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纪录片观后感热门

纪录片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30

纪录片观后感热门。

下面的内容主题为“纪录片观后感”,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能在线上观看大量电影,每次观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动。 我们应该迅速撰写一份观后感,愿你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欢迎借鉴!

纪录片观后感(篇1)

海洋纪录片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之一。这些纪录片通过展示生动精彩的海洋景象,带领观众们进入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深海奇观》的海洋纪录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部纪录片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图像和完美的拍摄技术而闻名。从片头开始,我被美丽的水下画面所吸引。远离陆地,深入海底,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宁静和神秘感。我几乎可以听到海洋的呼吸,感受到它的力量和无限的广阔性。

《深海奇观》深入探索了海洋中最为神秘的区域 - 深海。这个地下世界是如此陌生,充满了各种奇特的生物和景象。我被那些无与伦比的生物所吸引,它们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和繁衍。从巨大的鲸鱼到微小的珊瑚虫,每一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适应和生存方式。

纪录片展示了一些罕见的深海生物,例如巨型水母和透明的章鱼。这些生物在黑暗中发出闪光,创造出一幅迷人的图画。我被这些奇特的动物的美丽和独特性所惊叹。观看它们在飘浮的光线下舞动,宛如置身于一个神秘的梦境中。

更令人惊叹的是片中的珊瑚礁景观。珊瑚礁是海洋中一个充满生命和颜色的地方。我被珊瑚的多样性和色彩所吸引,它们构成了一个梦幻般的景色。这些生态系统是如此脆弱,一点点破坏都可能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纪录片呼吁观众们更加关注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纪录片还向观众展示了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翻滚的海浪与小鱼玩耍,大鲨鱼猎食小鱼群,鲸鱼跃出海面表演华丽的动作。这些场景让我惊叹于自然界中生物的聪明和迅捷。

通过观看《深海奇观》,我对海洋的认识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它为我展示了一个充满生命和活力的世界,一个令人陶醉的自然奇观。它提醒我们要保护这片脆弱的海洋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机会。

总之,《深海奇观》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海洋纪录片,深入探索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通过精彩的拍摄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它让观众们更加了解和欣赏海洋的奇迹。我被这部纪录片所震撼,它让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希望通过推荐给更多的人观看这部纪录片,唤起大家对海洋保护的意识。让我们一起呵护这个珍贵的地球之海!

纪录片观后感(篇2)

“仲裁是什么”?10年前,如果问起还在大学学习的我,我会回答,“仲裁”是国际经济法课上老师不足20分钟的讲解;8年前,如果问起刚刚加入仲裁大家庭的我,我会回答,“仲裁”是一个年轻又充满吸引力的领域;现在,如果问起刚刚观看完纪录片《仲裁在中国》的我,我会回答,“仲裁”是与国同行的成长,是崛起之路的探索,是公信天下的坚持,是中国智慧的贡献,更是仲裁时代的追寻!

这种追寻,最初凭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正如《崛起之路》中展现的,靠着一腔热忱,仲裁人们在宣传推行制度、制订完善规则、审理沟通案件、选聘培训人员的各个环节中,从不停歇地像海绵一样提升和反馈着对仲裁文化、理念、规则和技巧的理解与运用。这其中,有成功,也有挫败,有喜悦,也有失意。不会忘记第一次听到仲裁员宣读誓词时的庄严与敬畏;不会忘记第一次完成笔录和裁决初核时的忐忑与希冀;不会忘记第一次见证当事人握手言和时的满足与欢欣;也不会忘记第一次反查撤裁案件时的不解与无力。

随着工作的深入,总会不时的问自己,仲裁的优势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差距在哪里?渐渐地,在不断的学习交流和总结反思中明白,要让仲裁时代的梦想照进现实,热情固然重要,仲裁文化的修养提升则更加宝贵。要体现出仲裁的优势,就必须在机构、仲裁员、秘书与当事人和社会的互动中,全方位的展示仲裁区别与其他争议解决机制的灵魂与特色,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秘书长姜丽丽在片中提到的,“仲裁从仲裁法的立法宗旨和立法本意来说,它是一个商事的保障法,所以它的价值导向更强调于妥善地把当事人的问题解决掉,帮当事人想出解决的方案。它的重点不在裁判,而在于解决问题”。

