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汇编14篇)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22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汇编14篇)。

你看过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吗?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其中的情节更是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观后感应该注重电影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一篇好的观后感要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我们的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期待您的探索!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

因为真实,所以感动。《中国医生》开篇就将我们带回了2020年的那个春节,听到前排的人咳嗽,我还下意识的拉高了口罩。影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新冠肺炎大爆发时期,全国医护们聚集武汉全力抗击疫情的那段真实经历。其中一段情节是联合国专家初入武汉的那句话“你们是怎样让武汉一千多万人待在家里的”,一句话就道出了我们和国外疫情控制的差距。就像那位专家一样,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事情还有很多,就控制疫情这件事来说,中国做的是最有效的。

在疫情大考面前,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与使命,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惜一切代价,为人民建起了一道生命的安全屏障。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奋斗,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援鄂医疗队和物资,国家的紧急动员,人民的密切配合,这些都是我们拥有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这次疫情中的制胜法宝。抗疫期间,最美的人,不再是身材、颜值的代名词,而是穿着一层又一层厚重的防护服,看不清脸,防水黑色笔写在外套的名字就是一个个守护生命的光。

人世间的温暖,是爱的传递。将人民放在至高位置,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拥有这样大国情怀的政党,必是中国人民最坚实的依靠。拥有精诚仁心的大国医者,终是赴了大爱无疆的最美逆行。影片有一句台词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国为民,是为大孝。”毫无疑问,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国士、大孝与爱国精神流传千古,无论中华民族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团结克服。医生,便是这当之无愧的国士。山河同悲,铭记历史,致敬所有抗击疫情的英雄。感谢祖国的日益强盛,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感谢国家,在世界纷繁的战事和大灾面前,护人民于和平的环境中生活。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变的信仰!

上面就是网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600字左右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2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道无车舟,万巷空寂。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能者竭力,万民同心。月余,疫除,终胜。此后百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如猛虎一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场沉痛的灾难。在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有那么一群人,戴着口罩,穿着防护衣,毅然而然地奔赴疫情第一线。他们英勇无畏,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齐心协力,他们就是这场战役里最可爱的逆行者——白衣天使!

《中国医生》就是这样一部根据真实情况改编而成的关于无私、关于奉献、关于爱的电影。电影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展开,讲述了白衣天使们在张竞宇院长的带领下,克服艰难,救死疗伤,最终成功战胜疫情的故事。虽然他们也曾遭遇过挫折,也曾经历过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与民同心,无私无畏。

在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院长张竞宇。在疫情开始时,他第一个站出来接待肺炎患者,纵使来的病人很多,医护人员不够,防护工具不足,他也从未想过不接待病人,只是一心想办法解决难题。而张院长自身患有渐冻症,行走不便,但他从不主动坦露给别人,默默承受病痛,照常工作。因为工作繁忙,在妻子得了新冠肺炎之后,张竞宇院长也没有时间去照顾,甚至是没有时间去看望妻子,更不用说利用职务之便给妻子特殊的照顾。由此就可以看出他是个始终把百姓生命放在第一位,大公无私,舍小为大,敢于承担责任的好医生,他也是一个英雄。

当然,不是只有奋战在第一线的才叫英雄,也不是一定要舍小家为大家的才叫英雄,更不是一定要付出生命代价的才叫英雄,我认为只要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事情放在第一位,那就是我们的英雄!

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平凡的英雄——她是一位普通的基层村级女工作者,是我朋友的妈妈,也是两个小孩的母亲。

阿姨所在的村是一个大村,户籍共有714户,涉及2960余人。年前在村居住外来人口约7000余人,其中办理暂住登记证明的湖北籍人员约630人,省道就在村的边上,地理位置特殊,四通八达,所以当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需要采取“围城”措施,这些平日里的优势却变成了劣势,工作难度也变得非常大。

