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我的前半生观后感实用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18

最新我的前半生观后感实用。

小编精心为您选出一篇优秀的“我的前半生观后感”文章。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印象深刻,随着观看的继续,会获得相当多想要分享的内容。为了不遗忘这些珍贵的想法,我们需要将其写进观后感里,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还在为写作品名观后感而烦恼?如果您需要某方面的信息可以依据本文查找参考资料!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篇1)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篇2)

最近喜欢读亦舒的原著《我的前半生》来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子君。

女主人公子君,前半生是一个家庭主妇,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丈夫,直至丈夫和她离婚才幡然醒悟。用她自我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

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亦舒实在用最平实的话来阐述生活中的种种事,来讲述一些生活中的真理。

亦舒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期望,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突然想到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我想亦舒无非想经过这个故事告诉女孩们,永远不能够放弃自我的生活和梦想,要拥有自我的一番天地。

选了一些在那里面我喜欢的句子:

成功的人一早就显露不凡,抑或每个人都有点特色,而成功以后这种特色便更受人传颂。

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我。仅有我才会帮自我度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篇3)

《我的前半生》是由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以及特赦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专员职务时所写下的自传,这本自传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的过程,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一个婴儿出生了,这个婴儿是爱新觉罗·溥仪。作为皇室的一族,溥仪拥有显赫的家室。他的祖父爱新觉罗·依晨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他的父亲爱新觉罗·依晨是他祖父的第五个儿子。

作为第二代酒王的长子,溥仪本应享受到华贵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

10月12日,溥仪三岁的时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要死了。慈禧突然决定任命溥仪为皇帝的继承人。进宫后两天内,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十一月初九日,溥仪便登基为皇帝——清朝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皇帝,年号宣统。

溥仪的童年没有别人的孩子应该享受的快乐。在那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与家庭背景下,他与亲兄弟本玩耍的欢快,却因为弟弟溥杰用了本该属于他自己的明黄而大声呵斥;他与父亲本该亲密无间,却因为读书时父亲的突然到来而心慌到念不下正在看的书,这不禁令人悲叹,生于自古以来显赫的皇室贵族,究竟是万人羡慕的无上荣耀,还是不为人知的痛苦人生。

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登基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隆裕太后颁布了溥仪的退位诏,自此,溥仪在“宫禁”这片小天地里一直住到**十三年被**军驱逐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是的,当时中国被称为**,人类进入了20世纪,但溥仪仍然过着帝王的生活,呼吸着19世纪留下的灰尘。这不是很荒谬吗?

之后的一段时间,溥仪认贼作父,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做了十四年的傀儡皇帝。溥仪仍然想恢复清朝,所以他一直坚持与日本人谈判,要穿龙袍登基。但是,当时溥仪并不知道日本想要帝国制度,只是为了让它更像傀儡,更方便统治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溥仪作为伪满的战犯,在抚顺进行了改造。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溥仪这个“皇帝”变成了一个囚犯,与此同时,他的思想上也遇到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是要把“皇帝”变成一个普通劳动者,在这场改造中,溥仪学会了系鞋带,洗衣服等别人早就熟知的东西,溥仪在一点点的进步着,慢慢的,他洗衣服的时间不比别人多了,能跟别人一样的享受休息,享受文体活动的快乐。溥仪觉得自己地位平等,心里没有不快。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自己。只要你不断进步,你就不必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

其实溥仪刚开始并不是非常服从改造,不过共产党人相信,在人民掌握的政权下,大多数罪犯是可以改造的,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过程,所以共产党并没有急于搜查,而是一直在等溥仪主动交出那箱子夹底的东西,他们相信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溥仪的改造。事实也的确如此。溥仪不断学习和改革,终于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特赦通知。

溥仪在书中写到在自己的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人”这个字的意义,是因为有了共产党人,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才让他明白了这个庄严字眼的含义,做了真正的人。

