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培根随笔读后感必备7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23

培根随笔读后感必备7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也许"培根随笔读后感必备7篇"就是你要找的,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

霍勒曾说过:“培根的书比任何其他书更能让人修身养性,他是上帝派来的天才人物之一,他教会我们如何成功,如何造就伟大。他让人们相信一点,天才不是拜上天所赐,而是靠勤奋得来,劳动能创造一切奇迹。”

黑格尔这样评价过培根:“培根真正在意的是理论,而不是现实。”

论死亡,论野心,论迷信,论事变这些看似轻易,人人都懂的事,但仿佛到了那一刻又抛之脑后。他却用尽了毕生去很好的诠释了人性的黑暗,世态的变化无常。

“死亡为何物?”

有时成人惧怕黑暗犹如儿童惧怕死亡。

也许未免有时我们把它想的太复杂,毕竟没有经历过,我们也无法想象死亡的滋味。不过是夸大其词罢了。

“死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更为恐怖。”

对于死亡有一种愚陋的恐惧---甚至与宗教相混杂再或者为死亡的伴随物所增强。呻吟,惊厥,面无血色,亲朋哭泣,黑衣黑幔,丧葬仪式,诸如此类使死亡显得忄目惊人。人的情感尽管脆弱,但并非不能抵御对死亡的恐惧。既然人身旁簇拥着那么多能战胜死亡的帮手,死亡就未必那么可怕。死与生同样自然。

我们生来就是一个个体,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死亡只是在漫长人生中的一个必经路。或早或晚。是,每个人都想活的长久,那怕一年,两年。这是人性的本能。我们不必太希望一定要比别人都晚面临死亡,面临死亡我们可以做的只有,不留下过多的遗憾。

“死亡”只是很简单的两个字,他的含义也同这两个字表面一样简单。没有那么神秘,不必做太多不必要的事,也不必考虑太多不必要的后果。简简单单或许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最好的。

在《论报复》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念念不忘报复,就等于让自己的伤口经常开裂,否则,它就会愈合。

报复是一种野道,人性越是趋之若骛,法律就越应将其铲除。因为头一个犯罪仅仅是触犯法律,而对该罪施加报复则是取代法律。毫无疑问,一个人如果采取报复行为,就等于跟他的仇人扯平拉齐;然而要是放他一马,他则高出仇人一筹;因为宽恕乃王者风范。所以所罗门有言“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我们不必对伤害自己的人耿耿于怀,即使我们才取行动报复,也只会让自己更加忘不了,至于的后果会是更加折磨,与其这样不如当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让时间来消褪一切,学会忘记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看懂这些理论,不如去接受现实。随笔随笔,也就是随时随地的写,《培根随笔》读来给人的是一种享受。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2

读《论真理》有感

“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依然是困扰着人们的枷锁。问题的答案连最伟大的哲学家都百思不得。文章开头就提到,彼拉多当年提这个问题时,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

与真理相对立的,诡言、人们的种种幻想反而为人所接受。明显的褒贬中,人们却宁愿追求幻想。也许真理总是不尽人意,致使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回避,而幻想却是美好的,尽管它不真实,但它却能带给人快乐,尽管极为短暂。在大千世界里,人总是渺小的,人的心灵更是脆弱的,生活总是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如果有人这时还坚持真理,那就等于自戴枷锁。 在对真理的褒贬声中,培根给真理下了一个定义:真理既是衡量谬误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幻想是感性思维的产物,而真理则是理性思维的结晶。虽说没有人能保持永久的理性,但真理就是最好的控制感性思维的武器。尽管人世腐败,但只要人接触到真理,还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

对真理的探索,人类从古至今从未有停止过。当代的中国就曾经掀起过一股探寻真理的狂潮。光明日报在1978年5月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开启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中国式的探索让人民对真理有了更高的认识,也给人民在探索真理道路中亮起了一盏指路灯。

培根在谈到实践中的真理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伪善正如假币,也许可以骗取到货物,但它毕竟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诚实是一种美德,美德也是一种真理。而可耻的虚伪与背叛,必将受到真理的严肃审判。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

《培根随笔》读后感(共2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3

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

初中《培根随笔》读后感一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所以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义;"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初中《培根随笔》读后感二

相信许多人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或者说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面对死亡,我们不知所措,我们恐慌,我们惧怕。可是,我们在怕什么呢?

