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2024红楼梦观后感汇编

红楼梦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29

2024红楼梦观后感汇编。

小编在大量阅读中选出一篇极为有用的“红楼梦观后感”,怎样才能更好的让观后感体现出我们的感悟呢? 要记录下一些想法,用观后感来表达更好,一份全面的观后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回味影片中的感动,希望能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建议你将其保存起来!

红楼梦观后感(篇1)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红楼梦观后感(篇2)

想必大家都知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句话吧!我最先了解到这句话的时候还不信,哪里会有这么柔弱的女子呢?直到遇见了你,见证了你们,我震撼了。

那一夜我做了一个梦,一个很奇怪的梦,我能看得见任何人,但却没有人能看到我,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了你们的爱情。自从你进入贾府的那一刻起,你注定与他纠缠一生。你的端庄文静,举止大方,细心谨慎都令我折服。只有你初见他,平静的心里泛起了圈圈涟漪,惊叹的同时,又心生疑惑这个人怎看起来似曾相识,寒暄过后,竟一见如故,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缘分。自此,你住进了贾府。

你在贾府孤傲独立,才华横溢,正是你的格格不入,才吸引了他,那个你一见倾心的他。你依赖他的程度竟大过了你自己。只有在他面前,你才会收起所有的高傲、冷漠,恢复成一个会笑会哭会撒娇会生气的小女人,每次遇见他总是紧张,不知所措的时候,你忙遮住嘴角的笑意,但却遮不住眼里的幸福,你常常思念,一日不见,心竟像是掏空了一般。孤单的时候你的思念总比心痛来的更快,泪水总比反映来得更真。我这才知道,人总是背着时间走,原来思念永远赶不上时间,留恋的瞬间,泪水划破了柔软的心愿,被驱赶到海角天边,你的泪水流进了他的心里……

在大观园时,你孤傲的性格使姐妹们疏离你,你横溢的才华使众生嫉妒你。你见纷纷扬扬的落花洒落了一地,不禁伤起了神,手持一把锄头,专心地把花瓣埋下,殊不知,你专心的神情是更美的。他似乎与你心有灵犀,见这落花,也觉得惋惜,忙出手帮你,一幅和谐的景象便诞生了……

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你的情感似乎细腻到了极点,微妙的变化都会引起你的伤感。你的泪水似乎流不尽,葬落花,悲秋雨,迎风洒泪,见花伤情。你似乎是水的化身,总是伤感,泪水也总是流不尽,而你们之间的爱情,似乎就是用水做的,温柔,细腻,却也是脆弱的。

这件事不久就得到了见证,你的身体越来虚弱,似乎已经到了极限, 这时 你听说了一个消息,他要娶亲了,而新娘不是你。一时急火攻心,你口吐鲜血。你临死之时认为他背叛了你,你焚诗稿,断痴情,最后想流几滴,却发觉泪已尽,缘已尽……

我的心里紧缩,想阻止你,却发觉自己已经醒了,心中不免感叹:唯美的爱情却如昙花一现,然而泪尽。

红楼梦观后感(篇3)

《红楼梦》:说不尽的传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取名沾义,字梦魇,编号雪芹。此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

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纤毫毕现。

且以“第四十回”为例: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 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 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

我且抓得一个儿。”

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昔日三生石旁一株深红色的珍珠草,感谢赤霞珠神瑛仆人的甘露,愿意和他一其下凡流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

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还有王熙凤。她的出现处处吸引着众人的眼光,她处事圆滑,眼观六路,八面玲珑;她阴险恶毒,心狠手辣,弄权夺势。但这并不能用反面人物来简单归结,她是开心果,上哄得贾母其中宠爱,她又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下管的婆婆丫鬟们服服帖帖。

最终因她胆大妄为,不给别人留活路,落得个疾病缠身、无力回天的下场。

从王熙凤的小角度看,足以反映封建世家的颓废和道德沦丧,这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已经无法挽回地走向崩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永恒话题。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据说原是歌德的话。在中国,《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已经说了二百多年,今后还要说下去。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转衰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伦理下的纯爱。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

