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设计观后感(集锦七篇)

设计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08

设计观后感(集锦七篇)。

编辑在这里为您整理了“设计观后感”的相关资讯敬请关注,你想知道作品名观后感怎么写吗?这次观看作品都会让心中有颇多感触想要忍不住吐露出来。写观后感时能帮助我们再次加深观赏一部作品之后的印象与感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导演编辑想要表达的主题立意,这是我的个人体验和见解仅供您参考!

设计观后感 篇1

在**设计天赋这一**时,里面所诉的民主设计让我印象深刻。

设计是人和物的世界。人和各种式物因设计而偶然相遇。在民主设计这一内容的讲诉中,我们能了解到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它的衰退。

现代主义起源于对机器的认识,是大规模生产产生的理性现代设计的源泉,也是进步的象征。现代主义认为机器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在产品设计中,这种理念体现在象征效率的风格上。在这里,科学性取代了艺术性,所以被称为“机械化时代的美学”。

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功能主义和理想主义,这在其产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设计天才告诉我们一些现代主义作品。

1、 圆形钢管椅

圆形钢管椅是由包豪斯的一名学生马瑟尔·布劳耶所设计的,它的设计简洁明了,除去新艺术运动时期繁华的修饰,倾向于功能主义,整个椅子大部分由钢管组成,钢管承担了整个椅子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充当椅腿,又充当椅面,还充当椅背,我认为,这便是一种创新,它打破了一张椅子需要大量材料的状况,把一样材料完美的运用到各处而又让它不产生不和谐感,节省材料的同时又让人耳目一新。

圆钢管椅是现代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它的优秀设计在于它紧跟时代技术进步的步伐。钢管是现代主义时期的一种新材料,最初用于自行车。然而,圆形钢管椅打破了人们对这种材料使用范围的狭窄,时期应用更加广泛。身为设计师,我觉得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旧时代中,只把旧时代的技术运用娴熟,更多的要留意新生的技术和材料,想方设法的把它运用在产品设计上。

毕竟,许多穿越时代的设计往往是掌握新技术的设计。

2、frankfurt kitchen

frankfurt kitchen是由margarete schutte-lihotzky 设计的一款厨房设计,margarete本身并不擅长厨艺,但身为一个设计师,我认为她拥有一种十分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设计这个厨房的时候,为了让使用者感到更为方便快捷,她录制了一些工厂人员工作时的录制片,甚至亲身体验厨房工作的主要步骤。玛格丽特为厨房设计,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合理,能让人们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效率。作为一名设计师,玛格丽特的设计不仅从产品的外观入手,还兼顾了产品的使用功能和效率,这是非常罕见的。在现代主义时期,她的设计激进而迷人。

我觉得,只会考虑产品外观的设计师的设计太过流于表面,设计师应该懂得认真的观察产品,设计出能发挥产品最大功效又极具魅力的设计作品。

3、 the double house

这是一个激进和创新的房屋设计。它是瑞典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中叶建造的,我对这座房子的几个设计非常感兴趣。

首先是勒·柯布西耶对于走廊的设计。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走廊宽60厘米,高2.5米。他的灵感来自铁路走廊的设计。我觉得这个地方很有趣。

他的设计并没有仅仅的局限在走廊设计的范畴,而是把其他的设计借鉴在走廊设计之上,使他的设计赋有了内涵,在当时看来,承接对未来机械,未来科技的向往,而在我们现在看来,却充满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气息。当同一个设计被赋予意义时,我觉得它自己立马就高了起来,因为它不仅是自己,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和创新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设计承载着世界人民的希望,让未来的人们更多地了解那个时期的人们。

其次是the double house的起居室中的镶嵌式设计也十分有趣。过去人们对于物品,总习惯于把它们固定的放在一个空间中,而the double house的起居室的设计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想法。在起居室中,运用了镶嵌式的原理,把床柜子同时结合起来,当人们想要睡觉时,就把床从柜底拉出来,休息完毕,又能把床推进去,使得起居室的空间更大。

紧接着,起居室的设计还有一个分割空间的概念,把一个木板从柜子后边拉出,一个空间就能分割成两个。

复式住宅客厅设计的精髓在于运用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原则,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十相当出乎意料的。设计师在设计一样产品的时候,往往要懂得打破常规思维,运用新的设计概念。

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大多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那时,设计师们正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反应了很高的设会期望。设计师们渴望通过他们的产品引导人们进入诗意的生活。这是一种向往,一种憧憬,一种现代主义的目标。

