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人生电影观后感11篇

人生电影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13

最新人生电影观后感11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也许"最新人生电影观后感11篇"就是你要找的,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1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2019年6月16日在山洪中不幸遇难,年仅30岁。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从贫困山区走出来,又回到家乡从事扶贫工作,用生命诠释了她的初心和使命。

黄文秀作为年轻的第一书记,从“扶贫新手”变为群众最信赖的人,她在任期内,实现了贫困户户户有致富门路,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成绩突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黄文秀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她带着为村里做贡献的初心,肩负脱贫攻坚的重要使命,在这个贫困的村庄挥洒热血,带领全村克服种种困难,让村民脱下贫困的帽子,走上致富的路,甚至为了全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民的好干部,百坭的好女儿黄文秀走了,她用生命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洪水是无情的,党是有情的。黄文秀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的无私奉献,尽职敬业的崇高精神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党员干部要向黄文秀学习,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道路上,要坚定目标,精准工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为民初心,复兴使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黄文秀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在缅怀的同时,更加坚定着在脱贫攻坚的事业上挥洒青春的信念,他们将接过黄文秀精准扶贫的接力棒,完成她的未完成,更加努力的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2

黄文秀是广西百色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她毕业以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在百色市东业县新化镇百妮村当第一书记,在这个贫困的村庄挥洒热血,克服种种困难,让村民摘下贫困的帽子,走上致富的路。6月16日深夜,在返回驻村途中因突遭暴雨山洪,而不幸遇难,因公殉职,年仅30岁。

从她的事迹和精神当中,作为一名党员,我在思考我应该学习什么?学到什么?

学习她饮水思源不忘本的为农情怀,学习她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念,学习她不获全胜决不撤退的使命担当和扶贫精神。

当看到她发的朋友圈说:“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快乐”时,我真正体会到她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她选择用青春扎根基层,把深情献给乡村,以行动诠释忠诚,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心和使命。

“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黄文秀驻村工作日志上的句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需向她学习,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思想上敬重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把群众的任何小事都当成大事,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坎坷,第一书记光荣使命,任务艰巨,心中要始终装着党和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的青年,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国家因青年而更有前途,民族因青年而更有希望。

“我的勇气,来自于这个时代给予我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坚持”。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3

电影《芳华》观后感:善良,是人生路上最好的修行

前段时间,电影《芳华》在各大影院如火如荼地上映着,这场电影盛宴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激起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记忆,也引起了一场关于善良的讨论。

从青春到残酷的战争再到平静的岁月,是什么让今天的年轻人懂得了老一辈的故事?共鸣,或许就源于跌宕中,始终不曾磨灭的,是对于人性真善美的坚守。

电影的男女主角,从没有被命运善待,却始终善待他人。

男主角刘峰,是那个年代的“活雷锋”。很想上大学,却把上大学的名额让给别人;南方的女战友不喜欢吃饺子,他就煮挂面给她吃;因为经常为同事们做勤杂工,团里一有事情,首先想到让他去干……但是,由于一次大胆示爱,他被心爱的姑娘举报了。至此,刘峰的命运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他在被褫夺“活雷锋”荣誉后,被调离舞台,旋即投身战场。

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一只手臂……

同样的,女主角何小萍也命途多舛。她因为父亲的问题受到连累,母亲改嫁后得不到继父的关爱;在文工团里,因为爱出汗遭到战友的歧视;在转业成为战地**后,又出生入死,经历了无数炮火砸在脚边,目睹了无数战士倒在眼前,以致精神失常……

我们常常认为,当人们遭受持续而强烈的不公正时,很容易走向极端——要么绝望,要么怨恨。但善良的人,会继续行善。因为对他们来说,善良是他们自己的事,它不求回报,与外界无关。

或许大家会说这不公平,为什么好人不能有好报,但其实****在很多时候只能看作一种心愿、一种祝福,并不是铁定的规律。否则,你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公正和不满。但是,这也无法阻挡好人的步履,阻止善举的施行。

因为好人成为好人,因为他是好人。同样,善行遭遇恶报,不是好人的错误。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

好人难做,但我们仍然要做个好人。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中我们需要“善”,工作中我们也需要“善”。因为个人的原因,环境很难改变。相反,个人为了适应环境而经常改变自己。如果你的天性是善良的,不要让你的善良在工作中因不公平和莫名的恶意而受挫,放弃原来的善良。善良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美德,不值得因为某些人而放弃。

 心善的人最后都有好运。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在职场中,常常面临各种尔虞我诈,稍不注意,你的善良可能就会被利用,甚至会让你陷于一些被动局面。

正因为此,我们常常不敢行善。联系人与人之间其实并非只有利益,和谐的职场需要的是十足的善意。当你真正对人释放出善意时,你还是可以从对方那收获回应的。

我们所获得的帮助要远远大于受到的利用,从概率学来说,善良便是赢了。

事实上,大部分工作是由团队完成的。比如我们的测绘工作,不管是野外工作还是内部工作,我相信没有人敢说他一个人能做好。近期,新版天地图·江苏上线。我所在的天地图建设小组这一年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新版天地图江苏的改版,这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项目,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从数据的融合处理到功能开发到平台上线,这一系列流程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大家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开展“传帮带”,促进新人快速成长。

