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中国震撼》读后感范例

《中国震撼》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6

《中国震撼》读后感范例。

探索“《中国震撼》读后感”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耀人生,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并产生了很多思考。 阐述您对书籍的全新见解,这样可以展示您的阅读理解。好的文章有益于我们的成长分享一下也让身边的朋友受益匪浅!

《中国震撼》读后感(篇1)

——唐国秀

读书月活动中,我细读了《中国震撼》这本书,作者的观点让我对西方文化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比如,在“重新认识中国”一节中,作者说到:“与西方相比,中华文明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传统。西方没有这种传统,而更多的是‘三人行,我必为师’的传统。”

又比如,作者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关注的“房价问题”。有人说中国的房价太贵了,大学毕业生买不起房子,甚至买不起婚房?作者写道:

“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

’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到目前为止,瑞士的住房拥有率只有36%。对于大多数瑞士人来说,在35岁之前拥有自己的房子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这本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值得西方国家学习。

投资教育,注重人才战略培养。尽管应试教育存在严重问题,但领导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并不顺畅。我们注意到我国劳动力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

美国人就认为:“我们也需要这样做,中国的小孩已经走在我们子女的前面了。”

尊老文化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父母培养子女,子女反过来照顾年迈的父母的模式千百年来一直在持续,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传统,这种传统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老年人帮忙带孩子,孩子长大了照顾父母,尽管不可否认老年人带孩子存在一些弊端,然而这样也让我们国家的家庭和社会更有凝聚力和亲和力。

西方国家是个人主义社会,老年人非常孤独,据报道,国外疗养院制度现在负担过重。

健康的储蓄习惯。正是由于我国健康的储蓄习惯,我国才在金融危机中幸存下来。金融危机后,美国居民实际上正在学习我们的储蓄习惯。

根据这本书,美国的家庭储蓄率从0%上升到34%左右,而中国则超过20%。作者认为个人财务稳健使得我们国家的银行体系拥有更雄健的财力,可以确保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而资金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民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作者感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改变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从农家孩子到软件工程师,从一贫如洗到千万富翁的例子比比皆是。

细看这几方面,其实就是“文明型国家”的特征。实现全国的伟大目标是我们的强权传统;重视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尊老爱幼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延续;我们的储蓄习惯反应了我们节俭的生活方式;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更是我们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也涵盖了中国举贤才不分高低贵贱儒家传统。

这几年,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要完成我们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更要读一读《中国震撼》,寻找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中国震撼》读后感(篇2)

经老师推荐,我阅读了张维为教授的《中国震撼》一书。该书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带着好奇和疑问,我翻开了《中国震撼》。

纵观全书,作者首先以翔实的资料和确凿的事实,论述了中国事实上的崛起,为国人擦亮了眼睛,振奋了国人精神。书中以中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型国家”作为主线贯穿全书,提出了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沉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以及中国存在“准发达国家”板块与“新兴经济体”板块,分析中国模式的八个特征(实践理性、强势**、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理出八大中国理念(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深入透彻地向我们展示中国给人民和世界带来的震撼。

21世纪中国的崛起,并不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不同质的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震撼是“文明型国家”超强文化底蕴的震撼,是真正的震撼,无国可比。

文明国家的崛起是什么?是一种和平发展的崛起。该书在阅读了古今列强崛起的历史轨迹后写道: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是一部动荡和战争的历史。”显而易见,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和平发展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文明的崛起。

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犹存,信心与勇气同在,只要我们继续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就一定能为中国发展迈向新高度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成就。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开迷茫,把握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让我们携手共创和谐校园,让我们张开双臂,用我们的热情欢迎十八大的到来!

