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个人事迹作文

个人事迹作文

发表时间:2024-06-15

个人事迹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个人事迹作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个人事迹作文 篇1

作为一个父母官,他没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怀着一颗爱民仁后情怀,深入百姓体察民情,不顾自己已经羸弱的身躯,顶风冒雨,深夜看望受伤的老人,在一家老小尚未温饱的情况下,他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资助更需要帮助的贫苦百姓。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顶风冒雨,明察暗访,为了锁住兰考肆虐的风沙,他带着通讯员,推着自行车,亲自调查风沙的起因,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剧烈的病痛也没有退宿,为解决夏季的水患,又是他带领干部群众顶风冒雨,查看水清,在大家垂头丧气时,又是他振聋发聩,激起大家战天斗地的豪情。

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内容虽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面临困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工作方法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还是推诿扯皮,知难而退?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国为民,问计群众,实地考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把生命交给了热土,他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留下什么警示明言,甚至没有像样的政绩工程,但他有一颗火热质朴的心,他心里想的是人民,他是人民的好儿子!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焦裕禄事迹简介

焦裕禄(1922-1964) 出生于山东博山崮山镇北崮山村一个贫农家庭里,因家庭贫寒,幼年只读了几年书。日伪统治时期,被抓劳工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1943年秋,他给地主当长工。

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军到了河南,历任尉氏县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及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任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抽调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带领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为防灾抗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村的道路"。 1963年秋,兰考连续下了13天雨,全县11万亩秋粮歉收,22亩受灾。他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抢灾救灾。带领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人民政府的救济粮款给受灾群众送上门。 焦裕禄诚恳待人,善于团结同志反对干部特殊化。一次他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就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并把戏票钱给戏院送去。接着建议县委起草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1964年春天,焦裕禄同志病情恶化,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强调工作忙离不开不去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他继续坚持下乡工作,肝痛发作自行车不能骑,他就推着走。当他躺在病床上时,仍在思考如何撰写改变兰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急性复发逝世,终年42岁。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的社论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报道文章。

我们党员干部要学习焦裕禄同志艰苦创业、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无私奉献、一心为民、鞠躬尽瘁 以民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精神。

个人事迹作文 篇2

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朝花夕拾》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个人事迹作文 篇3

林占熺,男,194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菌草所党支部书记,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勇挑重担,投身西部大开发。他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86年成功实现“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发明菌草技术。1997年以来,菌草技术被福建省列入闽宁对口帮扶、智力援疆、对口支援重庆万州区和科技援藏等项目。他带领党员技术骨干在宁夏、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广菌草技术,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推动菌草产业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仅在新疆昌吉州,菌草产业的发展就带动了75万农牧民增收,菌草年产值超过3亿元,成为当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边疆稳定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投身“三农”,致力于精准扶贫。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的信念,奔走在精准扶贫第一线。从1997年开始,林占熺带领党员组建了闽宁菌草扶贫工作队,开始了20多年对口帮扶宁夏的扶贫之路,将菌草技术推广到宁夏13个县(市)的1.75万户人家,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出现部分年收入5万元、10万元的专业大户,使一大批农牧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典型扶贫案例,林占熺的事迹被编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电视剧《山海情》。目前,菌草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6个县(市、区)推广应用,菌草产业被福建、陕西延安、贵州黔西南州等地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不辱使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承担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中非等国菌草项目,将菌草技术和国内扶贫经验推广到106个国家,培训国际学员12000余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南非、卢旺达等16个国家建立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菌草技术先后被列为“南南合作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和“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在南太岛国、非洲的很多地方,菌草被称为“中国草”,成为中国为国际减贫贡献中国智慧、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教师”等称号。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菌草所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带领的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获“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以林占熺等为代表的闽宁协作援宁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个人事迹作文 篇4

 

“共产党,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你还记得这首歌曲吗?你还记得他吗?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焦裕禄。也许你已经把他淡忘了,但是他的事迹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1962年,无情的灾害接二连三地扫荡着豫东的兰考县,留下了满目苍痍:风沙吹毁了十万亩稻田;洪水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十万亩禾苗焦黄了;境内的两条黄河故道上,横亘着一望无际的黄沙。

这年冬天,焦裕禄肩负着党的托付,带着人民的期盼,来到了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多好的干部啊!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来了,来到了人们的身边,与人民一起战胜灾难,共度难关!