刚工作一年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周围同事的善意,他们并没有因为我的经验缺乏,技术水平较低而远离我,而是悉心并耐心教导我,让我迅速的适应了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内容,衷心地感谢团队的成员,正因为他们的无私善良纯粹,让我们这个团队越来越强大。

岁月的旅途,总会有不可抗拒的风雨;人生的路漫漫,也充满了无数的未知。也许每个人的本性都不完美,也许世界上所有的世情都不完美。但总是相信,只要人人都心存一丝善良,生活的世界里一定充满了和谐和优美,人生的足迹也一定会踏实和固稳。

善是对生命意义的渴望和美化,是对精神世界最真诚的信仰,是人生道路上的最佳实践。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4

电影人生观后感一第一次看电影《人生》,是上中学的时候。那时的我,年少无知,懵懵懂懂,对许多看过的电影早已淡忘。但看完电影《人生》,却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

我不能忘记巧珍的温柔和善良。她的勤奋和朴素令人惊叹。为了不让高加林难堪,她主动帮他做了那件事,并让他努力工作;

忘不了巧珍的多情纯洁,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让人感伤,无奈他嫁时,红盖头下频频回望的含泪的双眼,令人心酸;

忘不了一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至今仍在耳边回荡……

因着一份厚重的记忆,我又一次看了电影《人生》,体味着其中的苦辣酸甜……

镜头在陕北特有的黄土地、曲折的山路以及一片窑洞式的贫瘠的山村中开始了“高加林” 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和人生的选择!加林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上了小学的教师。不一会儿,加林就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这时,加林不得不回到土地上,但他不愿意。他觉得自己有文化和知识,不应该一辈子呆在黄土地里。

当他沮丧甚至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刘巧珍没有文化,真心真意地爱上了加林。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实际的做法表达着她的炽烈的爱。

而随后,机遇再一次降临到在了加林的身上,他终于真正的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一个展示技艺的机会。他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对加林也有一份爱。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感兴趣的话题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同时,生活也使加林成为一个艰难的选择。

亚萍已经有了家庭,但亚萍对于加林的承诺是让父亲给加林一份好工作。经过反复考虑,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决定一起生活。这确实是一个“不幸的决定”。

好梦难圆。高加林以托关系走后门的事被亚萍的婆婆告发,此时的加林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而此时巧珍也已经嫁给了别人……

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或许早已注定。有文化的高加林始终想的是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而高加林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有可能是出于他的困顿和失意。困境下的爱情,往往徒有其形而无质。

精神世界里的差异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障碍。试想一颗总是在想着怎么才能飞得更远的心,又怎么能与“生了几只猪崽又死了几只”这般平淡的生活心心相印呢?他想要做的事,也许就是做一只“翱翔的大雁自由的去爱每一片蓝天”。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 “ 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 ” 这样的求婚誓言能算海誓山盟吗?

我曾经在杂志上读到,当新郎在西方国家结婚时,他会对教堂里的新娘说:我们的爱能走多远?我能有多忠诚?在我们分手之前,我愿意知道你是否不愿意。相比之下是不是有一点平淡呢?

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高更来说,也许他做了个好梦,然后摔倒了。

他不应该后悔失去的爱。他的爱不在这里。可是,一个“爱”字又该怎么写? 我苦苦思索……

闭上眼睛,高家林提着一篮馒头匆匆走过。睁开眼睛,骑着驴子,捂着红纱的刘巧珍,频频泪流满面。

我看到了痛苦,为巧珍那真诚、无私的爱和痛苦。 20 多年了,《人生》还是以这样刻骨铭心的方式,屡屡带着一些木纹样厚重的记忆回到人们眼前,最终留给了我无尽的思考。就像当加林知道巧珍已经嫁人而自己一无所有要再一次回到农村的时候,是不是该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呢?

看过这部影片,带给我人生中第一次强烈的生命震憾!它第一次把命运的选择摆在你面前,让你体验到选择的痛苦和艰辛,也体验到命运的无奈和辛酸。只有看完它,你才能理解生活的苦涩,让你更加成熟。

看到它,就让我想到无数拥有梦想的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挣扎中,面对一次次的选择,会不会因为有了多样选择而蹉跎流金?如今,怎样评价那种沉重和深沉,我只能沉默不语,如同最后黄沙路上慢慢走着的主人公 —— 与整个人生漫无尽头的忧郁相比,其它的一切都是过往云烟。

我突然想,如果高加林不报案,继续有一份很好的工作,顺利嫁给黄亚萍,他会幸福吗?他会不会时常想起深爱着他的巧珍?会不会有着深深的失落和遗憾?

结果似乎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影片似乎也给了我们答案:当他被举报没有工作时,他把巧珍为他纳的鞋子拿在手里,仔细的抚摸着,伏在桌上抽咽;当黄亚萍去找他,哭着说要辞去工作和他在一起,他却说了一句:

凭心而论,我更喜欢巧珍……这到底是他因为不能待在城里的无奈的说法,还是他发自心底的心灵感悟?我们不得而知……

是的,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环境,在那个心情,我们还能说什么呢?逝者如斯,往者已矣,留给我们的,除了种种遗憾,还有苦苦思索。所以,影片总是会冻结高加林回乡的画面,看着他曾经熟悉的土地,想着前方的漫长路,什么是爱?