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

《中国震撼》读后感(篇3)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国际事务,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新闻事件种类繁多,但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令人沮丧和悲伤的事件,如煤矿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腐败、强拆强占、警察冲突依次发生,总会有一些人对**不满。人们总会拿中国目前的各种问题去跟西方国家作对比,总会期望中国比西方发达国家做的更好,期望**在发现问题后就立刻出台新的政策效仿发达国家从而做出改变,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禁让一些人对国家对**充满悲观情绪,对国家是去信心。

张维为教授以自己亲历一百多个国家的经历,结合对中国现实的观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通俗的语言在《中国震撼》一书中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事实以及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在书中,张教授通过各种实例和数据对比,向我们展示了中国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呼吁大家正视中国崛起的不正视实。正如书中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作的估算:

如果说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他自己的生命周期中翻了一番,那么在中国目前的现代化浪潮中,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他自己的生命周期中可以翻七番。具体翻多少倍或许大家都没有概念,但是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就不难发现这是事实。

中国的发展源于其独特的文化、辽阔的国土、庞大的人口、悠久的历史和语言。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是推动这个文明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她是仅有的四个文明古国之一。灾后她为什么能站在世界的东方,与她的文化息息相关。她强调和谐,重视家庭和家庭。外敌的每一次入侵,不是她的文明的消失,而是文明的包容与再生。她幅员辽阔,东升西雨,她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资源,保证了她的发展需要,也使得任何入侵者都无法完全消灭她。

人口是一个国家前进的负担。庞大的人口基数将减少任何发展的平均数量。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中国自己的需求都能消化所有的生产。

五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文化传承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及独特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形态创造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同时造成了对全世界强力的“震撼”。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了5000年,延续至今,实现了现代化。这一文明古国与现代国家相交叠的国家,张教授称之为“文明型国家”,并归纳出其八个特质,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我们有上千年的传统,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不会照搬西方或者任何的模式。相反,它汲取各大文明的优点,又可以继续保持自我,同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人视国家为文明的守护者、管理者和体现者,其职责是维护统一。中国国家的合法性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之中,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在经济方面,历史传承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混合经济。这是由“文明型国家”的基因决定的,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尽管还有很多问题,但大的趋势不能改变。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致力于在全世界推行自己的民主制度,但这种民主制度在非西方国家极难成功。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文明和历史传统决定了非西方国家采用西方民主模式的成功率较低。但是西方国家为什么还要不断地推行他们的民主制度呢?

我认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以民主为幌子掠夺发展资源的目的。如果说“一战”“二战”是通过占领领土,扩大疆域来达到获取更多资源的目的的,那么先进西方各国以推行民主制度的名义而不惜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就是另一种模式的资源掠夺。从美国、日本等国过去针对中国稀土政策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中,不难看出这些国家的不良意图。

因此,我们要充分警惕,为了祖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合理规划,而不是为了**家庭的长远利益。

在确立“中国崛起”自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能被西方国家所描绘的美好民主假象欺骗,实事求是求发展,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震撼》读后感(篇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我认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生活和哲学的载体,是先哲们的经验总结。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

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

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可以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一种转型,而是一种创新——在不放弃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吸取他人的长处。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同时又是“百国之合”。历史上中国也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

这个国家的特点,人口、地域、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最大的市场,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地理有世,我们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独立的思想体系,以及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级因素,很可能一瞬间就转变成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百国之合”变成“百国之异”。

“百国之合”的人口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百国之合”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合”的传统成为不同传统对抗的借口,“百国之合”的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冲突的根源。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完全被西方话语所俘虏,导致国家的崩溃和经济的崩溃。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中国人民,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的发展缺乏信心,直到今天。对于腐败、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笔者并没有回避,而是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告诉我们这不仅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尚未解决的普遍矛盾。

与以往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成绩,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

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

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这部著作,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中国问题”。比如,有人说中国的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算是一种上升呢?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谈到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然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发人深省的讲话:

“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如人口在5000万以上)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

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

到目前为止,瑞士的住房拥有率只有36%。对于大多数瑞士人来说,在35岁之前拥有自己的房子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古人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陈平教授说“《中国震撼》给我们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强烈的思想震撼”,我没有受过多少西方教育,观感也同他一样:

《中国震撼》震撼国人的思想。

《中国震撼》读后感(篇5)

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感觉读来震耳发聩。作者以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审视国人,给我们这些只知埋头苦读的学子推开了一扇新窗户,用一个新视角来观察中国,观察中国人。

作者走访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接触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再回过头冷眼观察自己的祖国、同胞,会有些什么感想,这让我很感兴趣。

书中,在“重新认识中国”一节中,作者劈头第一句就引人入胜:与西方相比,中华文明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传统。西方的传统更多的却是“三人行,我必为师”。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永远是抬头看人,对待他人,也是一副谦恭的态度。而西方人却是高高在上,胜气凌人,低头俯视他人,上天入地,唯我独尊,就算是到了今天,黑种人和黄种人仍然是他们歧视的对象。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差距也反映在这些文化身份上。