但是,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向往往往都过于的自我,也因此,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大多都具有一种类似 “你就得这样使用”,“你就得这样的过生活”的强制**觉。然而,人类不喜欢被束缚。有这种感觉的作品会给人一种看得远而不玩的感觉。它们只能用于欣赏,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而失去了产品本身的功能。

设计师niels different 说“我家里有许多包豪斯的家具,毫无例外,没一件是舒适的,我不常坐在那些椅子上,我会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然后看着包豪斯的椅子。”对于一件产品而言,何其可悲。

同样的,margarete 设计的frankfurt kitchen 也有一种强制性的感觉,过于对效率的注重让人们有一种在工作而不是在享受的感觉。虽然家庭主妇做饭很辛苦,但也是一种享受,但法兰克福厨房的设计并不适合那些想享受家庭温暖、悠闲做饭的人。虽然这是一款家用式的设计,但我更觉得它适用于工作厨房。

我觉得,现代主义设计师都太过的自傲了,他们的作品都太具控制感,使得使用者厌烦。殊不知,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本身的事情,也是产品使用者的事情,设计师要懂得与使用者交流,了解产品使用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和渴望,以借鉴他们的想法为前提,以学会揣测使用者所需要而他们没有想到的产品的其他功能为提升产品整体质量的后续。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师对于后续有很好的理解,然而丢失了前提的后续,也只会让人觉得过于的激进。

而与之相比,那个时期美国的设计显然的更符合人们的预想,他们以市场为标准,以销售量为标准,尽管这些设计含有功利成分,但他们设计的产品显然更符合人们的预想和需求。而这也预示着设计是以使用者为主的。设计终归到底也是为了使使用者更为舒适的生活,设计师在其中是作为引导的作用,这一点要深深记得。

现代主义设计师却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很多的把自己摆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地方,俯视着使用者,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因此引起使用者的反感。

设计观后感 篇2

作者:纪云

**:《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10期

最近,我读了《高效课堂指导设计》一书,对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与时俱进,认识到高技术课堂的重要性,建设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模式,尝试高效课堂教学的乐趣和效果。现在,让我和你分享我的想法。

一、高效课堂,理念先行

随着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教师的理念是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决定着我们的行动方向,新理念下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设计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导学案,自然就打破了旧的教学观念。我校已开始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我深知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重要性,也就是导与学的关系,导占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一个流程。

它要求细致化、具体化,要有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一个轻松、愉悦而又充满学习气氛的课堂。

二、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要严格开展预习工作考核,使预习活动得到有效实施,形成习惯。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在脑海中有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导学案分为导案和学案,教师通过导案为学生设计出学案,学生可以按照学案进行预习,他可以通过学案了解学习目标,抓重、难点,为学生更好地交流以及展示能力提供很大的平台,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提高合作意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思考和交流能总结出答案。

设计观后感 篇3

看了不少的书,很少写读后感。昨天晚上看完了这本《设计是什么?》,一本关于保罗・兰德给弟子讲设计的书。书的内容很少,只有前半部分几十页是有用的。我记录一下大师对几个点的个人理解。这本书拍拍网上也有卖,有喜欢的可以点击下面的封面去购买。

观点一:“设计是一种关系。”在设计时,使用一个元素、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一旦引入其它元素,两个元素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关系存在。要么是这种关系,要么是那种关系。当引入更多元素的时候,元素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是一种关系,即在复杂的元素中间寻找(和谐的)关系。保罗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关系”,如果这个理论正确,那么一切都是可以设计的,因为我们来做某个设计,就是处理其中的“关系”。设计并不是决定某个产品的形状、材质、风格,而是当人想要做某个行为时,自然会找到一个“关系”以满足这个条件(现在看深泽直人设计的CD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保罗也认为“设计是一钟比例”,相比“关系”,“比例”似乎还是在处理“关系”,要么是大小、要么是颜色等等。

先前在工作中,在修改阶段大量的要求我们去思考、分析设计稿中每一个元素的使用,认为每一个元素都应该有一个理由存在。为什么要在这里这么用,为什么要那么用,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那样,我大量的考虑了元素存在的意义,其实忽略了元素之间的关系。因为,元素多了,大家都会把元素映射在脑子里,大脑不断在思考多元素之间的关系,会觉得复杂,难以理解。反过来再看优秀的设计,都是简单的'。那么设计和商业需求平衡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想是保罗的下面一个观点。