幸福在**?人生的路在何方……

电影人生观后感二清晰的记得我看的第一部长篇**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时正读高二,我从繁忙的功课中偷闲也要坚持读完这本书,自从看了第一次,便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了这本**。常常会被故事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的曲折人生遭遇所震撼,被他们不甘于向人生低头,勇敢挑战命运的精神与气魄所深深震撼。透过他们的人生经历,我看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喜无常、冷暖交加,听到了人生的无奈与叹息。

感怀于主人公在捉弄人的命运面前即使头破血流,也要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

说到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很多人不由自主的会联想起他的另一部著作《人生》,也是讲述一位陕北青年一生的奋斗史,这两部著作有许多相似之处。《人生》主要是围绕着一个穷困的乡下知识分子高加林与两位女子的感情纠葛,以及他在人生选择问题上的矛盾心理。

刚刚看完了电影版的《人生》,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似有一块海绵堵在胸口,急于想寻找文友诉说我心中的千百感慨。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高加林毕业后在农村任教。不幸的是,他被支队书记的儿子取代了,他不能沦为农民。在不公的现实面前,高加林无人倾诉,想要告状,却没有人敢出来为他撑腰,亲眼看着自己多年的奋斗成果化为烟影,心痛、委屈、愤怒,有谁理解?

当一个年轻人的梦想长出柔嫩的翅膀时,它被猎人无形地扼杀在摇篮里。谁能理解?有谁能感同身受一腔热血被寒冰封冻的滋味?没人懂得。

高加林的痛有个人一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就是从小时候开始起就一直默默地关注着他、深爱着他的巧真,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山姑,一个上地干活经常哼着陕西民歌信天游《走西口》的纯真朴素姑娘。高加林做教师时,她心里不敢奢求与他结合,当闻说他一直心爱的男子沦为农民的时候,她既为他感到难过,又有点窃喜自己有机会与他相爱,有时候,人的内心就是这样矛盾不已,同情中混杂着自私。他看到心爱的男子操起了对他来说很陌生的农活,看着他娇嫩的身躯在烈日下流汗,望着他满腔的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向没文化的山里人一样干着苦力,巧真心疼他心疼的连心夜里也在为他抽泣。

她在他最需要爱的时候大胆的站在他面前,向他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痴情与真爱。她愿意自己在田里干农活,让高加林呆在家里休养,她心甘情愿的为了面前这位男人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他好,她才心安。

巧真对高加林的好,相信每一个认真读过《人生》或是看完电影三部曲的人都能够真切感受到,她的痴情与付出是无可置疑的。一个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乡村姑娘,她不会写字,不会作诗,更不懂得什么政治人文,但她的爱是那样的真诚感人,她的温柔体贴通情达理是自古以来中国优秀女子的集中体现,她无愧是良妻的典范,男人的贤内助。是谁偷偷把自己亲手种的芋头塞进了他的篮子?

是谁善意的谎言帮他挣得了馒头钱?是谁不辞劳苦的看望县城里的男友嘘寒问暖?又是谁把最暖和的羊皮毯子和最新的被褥送到了心爱人的手中?

是她,是她,就是她,巧真,一个为爱执着为情所困伤自己最深的傻女人,即使高加林背叛她后,她姐姐想要替她出气时,她还是千方百计的护着高加林,她说:你伤害他,就是在挖我的心。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可以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如果这还算不上爱情,算不上真爱,我想世上真的很难再有超越这种爱存在了。如果你一生有幸能遇到一个这样爱你的人儿,这真算得上是上天的恩赐,问世间真爱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如果你有幸遇到那个真爱你的人,请好好珍惜她,因为缘分稍纵即逝,人生捉摸不定。

要想人生不后悔,唯有珍惜眼前人。

可是,人生的十字路口高加林赌输了,他输给了名利、输给了感情、更输给了自己。他经过内心的挣扎后还是选择了向名利妥协,为了一个飘渺不定的梦他亲手断送了爱情。他放弃巧真选择了条件优越的初中同学黄丽萍,一个他在感情上并不是特别喜欢语言上谈得来,家庭优越的城市女子,她帮助高加林到县里广播站工作,高加林本以为脱离了农民的身份就可以与这位家庭显赫的贵族小姐走到一起,谁想,一般有地位的城市家庭父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地位低下的农民知识分子的,门当户对历来是婚姻中的一道很难迈过去的门槛,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生死恋、浪漫爱情也只可能在影视里,**中上演。

当组织上查明高加林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他被取消了公职,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这时,即将迁居南京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遭遇心灵创伤的巧真则早已嫁人,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留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但清醒时为时已晚,痛哭又有什么用呢?苦苦追求一生,他还是没能步出农村,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还是人生的悲哀?还是命运的悲剧?自有后人评说。

高加林与巧真的悲剧是在警告我们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是无法走到一起吗?还是在说作为一名无论从出身还是文化都是弱势群体的女人根本就没有获得爱的权利?还是在向我们诉说着《致青春》里“谁先爱,谁就输了”的辛酸?

