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瓦尔登湖读后感系列

瓦尔登湖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28

瓦尔登湖读后感系列。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瓦尔登湖读后感系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一部重要作品。

梭罗是发源于美国的超验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超验主义倡导超越经验和理性,直接通过感官直觉去感受世界,认识真理的一种理论。它重视人的主观观察,美国作家爱默生是超验主义思想的创始者。

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生活两年,就是对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他通过亲身实践,从实践中总结思想,提炼理论,将自己在这两年中的行为和感受记录下来。他的文字非常细腻,尽管有人觉得记录太过琐碎,比如记账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这样的细节很多,但正是这种细致深入的记录,才能够真实地再现梭罗独自生活的细节,也能够准确地说明他在这本书中所要表达的一个思想:一个人其实可以生活得非常自在,大多数人一生都是在为众多不必要的身外之物而奔忙,如果人们对生活的索取少一些,他每年只需要不多的时间自力更生地种植食物,通过一些不多的劳动获取足够生活所需的金钱,然后就可以自在地享受瓦尔登湖的自然美景,观察湖水、鱼类、岩石、森林,动物、昆虫……。

梭罗自己动手在瓦尔登湖畔修筑了一间小木屋,然后开垦了一片土地,种植豆子,在湖里钓鱼,这样的生活是在他的哥哥约翰去世三年之后开始的。这也是梭罗要独自住在湖边的原因之一。当时,他和哥哥一起划船漂流康科德河,约翰的手指受了一些小伤,结果引发感染而死。约翰的死让梭罗意识到人生无常,应该将自己关于人应该怎样生活的思考付诸实践。在湖边的实践中,梭罗还对友谊、爱情、社会、自然等诸多问题进行过思考,他把这些思考都写在了《瓦尔登湖》这本小说之中,也是对哥哥的一种纪念。

很多人欣赏梭罗所倡导的简朴生活,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有意义。通过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思考,对生活而言,到底哪些是不可或缺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我们用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劳作,换来了大面积的住房、华丽的服装、多余的食物还有各种炫耀性的用品,这些物品占据了我们的空间、时间,更浪费着我们的生命。如果能够生活的简朴一些,有房子遮风避雨、有衣服可以蔽体、有食物足以果腹、有书籍可供阅读,这样不也足够生存了吗?

还有人欣赏他那种在湖边盖个小屋、开垦一点儿土地、读书、观察,与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与世无争,脱离俗世的那种田园生活态度。

当然,梭罗来到瓦尔登湖并不是“归隐”,不是要逃离社会,他是在做一个实验。他把思想中设想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实验,然后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用这一本书记录了下来。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简朴的生活理念,也把当时的人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很多过去的事物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对后人研究当时的人文和自然也提供了许多参考。

金句:“按照智慧的指导,过一种简洁、独立、宽宏和信任的生活……像大自然一样简朴健康,驱散悬浮在眉宇间的乌云,往毛孔里注入一线生机。”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这是梭罗笔下的世界,是《瓦尔登湖》中的世界。安宁的村落,寂静的瓦尔登湖,缤纷的落英,雪白的大地和清新的空气,没有任何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安宁祥和。仿佛我怀念的从前。从前……

是了,我开始想念从前,想念乡下的外婆家,那时的天空在清晨是鱼肚的白色,黄昏是令人心醉的玫瑰红,有可能刚刚放晴,有可能雨还未落下。那时的我,喜欢在晚饭后,在静默的河畔散步,看水中鱼虾,听虫鸣鸟啾,赏清风明月,享受一个人的宁静,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种脱离浮躁的安静。

也许是被梭罗的《瓦尔登湖》所吸引,今年暑假,我又回到了那个地方,那个很纯粹的地方。岁月在微黄的灯光里漂洗,淡了墙壁的色泽,时间松动了门框,可是一切还是那么的亲切,走在石板路上,聆听老木匠叮当的敲打声,仿佛从未离开过。人们,迎面见了,不管熟悉的不熟悉的,都是笑眯眯的。那种温暖纯朴的感觉就像梭罗的《瓦尔登湖》,像一阵细雨洒入我心底。鸣叫的鸟儿,茂盛的植物,可爱的动物,这一切美好至极的景物都被作者以柔缓的笔法叙述了出来。虽然乡村不具有都市的繁华、现代、舒适,但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冷漠,没有背叛,没有欺骗,这或许也是梭罗鼓励人们简单生活的原因吧!