阿姨说她记得特别清楚的是2020年1月23日,接到任务后没有来得及吃晚饭便深入摸排返乡人员工作,带领村民进行“挨家挨户有无湖北籍武汉返萧人员”调查。

第二天,阿姨带头领着卫生院相关人员给隔离人员体测体温,进行了检测,心里毫无畏惧,虽然对武汉返萧人员进行了居家隔离,但是阿姨也一直没有忘记安抚和关心这些人员,阿姨还跟他们说我们萧山人是有温度的,有我们在,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阿姨的心里一直有一种信念:“隔离是为了切断可能存在的传染病源,但是隔离却不隔绝萧山人的温暖。”

村委的男同志卡点站岗晚上一般是18:00——24:00或者24:00——次日6:00,身材娇小作为女同志的阿姨却一点也没有搞特殊化,也以同样的时间坚守在岗位上。每次回家前阿姨都会将办公室卫生打扫好消毒后再回家。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因为自己的工作原因果断把小的孩子的床搬到了他们爷爷奶奶的房间,托付给了家里的老人照看。阿姨在这场服务中心大局的防疫狙击战中,在一线坚持了将近三个半月。这个年,她没有一餐饭是和家里人一起吃的,因为忙碌也因为担心家里人的安全问题,她都是在家楼下的架空层一个小桌子上一个人吃饭。

阿姨说心里最难受的其实不是累,而且是不能陪伴在家里人的身边,怕身上也有病毒,阿姨都是远远地看看自己的家人,没有一起吃饭,也没有一起玩耍,都是一个人住单独一层的一个小房间。但是阿姨没有后悔过,因为我们胜利了。

阿姨说虽然自己不是白衣天使,没有奋战在武汉,没有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没有直面新冠肺炎患者。但她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舍小爱为大爱,勇挑重担,扎实工作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应该有也必须有的品质,就像我们是少先队员,肩上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一样!

是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先队员,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学习英雄模范无私、勇敢、无畏的品格,勇于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掌握好各种技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时刻准备着!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3

一个寻常的周六,我和爸妈一起来到影院观看《中国医生》。怀着期待和紧张的心情,电影拉开了序幕,这部影片以张定宇院长为原型,主要描述了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发生的故事。

影片中一开始出现了一种未知的病毒。随着传染率、死亡率的急剧升高,没有特效药,没有准确的医疗方案,就连医护人员和物资都严重短缺,人心惶惶之时,院长发动一切力量调物资,与病魔斗争。他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在与病毒周旋之际,他的妻子却已经感染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可是在“大家”面前,他已然顾不上自己的“小家”了,院长紧急开会呼吁大家参加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都是英雄。

可是源源不断的病人,诊疗室里一床难求,出现哄抢混乱的情况依然紧紧揪着每一个观影人的心,这时是文婷主任坚毅的眼神、临危不乱的处理方法令人折服。疫情期间她也没法和女儿、父母团圆,只是一心在抗疫前线工作。

当广东、上海医疗队的支援专家们一到现场时,就紧急进入抢救工作中,他们甚至连遗书都提前准备好了。看到这里,我连呼吸都变得沉重了。他们全力救治每一位病人,起初没有救回病人时,他们心痛、绝望、无奈,可是再多的难过都不能与病魔抗争,他们继续相互鼓励、不断研讨、尝试,终于在救治方法中得到突破。第一例患者的好转让大家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患者拔管后的恶化离开,又一次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不过“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始终支撑了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到后来终于有了首例病人的好转并成功出院。

影片中不乏令人动容的场景。张子枫饰演的张小枫,一个因为父母双双感染新冠去世而成为孤军奋战的人。她紧握双手,不愿接收父母的遗物,特别是她转过身说的那句:“麻烦告诉我,爸爸妈妈没有了,该怎么办?”看到这里,我的眼泪瞬间就夺眶而出。是啊,失去了至亲的痛谁都无法承受。还有令我感动的是方舱医院里那段医护一起合跳的广场舞,这是全片氛围最轻松的一段。这段舞包含了人们的希望与乐观,是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武汉人民、中国人民、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党中央积极指挥,全员参与,控制疫情,与新冠作斗争,最终不负所望。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武汉一直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盛世,不经战乱。看完了《中国医生》,我想作为少年的我们,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好好学习,争做新中国的接班人!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4