她们的有缘无分,缘外生枝注定无份的结局,是在揭露无情的人生、残酷的现实吗?不懂,不懂,真的好难懂。

电影中的高加林给我的感觉是他在感情里太过被动,无论是他与巧真的恋爱,还是与黄丽萍的之间他都缺少男人应该具有的主动、勇敢、自信。他空有一腔热血,怀揣远大的理想,却在农民的身份面前迈不开脚步。他无法让自己真正与农民的自卑分开,即使他在城里工作后,心中矛盾重重,不敢轰轰烈烈的去爱,去恨。

在他身上折射着当时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内心矛盾挣扎。许多读者都希望高加林能够成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找到他的真正立身之地,可以一展鸿鹄之志。可是,路遥为什么要书写一个令人悲痛的结局,这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无奈事实也许就是这样,甚至比这更加悲哀。至少我们怜惜的巧真遇到了一个心甘情愿为她付出的人。这大概就是上帝的仁慈之处吧!

他会在你爱到心碎的时候为你护送一位天使去呵护你,但愿世间因果如此。

人生究竟是要追寻什么呢?是金钱,荣誉,名利,还是无法触摸的真爱?还是要不断改变什么?

看完《人生》,一系列关于人生的疑问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大问号在脑海中一遍遍浮现、闪动、跳跃,聪明的你,能告诉我一个明确的答案吗?我想很多人都不会有定论,人生未完,人生在延续,人生的疑问也永远不会消失。也许,人生就不应该问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人生没有答案。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5

《北爱》看多了,感觉现实越发残酷,真实越发梦幻,纯粹越发复杂,我想许多人会和我一样这样想过:纯纯粹粹,简简单单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在这浮华的世界下,在我们自己和身边人都在追求梦想与人生价值的路上,我们往往会不经意间的忽略掉,对爱情,对友情等等情感的珍惜 ! 爱一个人,纯粹的因为爱,所以爱,无论你贫穷或富贵,无论能带给你多少快乐,无论你是否在乎我,只想纯粹的简单的爱,只想和你在一起,便以足够 ! 没车没房没钻戒,可以努力得到,没有你的心,拥有一切,又能怎样,真正的爱真正的快乐是因为我爱你,是因为有你在身边,为了你有房,为了你有money,我可以不爱你但和你在一起,这样的未来,我无法想象…现在的大家,现实的社会里,你会选择面包,还是选择爱情呢!?找朋友,找知心真心朋友,越发艰难,能不在乎你拥有什么,能不在乎自己利益,能为你加油鼓励伴你甘苦,纯粹因为我认你是我朋友,是我兄弟姐妹,所以不在乎朋友如何对自己,不在乎能对自己有多少帮助,只因为,我认你,我的兄弟 ! 只在乎,我能为你做什么,做的够不够,如何让我们的友情延续下去……那些我现在努力追逐的东西: Money,Power……用得到这些,来换取的爱情,友情,能让自己快乐与否?!

关于爱情,关于友情,我会一直坚持简单纯纯粹粹下去,虽然这样的话爱人会不容易等到,朋友会简单几个,但是,我所能得到的将是——真爱 ! 真心朋友 !!!  ——致纯粹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6

《交换人生》是一部充满欢乐,又带点童话色彩的喜剧电影,让人看得时候会开心快乐,充满了轻松舒适的氛围,同时也会引人深思:在我们的人生里,什么是我们真正应该值得珍惜的?

年轻的陆小谷有着幸福的家庭,蜗居在一个小弄堂里,他的理想是希望能够走出弄堂。

他是个比较内向的少年,一旦紧张就没有办法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有一起玩耍的好兄弟,也有一直暗恋着的姑娘金好。

像所有年轻的内敛的男孩子一样,在憧憬的人前面,陆小谷总是手足无措,笨嘴笨舌的。直到有一天,他“捡到一个奇怪的东西许愿机”,一夜之间从少年陆小谷变成了与暗恋的姑娘金好相亲的大叔仲达,于是有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换身之旅。

表面是中年律师,但内心是小谷灵魂的“仲达”,听从好兄弟的建议,精心安排了一系列减龄感十足的约会:超大杯的奶茶、游戏厅的畅玩、KTV的嗨歌等等,让一直活在妈妈的期待中的金好弥补了很多童年时想做但是没有做的遗憾,放肆地做了一回自己。

干练的精英律师仲达没有带给金好的快乐和满足,这个带着少年心的“仲达”做到了。在这里,你会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年轻的美好,没有走进社会,没有接触过太多社会的东西,也没有原生家庭的伤害,更没有太多被名利诱惑的赤诚的简单的男孩子一腔热忱的与你约会的那种纯粹,在那一刻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希望你喜欢的,是我的灵魂,而不是我的肉体”换身成仲达的陆小谷,不希望顶着别人的身体去接触喜欢的姑娘,慌乱的推开准备接吻的姑娘时,我看到了纯真的美好。