来到外婆家的院子里,墙上攀爬着可以勾住光阴的牵牛花,那株被我种下去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院子里还有那一口老石磨,隔那么远都能闻到浓郁的豆香,白白的豆汁淌下来,像纠缠的雨水,在心中柔柔地搅着漩涡。白色的豆汁,没有任何的添加剂,纯天然的。这时,外婆许是听到了响动,颤巍巍地柱着拐杖出来,时间在老人沧桑的脸上刻上一道道岁月的痕迹。外婆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道:“瞧,我孙女从城里来看我了。”街坊邻居听到了也都乐呵呵地过来帮忙张罗饭菜。

几碟小菜,一张圆桌,几张小木凳,就是一桌晚饭。人们围坐在树荫底下,呷几口白酒,尝几粒花生,聊几句家长里短,简单却幸福。就像梭罗所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可能没有城市里那一桌满汉全席来的豪华,但青菜豆腐、馒头稀饭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呢?

如果说,都市是位现代时髦而又善变的女人,那么乡村就是一位质朴的农妇。在乡村里,有纯美的风景,纯粹的生活,纯朴的农民,纯净的情感。在城市里,人们彼此用冰冷的防盗门隔离开来,守着一间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空房,过着追名逐利的生活,却从不肯停下脚步歇一会,即使这样,他们也许活得也并不快乐,而在乡村的农民眼里,能吃饱饭就是最幸福的。是的,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东西都是那么简单的。

曹文轩先生说:“我常常在沉思这种乡村生活对一个人的必要性,这种生活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潜意默化的作用。这种生活,如何能帮助一个人在如火一般的燥热的现代生活里获得一片心灵的净地……年龄愈大,这情结愈深。”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论身处乡间野地,还是冠盖京华,都还能在心中保留一份天真、一份质朴、一份纯净,保留那些至纯至美的东西。