电影《中国医生》作为建党百年大庆的献礼巨制,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全景式记录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再现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抗疫故事。

昨晚的《中国医生》感动了无数人,这是一部致敬抗疫医务人员的影片,更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精神的影片。2020年在疫情突发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医生坚守医疗岗位,时刻充满力量,从死神手中夺回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他们不是神,却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生命,不顾危险,将自己的生命堵在了死神与病人之间。有谁记得他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但在国家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庭,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去,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观影途中,我们无数次热泪盈眶,他们虽然在工作中有不公平,不被理解的时候,但是他们依然不忘初心,不曾放弃自己的信仰,依然无私的奉献自己。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差距还很大,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今后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无愧于这身白色战袍。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5

我比较喜欢这部片里,对人的细致描写,片中经常有给演员眼睛的特写镜头,准确来说,是给演员眼神的特写镜头。

因为影片讲述的是金银潭医院在抗疫初期的事,在那个非常时期,大部分人都是戴着口罩的。

所以片中的大部分演员,大部分时间,要么就是戴着口罩,要么就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

这时候,要想传达一些情绪给观众,一般就会给眼睛特写。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情感。

其实,平日里,我坐公交车上下班,我就很喜欢观察周围人,观察他们的表情、观察他们对周遭人的反应,比如甲背着大书包挤着乙,乙微嗔微怒又隐忍不发的表情;比如车上上来一个身材姣好、穿着清凉的女子,周遭人或艳羡或嫌弃的打量眼神,我会在想,他们此刻心里在想什么,揣摩他们心里的想法。

这样一来,冗长的公交之旅,仿佛也增添了不少乐趣和韵味。

但是,除去公交车这个场合,生活中大部分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反应,我还来不及琢磨,就转瞬即逝;或者手头上有事在做,时间不容许我对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做太多的思考,就推着我急冲冲地往前走了。

看电影的时候,则不然,你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够心无旁骛的去感知这个眼神,并且好电影的节奏也把握得比较好,留给观众足够多的时间去揣测这个眼神、琢磨这个眼神、品味这个眼神。当然前提是,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就靠眼神就能传递所有想说的。

《中国医生》就有很多眼神传递情绪、眼神传递台词的镜头,经常是,一个眼神特写,并留白一些时间,演员演得多,说得少(相对),给了观众很大的感知空间。我挺喜欢这样的。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6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不仅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也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书写了人类精神所演绎的又一个动人篇章。“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这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这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7

星期六下午,妈妈带我去天虹看《中国医生》。这部影片记录的是不平凡的2020年,它也是一部致敬所有为疫情付出的医护人员的影片。

2020年武汉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新型病毒突然袭击,让武汉人民恐慌。疫情发生时,武汉每个医院的病人都挤不下,所有人疯了似的往医院挤,有人摔倒、有人插队,为了活下来所有人都把规矩忘到了九霄云外。这时候文婷主任冲着人群大喊:“你们都想活命,我们都想救,请给我们一个机会。”于是混乱的场面才逐渐安静下来。起初,医生们不太了解病毒,病毒太残忍,拔管时病人一口气没有缓过来,死亡;打针时不配合情绪太波动,死亡;再就是突然吐血,死亡。电影里张院长的妻子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张院长即使担忧,也只能忙里偷闲在视频里鼓励妻子,特别令人动容。还有医院里防护服、口罩全部达不到防护级别要求,又是病人来势汹汹的时候,院长赶紧向别的医院借防护服。不一会儿,只听到医院左侧传来“口罩到了”,右侧又听见“防护服到了”。我想这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吧!

