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禅观后感合集十篇

禅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07

禅观后感合集十篇。

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赞赏不绝,优秀的影视节目能够让我们观看完后充满力量。 应该尽快把看完作品后的感受撰写成一篇观后感,我们尽心尽力制作出了这份“禅观后感”请您品味,希望此文能够让您领悟到更深刻的道理!

禅观后感(篇1)

观南怀瑾老先生主持《南禅七日》有些感悟。

佛经讲人是因缘和合而生,股票走势由合力决定,所以时疫病是同一大气运转不行的外因而致,所感染的是同一部位,可以用同一方治疗,普通感冒是因个人不同体质气的不运的不同内因所致,要因病给药。

佛经有心物一元一说,股票形态结构和动力是一体两面,我说五脏六腑形态结构和气的运行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增不减。

佛经讲业力不是人为能改变的,股票讲中枢终完美。我说五行不运改变不了得癌的后果。有人用桂枝去芍药加桂汤治好乳腺癌,因为乳腺癌多为腺癌,为肝所主,用辛辣桂枝克制肝主酸筋,使先天五行得以畅行。

释迦摩尼佛主功德已满升天,有二个弟子要给世人做榜样,用止息法现在还在世。易经讲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医家讲人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饿治百病。

观音菩萨说音声是咒语,和五音入五脏是同出一辙。

佛说言语道断总是错,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如果道错了,请有缘人笑后再道。

禅观后感(篇2)

听说过那首较早之前红遍一时的流行歌曲《女人是老虎》吗?就是那一首——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走过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老和尚悄悄告徒弟: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小和尚吓得赶紧跑:“师傅呀呀呀呀呀,坏坏坏, 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心里来!”听这首歌的过程中,曾经一遍遍地想象过歌曲所描绘的那一幅场景,小和尚的纯朴、焦虑与老和尚的良苦用心顿时油然而生,不禁莞尔。

如当年的那首流行歌曲一样,如今,这一本《一禅小和尚》,真似是在讲鸡汤,却并没有那么简单,按照作者的话来说,“它太有温度”,捧着读的时候,每一个小故事,都既会在让你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不由地会深思一番,“感觉到手心微热”。如果真的能够这样,那就达到效果了。当然,这并不是一本看过之后就可以放到一边的那一类书,而是可以隔三岔五,再捧起来读一读,并且还会若有所思,继而再有所悟的一本有趣、有味、有料的书!

与《女人是老虎》中小和尚和老和尚的设定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一禅小和尚》中,小和尚的人物设定是一个对世界有强烈好奇心、每天都能从生活中发现趣味和智慧哲学的暖萌小和尚,他可不像前一个小和尚那样懵懂无知,而是很会动脑筋,也很愿意与师父来一番有意无意的斗智斗勇,最终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而小和尚一禅的师父阿斗呢,不仅睿智,而且一点儿也不古板,有时候甚至有点儿像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中的那个老顽童,不拘小节,偶或来点儿极富营养价值的真正鸡汤!一禅和他的师父生活在一座景色优美的寺庙里,寺庙周围的村庄里住着一群善良淳朴的人们。在妙趣横生的日常故事中,连环画般的场景结构下,展现出的既是一种纯真,也是一种意味深长。每天的生活好像都是那个样子——也许尤其是对于一禅和阿斗来说是如此;但生活却又是如此有深度——单单感受一下一禅和师父阿斗充满禅意的对话就知道了!