在如今的时代,爱情慢慢退场,快餐式的情侣每天都在上演着分分合合的戏码,倘若有人对着你说一句“我希望你喜欢的,是我的灵魂,而不是我的肉体”,大概多数人会觉得搞笑,不可理喻。

当我们高喊着,如果爱我,就给我钱花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问问自己,爱情最本真的模样该是怎么样的

仲达是个非常精明成熟的律师,表面是在为原告打官司,背地里却收了被告公司的款项,很显然他绝不是第一次做这种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在电影里和金好的第一次出场,也是以借钱给金好来拿她的银行卡去接收贿赂款,对身边的人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利用,以一个负面的人物形象出场。

换身之后,生活在陆小谷温馨和煦的家庭期间,被陆小谷的父母温柔的对待,仲达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透过这些微的场景,理解了仲达的冷漠自私是由于家庭环境导致的。父母从小离异,母亲只顾打牌忽视他的存在,父亲重组了家庭觉得他是多余的人,没有得到太多的家庭温情,在缺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他,才会在最后愿意放弃财富地位和陆小谷一直互换身份下去,想要拥有陆小谷的温馨的家庭。

曾经的陆小谷最大的梦想是希望能够走出弄堂,而如今的他,愿意为了奶奶的药而放弃机会,永远的做仲达,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因为这两位的选择,才让我们深刻的知道,人生中,有温暖的家庭是一大幸事,也是我们值得珍惜的事。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风格迥异的原生家庭,一个是仲达孤身一人的单人家庭,一个是金好母女二人相互依偎的单亲家庭,还有陆小谷一家五口温馨幸福的大家庭,原来幸福的家庭并不是说不存在困难或苦楚,而是家人之间相互信赖扶持鼓励充满了爱的能量,才让人感觉幸福。在陆小谷的家庭里,也有一些实质的困难,比如不清醒时常要吃药的奶奶,逼仄的居住环境,不富裕的经济条件。但父亲会在母亲喊累的时候,变着法子哄母亲开心,在母亲喊吃饭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整理餐桌开心吃饭。处处充满和谐的氛围。

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家都会有一本难念的经,但只要大家都能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珍惜自己的家庭,用耐心和包容来经营,让家庭散发出爱的氛围,这样我们永远都会有一个心灵的避难所。

正如电影里说的那样“被家人安稳的爱着,就会有战胜一切的勇气!”

金好出场的第一幕,从街道走到上班的培训教室,一路走来,给人留下了那么美好的遐想,温婉似女神般的存在,但是她可以速度完成“女神”和“女神经”之间切换。这样的金好充满了喜剧的色彩,逗得我哈哈大笑。但后来,在和换身的“仲达”约会的时候,在KTV的金好感慨地吐露心声,“这么多年,活成了我妈期待的样子”,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一个人的身上会有从“女神”和“女神经”之间切换的这个矛盾搞笑体。

因为她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自己。

她不喜欢仲达,但母亲很喜欢,所以她多次出去面见仲达。和母亲吵架,母亲喝令她站住,她就站住,让她坐下,她就坐下。在单亲家庭里相依为命的两个人,彼此自然会有很强的牵扯,如果母亲是比较强势的人,女儿自然会做出更多的牺牲或妥协,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慢慢的失去自我的过程。

在这个电影的最后结尾,那位奶奶说:“我希望这个艰难复杂的世界,不要改变你。”

我们的一生中也会有无数个时刻会妥协,但希望自己每一次妥协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要成为自己喜欢的那个人。

这部电影不仅在大年初一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欢乐,更重要的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想交换的人生也许正是别人羡慕不已而又缺失的。往往都是在失去的时候才晓得弥足珍贵。而家庭,比我们想像的对我们还要重要。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年的春节,祖国大地都在上演各种回家的征途。

感恩这部电影,让我再次意识到生命中最珍惜的是家庭!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7

世间万物,瞬息变化,在变化的人生里,唯有爱成为了不变的话题!如果说电视版的《北爱》,道尽了现实的苍凉以及爱情的无奈,那么电影版的《北爱》则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执着以及婚姻的坚守!

初恋时期:青涩之爱

没有初恋的人生可谓之不完整,年少时,我们都曾为了一个人,忘却姓名,抛弃傲娇。或许我们最后没有结果,又或许我们根本无法同行,但是却能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任由云淡风轻。

因为懵懂,所以我们可以一往无前;因为青涩,所以变得更加纯净。简单的爱,单纯的付出,总是那么值得回味。

青年时期:相守之爱

青年时期的我们,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是磨难重重,存款、房车等都成为了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压力日益加剧,前途依旧一片渺茫,现实中的诱惑却又无孔不入,爱情与欲望之间的拉锯战,旷日持久,却又难分高下。

相遇是缘,相爱是分,相守是勇气,相伴一生是执着,更是一种信仰!

