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家乡风俗作文

家乡风俗作文

发表时间:2024-06-14

家乡风俗作文。

小编花费了不少时间搜集整理了“家乡风俗作文”的相关内容,期待信息能帮助到你谢谢阅读。写作是展现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写作允许我们在想象中无限创造。一篇优秀的作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家乡风俗作文(篇1)

家乡的春节,良多风俗和外埠一样,可有些仍是有区别的。

邻近春节的时候,马路上,树上,商店前都张灯结彩;时不时还会响起一阵阵的鞭炮声。各个超市里大人们白叟们都在办置自家的年货,把超市挤得个“水泄不通”。而孩子们则在外面成堆成堆地玩,好不热闹!

到了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就甭想睡好觉了,从晚上到早上这段时间就一直在放鞭炮,都没有消停会儿。真正到了春节这一天,一定要早早的起床吃饺子,在每次吃饺子时,姥爷老是会跑下去放上一挂鞭炮才会上来。这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工作飞鸿腾达。

吃完饺子后,便是我们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刻了,那就是发压岁钱!姥姥姥爷坐在沙发上,而我们小孩子跪成一排各磕一个响头,大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们迷惑地看着他们,没有得到谜底,这时姥姥姥爷拿出了红包,我们笑着接了过来放到口袋里。接到钱包的那一刻,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接着我们就出去拜年了。出了门,就会看到地上都是红纸屑,看得目眩缭乱啊!遇见熟悉的白叟就说“新年好啊,*姥姥!”转到时间差不多时便回家了。

回到家便看到大人都在包饺子,我们也不甘示弱。先洗了把手,再把袖子撸起来,戴上围裙,坐到椅子上,有模有样地向大人们学了起来。我拿着擀面杖笨拙地擀皮儿。刚开始擀地是奇形怪状的,但是慢慢地就圆一些了。干完后就觉得好有成就感,但不幸的是我已经“面部全非”了。

我们吃饺子时,我竟意外埠觉得这次的饺子异常的好吃,我吃了良多,弄得我还老打嗝。晚上,我们开始放烟花,在夜空下放出的烟花色泽夺目,包含着我们对新一年的期待和但愿。

想来想去春节便是我最想过而且过的最快乐的节日了!

家乡风俗作文(篇2)

春节有很多风俗,其中,大家最不陌生

的,就要数吃饺子了。

吃饺子,南京人已经把它列为了一种传统民俗。中国有句古话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正是这点的最好体现。饺子历史悠久,起源于东汉时期,是由馄饨演变来的。那为什么人们会把饺子当成春节必不可少的东西呢?首先饺子很像元宝,象征着“招财进宝”。其次,人们可以在饺子里放一个硬币,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那为什么我喜欢这个风俗呢?因为我比较爱吃,而饺子也确实很美味,不仅如此,在饺子里放硬币更是吸引着我,让我很想体验一下,看我能不能吃到那个“幸运饺子”。可是没办法,我妈妈从来不包饺子,我一直没有机会。不过这个寒假,机会来了。

这个寒假,我表弟一家来南京玩,一同而来的还有我的外婆。有一次,我们一起包饺子。我表弟突然包了一个奇形怪状的饺子,还大声说那是他的杰作,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过了一会儿,我舅舅又包丁一个十分精美的饺子,我们看了都赞不绝口。一家人喜气洋洋。这时,我外婆突然叫我去拿一个硬币洗洗,包到饺子里。我一下子兴奋异常。正合我意!我飞快地把硬币洗好后,就开始包了。我先在面团上放一点肉馅,再放上硬币,接着再放一点肉馅,把硬币包起来,最后再捏成饺子。不错!我包的饺子看起来真不错,想到有可能会吃到这个带硬币的饺子,心里真是充满了期待。

饺子终于下锅了!我赶忙跑到锅前,焦急地等着。一分钟过去了。我心想:“怎么还不好呢?”于是,我只好坐到沙发上,看看书,打发时间。这时,我听到我婆婆喊了一声:“好了!”我立刻像被什么东西召唤了一样,迅速抬起头,像风一样冲到了婆婆面前。“我要这一碗!”我指着最多的一碗,对婆婆说道。婆婆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好!”于是我端着我的碗,想到里面可能有硬币,一下子胃口大增,感觉自己为了吃到那个硬币,可以再吃好几碗。