一则小故事大约有20格左右的篇幅,而画面则充满了水墨画般静雅的格调,真是悠然而、自在而又自得。故事不多,十九则而已,但却让人能够忍俊不禁,反复回看。比如在《亲吻》中,师父阿斗是如何解释亲吻的呢?阿斗告诉一禅:“他们那是有好多好多话要讲,却又不知从何谈起,所以就嘴对嘴;这样那些话就会自动流入对方的心里,省却千言万语。”有亲密的关系才会有“好多好多话要讲”,才会有后面那么多的推理,直到那些知心的话儿“自动流入对方的心里”。阿斗的解释呢,却也是一种实情,只不过是一种诗意的实情。毕竟嘛,有些事情,直接解释未免过于无趣,又容易引起小和尚的内心波动;不如,以阿斗现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反而变得意味隽永。将来有一天,小和尚一禅长大了,也明白过来这其实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也会觉得师父当年的解释一点儿也不是在骗他,而是一种善意的解释。你看,至少,一禅现在就是这样来理解的:“虽然师父每天打呼磨牙,还整天惩罚我挑水抄经书,但我知道,你是个好师父。”严师才能出高徒,这个道理一禅现在已经懂得了;将来,当他长大了,一定会懂得更多的道理,也更能够理解师父当年的良苦用心——这一点,可是《女人是老虎》中那个苦于无法解释小和尚疑问的老和尚所不能比的。确实,层次不一样,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孟子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成长的过程中当然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一帆风顺,而是会有阳光,也会有乌云,也会有大雨,还会有暴风雪……这个世界显然也是纷繁复杂的,会有很多的疑问,也会有很多的答案——选择怎样的一条道路前进,面对前进中的重重险阻或者小磕绊到底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度,很多时候都是一门真正的学问。一开始的路走对了,心态摆正了,接下来有更难的路都不会觉得难上加难,而是会好好想一想应该怎么做,怎么样才是锲而不舍,怎么样才是持之以恒,怎么样才是永不懈怠……

无论生活如此轻松,还是生活如此艰难,显然都不是一句负责任的话;而是要静下心来,有一个自己的基本判断,再听一听别人的意见,综合分析,选定方向。自己的路,还是要靠自己来亲自走一走才会有底!所以,即使真的是鸡汤,也值得补充一点。毕竟,身上有了力气,才好去征服前方漫长的路呢……

禅观后感(篇3)

有关解读《红楼梦》的书籍星罗棋布也不为过吧,其中也不乏滥竽充数者。而这本《解毒《红楼梦》的禅文化》却是让人眼前一亮,立即收入囊中。

佛教把贪、嗔、痴称为三毒,身为凡夫,我们的心念往往和贪、嗔、痴密切相关。三毒,即危害心灵健康的三种病毒。其中的痴就是无明,也是一切问题的源头。无明就是心灵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潜藏的觉悟本性。

因为看不清,就会事事以我为中心造下诸多罪业。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在短暂的生命轨道之中,我们丝毫没有忏悔之心。

用佛眼看《红楼梦》则是一本世间的经书,将世间的一切都传达得无比完美。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是因为缺少慈悲,给慈悲一个道歉,放下万缘,是非恩怨都会模糊界限。

不觉想起印光法师的一句箴言: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最初还不能理解,以为是祖师大德自谦而已。现在明白今生所遇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正如儒家所言"见贤思齐,闻过则改"。

读《红楼梦》对照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本来面目,林黛玉、薛宝钗、尤二姐、贾瑞、薛蟠……,不都是菩萨的示现,是来度化众生,为众生解毒的么。

此时,窗外突然飞过来一直瓢虫,身体的`颜色表明它的生命已是苟延残喘。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它从不知世界还有冬天。如此想来,谁的生命不可贵,又有谁的生命不悲哀?

它在寻找可以安身立命之所,可不知不觉间竟爬到了"悬崖"边,我真为它捏一把汗。慢慢它消失在我的视线里,不知踪迹了。视野的局限,自身毒发被执着欲念牵引着你我他走在悬崖边上而浑然不觉,岂不知是地狱之门。

禅观后感(篇4)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

课题:游褒禅山记   授课人:高一 刘卫红

时间:2003年3月18日周二第二节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    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          教具:.课件

板书:     游褒禅山记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作者邮箱: my001@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禅观后感(篇5)

作者喜欢黛玉、陆小曼、杜拉斯等女性,不喜欢林徽因、宝钗这一代。后来,我觉得她们并不努力工作,甚至比前者更热爱生活,因为她们知道如何聪明地生活。没有节制怎会一直快乐?