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名誉荣耀,另一方面是向往的自由体。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凝聚了战斗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在这样一个顺从、顺从的时代,只有她敢于战斗,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与命运和共产党抗争的人,才是生活中最坚强的人。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甲戌本、戚序本,一共四个版本。我没有看高鹗的续书,因为我总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不是这场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也有很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

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但仔细想想,她总是疑心重重,即使嫁给宝玉,也难免会生气。

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

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

“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

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

”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的名义嫁给了贾家。她知道宝钗和戴有着同样的心,但无法抗拒。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

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

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一直认为宝钗是全剧真正的强者。她从不让别人难堪或与别人发生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

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

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

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

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

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也许冰山一角都未触及,还搞错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意。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

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

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

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

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的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

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

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红楼梦观后感(篇4)

还记得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一个人放暑假在家无事可做,便开始读《红楼梦》。但那个时候字还没熟悉几个,写作文是我最最头疼的事情,因此看《红楼梦》这样的书简直如同嚼蜡。每次我躺在垫子上看一会儿,我就睡觉。最后,我只读了十几遍就把它们扔到一边。对不起曹公。

说来惭愧,这一扔就是十几年。直到我病了,有空了,我才有时间和欲望去读那些经典,去弥补它们。其中首先要读的自然还是《红楼梦》。

中国近代的文人志士,似乎没有一个不推崇《红楼梦》的。王蒙最爱读的就是《红楼梦》,说《红楼梦》是需要反复读的。张爱玲称人生三大遗憾之一就是“曹本红楼恨不全”。

于是春节前先是细细读了周汝昌精校的八十回本《红楼梦》,后来觉得不过瘾,又找同事借来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前几日才总算是全部看完。

对于《红楼梦》,已有无数大家撰文评论,更有大批的红学家在为之毕生研究,我实在不敢妄加点评。不过谈点自己的感受也未为不可。

首先一点,《红楼梦》确实是值得一读,不,值得反复读的一部好书。这有些废话了,但的确如此。曹公的语言精美且到位,把每个人物都塑造的惟妙惟肖。

比较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可以发现曹公笔下人物的语言都个性十足,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的性格刻画得格外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写凤姐出场那段。然而,高鹗的语言过于朴素,人物语言缺乏个性和差异性。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楹联。

单从语言上来讲,《红楼梦》就值得好好地读。

其次,曹公的写作手法耐人回味。文中处处设伏,前后呼应。后人云,全书没有一处闲笔,皆有蕴意。

书中又用谐音做了很多“假笔”,例如用所谓的“贾雨村言”借指“假语村言”,由此虚实结合,既使艺术升华,又针砭了世事。

再次,曹公在书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如秦可卿的生平经历和死因、宝黛时代、薛宝琴的十灯谜等。最大的问题是贾府的兴衰和宝黛斋的结局。

这些疑问引得后人不断地研究、考证、争论,这也是《红楼梦》吸引人的地方之一。难怪张爱玲会恨曹本红楼不全。不过,残缺的《红楼梦》大概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正是因为有了缺憾才变得更美。

以上便是自己初读《红楼梦》的一点感受,在此欢迎大家拍砖。

红楼梦观后感(篇5)

——读《红楼梦》有感

黛玉颦颦袅袅,弱柳扶风。你的生命应该是这样一种永恒的存在,在沉默中展现出高贵纯洁的气质。掬水月在手,而水从你修长的指间划出;抚琴谱在心,那音律在你皎洁的心中激荡。

轻轻地拿起一朵红花,品一杯茶,或是绣一朵芙蓉,摆一盘围棋,每一个停留在你身上的动作都显示出你的美丽,你高贵而忧伤的美丽。你右手执笔、左手捉襟,挥洒出的那一腔诗情,在风中流转。