吃着吃着,饺子越来越少,可我就是吃不到有硬币的。我有点着急,心想:怪了,怎么没有呢?莫非不在我碗里?这时,我看了一个饺子,让我眼前一亮。仔细一想,这不正是我包了硬币的那个饺子吗?我一下子兴喜若狂,差点跳起来。我赶忙拿起勺子,把饺子切开。咦?怎么什么都没有?我有一思疑惑,便小心翼翼地吃完了它。真的什么都没有!“真扫兴。原来这个饺子并不是我之前包硬币的那个,只是很像而已。”我自言自语地说。这时,我听到我表弟大喊:“找到了!硬币在这里!”我立刻跑过去,一看,哇!他手里握着一个硬币,闪闪发亮。我虽然有点沮丧,但还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有福气!”他看看我,高兴地笑了。

当然,春节的风俗不止如此。还有放鞭炮、贴对联、给压岁钱……你能来分享一下吗?

家乡风俗作文(篇3)

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

说这里的花灯很有特色,由于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白叟们说,古时火神老是来烧屋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外形,并带着犹如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认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屋子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瞧!只见那天空中泛起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接着,真正的主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烛炬,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炬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好像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腕表示欢迎。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随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几个调皮的小男孩随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炬,走在鱼队的最后面,往返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知道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乐洋洋!

家乡风俗作文(篇4)

说到“龙”,我便会想起家乡的那条“首饰龙”。

每逢元宵,“巨龙”就会驾着五彩祥云出现,通体灯光点缀,金碧辉煌。各村的年轻小伙争先恐后地抬着“首饰龙”开始巡游,“嘿哟嘿哟”地喊着号子。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放慢速度,两旁的人们围着“巨龙”欢呼着,叫喊着,祈祷着。平时寂静的小山村,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仿佛沉睡了整整一年的人们,只有在此时才醒过来。

据说这条“龙”已经有400多岁了,好奇的你肯定想知道这条“龙”是怎么来的吧?我已经替你走访了村里几位年长的老爷爷了,不过他们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有的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幻想龙就是神,想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有的说在我们乐清,地处东南海滨,古代渔民靠海捕鱼,他们对渔船寄托了深厚的感情,制作出这种身体呈渔船形状的龙灯来祈求国泰民安。这也就是为什么“首饰龙”在我们家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龙船”。

“首饰龙”一般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龙身至少由四层楼阁组成,每层楼阁上插着各色小旗,内壁贴着透光白纸,外壁贴着五颜六色的细纹刻纸图案。仔细看,里面大有乾坤,“住”着好几百号形态各异的人形玩偶。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在色彩缤纷的船型龙灯上手舞足蹈,上演一幕幕古装大戏,妙趣横生。正所谓:一个人物就是一段历史,两个人物就有一段故事。

如果你来到乐清,刚好是元宵节,我一定要带你去见识那件宝贝——“首饰龙”!

家乡风俗作文(篇5)

我家乡是一个美丽而富有特色的地方,这里的风俗习惯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传承。每逢节假日,家乡的街道上总是热闹非凡,人们穿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各种庆典活动。让我为你细细描述一下我家乡的风俗吧。


我家乡的人们非常喜欢在节日里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是春节、清明节还是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聚集在一起,品尝各种美味佳肴,共同庆祝。在家乡,吃饭是一种载着亲情与友情的仪式,每个人都会主动帮助忙,互相分享餐桌上的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家乡的人们还非常注重礼节和传统。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向祖先们致以敬意,祈求家人平安健康。在结婚和丧葬仪式上,也都有着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让人们感受到家乡文化的庄重和深厚。


我家乡还有许多独特而有趣的民俗活动。比如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挥动着彩旗,击鼓助威,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乐趣。在中秋节,人们会在门口摆放花灯,结伴赏月,一边吃月饼一边聊家常,欢声笑语洋溢在街头巷尾。


家乡的风俗习惯让我深感自豪和温暖。这里的人们善良热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传承这些风俗习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美丽的家乡。愿家乡的风俗永远传承下去,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家乡风俗作文(篇6)