这种追寻,现在凭借的是初心与创新。仲裁在中国,有着悠久延续的东方文化基因,化解纷争追求和谐,更追求公信。“和”作身,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为各方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推演,借力打力,往往就让双方对立的情绪逐渐散去,让巨大的分歧消弥于无形。“公”为魂,和谐并不是“和稀泥”,而是要让各方当事人都能在仲裁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公正与公平。因公而生,以信而立,公信天下正是仲裁在中国发展的关键与初心。这颗初心,让仲裁员面对复杂案情和多方压力时,仍能坚守公正的底线,认真研究案件,独立地、充分地、认真地、谨慎地发表意见;这颗初心,让仲裁秘书们接过每个卷宗时,不论大小,都心存敬畏,尽责管理;这颗初心,让仲裁机构面对外部干扰时,有底气讲出“我不管你是多大级别的行政机关、国家机关,关键的时候我们站得很中立”;这颗初心,更让仲裁行业面对迎接新时代时,勇于改革机制、创新服务,对经济民生的新要求作出及时而有力的回应。

互联网仲裁,金融仲裁,投资仲裁,航空仲裁,影视仲裁,体育仲裁,农贸仲裁,乃至大数据仲裁,民生百业,每当新经济、新业态产生,仲裁都会与之进步,这是仲裁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应承担起的公共法律服务的责任。参与改革开放,助力入世谈判,投身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企业发展,与时代同行,这是仲裁作为国家战略执行者的使命。时代要求在变化,仲裁的创新脚步将永不停歇。

五集纪录片,一部中国仲裁制度、思想发展史。时代在发展,中国仲裁的历史绘卷还在我们手中传承和延续。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在纪录片结尾谈到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一个时代,仲裁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一个“仲裁时代”正在来临,就让我们追寻着仲裁的初心与使命,与国同行,追寻着仲裁的坚守与创新,与时代共进!

点击阅读原文,通过法制网重磅专题报道,全方位立体式了解纪录片《仲裁在中国》的更多精彩内容。

纪录片观后感(篇3)

尴尬等,在她们眼中留下了品牌印记,都记录了她们与命运的抗争。

章桦在家庭梦破碎了之后回到家里那一段情节是让人倍感温暖的:生活中的一个热烈的向往变得冰冷时,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回到家乡,优美宁静的江南风光使心变得平静,金色的光芒与黄灿灿的橘子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估计也是章桦心里的一道暖流。不管怎样,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或贫或富,它是最好的疗伤场所,在那个狭小的房子里可以抛却一切世俗的烦恼,满满的亲情包围着。姐姐在阳光下灿烂的笑脸使人望生羡慕,家里有新鲜的空气,温柔的水,还有那血溶于水的亲情,而章桦不知道流浪的脚步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停止,再次起航去远方去实现她不甘心的梦可能是必然的选择。

沙龙已经转移,生活还在继续,几个姐妹的梦想还在继续。章桦后来学习摄影,实现了前无古人的尊严,在镜头下感受到了不同的生活,重新点燃了奋斗的目标。

女人,作为社会上一个不可或缺群体存在,她们像男人一样拥有独立的思想,有着不依附男人而存在的梦,《姐妹》把角度放在发廊几个姐妹身上,还原这样阶层女人的生活及精神状态,展现女人的又一份魅力,她们的毅力与坚韧是男人们所不及的。

一部好的记录片比一部电视剧更有吸引力。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周围。它可以用手抓住,使我们的思想更加强大,使人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姐妹》启迪着我们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们,自强,自立,不屈。梦想路上的荆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明天太阳会升起,黑暗不会永远持续。紧握心中的信念,要有李白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天上不会掉馅饼,亦不会掉石头砸掉我们的未来,要不服输,即使穷得只剩下梦想的时候,希望也永远在路上,前行,同时总结过去式我们更好的选择。