影片结束后,妈妈对我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被口罩磨破了脸颊,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生活中,妈妈总教导我要学会感恩,我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守护着。是啊,我们要感恩,感恩抗击病毒,奋斗在一线最勇敢的人,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8

今天我们看了一个刚上映的影片《中国医生》。听妈妈说,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医生给这部影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人们都不知道有新冠病毒的存在时,直到在金银潭医院发现有几个一样奇怪病例后发生的一些让人悲恨交加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主角张院长在这期间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医院的床位,防护服,氧气瓶不够;专家到来时却因为停电;妻子的病情加重……这些事让他本来平静的心变得急躁不安,可是他一步步的走了过来,从黑暗走向光明守护住了亲人。

文医生在这部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她永远走在一线的战场上,在开会的时候,她决定不和朝思暮想的女儿一起过年,却奋斗在一线。在医院中帮助了年轻的一家人:外卖小哥金仔,小文和他们在疫情期间刚出生的女儿乐乐,让他们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圈,又回来了。还有他默默奉献的小卖部的老大爷,他也向文医生问过有没有床位,最后在家中去世,这时文医生才有空听老大爷发的语音,直到最后老大爷还不忘叮嘱她去拿快递,这是多么乐于助人的老大爷啊!在去世前还不忘让她拿快递。

最后中国打赢了疫情战,我们的国家是多么伟大,在影片中有一位外国医生,当他来到武汉时,惊恐的问:“你们是怎么让他们在家里的?”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9

作者:胡诗雨

在疫情期间,我们大家一直在家里,并不知道医生们是怎样跟时间赛跑,只知道外面时不时地传来救救护车的声音。看了《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医生是怎么和时间赛跑。我的内心有种深深的敬意。

《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武汉某家医院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白衣天使们挺身而出,争分夺秒的救着病人,浴血奋战在武汉前线,不顾自身安危的守护着国人生命安全的震撼故事。

在电影的高潮里,有许多人得了肺炎,医生们争分夺秒地抢救着病人。有时,因为工作繁忙只能睡一两个小时,有时连觉也不能睡,只能利用休息的时间睡觉,当医生们摘下口罩,摘下护目镜时,那脸上到处都是印子,护目镜上都是汗水和水雾。看到这里,我鼻子一酸,哭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想:“他们医生是多么辛苦,多么劳累,又是多么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奉献。”我想他们医生是多么的无私奉敢,他们和雷锋一样。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救死扶伤忙昼夜,寒冬炎夏省昏晨”,这首诗让我体会到了医生们的劳累。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看着看着,我突然觉得在我的身边也有和医生一样无私奉献的人。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疫情期间的志愿者们,要是家里没有菜了,志愿者们就会送来一些菜。家里没有米了,志愿者们就会送一些米。不管他们多么忙,多么累,都会准时送达。在志愿者当中有一些感染了新冠,甚至累倒在岗位上。志愿者们是最无私的,最默默无闻的。

感叹当下,是白衣天使们守护了我们的生命。没有他们的负重前行,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要是没有他们这群可爱的人,武汉的疫情不会那么快的好转过来。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0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

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20

由刘伟强执导,刘伟强、李锦文共同监制的'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易烊千玺、欧豪、周也、冯文娟、宋佳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悉数亮相,展现出生动的抗疫一线众生相。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各方舱医院等单位,以武汉医务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

有人说不应该称为《中国医生》,而应该改为《中国医护》,毕竟驰援武汉的大部分是护士,假如不叫《中国医生》,叫啥名字合适呢?不过影片讲述的是医生的护士。

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当一群人站在了最前方,大众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记住了他们的故事,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中国医生。

张涵予作为主创人员之一,饰演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竞予,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为原型。

袁泉饰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冯文娟饰演麻醉科主任辛未,宋佳饰演妇产科主任黄佳慧,在一线并肩作战。三人作为抗疫一线的女性代表,目光坚毅而冷静,展现出女性独有的温柔而强大的气场。

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医生陶峻、李晨饰演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医生吴晨光、易烊千玺饰演的住院医生杨小羊,在不同的岗位上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眼神传递出紧张但绝不退缩的勇敢与坚定。

