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爱和自由读后感模板

爱和自由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29

爱和自由读后感模板。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读了作品,内心被其触动。 撰写读后感是对阅读的回忆,更是对自己一次精神旅程的梳理。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爱和自由读后感”的相关内容请看下去,请在我们的网站上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

《爱和自由》一书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如果你爱孩子,让他们快乐,给他们美好的生活,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未来。

认识事物的过程就像吃饭,把它们消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地使用它们。这种东西就是智慧。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教的:普通的“教”的本质了:

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觉,更不是深入的感觉。……孩子小的时候看到的和大的时候看到的不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指引她看我们看到的事,那孩子大时可能就看不到小时候能看到的事物了。

在身边经常听到有的家长抱怨:“我一拿起书,没几分钟孩子就跑开了!”或者“我觉得这本书孩子会喜欢,可是一拿到孩子面前,孩子就说,我不要看。

”这个时候我通常会问一句,“孩子不要看书的时候,在做什么呢?”家长的回答一般就是“他就是喜欢玩!”于是我回答:

“那你就和他一心一意的玩呗。为什么一定要他这个时候和你看书呢?”当儿童有感觉的时候,将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对上,不要打扰,破坏他的感觉和观察。

此时,文字抓住了感觉,稳定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而短暂的感觉成为属于他的清晰的对象。

其实关于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提到的这一条,顺从孩子的意愿。我喜欢这句话,也坚定的按照这句话在做。孩子快乐,就能产生足够的安全感,才能为独立迈出坚实的步子。

因为人们并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人不懂教育,管教育的人不懂教育,不想懂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错误。看到这句话,我回忆起小学时一位女老师把一个粉擦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学***的同学砸过去的情形;回忆起童年我的故事外婆用鬼故事把我吓的不敢回家;回忆起爸爸对我说,你这样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回忆起玩得满头大汗的自己被妈妈狠狠打了一顿;太多太多的故事让我下定决心,自己一定不能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好多**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记自己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而又继续把这种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虽然父母也爱我,但回首一路上的爱,我还是觉得有缺陷。虽然我也很爱我的父母,但我不能说他们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了我自由的爱、宽容的爱和理解的爱!

所以对下面的话我要谨记在心,学会怎样去爱。

什么是爱?这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你不懂教育,你也可以给孩子基本的发展权,让他们自由,通过自由让他们独立。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停止的等待。

”在数字敏感期没有到来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教孩子数楼梯,但不需要告诉孩子“1是棒子,2是小鸭子”。当绘画敏感期不来时,你可以把画笔交给孩子,但不要教他怎么画画。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孩子们喜欢玩水、沙和土。他们很少对他们说:

脏,不玩,不碰,不碰,这么多不碰,只能让他动弹不得,玩的不开心,输了才是探索的重要精神。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听他说,当他笑的时候和他一起笑,当他哭的时候安慰他,一起经历世界的起伏,从他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孩子小的时候,引导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

它不以**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儿童的需要为需求。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也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所以请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人,不是**的下属。

看完《爱和自由》能够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在生活的世界面前,永远做一个学生,学会过幸福的生活。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2】

之后,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发生了,老师说:笨,连一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孩子。在一个充满指责、冷漠和抱怨的环境中,没有人会感到快乐或努力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环境充满爱、自由、温暖,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家庭就会和谐,工作就会更快乐、更有效率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会更宽容地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吗

爱和自由读后感(十三):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异常认同,此刻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我,只明白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用已有的经验来对待孩子,因为已有的经验已经过时了。以往,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3】

不少人认为,孩子调皮捣蛋、胡思乱想既是孩子有个性,实在是个误解,《爱和自由》强调的是个性与创造力.何为个性?说到根本既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所以心理学上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

作为家长,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应该清楚,你孩子的生命高贵就高贵在与其他任何一个生命都不相同,对世界万物的感受也不相同.看看下面两个实例:

例1:孩子正在玩玩具火车。他没有把火车开到轨道上。父母立即告诉他你错了,应该把火车开到轨道上

实例二: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同一个知识,一起画画,一起数数,一起唱歌上述两个实例,是我们的教育常态,没有人怀疑那是错误的, 然而这也许是我们教育的败笔!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着孩子的个性.