在西纱窗下,你长长的流苏萦绕宝玉,让整个世界为你感动。

你正处在花团锦簇的季节,低头匆匆走过。你埋葬的不仅是花儿,一个春天的季节,一个坟墓的梦,还有你的青春,你的过去!如繁花般绚烂而柔弱的生命,在岁月暧昧的笑声里,陨落成残,最终随逝水,委芳尘。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潇湘馆里最终退却了你的声音。最后一次掀开窗帘,最后一次触摸古琴,最后一次写诗。这也是最后一次哭泣,为了世界上唯一了解你的人,为了变化无常的命运。

你知道在尘世,不管怎样努力想要牵住这段姻缘,终会被迫松开手中得幸福。所以你选择了离开。一路上落下晶莹的泪水,作为祭忆的最后礼物。

然后,回归三生石畔,去守护木石前盟。直到。。。直到那个得不到幸福的迎神侍者,终于和你一起回到这里,重温你的未来,铸造一个永恒的誓言。

知道那时,你们的故事才会终结,是么?

那时的黛玉,一定不要流泪了,好吗?

宝钗脚步已经走得很远很远,唤不回了。

春夏秋冬之外,一片潮湿。那一页情感的岁月,慢慢地,慢慢地远去

在没有山和水的日子里,你在风前聆听月亮的声音。你感到熟悉和陌生。这可是真实的自己?

浓缩所有惨淡的经营,撕开缘分命名的伤口,你开始藐视那守候虚空而云淡风轻的空间。泪腺干枯时,你的心朗朗的,有一种觉醒的凄清和美丽。

最深的夜晚,你渐渐平静的心情也敢于笑出甜蜜的痛苦。用一根根扯不完的苦恋和一块块朴素的快乐为自己缝制生活。

一场醒悟用尽你整个青春岁月的苦痛。面对幸福,你一动不动的守候着重生后铭心刻骨的神圣。你的心,再也经不住任何的苦难……

领悟着,你的世界一片平和。

那时丁香还开着

那些花,在路上很美

你赴京的马车

总是走得很慢

阳光跌落田野

打着补丁的长衫

吟诵着前朝的诗句

道路在你眼中

越来越清晰

那时你还没有留山羊胡

那时你还离家不远

湘云还记得芍药栏内,红香圃中,你捋袖猜拳,淋漓的饮酒,酣醉之际,你便寻一方净土,青石为床,落英为枕,花荫为帐,香梦沉酣于花丛之中,引来蜂蝶频扑,仙鹤驻足。好不惬意,好不洒脱,湘云!

一如那首咏柳絮的《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然而,红颜或许薄命。正如徐刚在《红杜鹃》中所写的:

你,悬崖上的红杜鹃,对我微笑,却让我害怕!我唯恐你掉下来,在峡谷里粉身碎骨。美,从来都面临着灾难。

妙玉整夜梦见蝴蝶。你看到什么了?

刻在庵堂上的**,浸了水,成了一段未了的尘缘。你高高忧郁的双眼,溅起人间的恩怨,滋润着原本平静的天空。

在水一方,你,白衣胜雪。

水做的女子,水样的灵性,深深浅浅的一道木槛,隐隐的几茎翠竹,就使整整一个凡世,退到水的轻柔、水的圣洁、水的虚幻之处。

尘世难料,水被污染,水域将你揉弄,你落进红尘。水的纯净、对水的迷恋和对水的信仰都变得可笑。你应该用什么方式渗透?

不寒不暑不春不秋,四季之外,你忽然想起陈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曾经沸腾着的茶的爱情。可惜,坠入凡尘的你,回忆只能化作唇间迷离的微笑,疲惫的你,冰凉的你,早已遗失了饮茶的心情。