服工11103

刘雪斌***

纪录片观后感(篇4)

曾读过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不知为何让我感触很深。没错,这话其实放在任何时期都是适用的,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就如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堕落,那么只要去问一问老人家就行了。那些老人们咬着烟嘴,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一样叹气:“唉,一代不如一代!”听到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非常微妙的预感,觉得或许几百年前的老人也如他们这样叹气,然后转而想起他们当年的世界的美好,更觉得或许当我们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深深地慨叹:“唉,一代不如一代!”

人情冷漠、自以为是,拜金、浮躁……我们的时代被贴上这些标签。而老人口中美好的时代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桃花源”。仿佛就在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却又更像是在那几千年人们的回忆里,到最后弄不清是梦还是真实。

更不用提那个被碾压致死的孩子和漠视的路人,跌倒在地却无人搀扶的老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还有永远也买不起的房,读不起的书,看不起的病和送不尽的礼。

这是个糟糕的时代,不是吗?

是吗?

可我们在努力。

其实我一直怀疑老人口中那个纯净简单,没有一丝铜臭味的时代是否存在。因为任何一个人年轻时的记忆不都是美好的吗?因为那些争吵,那些怀疑,那些不满都在年复一年中被淡忘。我们其实该像一篇故事中说的,把美好的刻在石头上永远铭记,而把可憎的涂写在沙滩上,让浪涛卷走。

在他人回忆中的时代或许从未出现过,但当下的这个时代却有很多美好应该要铭记。

先不论强于以前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眼界已无比宽阔,我们知道的远比过去的人多。我们不再如过去一样用麻木的双眼旁观,用麻木的双手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安排。我们可以自己去确认、去判断,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立场。

这个时代是最美好的,不是吗?至少在几十年后的我们的回忆中,它也会是一个不逊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时代吧。

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但无论这个时代如何,希望依旧在,不是吗?

纪录片观后感(篇5)

这部纪录片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受中国**邀请拍摄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曾被中国**猛烈批判,认为它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从客观的角度看,一些不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场景,今天可能有些人无法接受。

话又说回来,或许安导本人的态度并非如此。他的普通人显然比中国自己制作的纪录片更活泼、更纯洁、更快乐。

只是,他的中国之行,不是为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更不是为了增进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是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敌意,采取别有用心的、十分卑劣的手法,利用这次访问的机会,好像专门搜罗可以用来污蔑攻击中国的材料,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他拍摄的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影片中,根本没有反映我们伟大祖国的新事物、新气象、新面貌,而是把大量经过恶意歪曲了的场面和镜头集中起来。侮辱了我们中国人民,更是丑化了当时的新中国。

其实,作为一个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中国观众,一眼便可以看出什么是安排给外国人看的内容:那些学校、工厂、幼儿园、包括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即使下班后,纺织厂的妇女也不愿离开。她们自觉地成群结队地聚集在工厂院子里,学习毛主席的语录,讨论当前的形势。

影片中最完整的一段是一个女人通过针灸麻醉剖腹产的全过程,几乎和科教片一样细致周到,从如何将一根长长的银针插进女人圆圆的肚子里,抽出一点血肉模糊的生命。如果没有特许经营权,毫无疑问,这样的拍摄存在个人隐私问题。也最为让我们揪心。

中间有大部分可以好的镜头拍摄,却都是一代而过。例如,在林县,闻名中外的红旗渠一掠而过,既看不到“人造天河”的雄姿,也看不到林县河山重新安排后的兴旺景象。银幕上不厌其烦地呈现出来的是零落的田地,孤独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

这部纪录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诽谤和诽谤有很多方面。从城市建设到人民生活,从文化教育到体育,从医疗卫生到计划生育,甚至幼儿园,我们都没有放过。

