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8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5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8篇。

您一定在考虑怎么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一本好书让你留下的不仅仅是观后感更是一种人生的影响,观后感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深刻了解,编辑特意为您准备了“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希望能帮到您,我们建议您多留意我们网站的最新资讯以便随时做出调整!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1

电影《赛德克巴莱》根据著名的雾社事件改编而成,讲诉了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影片由魏德圣导演,吴宇森监制,筹划长达十二年、拍摄跨国动员两万人,在环境险恶、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拍成。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原住民语言的音译,赛德克是人的意思,也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巴莱意为真的、真正的,因此赛德克巴莱的准确含义为真正的人,也就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要有信仰,要不惧生死,影片着力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挺身而出抵御外侮的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

如果单从拍摄技术看,影片用4个半小时的时间讲诉了一部残缺的斗争史,情节上略显冗长,细节上也不尽完美。但无可否认,它仍独具魅力。很多人和我一样,未必真正明白史诗的含义,但看完《赛德克巴莱》,这两个字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影片里原滋原味的精彩故事,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战斗画面,丰满的人物形象,动听的背景音乐,都足以在人心里激起不小的波澜。最为可贵的是该片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气势,在如今华语电影伪情感泛滥的时代拍出了血性和骄傲。

许多观众都把它比之为《勇敢的心》,我不觉得这是一种揄扬。《勇敢的心》里,华莱士上断头台时仍高喊Freedom,并用被斫去指头的手摆出V(胜利)的姿势,让人为之感动。而《赛德克巴莱》则像一个矛盾体,用原始绿和绯红色呈现了台湾原住民内心的纠葛,彰显了一种独特的生存信仰与族群美学。

也有人说影片的战争场面和血腥镜头太多、太残忍,曲解了骄傲的含义。在我看来,魏德圣很好地勾起了渐已被现代人遗忘的血性。灵与肉、野蛮和文明、压迫与反抗、传统与现代,这些二元对立的结构向来是大多数文艺作品的母题,但往往因此落入俗套。影片从刻画主人公莫那鲁道的骁勇善战到选择隐忍,接受压迫和奴役,再到揭竿而起,他心中的火苗从未熄灭,他好似一条蛰伏的蛟龙,等待着时机,他让族人从外面带来火柴,就为把硫磺除下做火药。这就是赛德克人的执着,在观众感觉热血沸腾的时候摆脱了虚张声势的窠臼。

然而有些人在审视影片的时候,认为少年巴万用竹竿杀死自己老师、同学的野蛮行径比日本人的杀戮更血腥,认为小岛谦恭有礼,是真心助他们变得文明的友善人士,甚至认为他的参战都只因为家人被杀,由此得出整个雾社事件更像是赛德克人对日本人的一场无辜的屠杀的荒谬结论。因为他们忽略了日本侵略的客观事实,忽略了奴化教育的本质,这便是当代人的恬不知耻。

影片中,日本对于雾社原住民的文明改造历经多年,却并未给予真正的平等和自由,相反,他们的压榨蚕食着赛德克人的传统和尊严。多年的愤怒和隐忍终于在某一刻被点燃,莫那鲁道率领原住民群起反抗。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三百战士宁愿战死也不愿沦为日本人的奴隶。他们怀着信仰,从容赴死因为这本是一场求死的抵抗。

你为何让年轻人送死?为了快要遗忘的图腾。图腾?你拿年轻人的性命换这图腾,可你拿什么来换他们的生命?骄傲。

这是荷戈社首领道顿和莫那的对话,很多人总是纠结于字眼,质疑为了骄傲丢掉性命值不值得,可是有些东西是不能用生死来衡量的。

莫那头领,我还是一个赛德克啊,虽然我是日本警察,但我没忘记我和你们流一样的血。

达奇斯,你将来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我们祖灵的家?我听说了你在蕃童教育所里像日本人一样打我们的孩子。

