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金融观后感必备9篇

金融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31

金融观后感必备9篇。

为您提供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准备的以下可能有用的“金融观后感”。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会不断回味里面的情节。 我们可以用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的真实感受,观后感是将自己看电影时的各种心境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影片的观后感呢?衷心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金融观后感 篇1

中文版的书名有点唬人了,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估计没有人能说清楚,从技术、数学、哲学的角度都可以去试图解释,本书的英文名“TheFederalReserveandtheFinancialCrisis”更能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讲了美联储的职能以及在应对上世纪及本世纪的金融危机中采取的措施及得失,特别重点讲了最近的xx美国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特别的本书的作者是前美联储的主席,因此从该书不光可以看到么联储在应对几次危机时的措施,还可以了解到美联储内部采取这些措施的考虑及反思。

金本位制的利弊?好处是相对比较“客观”,逻辑上简单,不容易受到局部的操纵。不足是成本比较大(需要花费具体的成本开采黄金并进行储存),且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容易调节(不可能一下子造出大量黄金,也不可能让黄金一下子消失),最重要的是不同国家货币和黄金挂钩而不是由市场来调节,比较容易出现一个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大国)传导到其它国家(特别是小国),给其他国家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国家的货币和美元挂钩(包括天朝),也会有同样的问题,美国的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同步的影响到其它和美元挂钩的国家,当不同国家的政策方向不一致时就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关于金融危机?金融系统的基本逻辑是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俗称钱)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金融工程里面会将这种连接封装成各种证券产品,这些产品有一定的收益率及风险,证券卖给投资人,融到的钱再贷给需要钱的人,金融机构通过利差及手续费盈利。实际的情况是金融机构同时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层层的传导,钱从最初的投资人到最终的使用者间可能经过很多层封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风险分散,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操作比较简单,不用关心具体的资金流向,由金融机构进行分配及控制风险,甚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投资人各自的需求封装不同的金融产品。当系统运行顺利的时候,资金确实可以有效的在社会上流通,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也赚的盆满钵满。但这种风险分散的另一面则是风险传导,某一个环节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债务违约)可能快速的传导到其它的地方,甚至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即产生金融危机,更严重点可能影响到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危机。具体可以看下书中关于xx次贷危机的讲述。

关于量化宽松?xx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需要恢复,就需要美联储降息以便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当时的联邦储备利率已经比较低了,降息的空间不大,因此采取由美联储出钱购买美国国债,由于市场上的类似债券减少,从而国债的收益率下降,钱流向其它债券(如公司债券),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下降,因此等效于降息了。美联储用于购买国债的钱来自于各银行存在央行的准备金,因此该措施的作用也等效于准备金降低(降准),效果就是能贷出的钱变多了,好像是美联储“印出了好多钱”一样;

金融观后感 篇2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民营企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我从陈志武先生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挑了几个章节仔细研读了一番,收益匪浅。其中有一章节名为股事的逻辑,其中提到的中国的股市文化类似于赌博文化这一观点另我感触甚深,股市乃一国经济高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问题,而目前我国股市基本只针对国有企业开放,这种现象给民营企业融资带来其所未有的难题,众所周知,只有创新才能为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创新可是民营企业的拿手好戏,百渡,携程,阿里巴巴,这些民营企业哪一个不是创新出来的?哪一个背后没有活生生的创业故事?

与国企不同,国企的起步给人一种看抽象画的感觉。谁也说不出国家为扶持这些国有企业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血汗钱!

大家可能都发现过这样一个“定理”:在我国,每当新股上市之时,不管新股背后的公司实际情况如何,股民都会争先恐后的购买。的确,新股发出后因受过分追捧,股价在短时间内膨胀了不少,聪明的股民便会见好就收,而那些胃口较大的新股购买者往往会亏的一败涂地,最近的一次新股上市后跌停的案例就是铁证:

三只中小板新股黑牛食品(47.80,-0.04,-0.