正如培根所说,我们其实并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伴随死亡而来的种种一切。日益衰竭的器官,变得十分丑陋的容颜,不能进食的口腔,再也无法说出来的言语,倦曲的身体……都会让我们联想到别离的那一天,联想到永别,联想到死亡。而更突出的是,当昨天还在一个办公室同事,同个餐桌就餐,同一条小道上散步。仅仅一个夜晚,也许就是一瞬间,一个意外就可能阴阳两隔。那时候,我们对死亡是多么的憎恨和恐怖啊!

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但是,岁月会让我们成熟,岁月会让我们坚强和伟大。只要我们回首人生时无所遗憾,我们也许就会平静的面对死亡,无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是我们自己。这就是“人生最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培根语)释意。

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在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之后,对死亡已没有年轻时的那种忧虑和恐惧的心理。就是今年父亲在住院最严重最让人忧心的日子里,好象也没有太多的对死亡的概念。那个时候,只是想如果有能力,有办法改变或改善他的痛苦,就是最好的对他的回报和安慰了。所以,当看到年轻的护士为给他找血管注射,慢慢的从手背一直打到手腕的时候,就特别想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给他注射,以减轻他的痛。而在这个过程中,与死亡无关。

有时候,想到安乐死。从内心真实来说,我赞成实行安乐死,无论是对我的亲人,还是对我自己。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痛苦的,所以应该让善良的人们,让经历了诸多痛苦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快乐、安祥、平静的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

爱玩小聪明者,一般得实惠多多。许多小聪明的人,虽然没有特别能耐,也没有惊人业绩,却每每总能玩得让领导心花怒放。于是,升职、提薪、加级……便一一如期而至。

无论怎样,面对死亡,我肯定会无所畏惧。虽然,我会悲伤,但不会怕。

初中《培根随笔》读后感三

《培根随笔》,可谓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字字珠玑,是培根生活的结晶,是人生的智慧之作。它虽是随笔,篇幅几乎都不长,但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的认知与思考。

这本书,呈现给你的,是多少精辟的哲理!潜移默化中,你会从中逐渐领悟到这些老练锐利的文字的振聋发聩的力量。而这些文字之所以会具有这种力量,我想,这与《培根随笔》的作者——弗朗西斯·培根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有着密切的联系。弗朗西斯·培根出生于位高权重的官宦之家,他聪慧而富有才华,被伊丽莎白女王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他十二岁就上了剑桥大学,但父亲早逝,又是次子,所得的遗产并不多。弗朗西斯·培根自立谋生,成为律师,经历几次沉浮成为朝廷重臣,却又牵连因一桩受贿案而罢官为民。培根一波三折的经历,为他写《培根随笔》奠定了丰富的社会认知经验与人生阅历,但同时也不难看出,封建时代英国王朝所统治时期思想文明的日渐落后,而培根正是对于时代新思想文化热潮所提出的革新观点。

这其中,也有培根对于人的性格、行为所提出的建议。譬如《谈报复》,但有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是不是会报复呢?培根认为,”报复是一种野道,人性越是趋之若鹜,法律就越应将其铲除“,道理确实如此。当你的仇恨埋藏在心里越久越深,仇恨越会吞,噬你的心灵,但你的心中却不会认为自己的仇恨有什么错,会给他人带来如何之深的伤害,那么,我们为何不放下这不可挽回的令人耿耿于怀、心痛不堪的仇恨,去宽恕他人?“宽恕别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若干年后,回首这岁月的往事,你不会因为报复而无奈、悔恨亦或是怅惘,宽恕了,氤氲心头的,只会剩下缕缕的感动与安慰。

在相似的人生追求与轨迹下,很多的灵魂都在迷失,在彷徨,在苦闷。阅读《培根随笔》,可以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思考。《谈厄运》教给我们厄运可以造就坚韧,培育美德,使人的意志愈加坚强,在厄运过后总会有春风十里;《谈父母与子女》则启示我们父母对于子女的溺爱会加剧自己的不幸,同时也会影响子女之间的和睦,加剧勾心斗角;《谈花销》则使我们懂得如何去花销……