仿佛又看见,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垂在小灌丛枝头的饱满的浆果和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瓦尔登湖》这本书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宁静而思,作者在这本书中详细的叙述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对与人相处,与环境融合,与人生的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瓦尔登湖有感400字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瓦尔登湖有感400字篇1《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作者在瓦尔登湖居住的两年期间,见证了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更替,见证了属于瓦尔登湖的魅力。作者以自身经历展开叙述,写了自己境界的升华,愿意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大众分享,自己的主张即回归自然。在我们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愿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读瓦尔登湖有感400字篇2《瓦尔登湖》很显然是值得欣赏的一本书,但是读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上面的读书精神。我看瓦尔登湖仅仅是因为书上的一句话:“人与自然的心灵经典,自然与人的和谐共鸣”然而当我漫无目的分看完第一章时,脑子里也是茫然无知,因为这本是真的太浓缩,难度,艰深,甚至是不知所云。所以也就被我束之高阁了,然后当大家再次把这本书提出来时,我才发现他还挺出名的,然后我就决定无论如何我要把它读一遍,看看到底为什么它被奉为经典。之前看过一本书叫《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上面有一章谈练习,我觉得用在读书上也是合适的。它把练习分为三个相嵌的园,最里面的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读书完全是一种放松,是一种无意识的阅读,然后最外面是恐慌区,这个区域的读,对个人来说可以称之为天书区,完全看不懂。然后中间就是学习区,这个区用梭罗的话说就是:“好的阅读像田径运动,也是需要训练的,人们需要穷毕生精力。”“真正的好书不会像奢侈品那样麻醉我们,让我们的思辩能力昏然睡去,而是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去拜读,需要我们将最敏锐和清醒的晨光奉献给它。”读瓦尔登湖有感400字篇3《瓦尔登湖》是一本孤独的书,寂静的书。你需要把你的心静下来,才能领悟到真谛。当我沉下心时,再次拿起这本书,去细细地品味这哲学的思想!梭罗先生这种生活是寂寞的,只身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三年。一个人建造了木屋,在安静的生活条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狩猎、捕鱼、写作并静静地沉思着人生。他为自己建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闹的田园,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他用自己的内心升华自己的思想。他提倡节俭的生活,但又并不是要粗茶淡饭才行。而是要用内心去倾听更多新的节奏,去发现更多新的世界,让生活的每一天都丰富多彩。也许,这就是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吧。寂静地思考着,写出一部部作品,使自己充实着,而并不是享受奢侈。他在孤独中追求深刻的哲理,在孤独的心境里探索人生。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读瓦尔登湖有感400字篇4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两年半的时间,进行身心与自然的触碰,思想与万物的摩擦,他所洞察到的,是每个人心中最贞洁的花海。梭罗所敬仰的是生于自然,用于自然。在整本书的开始,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朴实的文笔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喧嚣繁杂的尘世中,应该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去生活,而不是被现如今城市,农田的生活环境所禁锢,工作日复一日,耕地年复一年,从这一代,传给下一代,使日后的人们永远被土地禁锢,永远被工作束缚,而每天的生活就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在梭罗看来,在这样纷争的环境中,只有进入自然,去聆听内心的话语,去感受万物的和谐,通过雨声来洗刷沾满自己身上那尘世的污秽,用孤独去深思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不仅有对生活的追求,也有对自然的敬畏。虽然在瓦尔登湖旁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屋,但是他从不去打扰森林中原本的主人,总是用眼睛去观察自然给予他们的恩慧,用耳朵倾听大自然中的音乐盛典。并且将商人们的贪婪,自私,予以抨击,为了利益流量,将原本的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利用,他们关心的只有每日的收成,也仅有这个。梭罗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一种心属自然的向往,一种整洁而淳朴的生活。海子在生前身上总会带着这本书,在海子的诗: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对那样对纯洁生活的渴望,正因为感受太深刻,对现代环境的厌恶,对朴素生活的渴求,使海子与死神慢慢靠近。读瓦尔登湖有感400字篇5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他在湖畔的两年自耕自读的生活,虽然暗合了我们中国文人的耕读传家的隐士风格,因此梭罗在中国能够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梭罗的那种自耕自读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并不相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隐士是消极避世的。而梭罗在湖边的那两年的生活,是极其积极地在体验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梭罗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罗先生告诉我,要热忱地生活。所以哈丁说,读这本书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想,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于我都是合适的,这也是我钟爱这本书的原因了。读瓦尔登湖有感400字篇6走近梭罗的小木屋,走进那片翠蓝色的湖畔,呼吸都变得顺畅而舒适,仿佛终于觉察到了,自己在这世间,是如此美好而又独特的存在。我走进文字,不由自主就走入了那片比桃花源更美好而生动的世界中了。春夏秋冬,稀疏的人来车往,几个偶尔拜访的客人,小木屋外各种被作者细心用文字照料到的珍木花草和各处栖居的小生灵……当然,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就是那潭湖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通往无限的湖底,我永远都会记得,冬天,那湖水会结成碧蓝的,翡翠一样的冰,里面还有各种形状的小气泡……作者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岸上的树木花草是它的睫毛,周围的山脉则是眉毛。自然最杰出的作品应当是水,是这万物之源啊!我想,瓦尔登湖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一个坐标,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一片广阔而深远的地方,清澈,明亮,包容所有,润泽万物。“至于未来或者前景,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顺其自然,别明确限定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模样,至于过去或者从前,那就像我们的影子,无非是表明我们还在阳光下活着而已,应该将其抛在脑后。”当然,我也并不是完全的认同书中提倡物质极简的朴素主义,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那些凡事自给自足的情况已经相去甚远,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成为某种产业链所连接的共同体。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外界所困,要让内心时刻保持独立,清醒地期待每一天的晨光。读瓦尔登湖有感400字篇7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当我身在顾虑和追逐过多的东西而感到不堪重负、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罗便是能让我解脱并接受心灵洗礼的最佳方式。在读完《瓦尔登湖》后,我的心仿佛也成为了一潭宁静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尔在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而他从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从未婚配,孤独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参加选举,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晓香烟的作用。他改良的铅笔完全有希望申请专利,朋友们盛赞他已打开了财富之门,他却说以后再也不做铅笔了;作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和爱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为美国工程师的领袖,而他却更愿意做一位不顾一切与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艺术家。这也正如爱默生所说:“他不肯为了任何狭窄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的是一种更广阔的行业,一种生活的艺术。”不去讨论如果他是个积极的入世者是否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他只是选择了他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成全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并在这过程中将永远宁静的瓦尔登湖化作了最纯净的眸子,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命与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我更想说: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地。