观点二、“设计是形式与内容的冲突”。保罗认为设计是形式与内容的操作。内容就是想法,而形式是我们如何处理想法或是怎么做它。比如我要去医院,这个是内容,即我想要去做什么事,“座车”或“打的”这个是形式,形式是我们可以决定做的。现在也不难理解,如果“要去医院”没有确定,座车和打的是没有办法敲定。所谓的“冲突”,是两者达成一致之前的未解决的东西。坦白说,这个观点我还没完全理解透,先记录一下。

最后还有一句记忆深刻的:“我们不只是设计师,我们还得处理客户,用政治的、社会的和美学的手段-C这是个大难题。”我想这里大师其实是在探讨“说服力”的问题,好的方案是否能被客户接受,要靠“政治的”、“社会的”、“美学的”的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提案,可能解决不了温饱的问题,多种“手段”来促成,而不是简单的拿出方案给客户。设计师担负的不仅仅是设计的使命,更多的是把设计推广给他人接受。

整本书很短,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推荐给即将踏入设计行业的同学们。

设计观后感 篇4

,这本书看完好久好久了,却一直没有写读后感。非常好的一本书,虽然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类书,但内容真的不错,不同于其它类似书籍。没有美国式的纯粹把读者当白痴,也没有完全中国式的夸夸其谈。我想,用书的一个意思来解释,便是,这本书集齐了美国日本中国三个民族的优点。就像唐骏说的,(中日美)三种思维方式在其身上已经完全融合,变成他自己的东西。于是这本书里面,有美国式的幽默,日本式的勤奋,中国式的柔韧。

我把书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讲他如何从中国农村的贫困家庭走向微软,坐上微软中国区总裁的宝座,后部分讲他任微软高管后直到以高于10亿的身价进入新华都。前部分主要讲如何奋斗,后部分讲如何管理。我目前只是一只小虾米,重点看的,自然是前部分。

如果要仔细分析的话,书里每一篇都包含着相当多的警句智言,说白一点就是有用的论点。但我主要看重他这几点:

也许是出于所谓的“优生差生”理论,唐骏从小心态就超好,不怕拒绝。也正是因为这样,有着较随和的平常心,对任何事都能够不过份计较,也为他后期逐渐养成受人喜欢的性格打下基础。比如他用烟贿赂某看门人,有时候某人会拒绝,他父亲便会认为被拒绝的是他这个人;唐则认为他拒绝的仅仅是这支烟,所以过一会儿,换一支烟,某人就不会拒绝了,即使再被拒绝,也还是可以再换一支烟。则某人会认为这个小孩子性格不错,比如百折不扰,比如对人热情,比如……原谅我的懒惰,不想当心理分析师,也不想再论证心态与性格的相辅相承。

这个短语,在进公司不久就听某燕提过。当时,她说的是:(咨询的)人来了,这个专业你不懂,怎么办,给你十分钟,二十分钟,你能不能把这个专业了解一遍,然后去咨询?我当时是一只菜菜鸟,自然不能。但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话说某人和某人真是天生一对,都是在二十分钟内网上搜索资料,筛选整理资料,理解并记忆的主。然后沉着地去与客户谈笑风声,再然后笑爱颜开地回来,报告一句:done, or hopefully .遗憾的是,我一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不过没关系,现在不具备,不代表以后都不具备。我会努力的。

无论是哪本书里,包括孙振耀,包括李开复,包括唐骏,包括比尔。盖茨,包括我最爱的乔布斯,……无一不在演讲或是给青年的信里反复提到:勤奋,勤奋,勤奋!!对于这个词,其魅力,我深有体会。所以的boss,都对勤奋的员工,情有独钟,包括学校里的老师,也对勤奋的学生尤为钟爱。当然,勤奋工作或学习的最大得利者,无疑是自身。虽然短期看来,也许你勤奋所创造的利益80%都被企业所得。但,聪明人都知道我接下去要说什么了。我就不学美国式作者,拿读者当idiot了。

这个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这也是我在最最最想放弃时,惟一让我舍不得放弃的理由。毕业后,我辗转于各个城市,深圳,浙江,厦门,重庆,成都,北京。地铁里经常会看到“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作为重庆人,又有着一帮成都损友,对成都,我自然爱极了它的宁静与惬意,以及街头光鲜的帅哥美女,让人口水三尺长的各类麻辣小吃。但成都,与北京相比,则太过休闲,让人忍不住,想夜夜笙歌……跑题了。