影片再现当时的外交政策,中国观众也从这部影片中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候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某种看法也许至今也没有改变,那就是“谜一般的国度”。在这部影片中,中国人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受到了不可容忍的羞辱。他试图通过这部电影制造这样一种幻觉。中国革命似乎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地位,没有在精神上解放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热情。

全世界已经看到了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然而,安东尼奥尼把中国人描述为无知、孤立、悲伤、无精打采、不卫生、爱吃喝、无知。将当时的人们生活,精神,思想,描写的一无是处。

如果是为了两国的友谊。这些良好的发展趋势和良好的环境也应该出现在一把导的镜头中。可是,让我们后代人,看到的更多是对当时新中国的丑化。

这也证明了,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是经历多少的冷眼污语,才得已成功的。

现在,之所以让这部纪录片呈现出来。我想,是告诉人们。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下,必须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世界上总有敌视中国人民的势力,还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当然,中国人民也将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姓名:蒋琪

纪录片观后感(篇6)

今天学校组织五年级同学观看《雷锋纪录片》,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意思,可是当我看完整部片子,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净。

雷锋他有着和我们不同的童年生活,他遭遇了种种不幸。雷锋小时候妈妈被吊死,弟弟饿死,哥哥累死,爸爸被残忍地绞死,全家只剩下雷锋一个人艰难度日。虽然雷锋很艰难的度过每一天,但他始终坚定一种信念:要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雷锋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已的信念,他曾不怕辛苦的帮人搬砖;他看到战友有困难了,偷偷地以战友王大力的名子向王大力的家乡寄到20元钱;他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主动帮助他们拿东西,把他们送回家……这些一切的一切都反映出了雷锋同志的高尚品德,他用他那短暂的一生都在做好事,他不图回报,也不图名利。

雷锋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雷锋同志的死重如泰山,虽然他只活了20多岁,但是好事却做了很多,正如雷锋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电影看完以后,我决定今后要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三:《永远的雷锋》纪录片观后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同志的价值观,在他短短的22年生命岁月里,他一直践行着这个价值观,尽管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丝毫无法掩饰他的伟大,他所做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构成了他的伟大,他将自己那些平凡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地刻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甚至影响了无数的外国人。

如果雷锋活着,他今年已经72岁了;50年前当他离去的时候,22岁还是青春阳光的年纪。

雷锋的经历很普通,他在农场当过拖拉机手,后来被钢铁厂招收为工人,后来成了部队的一名列兵,和今天许多见多识广的青年人相比,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高富帅",这是一个普通农家小伙子的平凡经历。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作家为他立传。和今天的许多年轻人相比,他又极其成功,甚至可以说他是新中国最成功的男儿典范。他以一米五七的小个头,被师傅宠爱,受领导重用,是朋友们的好哥们,更受女孩子欢迎,最后还被国家领袖题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在他的日记当中,幸福和快乐充满了他的每一天。他叫雷锋,是个有着娃娃脸的阳光男孩。

雷锋原名叫雷正兴,还在小学时他就很有想法,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放弃了继续升学初中的机会,回乡当农民。他先是帮助乡里征收公粮,后来到乡里做了通讯员。雷正兴在望城县委大院工作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满青春气息的雷正兴,他总是县委大院抢眼的小男生,不仅是因为他干活勤快,眼里有活而且还因为他虽然一个人生活,衣着总是干净利落,还有些洋气。虽然没有衣服穿,但是每次都穿着一件白衬衣,因为白色的衣服非常漂亮。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爱美、爱干净的年轻人,为了保住厂里面的水泥不被大雨淋湿,毫不犹豫地就将自己的被子拿出去盖水泥。

雷锋平时生活极度节省,但是他却把节省下来的积蓄以战友的名义寄给战友的家人。当县里面要买拖拉机,县委因为没有钱号召大家捐款,一个月只挣23块钱的雷正兴,捐了20块钱。直到县委决定派他去开拖拉机时,雷正兴才知道他是县里面捐钱最多的年轻人。所以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自己节省,但是对于别人、对于集体却毫不节省,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才让他能够比同年人获得大家更多的认可,他也因此获得了比同年人更多的机会。