七年之痒:相伴之爱

“氧期”的到来,给平淡的婚姻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琐碎与无奈,彼此之间熟识度的加深,却带来了更多的“不在意”,柴米油盐的不断考验中,却隔绝了彼此间仅有的交流。徘徊在亲情与爱情中的婚姻,插播的却是不曾停息的对围城外的向往。

家常便饭,永远是最深的牵挂;一杯茶水,尽是浓浓的情谊;左手牵右手的刹那,被忽略的是一直流淌在彼此间的深情!

中年时期:相念之爱

进入中年之后,似乎爱情早已被挥之不去的亲情所取代,青年时期的激情也被日复一日的琐碎所消耗。历经现实的磨砺,在红尘中起伏不断的婚姻,或许信任早已被透支,然而彼此之间却多了相念之情,更不曾抛却相伴的信仰。

一个眼神的了然,是相伴的熟稔;举手投足的默契,是坚守的爱情;心中念念不忘的,皆是彼此所需!

老年时期:相惜之爱

携手走过大半生的人生路,共同经历五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亲情与爱情,都无法表达心中的感恩之情。曾经相伴的勇气与信仰,历经生活中各种风吹雨打,更显坚韧与挺拔。在剩下屈指可数的日子里,除了为子女谋求更多的福利,剩下的皆是对彼此的怜惜!

相伴的承诺,一生的印证,无言之爱,最是感人。

从年少到年老,从青春貌美到满头白发,爱,从未说出口,可是却一直陪伴在你我的身边!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8

讲得是早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种扼杀人们生命强手的疾病:“非典”,内容讲的就是关于疾病的传播和面对这种疾病时医护人员的各种心理。

这种疾病不但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因此受到这种疾病感染的人逐渐增多,死于这种疾病的人也不少,包括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使得医护人员对此产生了恐惧感,在抗非典期间,有几名医护人员相继倒下,有名医生见状,怕自己被感染所以申请调职,但遭拒绝,最后他也真的被感染了,另一名护士在照顾他时,他叫护士在未被感染之前去辞职,以免造成同样的后果,在医生的劝告下和在非点面前,她有点犹豫不决,是否真的应该辞职呢?如果每个医护人员都像她一样在病人急需时辞职的话,谁来抢救病人呢?

最后她没有辞职,而是选择与非典对抗下去,因为她明白,作为医护人员就要为病人服务,与病人共存亡,是啊!人是有血有肉的,更是有感情的,包括医护人员,别的不说就说在非点期间吧,当病人躺在病床上呻吟时,何不担心自己再也不能站起来与家人朋友团聚?

正因为这样,为了能让病人重新站起来,医护人员才日以继夜地为病人解除痛苦此时,你又何曾想到其实医护人员也是想家的,他们也有亲人也要团聚,因为责任的存在,使得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救护工作,宁愿用自己离开亲人的痛苦来换取病人的健康,这是何等的伟大?

在这里我开始自问,自己读的护理专业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危险的潜在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更应该明白,无论干什么都是有危险的,视情节的轻重罢了,既然这样,与其埋怨自己错误的选择,不如努力干下去,坚持到底,胜利始终都是属于自己的,遇到困难,临阵退缩,在医学方面就等于扼杀了他人生命的同时也扼杀了自己的生命,作为医护人员就有救护病人的责任,并不能为了保存自己而去扼杀他人的生命,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战胜了非典,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附:电影的观后感怎么写

要“会看”电影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9

故事讲的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拉力赛车手张驰,五年前因私自赛车而被禁赛。从天堂跌落谷底,张驰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忍辱负重,洗心革面,终于争取到了解禁的判决。在此之后,他重新找到亲如兄弟的领航员孙宇强,决心共同冲击本年度的巴音布鲁克拉力赛。

然而在此之前,张驰必须重考驾照,改装赛车,拉到赞助。每一步都充满艰难,他忍受着旁人的奚落嘲讽,忍受着现实的冰冷残酷,无论如何都不改变前进的目标。当他好不容易走到了赛场,还将面对禁赛这几年崛起的新秀林臻东的挑战。张驰的时代是否就此远去

张驰以前是名天赋技术都很高的赛车选手,因参加地下车赛被禁赛五年。他靠卖炒饭为生与儿子张飞相依为命,得到机会解禁后他准备重新参赛。

林臻东是一位赛车界的冠军车手,集高富帅于一身。他一直盼望能与昔日的传奇车手张驰能有一次比赛,对于张驰他提供了不少帮助。

本片是韩寒自编自导的第三部电影,投资成本5亿。相比上两部电影本片的投资和票房都是最高的,而且车都是重要元素。

在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主演过的冯绍峰在本片中出演了一个日本漂移大师的酱油角色,巧的是他的妻子是第二部《乘风破浪》中出演的赵丽颖。而且冯绍峰在的第一部唱过西游记插曲《女儿情》,非常巧在与赵丽颖一起主演了电影《西游记女儿国》。

本片讲的是一名落魄赛车手王者复出的故事,人到中年东山再起非常不易。虽然故事大部分都是搞笑为主,但是细细品味其中的辛酸无奈和现实的苦涩让人感到他人生的艰难。

主人公张驰被禁赛事出有因,他依旧保持着对赛车的热爱。从片中可以看到他业余时间拿着做炒饭的工具模拟开着赛车,对于每个弯道反复推演虚拟训练。我觉得当一个人在逆境中还能坚持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如电影中张驰的那句台词: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才是真的过时了。