08%)、新亚制程(39.36,2.77,7.

57%)、南洋科技(59.36,2.30,4.

03%)逆市跌停,而在前一日这3只股票均出现暴涨,其中新亚制程的涨幅接近3倍。三只新股的表现可谓“大喜大悲”:前一日,三新股首日平均涨幅达到187.

53%,其中新亚制程表现最佳,收市上涨275.33%,该升幅刷新ipo重启以来新股上市首日最高涨幅记录。黑牛食品首日上涨114.

59%,南洋科技上涨172.67%。 但是昨日均出现一字跌停,让追高入场的投资人叫苦不迭。

黑牛食品收报52.15元,新亚制程收报50.67元,与前一日的最高价68元,仅仅一天就相差超过17元。

南洋科技昨日的收盘价为73.62元,和上市最高价96元相比,缩水超过20%。虽然昨日出现调整,但是不少股民悲观的认为,“这只是开始,起码还要有3个跌停”。

该股民解释称,这几只股票暴涨,主要是因为大盘当日出现调整,二八现象凸现,不少小盘股特别是创业板出现批量跌停,让出逃游资介入新股,使其发生暴涨,但是仅从这3只新股的基本面来看,二级市场的价格明显高估。从市盈率来看,一个跌停之后,仍然全部超过百倍,其中新亚制程的市盈率高达180倍,黑牛食品最低也达到103倍,“黑牛食品是传统行业,给这么高的市盈率实在让人匪夷所思,a股上和其做类似产品的维维股份(6.12,-0.

16,-2.55%)的市盈率不过57倍”。

那么新股上市后为什么会跌停了?其实这和上市交易的股票跟其背后的上市公司的距离有很大关系,距离好比弹簧,距离越近,则股价稳定,距离要是太远了,股价的当然回弹,但当距离远到让人们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股市就是赌场而非投资市场了。陈志武先生在文中指出,防止上市交易的股票跟其背后的上市公司的距离有大的方法有二,一是减少“噪音和虚假信息”,而这一点首先要有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如果没有公正开放的大众媒体充分并准确地传播上市公司以及股市的信息,“噪音和虚假信息”就会充斥市场,股事成赌场,股价泡沫会是经常的事。

然而在我国真正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屈指可数,我们永远都不要指望能在央视上得到特别准确的投资信息,还好我们有像凤凰卫视之类的相对自由开放的媒体,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后者而改进前者,当然,仅有传媒是不够的,我们还得立法对以虚假信息操纵股票价格的人绳之以法。二是政府不能救市,在发达的美国股票市场上是没有跌停这个说法的,买者自负,所以人家就不敢乱来,我国不同,政府规定有跌停线,也就是给了股民一种防跌保险,有了保险,不管上市公司有无问题,也不需要什么信息,是股就差不多能赚。这种理念已被广大中国股民所接受,当股市这么容易赚钱的时候,然人难以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了。

再来谈谈国有企业上市的问题,中行工行上市和携程白度上市时完全不同的概念,国企上市虽气势宏大,但不会带来创新精神,虽说国企上市不在融资而在改革,但其效率和民营企业比起来就差远了,如果您的身边正好有国企的工作人员和民营企业人员,您的感触就会很深,国企人员成天无所事事,每天完成定量的任务就别无他想,民营企业的员工就不同,他们朝思夜想的是如何创新,如何把明天做的比今天更好。在国家为国企亏本卖票据如此辛苦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思考如何帮助民营企业融资,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呢?