溥仪一生经历过太多的盛衰荣辱,那些被历史所抛弃的人物——叶赫那拉氏(慈禧)、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等等在当时似乎是不可一世的,被他们宰割压榨的人民似乎是无能为力的。像胡适之流的文人们曾为他们捧场,遗老、遗少们曾把复辟幻想寄托在他们身上,而他们自己更自吹为强大,认为他们背后的列强是可以永远依靠的。然而,他们都是纸老虎,最终被历史烧毁。

“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看,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反动派的,而是人民的。”溥仪的经验使他接受了这项真理,他的工作使他更加相信了这项真理。

溥仪的一生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从屈辱走向独立民主的过程。溥仪是历史的罪人,但是经过他后期的改造与学习,终于蜕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他自己的力量。这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正是我们伟大祖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断探索和创新革命道路,最终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过程吗?

读完这本书,我佩服溥仪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勇气。特赦令颁布的前一天,溥仪不认为第二天的特赦名单会有他,溥仪希望他可以向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可是他认为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第二天还没有听完自己的特赦通知书,溥仪便已痛苦失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要有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的勇气与决心,这样才会得到他人的原谅,得到自己内心的解脱。

此外,溥仪开朗的幽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本以为,历经世事沧桑变化的溥仪在回忆自己的前半生时是痛苦的,然而读过这本书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溥仪在回忆自己在毓庆宫读书时第一次见自己父亲的场景时写到“‘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王立于沼上……’不知怎的,我心慌得很,再也念不下去。

梁惠王立于沼上是下不来了。”读到这,我对溥仪的敬佩便多了一层,他能够以如此幽默的笔法回忆自己并不美好的童年,可见他当时的豁达。

历史终究是历史,读自传终究是读别人的人生,我并不知道现在我现在的一个小举动会对我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只知道我所能做的就是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人生,犯了错也不要紧,只要我及时改正了我的错误,就可以把伤害降到最低,就可以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篇4)

与它的结缘,源于电视剧版的《我的前半生》,出于对主角的喜欢,关注了这部剧,不过未曾完整看过,只因讨论太多,偶尔看了最后的片断!这部剧的热度和评论,促使我有了了解原著的欲望,了解亦舒!

或许是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总是会将电视刷中的情节代入到书中,而且会很自然的做比较,想下一段是什么,子君和贺涵怎样认识的?书中有没有这个桥段?对贺涵的关注度,不亚于当年的宋思明!

看了剧版的《我的前半生》让人有一种防火防盗防闺蜜的感觉,虽然理解子君和贺涵的情不知所起,也明白贺涵与唐晶太过相似,却更期待完美结局。尽管一切都明白,心依然会有波澜,爱原来是有期限的。

书中的开篇和剧版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帮子君走出阴霾、重新走向职场的是唐晶,而唐晶的男友莫家谦书过半时才出场!所谓暖男贺涵只是编剧为了提高收视率而虚构的。书中的子君更为真实,更贴近生活!她信奉“女人以家庭为主”,在遇到涓生时毫不犹豫的结婚了,甘愿放弃自己的所有,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如果没有别人的介入,她的一生就是以平静、和谐、安康圆满结束。而当男人筑就的“安逸”即将离去时,却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人要学会翻篇,过不去的事要过去,放不下的情要放下,翻过一页,才能书写另一页。经历过婚变的子君重新出发,走进职场开始新的生活!女人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自己,自己独立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上司的抬爱也没能阻止她辞职,前夫再多的关爱也都成了过往!她选择做个陶艺人,自在、随心、安静!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生命中每一个遇见的人都是注定的缘!当子君遇见翟有道,便认定他是她的后半生!他与她没有过多的接触,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他的沉稳,他的淡定,他的一切都让她着迷!她在翟君面前那样的羞涩,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渴望!当翟君漂洋过海来找她,告诉她“我们结婚吧”,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史涓生以爱的名义将她捆绑,用“不再爱”的籍口抛弃她,她的前半生以这个懦弱的男人而结束!感谢涓生的放手,成就了另一个子君,也改变了她的`后半生!遇见你,以为你是人生;而你却不珍惜轻别离!

