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十四篇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7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十四篇。

大学生范文网编辑为您准备了以下关于“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的范文,观后感是否包含一些核心部件呢?看待观后感,写作技能对观后感的作用排在感受之后,真情实感大于技巧,希望您能够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会为您提供更多的相关内容!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1

(三)农字当头

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河长江流域肥沃的冲积平原曾经是我们祖先的粮仓。如今,周边地区依然富饶,但显示其活力的不是土地的产出,而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这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骄傲,但更多的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无奈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的农民除了在农耕文明的古代享受着重农抑商的荣誉之外,在很多城市人眼中,农民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贫穷、落后、过时的代名词。都市人用以种严苛的目光审视着七亿多的中国农民,尽管我们住着农民工盖的高楼大厦,吃着亿万农民中的粒粒盘中餐,可农民工依旧住不起城市最角落的平房,农民工的子女依然有很大一部分读不起清高的城市学,农民用渴望的眼生仰望着都市的灯火纵横,卑微的身份伴随着中国的农民极为漫长的一段时间。恐怕这种城乡格局只有在中国才如此突出。

(四)苍茫大地

从无数的诗和歌中,大地被称为母亲。无论你生活在农村,还是钢筋混凝土丛林,我们的土地母亲都无私地照顾着我们。然而,自从工业号角响起,我们的母亲已不再充满生机和活力。

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的一切生存和发展都有赖于地球的丰收。然而,面对我们脚下这片珍贵的土地,人们不得不担心这块土地能承载多少中国人。

然而,粗放的土地利用不能满足13亿人的粮食需求,也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后果。

不仅如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最终承载的一切都是土地。

当然,经济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不断改进也是必然的。就像破茧成蝶一样,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无论中国的文锋是否得体,都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

这是检验人类智慧和灵魂的时候——痛苦过后,它需要反思,这是涅槃的最好基石。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有理由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2

花了一下午和一晚上的时间把时长将近七小时的,分为、、、、、、、,以及,共九集的《国情备忘录》的**一口气看完了。有点儿累,却感想颇多,却又有些不知从何说起,我不是国家的管理者,只是一个无名的愤青学子,不能面面俱到,只想谈谈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够有些想法的方面谈一谈,抒发一下心中积郁的情感。

我不是一个快乐的人,所以我看到的问题多于成就。毕竟,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比那些发达国家更困难。但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怀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这一备忘录只为我们提供了宏观和感性的图景,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回顾30多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下一步发展的大方向的机会。其中,用数据和**展示的伟大成就,真是振奋人心。但比较而言,其中那些十分有冲击力的画面展现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更让人揪心,比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及空巢老人问题等,不禁让人感到或是心疼、或是酸楚、或是压抑、或是愤怒。

我们面临的问题十非常严重和紧迫的。我们需要智慧和能力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已经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

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原则,稳步完成各方面的发展任务。

解决大多数问题的办法,一方面是引起领导的重视,实现宏观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落实;另一方面是由民间力量监督。

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说说我的感想:

对于中国之谜的第一集,我觉得这只是经济学家用西方的研光、思维和理论来理解中国的疑些问题。总有一天,这些问题会在人们的研究和探索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些谜语并不违背客观规律,但人们暂时看不透,但我相信这个谜语将来会得到很好的解释。但对于如何发展、如何发展、朝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些球迷似乎并不是那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到生存和发展。有时,在各方利益面前,有时政策可能无法有效执行,这时,人民的利量被迫发挥最后的监督作用。就像数万名获得国际大奖的摄影师记录下中国一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长江的污染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看着被污染的河流,我们怎能不心疼!浓烟滚滚的大烟囱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害怕呢!水是生命之源,空气是生命之力。

