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心理教育观后感汇集

心理教育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6

心理教育观后感汇集。

以下为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教育观后感”。如何正确的在作品名的观后感里抒发感情呢?观影是来自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此时不妨将心中所感所想写成观后感。 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观后感的优劣,经常写观后感,对于自己的写作逻辑和写作水平是有帮助的,相信您会在本文中发现不少新奇的思维和收获!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1)

最近,我学习了《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我更加了解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责任的重要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素质。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

1、 热爱教育、投身教育事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常被比喻为“红烛”、“梯子”、“春蚕”和“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

“抱着一颗心,不拿半边草”,无论何时,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一辈子都不后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教师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大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

对学生漠不关心,缺乏热情,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老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1467.cocn

"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

"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

当然,严格要符合法律,严格要有一定程度,不符合法西斯的训练。善良就是关心、爱护、宽容和尊重学生。充分激发学生自尊自信,关心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教师”是教师的最高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使命。进入21世纪,中国不仅经济发展将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迈上新台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肩负着提高人民素质和全民文明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直接责任。

"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的,教师不迟到、不早退;要求学生礼貌的,教师不粗鲁的言行举止;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教师要自觉遵守教师的规章制度。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本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2)

通过阅读此书,我了解到了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方法,此外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联系起来,使我了解到如何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促使我成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师,除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技能外,具有关爱学生之心外,还应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一我们所教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高中的学业压力比较大,有的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学习上感觉很吃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放弃了学习,还有的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上不去,从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有的学生甚至患了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作为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反应,并与他们及时沟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把他们引向正途,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了。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第二,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使学生对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以满足和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应采取游戏、竞赛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科学技术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动画,演示和交互技术可以为课堂增添多样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要多表扬学生,鼓励他们进步。

传统的评价体系总是表扬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所以贫困生觉得,不管他们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许多人放弃了他们的努力。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他的体育或文艺方面很突出,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寻找适当的机会多表扬他们。

此外,教师应完善评价体系,例如,学生可以建立档案袋,放入自己的作业,作文或报告,这样他们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一点点进步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所有的学生都能努力超越以往的记录,取得进步。因此,通常根据进步、努力等标准给予奖励更可取、更公平。

第三,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独立、合作学习。当今社会要求我们成为终身学习者,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传统的教学属于填鸭式教学,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差,学生也没有兴趣,这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要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老师完全不讲,而是少讲,精讲,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结构框架,然后逐步把责任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己的活动。在21世纪,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小组学习的能力在工作场所变得越来越重要。

每个学生都应该知道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通过合作小组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学科内容的学习,还可以获得同样重要的团队合作技能。

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以师应教学的变化,满足学生的需要。学习,我永远在路上!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3)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暑假里阅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甚至研究教育心理学,每次师德培训时也总是少不了“心理学”这三个字,它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日渐深入。

本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用教育心理学发现学生,关爱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创造日常教学亮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在本书中,作者从一个个经典而真实的小故事、小案例入手,以简明而深刻的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分的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总结教师怎样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利用教育心理学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更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成为新教育的开拓者。

对教师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块很好的垫教师,它可以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使教育成为涓涓细流,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心理学来发现学生、关心学生、鼓理学生、引导学生。

学生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来寻找这些闪光点。人们常说: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美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角度。书上的例子用的很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夺目的‘珍珠’,只是有些学生的优点直接露在了海滩的表面,而有些‘珍珠’不幸被埋在了下面。

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去掉这些“珍珠”上面的沙土,让他们像别的珍珠一样光彩夺目。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也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式各样的智力和智力组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总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应该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人的内心都有被别人欣赏的渴望。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学生都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发现者和挖掘者,

小学阶段是他们心理成长的阶段,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毕竟,学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就像风雨中的草。他们很脆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更好地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

教师除了人生阅历、知识、年龄等之外,与学生没有多少区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减少其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危害。“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共情心理去看待学生;同时教师的批评也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以最平和的心态和最宽容的心胸面对学生,慢慢地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到底。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鼓励为主的原则。教师的外部激励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发展。教师一定要对学生采取信任的态度,利用信任的力量使孩子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作为一名教师,要合理而充分地运用赞赏的艺术,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日常教学中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学习目标、道德理想,领悟人生意义。此外,教师要充满对学生的期待,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纠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让学生明白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充满期待。这种期往往往是实现学生梦想的基石之一。

