

当然,这堂课上下来,还有很多不尽人意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还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完全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也不是仅仅“讲

懂” 教材就万事大吉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互动,离开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极大关注,那课堂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有欠缺的课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后的关注。姚积新小朋友是班级里学习认真但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在

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困难,在上《特别的作业》这堂课中,全体学生读完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我问学生“于老师满意地笑了,不仅是因为同学们都找到了春天,更因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姚积新马上举手并说“老师,我不懂”。当时我脑子里的反应是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像姚积新这样的学生回答不出是正常的,于是我没有让她说出她的不懂,而是对她说 “你不懂,听别人说”。教师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成了课堂中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学生能对老师的问题质疑,说明她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的,而在她碰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没有给予关注,而是用一句简单的话语让她从积极学习的状态置身于旁听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使自信心受到打击。在这位学生说不懂时,我至少应先让她说出自己的不懂,到底是听不懂老师的问题,还是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弄清楚了情况后,再进行处理,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和优等生的课堂。

2、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完全了解,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应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展开,

反之,课堂教学会受到阻碍。《特别的作业》这篇文章文字浅显,内容易懂,我以为学生一拿到这篇课文,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在初读环节只设计了一次让学生去接触文本,在不多的时间里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刚刚够读一次课文,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显得很不通顺。看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是顺利展开教学的必要条件,宁愿教师少讲,也要让学生多读。

另外最后环节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完春天的美景后,让学生进行想像写话:假如你现在就是春天里的小生命,你想对人们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原先以为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学生动起笔来会很容易。但我忽略了学生毕竟还是二年级,有些学生拿起笔来却无从下手,不知道应怎样开头。这个写话环节的设计还应体现层次性,对那些写话基础差的学生应适度降低难度,给他们提供一个句式的话或许他们会写得更轻松更快乐。

3、困惑:课堂之中,总觉得在教学小丽那“特别的作业”――一幅画着一朵盛开的玉兰花的这个内容时,还没有充分展开,学生的体验还不是很到位,但如何设计能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是我现在还感到困惑的。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6】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画完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画出指定的角,并互相检查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7】

第六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少几)的应用练习课   教学内容: P74―76的4―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难点:使学生初步进一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口算 56-9  45-30  74+20 68-7  37+8 18-5 59-9  26+9 42-30 教师让个另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课堂作业 1、完成P74页的第4题。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先算左边算式的结要,然后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大小。 2、出示P75页的第5题。 (1)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第一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分析后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三个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3、出示P75页的第7题。 (1)请学生看图口头编题。找出题目睥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明擦的桌子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要求小青比小明少擦了多少张课桌,也就是求小明比小表多擦多少张课桌?该怎样列式?12-9=3(张) (3)学生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明比小青多擦多少张?   小明和小青一共擦了多少张?   ………   4、游戏――找朋友。   给十们同学每人发一张算式卡片,请他们根据卡片上的算式算出得数,然后请得数相同的同学站在一起。   5、出示P76页的第9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口述画面内容。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6、独立完成P75页的第6题。全班进行讲评。 三、全课小结。   4.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 P78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位和进(退)位口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体会其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体会其实际意义。 2、难点: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位和进(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 位和进(退)位口算。为了使大家进一步的掌握各种口算方法,今天这节课安排100以内口算内容的阶段复习。 二、综合练习1、课件出示P79页的`第1题。 (1)提问:这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这些题目包括了哪些类型? (2)讨论算法。 A:42+30 提问:结果是多少?说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B:76+8 提问:结果是多少?讲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2、课件出示教科79页的第2题。 (1)提问:这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的?这些题包括了哪些类型? (2)讨论算法。 A:72-50 提问:结果是多少?讲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B:41-3 提问:结果是多少?讲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3、学生独立完成78页的第1题   在统一时间内开始。   4、小结: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应该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即个位数加、减个位数,十位数加、减十位数。要算得既对又快,必须分清不进位、进位及不退位、退位的计算。 三、课堂练习  1、第79页第3题。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2、第79页的经4题。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第二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 P78页第2题,练习十四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应用题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2、难点:使学生掌握应用题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也就是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初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答简单应用题。 二、综合练习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78页的第2题。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的内容。 (2)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让学生根据自己提的问题,可选择性的进行解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2、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第6题。 (1)57比75小(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的意思,使他们懂得“小”就是指57比75少多少的意思。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58比39大(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大”的意思,使他们懂得“大”就是指58比39多多少的意思。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3、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第7题。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的内容,并把它改编成一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2)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分组讨论这道题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有选择的出示完整的应用,让学生逐一列式解答。   4、课件出示第80页的第8题。 (1)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想一想要求杨树比柳树多多少棵,需要哪两个条件? (2)让学生根据口头编的题,进行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分组讨论想一想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三、全课小结。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8】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教材内容: 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  2、难点: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3、关键: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图形的拼组(一)……………………………………………………………1课时 图形的拼组(二)……………………………………………………………1课时   图形的拼组(三)……………………………………………………………1课时             第一课时:图形的拼组(一)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2、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第二课时: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2、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三课时: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  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9】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l认得多(学生活动)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篇10】

新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看一看(一)

从同一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从相对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画面正好相反。

个性作业设计:

一星级(基础训练)二星级(综合训练)三星级(挑战自我)

1、从同一位置观察长方体礼品盒,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

2、辨认长方体的正面、上面、侧面。1、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哪位小记者拍到的?

2、下面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按要求做口算(正面上的、侧面上的、上面的)拓展练习:

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从底下看的、从角角看的、从上面看的、从正面看的、从对面看的等)

课后反思:

车辆小学大学区教案专用纸主页

课题:看一看(二)课时1课时

主备人耶律晴飒授课人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难点:构建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践法、观察法。

教学设计

思路从情景一中观察画面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想像观察两个物体,探究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情境二中,体会从窗外远距离观察人物,再一次经历从相对位置观察的过程,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老师:PPT ,图片

预习

要点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车辆小学大学区教案专用纸附页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要点与个性化修改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观察长方体,谁能说一说每次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站在面对面的两个人看到的画面怎样?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观察情境图一:

出示情境图一,说说三名学生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观察桌上的牙膏盒和茶杯的?他们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看一看。

说一说为什么?

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同桌交流,说说原因;

全班讨论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三、观察情境图二:

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境会是下面哪幅图?

四人一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全班交流观察感受。

总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及其相对位置是不同的。由于自己与“窗外”的淘气是面对面的观察屋内的情景,所以自己与淘气看到笑笑的哪一面以及笑笑与桌子的相对位置都恰好相反。

四、巩固练习,看一看,想一想。

1、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从房子的哪一面拍的?

( ) ( ) ( ) ( )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3、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车辆小学大学区教案专用纸尾页

板书设计:看一看(二)

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看到的图画不同

相对位置看到的画面相反

当前面物体比后面宽、高的时候,后面的物体会被挡住。

个性作业设计:

一星级(基础训练)二星级(综合训练)三星级(挑战自我)

1、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从房子的哪一面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