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16

最新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篇。

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写读后感是个人理解能力的一种体现,小编将带你一起探索“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的奥秘,祝你能从中获得启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协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战争方法和谐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迫伎俩以抵达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载的公民,我历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每次在责骂小孩后,孩子妈都会建议我去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我的言语给小孩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应该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方式的要素,深思“修身”

作者以为,非暴力沟通方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以及央求。当发作一件事情,恳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颜色地中止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求招致呈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央求——细致的、细化的央求,当中必需明白是央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教员对该生中止批判教育。

情境一:

教员:“怎样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置!”

情境二:

教员:“你这个星期曾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快乐。你的迟到行为违犯了学校的规则,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犯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特别关于经常犯错的学生,教员就容易构成呆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教员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矫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颜色地中止复述,必需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索

作者以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指责自己;2、指摘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当我们选择指摘他人时,我们以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缘由。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指责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平常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摘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平常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习”。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说:“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平均分的差距在减少,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果,希望我能制定有效的方法来进步班级成果。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摘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动身,没有产生任何的不快乐。

生活中充溢着矛盾与误解,经过沟通,能促进彼此的感情,消弭误解。暴力不能处置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进步人们沟通的质量,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手册,教会我们如何观察生活周遭发生的情况,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倾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后根据这些需要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促进自己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作者以案例和对话的方式,让读者在实例中体会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想法、请求和命令的区别(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让我们常常无法区分他们的差异),认识到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

去年六月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正在自责和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当读到第一首诗《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时,情不自禁的感动的热泪盈眶,诗里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错误,是我亲手把语言变成了墙。那时的我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倾听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希望能学习到加深与他人交流的方法。这次再读,收获的焦点更加广阔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倾听自己和爱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满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气恼责备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理解和陪伴。

书里对观察、沟通、倾听的技巧讲了很多很多,无法一一赘述,对我来说最有帮助的是一个认识自我的方法,通过“不得不改作我选择”的练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行为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经说出的话和做出的选择,也终于看到了一点点真实的自我。

我想这本书将是我经常翻阅的手册了,因为非暴力沟通是要在生活中、关系中去实践的,就如作者所说,非暴力沟通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和提醒。只有不断的去观察、去倾听自己和他人,去打开自己体验更多的互动,才能收获到我们希望得到的爱和被爱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4

我已26岁,这样的人生,好像很好,又好像很糟糕。但没有关系越努力越幸运。曾经,这个城市的每一天都让我灰头土脸,所以今后的日子我想遇到一个能让沙漠里开出蔷薇花来的人。三观一致,能谈得来,能为对方着想,能在一起一辈子。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世上任何事摊开了讲都透着一股悲凉,就像生离比死别更可怕,就像想你这件事,躲得过昏暗的夜躲不过四下无人的街。啤酒瓶,黑眼圈,吐不圆的烟圈,甚至冰冷的半张床,让我无数次泣不成声。但清醒的时候我又质问自己,谁离了谁会过不了?并没有。所以,再见了,不是你不值得留恋,而是余生,我想要让自己活得精致一些,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今晚的雨下的很大很大,因为周围静得让人头皮发麻,昏暗的灯光微醺了我的眼,嘴里泛苦的冰啤酒让我更渴望遇到一个能给我打伞的人。摸索着手机放上几首老歌矫情一下,每句似懂非懂的歌词里,总觉得写的是我自己,即使不知道哪里相似,但每句歌词都像在刻画我的过去我好像有些醉,但又特别清醒。醉在小王子拿着玫瑰走向我,又清醒的知道盖世英雄架着七彩祥云远去。但这一次我没有很难过,因为闺蜜告诉我,我的齐天大圣还在后面,你是别人的齐天大圣。经过镜子的时候,给了自己一个由衷的笑,我想,我今晚才真的从心里释怀,你好好陪她,我四海为家,我这么一个开朗又酷酷的人。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爱人!后来我知道对的人就是,一个你和他在一起,可以舒舒服服做自己的人。我想遇上这么一个人,所以这次我要自私一点,我要用全部的幸运祝福自己。爱自己,爱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5

感受的根源

1、面对不中听话的4种反应:

1)责备自己

2)责备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收获:表达感受时,多一些延长语的补充效果会更加。如: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已: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常用句:我(感到)……因为我……(050)

2、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回应(051)

3、人的基本需要分类:

1)自由选择

2)庆祝

3)言行一致

4)滋养身体

5)玩耍

6)情意相通

7)相互依存

总: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053)

4、社会文化并不鼓励人们表达自我需要,特别是妇女,一旦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她们也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054)

评析:可惜的是很多人把自己的需要当成了辩词,当我们在与人争执时,不管是谁不妨先弄清楚各自双方的需要。而非一位的评价或提出想法。(以退为进)

反思自己:自己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是否会以委婉的方式或冷战的方式来表达需求。

5、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以爱情为例,把让对方快乐当做一种自己的责任。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由第一阶段引发的不愿意再为他人负责,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阶段:乐于互助,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总:感受与需要往往是伴生,随着感受的表达也有进一步需要的提出。

请求帮助

1、需求请具体的告诉别人,请求别人不做什么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064)

评析:抽象的语言会让别人无法明白我们的需求,也会让我们无法深入的了解自己。例:

1)我希望我们在一起时不要有什么压力,什么话都可以说。

2)你们觉得我怎样做,你们会比较放得开。

2、了解他人的反应主要会有三个方面:(反馈层面)

1)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2)对方正在想什么

3)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3、在集体会议中,重要的是希望达成什么目的,如果发起者没有目的就会沦为无效会议,如果参与者的回答不满意就会让会议变得漫长和繁琐。

案例:我的一次会议,希望大家能够给我提供有效的方法,而不是很多无谓的指责,在会议中,部门的成员只关心这个事情应该开头怎么杜绝,或者对我进行批判,这让我感觉到非常的不开心,因为我觉得会议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用来批判的。

4、有时候请求与命令是不同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成目的,也是命令。而被强迫的人总不会乐于满足他人的请求。

评析:非暴力沟通并不是一套工具,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请求能否得到满足来证明有用性。

倾听的力量

1、倾听上级的方式与倾听下属和同级的方式其实一样。

2、面对他人的嘲笑与指责,你是把它看做对自己的伤害,还是认真去倾听他人的感受。如果真的伤害到你了那你需要倾听自己的心声,向好友倾诉,了解自己的感受;另外一种是先获得必要的倾听,通过倾听、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3、恶魔曾经为人,陷入绝望境地的人是否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4、当别人说不或者拒绝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妨先不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伤害,而是认真的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或许就能真正明白对方拒绝的理由。

5、如果别人保持沉默,可能是因为有些东西羞于启齿,所以用心的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水滴石穿。

个人案例:佳佳的身上好像有许多的秘密或不愿意讲的事情,或许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了她不愿意讲述,我也期待有一天能够让她勇敢的表达自己,愿意去信任我。我并不想对她的一切进行嘲笑,只想多关心一下我身边的这个人。

6、一旦负面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做一张椅子,如果我们习惯将自己视为工具,自我憎恨还令人奇怪吗?(120)

爱自己

1、转变自我评价是我们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等心理带来的行为友善和体贴。

2、没有所谓的应不应该,该发生的都是会发生的。

3、人一旦对自己否定,陷入对自己所做事情思考有益无益的时候,要挑战的就变成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转变:

1)符合我们的心愿

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4、充分理解自己的感受,如果未满足需要便去满足它,而不是停留在自责中。

个人分享:社会的快节奏导致每个人向上的动力十足,而在前进道路上又感觉到格外焦虑,似乎什么都想与人有的一拼,静下来,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

5、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了那种行为的我。这样两个我才不会打架。

6、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

7、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法)

第一步:觉得没意思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写在第一张纸上

第二步: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选择了它们,而不是不得不,在列出的所有栏目中的前面加上我选择做。

第三步:承认行为是自己的选择后,就需要填写声明来了解自己为什么那么做。

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备注:此处既有追寻自身需要的动机,又涉及到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8、深入理解我们的动机:

1)为了钱,钱在非暴力沟通中只是满足无数需要中的策略的一种

2)为了得到赞同(讨好型人格)

个人分享:我因内心的孤独所以更渴望倾诉自己,得到别人的赞同,夸奖、鼓励,却忘了自己不应该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3)为了逃避惩罚,比如纳税,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4)不想感到羞愧,比如结婚生子(不为了道德而活,活出精彩的自己)

5)为了避免内疚,不活在别人的期望中。

6)为了履行职责,一些命令的词汇来强迫自己,就会感到压迫。

评析:其实很多东西在于自己的选择,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表达愤怒

1、非暴力沟通并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它认为,通过深入的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渴望。