如今民营企业融资难是热门话题,从体制上看,当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意识的长期影响,金融业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非公有制企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比如有些怕出问题。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全国70%以上的信贷资金,在信贷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原本是民营企业寻求信贷支持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受处在行政过分干预的准财政运作体制的约束,导致其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

不少地方反映,对于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如果贷款对象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或少承担责任,如果是民营企业,可能会受到相关领导机构甚至司法机关的调查。出于对贷款责任的考虑,很多银行员工宁愿少贷或不贷给民营企业,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其贷款手续之繁杂,抵押条件之苛刻,对抵押品要求之严,抵押率之低,远远超过国有企业,使不少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当民营企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贷款时,也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白白地错过了宝贵的商机。

在国家有关政策上也残留着“缺陷”,急需调整完善。例如,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许多不良资产可以通过剥离、核销、抵免、停息等方式进行处置,外资企业可以减少部分利润性税收投入,而民营企业则不能享受同样的待遇。此外,民营企业不能享受开发区企业的优惠政策。

这种政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从制度上看,(1)担保公司和各种基金制度不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因担保问题尚未解决而难以运作;抵押贷款因市区多数民营企业未能解决房产、土地等相关证件而被搁置。

抵押担保实实难是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特别是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2)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严重不足。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乐于“大宗批发”,而对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缺少兴趣,由此导致民营企业贷款明显不足。

这里分析的不仅是服务意识差,而更重要的是制度引致的问题。区县专业银行大多没有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对流动资金贷款也有严格限制,难以满足全国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评估,缺乏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

(3)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整体发展还不够,特别是创业板中小企业融资仅在深圳上市一年左右。目前,我国证券市场非常低迷,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的难度很大。

那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是什么呢?首先,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探索建立中小民营银行的试点,探索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加大银企合作,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民营企业,形成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要在健全金融监管的基础上,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金融机构,建立民间金融市场,探索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投资公司,做好深圳创业板上市工作,争取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强服务民营企业的意识,增加服务品种,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金融体系。逐步开展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推进民营企业信用建设。

现有金融机构应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沟通,加强信息收集和跟踪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做好财务顾问。另外,还要加强担保管理,减少担保风险。按照规范运作、分散风险的原则,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政策措施,尽快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局面。

可以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开办“联保贷款”业务。对中小民营企业具有的经营波动大、资金需求不稳定的特点,可以开办“循环使用贷款”业务,也可以开办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备用信用证质押贷款等品种。还可以与租赁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开办租赁贷款、保险贷款等业务。

同时,制定相应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对财务状况良好的、有市场的企业,不能因其规模达不到要求而不给贷款;对负债率较低、产品技术含量高、确有市场潜力、内部管理严格的民营企业,可适当放宽对抵押或担保的要求。

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值得肯定的,民企的上市会直接激励中国年轻一代,搜狐的张朝阳,携程的沈南鹏,新希望的刘永好,这些年轻人和我们一样,他们的成功不一定靠家庭背景,但一定是靠自己的努力,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创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解决后,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会更加频繁,这不是件好事吗?民营企业的未来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是改变中国经济不正常状况的时候了。

金融观后感 篇3

在我看来,京瓷哲学是一部修身养性的书,认真读它并将其中的一些东西印射到自己身上时,会觉得头皮有点痒,总觉得能说到人心坎里。

读了书总会觉得自己以前的视野真的好小,有时候把眼光放大一点会觉得浑身舒服。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好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努力,要上进。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除了回答“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枉来世间走一遭”。的答案或类似的说法外真的不知道如何再深刻的去诠释。直到我看到“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

宇宙至今还在不断扩张,它不会停止片刻,不会安于现状,它不断的推进万事万物向前发展进化。人类作为组成宇宙的一部分,当然要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光明,所以反省自己的心性是否能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至关重要。

“在人的行为中,最值得敬佩的,最为美好的便是利他行为”。我十分同意这句话,人类由于肉身的存在,使的我们在大多情况下都是为自己着想的,我相信我们中大多数人小时候做好事学雷锋也大多是为了老师或父母的夸奖,长大后做好事一是因为道德的约束,二是为了一些社会效应,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但不可否认还是有的人是因为真的是修养高心灵美,以利他行为作为自己幸福的源泉。