《培根随笔》使我们在时光荏苒中,懂得了成长,懂得了人生。当你的心累了、伤了、乱了,不妨畅游在这本书当中,放飞心灵,同时亦在品味道理。细腻之处,如明亮璀璨、馨香流转……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4

培根是英国著名学者,作家、思想家与科学家。《培根随笔》这本书对我有很大感触与收获,他人生哲理启发了我,他所说论是我们人生上缺点与优点以及人生观。

在这本《培根随笔》中,培根写到了政治,宗教、友谊、艺术、性格、教育等话题,以及触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他谈及问题有发人深省见解独特方式,那些发人深思语句是培根思想精髓,内容应有尽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内心世界问题。这些篇章中也处处闪烁着智慧光辉。

就比如说文中”论嫉妒“,每个人都会有小小嫉妒心,培根所写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数人以及所有人嫉妒心。什么样人容易招致嫉妒,什么样人容易嫉妒别人。我也经常会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试成绩发下来,没有其他人好,会闷闷不乐。而培根所说:”从而刺激了他们,耿耿于怀“我会奋发图强,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超过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论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美,心灵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样,莲花清高高洁,菊花高尚,牡丹富贵等等不要因为自己丑陋而断定自己是个一无是处人,并不是那样,也许外表丑陋但内心并不丑陋,有所长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天底下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那些容貌虽美人多半是胸无大志平庸一生,但这些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有许多容貌美丽且德才双优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还有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世界上万物都有她美丽存在,只是每个人审美角度与方式大不相同罢了。就算是人类再鬼斧神工也达不到自然创造本身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过天晴、每一次白皑皑大雪等等,对于我们它们是千变万化。保护自然界生态环境是最重要。

《培根随笔》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懂得了,学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对人生各个方面,是坦然面对是勇敢面对,不要以自己一点小脾气去看待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5

黯淡的天际几点疏星仿若洞析着人间,流星划过“眉梢”,纵使遥远渺茫,却重重地在我灵魂的最深处烙下了印记。

人生不过转眼的时光,过客匆匆,归人踏过,也仅仅遗留下几段足痕。倘若当真等到花败人老,才始明白光阴何其弥足珍贵,怕只怕空余满腹叹惜。其实,如此人生又有何意义?

而培根却与常人的感观大相径庭,他将毕生的信念大化,向着心中的目标永不衰竭地追求,或许这才是面对大千世界理应有的态度。他始终坚持着“知识就是力量”,并且为之付诸了行动。当冷眼看遍世态炎凉,人间冷暖时,炯炯的目光中溢出丝缕的淡然正彰显了他不屈的人格以及不灭的才华。

即使灵魂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至少他已经在人类长河中留下了存在的痕迹,至少他已经燃烧了几个世纪!

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我可以品尝到他的语言魅力和他的思想深度。曾经钟爱于歇于林间细细品味《谈习惯和教育》中那句“国家和**日鼓励已经形成的美德,而不改良美德的种子”,如今观当前局势,又何尝不是如此?由此看来,培根倒也有未卜先知之能了。

在我看来,美德的源泉不过是从小的修养和教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并无道理,教育的手段及途径往往直接影响青少年思想的方向和演化。可如今的教育方案却不尽如人意,高等学府不过是度量未来薪金的标准,莘莘学子所求的高等教育自然无法洗净人性的污垢,反而最终引起的是习惯的恶性循环。

这是无数弊病的根源,教育缺陷的负面影响确是数不清。

凡事都有因果关系,习惯也不例外。只有优良的教育以及独立的人格才能压制**的习惯,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而这过恰恰是我们应为之奋斗的指标。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6

读罢《培根随笔》,我感到自己也被培根闪着理性光芒的思想所感化了,这本薄薄的随笔集,凝聚着培根对人生的感悟、对现实的评价,其中,《谈美》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若问起美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世上没有谁能够真正地说清。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但凡见到一个陌生人,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必定是从外表所得,而不是立刻就可以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所谓感性认识即在于此。而培根在《谈美》中则重点论述了我们应如何看待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确,世上有多少人有着俊美的外表,有着高尚的情操,更是不会有十全十美之人,正如培根所说,绝色美人另有大德者难得一见。正因为此,我们更应注重内在的光辉,做最好的自己。