在改造兰考,锁住风沙,治服洪水的过程中,焦裕禄的了肝癌,病魔无情地折磨着他。但是病痛却从未阻止住焦裕禄忘我的工作。他顶风冒雨下乡考察,了解灾情。啊!人民的好公仆,为了人民,为了兰考县。焦裕禄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他不为病痛所屈服!

焦裕禄是人民的儿子,他心里装着党的事业,藏着兰考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

县委一副书记病了,焦裕禄三番两次催他回家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让他安心疗养,群众有什么疾苦,他总挂在心上,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而他自己却病得直不起腰来。

焦裕禄终于累倒了,县委作出决议送他到医院进行治疗。

1964年5月,焦裕禄的病情开始恶化,医生的结论是:肝癌晚期,皮下扩散,最多只能活20多天。他的战友县委张副书记闻讯赶来看望他。刚见面,焦裕禄开口就着急地问:“听说豫东那边下雨了,兰考淹了没有?”当张副书记告诉他没有后,他才舒展了眉头,放心地笑了。

但是,不幸始终降临了。5月14日,焦裕禄同志逝世了。上任后的两年来,焦裕禄用双脚量过了兰考的每一寸土地;带领干部群众征服沙丘,治理洪水;开辟绿田,改造大自然,为人民造福。

焦裕禄——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英雄事迹已经化作巍峨的丰碑高高地矗立在人们的心中。虽然他的身躯已经化作尘埃,但是大地将永远记住他的情愫!

个人事迹作文 篇5

我们到底应向焦裕禄学习什么?

学习焦裕禄的信念坚定。焦裕禄把党的宗旨牢记心头,为治理兰考“三害”,他以高度的__精神,以身作则、带病实干,激发起全县党员干部和__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除“三害”斗争的一个又一个高潮。焦裕禄说明:“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言语之间无不折__出焦裕禄坚定的与自然作抗争的精神,病床枕头下压着,恰恰说明他抓住了坚定理想信念这__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而如今一些被查处的干部不信马列奉鬼神,不问苍生求大帝,把风水当作精神的支注,试想,没有了理想信念的干部怎会不腐化堕落?

学习焦裕禄的为民服务。焦裕禄始终把为民服务烙在自己心里,他到兰考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去为__谋利益。当他看到群众因缺吃少穿冒着大雪准备外出逃荒时深感羞耻和痛心,当面对组织上准备救济时他要求应该首先想到群众。他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热情帮助__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始终和广大__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赢得了广大__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当前,全党正开展反“__”,走基层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需要我们以焦裕禄为榜样,树立群众观点,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卓有成效。

个人事迹作文 篇6

顾方舟1926年出生在浙江宁波,早年丧父,母亲为了养活一群孩子,到杭州学习助产,后来又拖家带口移居天津,挂牌营业成为助产士。受母亲的影响,1944年顾方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在民族危亡的战乱年代,当时,中国的婴儿死亡率高达17%到20%,农村人平均寿命只有33岁,每年因为卫生常识缺乏而死亡的人数以千万计。目睹这一情景,大学毕业后,顾方舟放弃当一名医生,转而进行病毒学研究,投身公共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选派375位青年前往苏联留学,其中医学生30人,当时在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研究工作顾方舟是其中之一。经过4年多的学习,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顾方舟被国家派往北京昌平的流行病研究所,主攻脑炎的研究。

临危受命 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工作

1955年,江苏南通爆发了一场奇怪的疫情。整个城市,总共有1680人不幸感染,感染者大部分是儿童,其中446人死亡。他们共同的症状是:瘫痪。疫情发展得很快,从南通到青岛、上海、南宁、济宁等大大小小的许多城市,纷纷告急。一时间,恐慌情绪在蔓延,人人谈之色变,许多家庭终日闭门谢客。这个疾病,学名叫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情发生后,顾方舟和夫人李以莞一起到达江苏南通。之后,顾方舟被国家指定专门研究这种可怕的疾病。