我打他们是希望不要被日本人瞧不起。

自己人打自己人才会让人瞧不起。

这是赛德克人的逻辑。在这种魂灵的注视下,所有貌似合理的东西,都将被揭开伪装,重新带来疼痛。影片中蕃人出身的花冈一郎与花冈二郎洗白当了日本警察,他们接受日本文化,但在部族要被日方惩诫时,出草为同胞提供枪弹。然而面对过重的杀戮,他们在矛盾中选择了自尽。其中花冈一郎选择了用原住民的弯刀和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切吧,切开你纠结的肝肠,死了别去日本人的神社,也别过祖先的彩虹桥,就去当个自由的孤魂吧。这也算是他们回答莫那的提问吧。

影片里,有些镜头让我们一辈子难忘:部族的妇孺为了不成为战士们的负累,纷纷上吊自尽,那些战士们受了重伤,为了不被侮辱也都选择先去彩虹桥那边等待亲人在那血与泪的纠缠中,我们看到了骄傲的灵魂,看到了带着光环的尊严。历史虽然会有选择性的失忆,却在这一瞬记取了所有感动。

影片里,还有让人久久难以释怀的便是它的音乐。依稀记得,整部影片歌声没有中断过,赛德克族人奔跑在山间、部族械斗、抵御外敌、面对失败,或悲壮或伤感的旋律牵动了人们的情感神经,许多观众看着看着都不由自主地哭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猎场。在莫那眼中,赛德克巴莱可以输去身体,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做一个真正的英雄,也要守住自己的猎场,守住内心的坚持和信仰。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2

小学作文频道小编[天然淡雅香]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二年级观后感:赛德克巴莱》的优秀作文,这篇二年级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共有650字,是一篇优秀的原创作文,下面我就一起来阅读一下这篇二年级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吧。

觉得还是点根烟比较好,午夜的烟圈,一缕燃起,环环相绕。三个多小时的磅礴大剧,需要些时间让自己先平静下来。

一部取材类似于《与狼共舞》、《勇敢的心》的剧情,表达上升华到更高一层。我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吗?

对这部作品,我不想说悲壮,不想说残酷,不想说民族大义,不想说大恶大善,不想讨论烈士英雄,我也不想赞美配乐,不想评说摄影,只想说给我最直接的传达:人性的伟大!

血性与光荣,这是天生赋予人类的本性,有的人永远深藏,畏缩卑存,有的人随手丢弃,苟活而生。这部影片还原了一段历史,还原了一群大写的“人”——他们坚守自己人性的“猎场”:血性与光荣不可侵犯,不可掠夺,不可战胜!

感谢导演没有强加上浓厚的政治滤镜,对“莫那鲁道”们没有过度的粉饰美化,对侵略者没有刻意的丑化贬低,尽可能还原那个年代所有有血有肉的生灵,归还侵略者应有的的善与恶,让我们才可以尽可能公正看待人性间的对比与媲美。

男人拼死冲杀,女人坦然弃生,枪炮利刃又如何,威逼利诱又如何,这些只会让胸膛更坚,血性更浓,光荣更瞩目,冲锋无关乎成败,因为在挥刀向前迈开的第一步,天赋的人性就已经骄傲到沸腾。

对于这部以台湾“雾社事件”改编的史诗大剧,目前自己只能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来理解这部作品,也许随着未来时间的拉长,自己可以全面地接受这部电影,理解导演的苦心经营,理解赛德克人前破后继的牺牲。

如今的你我走出了那个年代,却走不出人性选择的围栏重重。逐句抄下赛德克巴莱的歌谣,郑重致上我对这部电影的无上敬意!对“莫那鲁道”们的无上崇敬!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3

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那就是赛德克巴莱,主要是在说在日本统治下的原住民族,因文化、种族的冲突,而引发的雾社事件。从他们的奋战过程中,我心中有了许多感触。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族住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但是随着日治时代的来临,他们被强迫改变原本的生活,让头目莫那鲁道非常痛心。赛德克年轻人要求莫那鲁道带领他们反击日本人,于是他们的战争必就此展开。