但现如今,茫茫人海之中,有多少人只注重了外表的美丽他们打扮的新颖出奇、花枝招展,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在美出口成脏,踩着皮靴高傲地走过天桥,不屑地望着路边背着袋子、拾着瓶子的老人,丝毫不存悲天悯人之心,如此之人,比不上站在他们背后默默无闻的人们,就像书中所说的:美德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一个打扮并不华美但举止端庄而严肃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即使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会受到众人的尊重。

正如培根所言,形体之美要远胜于颜色之美,行为之美又远胜于形体之美。我们所崇尚的行为之美就是举手投足之间的动人,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也是内在美的完美折射。只有将内在的自己做到最好,不断的追求新的知识,因为追求是人生中最美丽的渴望,在追求中洒下的汗水,灌溉着的、等待着的,是成功之花的含苞欲放,等待着、追求着它的开放,来装点我们的回忆,这是我们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人生的充实,若能做到不懈地追求这一点,我们也就离美不远了!

随着我对美浅显的思索,培根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智慧、冷静而又轰轰烈烈的印象,他激励着我不断地追求,追求那一种美丽,那种最充实的人生,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初中生所应该做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7

 第一次杜培根随笔集是刚上初一的时候,那时是因为它是课本指定的课外读物之一。记得第一次读培根随笔集时,可能是由于年龄还小,我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哲理,反而觉得很闷。第二次翻开这本书,是因为父亲,他认为我长大了,是应该学会如何做人的时候了,于是我便再次翻开了这本书。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还特地查了一下培根的背景: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他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他从十六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一个时期的官员。由于18岁时父亲的绞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财产,他开始攻读法律,二十一岁时找到一个律师的职业。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后不久开始的。二十三岁时他被选为下议院议员。伊丽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培根成为她的继承人詹姆斯一世国王的顾问。虽然詹姆斯拒不采纳培根的劝告,但是他却赏识培根,在詹姆斯统治期间,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为法务次长,1618年被任为英国大法官,一个与美国法院院长大体相等的职务;同年被封为男爵;1621年被封为子爵。 但是乐极生悲,培根随后便大难临头。作为一个法官,培根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虽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却显然违反法律。他在议会中的政敌正想抓住这个机会把他赶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关押在伦敦塔,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同时,还被罚了一笔巨款。国王不久就将培根从狱中释放出来,免除了对他的罚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终结。现在到处都有高级政客因受贿或以其它手段来践踏公众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当这样的人被捕时,他们往往起诉为自己辩护,声称每个其他人也都在行骗。如果认真对待这种辩护,看来那就意味着行骗的政客会逍遥法外,除非惩罚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话却与众不同:“我是这五十年来英国最正义的法官,但给我的定罪却是这两百年来议会所做的最正义的谴责”。有这样一种积极而充实的政治生涯,似乎就无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气和在本册中占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动。 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随笔》最初发表于1597年,以后又逐年增补。伯特兰·罗素说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随笔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经典著作。历史上位高权重又著书立说的人并不少,但培根的思想在欧洲那个还未结束中世纪的黑暗的年代,已具有自由主义的萌芽。他在《随笔集》里的“论宗教统一”、“论帝王”、“谈革新”或“论有息借贷”等章节中提出的独到观点许多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者所采纳,吹响了反攻封建制的号角。即使培根本人仍以巩固王权的角度出发想要改良上层建筑存在的弊端,但他的思维却没有仅限制在一个保守的崇奉信条的圈子里,他站在一个评览世事的高度,对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他优美并且务实的行文间可以发现,培根对某些主题的分析还残存有贵族化的观念,但已在尽力从一个就事论事的原则狭隘袒陈见解了,时而借用格言警句画龙点睛,令得短小的评论鲜活丰满。碍于时代和阶层的局限,偏颇之处在所难免,然而《随笔集》里处处闪耀尊重本性的光芒,层层流露睿智深邃的真知灼见,使培根的作品仍为今所爱。 《随笔集》中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其中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许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可以说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随笔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如《论友谊》中,“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 《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