不保护好水和空气,人们怎么生存。以污染为基础的财富是毫无价值和不可持续的。正如温家宝总理说的,“我们不能犯下不能更改的历史性错误”。

作为普通的民众,一方面我们能做的是小心谨慎的保护好身边的环境,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便丢弃对环境破环很强的类似电池等污染物;另一方面,保护好身边健康的绿色环境,参加环保组织组织的绿化行动等,为美好的生活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要实现这场“战斗”的胜利,必须发动群众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

人口问题,是一个涉及国策的问题,普通民众所能起到的作用似乎不是那么直接,但也是不容忽视的,每个普通民众能做的是想办法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这也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出发点之一。至于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该调整,只能依靠专家学者尽快给出正确的方向。毕竟,时间不是在等我们。人口问题事关国家命运,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及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在人口总数的控制上,我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在人口素质的提高上还有巨大的空间需要填补。毕竟,我国不能只停留在低端制造业,要想进入产业链的上游,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前路依然艰巨,在保障受教育人口数量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一个追求创新的国家不能没有足够数量的高端人才。

作为农民的一分子,对于“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和农村问题,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我知道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为农民减免农业税,给农民发放粮食补贴,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事情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由于部分省份、部分地区的相对落后农民的发展还是十分缓慢的和落后的,在全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加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的素质,拓宽农民的收入途径,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已是十分必要和艰巨的重任;另一方面,还要着力解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留在城市的户籍问题、保障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农民需要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的普及和学习。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把知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但也是难点。

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他知道人们话不多,心胸狭窄,知识浅薄,但他仍然谦虚,不敢忘记忧国忧民,仍然关心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希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衷心地祝愿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3

这种救世主的姿态让我非常难受,尤其是最近看了山西矿难的报导之后,矿难倒变成了戏院一般,让人不禁怀疑是为国营煤矿造势,而从前的关于矿难的各种负面新闻也是为今天的结果埋伏笔。我们习惯了太不透明,所以即实不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让人们没有这种不透明的联想。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地方**总是不作为,救世主是更高层次的人。弃了自己一个兵卒而已。事实上,下属注定是替罪羊,否则**会去找那么多好**,但他们领导的是一群混蛋。

仔细想想,官场应该是一个思想高度统一的圈子。它最多分为几个群体进行对抗,但重点是利益的竞争。偶尔有一条线上,上下不齐心的状况,不是上被集体推翻了就是下被停职查办了,因为一个异类会损害一大群人和这一大群人背后的一个个家族、企业的利益,所以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异类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那么如此统一的状况下,为什么出问题的永远是在一个层次的**,这就算仅仅从概率的角度来看也是无法解释的。

再看看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普通老百姓在遭受了灾难之后都是仰着头指望着伟大的谁谁谁来救我们?为什么得救了之后就要不停地过分感恩?其实谁不是一样的呢?

中国的百姓真的是对统治者非常好的一群人,我想既然你们作为人民的公仆,却被这样宠着惯着,明着暗着做了很多公仆可能不该做的事,也只是被善良的百姓们讽刺怒骂了几句就没了下文,他们甚至还是对公仆们有着骨子里的相信。公仆们,你们的过错百姓都没有追究,没有暴怒,一直忍着让着。那么你应该更理智,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

做一个好官只是一个念头的事,只要把自己能够容忍的尺度再定的窄一点,百姓的生活会好很多。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4

观《国情备忘录》有感

很荣幸,在最近几周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概论》课堂上**了中国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曾经的我只能算是一个无知的热血青年,盲目爱国,却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国情。**在这部影片中,我对中国的国情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虽然不是很深入,但我还是很高幸我学到了我不知道的知识。它使我对我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电视台组织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审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成就,就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如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进行客观阐释与解读,是一部国情教育的好教材。这部纪录片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客观地描述了我们的国情,把对国情的认识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国情是我们制定和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的基础,是我们制定和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所必需面对的现实。了解国情,也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振兴民族的关键。

下面通过对影片的**,我来谈一谈我对我国国情的一些认识。

首先,让我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伟大发展。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软实力的增强也是中国进步的有力保障。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就像19世纪末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和70年代的韩国一样,以其经济奇迹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近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已达9。8%,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1978年8%