无所事适是多么宝贵的品质啊!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能不能探索其中奥秘,去创造创新?如何幸福?我经常会问自己。

有一天,我发现很多原因都很普遍。比如我学的土木工程,最近在看建筑方面的书籍,其实思路也很简单。建筑的本质就是提供适合人们居住与活动的屋舍,就是我们所说的'是什么',而建筑背后的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什么',那么要怎么办,解决方法是什么呢,也就是建筑是由哪些人来完成要完成哪些事项。

这并不违背作者追求的终极境界,因为很多事情都那么简单。我们应该放开自己,敞开心扉,拥抱整个世界。没有必要悲伤。孤独常常留给我们。

遇到困惑,想想是不是一开始自己的出发点就错了。我想到老师在群里发的一个小题目,是说如何改动两根小火柴可以使原数字变得更大。看完答案后,我思考了一下。一开始,我对这个问题的含意理解不够深刻。

'大',什么是大?我们经常想到的是一个特定的数字。变大或变大不是无限的吗?后来,我觉得不仅我们的出发点不明确,而且我们的最终目标也是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的本质是简单、纯洁、宁静而不茫然。意义在于我们存在的意义,方法是始终保持超越现状的意志。品质绝非偶然发生,它永远是智慧与努力的结晶。

(张萌, 土木1127)

禅观后感(篇6)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学生,都大胆的自称“我将来一定会成为。.。.。.。”“我相信只要我有志气就会。.。.”可是是否真正的会成功呢?我们应该去质问。

“有志”固然重要,这是对于以后发展起根本作用的条件。没有“志”谈何成功与否?但是“有志”是不够的,“然力不足者”依旧不能够到达洞的最深处,依旧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因此,想要成功,道路就变得艰难险阻、坎坷绊人了。但是当拥有“志”和“力”的同时,还需要外物的辅助或许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成功。

品读着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者后悔自己没能够游玩尽兴,而跟着别人走出洞口。就有了如此之深的感悟和体会。是啊!倘若自己有能力做某事,而未成功岂不是让人嘲笑、让人数落,而自己也会很后悔。倘若,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到的事。即使是失败了,但是有了全力以赴的精神和毅力,任何人都不会嘲笑你,自己心里也会满足的。

现在,我们作为学生都是在人生旅途上最憧憬的时候。难免有许许多多的挫折困苦压制着我们、阻挠着我们。但是,我们不可以失去信心,不可以因为暂时的难而摔倒。我们应该振奋,应该追求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情。我们会为自己的选择而成功,会为自己尽心尽力而成长的更加辉煌!

禅观后感(篇7)

离开内观中心到现在,已经有40天时间。这40天时间里,我坚持了每天早晚一个小时的禅修,发现自己的觉察能力和平等心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的生命中发生了太多好事情,而且我相信好事情将会接踵而来。每日禅修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很感激,自己能有缘分踏上正法的道路,人生将从此不同。 这40天禅修过程中,我有不少的体会(曾经也走进下面其中的一些误区),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鼓励大家坚持每日禅修并达到禅修的目的。 1)10天内观回来后,我会自然而然地和周围的亲朋好友(未参加过课程的人)分享内观的感受。当我和他们分享时,我会提醒自己以慈悲心来分享,而不是自我的意识。我和别人是一样的,而不会因为参加了内观就比别人优越。我只是和他们分享我所得的快乐年并希望有机会帮助他们走上正法的`路。 2)记住无论如何要下定决心坚持早晚的练习(这非常重要),这样才会有进步。我内观回来后第一时间就购买禅修坐垫决定禅修。如果参加完课程,而回家后没有坚持每天的禅修,将不会真正受益。因为参加这个课程只是掌握了一个方法并对这个方法有些体验。禅修的道路很长很长,要自己下定决心去坚持。慢慢地,你就会形成每日禅修的习惯。 3) 内观的目的不是在于愉悦感受的享受。而是发展自己的平等心。发展的平等心就是在衡量进步的标准。佛陀解释说:要利用愉悦的感受,来挖除你贪爱习性反应的积存;要利用你不愉悦的感受,来挖除你_恨的习性反应。我们要利用这两种感受作为工具祛除所累积的、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千万别掉进游戏的陷阱:对粗重的感受感到讨厌,对愉悦的感受感到高兴。如果这样,我们还是在重复这一生一直在做的事(贪和嗔),和禅修会越走越远! 4) 当我们禅修时,感觉到的感受无关紧要。我们只是观察它(大多数的感受是习性反应),而不产生一个习性反应,很自然的,原来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就会浮上心的表层而被根除,心就会达到净化的目的。 5)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常觉察自己如何处理所面对的许多状况。你是否能把事情处理得比以前更好?如果发现自己没有进步,那是因为停止练习或练习的方法不正确。而当发现自己在法的道路上越有进步,自己将越受鼓励地去练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6)在家禅修过程中,有机会尽量多和身边的内观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因为这样会提醒自己走进某些误区(有时自己觉察不到),而坚定地走在正道上。 7)如果每日禅修突然坚持不下去,可以试着找个内观朋友互相监督,试试看,有用的。 8)有可能的话,尽可能加入到每周共修的行列中,对自己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我在禅修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希望大家互相支持和鼓励,精进地禅修,你会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受益中。 本文引用地址: free.ng/view-8055.html    