2、充分的表达愤怒,并不是一味的表达感受,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生活。提醒自己什么未被满足比愤怒更重要(136)

3、生气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137)

4、如果认为痛苦是别人造成的,并认为那些人应该遭受谴责和惩罚,他们就播下了暴力的种子。

5、倾听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纠缠于他们的想法,我的生活就会变得愉快的多。

个人案例:一次部门会议,我希望解决问题,但部门的同事都在指责我,当场我表示了愤怒,事后提及,虽然我再次重申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请求,但是忽视了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先理解别人,再让别人理解我。在这里,我忽略了上级和部门同事对我的期待,而直接的只注重了自己的感受表达。

表达感激

1、非暴力沟通感激的方式包含三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评析:先后的顺序并不重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6

在班主任徐老师的推荐下,趁国庆假期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看完内心的感受是庆幸,因为里面谈到的很多例子,现在看来我似乎都避开了。和孩子的沟通,在两年前确实是有很多问题存在,就像书中所说:“我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我会把自己的主观评价强加给孩子,如:看到孩子书桌比较乱,就会评价孩子不爱收拾,出口的第一句话可能就是指责,孩子面对家长的无端指责很容易出现情绪,进而更不愿意收拾,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但不能达到想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而让双方都产生负面情绪,得不偿失!

书中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倾听的内容,曾经我是一个比较关注自我成长,重视事业的人,因此常常因为忙于工作和学习,忽略了家人,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很少,基本上就是过问一下学习情况,孩子和我也似乎无话可说,有时说着说着双方就会产生情绪,最后不欢而散。这令我很苦恼,于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有“眼不见为净”的逃避行为。直到孩子到了小学中段,在学校容易发脾气,和同学也容易出现摩擦,老师也经常找我谈话,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很清楚,孩子的行为表现追根溯源一定会在家庭中找到答案,我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培育孩子,和孩子更好地交流,了解他内心所想,通过学习,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和孩子好好交流过了,我总是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却从来没问过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为此,我开始做出改变,让自己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去倾听,并要求自己每天晚上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一天的经历、收获、烦恼等,刚开始孩子不太愿意说,或者避重就轻,应该是害怕我指责他吧,经过几个星期的坚持,孩子能感受到妈妈是真心想帮助他的,也愿意更多地分享了(前提是聊天没有主观评判,不批评、指责)。我们更多地是聊学习和生活,以他的意愿,我会做到充分地尊重他,会聊他内心的想法,孩子现在很喜欢和我聊天,每次遇到情绪问题或困惑都会主动找我聊一下,我不会给他具体的方案,只是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帮他理清思路,最后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他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我也感受到这样的沟通让我和家人的关系更和谐,孩子的情绪也在慢慢变好。看了这本书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做的其实就是“非暴力沟通”,里面的很多坑我以前都踩过,幸好及时刹车并作出改变,否则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想想挺后怕。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人教我们怎样培育好孩子,所以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摸索,当然无可避免地也走了很多弯路,有了这样专业的书籍指导,我们会更快成长,尽快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并超越他们,达到可以引领他们的目标,这才是现代社会合格的父母。此时,我们正在培育孩子的路上努力前行,感恩遇到热心而专业的老师,我们一起携手,前面的路将更顺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7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假如运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损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沟通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的确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相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探讨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美丽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视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须要感到惭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相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须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沟通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须要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将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1、诚恳的表达自己,而不指责、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指责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看法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敬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溢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8

【梗概】

“非暴力”一次来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到暴力,人们往往只联系到身体暴力,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对一个人的指责,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隐蔽,而且后果也更加严重,因为身体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沟通认为作为人,我们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倾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进而建立一种彼此理解,互助友爱的关系。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我们的自我关系,我们总以为是他人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其实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们产生情绪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可以静下心来静静体会自己内心的需求,负面情绪就会逐渐得到缓解,自我了解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非暴力沟通促使我们出于爱的目的发生改变,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力量。

【评价】

练习本书所讲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达到有效沟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与自我的对话,进一步了解自身,减少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重点】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描述真实发生的事,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区别于评论)

她没有给我回消息(评论: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开心,难过,还是忧郁(区别于想法:我觉得……)

我感到有点难过(想法:我觉得她应该及时回复我)

