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黑羊效应读后感汇集六篇

黑羊效应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22

黑羊效应读后感汇集六篇。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黑羊效应读后感汇集六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1)

一只黑羊,被屠夫默默锁定、磨刀霍霍,而白羊却在旁边静静围观。

本书讲的“黑羊效应”是一个好人被一群好人欺负,而另一群好人却视而不见的诡谲现象。

一开始,团体在一个新环境或原本的环境有了新变化时,人与人处于互相还在试探交往的阶段。起初可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摩擦,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小事情慢慢地就发酵变味了。“黑羊”想追根溯源地查找问题的关键,却发现自己连问题是什么和谁是问题的关键也搞不清楚。因为这是一种模糊暧昧的敌意。而讨厌你的人逐渐形成一个互相真诚和团结的团体,使你更加痛苦和孤立无援。甚至连新加入的新人与原本支持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也开始怀疑是否问题出在你身上。接着双方冲突开始具象化。

“黑羊”做错了什么吗?有时候什么也没错,就是你犯的最大错误。黑羊效应的成因就在于焦虑的大众都争着当“好人”。有没有办法消灭这一效应呢?据书中说只要有团体,就会有黑羊效应。

“黑羊”,就是这群心理陷阱中努力向上爬的人,是其他人共同加害的受害者。而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才会招致如此严重的群起围攻——这就是身为“黑羊”最痛苦的地方。

那么“黑羊”要怎么样逃脱这个困境呢?黑羊效应的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根本不让黑羊效应存在。一旦“黑羊”在成形以前就充分掌握了“屠夫”的意图,跟“屠夫”有了良性的交流,那么整个黑羊效应就会从根本上瓦解掉。不过要是团体中,人们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那也就不会产生一只什么都搞不清楚的“黑羊”了。这样的团体是与“黑羊效应”的形成环境相悖的。那如何避免黑羊效应的产生呢?集体减压是预防黑羊效应的终极手段。而在黑羊效应中,黑羊即使遭到不合理待遇,但依旧是期待能融入团体的。所以黑羊必须是团体的一份子。

如何让自己不要成为那只“黑羊”呢?可以问一下自己:和团体的主流文化融合得好吗?自己是不是一个明显的目标?学历较高?社交能力较差?或者个人色彩比较鲜明?抑或是对团体其他人的行为要么反应冷淡要么容易反应过度?这些都增加了成为“黑羊”的可能性。

如果不幸已经成为那只“黑羊”了,该怎么自救呢?首先你要明白这是特殊情况,并不是常态。整个历程中“黑羊”承受了整个团体的错误,成为了承压团体的牺牲品。其次这是一种集体意识,你很难去扭转它。再者你无须讨好“屠夫们”,这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应对的策略是在“黑羊场所”保持低调,花更少的时间在其中,走出去找令自己放松的其他场所,记住不要让“黑羊场所”的影响扩散到你生活的其他方面。如果实在不行,尽早止损。

屠夫们是好人吗?那为什么会对另一个无辜的人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情呢?其实屠夫们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最重要就是恐惧,良心不安与团体利益。人们承受的压力越大,寻找“黑羊”的动机就越强,速度就越快。通过牺牲黑羊微小的利益,让屠夫团体得到不成比例的巨大利益。围攻黑羊可以让团体更团结,小团体有了共同话题,可以进行良性交流。而屠夫必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才不会让自己良心不安。所以你表现得越好,就显得他越坏。唯一能让他感到平衡的就是找到你的污点。所以屠夫是最不想知道真相的人,有些人甚至连自己当过屠夫也不知道。屠夫其实也是需要救赎的。

在这个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损失,这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自残行动。

而在看完书中一个学校霸凌的真实案例后,我也不禁想起我那小小糯糯的女儿。虽然离她上学的时候还早着,但操心儿女是每个父母的天性。我不想她将来遇到这种问题却莫名其妙地当了受害者或加害者。我希望在她遇到这种事之前就了解它,避开它,就算还是不幸经历了这种事,作为母亲的我能够帮到她。而知识,就是最有用的武器。它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把路上的荆棘指出来了,我们为何不绕路而行,偏要扎个浑身血流才能明白呢?