禅观后感(篇8)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这两点讲的虽只是治学,但却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王安石在游记中说: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了观察,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东西不加以观察,道路平坦,距离又短,游览的人就多;道路艰险,距离又长,来到的人就少。

无论办一件什么事,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干,都是成功的,至于结果如何,那是另一回事。马家军拥有"东方神鹿"之称的王军霞,在奥运会获得了5000米跑世界冠军,在10000米跑时只得个亚军,但她尽心尽力去拼搏了,仍然是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成与败不是我们个人所能预料和决定的,我们要有成功的方向,向这个方向努力,探本索源,查出事情的真伪,发现事物的本质,然后再考虑这些事情合理的成份,哪些是该吸取的,哪些是该舍弃的,认出了庐山真面目,才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山上攀登,最终达到山峦的顶峰,览尽无限风光!

现在我们很多人在干事业上,往往见难止步,或听信了别人的一两句话就信以为真,别人说萄葡是酸的,自己就不敢再尝了,哪怎么知道萄葡的滋味?别人的话不是不可以听,但听了以后要分析、要揣摸,看看是不是有合理的地方,还是有夸大其词的成份。寓言《小马过河》中那只小马在过河时遇一松鼠,说那河深得不得了,千万别过;小马又遇一头老牛,老牛对小马说,那河浅得很,只能湿过脚面。小马没听它们的,自己去试了一下,结果是:那河水没有松鼠说的那深,也不象老牛说得那么浅。小马如不去"探本索源",怎么知道那河到底有多深。遇事要了解它的真相,一是要亲自去试一试,二是要善于思考,三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有了这几条,你就会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禅观后感(篇9)

向来有搜集书单的.癖好,每逢遇见推荐的书单、书目,总要详细记录下来,想着有时间把所有的自己记下来的书都看一遍。看书的速度还是赶不上书单增长的速度,看的书越多,也就能分辨不同书的好坏。能启发思考、打开认识盲区、加深思考的书就是好书。因为所有的老师都会教导多看书所以喜欢看书,不会识别书的好坏,就选择了慢慢建立自己的书单。《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也是书单上的书,首先就被标题所吸引,标题所谈论的两件事情风马牛不相及,查了简介之后认为是一本关于旅行的小说,真正看完发现这是一本启发现代人深思的关于哲学的书籍。