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我是它的圆石岸,瓢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之处流躺在我的思想中。瓦尔登湖穿越时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我的心间仿佛也有了这心灵的归属瓦尔登湖。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于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妄想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镜子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也许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我一直热爱故乡农村的生活,如今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我也只能经常梦回故乡:在某个春日的余晖下,走在乡间小路,观赏小草、野花;在某个冬日去山涧小溪,寻遍溪边枯黄的野草和朦胧的雾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在自然中寻找初心——《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

书中记载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思考和思考。书中记录的生活方式也是最简单的,没有任何粉饰或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朴素,同时又充满了幽默。

大学毕业后,一个喜欢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决定带点钱和最简单的必需品去瓦尔登湖。在那里,他建起了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子、几把椅子、两个炊具、几件餐具,这些都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虽然他的新家很简单,但它有最漂亮的房间装饰画,这是窗外随时涌入眼帘的风景。有时是茫茫雪原上几行小小的动物脚印,有时是傍晚的余晖落在森林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漂亮的后花园、树林、鸟鸣、湖水微波炉和湖中的自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是能让人们看到他看到的,听到他听到的,就好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这支笔总是让你和他一起笑,和他一起思考,就像你站在他身边一样。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多数时候,他话不多,脸上没有笑容,甚至有点冷漠。

读后感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在我四十多岁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20年。我有老有小。我每天都过着充实而忙碌的生活。但有时我会问自己为什么要活,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走在街上,看着周围的车水马龙,人们来来往往,有时会想,我们忙什么呢。

也许很多人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庭。如今,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许多人不必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而努力工作。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就像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是强烈;欲望就像一种超级传染病,其免疫力稍低,就会被感染,一旦失控。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也许,我们不必像梭罗一样,寻找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也许,像梭罗一样,你我可以找个时间给自己找个心情,体验简单生活的乐趣,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看花开花落,草长鸟飞。也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越来越少,甚至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

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几盘菜,一张圆桌,几张木椅,就是一桌晚餐。

人们围坐在树荫底下,呷几口白酒,尝几粒花生,聊几句家长里短,简单却幸福。

就像梭罗所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可能没有城市里那一桌满汉全席来的豪华,但青菜豆腐、馒头稀饭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呢?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现代多变的女人,那么农村就是一个单纯的农妇。

在农村,有纯净的风景、纯净的生活、纯朴的农民和纯净的情感。

在城市里,人们彼此用冰冷的防盗门隔离开来,守着一间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空房,过着追名逐利的生活,却从不肯停下脚步歇一会,即使这样,他们也许活得也并不快乐,而在乡村的农民眼里,能吃饱饭就是最幸福的。

是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都是那么简单。

曹文轩先生说:我常常在沉思这种乡村生活对一个人的必要性,这种生活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潜意默化的作用。

这样的生活怎能帮助一个人在干热如火的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净土越老,情结越深。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论身处乡间野地,还是冠盖京华,都还能在心中保留一份天真、一份质朴、一份纯净,保留那些至纯至美的东西。

仿佛又看见,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垂在小灌丛枝头的饱满的浆果和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

梭罗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距毅然选择扛着锄头到瓦尔登湖畔一片再生林处开荒种地,依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我认为梭罗选择心灵既自由同闲适,选择着简朴、淡薄既生活。让人尊敬。试问,谁愿意丢下名和利只身一人退隐到森林之中。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在寒假,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描写颇为有趣:“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的或变色的丝绸,还像青锋宝剑,比之天空还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地闪现,那深绿色与之相比便似乎很混浊了。这是一个玻璃似的带绿色的蓝色,照我所能记忆的,它仿佛是冬天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中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举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它却毫无颜色,如同装了同样数量的一杯空气一样。”这也是十分令我向往的地方。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智无声,方自成博大,自现精华。

人,匆忙而过,有谁读得懂自然空然无求的境界?也许,梭罗读懂了,读懂了那远离喧哗的恬静。距系探求紧实实在在既生活。

佛云: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胸怀空空,却留有万花出香。那里有蓝天的旷远,白云的飘逸,溪流的秀美,绿叶的悠然。选择壮阔?选择显贵?选择平静?或是选择隐退?