书的最后子君与翟有道旅行结婚,在飞机上翟君给子君轻轻搭盖下毛毯,子君感慨说“这就是夫妻间最平常不过的了吧!”空姐发放饮料,子君摆手示意不要吵醒翟君!看着无名指的环戒,她笑了,我是何等的运气,竟如此理想的结束了我的前半生。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贫是你,荣华是你,心底温柔是你,目光所至,也是你。

唐晶用前半生成为了精英,后半生便成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每一个出现在生命中的人,都有原因和使命。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的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份,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恩。

喜欢原著,喜欢真实的子君,喜欢故事的发展,喜欢这样的结局。遇见的都是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篇5)

《我的前半生》里主要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当了十几年家庭主妇的子君,一个是当了十几年女强人的唐晶。到了三十几岁,作者把她们的生活调过来了。

我想女生嫁人前后必须都有过是做家庭主妇还是女强人或者是两者兼顾的困惑。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女人是无法使两者到达平衡的,每个人必定会有倾斜的一方,因为时间、精力、自律性、个人本事等各方面制约着我们。所以选择更倾向于家庭还是事业,我觉得这得看个人意愿。

可是无论走哪条路,女人必须要有自我的思想。我认为思想比工作本事更重要。思想才是人生前进的推动力。子君从什么都不管的家庭主妇到自立自强又风情万种的美人儿,是因为她有要自强的思想,唐晶从女强人变成家庭主妇,也是因为她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

仅有搞清楚自我想往哪个方向走,工作也好,为家人付出也好才会有成就感,否则一天天过得就会很迷茫。子君在当涓生太太的时候就是一个每一天按部就班生活、没有情绪变化的女人。当然她每一天也会为了儿子女儿、朋友有喜怒哀乐,可是她内心有那种踏实的感觉吗?我觉得没有,因为一切的情绪都是外界赋予她的。她没有思考过这个事情究竟为什么到这一步了。

女人的经济本事重不重要?重要,但还是要先有思想的觉悟赚钱才会有意义。赚钱的意义是什么呢?很多女人都把赚来的钱毫无保留得奉献给家庭,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生病,男人要应酬,于是她们扛起了勤俭持家的大旗,可是又把自我排除在家庭之外。她们总是把自我放在家庭里最“卑微”的那个地方。越是这样其实她们自我的幸福感越弱。

因为人是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的。你习惯卑微,别人也习惯把你看得卑微。一旦你觉得自我的付出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或是家人因为你的付出而长久对你生有愧疚感,这会使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背着一种无形的负担。一旦发生冲突,这些付出与愧疚都会变成双方讲了一遍又一遍的哭诉素材。

所以女人要把自我放在一个与人平等的地位。与丈夫平等,与孩子平等,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平等。事业也好,家务事也好,你能够与丈夫平等的对话,他能够帮忙你,你也能够帮忙他,当然业务上的事也许并不能给什么实际上的帮忙,可是最重要的是“商量”,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很介意另一半忽略自我,也很介意另一半什么都不管不顾的态度。

子君之后不是找到了懂她的翟君吗?是呢,“懂”,这是女人对她爱的男人的唯一要求。

女人要与社会人平等,其实就是说女人不要脱离社会,一向固守在家庭的圈子里是不会有自我的思想的,或者说你的思想都在原地打转,而你的丈夫、你的孩子都在成长,总有一天你们会越走越远,“成长”是一个人一生的课程。

当然,女人要把“自我”放在首要位置。我们去学习,去变美,去找到自我的兴趣是为了要让自我变得更好,让自我喜欢自我。

女人是因为身为女人的魅力吸引了包括老公、孩子等别人的目光,而不是因为要吸引别人的目光才去使自我变得有魅力。

女人要去发现自我,不要辜负作为人的权利。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篇6)