莫那鲁道明知道这是场必定会输的战役,但还是拼命的反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让祖灵认同的彩虹桥。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他们不愿意让他们的猎场就这样被文明给吞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要羞耻的活着。他们靠着这种意念,前往公学校的运动会血祭祖灵,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民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不只原住民,就连汉人在以前的作为也跟现在差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打打杀杀是不对的,这种用现代角度来批评,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要反过来思考他们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们即使遇上连自己都心知肚明敌不过的敌人,他们还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换作是你,你办得到吗?他们把他们的不甘心用实体行动表现了出来,而你又如何呢?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4

好的编导,就是这样和自己所拍的电影,在灵魂上合二为一。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结束,低调的魏和两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主义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基本是属于白费。他不得不耐心解释他拍这电影的内心冲动,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虽然悲壮去死也很感动。

相比《赛德克巴莱》,我认为《与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因为它们给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浑身唯一一个膀胱而不愿动弹,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捣你最愿意看到听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属于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敢败你的胃口,至于《阿凡达》,更是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票房,好莱坞的剧本永远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们说,这个叫专业,是很专业,在电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钱买快乐,天经又地义。

《赛德克巴莱》一方面以磅礴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却不断以各种浓重笔墨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后者绝对是影响票房的,因为善良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崖,魏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里我没看到赛德克们如何砍下日本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是,尸横遍野的场景还是暗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诗才敢这么写,写下英雄或神灵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接受的,却只能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点。

魏挑战公众神经,他不断在影片里抛出同样一个话题:为了祖灵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几乎灭族的代价是不是符合正义?这是对票房的一个冒险挑战,没有什么观众喜欢这来自政治伦理学的挑战,因为这挑战让人不舒服,它没有固定答案,到处是伦理陷阱和计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争论到面红耳赤,仍旧找不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所以那些看客立即将这个话题消解为单纯的抗日,似乎在赶走殖民者这样俗不可耐的革命口号下,一切反思就可以终结。我甚至怀疑,那些愚蠢的提问者,都是官方早就安排好的五毛,因为这样降低大陆观众智商的提问,也只有五毛干得出。

也是由于这对不断纠缠的主题和副主题,导致电影在节奏上无法做到和好莱坞史诗电影一样流畅,因为流畅的前提就是让观众不假思索觉得自己特别爽,但这是一部需要你不断停下来思考的电影,虽然魏头脑里商业的那部分不允许他这么做,但这XX年,显然他在艺术上的个人意志战胜了票房上的商业逻辑。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5

花时间品味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应该说是部让人看完血往上涌的好电影,导演用四个多小时的剪辑,表明了我们的血应该洒向哪里。(66职场网 WwW.DM566.Com)

同国内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相比,《赛德克巴莱》有很多让人看完久久不能平息的东西,这种东西用日本人的话说是武士道精神,用赛德克巴莱们的话说是出草或获得彩虹桥通行证,用笔者的话说,就是植根于一个民族内心的血性,没了血性就要灭亡,先散失外在的部分,最后连灵魂也给交出去。

莫那鲁道作为族长,其领袖的气质是从每一次狩猎和出草中累积下来的,对异族怒目而视,对兄弟交杯而饮,不用那么多豪言壮语,只需要在那一刻拔刀上前取首级,让喷涌的热血浇灭内心的怒火,就是这么简单。祖先的基因得以延续,美丽的猎场生机永存,其他的,都是扯淡。

我们的血应该洒向哪里?这是笔者认为电影的主题,作为男性,当种族生存的威胁如影随形,勿需犹豫踌躇,带上武器去战斗吧,对一个真正的赛德克巴莱来说,拔刀的那一刻已经没有任何敌人能够阻挡,不仅因为血拼之前生死早已被蔑视,更因为心底的美好家园正在等着自己,如果说这是野蛮,那人类的文明还不如此纯洁。

生命是可贵的,人的动物属性要求人有强烈的求生本能,能让人自愿放弃这样宝贵生命的东西,一定不是兽性而是人性!为了守望美丽的猎场,心爱的妻儿以及祖先们安息的灵魂,拼死搏斗的赛德克巴莱们,让我体会到了人类的骄傲,那是藐视一切的骄傲,又是最虔诚的祈祷。战死沙场,血染成河,赛德克巴莱们守住了心灵的家园,这也是我们应该把血洒向的地方。