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凡无实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一个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罗一样回归本真。摈弃所有的世俗眼光,只求做最真的自己。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瓦尔登湖》依本书以春天开始,经历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正表现左一个生命既轮回。

希望通过依本书,读出清淡、读出真谛。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瓦尔登湖》读后感

1845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搭建了一间木屋,开始过一种回归自然的极简生活,梭罗记录下了很多湖边的生活体验和想法,这些体验和想法,对于那些被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碾压得痛苦不堪的人们而言,无疑是极大的触动和诱惑,所以,《瓦尔登湖》从它问世到现在一直为读者喜爱,其所表达的思想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厌倦了城市生活的繁杂与压抑,许多人都想回到田园,过梭罗似的极简生活,但我怀疑,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是真正想要回归什么田野、农村,而是想要回归到更加安逸的生活,至少是回归到一种不那么累的生活。《瓦尔登湖》最有价值得的地方并不是湖边的生活方式,而是其所包含的生活理念。于我个人而言,有时候我也并不能确信自己是不是真的向往宁静的、孤独的田园生活,即使是真的,我也怀疑这种向往不过是我小时候经历的遗存,是残存在我们身体里祖先的情感带来的无意识的冲动,本质上,可理解为是一个人对于童年生活的追忆与溯源。

人在情感上会有一种大马哈鱼洄游的情结,自己会试着找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的起点,但这些情感既不是人们的归属,也不是真正想要重来一次的美好向往。

我想起了我童年的一条河,夏天的中午,所有的人都午睡了,我从后门走出去,走到河边去,那是一条沉闷的河。不折不扣的安静统治了一切,这种安静到我长大离开了那里之后,还会经常地在一些午后突然地涌现出来,一下子把我拽到我的童年里去。

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他们会想在自然里找回动物那种原始的生活的记忆。我们这些常常会受到这样的暗示,它告诉我们生活太匆忙了,人生需要慢一点,很多记录片也会强调自然原始的这种状态,像荒野求生、极地阿拉斯加之类。其实它不是引导大家真的去过这样的生活,只是对于城市生活带给人们的苦恼、困惑、压力做出的聊以自慰的一些安抚。

事实上,那些很闭塞的乡村生活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们伴随着贫穷、辛酸,甚至日复一日的劳动绝望,而这绝望都是在逃离乡土很久的人才能感受的到。

梭罗本身也并不是真的打定主意一辈子要过这样的生活了,不过是体验一把。我并不同意《瓦尔登湖》里面的一些观点,毕竟他的这些观点都是以两个世纪前的社会为参照,且多感性的而非理性的系统的思考。但梭罗提出了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的问题确实触动了现代人的神经。我们知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那么我们来消极地来想这件事情,人生到底要达到的是什么呢?如果生命只是跟死亡对抗的一个过程,那我们需要的东西确定可以变得很少,只要一些满足于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就行了。梭罗在第一章里也谈论了什么是生活的必需品。首先它是通过人自己努力获得的,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不靠掠夺、偷盗或祈祷。生活必需品包括了衣、食、住,燃料,有了这些,人就能够对抗野兽并生存下去了。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这些东西过来的,可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朝着生命的各种可能探索、前进。我想,这些探索肯定是有意义的,因为人活着不仅仅是生存下去,人类伟大的地方是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的祖先只满足于极简的物质生活,那人类也许到现在还与鸟兽无异。因为不满足。因为不断探索,我们人类的心灵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梭罗既没有选择在阿拉斯加生存,也没有选择在极地生存。瓦尔登湖景色还是十分宜人的,物质条件还能满足日常基本的需求。所以,我觉得他所传递的不过是一种要接近自然、把欲望放到最小、把节奏放慢的生活理念。他不是为了对抗文明对自然的侵蚀,而是为了寻找最适合于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

所以看《瓦尔登湖》,最好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态度的讨论来看。我们想要回归自然过田园生活,大多都是以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作为参照物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就把田园生活想象得那么清新脱俗,其实如果让某些人真的去种地、捕鱼、打猎,远离社会、远离现代文明和物质文化,估计没有人能坚持到几天就会叫苦不迭。我们所向往瓦尔登湖的世界不过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早已背离了本意。所以我们当然可以尝试自己当下认为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但大可不必回到山野回到过去。

我们到最后还是得回到当下,回到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上,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能在自己想要的东西里面选择一部分,我们需要想清楚我们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