水是你的生命,但你永远不懂水的意义。你不知道,水错在哪儿。

你清高而忧郁的眼波,飘过来,又荡过去,永远无法进入,也永远无法退去。

从一滴雨开始,你选择一种被敲打的方式,贴近你内心的柔情。

步入深秋的道路,你战栗的坚守着追逐了一声的夙愿,执着着那一份别样的美丽,挽一叶一叶的翠绿,你迎进秋天的抚爱和问候。思念的泪滴落下来。

对叶的感触日益加深,无力的悲哀成了昨日的诉说。该从那一滴雨开始洗亮奢华的梦,让无怨的矜持,缀满意念撕破的记忆,换取另一季单纯的开始。

流着泪微笑,微笑着流泪。心灵的平静源于彼此的诚实和耐心,但真正让你明白的是学会倾听后留下的温柔和思考。

雨不再寒冷刺骨,你把最美的时光,陶醉在醒来而不醒。

也许,你会站在窗前,静静地看着那些泪水和汗水,清理世界的痛苦和忧郁

选择开成一朵花,一朵古典恬静的花。

不是玫瑰。

惜春那遥远的抹去,在黄昏的寂静中,越来越像你的睡姿。很高兴你睡着了。你很少睡得这么好。你梦见了什么?一盏孤灯,一条木鱼,或一件衣服,或一个节日?

那你就好好的享受美梦的静美吧!

或许,你是看见一辆满载着充实歌声的马车,载着不愿面对的心情,驶向无穷远的天空;或许,那些歌声和心情会在时光里忧伤着,更替着,年复一年,竟成了佛前一段不生不灭的梵语;或许,你是真的睡着了。

命运磨擦的心,终于被檀香的宁静所安慰。看看这颗心,看看这个从滚滚人海中跳出来,皈依净土的奇迹!远方有什么?

曾经心仪的那座古庙早已坍塌,曾经留意的那片流云早已消散,此刻,只有那若隐若现的一抹,远了,又近了。

不要哭泣,如果你看见了什么,就当你什么也没有看见。

李纨冻得发紫的月亮再次升起,心中的花朵被冰雪般的月光染白了许多,变成冷冷的紫色。

重门深锁后,你缓缓的舒了一口气,小心地偷一回闲,找一些温暖的记忆,解冻冰冷的日子。

千百年后,也许再也不会冷到骨髓里去了。

天空依旧蔚蓝的时候,梦中的鸟儿就多次预示着,风太寒雨太冷。你却总是用时间漫不经心地编织那枚精致的同心结。

同心结早已旧了,却不能染上些鲜艳,抑或把它锁在心灵的某一个角落,任它暗淡。其实,你很想解脱,也很想放纵一次,哪怕只是偶尔的一次。

缅怀过去,就像你用心期盼未来一样。黄昏灯下,你只有书写自己和儿子。

一种悲苦,一种哀怨,在心里翻滚。你很想把自己分成两半:肉体和灵魂。

浓浓的酒意侵入你的肺腑,你觉得很痛快,很乐意永远这样。

阳光,毒照着每一个人。你不敢多言,很快就屈服了。穿着素服,求救于阴影的庇护。

晴雯许多年后,你成为盛开的记忆。

竞芳之月、群芳之蕊、沁芳之泉、枫露之茗,薄祭你的清白。

时间与空间一起下沉,放飞最后一朵云彩,飞过远方,飞过故园,飞过半明半暗的一声。

真挚的眼泪,眺望浪漫的诗意。

路尽的时刻,你不渝不悔依然。

芙蓉——你新生的起点。

红色的衣裳沾满露水,秋叶消瘦,你挥动着缝补过雀金裘的手指,用一点温柔的心情编织茅屋。

香菱一方斜阳铺成诗笺,把水中那棵被柔风摇动的柳树,想象成你写诗的摸样。

临风而筑的小楼有笛声隐隐,传过那扇破旧的纸窗,倚着无法更替的宿命,等待你熟悉的墨迹。记忆的风吹醒屋外的日色,亦远亦近的足音一次次唤醒归人的离梦,时间的溪流在你温馨的期盼里改变了淙淙的颜色,小鸟在季节的树梢不厌其烦的吟唱昨日的传说。而昨夜失落的梦里有一束阳光,读懂了你的微笑,有如《洛神赋》里潋滟的波光。