导演用充满美感的暴力,企图唤醒观众特别是中国观众的什么,你要问我那究竟是什么,我只能告诉你,好比回荡经久不息民谣的山谷里,赛德克巴莱们那逍遥自在、与森林同生共灭的灵性。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6

作者:曾佩玲

12月11日下午电影沙龙《赛德克·巴莱》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体会以及和老师一起讨论之后,我收获了很多。

影片主要讲述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的故事。日军占领台湾35年后,当地雾社领袖莫那鲁多召集其他部落的人抵抗日军,最后被镇压并杀害。

影片开头是莫那鲁多,他打猎后成为英雄,身上纹着象征身份的图腾,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遵守祖约和守护祖籍的责任。这是赛德克人自己的信仰文化,图腾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灵之家是他们的猎场,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之时,年轻一代脸上逐渐不再纹有图腾时,想要为骄傲而战,而图腾是他们的骄傲。猎场,是一个部落狩猎的独立场所,一个部落是绝不会允许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猎场的,因为这里是他们族群生活的空间,就像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争夺猎场之后结下的那样,可知猎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当日本人不断伐木然后导致他们猎场缩小时,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影片中也很明显。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便是夹在这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断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学校、邮局、铁路让他们不想退回野蛮的状态,因而他们在自己是日本人还是赛德克人中痛苦挣扎,虽然战争的爆发让他们被迫站在了祖灵一家,然而二郎却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还是进祖灵之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依旧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选择依旧困扰着他们。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要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不能区分出相对而言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骄傲,但我们可以学会的是可以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视角应该放在如何去关注和发现赛德克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共同维系生活与身份的纽带,而不是使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并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赋予这部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和这种文化,也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作者:梁馨悦

《赛德克巴莱》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大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此背景**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对抗日本、屈从日本、并在莫那·鲁道首领的带领下反抗日本的历程。

影片开篇的场景为屯巴拉社人狩猎时正逢马赫坡社人出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展现了赛德克族人的勇猛好斗。当时还是马赫坡社头目儿子的莫那·鲁道不论在猎物抢夺过程中还是两个部落的冲突过程中都表现得尤为出色,因此他脸上被纹上赛德克族象征英雄的图腾。影片刻画的青年莫那·鲁道开始是骄傲自信又张扬,甚至是有点冲动的,直至日本官兵来犯,父亲战死、莫那见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后才将自己所有的骄傲收敛起来。

成为首领的莫那为保存族群向日本“卑躬屈膝”。但是,青年莫那有多骄傲,就有多不甘。电影中莫那在马赫坡社投降后殴打日本警察,被**时他却哭得无助而茫然,自己与族人的尊严和自由都将被异族人摧毁,但他无能为力。

转眼日本统治台湾二十年,中年莫那终日以酒精医学专用自己。族内的一个少年从长辈口中听闻莫那头目年轻时是位英雄。可如今族内少年在学校受辱,族人处处被日本压迫,少年问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时期做出英雄之举?

英雄仍然是英雄,但英雄学会了容忍妥协,等待机会。中年莫那是沉稳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背负着部落存亡的责任,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化解族人与日本人的冲突,而暗地里他一直在收集火药准备起义。在这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那头目带领族人狩猎时遇上带着山地巡警打猎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闯入本社猎场而暴怒。

莫那,或者说是赛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猎场和猎场范围的。日本孩子的话否定了赛德人对狩猎场的所有权:你和我,这些都是我们的日本人!