家乡的春节按家乡的风俗习惯:“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拱拱手。”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着过春节。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仍冒着严寒忙着打扫卫生,希望扫去一年的秽气。远在天涯海角工作的亲人,也陆续赶回家和家人团渡新春佳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月小二十九,为除夕。除夕这一天,我们家乡称为过大年,家家户户贴对联,大人们准备了满桌吃的,吃完晚饭,大家团聚一堂,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直到十二点结束。鸣鞭炮关大门,这就叫辞岁。接着守岁到黎明前开门,又是鞭炮齐鸣,这就是象征开门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正月初一,小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哈哈,又轮到我拿压岁钱了。每年长辈红包时,总会说几句祝福的话语,比如好好学习,键键康康之类的话,儿孙们都说几句吉祥话。那时压岁钱不只是给孩子们快乐,也赋予了老人们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和家庭兴旺的美好希望。

最后,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庙会,雄狮起舞,长龙游街,一片热热闹闹,这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元宵节。也是把过年剩余的东西吃完,再吃一些汤圆,像征今年团团圆圆,生活红红火火,家乡的春节一年更比一年好。

家乡风俗作文(篇7)

“插艾叶,喝雄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端午节又称端阳、五月节。在这一天,地地道道的宝鸡人从天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就开始他们的端午之旅了。

天蒙蒙亮时,勤劳的妇女们早早地开始劳作。先取出去年端午采集的粽叶,放在水盆里泡开,之后再把水盆放在暖暖的阳光下让粽叶晒一次“日光浴”。同时取出糯米在水中泡软,还要取来猪肉、腊肠、咸蛋黄、卤牛肉等咸粽子的馅料,又找来红糖、赤小豆、红枣、蜂蜜等甜粽子的馅料,一一摆在盘中,为待会儿包粽子作准备。这天,男人们还要上山去采集明年端午要用的粽叶。

待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到了端午节的高潮—包粽子了。

全家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闲着,人人都在为包粽子而忙碌着。瞧:充满着暖暖阳光味儿的粽叶在心灵手巧的妇女手中上下翻飞,如同一只只飞舞的墨绿色蝴蝶一般。不出三十秒,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完成了。具体是这样的:将两片棕叶叠在一起,折成一个无盖的圆锥,先放入三分之一的糯米,放上馅料,这馅料还有不同的寓意呢:红枣寓意早生贵子,白糖寓意生活甜甜蜜蜜;腊肠寓意友谊天长地久……放入馅料后,再倒入一层糯米,封上口,用五彩的花绳绑的结结实实的就可以上锅蒸了。一个个“五花大绑”的、胖嘟嘟的粽子排好队上了蒸笼,享受四十分钟的“桑拿”后,就可以大饱口福了。

晚饭后,桌上横七竖八的躺着粽叶,裹粽子用的花绳跑到了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青花瓷碗内的一大碗调凉粉,一家老小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晚上,妇女们刷洗好锅碗瓢盆,人们上床睡觉,宝鸡人的端午之旅才算结束。

家乡风俗作文(篇8)

每到四月初,当大街小巷飘出阵阵清香时,我便知道清明节到了。清明节做清明饼,并将之作为踏青祭祀祖先的传统食品,在我们家乡已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虽说吃过清明饼却不知道怎么制做。我穿过大街小巷找寻制作清明饼的方法,来到了颇负盛名的西门黄阿婆的小店,蹲进店里观看清明饼的制作过程。

清明饼是用绵菜、糯米等制作而成。刚採摘来的绵菜和野菜差不多,细长的嫩绿的叶子,上面有白色的绒毛,嫩叶间点缀着几朵黄花小花。把绵菜捣烂了,和着糯米粉一起,揉啊揉,做成了一大块淡绿色的团子。只见黄阿婆匀称地从大团子里拉出一小节,双手搓着把糯米团子揉成一个小球。蜻蜓点水般地用食指沾一点儿水,把右手手指伸进中心位置,左手飞速转着,做成一个碗状的洞,把芝麻、红糖、核桃、花生混在一起加进去,又加了点肥肉丁和葱,准备把清明饼包起来了。

阿婆包的时候大拇指按住中间,从下往上慢慢地把碗般的大洞填上,于是多了一个小尖头,用手轻轻按进去,那清明饼便做好了。

对了,底下还得垫上一张山矾叶,为什么垫山矾叶呢?山矾叶片较硬,不粘锅,还散发着一股清香,且具有清热解毒效果呢!黄阿婆把做好的清明饼放进蒸锅里蒸,大概过了十分钟就蒸熟了。

听说关于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又累又饿,再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肉煮汤让公子喝下。后来重耳做了国君,为答谢介子推,去绵山请他,可介子推已同母亲隐居去了,晋文公手下非常嫉妒,便献计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做官,最后大火烧遍绵山,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树洞中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义之士,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想着想着,我闻到了清明饼的清香,一看,清明饼熟了,一个个像穿绿花衣裳的小姑娘油绿如玉,让我垂涎欲滴,一吃进嘴里,油而不腻,甜中带咸,肥而不腴,好吃极了。