在我看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当然一些虚假或犯罪的情况以及危机社会和谐的情况除外),只要一个人的利他行为真的能帮助别人或者能引起社会上某种和谐的效应我们就应该提倡。比如我很赞成陈光标在地震后高调的捐款捐物,但是我很反对陈光标到一个地方高调的不分男女老幼的排队发钱。我赞成前者是因为他能形成相对和谐的风气,我反对后者是因为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帮助一些人反而会引起社会的发展不正之风。

金融观后感 篇4

市面上有关金融的书籍不少,但这本《金融的哲学》是独特的一本。作者周洛华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了很多和金融相关的热点问题,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剖析常见的金融事件,学术支持下带有情怀的思辨,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书中运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框架,为换个思路考虑金融、经济与社会问题都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

例如在书中,周洛华不赞成把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同上市公司、实体经济、当时的货币环境、当时的技术条件、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人们的需求等因素割裂开来,单独进行探讨和研究,他们相信资本市场上有更高明的投资人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赚他们这些散户的钱,在资本市场上建立科学崇拜会导致对随机性的误解,有时候这种误解会是灾难性的。

比如,现阶段房价连续上涨会让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下决心签下大额按揭贷款吗?茅台股票连连上涨,会让一个酒鬼改变消费习惯成为股民吗?这些许多我们会忽略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却得到了充分的探讨。

作者周洛华认为,资本市场是一个丛林,做空机制本身是生物筛选机制的一部分,看似不合理的高估值其实是对优势生物的激励;看似不合理的低估值其实是对过剩物种的保护。股市其实是投资人情绪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投资人的情绪随着他们看到的信息而波动,如果他们情绪不波动,或者根本就股市不感兴趣,无论业绩如何都很难推动股市上涨。高房价和庞大的建筑群不仅不能说明经济繁荣,反而说明经济发展模式的僵化。股市越是低迷,越说明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不需要创新,也不对创新提供估值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用发行债务的方式简单重复。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世界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最优,只有一个客观的市场,相对最优。如果你想换一种思维看看金融市场,思考更全面,不妨今天都去读一读《金融的哲学》。

金融观后感 篇5

从**化、资本化中谋求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国之发展离不开金融化程度提升,完善合理的**化、资本化体系方能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美国金融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多世纪,才从一个以农业为主、金融化水平极低的国家跨越至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票据与**总值达到gdp10倍的金融强国,而我们中国改革发展才30多年,我们资本化、**化的道路还很长,可以说:“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那么作为一家银行,我们该如何在这金融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发展壮大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外兼“一体四翼”,内求稳扎稳打。当前,商业银行已经到了一个“拼刺刀”的局面。可以说,落后就要被打,落后就要被吞噬。现在是争分夺秒的时候了,我们不仅要谋求发展,而且要比别人发展得快。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走出去,将我行业务尽快扩张至北、上、深等金融体系较发达的地区,因为只有这些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稳定,业务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能给予我们更好的利润空间,正如我们当前看到的一样,我行很大部分利润**于金融市场部及金融同业部。另一方面:

我们要稳扎稳打,认清自己的区域优势,在江西全省范围内,稳步扩张网点,争取早日完成全省县级网点的覆盖,进一步扩大我行的揽储范围。

先赢得客户,后谋求发展。正如支付宝、微信支行等网上支付软件,都先打之免费转账、免费提支等概念来赢得客户,让用户养成一种习惯,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再谋求盈利。这对于我们的一些主要推动业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也是必要的。

例如,我行手机银行虽然具有实时免费跨行转账、生活支付等实用功能,但熟悉这些功能的客户并不多,实用率不高,难以获得相应的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推进相关业务,提高业务份额。例如在我行手机银行中设置每天抽取获赠流量等活动,来养成客户习惯,为后续银行竞争打下基础。