像张驰这种无法发挥一技之长并且还是自己梦想的事业,可能换一般人会颓废的向现实低头而一蹶不振。而真正的强者是敢于向命运发起挑战,不被挫折压垮的人。毕竟他是在1462道弯、109公里的巴音布鲁克赛道连续5年冠军,自认为一枝独秀的男人。

本片涉及的道具车辆大概超过了两百辆,需要改装调整的有一百多辆。所有赛服都是去意大利订做的,面料是防火的非常专业。音乐部分用了木吉他代表主人公张驰失落的心情,赛场上时用电吉他配合管弦乐团衬托主人公的意气风发。从影片结尾那段比赛的剧情来说整体效果非常燃,这种赛车电影国产片中这么拍确实没怎么见过。

这部电影中启用了《夏洛特烦恼》中的沈腾、尹正、田雨,还有《红海行动》中的黄景瑜和尹昉。和上一部《乘风破浪》一样既有小鲜肉又有谐星,而且片中可以看到沈腾唱歌和尹正跳钢管舞。还有《万万没想到》的张本煜和兽易小星出演,片中腾哥尔扮演的有钱大哥的女友朱春娟并未出场(看资料演员是李玲玉老师)。

我个人觉得沈腾的表现非常好,他把主人公那种落魄油腻又想坚持夺回尊严和梦想的中年男人刻画的淋漓尽致。符合韩寒电影中主人公滑稽又励志的形象,体现了小人物面对现实碾压后宁折不弯、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特有的喜感自然的流露感觉非常有代入感,应该是他常年打磨演技领悟后形成的表演方法。黄景瑜的角色由于戏份和人设的关系表现一般,不过以他的演技感觉太复杂的角色可能也驾驭不了。尹正的表演虽然也搞笑,不过总觉得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倒是尹昉的角色分寸感把握的好,可能戏份比较简单的缘故。其他几位演员的表演非常稳定,符合他们人物的作用。

本片的基调和前两部一样还是以搞笑为主,所以大部分篇幅的笔墨全用在了喜剧部分。虽然沈腾的搞笑蛮有意思,不过主人公与儿子的感情关系以及和对手间的英雄惜英雄的情愫貌似浮于表面。相对于同类赛车电影《极速风流》里对于两大男主的刻画,本片对于人物本身的刻画似乎也是相对比较单薄。电影中只看到张驰是如何艰辛的凑钱凑车参加最后的比赛,可是他和林臻东在人生和赛车上的成长与造诣只是寥寥数语的回忆和采访来描述缺点地气。

最后的结局虽然比较热血带点鸡汤的励志情怀,但总体来说整部电影更像一部小品剧的串联。而且当年为了没有血缘的儿子户口升学问题冒险参加地下比赛被禁,后来参加五年没有比赛过的巴音布鲁克危险赛道却没有想过万一出了意外儿子怎么办有点不符合逻辑。他是唯一一个没有领航员坐身边的赛车手,危险比例上升应该心里有点数。

本片据说主人公张驰的人物原型是已故著名车手徐浪,第二部《乘风破浪》也是纪念他的电影。徐浪对韩寒来说亦师亦友,关系非常的好。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要把韩寒熟悉的赛车和赛车手的精神通过电影表达出来,同时电影也能照顾到观众和投资方。所以故事没有拍得太沉重,而是一种幽默浪漫主义的处理。

电影延续了《乘风破浪》那种搞笑加情怀的标配,片尾有个彩蛋。电影大多数用了暖色调非常舒服,台词中还有第一部电影歌曲《平凡之路》的歌词。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像赛道,每一段都需要谨慎小心避免万劫不复。凡事要做到极致没有特别的诀窍,靠的只能是勤奋刻苦。我觉得作为国产商业电影这部戏还是可以看看的,不知道韩寒的下一部电影会拍出什么效果。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10

自党号召各级人民群众驻村扶贫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离开城市,走向麦田,而《秀美人生》中的主人公黄文秀,也是这个大部队中的一员。这一部有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不仅仅打动了我,更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黄文秀是一名北师大硕士毕业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她,选择了来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献一份心力,即便父亲患了癌症,自己已焦急的不知如何是好,她依然不忘记村里百姓大大小小的事,她的坚强让无数人肃然起敬,她乐观的心态,做事的态度,都让我们无不为之动容。最终黄文秀的去世也让我们流下惋惜的泪水。

现实中的驻村干部,有弄虚作假,鼓弄生事的,也有像黄文秀同志这样一心为民,一心向党的。古人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只有驻村干部与群众坐一条凳子,喝一缸子水,做一家子人,工作中把百姓冷暖放在心头,初心才能在群众基础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我们也应当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履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11

***40***x6周一上午3、4节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主题和情节都不是很新颖,但它仍然吸引着很多人前来**,这与它所表达的主题——为梦想而战有着很达的关系。