3.需求:我们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4.请求:你想让对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发消息有空时及时回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9

一。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做出了一些选择,让我们忽视了我们对爱的意识。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实现心中的爱?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这句话为我们心中有爱创造了条件。

可是,却又为什么我们存在着这样的爱,却无法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呢,正如我们眼前摆放着一束鲜花,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我在想,我们心中所存在的那一份爱的感受,假如能被单单纯纯的摆放在我们眼前,我们或者并不会去忽视他们的存在。然而,当这种爱的情感出现在我们面前,却被我们忽视时,他们的理由又是**?是不是因为其他情绪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我思考着,正如注意力具有选择性一样,在一个嘈杂的环境当中,当我们专注的去倾听我们想要倾听的声音的时候,于是其他的声音就会显得不那么的刺耳,进入耳朵内的,则大多数是哪部分你想要努力听到的声音。那么,当这份爱的情感,被与其他情感被一起摆放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那种情感所吸引呢?正如一位老师所言,我们的思维被区分为弊导性思维和利导性思维,而假如我们的思维被停留在弊导性思维当中的时候,则那部分利导性思维则会被限制,那么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哪些消极情感所吸引的时候,我们对这份爱的情感的注意力自然会慢慢减弱甚至被完全所忽视。

这告诉了我一点,爱是一种平和的能量,而一些的情绪当中却充斥着大量的冲动性导向,当他们同时出现的时候,很容易的就吸引住了我们的注意力,于是让我们被那部分情绪所吸引,而散失了我们对爱的觉知。

2。我们的感情被蒙蔽或伪装,所以我们被畸形的感情所吸引。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中,曾经提及到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感受和想法,于是我在想,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把心中的那份爱的感受,直接体现在行为表面上,而也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行为表面上的感受,那是一份被伪装后的爱,需要被分解被挖掘,才能把他们的这部分爱的感受显露出来。

小孩将朋友家的玩具带回家,妈妈的责骂声是愤怒感受后的行为反应,于是妈妈被愤怒的情绪所支配。妈妈为小孩的不问而取的行为所担心,害怕小孩违反正常的道德规范而学坏,希望小孩能成为一个自己眼里的好孩子。

3、我们所***让我们否认了自己的感受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实现心中的爱?还有一个角度,那就是否定我们内心感受的结果。他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否认是精神分析中的一种心理防御形式,但我们观察到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这种否认形式。那是什么教养?

家庭教育当中,假如一个强势的父母,他们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坚持自己的判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价值观,于是不断的去压制孩子方面的感受,正是这种模式,使得孩子养成了否认的习惯。成年之后,碰到了比他强势的一方,于是自动退行为家庭当中孩子的角色,把对方当成家庭当中父母的角色,迎合来自父母方的感受,并否认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碰到了比自己弱势的一方,于是就自动退行为家庭当中父母的角色,把对方当成家庭当中小孩的角色,并完全坚持来自自己的感觉感受,并否认来自对方身上的感觉感受。并且这样的否认模式很容易的被传承下去,影响自己的子女。

4、我们采取的行为让我们觉得没有爱

有一点我在想,不是我们没有感觉到我们内在的那部分爱,而在与我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我们的那部分爱,像极了小时候,小孩造作业效率低下,除去从心理方面去考虑他的原因,还有小孩是否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去提高作业效率,不一定是心理因素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或者是方法方式不当引发的

结果。所以即使我们知道爱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一部分,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走正确的路,我们的行为反应也会让我们看起来没有爱。

【为什么评判容易引发冲突?】

书中提到批评、指责、辱骂、分类、比较和评论都是关于评判人的。但为什么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沟通暴力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判断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参与彼此的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所形成的价值观,时常是与我们的存在互相绑定的,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评判时常是在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参与到对方的价值标准当中,并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评判,于是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要保卫自己的自我价值,来强调自我存在感,想要摆脱寄与评判而带来的一种操纵感,希望能够自

主而不是被他人所控制。这时常能够引发一些冲突。

【我们的表达需要注意什么?】

我们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但仅止于此似乎并分歧适,我们的表达需要与我们所沟通的人、事、环境所契合,我们所采取的需要区别与那部分不理智、冲动的行为方式。能否表达是内容的一部分,如何表达是内容的另一部分。我们需要互相学习。有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包容你们所有人,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你才能更轻松地表达自己,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情,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