例如,普通中国人为之奋斗一生的“房子”问题,在西方国家就没有这么看重。中国人最看重房子,认为必须拥有自己的房子,才能算有一个“家”,而地球另一端的许多国家,对这却看得很淡。中国人太多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住房竞争激烈是正常的。

但事实上,中国人的住房拥有率绝对高于许多人羡慕的西方国家。中国人的生活比他们想象的要好。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短短几十年中,中国稳步发展,gdp不断上升,事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指标已经赶超日本,仅位居美国之下。一个被欺负了100多年的大国,已经从贫穷走向繁荣。但在许多国人看来,中国似乎还是不堪一击,有着种种的不如意,存在这样那样的阴暗面。

所有总有一部分国人削尖脑袋,利用种种途径,想方设法跑去国外生活。其中,既有富有的投资移民,也有一些罕见的人才。不可否认,这些人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但在我看来,采埃孚做得还不够。采埃孚应该努力吸引人才,比如创造宽松的环境,改善福利待遇,把人才用得上,而不是把他们送走。

我认为中国人是重视感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物质更重要,但是,这种关系正在慢慢变浅,人与人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冷漠,从以前赛家人的亲邻近睦,变成互不相见的陌生人。中国正一步步改变着自己原来的面貌。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了5000多年。

从各国悠久的文明史来看,中国绝对是最好的国家之一。然而,历史不等于现实。过去不再辉煌,但在现阶段,国力还不够,是没有用的。

就算我们有再多的文明积淀,也无法得到其他人的尊敬。中国最需要的是强大的综合实力。只有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完善的人才资源,别人才能从平等的角度与你沟通。当然,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仍然需要传承给我们。

中国崛起的关键是立足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许多先民用自己的智慧为中国的发展筑起了一条发展之路。中国人的梦想沿着这条路飞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困难,但中国人不能被吓倒。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荣誉和自豪感。中国正在崛起。我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有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愿意为中国的崛起鼓掌!

中国的尊严不容侵犯,中国人的地盘也不是谁都可以插一脚的!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的崛起,让世界各国都来关注。中国,加油!

《中国震撼》读后感(篇6)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以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性质而崛起的莫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

中国崛起的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其总体的成功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而走向更大的辉煌。从更为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环顾今日之世界,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这种“文明型国家”不需要别人认可也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过去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这就像汉语扩大自己的影响,不需要英语的认可;就像《孙子兵法》不需要克劳塞维茨来认可;就像孔夫子不需要柏拉图来认可;就像中国的宏观调控,不需要美联储来认可。但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我们也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维系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其相对完整的国家形态至少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中华文明是一个主体文明,不是一个次生文明。小国经不起风浪,而大国遇到风浪,东方不亮西方亮,回旋余地大得多。我国辽阔的疆土也是绝大多数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强势政府的传统和现代国家的体制建设,使我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强大的国防能力,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百余年的“挨打”问题。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使中国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传统。我们在政治、哲学、宗教、语言、教育、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军事、体育、医学、饮食等领域内都有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东西。这种传统的丰富性、内源性、原创性和连续性都是其他民族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愿意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我们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中国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可以融多样为一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观。中国人目光比较远大,思维方式更注重整体效果。中国人历来把国家长治久安、国运昌盛放在一个极为突出的地位。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特点是“百国之和”。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庭、家族、宗族纽带而形成的社会,而西方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所以一个政府如果不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不能处理好大灾大难,就会失去民心的支持,失去“天命”,最终被人民推翻。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但是如果我们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放弃中国模式,转而采用西方模式,那么我们“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可能很快就变为我们的最大劣势:“百国之和”变成“百国之异”,强调和谐的政治变成强调对抗的政治。我们“百国之和”的人口将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中华民族崛起的梦想将被彻底断送。

《中国震撼》读后感(篇7)

另一点是贫富差距。人们普遍认为,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是犯罪的根源。中国存在着东西部间的差距,沿海内陆的差距,城市农村的差距,以及城市内部的差距。中国幅员辽阔,贫富差距自然比其他国家复杂。