日本强求原住民砍伐、徒手运输巨木,只向他们发放少量工钱,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压迫,猎场范围还不断缩减,甚至失去猎场的所有权。赛德克族人与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时机时选择了隐忍。

在影片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比较明显。毫无疑问,当时的日本代表着文明,而赛迪克人更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则显示出他们的野蛮。日本接管雾社后,改变了当地,曾经是日本人的年轻萨德克人出现了。

一方面,花岗一郎和二郎接受了日本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放弃对西迪克人的认同感,而是选择在两个文明的冲突中被驯化。尽管他们有许多内部矛盾,但他们愿意相信,再过20年,他们的后代可以彻底改变野蛮的面貌。但是,其他不愿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年轻人仍然向往高山、狩猎场和他们的旧生活。

他们信仰祖灵,但他们不能守护猎场,不能自由狩猎,不能出草,干干净净的脸上没有属于英雄的印记,他们卑躬屈膝,他们忍辱偷生。起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巡山警察是个意外的导火索。马赫坡社与日本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既然已处于必死之局,不如主动出击,血祭祖灵,让年轻男儿面刺图腾从容赴死。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那用什么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 “用骄傲!”

即使他们被践踏,他们对祖先精神的信仰也不会被摧毁,他们仍然有自己的骄傲和尊严。莫那头目即使知道起义斗争会是一场必败之战,他还是义无顾地放手一搏,企图换回野蛮的尊严。

在赛德克族进攻雾社时,身穿和服的花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为攻击目标,后来被父亲和丈夫救出后,她问:“为什么要出草?”为什么要破坏现有秩序?

为什么滥杀妇孺?为什么不顾整族存亡反抗?为了所谓的骄傲值得吗?

这是主任的问题。只有参与抗争的人,才能有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这是值得的。

《赛德克巴莱》还原了雾社事件,还原了赛德克族的生活和习性,不乏对赛德克人野蛮血腥一面的刻画,这种处理大胆又新颖,也使得影片更真实了。影片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激发了观众的情感,也引导着观众思考文明的冲突、野蛮和文明。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作者:李睿懿

我期待已久的电影沙龙,12月11日如期而至。有了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电影,这次收获很大。

**完电影后,我关注到了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的生存空间以及他们的图腾。也通过同学们的提问和**,了解到了影片体现出的交易场所的改变以及建立关系的方式,更认识到了产权概念的名词和文明与野蛮的相对性。

在影片中,除了紧紧跟随自己信仰的莫那鲁道之外,吸引我还有达奇斯。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于他是夹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这个人物充满了对两种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乱带来的种种痛苦。

两种文化冲突对立的标志性体现在了这个人物上,最终他也因此“切开了自己充满矛盾的肝肠”。

除此之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赛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猎,而他们的生存空间就是猎场,因而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猎场而展开种族斗争。他们用打到的猎物与汉人换盐,这就涉及到了他们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土着部落通过交换盐的方式成为了所谓的“纳税人”,即受到了当时“**”的管制。

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场所是山下的汉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统治了这片区域之后,他们建立起了类似社区的交易处,改变了当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那么,这时候我们又会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接受异族人的情况下成功的进入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统治他们的机制呢?

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中也有所体现。除去一开始的暴力进驻,接下来长久的统治就有赖于日本人与原住民双方之间的妥协了。

从当地人在打猎时去日本派出所借枪的情节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们的打猎传统,他们承认了赛德克人的猎场。日本人不与赛德克人争夺他们所信仰的猎场,而只要木材。在赛德克人的产权概念之中,他们的猎场指的是林子中的会跑的动物,活的就是他们的,至于不会动的,树木等,他们不在乎。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与赛德克人信仰的猎场没有冲突,因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那么,为何赛德克人又反抗了呢?问题还是出现在了猎场的冲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

树木没了,自然林子里的猎物也少了,那么他们的猎场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这些“生番”被日本人进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轻人的脸上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图腾,即日本人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的传承,于是赛德克人为了猎场、为了图腾,进行了一场“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后,通过麦思杰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视角和眼光去评判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临下的去俯视别人的文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文明,如何评判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像麦老师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评价文明,而是理解文明。

同时,麦老师所举出的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让我更清楚地知道,野蛮和文明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却由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界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主观的界定了野蛮与文明的概念,所以野蛮与文明应该是相对的。

以上,就是我**了这部影片以及与同学们的**所理解到的和学***东西。期待下一次的学***。

作者:曾佩玲梁馨悦李睿懿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7

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沙龙在12月11日如期而至,带着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影片,这次的收获颇丰。