我是想说,环境不只是单纯的环境,还包括身边的人。人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起决定性因素的。(这个论点交给心理学家去论证。我只是引用其结果。)作为员工,与其直属上司及平级同事的相处时间最多,像我们这类加班时间演变成正常上班时间的公司来说,就更多了。因此,这类人是什么样的,对自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这里忍不住批评一下某著名大学了,以前我从来不以偶尔的几个人而否定一个整体,但是,此大学的学生,尤其是男生,让我不得不承认,几个人,甚至是一个都是可以反映出其整体情况的。理由就是:该学校的学生,从来不守时,不守信,从来不讲实话,虚荣,虚伪。相信我,绝对是有不下十个甚至二十个以及以上的论据的。我一直疑惑,此校一向在国内声誉良好,为何……直至某天听说此大学教授公开抄袭,而且坚决不承认后,我释然了。原来如此。当然,这个一个反面题材。

唐骏的告诫是,让我们接触不同层次的人,尤其是不同层次的优秀的人,倾听他们的思想和声音,学会他们的思考方式。顺便说一句,当初哈佛女孩刘亦婷能够顺利进入哈佛,也正是由于哈佛有着这样的思想:吸纳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为当时报考哈佛等美国名校的中国学生太少太少,于是,奇货可居。当然,她也有一定的优势和实力,但按照今天竞争的激烈程度,她当时的实力,也就最多能去TOP100的学校了。

如果说前面四项说的都是软实力,那么这一项,讲的就是硬实力了。核心竞争力。这个在今天的社会被各类人士挂在嘴边的短语。我的反省是:如果我能够早几年听到这个词,如果我能够早几年仔细体会这个词,以及它的影响和意义,现在的我,一定过着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六年前,被身为语文老师的外公从小带大的我,最大的优势是文学,我的议论文全校闻名,偶尔一两篇煽情文还能在某比赛中不小心拿个一等奖,或是收录某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读后感书。高中语文老师甚至夸奖我:继续保持下去,你的议论文能够达到“大家”水平。可惜,不懂“核心竞争力”的我,在六年前,在一个没有语文课的地方,完全地远离文学,不再阅读,不再写作。等到我发现曾经那样浸和血脉的东西已经离我远去时,我已经找不到当初写文时的安静与激情。

两年前,计算机本科毕业的我,图形学学得呱呱叫,年级唯一一名图形学得到“优秀”的学生。PS手绘和flash等平面软件应用纯熟,又有着较好的美术业余水平功底,却因为“麻烦”,完全放弃了3D及MAYA等工具的学习,从而放弃了与计算机图形相关的任何工作。到现在,我甚至忘了PS里面那些滤镜都可以实现什么样的效果。

它们都曾经是我的最爱,让我不眠不休,让我欣喜若狂,拥有极大的满足感。可是现在,他们都离我那么远。

那么现在呢?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作为咨询师,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实力,一是专业知识;一是谈判能力。这两个能力中,我拥有着哪一方面的能力?从而能够让我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我现在要努力追赶他们,我应该怎么做?我的优势在哪里?弱势在哪里?

除了这五点,书里还讲到其它方面的要点,比如基层员工如何与各级上司打交道等。但这方面我在其它书中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知识,而唐骏本人,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况且,他的核心竞争力原本就不在这里。

有点像完成任务似地完成了这篇文章,也算是一个交待吧。对自己,也对书的作者。不写后半部分,是因为,不太喜欢离开盛大后的他。也许是因为他有点违背了他那句著名的: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偶尔做秀。whatever,若要给这本书评分,还是可以得到90%的。

设计观后感 篇5

我学过不少篇课文,从这些课文中,我认识了舍己救人的蒙古猎人海力布;淳朴,憨厚的少年闰土;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蔺相如。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学弈》一课中所讲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全国最会下棋的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却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另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然是与那个人一起学,但却心不在焉。同时学棋,三心二意的人永远不如专心的人学得好。这个短小的故事,给了我多少启迪呀!

其实,我以前就是一个干什么事都不专心的人,常常是干这件事还想着别的事。有时候,心里像长了草,总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生活中我得到了许多教训。

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睡醒觉,赶紧写起老师布置的作文来。但却一边写一边用眼睛瞧着桌上的小闹钟,一看到了三点十分,便“啪”的一下放下手中的笔,伸手拿过半导体收音机,迅速拨到中央台,顿时传出播音员阿姨悦耳的声音;“下面请听姜昆、李文华的相声……”嗬,太棒了!我哪能错过这样的良机,顺手将作文扔到一边,抱起半导体就听起来。听,他俩说的多逗:“啊,青春多么美好!……啊!时间一晃就没!要让青春放光辉!……闪着点儿亮多美!……”我被逗得捧腹大笑,还学着说。忽然妈妈推门进来,见我笑得捂着肚子,就说;“做功课的时候,又听相声,能把功课做好吗?”我一吐舌头,冲妈妈做了个鬼脸,抓起笔就又匆匆忙忙地写起作文来。