实例一,我们犯的错误是用**的思维强制孩子,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驶,剥夺了孩子自己感知火车在没有轨道的情况下行驶状态的机会,事实上,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太多了,我们家长总是喜欢做孩子的上帝,强制孩子按着**的思维做事,告诉孩子你该这样,不该那样做.实例二,强制孩子(这里指6 岁以前的孩子) 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的知识,事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这就是大多数家长不断地给孩子抱各种班,而孩子的收益甚少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故事,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小时候曾经被周围的人认为患有孤独症、弱智,不会有出息,而在他那貌似弱智的外表下却蕴藏着一颗好奇的心,他对周围事物有一种独特的感受,正是基于这种感受,才有了那些伟大的发明.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为了使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能有一席立足之地,家长纷纷跟风式给孩子报各种班,尽量提前多塞给孩子各种知识,持着一份爱心却扼杀孩子的个性,这就是家长以爱的名义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其后果是什么?

对国家而言,教育机构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相同的人来,他们没有思想, 不独立,更没有创造力.对每个家庭而言,你也许断送了孩子的前程,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甚至剥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作为一位母亲,满怀希望地把孩子迎接到这个世界,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充分准备,更要做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精神准备,变我要教孩子为我要助孩子.让孩子的成长回归自然(遵循自己内部的程序--精神胚胎),母亲要做的是,陪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当孩子感受某件事物时,不要随意打断他,在孩子对某个事物有感觉时及时给他相应的概念,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家长仅仅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在孩子内在成长需求的驱动下,家长帮助孩子建立概念,连接概念,强化概念,发展思维.

这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不管你是家长或是教育者,请给孩子自由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奇迹般的独立,不要因为你的爱而抹杀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4】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被你包围,

给你,辉煌的自由。

泰戈尔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喜欢的一首诗。同时,她还把这首诗中的“爱”和“自由”命名为她关于幼儿教育的演讲的题目。作为一个即将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者,我很高兴在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

它给了我精神上的洗礼,告诉我不仅要爱孩子,还要学会爱孩子。这本书中有太多的文字让我感动,也有很多原因让我受益匪浅。这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建立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更为重要,对孩子来说,形成完整的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创造自己,他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之中。他一定有时间和空间。他必须得到爱的关心和支持。

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创造自己。正如一个孩子在自由中成长一样,如果你想要一个孩子做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给他自由,他才能成为自己。

否则,他将与自己分离。这是心理学中的一句俗语。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你自己。

你必须做你自己。做你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自由。

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孩子、父母和老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三个一”的现状也带来了许多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传统儿童观也应该代代相传。

今天的孩子朋友广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我们这一代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儿童人格的培养,不是过分压抑他们的欲望,而是培养他们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观察并鼓励孩子们详细地发展他们的兴趣。

很多家长看了这本书都觉得很幸运,因为每个人在抚养孩子方面都有一些缺点,这本书中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想我的心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真是一本让教育者和家长深入阅读的好书。

书中说:用爱激发孩子的成长热情,用自由的空间建立孩子的创作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内化的形式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心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的社会和谐与文明。事实上,快乐和幸福必须在童年经历、经历、体验和感受。你会明白幸福和幸福,将来也会一样。

这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需要成长。因此,我们之前所说的,不是我们想成为自己的主人,而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来执行你的计划,你的计划不会被任何人破坏。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会遇到很多头痛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妨每天花10分钟和20分钟来读这个《爱和自由》。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是一扇窗户。你会找到孩子,也会找到你自己。