埋头深山 克服困难 建立脊灰疫苗生产基地

因为疫苗的生产和鉴定过程要在猴子身上进行动物试验,卫生部在云南昆明建立了猿猴实验站。1959年,卫生部批准筹建的实验站改成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作为脊灰疫苗生产基地。1960年,顾方舟带着人来到昆明,但是,这里除了猿猴基地的猴舍外,连供人居住的房子都没有。再加上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很多科研人员觉得搞疫苗研究没有希望。但到达这里的第二天,顾方舟就带着人开始建造实验室。

面对未知的风险 他以身试药 以子试药

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第一批生产的疫苗在猴子身上通过了动物试验。动物试验好解决,关键是如何做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三期,从少数人受试,逐渐扩大到更大的人群。由于找不到人来进行真正的临床试验,活疫苗的安全性在国际上一直饱受争议。在这种情况下,顾方舟带头第一个喝下了一瓶疫苗溶液,以身试药。在他的带动下,同事们也都服了疫苗溶液。一周之后,他和同事们各项体征指标完全正常。因为疫苗主要是给幼儿使用的,成年人可以抵抗疫苗的毒性,并不代表幼儿可以。这就需要找十个一岁左右的健康幼儿进行试验。上哪里找这么多幼儿进行试验呢?顾方舟首先想到了自己不满一岁的儿子。

在顾方舟的带动下,其他同事的适龄孩子也都服用了疫苗参与试验。十天的试验期过后,孩子们安然无恙。这一结果也让所有人都放下了内心的愧疚和担忧,一向坚强的顾方舟甚至和同事们抱在一起流下了眼泪。此后,他们又在北京进行了2000名适龄儿童的二期试验。顺利通过后,他们又在全国十个城市进行了450万名适龄儿童的第三期临床试验,也顺利通过。

从液体疫苗到固体糖丸 他让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疫苗需要冷藏保存,否则会失去活性,但当时只有大城市的防疫站才有冷藏条件,一般的中小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没法送达。而且疫苗是液体,运输不易,使用前还得稀释,很不方便。带着这样的问题,顾方舟和研究团队一起在1962年成功改进剂型,将脊灰疫苗做成一枚枚固体糖丸。这种剂型的改进,是中国消灭脊灰之路的独特创举。自此之后,糖丸疫苗陪伴了几代中国人。

2000年7月21日,74岁的顾方舟在卫生部举行的“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庄严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中国正式成为消灭“脊灰”的国家,这也是人类继消灭天花之后的又一项伟大成就。

为一大事来 鞠躬尽瘁 做一大事去 泽被子孙

1985年,顾方舟开始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从事行政工作之后,他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院校在食管癌、肝癌、肺癌等重大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4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还坚持八年制医学精英教育,推行临床实习阶段“导师制”。实行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因病逝世,享年92岁,爱人李以莞给他的挽联上写的是:“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这是顾方舟一生的至真写照。

个人事迹作文 篇7

要准确把握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实践载体、重点对象、组织指导原则、特点规律,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对标立规中查找差距,在上下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提振信心,在思考辨析中把握规律,确保每个层级每个单位都真正取得实效。

我们听到一个感动了二代中国人的名字,焦裕禄。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各级干部上下一心为民。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同志结合当下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身作则,作出表率,引领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做好反“四风”,落实八项规定,让干部的心回到群众中去,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各级政府简政便民。干部为群众办事,不应是高高在上,盖个章要跑烂脚,走破鞋,敲这个门哪个门,看不到一张好脸色,事没办下来,却惹了一肚子怨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改善,政府对老百姓的服务还要不断加强,而群众对干部办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标准。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周折”,简化群众办事的流程手续,把麻烦的事留给干部自己,把方便和满意留给群众。

个人事迹作文 篇8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个人事迹作文 篇9

也许,许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但却对儿时吃过的白色小“糖丸”印象深刻。正是这样一粒粒不起眼的小“糖丸”,帮助中国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老人为之奉献一生的传奇故事。