我以为故事的主人公是十分幸运的。他虽然出身挖煤的贫民家庭,母亲早逝,父亲和哥哥对他也颇多苛责,但是,他在人生的早年便邂逅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慧眼识才,又心地善良,愿意栽培他。他还有健全的身体,并且,上帝赋予他跳舞的天赋。

在生命的关键时刻,父亲终于理解并支持了他的梦想。他还有一个对他十分依恋但又那么支持他的朋友。即使考上舞蹈学校,他也表现不好,还违犯了校规。是上帝照顾他,给了他入学通知书。

这一切,用中国话来讲,便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他成功是合情合理的。

做梦吧,有些人即使看到或听到这个词也会颤抖。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实现他的梦想。梦想是很私人的,每个人都有它,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同样是我们实现它的愿望。

我认为这个梦想应该随着人们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修正和完善。会有不同种类的梦,在同一个人身上可能会有很多不同方面的梦。反观我20多年的人生,又有过多少梦想?

曾经最初的梦想我是否还在珍视?

还小的时候,我想走出大山。我出身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拮据。乡间信息闭塞,生活单调。

唯一与外界发生联系的东西是电视机和书。我小的时候十分迷恋看电视。看武侠电影和电视剧,我向往江湖豪侠的豪气干云天;看《泰坦尼克号》,我向往美丽的爱情;看《海尔兄弟》,我向往去大千世界冒险。

我还喜欢看武侠**。事实上,我的第一本课外书不是武术,而实我祖父在修高速公路时带回的一本初中物理课本。那个时候没文化,看不懂。

但是我十分迷恋那些文字,并且试图理解里面的内容。这些话为我的生活增添了精彩的内容,所以我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后来接触到了文学。

其实,这些文献只是金庸的武功。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些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虽然这些书不现实,但它们为我的想象力打开了一扇窗。

我那时候因为这些文字,开始想象一个我心目中美丽万分光鲜亮丽的山外面的世界。这个想象的世界激励我走出山川。可以说,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走进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了更加多的东西。农村的生活是清苦的,小小年纪便经历了不少的苦头。那时,父母常常为钱发愁,吵架。

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说的大概就是我的父母那样的情形。孩子们天生就很贪玩,但是我没有零花钱,所以我只能看着同学和小伙伴吃饭。那时,我觉得赚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下定决心将来赚很多钱。

也要住上高大的楼房,开上小汽车。可以说,那时候最大的梦想是赚钱。当然,在家乡那个地方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可以赚钱的地方,尤其是可以赚大钱的地方,于是,还是保留着走出大山的想法。

当我14岁的时候,我在初中。那时,我接触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包括鲁迅、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浪漫主义的罗兰等等。这些书给我开启了一个更加广大的世界,并且促使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关注更加广阔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人的**,世界的**和归宿,生命的本质,我是谁等等。这些问题无疑是终极问题,但我无法回答,甚至无法用清晰的语言概括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当时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也促进了我思想的转变。我写了一首关于鲁迅的诗,发表在校刊的头版。我的语文老师非常喜欢它,称赞我说他不会写。

这让我产生了用语言的力量改变世界,回答困扰我的问题的想法。明白一点地说就是我想将来成为一个文学家,或者说是一个作家。

当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中文很好,尤其是我的作文。这更加刺激了我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那时候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人活着,应该保留着对于其他人和整个世界的“大悲悯”。

这个词语让我十分的激动。我暗暗揣测这个“大悲悯”的含义。虽然不甚了了,但是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点地所谓“感觉”的。

这种所谓的“感觉”竟促使我产生了要拯救世界苍生,改变整个世界的想法。另外,我认为,只有依靠文字来影响他人,才是改变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后来我明白,这是一种所谓的“救世主情结”。

但真正的高考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我不得不面对整天里无尽的作业和练习,因此并没有那么多闲暇去思考那些看来很“虚”的问题。但是心底的确是保留着这一份情怀的。

可以说,这种情怀是轻易无法被拂去的。

上大学之后,人也开始渐渐成熟,也变得开始很“现实”了,毕竟,生存的压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我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未来生活何去何从。也开始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甚至微不足道。开玩笑的是,不仅我救不了这个世界,而且整个世界似乎都救不了我的命。

我也开始知道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真的没有什么天赋,于是我开始考虑是否应该放弃这个作家的梦想。然而,直到今天,我仍然保留着为世界做点什么的想法。然而,这并不是当初天真的救世主情结,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切努力为世界的美好未来、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贡献。

具体说来,就是将那种“大悲悯”的情怀和改变世界的想法具体地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身上。

回首这短短的人生道路,我发现我的梦想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现在做一个总结该是时候了。我想我的梦想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一句话:

在努力追求个人事业成功,改善自己、家人以及将来的爱人的生活状况的基础之上,为世界的改变和他人的幸福尽一份力。这不算崇高,但是很务实。我相信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想法。

我想,这个想法,也是电影男主角的一个想法吧。不过,整个电影展示的是个人追求自身成长和个人兴趣和天赋的发展的历程,并没有看到所谓要为整个世界作出什么贡献的想法。这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不过,作为一个在集体主义氛围成长起来的青年,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天赋的发展的过程,也还能为祖国和他人贡献绵薄之力,也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