有些事情就像疫苗一样,预防胜于治疗。

当我们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时,就像打开了通往那个世界的门一样,改变与解决也在不远处了。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2)

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很难用常理解释的清楚,这时候就需要依靠心理学来剖析人性,从而找到症结所在。

《黑羊效应》这本书是我近期读的心理学书籍中最戳心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本书。原因是生活中真的存在太多太多书中的案例,而就连我自己,也曾经莫名其妙的成为一只黑羊。

书中指出,黑羊效应指的是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诡谲现象。另外,当我们面对巨大的压力时,通常会把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转移给相对软弱的人,从而形成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黑羊效应”。

黑羊效应中涉及到三个角色:无助的黑羊——受害者,常常什么也没做,就无辜遭受周围人群的攻击。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跟着大家一起对某个人做某些事很有趣。冷漠的白羊——旁观者,目睹部分或全部过程,却没采取任何行动。

我小学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位转学女生,她是我们班上为数不多的高度近视,可能是小孩子都有排外心里吧,所以我们都不大喜欢她。有一次她课间出去,班上同学将她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起哄踢来踢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最后我也加入了,于是在我们的哄闹中,她告了老师,下一节课,我们集体被罚站。事后我想了很久,平日里我也是个乖学生,为何那一刻就失去了理智呢?最可怕的是,当时我们班上几乎都加入了这场混战,仿佛如果你坐在一边,就不是这个班的人一样,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最初的那几个挑事的人,是屠夫,而我们这些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加入进来的人,则是白羊,那个转学生,是这里的受害者,黑羊。

书中也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个平日里非常老实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一场游行示威,他也不清楚那些人在做什么,但随着周围人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他竟然哭了,接着他也加入到他们当中,最后这些人情绪失控,对店铺进行了打砸抢,这个人也莫名其妙的加入了,最终逮捕归案,陈述的时候,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无疑,他也是一只白羊,而白羊最终可能会转化为屠夫身份。

这本书在每篇文章后都会有一个小的栏目叫做看穿黑幕,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是这么说的:“在黑羊效应中,一旦激起了群众们的共同反应,任何一位屠夫,也就不会被对方的痛苦反应所影响——别人都这么做,如果我不这么做,我要如何安心?说不定我也会成为屠夫团体厌恶的对象,甚至变成第二只黑羊。”这个说法完美的解释了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

我有个初中同学,他父亲死于一场车祸。那是一个冬天,他父亲骑摩托车被一辆货车撞倒,司机看到满地血之后吓得立马逃窜,事发后立刻围上来一群人,但没有一个人救助他,最终他的父亲死于失血过多。当时听说这个事情后,对那个时期的我们都打击很大,一方面感慨人生无常,另一方面,我们感到了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冷漠与无情。

《黑羊效应》中说,这种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叫做责任分散效应。这种现象并不是周围人冷漠无情,而是他们会认为责任不在自己,但倘若当时只有一个人在场,并且他是唯一可以施救的人,他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对受难者提供帮助。所以当我们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记得不要对一群人求助,而是坚定的只找离你最近的那个人。

黑羊效应中讲述了很多种案例,这些案例可能都曾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我们都可以对号入座,有时候我们是黑羊,有时候是白羊,有时候是出手伤人的屠夫而不自知。这本书也通过大量文字来告诉读者,如果避免自己成为一只被害的黑羊。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很棒的心理学书,倘若你正经历一些职场烦心事,或许这本书可以帮你很好的解决。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3)

在这个世界上,当有人出现危险,袖手旁观是一件非常简单而轻松的事。可是你却不知道,如果受害者是无辜的,那么就此刻他的境地来说,你已经无意中充当了一个刽子手。

伸出援手的确很难,更无法预料的是,还有甚者,和加害人一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受害者的黑羊进行轮番屠宰,以显示自己的高尚,甚至是独特。