欧豪饰演的外卖小哥金仔以及周也饰演的孕妇小文,作为疫情当中的普通人,朴素而动人的眼神让人担心他们命运的同时,也敬佩他们身处疫情暴风眼但依然坚强不懈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忆影片,众所周知,新冠一开始是未知的,但在高传染率下,院长依旧呼吁大家自愿参加,四字弟弟一开始的胆怯与迷茫,真实。到后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也不幸感染,最后得以康复。源源不断的病人,诊疗室里一床难求,袁泉坚毅的眼神令人折服。总有人会抱怨会放弃,可也有人为了使命去坚持。一开始心高气傲的陶骏,也慢慢变得食人间烟火。

影片中的抢救治疗镜头都较为专业,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在《中国医生》的片场有一个人的权力比导演还大。他就是《中国医生》的医学顾问,武汉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冉晓。

为了完美呈现影片,《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从剧本的修改、演员的培训、美术置景的设计等方方面面的前期筹备,都要经过一线抗疫医生的专业把关。

导演刘伟强给了冉晓一个很大的权力,只要他发现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出现医学错误,那他就可以随时喊停,修正后再重拍。

其中有一场戏,是金银潭医院遭遇停电,照明电路突然中断,ICU短暂陷入了混乱。在导演原本的设想里,他希望能通过停电制造出一个更强烈的戏剧冲突:不仅照明电路要停,甚至所有设备仪器也都停电,然后医务人员手动去摇呼吸机、透析仪等等,让它们运转,之后接上病人的病情恶化。但冉晓立马告诉导演,一定不能这样拍。因为如今ICU病房的仪器设备都有后备电源,一旦停电,后备电源至少可以维持半个小时的运转,照明的电可以没有,但仪器一定不会停。

正是因为有着冉晓这样负责的医学顾问,《中国医生》的成品后才会专业到让钟南山和张文宏都挑不出毛病。

从观后的感觉上,我们会发现,看完《中国医生》后,有一种筋疲力尽的感觉。因为整部影片都在燃烧你的情绪。这个影片能让你哭,从片头哭到片尾,从一开始的伤心和无奈,到最后的激动和自豪。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盛世,不经战乱。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1

这是纪录剧集当初在央视首播的时候的名字。它相较于医疗题材的行业剧而言,没有更多戏剧性,而是更加的平淡真实。

它甚至没有过多戏剧性的拍摄,剧集到现在,也没有过多地去展现重疾,也没有用特别煽情的音乐,而是简单几句的解说词,点到为止。

团队深入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整容烧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用返璞归真的叙述手法,去向大众全方面立体展现“医生”这个群体。

这群人值得被这个时代记住,尤其是在当下,他们不仅是天使,同样也是英雄。

过去1年里,我们用《烈火英雄》记住了消防英雄,用《中国机长》铭记了那群“空中英雄”。我们同样也需要用影像牢记这群“白衣英雄”。

每天新闻的滚动,都是他们冲在第一线的身影。

17年过后,年过八旬的他,坐在餐车,成为第一批逆流而上的人。在对抗着疫情同时,还实时亮相电视前,向群众解读疫情,让大家了解并做好预防。

有参加过非典抗战的医生,写《请战书》,“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有驰援湖北的青年医生,还在恋爱的他们,不约而同地报了名,选择成为家人,“回来后,我娶你。”这是两人把自己的爱,给了更多需要爱的人。

在这场战役中,正是他们的身影,时时刻刻在温暖着我们,感动着大家,同时给社会力量。

他们就是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2

《中国医生》让我哭湿了三张加厚纸巾,四层的哦。

小伙伴儿,看电影《中国医生》,别忘了多——多——多备纸巾。

不过我哭,可不是因为电影煽情,而是因为“真实”,电影以平实的叙事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了疫情中,医护第一线的状态——毫不夸张的说——疫情简直就是一场战争!