这位老人,就是“糖丸爷爷”,是病毒学家、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顾方舟。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生病的对象主要是7岁以下的儿童,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若病情严重,还会危及孩子生命。

时钟拨回到1955年,小儿麻痹症在青岛、上海、济宁、南宁等地蔓延。疾病暴发之初,有家长背着孩子跑来找顾方舟,希望他能给孩子治病,顾方舟却束手无策……这件事一直影响着他。我国当时每年有一两千万名新生儿,他知道早一天研发出疫苗,就能早一天挽救更多孩子的未来。

1957年,顾方舟正式开展脊髓灰质炎研究。从此,与脊髓灰质炎打交道成了他毕生的事业。

当时,国际上存在两种疫苗技术路线。一种是灭活疫苗,也称为死疫苗,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但要打三到四针,每针价格几十块钱;另一种是减毒活疫苗,成本是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因刚刚发明,药效、不良反应等都是未知数。

深思熟虑后,顾方舟认为当时我国人口多、生产力欠发达,他认定,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只能走活疫苗路线。

就这样,顾方舟自己带人挖洞、建房,以他为组长的一支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在昆明远郊的山洞搭起了疫苗实验室。

疫苗在动物试验通过后,进入了更为关键的临床试验阶段。按照顾方舟设计的方案,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三期,其中,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

面对未知风险,顾方舟义无反顾地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在经历吉凶难料的一周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但是,成人本身大多就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顾方舟遇到了新的难题。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瞒着妻子,给刚满月的儿子喂下了疫苗!实验室一些研究人员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了这次试验。经历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孩子们生命体征正常!第一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

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在投放了疫苗的城市,脊髓灰质炎流行高峰逐渐变弱。

随着脊髓灰质炎疫情逐渐好转,顾方舟却在疫苗推广中发现新的问题:疫苗的储藏还有不小难度,而且孩子们都不喜欢打针吃药。

经过反复试验,顾方舟和团队把打针吃药“变”成了吃“糖丸”,同时糖丸剂型比液体保存期更长,保存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2021年10月29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前左),顾方舟之女顾晓曼共同为顾方舟院校长雕像揭幕。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举行,当时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无疫苗可用到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用40多年护佑中国儿童远离小儿麻痹症。

面对如此成就,这位老爷爷却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粒小小的“糖丸”。

个人事迹作文 篇10

1、烈火中重生——邱少云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2、小宣传员——石宝芹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个人事迹作文 篇11

谁言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个人事迹作文 篇12

钱七虎是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防护工程和岩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奋斗一甲子,报国六十年。60多年来,钱七虎战斗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漠、边防海岛等工程一线,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有所领跑的全过程,为铸就我国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作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侦察手段不断更新,高技术武器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继涌现。“‘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面对一项项世界级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钱七虎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了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单体工程到工程体系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等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制定了我国首部人防工程防护标准,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2018年,钱七虎获得我国科技领域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钱七虎和南京的渊源也不少。2002年,钱七虎建议在长江上修建越江的水下隧道。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肩负起这一新的挑战。这一工程是当时已建的隧道中所经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和施工风险最大的工程,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起初,设计单位提出用“沉管法”。经反复论证,钱七虎建议采用盾构机开掘隧道。然而,盾构机面临长江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其间,甚至有人传言南京长江隧道要成“烂尾工程”。钱七虎当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再次立下军令状,“工程决不能报废,更不会成为‘烂尾’!”

后来根据钱七虎的建议,国内厂家对刀具进行自主改良。南京长江隧道历经磨难,再次启程。2010年5月28日,南京长江隧道在历经5年的建设之久后全线通车运营。钱七虎也被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为“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

前不久,刚参加完某项目鉴定会,钱七虎又拎着行李箱,踏上出差的旅程。很难想象,这是一位85岁老人的生活。在许多人早已退休的年纪,钱七虎还像“空中飞人”一般奔波。这样的生活,他并不觉得累,而是感觉“活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也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