后来因为国家号召大炼钢铁,雷锋再次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望城,来到了鞍山钢铁厂。因为有开拖拉机的经验,到了鞍钢,他被分配了开推土机,此时的雷锋正承受着工作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雷锋驾驶的C80推土机是苏式重型机械,驾驶座前长短不一的操作杆有七八个,驾驶起来震动力大,劳动强度也大,师傅问雷锋你这南方小鬼受得了吗。于是,雷锋开始玩命了,由于自己个字矮,坐着开车看不到前面的大铲子,他就站着开,但场地不平,脑袋随着颠簸在车棚盖上撞得发晕,他就猫着腰干,这种姿势坚持不大会儿,就累得腰酸背痛。但他拒绝了车间主任给他换小车子的建议,硬是通过了推土机手的考核。

然而,我们今天的许多年轻人有谁能有雷锋那样的干劲。我敢说,如果雷锋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而不是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样的拼命精神,雷锋也一定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成为一代楷模。

《永远的雷锋》这部记录片,并没有将雷锋脸谱化,而是塑造了一个真实的雷锋,雷锋也爱漂亮,雷锋也爱玩,毕竟他只有22岁啊,但是雷锋却有着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最最缺少的良心和奉献精神,雷锋精神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也更为需要。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才明白,雷锋不仅仅只是做好事,雷锋更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雷锋精神绝不仅仅是做好事不留名,雷锋精神有着非常全面和深刻的内涵,雷锋精神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缺少的养分,雷锋他那灿烂的微笑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依旧促动着我们的心灵,雷锋精神也一定会永远激励着我们。

纪录片观后感(篇7)

在《海洋》的后半部分中,导演镜头一转,唯美和谐的海洋生态不复存在。随着人类的入侵,海洋垃圾屡屡将海里的居民赶走。不仅如此,狩猎、杀戮、尸检、解体似乎只有当深蓝的海水被染成鲜红时,人类才能停止他们血淋淋的双手。

这将是怎样一种悲哀?导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缔造的如梦如幻的奇妙世界,在人类狠心地将猎捕的鲨鱼去鳍切尾,然后扔回海底苟延残喘的那一瞬间,支离破碎了。那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啊,人类怎能对它如此残忍!

在这强烈的反差中,导演唤醒了人心的良知,是的,它让我们难忘。除了心灵的震撼之外,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在影片的结尾,有人提出了疑个问题:真正的自然风光有一天会消失吗?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围绕我们身边的将是代替活生生的动物们的标本,被保存在动物园或巨大水槽中的人工的世界,而那样的世界,仅仅是永远失去的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而已。

雅克·贝汉说:“我拍摄的这些自然纪录片,本质上和政治片其实没什么不同,它没有说教,也没有对白,只是通过展现自然之美,让观众自己感受到教育。”当然,我们不用仅靠几部纪录片就来完成教育,就像人不能靠不吃饭、不生产来保持低碳一样。

我们不能让那些杀死海洋生物的人消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这些令人震惊的照片来教育和影响他们。

海洋是人类之母。她生了我们和其他海洋生物。如果人类还在如此绝望地破坏海洋生态,在海洋母亲的眼里,这就像看着孩子们互相残杀,多么残忍。人类应该反思的是,不要让这样的杀戮悲剧继续在海洋中上演,这也应该是电影人和观众的共同愿望。

是的,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它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纪录片观后感(篇8)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的无限服务中。”这是雷锋日记上的一句话,让我既难忘又感动。

雷锋是一位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好战士。他为人民服务的情景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节假日参加义务劳动,不留真名;大雨时送一位带着孩子的阿姨到几十英里外的女儿家;列车员在火车上打扫车厢