观看完电影后,我关注到了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的生存空间以及他们的图腾。也通过同学们的提问和探讨,了解到了影片体现出的交易场所的改变以及建立关系的方式,更认识到了产权概念的名词和文明与野蛮的相对性。

在影片中,除了紧紧跟随自己信仰的莫那鲁道之外,吸引我还有达奇斯。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于他是夹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这个人物充满了对两种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乱带来的种种痛苦。两种文化冲突对立的标志性体现在了这个人物上,最终他也因此“切开了自己充满矛盾的肝肠”。

除此之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赛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猎,而他们的生存空间就是猎场,因而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猎场而展开种族斗争。他们用打到的猎物与汉人换盐,这就涉及到了他们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土着部落通过交换盐的方式成为了所谓的“纳税人”,即受到了当时“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场所是山下的汉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统治了这片区域之后,他们建立起了类似社区的交易处,改变了当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那么,这时候我们又会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接受异族人的情况下成功的进入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统治他们的机制呢?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中也有所体现。除去一开始的暴力进驻,接下来长久的统治就有赖于日本人与原住民双方之间的妥协了。

从当地人在打猎时去日本派出所借枪的情节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们的打猎传统,他们承认了赛德克人的猎场。日本人不与赛德克人争夺他们所信仰的猎场,而只要木材。在赛德克人的产权概念之中,他们的猎场指的是林子中的会跑的动物,活的就是他们的,至于不会动的,树木等,他们不在乎。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与赛德克人信仰的猎场没有冲突,因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那么,为何赛德克人又反抗了呢?问题还是出现在了猎场的冲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树木没了,自然林子里的猎物也少了,那么他们的猎场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这些“生番”被日本人进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轻人的脸上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图腾,即日本人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的传承,于是赛德克人为了猎场、为了图腾,进行了一场“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后,通过麦思杰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视角和眼光去评判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临下的去俯视别人的文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文明,如何评判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像麦老师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评价文明,而是理解文明。同时,麦老师所举出的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让我更清楚地知道,野蛮和文明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却由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界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主观的界定了野蛮与文明的概念,所以野蛮与文明应该是相对的。

以上,就是我观看了这部影片以及与同学们的探讨所理解到的和学习到的东西。期待下一次的学习机会。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篇8

《赛德克·巴莱》讲述殖民地时代的赛德克原住民,如何与日本侵略者抗争,保护家园的感人故事[14]。电影故事尝试以历史佐证及平衡观点,描述台湾1895年起的日治时期,因殖民统治当局对台湾原住民压迫式的理蕃措施,迫使赛德克族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率领族人群起反抗当地日本驻警与增援部队,终究引发1930年雾社事件的始末经过

“日本人比森林的树叶还繁密,比浊水溪的石头还多,可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莫那·鲁道

莫那·鲁道在片中更是语气坚定地对着族人吟唱:“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桥顶端,还有一座肥美的猎场!我们的祖先们可都还在那儿呐!

这是一个只有勇敢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狩猎场。不可能失迷路的人,我的人!猎取敌人的首级吧!雾社高山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进入彩虹桥,进入祖先永远的灵魂猎场吧…”

一部很让我振憾、感动的影片,赛德克族人不屈的战斗,因为共同的心里的图腾,为了袓灵的牧场,为了尊严、自由而战,肉体上的痛苦从没打倒族人的精神,女人、孩子用生命,支持成就男人的成就,男人更是放下了身体。这种精神是民族生存的灵魂,强大而令人敬畏。用生命守护的图腾,用生命来捍卫的承诺。

我想学习这种精神,并把它放到我的潜意识里。我所说的是我保证会死,也会死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当下社会人们信仰缺失,屡屡发生的道德事件让人不安,浮燥的社会很多人已迷失了自己,剩下更多的是物欲横流,早已不知道德是什么了。从我做起为这个我爱的家庭、家族、社会、祖国和世界做我能做的。

想起导师的一句话!

不屈一一斗士的灵魂

荣耀一一勇者的图腾

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