此刻有谁送来一乘崭新的花轿,带着等待和思念,穿越时空的河流,抬到三生石上相约的地方。

梨花落了,犹如纷乱而纯洁的思绪。那日傍晚的落日,哀怨的为隔世的爱情画上一个句号。

门外,有叹息的风在流浪……

一帘杏花,暖了谁的眸,湿了谁的衣。

红楼梦观后感(篇6)

读古文,就像在品鉴历史,品鉴一段人生。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除了一个大家庭的兴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最重要的是写女人。每一张**都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禁不住想了起来。在这部**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

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和尤三姐的悲剧故事。为了爱情,尤三姐愿意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

迎春大丫头思棋和潘右安自始至终相爱,但最终他们都为爱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

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爱是贫富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

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红楼梦观后感(篇7)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 花落己葬,己去谁葬,这句话饱含林黛玉凄凉的情感,或者说也暗示了《红楼梦》 这部**的结局凄凉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概括起来《红楼梦》这本书记录了晚中清时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但为什么它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呢?是因为对大观园中亭台楼榭、佛庵庭院,繁花名木繁华景色的描写?是因为对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写?

是因为对林黛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凄美爱情的描写?

我想是因为那些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悲伤和痛苦,以及当时对黑暗和迂腐社会的批评。

“一个是朗月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曲子写的是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因变故而破灭,林黛玉历劫还泪的泪尽而逝。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有多少人能理解它背后的悲凉?宝黛爱情之所以如此炽烈,这完全是以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他们都是封建礼教思想的反抗者和叛逆者。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不是来自理性的理解,而是来自直接的感情。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男子深恶痛绝,宝玉的这种深恶痛绝,正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女性的尊重。透过贾宝玉,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蔑视,也可以看到中国封建时代女性的悲剧。

所以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 另外封建时期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贾宝玉一心追求真诚的思想和友谊,不关心家人的利益。这也反映了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的批判,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书中像凤姐之类人物的描写栩栩如生,而笔尖表现出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小人的真实写照。在凤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恶毒和狡猾。相对于那种市井小人,也有善良的形象,如袭人,乐于助人,热心;也有善良的一面,又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事实上,这是中华民族民俗和良好教养以及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这也是作者对美好人性和平等的向往。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对于落后的思想,迂腐的制度,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它,我们有能力起战胜它,而对于当时被封建制度所局限,压制的人们来说,他们只能抑制,只能压抑,苟且过日,想想我们不应该庆幸么,我们有那么优越的条件,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不是社会思想的抑制,社会制度的局限,而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红楼梦》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大观园繁华的环境,也不仅仅是各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不仅仅是凄美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传承。

红楼梦观后感(篇8)

初读《红楼梦》,我并不喜欢林黛玉这个人物。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她很细心,心胸狭窄,尖酸刻薄,脾气暴躁,总爱哭,不够坚强。但后来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同情她。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那么林黛玉正是其中悲剧人物的代表。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惨命运流下同情的眼泪,为她的艺术魅力所着迷。我看到了她的悲惨生活,觉得她的缺点都是正当的。

林黛玉从一出生就决定了命运的凄苦。她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林黛玉谨记其母的遗训:“外祖母与别家不同”,因而在贾府中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正因为寄居在这种黑暗的环境当中,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作为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因此,她的那些似乎有点失之偏颇的小心眼儿也就变得情有可原了。

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在我看来,除了她尖酸刻薄之外,这似乎是她直率而机敏的表现。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总是有什么就说什么。

她经常取笑湘云,但不是故意挖苦,而是一个好笑话。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

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

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些一语双关的话语,只能够显示出她的聪慧。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

宝玉说她对晴雯很好,佳葱说她去潇湘堂送茶,黛玉给姑娘们钱,就抓了两个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

”在书中我们看见黛玉哭是家常便饭,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她哭大多数是为了宝玉。宝玉好几天没来看她,只是哭了;看到宝钗和宝玉在一起说话,她也回去坐着哭了。

“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我经常想:这个泪人儿,她有多少眼泪啊?