话说,你是不是已经让我说得晕头转向不知所言了。客官莫要着急,听我慢慢说来。“黑羊效应”是一个真实存在并且时常发生在生活里的现象,但可能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朋友因为一时的困难跟你借了钱,可是因为工作太忙或者其他原因,你没有刻意去提醒,最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位朋友也没能把钱还上。过了一阵子,事情突然不对了,你竟然在其他朋友那里听到了一点自己的坏话,虽然那位朋友没有指名道姓地说出是谁在散播这种坏话,可你隐隐也能感觉,这事一定和那位借钱的朋友有关。

你开始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你做了一件好事啊,可是朋友为什么这么对待你呢。其实,此时的你已经成为一头备受攻击的黑羊。而你的那位朋友,则成了对黑羊的加害者。

为什么人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落井下石?看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十三的父亲当初明明救了当官的一命,可当遇难的十三找上门去,这位大官为什么不去帮助十三而是要陷害他呢?你或许可以解释为,这人人品坏呗,人心本恶,他就是那么一个奸臣。但是在心理方面来说,这个行为的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缘由——那就是计较于十三父亲曾看过他最为落魄的一面,或者他因没能达到自己想象中的美好而耿耿于怀。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虽然十三的父亲确实在他遇难的时候帮过他,可是毕竟也切实地看到他最为落魄和没本事的一面,这一面,就像一根长刺,深深地扎进他的内心。所以,心胸狭隘之人,在发达之后多半不愿再接触当年对自己有恩的人。而这也就意味着,帮助他的人,已经成了无辜的黑羊。

但是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因为事情是围绕当事人展开的,所以真实的情况除却当事人,基本再没人知晓了。所以,加害者就可以任意去颠倒黑白,胡乱编造了。而普通人大部分又是没什么大脑的,不会真的去思考你们之间谁对谁错,况且如果聆听的人若是只和加害者认识,那对被害者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人当然不会浪费口舌对跟别人说自己的不对。添油加醋就是这么来的。

而当加害者将对黑羊的攻击转达给第一个人,再经由第一个人传达第二个人,以至于口口相传。好了——很多好人都开始围攻一个好人的现象产生了。

好一点的,就做了白羊,因为觉得骂人实在没什么好处,无非就是逞一时痛快,不如选择安静地旁观,于是这部分人既不反对,也不支持。坏一点的,就跟加害者站在一起,共同对黑羊进行攻击。

一个人的攻击或许不足为惧,但是一群人的攻击就.......

我说这些并不是在宣扬人性的黑暗,恰恰相反,存在即是合理。但是事情发生了,你总要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才能对自己有个交代。更何况,黑羊并不是固定的那么一个,某一天,你也可能身陷黑羊效应的困境之地。

但无论是加害者,旁观者还是受害者,这场战斗里其实没有赢着。骂人的或许得到了片刻的口舌之快,可当有一天他被别人攻击,就能尝到被骂的滋味,绝望之际可能会产生“这也许就是报应”吧的想法;旁观者看似没什么错,但其实他决定不插手的瞬间,就已经成了整件事的推动者,毕竟不表态也是一种没态度;而最惨的就是黑羊本人,明明没做任何事,却注定要为加害者的人性黑暗点买单。

我知道,很多时候,除开当事人,除开法官、记者,大部分人没那么多时间去品评和探究一件事的真相。因为事不关己,好像就可以对黑羊发出攻击。但是,人起码应该是长脑子的,在对一件事、一个人下结论之前,或者说骂人家之前,总要应该想想这样做究竟对还是不对。

不要小看一件小事,不要觉得每次骂人爽完就完。

如果你很享受当加害者和旁观者,就别怪有天事情临到你的头上,你明明什么都没做,却要被一群人攻击的黑羊。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4)

《黑羊》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在文中他塑造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家,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是贼。他们幸福而又祥和地居住在一起。但是每到晚上,他们就去偷别人的东西。甲偷乙,乙偷丙。每个人拎着偷来的东西回家时就发现自己的'家里也失窃了。整个国家安定、繁荣而且人人平等,没有阶级、财富的差别。后来,一个诚实人来到这个国家,由于他不愿偷窃导致这个国家开始分化,出现了阶级,并且贫富差别开始越来越大,而诚实人却最后被饿死。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一篇小说《黑羊》。卡尔维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擅长用离奇的情节和荒诞的故事来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作品表面荒谬,实则寓意深刻。《黑羊》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下面我们就共同欣赏。

二、个别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做好复述准备。

三、学生复述故事,老师点评。

四、学生速读课文,回答问题,分析寓意。

生:诚实人来到贼国之前,贼国的人以偷为生。甲偷乙,乙偷丙。由于大家都可以相互偷,不受任何规则或法律的限制,可以说贼国某个人的财富也是其它人的财富。因此,整个贼国没用贫富分化,没有阶级差别,大家因偷而生存,因偷而快乐!