前言:《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里面有闹剧,悲伤,恐惧和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在北京。1908年慈禧去世前,她选择溥仪继承王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朝溥仪皇帝退位。从此,清朝复辟闹剧上演。首先,张勋用编成辫子的军队帮助溥仪复辟,但几天没工作的皇帝溥仪退位了。

溥仪第三次成为皇帝是在1934年,当时他被称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溥仪作为傀儡战犯被关押在前苏联。五年后,他回到中国重建。十年后,他获得国家特赦,并在国家文史委员会任职。

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清顺帝、伪满、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市民,这些词反映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充分利用溥仪恢复祖业的强烈愿望,建立了以溥仪为支持对象的伪满洲国,开始统治东北14年。在这14年里,能活下来的人是奇迹。当溥仪答应日本担任伪满洲人的职务时,也许他忘记了日本人并不善良。日本不能为中国的王位而努力。他们想要得是他们想要得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的时候,日本人已经牢牢地控制了他,他的统治和皇帝不过是个幌子。

日本人把溥仪戴上了繁荣昌盛的皇冠,但皇冠繁荣昌盛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权利。他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整个满洲。就这样,日本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侵略中国。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也许稍加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14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必须记住,一切都在向前发展。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里面有闹剧,悲伤,恐惧和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在北京。1908年慈禧去世前,她选择溥仪继承王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朝溥仪皇帝退位。从此,清朝复辟闹剧上演。首先,张勋用编成辫子的军队帮助溥仪复辟,但几天没工作的皇帝溥仪退位了。

溥仪第三次成为皇帝是在1934年,当时他被称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溥仪作为傀儡战犯被关押在前苏联。五年后,他回到中国重建。十年后,他获得国家特赦,并在国家文史委员会任职。

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清顺帝、伪满、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市民,这些词反映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充分利用溥仪恢复祖业的强烈愿望,建立了以溥仪为支持对象的伪满洲国,开始统治东北14年。在这14年里,能活下来的人是奇迹。当溥仪答应日本担任伪满洲人的职务时,也许他忘记了日本人并不善良。日本不能为中国的王位而努力。他们想要得是他们想要得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的时候,日本人已经牢牢地控制了他,他的统治和皇帝不过是个幌子。

日本人把溥仪戴上了繁荣昌盛的皇冠,但皇冠繁荣昌盛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权利。他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整个满洲。就这样,日本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侵略中国。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也许稍加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14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必须记住,一切都在向前发展。

放下了厚厚的群众出版社发行的俗称“灰皮本”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成的,再结合我在长春期间参观的“伪皇宫”,对这个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在这本“忏悔录”中,溥仪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和语气反复唾骂自己,同时深深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溥仪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学“帝王之学”出身,全书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个阶段记述,分别是宫中生活、天津时代、长春时代、苏联的五年、回到祖国。一边回忆,一边悔过。

特别是在最后一部分,战犯管理办公室安排了包括溥仪在内的战犯到新中国东部三省各条战线参观。当溥仪走在曾经自己是这个地盘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时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触动和感动着,同时在心里将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领导下的“旧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较,感觉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自己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赎其身”,自己过去犯下的各种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包括儿童公园、太阳岛在内的许多地方。儿童公园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园中有许多古树,我每天走在里面的时候,就是感觉这个公园有些年头了。这里空气清新,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

要是这样算起来,这个公园至少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而且公园里的小火车也有同样的年头了。在哈尔滨期间儿童公园是留给溥仪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溥仪看到的这一切让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最最幸福的,而且会世世代代幸福下去。

时光荏苒,现在的儿童公园同样是绿树成荫,各种年龄的儿童在这里蹒跚学步、奔跑欢笑,但是这里的景物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