可不可以快点流干就不要哭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她是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宝玉虽然爱她,但并不那么渴望。而且,他们的爱情是在一个不允许爱情存在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必然导致爱情的痛苦,甚至生命的代价。

除了诗人的气质和悲剧性格,这种被压抑和燃烧的爱情只能用诗歌和哭泣来表达。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为自己的命运而哭。

后来,林黛玉终于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这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再说,她能过上好日子吗?

在红楼女子中,我最喜欢湘云。我喜欢她的坦率,她的自由和她的开放。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

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最热闹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等,如果说从前那两次只不过是湘云的一个剪影,那么此两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个升华。在庐梭寺的对联中,湘云的对联最多,我认为质量最高。雪芹先生以如此笔墨将新到的宝琴,李纹,岫烟都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

憨湘云醉眠芍药洇,在我看来是红楼中画湘云最美的一副图画,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般,湘云则是眠花了。试想,在红楼的闺房里,除了湘云,没有人会如此沉睡,无拘无束,躺在花丛之间。在湘云的世界里,没有无法解决的烦恼和焦虑。柴和戴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便是这样的真名士。“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也许是胜极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荣文字的背后便隐藏了无限的悲哀,此后逐晴雯,死金钏,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从此便笼罩上一层阴云,再也没有散开,湘云此后再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笑声了。红楼便真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

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

但仔细想想,她总是疑心重重,即使嫁给宝玉,也难免会生气。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

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

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

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

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来回走动,似乎听到她微妙的喘息声。在我的脑海里是她悲伤的脸,憔悴而迷人。她泪流满面,因为只有放纵了哭泣才会更舒展,微笑才会更绽放。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他那温柔的眼睛,闪过一丝泪光,让人沉溺其中,为之,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乎宝玉,因为爱的深邃,爱的割舍,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娇嫩,宝玉却没有意识到。

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她的眼泪像涓涓细流,流淌澄清澈的泉水,澄清了她的悲剧。她哭了,因为她受了委屈,她很悲惨,值得人们同情,她对宝玉的爱在这样的社会是不允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红楼梦》写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剧故事。这个家族悲剧的阴影笼罩着《红楼梦》里所有的悲剧。《红楼梦》里宝黛的悲剧、十二钗的悲剧,因为其主人公大多具有真、善或美的素质而成为悲剧主人公。

但贾府实权阶层的最终衰落是悲剧性的吗?对于《红楼梦》来说,尤其如此。如果说主体性哲学之重视悲剧,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存在体验、价值体验的同一,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重视悲剧,则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历史的同一,而这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于是,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诠释就建筑在对历史发展、社

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上。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府有其价值,这里提供给他“锦衣纨绔”、“饥甘餍肥”的生活,提供一个大观园让他可以在其间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这里有他的亲人、亲戚、朋友、情人。

在物质上,他依靠贾家。在感情上,他不想让这个家庭衰落。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统治人物强迫他读他不愿意读的八股文章、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道路、应酬他不愿意应酬的官场俗套。他对这个家族是既爱又叛逆的。

所以他对于贾府的衰败并不觉得是“活该”、“罪有应得”、“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是觉得可悲可叹。脂砚斋的批语多处点明了这一点。在第2回正文“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处眉批:

“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贾府的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危机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极度悲痛的情感,悲痛建基于作者对这个家族的爱与怜悯之上。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

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黛玉承认,她虽然行动上不管家,但她心里与探春往一处想。而脂砚斋本人,据说是作者的长辈.也有这种家族感情以及对家族颓败的哀痛。

我觉得红楼梦很好看的,希望大家多看一下。

红楼梦观后感(篇9)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世人就是我们,我是一个现代人,也请让我以我的方式表达对世事的看法。我们活在大千世界从来不易。大人经常说,我们生活的多好啊,那有什么痛苦,他们这些大人才活得不容易。我们只不过是一群猴子,一群动物!我们讨厌痛苦,可是,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发泄。曹雪芹先生前半生锦衣玉食,又生于书香世家,后半生则过着绳床瓦灶的生活,不可能不引起曹雪芹先生对世事的感慨,于是,《红楼梦》便诞生了。