电影从人们还不认识“新冠病毒”开始,那时候,大家的生活还是延续着昨天的样子,快递还是不着急拿,春节将至,节庆准备依然有条不紊。

直到“新冠病毒”突袭。

钟南山爷爷说,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

是啊,武汉之所以是英雄城市,是因为她有着一个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儿女,还有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兄弟。

《中国医生》里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院长由张涵予老师演出。看完电影,我还纳闷,为啥给院长安排一个渐冻症的疾病呢——没必要的嘛。

早晨我去查了查人物原型,一查我便又哭了。

原来不是电影在做艺术夸张,而是那本就是真的。

电影里,当疫情结束,援助医护准备离开时,张院长对大家说,你们都是超人。

张院长啊,您也是一个超人。您本身有着渐冻症的疾病,家里太太也确诊了“新冠肺炎”,您却能够坚守住第一线,您也是超人啊!

电影里为我们呈现出医护人员最真实的样子——他们想胜利,想救人,他们恨病毒,他们也会想家人,也会疲惫……他们和我们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然而,疫情面前,他们成了钢铁战士。

《中国医生》之所以感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电影其实讲述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还讲述了一千万武汉人对全国乃至全世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座城停摆,但生活不会停摆。所以,快递小哥才无法停下来,他是怕的,但他的心也是肉长的。

一座城休息了,但生活没有休息。电影里,文婷说:疫情总会过去,日子还要过下去。

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武汉封城,一千万人自觉在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电影里,国外专家过来,问咱们是如何做到的,是如何说服这一千万人。WWw.1467.CoM.Cn

——我们的回答是,我们中国人本就信奉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

仅仅一句话,道尽了武汉的英雄之处——我们哪里需要什么说服。这不光是因为我们骨子里的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还因为我们“相信”——就像电影一开头,院长开会时说的,“共产党员24小时待命”——我们相信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国家。

记得疫情时,工作虽然未恢复,但我必须去EMS领一个工作快递,那天早晨路上几乎没有人。我去邮局的路上,会路过一个过街天桥,天桥边是一个停车场。我看到社区工作者们在铲雪。

那一刻,我感动的想哭。当时我就想,也就是我们中国,我们中国才会有一早起来给老百姓铲雪的社区工作者,哪怕没什么人出门,哪怕他们的本职工作和铲雪根本不搭边,哪怕他们是因为疫情被临时抽调到街道、社区,只因为他们是一名共产党员!

这一件最细小的事,就能够看出我们的党为我们做事的决心和实干。所以,别说是武汉一千万人,就是我们全中国,哪里需要什么说服,我们太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了。

所以,武汉的英雄不光在于她的坚强和不屈,还在于她的相信和自信。

《中国医生》是心怀悲悯的电影里,有一句台词:你们都想活,我们都想救。

一句话,把患者和医生的心声都覆盖到了。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中国医生》让大家看到了医生的无奈与无力。看电影时,我突然明白了医生这个职业的神性——医生可能是这世界上最痛苦的职业。

为什么呢?

因为医生要经历太多的失败。而失败的代价是生命的流逝。

我突然发现,对于医生来说,失败是常态,而成功却是稀有的。

因为,一个人终究会死去。就像电影里那个死于心梗的患者。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死去,这是宇宙定律,而医生的所作所为是对抗宇宙定律,他们在和死神抢人。

但一个人,即使不被疫情夺去,也会被衰老或者其他疾病夺去,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所以,医生真的会是最痛苦的一个职业。因为他们只能暂时把人留下,特别是哪怕是暂时留下,也是千难万难的。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好好关爱医生吧,他们一定是痛苦的。让我们对他们说一句:这不是你的错,谢谢你。

其实,我们中国人是幸福的,因为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也会有一群人,尽全力挽救过我们,全身心的关爱过我们,发心想让我们好起来——他们叫做《中国医生》。

电影超级好看,很多地方我都没有覆盖到,很多地方,可能仅仅是一个镜头,一句话,就让人泪奔了。

小伙伴儿们,这是咱们自己的英雄、自己的超人的故事,是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一段中国往事,是一段我们经历了的真实的时期。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3