我认为我们生命中唯一能给孩子的就是爱。

你理解上面介绍的爱情和自由的范文吗?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5】

安镇实验小学华益

与其说被作者的观点吸引了,不如实话实说是被作者描述的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深深吸引了,因为她所描绘的现象跟我儿子曾经经历过的与现在正在发生着的一切是多么的相像。带着好奇读完全书,读过后欣喜满怀,豁然开朗,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确可能离幸福很远。”这是本书前言中的一段话,也是我一直践行的观点。在我读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我做得很好。

其实我所想的我所做得少之甚少,如井底之蛙,非常狭隘。

儿童处于虚弱状态,需要* *的帮助才能长大。但帮助孩子成长,并不是说孩子的精神是由**塑造的。我们应该是孩子们的精神仆人,而不是主人。

人的发展和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心理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智力成长的过程。在智力中,没有什么东西不是一开始就源于感觉的。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里成长之上的。

因此,儿童时期不需要**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

阅读完整的书并接受一个新的想法:儿童的智力取决于他们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感觉经验无法替代;个性与创造力是平等的,创造力是不可教的;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由于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样的孩子永远不会停止成长。长大**后,他不会象父辈一样历经坎坷寻找自我。

因此,他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创造力,有着无人能撼动的尊严和信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了解到了曾经轰动一时的中国科技大学78界少年班的“神童”,虽然曾经背负相同的成长过程,但今天的他们确有着各自不同的职业,或许成功,或许失意,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神童,但他们在教育观点上完全一致,那就是:不要试图包办孩子的未来,重在顺其自然的引导。

我想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一种事业,事业的意义是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无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创造和谐的氛围和有效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历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的增长与心智的成熟。我们不能用引诱和奖励来唤起孩子的热情,而是要给孩子一个自主认识事物内在规律的机会与过程。

用爱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用爱支撑每个孩子美好的未来。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6】

正如书名所说,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例子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孩子才能根据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专注、宽容、坚强、完整的人。

至于孩子,即使像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也可能是不对的。我们普通人知道的更少!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

在孩子们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难免会出现各种**淘气行为。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理解这一点,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和提高,我们能不能不塑造孩子!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姐姐来和她上幼儿园的女儿玩。小女孩活泼可爱,看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

”“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

小女孩的老师对她做了什么,以至于她如此害怕她的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

”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

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环境充满爱、自由、温暖,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家庭是否和谐,工作是否更快乐、更有效率?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会以更宽容的态度面对混乱的世界吗?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7】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更重要的是,它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他们接收到积极的信号。六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们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杂乱无章和纪律严明。相反,当自由达到极致,他们就会变得自律和服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人的生活,就不能幸福。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是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是违背儿童发展的过程和心理的。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爱孩子,理解孩子,给他们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喜欢模仿,他就像一面镜子,会毫无保留地反映家长和老师在别人面前的样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这些经验,孩子可能一到考试就担心,担心考差就会遭到父母的批评。就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恐惧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这样的孩子能学好吗?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告诉他们今后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心灵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不会自卑,也会自由。

什么是爱?爱是耐心,爱是善良,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傲慢,不粗鲁,不自私自利,不愤怒就像真理一样。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爱是无尽的等待。

如果老师或家长以爱的行为和态度对待和理解孩子,孩子就会快乐、自信、勇敢、充满爱,并基于这种爱创造未来的新世界和新生活。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认为彤彤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也是一个不会开玩笑的孩子。开始变好。只要你挑逗,你就会翻脸,生气,发脾气,甚至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有人私下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是谁遗传的?你们两个都很好。他的脾气怎么这么大?他母亲很困惑。

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几天后,老师告诉妈妈,彤彤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孩子,自由而自由。其他人都在上课,玩玩具,排队,站在一旁。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

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要学会把爱与一切分开,孩子们才能真正收到爱的礼物。我们生命中唯一能给孩子的就是爱。

每次你看它,你总能得到新的结果。好书真的需要不断地阅读和学习!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8】

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怆。

每当这个时候,舆论的发酵点之一,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父母这一项工作,从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

我的闺蜜孕中期,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吓得睡不着觉。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才终于不紧张了。

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第一反应是,耻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会吃奶的。”