我认为《红楼梦》也不过如此而已。世界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红楼梦》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字面意思)中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红楼梦》中遍地都是这样的例子,有为钱的凤姐,有为情的林黛玉,有为禄的薛宝钗,有为成仙的贾敬等等。那个时代是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人们的追求也不过尔尔。追根究底,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个梦一样,就是为了一个利字。

世人并不痴,我们只不过是在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所以凤姐为了三千银两逼死了一对情侣,所以尤三姐“淫”了男人,所以薛宝钗害死了林妹妹……只不过是我们认为正确罢了,世事无常,索命夺魂。生于幸福之中的我们并不幸福,为什么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这没有理由,I can do anything I want。所以世界才如此混乱,礼仪却显得必不可少,礼教只不过是个统治工具,它本身没有错误,是我们强加给它错误。封建礼教给我们的启示是:它不是个好东西。所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形式上的礼仪,而是思想上的,假若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并能够束缚住自己,世事也不会如此无偿,再加上一个人能够理解一下另一个人,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如此千变万化。

如此一来,就让《红楼梦》成为历史吧!世界要发展,因为人类需要进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所认为的正确应该符合大多说人的想法,我们的想法是生活静好幸福,而这依赖社会的发展成度,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服务于社会,我应该无时无刻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缺点,笑纳优缺,努力进步,包容他人。

不要觉得改变社会很可怕,社会由我们组成,它应该属于我们,否则红楼梦将会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演,社会应该进步。

红楼梦观后感(篇10)

大爱 [红楼]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举世公认最伟大的中国文学家之一。可惜的是他生前和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却寂寞无闻,没有任何传记材料留下来,以致今日对他的生平只能知道零星的片段。

曹雪芹的先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奴隶)。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室**。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康熙登基后,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布(专门从事皇室事物),直至去世。康熙任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在苏州织布,然后接替江宁织布。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

曹寅很有名。在康熙六次南巡中,他四次以曹家为皇宫。这时,曹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正因为曹家的先世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又有着文学方面很深的家学渊源,这些都给曹雪芹以深刻的影响和熏陶,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条件。 曹雪芹生于曹氏家族衰落的前夕。

年轻时,继承康熙王位的雍正皇帝把曹家第四革职布工曹兆从江宁送回北京。乾隆年间,曹家可能再次遭受天灾人祸,彻底结束了曹雪芹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曹雪芹的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对他创作《红楼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于是,他把荣、宁贵族生活的描写,熔铸在《红楼梦》深刻的艺术形象创造里。 曹雪芹在落魄的生活中,却一直顽强坚持着《红楼梦》的写作。成为千古遗憾的是,曹雪芹过早地被贫苦夺去了他富有才华的生命,而没能完成他这部呕心沥血的杰作。

曹雪芹四十几岁就死去了,身后留下一个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都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而他创作的《红楼梦》,却在他死后三十年,排印问世,风靡全国。

毛泽东说过:“没读过红楼梦的人不算是真正的中国人。”这话或许严重了点,但也不乏道理。

若抛却了里面的爱情故事暂且不提,《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更深刻地引伸到那些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责难。在辉煌而奴役的封建贵族时代,在上层社会的背景下,随着曹雪芹精神的成长,曹雪芹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皇权对曹家的宠爱和**本性。

他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包括朝廷和官场的衰败、封建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役制度、等级制度、社会统治思想和社会道德观念。

曹雪芹他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鄙视和痛恨必须通过奴性获得的财富和权力。

倘若这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那不得不感慨这个男人一生究竟充满了多少艰辛,而在那样一个充满了封建思想,充满了***的时代下又是如何能够爆发出如此的深邃思想?最为震撼我心灵的是曹雪芹带着被社会的耻辱所侮辱的精神的雷霆,倾诉他的憎恨和愤慨。

文章开篇第一回,曹雪芹便向所有人交代了这本书为杜撰的“石头记”,又进一步声明:“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但他又怕读者把他的“声明”当真,于是他紧接着便向读者说:

“满纸荒唐言”实是“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么暗示读者,担心读者会曲解了他的心情,足见他心情是多么的复杂啊!