昨天看了电影《中国医生》。打眼一看,名字上就是很有分量的,朋友也前后提过了好几回,我实在是禁不起诱惑,便急急忙忙去订票了。

影片以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和奔赴在一线的一众医护人员作为原型,较为真实地还原了疫情之初和抗击疫情的过程。在这场疫情当中,与病毒竞速比试,与死神抢时间,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完美地复刻了那种惊心动魄,而它背后真实情况的困难丝毫不亚于艺术效果注重渲染描刻烘托的成果,甚至远超我们在表面上仅能所见的那一双双疲劳但饱含泪水的眼睛所承载的。

电影情节很紧凑很惊险,像在坐过山车,上一秒因为救治的成功而庆幸,下一秒就因为突发事件的不可控而叹息。布满重重难以着手的挑战和棘手的困难翻转,而最亮眼也最令人感动的,必然是影片聚焦的很多有温情、有责任也有矛盾医生们,有明有暗,在前在后,对工作对家庭,真实得很。

因为这是一部影视作品,所以未必能完全表现出身为医者的全部,也未必所有的结局都像我们所期待的那么皆大圆满。

纵观该影片,它的质量还是够格的,我认为它围绕两个字展开详谈。

一条明线,命之曰“命”。从插管的每一步骤到点滴进食,对生命如和煦春日的关照贯穿始终。不放弃任何一个垂暮老矣、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生命,也不剥夺任何一个新生的生命降临关顾人间的机会。拯救、救治、救命,是串起所有的引线。

一条暗线,命之曰“结”。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身上写不下的担子和难以解开的结,所有的一切牢固地缠在一起,缔造出一个有关勇气和人间大爱的故事。其中有几乎要被置于“死地”难以喘息的郁结,对医生不肯卸下防备的心结以及中国人的精神连结,牢牢打成一个结,依靠大团结、不空谈集体主义的大联合,使尽力的遏制出现逆风翻盘的大转机。

看完我的感触比较深的地方在于,坚守医生这个职业的都是矛盾体。对于生命,他们是对他人负责过度的人,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最不负责的人,每个人都记得唯独忘了优待自己。他们是最孝顺的人,也可以说是不顾老小奔赴一线,可谓“不孝”的人。他们是最无畏的人,但是却在某些时刻退缩害怕,胆小谨慎,不敢下手一遍遍反复衡量着跷跷板的两头。他们是英雄,但是也有铠甲没有覆盖到的软肋。他们做得最多,但是从来不以留名为目的。披上防护服是勇士,取下口罩和护目镜,原来也只是一个上进却腼腆的小伙子,或是爱美的小姑娘。

令人胆寒的针尖,刺入皮肉血管沉闷、宛如悲鸣的撕裂声。从不手抖的双手,在泪水跌滑的瞬间仍然坚毅,有使命在身,怎样都要完成。这是硬骨头,这是中流砥柱。

值得为每一个在医疗岗位上奔波难休的医生,也致敬每一个为平凡生活奋斗的你。因为我们始终秉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忘初心的模样都很美,足以称霸江湖做是自己的诗意英雄。

时而战栗得直起鸡皮疙瘩,时而深受鼓舞热血沸腾,时而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而千言万语皆化为我那一双热泪盈眶的双眼。

一切皆是人间有大爱。

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 篇14

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字“累”。

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

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是很多医生的工作状态。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无休。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17个小时得像雕塑一样站着,全神贯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曾经痛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年穿着弹力袜。

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

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医生的劳累、付出、担当和牺牲,可见一斑。

要成为一个中国医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往往又需要10余年时间。熬到了主任医师,能力越大,承担得也越多,很多中壮年的医生自己也有一身“职业病”,他们“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医生的累也体现在心累。医患矛盾紧张,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害。

纪录片一开始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所以纪录片才有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术前,朱良付先用手机录下与患者家属的对话,确保他们知道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说,他每个月会收到几百封来自中国医生的邮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医患关系紧张。“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

医生如此辛苦却还得忧心自己的安全,这怎么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实实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