集全行业务放之掌中。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可以说,谁赢得了手机业务的利用率,谁将在未来占据银行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将我行目前的业务放入手机软件中,简化业务流程,减轻柜台压力,方便客户办理。

例如,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都是通过手机办理的,客户通过**或手机银行扫描复印件将相关信息上传给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审核后,直接核对抵押物、证件等,之后在手机上确认贷款已完成**。

银行业务发展是金融化进程的基石,随着国家政策放开、金融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十年将是城商行厮杀最激烈的时期,城商行走到最后或是寡头竞争的局面,谁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需要时间的考验,谁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高手需要岁月的验证。但我相信以手机业务为基石,外兼“一体四翼”,内求稳扎稳打,我行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融观后感 篇6

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本的逻辑。作者把公元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因此,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每个人奋发向上。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了基础。

从本质上讲,市场在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压制。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各种金融市场出现后,中国人的个人空间终于出现并正在扩大。国内社会各界普遍觉得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而西方文化不重视家庭,或者说西方人对家庭情感看得比中国人淡,陈教授认为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而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当然,传统儒家文化的转型是正在进行时,而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一种基于金融市场和法治的体系最终取代传统家庭和儒家文化的体系,则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创新的逻辑。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分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从媒体上得到的印象似乎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已进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从实际的美国社会生活看,都难以感受到或者看到这种危机。也就是说,危机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对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在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时,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了金融创新。作者承认层出不穷的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这是金融创新的过错吗?作者给予了否定,并认为危机之后美国的消费驱动模式不会终结,相反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要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关于金融创新,作者认为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代表了两个极端。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美国允许自由的金融创新,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恰恰是通过出现问题,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要有监管。中国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代价,实际上这个代价在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因为美国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说,美国金融的问题是创新过度带来的,那么中国金融可能恰恰是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躲过了一次金融危机而暗自高兴。

金融观后感 篇7

金融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契约结构和个人权力的保证,因为跨时空的价值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所以我们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如上所述,基于亲属关系的家庭隐性是为了规避未来的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始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

这种情况削弱了家庭的另一个功能——情感交流。儿童人格受到严重压抑,整个社会缺乏创新氛围。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庭文化就有了很重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就大大剥夺了孩子们的权利,压制了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另一种方法来避免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上面的描述只是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其存在性以及发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银行以及保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是其发展的摇篮。

为了拓展海外业务,维护海上霸权,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业务,后来为了维持战争需要,发行了大量国债,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基础。英国是最早发行**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管合同制度,南海股市出现了大泡沫。英国决定限制**的发展,在竞争中逐渐丧失金融霸权,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保险、**、债券,归根结底,是优化资金配置和现金流的未来收益,即资本化!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这样做的好处:1、优化资金的配置,使资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现没钱时消费需求最大而有钱时消费需求弱的现象;2、减轻一次购买时的压力,提前享受生活;3、促进社会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美国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合理的财务管理和投资模式,是先进的!

那么,为什么美国仍然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呢?这是否说明美国式消费的终结?答案是:

不是!美国的金融危机确实有赖于这种借贷和消费,但它并不是由模式本身带来的。举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

a想买一套公寓,但他付不起全部的钱,所以他从银行借钱,用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购买了这套公寓。如果还款期限是30年,那么银行只能在30年后收回所有本金和利息。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中间需要钱或者30年后收不到钱怎么办?这势必影响银行的借贷,影响金融的发展!