但这不一定都是消极的,正如作者所言:“关键就是看能不能在比较富的地区和比较穷的地区建立良性互动的机制,如果是良性互动,这种差距带来的正面效应会比较多。”

另外,书中提到的“文明型国家”,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何为“文明型国家”呢?按照作者的解释,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

作者认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这个见解对于深刻认识***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如文中所讲:“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这是和平发展的兴起,也是震惊中国的第一次冲击波。

书中又提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是一部动荡和战争的历史。

”其实中国也可以用残暴的武力面对外来入侵,但是她没有,她靠着自己坚韧顽强的毅力取得了最终的解放,靠着自己和平发展的理念书写了光荣的革命史。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文明发展的道路,是创建“文明型国家”的必经之路,这取决于中国的国策方针、取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取决于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也取决于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文明历史传统。

作者还在书中阐述了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沉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在此基础上,该书客观地指出,尽管今天中国仍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相同的政治制度,才能建立一个现代国家,但他们的观点在中国却被边缘化了。

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和国家,中国现代国家的制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

中国崛起的背后,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具有实践理性、强势**、稳定优先、民生优先、渐进改革、序列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八个特点。这些是作者对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崛起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经验。

高铁的出现可以说反映了中国发展模式背后的基本思路。这本书还特别提到了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之间的各种联系。高铁作为一项新技术,在我国逐步得到推广和发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

”是建设高铁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先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通过谈判让世界四大公司转让部分高铁技术,然后组织自己十多万的科研人员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高铁技术,这也是中国模式的战略思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自己优势;在对别人之长进行学习、消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实现对西方标准的超越,并最终影响世界。沿着这条思路,推进各项改革创新的成功率会比较大。

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薄、基础差、资源缺、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各种不良现象如城乡差距、腐败问题、房价问题等也一直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那么想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多做事都是不可想象的,想要保稳定、促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

中国的崛起也是政治话语和政治价值观的崛起。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是非常重要的,而政治话语的核心是概念。中国的崛起确实令人注目,但崛起背后的概念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关注。

为此,作者梳理出了八大中国理念: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

我们可以将这八大理念与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相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提到了“民生为大”,民生,顾名思义: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

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的国情,中国仍然无法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制度。书中提到:“民主的价值在于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和人们高品质的生活,而民主的程序和形式应该由各国根据自己的民情和国情来探索。

”因此,民主不能盲目跟从,而应适应自身情况,实现新民主。民主政治制度及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建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但也不能不顾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全套照搬,正如作者写的:“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

”实践表明,不管什么政治制度,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良政’才行,落实到中国人讲的‘以人为本’上才行,无论是什么制度,最终都必须体现在人民的满意和认同上,这才是民主的实质,光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不够的,优质民主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在书中,作者撇开已经泛滥化的“民主好-**坏”的二元对立,从**行政的结果,而不是程序,来评判政治制度的优劣及活力。**的成果是以预期寿命、富裕程度和公共基础设施来衡量的。这样一来,他一下子就跳出了“西方民主普世性”这样一种制度预设的陷阱,转而从头分析全世界各个不同国家采用不同政治制度后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乃至国际竞争力。

在他看来,西方民主的“普世性”不过是个传说。这种建立在发达的市民社会、法制社会和雄厚经济财力基础上的“一人一票”制民主,原本就不适合在文化和政治背景极其不同的非西方国家复制,更何况,“一人一票”制民主已经被简化成一种程序民主,凡是采取这种程序的就被西方欢迎,认为已经拥抱了西方文明,而凡是不采取这种程序民主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即使已经取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巨大成功,也毫无“民主”可言。

民主形式要结合每一种文明的内在特点,遵循其内在逻辑。因此,民主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能盲目采用西方的标准。迄今为止,西方民主制度在一个非西方文明国家从未取得真正的成功。西方文明强调的是个人价值,而中华文明甚至东亚文明强调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而形成的秩序,因此西方讲究的是不同个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博弈而带来的相互制约和平衡,而中华文明则更能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统一的基础上前进。

因此,中国共产党强大而单一的领导,比西方的竞争方式更复合中国乃至东亚国家发展的需要。

作者顺着这个思路,非常精辟地分析了诸多非西方国家采取程序民主以后的经历和遭遇。俄罗斯采用西方模式,经济大幅下滑;冰岛投民主党一票,但未能治理国家,宣告破产;台湾因黑金政治,经济停滞20年。在多数国家,由于原本存在着的种族、族群、宗教、地区、历史差异,“一人一票”制民主迅速撕裂了原有的伤口,使得本来就难以磨合的各种利益不同的群体摩擦升级,加速了社会的**和冲突。