吃清明饼是我们家乡的食俗,百吃不厌,深得人们的喜爱,这次看了清明果的做法,并了解了清明节的传说,我越来越喜爱家乡的这一风俗了。

家乡风俗作文(篇9)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记忆深处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栀子花般在指尖上绽开了!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最会包粽子的了谁让我从小嘴馋呢?有一次看到邻居小伙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咽,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干农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却不知道奶奶要到几里地外的小河滩上摘上好的粽叶,只为满足孙子这个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边摘粽叶,这一大片的芦苇叶中,她只挑不留一丝黑点、没有一点枯叶,甚至连一个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鲜翠叶放在竹篮中。摘得一篮,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汗水洒在竹篮上的啪嗒声。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灶台边上,不耐烦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这样一边准备馅料,一边还不忘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没!我焦急又有些无奈地喊道。好了,快来!我兴奋地跑过去,只见奶奶熟练地把一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放进几勺糯米,均匀地填满,又放上几粒葡萄干,接着用手压紧,把小尖锥裹成三角状,最后再用线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闹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说罢,奶奶伸出右手,将我抱在她腿上,一只苍老的大手握着一只幼嫩的小手,轻轻地一卷、一放、一压、一裹整个屋中是如此安静,一阵微风吹来,轻拂我的头发,把屋中的一丝潮湿也带走了。

粽子在锅中不知过了多久,连锅盖都急得跳了起来。终于,奶奶把冒着热气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怀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云朵包围着,又仿佛沐浴在阳光中,温暖扩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带给我温暖的不仅是这个粽子,更是奶奶对我的爱!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准备好的粽子。又是那个粽子,又回到那个童年,又是一种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袅袅的炊烟,全映照着我那位挚爱的人奶奶!

家乡风俗作文(篇10)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今年我来到哈尔滨,略带思乡的小情怀,过了一个东北风情的传统小年。

先说雪,只有去过中国东北才懂。美丽怪异的雪让东北名扬中外,不似南方雪的娇羞温婉,它的辽阔深远令人荡气回肠,雪域苍茫仿佛是飘在山间的水墨画卷,真是爽得无以言表。我和妹妹坐着雪橇玩得停不下来,因为雪本身厚度,妹妹总需要妈妈的帮助才行。

到小年夜那天,我们驱车60公里来到哈尔滨郊外的牧雪山村,这是一个宁静的度假小村庄,积雪层层叠叠,一座座木屋连成雪屋,屋前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喜气洋洋,年味十足。一进屋,暖暖的,身着红绿花棉袄店家大娘十分热情迎接我们,她端出了各种小吃: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油炸冰淇淋……“都尝尝,多吃点!我们的特色小吃。”她扯着嗓门说,脸上笑开了花。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个遍,冰冰的甜甜的,直到心里。

不一会儿好几个房车团的游客们相继到来,有深圳的、北京的、苏州的、还有一团是杭州的。我幸喜万分,立马与一个杭州小朋友聊起来,竟有几分“他乡遇故知”感受。店家大堂满满当当的坐了6桌,穿着皮袄的店小哥们端上了正宗的东北六大碗,举杯干了农家自酿的米酒,开始了小年夜的晚餐。大家十分热情,不同的方言似乎相通,一起把年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沾上一点蒜泥,还未入口,肉香已扑鼻而来;咕嘟咕嘟翻滚的酸菜,偶尔带出几根晶莹的粉条;硬挺的白菜,在肉汤里尽情吸收汤汁,轻轻咬上一口,汤汁四溢;还有那团圆吉庆的饺子。大家吃着喝着,唱起了歌,相互举杯,相互祝愿,脸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看此情此景,我拿起了妈妈的手机,忍不住给远在家的外公打去电话,送去祝福。“外公,你饭吃了没?“”我希望你能身体健康!等我回来过大年哦“今天我们没在一起过小年,但我想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这片天空下,到处洋溢着爱和温暖的味道,年的味道。

夜晚村落景色越发美丽,大红灯笼照耀整个村落,篝火印着人儿红彤彤的。东北的年,有独特的味道和情怀,让不认识的人们能够串在一起,让我体验到一次与众不同春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