伴随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有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m),他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现金支付),于是死钱又变活钱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贷款量也多了。接下来的挑战是fm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专门将从美国买来的各种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即按揭贷款**。

这样就将风险分担到社会中,同时使活钱的**无限变大,但同时借贷者与资金提供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交易链长了,风险就大了,中间夹杂着很多的**商、**机构,他们很多只负责收取中介费而不管其他的,一环坏了,那么全环就可能出问题。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又因为房贷已经同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导致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

金融观后感 篇8

通读了几遍美国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加深了我对于现代金融的全面认识。因为这本书结合了历史和现实,穿插了许多案例,使复杂抽象的金融问题容易理解,自然有趣,有很多好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几个问题,试图在书中找到答案。对于笔者的一些观点,大多是一致的,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很有启发性,这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发。我想,倘若一本书可以引起读者对于某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开阔了其研究视野,引导读者努力探索真相,那么就是一本非常有阅读价值的作品。

接下来,我想按照书中所列的几个方面的专题,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也算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智力资源配置,在作者成熟观点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一点思想泡沫。

一、什么是金融?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金融市场?

笔者认为,金融的核心是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这里的价值由效用决定,由交易实现。也就是说,价值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变化的,不是静态的。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可是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又可以看到什么?

金融不是孤立存在的。每笔交易都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金融与政治、历史、法律、文化、心理融为一体。在这些不同外生变量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形态。国家间的相互交流和碰撞进一步促进了新形式的形成。我认为金融学的逻辑是理解变量之间的本质关系,还原事物的真相。

存在是合理的,那么金融的出现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和价值呢?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国力,发展民生,是制定国家政策要考虑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发展国防尖端科技,改善人民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条件,还是发展工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都需要以国家财政收支为基础。如果把国家看作一个大企业,国家财政相当于企业的财政部门。

财政支出包括维持日常经营所需支出,以及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投资;财政收入**于税收、债券或货币发行。

金融观后感 篇9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历史必然

越王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四个“更加”: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对“十二五”规划是这样解读的:“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就在此前,我恰巧读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在金融危机拐点乍现背景下出版的书作,促使着我对“为什么当年负债累累的国家后来良性发展,根植出民主、自由与繁荣,为什么国库充盈、深藏万宝的国家却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当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如何找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

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等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

在去年的读书活动中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支出是通过国家税收抵押和信用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的,其金额由私人财团购买债券后按比例确定,或由其他国家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对抗通胀方面有一定欠缺。

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负债累累的国家,经济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原因有两点:

一个跟西方发达的金融技术和文化背景有关。另外一个就是跟投资回报率有关。

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在现代金融市场上,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并不一定是坏的。但如果这种债务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的负资产就会增值,社会总资产就会增加。

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在社会总资产正增长、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人们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只能选择减税,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提高。

因此,事实上证明了一个负债累累的国家在持续的走强,人民越来越富裕,政府的赤字是相对的,国家的债务也是相对的,政府穷了,人民富了,政府的一分一毫开销只能通过税收和债券融资的形式,花的是人民的钱,当权者也要非常谨慎。同时,也培养了公民的民主意识,整个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各个角度都在良性发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十二五”会出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尤其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人民感到自豪,我们必须看到另一个事实:

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为3600美元,美国为422400美元,日本为3美元

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

gdp总量全球第二,而人均收入全球的第106。作为人民的代表,也作为百姓一员,我想我们更应看重后者,更应看重强大背后的隐忧。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政策从“国富民强”转变到“民富国强”的理由。为实现这一转变,党的是七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即《公报》中所说的:

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荀子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

”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为什么财富集中在政府手中,不能成为一级政权,却充满了社会危机?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

“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政府的库房中,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经辉煌一时的秦隋,都留下了长城、大运河等宏伟工程,但都是一次坍塌。

民富和国强两者之间的关系,民富是花,国强是果。民富是母,国强是子。是先有民富,而后有国强,民富是国强的基础。

如果国家的强大不是以民众的富裕为基础的,两者不是一个共同体,民众不仅会对政府的富裕漠然置之,对其衰败更是无动于衷,因为与民众无关。这样,人们对政府的离心力就会加速社会的崩溃。中国能否成为大国,不是缺乏复杂的政治理念,而是人类在一些常识问题上的经验反映。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这将是中国又一次伟大的转变。我们如何赞美这一战略决策,如何盛赞这又一华丽转身,都不会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