以我们现在这样开放的时代来看,必然是很难理解为何写个书还要扭扭捏捏,瞻前顾后的。但当我们将思想推到清朝,那个封建的末代王朝,那个充满了皇室的压抑和社会的屈辱的年代,那个到处散发着***的味道的年代,我们便可以理解他的“扭捏”了。我们不难理解,他希望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不知道。说清楚了,他怕皇帝知道,读者不知道。

所以只能用“一把辛酸泪”流露出他内心的痛苦。若按照整本书的思路透过表层看进去,《红楼梦》绝不是第一回里所表达的: “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

这些话是说给皇帝和王侯们听的,是对清代***构筑的一种预防“工事”。 而在这样的颂扬下却深深埋葬着他不可抑制的愤恨和憎恶!

任何事情都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曹雪芹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得不感慨为何红楼梦只写了八十回,或许是曹雪芹不想在继续写下去了,因为也许他也不能明白接下来他的生活是应该如何继续下去,所以他难以下笔,亦或者他依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

他原要隐去的真事,却没有做到,或没有完全做到。曹雪芹穷困潦倒,已到“举家食粥”的地步,但他当剑饮酒而歌,却能感到灵魂的自由。当他的朋友为他介绍了一个在宫里作画的职务时,为什么他连考虑都没有就把当面谢绝了呢?

因为他不想像他的祖先那样做皇帝的仆人,他讨厌他痛过奴役获得的财富和荣耀。《红楼梦》悲悼的是“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悲悼的是“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悲悼的是“奴隶的尊荣”。曹雪芹拒绝了充满奴性的荣华富贵,他必定走向穷困潦倒。

我得感谢继任者高鄂。虽然我觉得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她上了天堂之后就死了。至少她离开了宝玉。非常好。

不是因为我生来就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而是有一句话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女孩来说,死亡是她的解放,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当她静静地睡在地下,看着宝玉还在世界上寻找出路的时候,我不得不说她还是很幸福的。

也许他们两个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应该见面,因为生活并不浪漫,生活会彻底扼杀浪漫,最后,红玫瑰变成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变成粘在胸口的白米。所以,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结束,在彼此的心里留下快乐的回忆。

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后四十回,曹雪芹写贾府被抄家败落以后,贾宝玉抱着瓢,拿着打狗的棍子沿街乞讨。大观园的小姐们有的卖入娼门,有的成为宫妓,有的卖为家奴,这样才把封建社会忘恩负义的帝王和腐朽的贵族阶级“天恩祖德”的面纱撕得粉碎。作者才觉得痛快淋漓。

但皇帝心里有鬼,当然不能让后世四十代传承下去。所以皇帝命令高鹗续写。

但是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然基本符合上述曲线原理,没有机械地强加在前文上,但毕竟是焊接产品。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八十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

可是,后四十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正因为后四十回的迷,才更能让人明白他的伟大之处,强加上的结局无非是给心灵的一份慰藉,给统治者一份****的文章而已。

红楼梦是一部多角度的书,鲁迅曾评论红楼梦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红楼梦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打破了规律,因为它的总体趋势处于落败的趋势,在中国这种普遍大团圆的欢喜结局的模式下,这种规律无疑成了他最伟大的经典。但在晚清,这种失败的结局模式是一种反叛的代表作。

书的末尾不得不为这个一生艰辛的奇男子而感慨。一把辛酸泪,何人可言。

世人只知道这块石头被记录下来,流传千古,却又几个人只道曹雪芹的孤独。

这样,读着《红楼梦》一路走来,只觉顿悟颇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