最打动我的是他的节俭品质:他和几个同志打汗淋漓,其他人去买四分之一的苏打水,但他只喝开水;他的袜子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层层补好。战友王大力送他一双,他还舍不得穿,继续穿那双旧袜子。

然而,当人们需要帮助时,雷锋是慷慨的。听说王大力的母亲病了,便以王大力的名义寄去了20元钱;辽阳市发洪水了,他又在自己一个月只拿6元钱工资的情况下,一下子捐出了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100元!和雷锋相比,我非常惭愧。

每天吃的饭菜已经够好了,可我却挑三拣四;衣服已经够漂亮了,可每次看到漂亮的衣裳,我都要买下来;每次看到好看的铅笔、橡皮,不管家里的铅笔、橡皮是否用完了、用坏了,也要买回家......

我要向雷锋学习,学习节俭,把不该花的前存起来,捐给灾区需要帮助的人;我要向雷锋学习,向雷锋学习,学习快乐,尊重长辈!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部叫雷锋的老电影,它悄悄地讲述了雷锋的故事。

雷锋是一名年轻的小战士,对党组织派的任务总是认真负责,深得政委的信任,一次他跟着几名解放军战士去公园游玩和一些小孩欢歌畅舞,好不自在!当雷锋带孩子们来到一棵大树下时,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要求雷锋讲关于打仗的历史故事,雷锋没打过仗,于是他深情的讲了一个故事:他小的时候,妈妈被狼心狗肺的日军残害了,爸爸也过世了,他赤着脚,冒着刺骨寒风,走在冰凉彻骨的雪地上,上山砍柴,当他饥寒交迫时,一个地主硬说那座山是他的,雷锋砍了她的柴。

开始凶神恶煞的哄抢他辛辛苦苦看来的柴,小雷锋奋起反抗,但人小被那个女地主推倒在地,他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柴刀,他拼命的向刀扑去,女地主赶紧抢先拿起刀向他的手砍去,就这样雷锋的手上留下了一个无法抹去的伤疤。从此,小雷锋与祖国的侵略者形成了深深的仇恨!

纪录片观后感(篇9)

人们孤零零地站在地球的中心,被一束阳光穿透,一瞬间就变成了黑夜。这似乎是梵高的一生:忍受孤独和蔑视,绘画直到他死去。

在难以理解的孤独中,在情感追求的痛苦中,梵高逐渐沉迷于酒精,并频频失控,甚至自残,被迫去精神病院。

怎么说呢,文森特·梵高这个人,观其一生:精神空寂,物质匮乏,却画出了跨时代的油彩巨作。

他常常被那种苦涩的孤独折磨,失去控制的时候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仿佛身体囚禁了自己的灵魂,阻碍了他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交流。最终在黎远郊瓦涅河边的奥维尔,永远地停留在了文森特·梵高的37岁这一年。

纵观影片的哥哥西奥,也在不久的将来因病远离尘世。

提奥,是全天下最支持梵高的人,也是最懂他的人,最后出现在结尾的并排的两座墓碑,就好像他们即使是在天堂,也永远在一起一样。这也是故事最后的结局。

事实上,就我而言,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方法过于唯美,但艺术家的生活却一直如此艰难,似乎在后人的渲染和美化下,他有着不同的感受和兴趣。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天资卓越的艺术家因为精神问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时候也在思考,是社会施加的压力太过繁重,还是艺术家的世界本就更加敏感细微,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究其根本,也许是这个社会还不够宽容吧……

芸芸众生,各执一词。谁也不能说自己坚持的永远是真理,真理永远会有被推翻的一天,谁又知道未来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作为普通大众的一份子,可能改变不了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对别人的作品少一些批判,多一些鼓励,即使不认同,最起码不要成为那个手里拿着刀伤害别人的键盘侠,不要随意辱骂别人的心血之作,哪怕是一个微笑,也是莫大的安慰。

天才真的就生来不同么?我认为不是的。

真正使他们孤独的,是把他们当成异类的所谓的“普罗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