后来仔细想想,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看来“不用学习,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的。

这几天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深以为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

爱是独立的前提,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有了爱和自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稳定的精神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给予爱,给予自由,帮助他,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并且,不错误邀功。这样,孩子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触动我心的部分原文摘选:

1、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个知觉上

2、家长要准备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精神

3、孩子是自我教育的···你是帮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过程是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的帮助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你唤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让他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4、爱和自由,美和理想

5、每一位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

6、当妈妈很“倒霉”,你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因为孩子是依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

7、宁可不给孩子一颗好心,也要给他一个好脸

8、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有了自由就能选择感兴趣的,因为有兴趣,就能反复做,在反复练习中,产生专注力,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感知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规律。这就是纪律最早的形成。

9、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10、即使是孩子,玩耍也没有意义,从中不会得到什么。···儿童真正的状态是,坐在那里长久工作。

11、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互相暗恋的爱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

12、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来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成人的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成长。

13、我们太喜欢说教,这是我们受压制太多,没有办法对付成人,只好对付弱小的孩子。

14、6岁以后的“吸收性心智”消失,开始接受知识。

15、儿童自我学习的抽象能力其实要求很高,是很多成人早已丧失的能力。···1、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2、相当的自主和独立判断能力;3、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

尼莫九个月,有时候我也会发懒,只想着感觉把他哄睡,自己好玩手机。有时候会觉得他做的所有动作都是无意义的,不想观察他。

看了这本书后,我偶尔很认真地观察他,偶尔会发现即使是这么小的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所有的行为动作,都是出自一定的需要,有一定的章法的。就像书里说的,儿童是自我发展的。尼莫,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周边的环境,尽管很缓慢。

产假四个月结束后,我就去上班了。我有意识地在每天上班前和他说再见,告诉他我要去上班了,大概他五六个月的时候,爷爷抱着他在门口,我们就教他“拜拜”这个概念。但是到现在九个月了,他还没有主动举起手做“拜拜”这个动作,但是他八个月大时,突然就对灯这个概念有了感觉,我们也没有教过他,说”灯灯“时,他会抬头并举手。有时候能准确用眼睛看向灯并用手指到灯的位置,有时候灯在后方,他却举手指向前方。我并不知道他是真的理解灯这个概念,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让他在听到”灯灯“时会抬头举手。但是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的。

会手膝爬之后,尼莫对床头柜很感兴趣,经常就往床头柜爬。我家床很高,我很怕他掉。爬到床边边,我就把他拽回来。今天我突然想在偷偷保护他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探索床头柜。连续四次,我发现他都以一样的步骤往床头柜上爬,先把右手伸出并放低,抓住垂到床垫侧面的床单,再伸出左手放到床头柜上。往前挪动一点,这时候两只脚已经在床边摇摇欲坠了。有时候会在这个位置,两手两脚撑着,维持一会。之后,放下右脚到床高一半位置的一个突出一点的横杠上,再慢慢把另一只脚也挪到这个横杠。横杠很窄,再下一步,就是支撑不住,倒在了我手里。反复反复,头上都是汗,但是不会一次就停止。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也是我难得的重新感知这个世界的一个机会。重要的是,我也要以开放的心态、百分百的精神面貌陪伴孩子成长,学习如何去爱。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9】

推荐书目:“爱和自由”孙瑞雪著

推荐人:刘梦薇

推荐理由:看完这本书,发现**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高度看待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蒙特梭利称它为为“精神胚胎”,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不要强加什么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后来角色转变成了父母、老师等身份。我们都是发自内心底爱孩子,但我们是否认为这种爱是孩子们所接受的呢?我们给与孩子的爱是它们需要的吗?这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

我们需要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路上会有问题和挫折。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跟随、重视和支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一种新的启示。

作为一名儿童英语老师,我们首先应该热爱我们的工作和孩子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规律。智力的增长与心理的增长密切相关。幼儿喜欢看大人做什么然后模仿,具有较强的语言发展能力。