也许我们对它有期待。奇怪的是,期望常常成真。当学生遇到非常困难的事情,老师帮不上忙时,我们应该给他们安慰,让他们保持勇敢自信的态度。当他们有一定的成功经验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但在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合理运用不同的间隔强化方法,给予学生不同的奖励。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是权威的,学生会毫无选择地模仿。因此,教师应在外表、语言和行为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使教学更有效,更省力,使学生的学校生活更丰富、更有规律。其次,要用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努励学习,积极向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教师要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不再无知,而挫折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未来社会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应对挫折的态度,这比教给他们无数的文化知识更重要。

另外,教育工作应变“灌”为“诱”,变“堵”为“疏”,遍限制型为引导型。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化解学习压力。

像这样能够多方面地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

学生在各各方面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产生错误的心理,掌握各种教学因素的程度。首先,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合理地照顾学生的自尊,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眼镜”来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因为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要克服偏袒心理,要避免权威心理,更不要刻意去雕刻学生,要把握好教育中的各种“度”,以平常心对待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使使教育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最后,为了使日常教学不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运用多种教育心理学知识,创造更多更好的新教学亮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又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后,教师要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合作心理、集体心理、责任心理,并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远离嫉妒心理、战胜自卑心理和受挫心理、正确处理恋爱心理,从而多角度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把五星的教育化为有形的表现。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4)

书目介绍:《漫谈教育心理》,红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因为在我看来,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而了解他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开展各方面的工作,本着学习的态度,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六章。根据不同的关注点,笔者将其分为三大主题:学生、教师和学校。其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研究在前三章(德育工作、心理辅导、学会学习),关注教师层面的有两章(第四章、教师修养;第六章、教学艺术),还有第五章涉及了学校管理层面。

本书将德育工作放在了学生层面的第一章,这反映了编者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校工作总是以德育为首”,从侧面抨击了传统观念中的“分数决定论”。

本书每一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通过列举实例,引经据典,和科学实验来分析与这六大主题相关的心理效应或者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对他们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并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个人认为是一本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将要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经常阅读、学习的好书。

如上所述,前三章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这对每位教师而言,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以助于我们在遇到这些情况时能应对自如。我想在我们走上讲台之前,我们必须对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有一些了解,所以我将在第四章和第六章中介绍一些让我非常感动的要点。

第四章分四节,分别是第一节“美玉有暇更有吸引力—不完美效应”;第二节“青年教师的通病—大学惯性”;第三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课效应”;第四节“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成长要闯‘五关’”。其中第一节指出教师应正确对待自己犯错误这件事,有错误应敢于公开承认,一位出色的教师,偶尔犯点可以接受的错误可能学生觉得更亲近;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一些听课的技巧和要领。第四节指出一个教师在成长路上应闯过“角色关”、“敬业关”、“协作关”、“成熟关”、“特色关”。

而在我看到第二节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之前的两年教学活动中尤其是第一年第一学期确实犯了“青年教师的通病—大学惯性”。

所谓“大学惯性”是指一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照搬和模仿大学的教学方法,要求中学生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带来教不适学、学不适教的现象。作者提到“大学惯性”在教育教学中常有“几偏”:自我定位偏高;师生相处偏宽;教材处理偏深;教学方法偏少;教材组织偏乱;考试命题偏难。

在这六个项目中,我发现自己做了三个:自我定位偏高;教材处理偏高;试题难度大。

在我刚走出大学校门时,自恃从小到大都是老师的宠儿,认为教中小学是大材小用,用大学学到的知识教中学已经绰绰有余,甚至有时还会看不起一些学历比自己低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因而在自我定位上偏高。到后来在我听他们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毕竟久经沙场,对课堂上一些状况和问题的处理是有借鉴之处的,对他们的看法才慢慢改观。

正如书中所说,大学的辉煌让我觉得中学的知识并不难。有时我忘了工作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我不得不对教材做更深入的处理。有时上到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我有一种想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介绍给学生的欲望,而我和学生毕竟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所以有时候我说的很多,学生却一脸茫然,做了无用功。