第二天,老师指着作文本说:“你读读作文,连句子都不通!”我一看,觉得作文中的话好像在哪听过。怎么连相声里的“啊,青春多美!”都抄在作文里面啦?哎,都是我自己学习不踏实呀!这样做多么像《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哪!他一边学下棋,一边想射下天鹅;我一边写作文一边想听相声,不专心致志,没有毅力,怎么能学到本领呢?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那个三心二意学棋的人,是不如别人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我经历的这件事,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吗?

我要向《学弈》故事中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学习,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勤勤恳恳学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做贡献,否则便会一事无成。

《老哥哥》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作品,我怀着深深的敬意翻开了这篇文章。

《老哥哥》一文通过写一个在地主家做了五十几年活的受尽屈辱的老人,作品反映了旧中国农民所受的重重剥削与压迫,生活非常悲惨。读后,老哥哥那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了我。

其一是,文中的老哥哥在作者的祖父持家时所遭受的不幸。他一生勤劳、纯朴、善良,但他仍摆脱不掉那悲惨的命运。祖父持家时,老哥哥已年迈,不能做多少事了,因而在祖父眼里成了一个“废”人,总要受到无尽的斥责。当我读到“为了一个铜板对不起帐来,或是买来的鱼不新鲜,就得受到无尽的斥责,他已麻木了,站在那里像块木头”时,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闰土,他也是一个贫苦的农民,生活把他折磨得不知什么是辛酸,什么是苦辣,闰土和老哥哥不正是代表了中国所有的农民吗?他们的命运不正是旧中国农民想摆脱而又摆脱不掉的命运吗?

其二,就是老哥哥被祖父赶走时的情景,更是催人泪下,老哥哥只因为烧炕时不小心烧掉了小叔子的一双鞋,就被无情无义的祖父赶走了。而他拿走的全部家当,仅仅是一个小包袱和12吊钱。“老哥哥辞别了他为之劳动了一生的别人的家,辞别了给他温暖也给他闯了祸的热炕头,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步一步移动着老迈的脚,走上了去焦家庄子的小道。”读到这,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我感慨万千,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是多么苛刻,多么冷酷无情啊!他们视穷苦人民为牛马,就这样把为这个家操劳了一生的老哥哥赶走了。

使我深受感动的第三处是老哥哥死后,他坟头上的样子。“在荒凉的阡头上,一捧黄土,坟前连棵小树也没有,也没有一只鸟儿来这儿唱歌。”老哥哥活着时候孤苦伶仃,受尽煎熬,而死后只有一座荒坟,就这样默默地、悄无声息地离去。他的一生是多么悲惨的一生啊!他的悲惨命运不也正是这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贫苦农民痛苦生活的缩影吗?它无情地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败。

从以上两篇读后感分析可知读后感的写法一般有下面两种方法:

第一种写法:

(1)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读什么书。读的书或文章名应加上书名号。

(2)抓住主要的内容介绍文章的梗概或者引用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在引用时,一定要引用对自己启发大、受教育深的。

(3)写出自己对文章或引用词语、句子、段落等的认识,也就是谈自己对这篇文章或词语、句、段的看法,进行议论。

(4)结合自己实际,谈自己受到的教育,写自己受教育时要谈自己受到教育的实例,用实例写出自己的感想。

(5)结尾时,再扣回原文,也就是自己的体会,受到的教育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有的体会。

设计观后感 篇6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a,b,c,d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设计观后感 篇7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而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智力则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而言,尤其要注意通过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心理训练,促进学生人格与智力两方面的积极发展,降低他们在发展中出现适应不良的概率。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系统的教育和辅导活动,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针对小学1——3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抓住学生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提出了整体性的主题设计框架和完整的目标实施体系。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操作步骤具体详实,对我们班主任的心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走情感路线。摸清孩子的心理,想彻底地去改变孩子,就得从心入手,怎样进行心育活动?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传递给孩子。

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二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有点薄弱,对书包的整理更是一塌糊涂。借助这本书,我引领孩子们开展“上课守纪律”、“整理小书包”等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孩子们知道课堂上要专心听讲,发言先举手,不要打断别人发言的规矩,而他们的书包也不再杂乱无章。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老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也会好好利用书中的资源,让自己快速成长成为一名新时代有魅力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