孩子无论学了多少技能,最好学会掌握技能的方法,有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独立学习,发现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进步和成长,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蒙特梭利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模仿,因为我们不具备欧洲那样的文化状态,但我们可以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有些思想的局限,把权力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唤醒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外语。

普通的“教”: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有时我们让孩子注意一朵花,但他可能会注意到花上的一个斑点,最后把孩子教糊涂了。

儿童依据什么来理解?根据感觉,感觉包括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例如,当我们谈论水果词时,老师不断地重复,让孩子们读。孩子们会觉得无聊,教学效果不明显。

如果我们把水果带进教室,让学生看到物体,品尝它们,然后学习它们的英语,设计一个买卖水果的活动,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就会产生另一种效果。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0】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我们以前是孩子。作为成年人,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孩子。没有父母说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是如何爱的呢?

我们要孩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我们告诉孩子不许这个禁止那样,孩子做错了事我们批评指责。我们一切的理由都是“我们爱孩子”“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了吗?

没有。正如精神分析学所说,如果我们所做的只是爱孩子,那么我们就可以以爱的名义为所欲为。

美国有个叫哈罗的人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将婴猴养在一个有两个“母亲”的笼子里,一个母亲是用金属丝编织成的,婴猴可以从这个母亲隆起的乳头吃到奶,另一个“母亲”是用柔软的布绒制成,但不能为婴猴提供食品,这只婴猴总是抱着布绒妈妈把嘴伸到金属丝妈妈那吃奶,当在笼子里放入婴猴不熟悉的可以移动的东西时,婴猴毫不犹豫地抱住布绒妈妈。这个实验表明,小猴子不太在乎吃,他们在乎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小猴子的表现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为什么很多家长总是抱怨:

我给他好的食物和饮料,我尽力满足他的物质生活,但他怎么能不买呢?我们爱孩子爱的还不够吗?是的,你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如果同时,你每天对孩子说的70%都是指责、抱怨和否认,你的孩子还能感受到你的爱吗?

什么是爱,孩子比我们更懂得。爱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当彼此之间有联系时才是爱。爱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个拥抱。这是你能真正感受到的。

自由又是什么?不是无限武断,而是在一定的规则和平等的状态下,让孩子自己做。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的本来面目,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约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能给我们的孩子爱和自由?

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任。让我们保持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待的目光放的远一些,再远一些,用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去带给孩子更多的惊喜、笑容、感动、幸福和无限的生机。我们要用智慧的眼光去欣赏学生,摒弃用分数衡量孩子存在价值的做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从这学期开始,我更加关注班上有更大问题的孩子。现在这些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我个人并不丰富的经验来说。每个孩子的转变、进步和成长,都来自于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依靠肯定、鼓励和关注。

而不是用训斥与压迫。举个例子,我们班有个孩子爱玩儿多动,以前是自己一张桌子单独坐在教室的最后边,不管怎么批评教育,他都是整天说话玩耍不学习。后来,我改变了策略,鼓励他,相信他。(读书笔记吧 wWw.Dsbj1.cOm)

看到他一点点的进步都予以肯定,并把他的座位调进了集体内。慢慢地,他的学习变了。他会认真写下我布置的任务,并主动给我看他的作业。他一直改不掉多动的毛病,我对他说如果觉得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就拿这书到讲台边来学习。

我被许多早期的阅读所感动。当我到达教室时,我发现他主动拿着书站在讲台上。虽然说他现在还是比较多动,不能很专心,但是他对待学***度让我充满了信心。

都说奖惩相辅,批评是不可缺少的。过多的重复批评和指责是一种强调。正如《精神分析》中提到的,这是潜意识地告诉孩子们,你应该这样做,让我批评。往往是教育孩子的反应,却无助育孩子的成长。

对待孩子,对待学生只有尊重他们,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以爱和自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陪伴我们的孩子去做无数的发现。发现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认知的角度,发现孩子品质的特点,发现孩子天分的倾向,发现孩子独特的个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