记得我教书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测试,我就是抱着本书所讲的“我教的学生水平不会太差”“杀杀学生的傲气”这样的态度,忽视了学生之前的知识积累,出的题与他们原来做的在难度上有很大差别,导致当时的英语平均分只有60多分。后来很多学生向我反映题太难了,我在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这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打击,一些懂得调节的学生会主动加大自己做题的难度,经常问我解题思路,而那些原本成绩就不太好的学生可能就会从此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我后来提出问题时,我调整了学生的难度和学习效果。到第一学期末,教委的问题比较简单,两个班的平均分达到90分。

本节在末尾给出了“大学惯性”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学习。一是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老师讲课,多看教研文章。二是学大纲、研教材,做到成竹在胸,这样就能做到一年入门。

两年过关,三年规范,逐渐成熟。

第六章从指导教师更高效地进行教学出发,分五节进行阐述:第一节“座位也要合理流动—座位效应”,介绍了几种与传统方式有别的,行之有效的座位编排方式;第二节“学生偏科有原因—‘厄尔尼诺’效应”,分析了学生出现偏科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防止学生偏科的解决办法;第三节“避免死记硬背的关键—迁移效应”,同样先分析原因,再给出建议;第四节“不要穿新鞋走老路—心理定势效应”,分析了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然后提出了避免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建议;第五节“学习的迁移核心—概括效应”,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材料的方法。虽然这一章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问题提出的看法和指导,但我认为当中有几点对现在还是研究生的我们仍然有学习方式上的启示,尤其是“如何避免死记硬背”,“如何利用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作用”,还有“如何对不同的材料采取相应的概括处理方式”这几点。

从这本书开始,我发现自己对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很感兴趣。原始心理学既不枯燥,也不容易理解。了解如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不同心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即将成为教师的大学生,都应该自觉地学习教育心理学。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5)

读《师德与心理健康》之心得

柳林中心学校:熊元芬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作为教师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中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读了《教师心理健康》一书后,使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明智的——他们无所不知;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这是权威-比父母更高的权威。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

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更加明白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快乐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愿意为工作出力,合理安排时间,放松程度;培养各种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把积极健康的工作热情融入教学活动中。

简言之,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为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6)

再比如书中提到的詹森效应,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因此,人们把这种正常表现良好的现象称为jason效应,而正式比赛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失败,这种现象在学生考试过程中屡见不鲜。小规模的考试是好的,大的就要砸了。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使学生避免詹森效应呢?

第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想法:“我在重要考试中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使他们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考试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第二,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

第三,家长保持平常心,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期望过高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所以他们应当调整过高的期望,除此之外,家长和教师还应以平常心态去对待正式考试,否则势必增加考生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考不好,会对不起家长和老师,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总之,该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经典的心理效应。我们从理论的角度来解读生活中的意些常见现象,这样才能正视这些现象,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是一本好书。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7)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我们大学要学的一个科目,但读大学时,没有经过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所以当时读书时学得没有不好,现在,随着自己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太薄弱,徐老师给我们看的书中,恰好有这本书,所以,现在,我又拿起这本书,细细阅读,虽然,还是感觉不是很能看懂,觉得很高深,但结合教学实际,还是有一些体会。

该书有一段话对数学老师出题(例题、习题、考题等)较有指导性,因为它介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哪几种深度,于是启发了我们可以出哪几种难度的数学题:

“如何判断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标准大致有:

(表述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3)能否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即保持关键特征不变,改变非关键特征,从而使原来的关系体现在新情境中,这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含义有概括的把握;

(4)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单凭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而是需要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的整合是与知识的理解深度密切相关的,这就是建构主义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而灵活地应用知识,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初衷,这同样要依赖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这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建构主义的许多主张都与此相关。‘为理解而学习、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条。当然,深层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第

下面试着把这五个难度概括地予以表述,并略作些解释或补充:

(1)转述:即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教科书对知识点的严谨表述,目的是防止非理解性的死记硬背。比如“什么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那就是:一个数去乘一个加式时,可以先一个个乘,再把每个结果加起来”。此时不必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能基本说对就可以了。

(==-一次加法交换律]。又如可问:“你觉得最近全校各班之间的足球赛中有哪些数学知识?”