师:诚实人来到贼国以后,他的表现与其它人有何不同?

生:诚实人来到贼国,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规则,他还是保持以前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别人能偷到他家的东西,他每天晚上出去躲避,自己不偷。

生:被偷得没有任何财产,不名一文,最后饿死在街头。

生1:向诚实人挑战,他们中的有些人去偷诚实人,而诚实人不去偷他们,所以贼国开始有贫富差距。

生2:有些人变富以后,既想获得更多的财富,又想享受闲暇,于是就雇佣穷人替他们偷东西。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5)

黑羊效应讲的一个现象,最为常见的便是校园欺霸。在知乎上,类似“曾经哪些事情改变了你的人生?”的问题下,可以看到很多匿名答者在讲诉的便是自己从前经历的“黑羊效应”,影响最大,数量较多的是“黑羊”,零星会有几个“屠夫”和“白羊”。从这些“黑羊”的描述中,你几乎能够感同身受到当时那种无助、煎熬和绝望,每个“黑羊”都是在更换环境后才能摆脱这些,基本每个“黑羊”都留下了心理阴影,有些幸运的通过后面不断地自我改善以及他人的无条件接纳能够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则落下了一辈子的“人际障碍”。

在初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度认为孩子的恶是真正的恶,是那种无知无觉却实实在在的恶。在《黑羊效应》中,从“黑羊”、“屠夫”、“白羊”三个群体展开,不同角度地来剖析他们的心理历程,一场不明所以的欺凌渐渐变得清晰,“屠夫”不过是在群体压力的干扰下一直苦苦地寻求着自我的心理平衡,他们的平衡便是“黑羊”的失衡,这种矛盾尖锐到不可调和,结果终究是群体的胜利,个体的落败,这也是“黑羊”悲剧的根源所在。

心理学津巴多被世人所熟知的是他所主导的“监狱实验”,他通过实验考验了真实的人性,结果是人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然而随着年岁渐长,他越发开始否定人性中的恶,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理论开始倡导、激发的是人性中的善。然后这种180度的转变却并不知他一个,究其原因,人性的恶可以解释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人性的善才行。

我们可以用人性本恶说轻松的解释“黑羊”效应,却不能解决问题,当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群好人欺凌一个好人时,离解决问题的距离便近了一步。《黑羊效应》言语上有些累赘和重复,依然不改他能够帮助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管是谁,“黑羊““屠夫”“白羊”,三个角色谁都会经历过,至少某一个,这都值得去反思,反思过后,每个人的感悟并不会相同,是幡然醒悟还是沉默无语,都会是一种收获,希望“黑羊”能够在此次的阅读中感受到一丝治愈,希望以后认识黑羊效应本质的人能够减少一些“黑羊”悲剧。

黑羊效应读后感(篇6)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据韦氏大词典的解释,该短语的含义为:a recessive black-fleeced individual in a flock of normally white-fleeced sheep,汉语的意思就是:在任何一群白色的羊群里都有混杂其间的黑羊。但是,人们为什么对黑羊如此感兴趣,以至于出现这样一条短语呢?

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黑绵羊的毛不如白绵羊毛珍贵。同时,黑羊混杂在白羊之间容易使白羊害怕。还有一个原因,人们认为黑色代表邪恶,这不仅在西方国家,在中国也是如此,比如人们常用“洁白晶莹”,“一片冰心在玉壶”形容纯洁。而用“黑心肠”这样的说法比喻罪恶。

现在,人们用这一短语表示:a member of a group that stands in conspicuous and unfavorable contrast to the other members,汉语中常同“害群之马,败类”这样的意义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