在贫困仍然困扰着的国家,文盲和穷人被轻易地拐走了他们的选票,转而为政治家族或者各政治利益集团所用。笔者一次又一次强调**的整合能力在矛盾重重、社会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世界太复杂了,不能用民主或民主来评判。我觉得作者的划分是很有浅显易懂并有道理的,只有两种,良政,和劣政。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本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符合善政的基本要求。现在,发展遇到了挑战。通过反腐、精简、开放能否顺利解决,是最好的试金石。

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底蕴,而如今依旧处于巨大的怀疑的阶段,这样会迫使中国人不断反省,不断探索改革,而欧美对民主政体的自负与自信,像极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帝王对自己**王国永恒不变的幻想,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封建**作为适应时代的产物,辉煌了2000年而瞬间崩塌,而资本主义与民主体制,作为当今时代的产物,能辉煌多久,可能只有历史才会告诉我们答案。

还记得中国的gdp刚刚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当时并不信服,现在已经翻了一番。因此,日本不是舔着脸欢迎中国游客来日本旅游消费吗?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正在发生变化,这一点早就得到了嗅觉最灵敏的商人的认可。

我想重申我一开始所说的,事实上,中国的角色已经颠倒,你可以站起来。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历史迟早会说,中国可以走出富强之路。1467.COcN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中国模式”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震撼了世界,《中国震撼》这本书让我更客观的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到我们正在经历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尽管中国的发展道路将充满曲折和风险,但只要抓住机遇,发挥好自身优势,未来依然是光明的。

现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足以震撼许多西方国家和世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虽然暂时在一些方面没有别人做得好,但我们只要坚持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方位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更大成就,中华民族必将不断震撼全世界。

总的来说,中国崛起,对我们青年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国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是非常有指导方向的意义的。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得世界风云激荡,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值得我们拭目以待并参与其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最棒的时代。

《中国震撼》读后感(篇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我认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生活和哲学的载体,是先哲们的经验总结。

要有所作为,就要学习,要增长知识,要知道古今中外发生了什么,不出门,就要学习,要使人成为理想的、有道德的、有修养的人,要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学习。读书是对自己的充电过程,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特别是我们执法单位的职工,就更加需要读书,才能日新月异、不断更新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本次读书学习活动推荐的三本书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对**工作人员来说,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国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

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

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可以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一种转型,而是一种创新——在不放弃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吸取他人的长处。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同时又是“百国之合”。历史上中国也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

这个国家的特点,人口、地域、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最大的市场,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地理有世,我们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独立的思想体系,以及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级因素,很可能一瞬间就转变成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百国之合”变成“百国之异”。

“百国之合”的人口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百国之合”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合”的传统成为不同传统对抗的借口,“百国之合”的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冲突的根源。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完全被西方话语所俘虏,导致国家的崩溃和经济的崩溃。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中国人民,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的发展缺乏信心,直到今天。对于腐败、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笔者并没有回避,而是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告诉我们这不仅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尚未解决的普遍矛盾。

与以往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成绩,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

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

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有一个超大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它将开始改变世界。

这部著作,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中国问题”。比如,有人说中国的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算是一种上升呢?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谈到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然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发人深省的讲话:

“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如人口在5000万以上)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尽管这些国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更不要说腐败到骨子里的很多非洲所谓的民主国家了。”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

“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

’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到目前为止,瑞士的住房拥有率只有36%。对于大多数瑞士人来说,在35岁之前拥有自己的房子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这部著作,给我的又一个深刻印象是,这部著作既保留了他那些“原生态”文章的风格,又把他那些一以贯之的观点进一步逻辑化了,可以说已经成为“张维为中国观”的集大成之作。我注意到,这部著作有一个副题:“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他在这里讲的是“文明型”,而不是“文明”。按照他的解释,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