故事讲述了一个父亲斐德洛和儿子克里斯一起骑摩托车环游的事情,旅行前半段有约翰夫妇的陪同,旅行后半段只有父子二人。通过讲旅行中的见闻穿插讲哲学的问题,全部旅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跟约翰夫妇一起旅行的前半段,父子一起爬山的一段,最后是父子两人继续旅行。第一阶段从约翰夫妇对于科技既依赖,又畏惧科学技术。没有认真去了解和解决使用科技中的问题,约翰对于摩托车维修缺乏耐心,从来没有认真去了解摩托车的构造和问题所在。哲学上引出关于古典的客观科学系统和主观美感的对立讨论,引用约翰和叙事主人公斐德洛对于摩托车维修不同的态度用为例子。第二部分父子二人爬山的经历,穿插斐德洛以前在当地教学的回忆,引出关于良知的考虑。斐德洛教的是修辞学,从意识到模仿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到让学生写细微的东西和取消分数,引导学生关于良知的讨论。提出良知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良知只会在主观和客观交会一刹那才会出现。最后一段在父子二人单独的旅行中,反复提及一个奇怪的梦境,跟斐德洛过去的经历有关,曾经精神失常被关进医院,在儿子的帮助下精神恢复了健康。最后一段讨论的是斐德洛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学习的经历和对于良知的持续探讨,追溯到苏格拉底时期的智者学派,智者学派所主张的善和斐德洛所追寻的良知有相似性。

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能引起共鸣。关于学校的教育,认为现在的教育在培养像驴子一样不健全的人。人被训练轻视自己的喜好,会对别人更加顺服——变成奴隶。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不是个人所选择的结果,有社会、国家的力量作用于其中。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制度,在训练者我们朝特定的方向发展。在教育中,学生失去自己自主的思考,变成按照特定模式思考的人。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不明白知识当中的价值,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自己有兴趣的,重新来课堂学习。这个时候的学习是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才是一个自由的人。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用的时候的学习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

关于良质的讨论,从概念的难以界定到不断深入的思考,认为主体和客体都是由良质创造且隶属于它。又从具体的例子,说明良质如何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大家对于文章好坏有个大概共同的看法,工作中懂得关心的人能看到良质,一个具有良质的人具有进取心。良质是关于事物好坏的判断,是全身心投入于工作,是耐心的解决问题。工作的时候保持内心的宁静包括生理的宁静、精神的宁静、价值上的宁静。现代的社会太过于注重发展科技,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良质这方面的发展有所欠缺。人口越多的城市,人们彼此之间越疏远;人口越少的地方,人们彼此之间相处融洽。中国古代有句谚语“远亲不如近邻”,在农村邻居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互相帮助。在大城市中邻居、同事等的关系就不同。

从良知的思考追溯到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修辞学和智者学派的攻击一脉相承。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很多方面不相同,书中有句话“一个人如果不是柏拉图的信徒,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徒”。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于智者学派的攻击,“柏拉图面对智者的恨牵涉当时一场思想斗争。代表善的智者和代表真理的辩证学者为人类未来的世界走向而斗争。真理这一方赢了,而善输了。”智者学派的善和良质有相似之处。通过《西方哲学简史》,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念和所做的贡献,而从来没有细致入微的考察过他们的哲学理念中所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其对于当代人类的认知的影响。智者学派提出“人类是创造万物的额参与者,人类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智者学派也主观“卓越”即对生活的完整性和唯一性的尊重,不喜欢专业化。智者学派的观点和我么社会现在的发展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不相同的,真理和善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和选择。

书中的很多观点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人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揭示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对于科技的恐惧、对于现代教育的看法、对于人和工作关系的观点。书中提倡“重新珍惜个人操守、对自己的信赖,老式的进取心。”对于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追根溯源的反思,让我们能够对生活的社会有更深的了解。

禅观后感(篇10)

我喜欢看书。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也是我学习的好帮手。我看的书的类型很多,《智空和尚讲禅》是其中一种,也是我喜欢看的书之一。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我为什么读这样一本书,因为里面有很多哲学故事。比如这本书里一则故事叫《盲人点灯》,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光从巷道深处静静地照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

“瞎子过来了。”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挑一盏灯笼岂不让人觉得可笑?僧人问:

“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人听了,深沉地说:“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我觉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原因。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己的事情;有人告诉我们,要抓住今天的每一分每秒,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有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但每个人不能事事都做。

这本书里有几百个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很明白,所以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非常喜欢。有机会你们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