(3)变式:该书指出“变式可以区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

“概念性变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熟悉的,即符合概念定义但外表与标准式不同,如底边没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另一种即常说的“反例”,即外表相似但不符合概念定义,如有某两条边形成凹口的“多边形”(几何学里的多边形只指凸多边形)。

“过程性变式”该书没给出严格定义,我理解它是指“得出某概念或某原理的多种数学过程”。综合该书第118-119页和第166-167页内容,过程性变式无非是“化一为多”和“化多为一”两种:

化一为多:得出或表达概念、原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如导出方程概念时,表示未知量的可分别是黑框、空框、任意拼音字母、最后是x,它们等价;又如从一般四边形变到正方形可以有多条途径,先变成菱形或先变成矩形等。

化多为一:把多样化的数学知识化归为一。如学了简易方程之后,争取把过去那些用算术方法做的题目化为用方程方法来做。又如弄懂只要会做分数题,百分数、比和比例之类的题就不难。

运用过程性变式的意义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多种过程获得概念或原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记忆深、好应用。

(4)综合:让一道题里综合多个数学知识点。

(5)实践:设置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

读书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充实了自己,即使培训结束,我都要坚持读书。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8)

今天,我准时收看了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教育专题节目这个讲座的欣赏性和教育性很强,看完之后我体会很深,下面总结一些我的观后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讲座主要讲了三个主题:

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他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孩子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吧?”孩子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河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4

这个周日,我准时的在8:20分坐在了沙发上,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河南台法治频道播出的由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专题讲座。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主要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怎样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习惯,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得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与学习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等。

看完了于丹老师为我们上的这一堂课,使我受益匪浅。从前,我以为,只要学习好了一切都不是问题。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什么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去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让我误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只要我学习好就行了。

听了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后,我才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样做人。

做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包括道德、礼仪等等。而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个人,就算学习再好,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所以我们从小要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学习,不是吗?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9)

寒假期间,我读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一书,对其中的“换了老师学生怎么对学习没兴趣了”一节,感触颇深,以下是我读后的体会:

古人云“乐其师,信其道”,通过读书我深深的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常听学生流传这样的言论,我喜欢这位老师,我喜欢上他(她)的课。学生对一门课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对一个老师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学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让他们喜欢我们,进而喜欢这门课。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快乐的心。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让我们享受到了生命中最纯真的快乐。那么,我们也应该以一颗快乐的心来回报他们,让他们从老师这儿得到同等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喜欢既亲切又活泼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言语,能创造出和谐欢快的氛围,让孩子们“上瘾”,赢得他们的“芳心”。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走进教室,用我们的心去带动他们的情感,用我们的快乐心情感染学生的情绪,对于我们这些特殊教育的老师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未必十分丰富,但我们可以用爱心来弥补。那么什么是爱呢?有人对教师之爱做过解释:像母爱,又不是母爱,它是从为了人民的高度去为了孩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为:既慈爱又不失严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爱的过了,就是纵容,就是溺爱,会害了他们;爱的少了,他们无法感知教师向他们传递过去的光和热,感觉被冷落了。因此,作为教师,要时时刻刻以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关键的时刻送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

再次,教师要有一颗不厌其烦的耐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身体的残疾,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东西特别快,他们学习有时教很多遍都不懂,说很多病都不能理解,所以作为特校教师,要学会耐心细致的等待。在教学或训练时,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切勿内心烦躁,冷静的想一想是不是对他们提出的目标过高;考虑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容易健忘,亦或是动作慢……总之,我们不要操之过急,带着耐心教育学生,静待花儿开。

最后,教师要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是一种使命,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做一名教师,只有爱心还不够,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而责任心则是驱使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有了责任心,即使能力低也会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责任心是最重要的素质。责任心除了对孩子的爱以外还要对工作的热情,这样才驱动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我们要为之努力的就是要和孩子们合拍,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喜欢我们,从而产生乐师信道的效应,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

心理教育观后感(篇10)

今天早上的七点十分,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

节目的开头讲的是一个配有画面的小故事。把那棵大树比喻成父母,大树陪着小孩长大,奉献了自己的果实,树枝,树杆,让小孩实现了愿望,小孩长大了变老了知道每天陪伴着大树。

是啊,我们现在都不愁吃穿,要什么玩具都拿钱买得到,坏了也不会去修,这很浪费,也缺少了自己做玩具的动手能力。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时间都是电脑,电视陪着,这样不好,我们要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还要学会与人交往,人要与人斤斤计较,尽力去故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次没做好没关系,只要努力了一定能做好,相信自己不会错的。

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我要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自信心的人。

中小学生观后感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观后感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观后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教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