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因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我认为,这个见解对于深入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破解我国发展的难题,思考我国长期发展的目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张维为先生的工作和观点最初是在国际交流中形成的,或者是在与外国人讨论如何理解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但对于每天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来说,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这几年,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本来是一个好事,说明中国又要往前走了。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要回过头去看一看已经走过的路及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要向前看一看前进的路上会有哪些困难和风险,这一前一后一看,各种各样的议论包括质疑就随风而起,有的人的头脑里甚至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念头。

对于这样一种社会心态,我们既不能过度解读,也不能忽视引导。读一读《中国震撼》,对于我们怎么样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怎么样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怎么样认识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有好处的。

古人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陈平教授说“《中国震撼》给我们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强烈的思想震撼”,我没有受过多少西方教育,观感也同他一样:

《中国震撼》震撼国人的思想。

《中国震撼》读后感(篇9)

读《中国震撼》有感(一):民富国自强

张维为先生的《中国震撼》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此,我深以为然。

的确,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决定了这个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在艰难的发展道路上没有迷失自我,她在摸索中找准了新的坐标新的点。她的崛起也许会给西方国家带来冲击,但对中国人来说,她只是顺应了自然,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正如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中所说,中国有着自知之明,她读懂了自我,知道自己的优劣,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循环前进,才有了今天的全新面貌。

曾几何时,我们国家的一些知识精英,执迷于西方政治话语,希望中国能尽快融入到西方国家代表的所谓主流文明,急功近利地要把中国带向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似乎只有西方民主才能救中国。事实证明,盲目追求所谓民主,不顾民生,结果是国家的毁灭,而不是国家的发展。转过头来看看,远到东欧各国的剧变、前苏联国家的**、南斯拉夫的解体,近到伊拉克、菲律宾的政治动乱,他们为民主转型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

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富国自强。

中国的崛起不同于以往西方国家靠殖民、奴役、侵略、践踏的手段来获取的所谓崛起,中国的崛起是用和平方式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靠”以民为本”、”坚定不移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人口多,疆域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未必代表着国家的强大。

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以往中国各朝代的制度有的曾经辉煌闪耀过,但最终都化为了尘埃。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理念,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任务,”坚定不移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汲取了其它文明的一切长处为我所用而又保持了自身的长处和优势,通过自己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得中国这只雄鹰再次鲲鹏展翅,鹰击长空,飞向西方文明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而震撼了西方所谓民主国家,震撼了整个世界。

”时来风送滕王阁”,我们坚信,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将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着,在崛起的道路上她可能继续经历着磕磕碰碰,但其崛起的势头已不可阻挡,其崛起的方向已不可逆转,她必将以其独有的发展模式和成效带给世界更多的震撼!

1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刘晓妮

读《中国震撼》有感(二)

近段时间,柴静女士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风靡各大社交**,大家争相**,看后也都啧啧。似乎此时一切的一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借雾霾之手宣泄各种情绪。接踵而来的就是各种关于纪录片的论战和**诸如其政治意义的话题。

此时我突然想到张维为教授的一本著作《中国震撼》。这本书我曾经仔细通读过一遍。我认为今天的社会问题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也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待这个复杂的社会。

无论是柴静女士的纪录片,还是张教授的著作,都为我们剖析社会提供了一个敏锐的角度,正如哲学为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方**。今天我想谈谈《中国震撼》这本书我的读书心得。

这部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中国问题”.比如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崛起?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谈到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然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发人深省的讲话:

”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尽管这些国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

”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

’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到目前为止,瑞士的住房拥有率只有36%。对于大多数瑞士人来说,在35岁之前拥有自己的房子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这部著作,给我的又一个深刻印象是,强调了”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一概念。按照他的解释,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

因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性质的国家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个人认为,这个见解对于深刻认识***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对这本书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它全面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动力**。他认为,人多、民主制度等不一定导致经济起飞。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其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中国。

中国的优越正是在于能够有效开发人口红利——通过制度的改善和限制的逐步放松,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经济自由和保障,才能建设起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一方面,中国逐渐放宽管制、推动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地方**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强大的底层动力;另一方面,强大的**政治形式产生了巨大的资源动员,确保转型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张教授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自信”.是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当今的时代仅仅是物质丰盈已经不能满足综合国力竞争的需求。在许多情况下,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中国共产党是没有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健康的民族自信。

因此张教授的著作为国人再一次”开眼看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国人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脉搏,有利于辩证的看待自己的国家。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有一个超大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它将开始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