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2007年达到21737亿美元,增长104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140元,年均增长7.5%。总的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4000万。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但农民收入仍然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耕地红线紧迫、人均煤炭等资源偏低、就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问题。1467.COm.CN

那么我们必须提到我国的人口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不久前进行的。我国人口超过13亿,接近14亿。巨大的人口压力是我国全体公民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不能妄加评论说我国现在的人口现状是以前的错误理念所致,因为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要求,现在,战争的阴云不再那么浓厚,我们发现我国的众多人口成了发展的巨大压力,但是抗战时期,没有那些为了我国解放事业勇于现身的千百万革命先辈,我们怎会有几天的幸福生活。

仅仅依靠策略和小米加步枪吗?不行的。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地球将无法承受如此庞大的人口。

至于人口基数大造成的诸多问题,我只作了阐述。我认为解决中国目前的人口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经过30年的调整和磨合,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了解了人口控制与国家未来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生活质量。

多年的计划生育不仅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且使中国的经济改革形势更加宽松,中国人的进步步伐更加从容。然而,即使维持目前的生育水平,人口规模的压力依然存在。未来的

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中国人口规模依然很可能会突破16亿的承载极限。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第二,要把人口多转化为人才多。在确保人口稳定低速增长的同时,我们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减轻压力。众所周知,我国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高素质人才还相当匮乏,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需要继续加强科教兴国的力度,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培养更多该素质人才,为我国发展贡献更加巨大的力量,拉动我国发展速度,例如,可以通过研发新型高效环保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等途径来解决我国因人口问题引发的能源危机问题,等等。

再来说说我国三农问题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解决了一大批农村贫困人口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

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将达到10%左右。但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性,农村人口仍占60%左右。由于环境的破环,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建筑用地的膨胀,还有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导致我国本来就人多地少的现状更加严峻,农民无地可种,增产不增收等都是我国面临的巨大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因此,我认为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从根子上入手,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行为,把土地还给农民。我不担心这会使城市房价更高、更离谱。城市缺的不是土地、房子,而是良知和道德!无论无何保证耕地面积不再减少,在此前提下还要提高耕地质量,多年的耕种,化肥农药深入土壤,破坏了土地肥力,我们要爱惜土地,提高土地质量,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得到自己需要的粮食。

二是解决农民离土外出务工的一系列问题,一年一度的春节显示出农民工的巨大潜力,使他们的问题成为全国性的难题。我想,他们要求的并不多,能够保证有合理的工资待遇,不欺压农民工,压低工资甚至拖欠工资,给予合理的安全保障,出现工伤问题时能得到**支持,保护自己权益,也许,仅仅解决这两个问题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了。

最后说说我国资源状况。“地大物博”自古就是中国的经典写照。唐宋八大家族的首领韩愈建立了最早的可以根据证据检验的记录:

"受报收功,极炽而丰。物众地大,孽芽其间"。从中国资源的总量和数量上看,中国的家底很厚。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配得上富饶二字。我国有170多种矿产资源,有不少矿产资源在世界排名中毫不逊色:我国煤炭可采储量占全世界11.

09%,在世界排名第3位;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4位;我国钨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5%;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锗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50%;钼储量世界第二,占有量达24%。

从总量上看,中国的家底厚实。但中国的资源还存在诸多软肋,无论是在数量分布还是质量水平上,远远低于人们的乐观预期。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资源消耗总量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在巨大消耗的同时,我们还存在可以水平低,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

同时,我国还面临着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人均数量。再大的数字,用13亿做基数来除,都将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2%;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

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5%;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地大物博应该退出中国人的思想了,也应该退出世界人的思想。

中国的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的绝对不足。从全国来说,资源都处于不足态势。工业化速率,终于让我们反身自问:

尊奉了千年的"地大物博",是真相还是美丽的误会?这个答案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关于缓解这一状况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发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其次,严厉打击能源浪费行为,保护仅有的自然资源。再次,提高能源利用率,更大限度的利用能源的潜力。

最后,发展新能源,寻找对环境破坏小,能循环利用的新能源来替代现有的不可再生能源。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拙见,不深入,也可能并不正确,但是这只是我**了《国情备忘录》以后的一些感想,一些看法。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还请老师指正。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5

《国情备忘录》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它的主要内容有: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等九集。《国情备忘录》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这是一次全方位展示中国国情的基本状况,一次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发展元素。

通过在课堂上的观看以及课后自行观看,感想、感慨和收获良多。下面仅以第七集——民生纵横,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所谓民生,是一个谈到中国绕不开的话题,它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国情备忘录》之民生纵横反映了中国很多真实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也都看到,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得到了不断的解决,比如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国家一直都在努力。但是很多事情,还远远不够,只是杯水车薪,或是只解决了冰山一角而已,甚至有些事情并不以国家的意志为转移,这似乎有些可笑。这在贫富差距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国家的确在不断的强大,财富迅猛聚集,但是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各种社会福利却总是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形成贫穷越来越贫穷,富裕越来越富裕的局面。这就是中国,两极分化。在农村里,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这几个问题: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等。多少人生病不舍得看,由于药店的药价也成倍的上涨,多少人因此连药也舍不得买了,要么挨挨,要么找点草药。还有那一老一少都有很多问题,有的老人寂寞地守着空巢,有的被遗弃无人赡养捡垃圾为生,或是老得腰也挺不起了还在干农活;小的留在家里的无父母看管成了野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的读书也是个问题,小时候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一生也就这么给毁了……

中国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远有曾经令人骄傲的“两弹一星”,近有神州系列飞船和高速铁路等。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这些科技的制高点,只是呈点状零星的分布在某些领域。翻开这些高科技的背后,看看还有多少的问题。大部分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连年增长的专利大部分是跨国企业的成果。多少企业没有核心的技术,只是靠着廉价的劳动力,榨取工人剩余价值,而且大部分还是被外国人拿去了。多少科研经费换来的只是一纸无用的论文,或是成果走不出实验室。GDP在不断的增长,但其中的多少是被外国人分去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给别人打工。中国的确成了一个世界工厂,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只是被外国人剥削的工人,如此下去中国的财富是在不断的增长,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永远不成比例,永远跟着别人后面。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看GDP,我们必须尽快实现产业的升级,向日韩好好学习,真正快速提高科技实力。

当然这里讲到的更多的是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了成绩。中国的进步与变化绝对是翻天覆地的,但看到问题往往比看到成绩更具有价值,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6

2013.11.4 星期一。

思想政治课上我们组织**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的《资源扫描》、《山水之间》、《中国之谜》三个短片。这三部分对我国当下有关资源、环境、经济以及人口对三者的影响等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描述。使我对祖国的资源、环境、经济以及人口对资源、环境、经济等的影响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也有了很多感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诸多矛盾逐渐凸显。13亿中国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的矛盾,13亿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之谜

说到中国经济,应该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说起。作为世界上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古代最大的农业国到先进的工业国,从当时的饥饿到衣食住行的小康,从过去的贫穷落后到今天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实现了她华丽丽的转身。

再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无论是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危局的西方国家充满了**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要说我们的发展要诀,也许仅需一句话。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句话,就是说,我们国家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看这个情况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把握国情,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础,是实施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客观依据。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

中国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将成为一个难以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提供了一个国家的风景。事实上,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除了人口众多外,由于地区发展、城乡发展、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人们也很难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各种失衡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谜语一样摆在人们面前。

资源扫描

经济发展必须以资源消耗为基础,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和谐。

我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厚,不少资源也都位列世界前列甚。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用“地大物博”来形容祖国的富饶。但不能忘记的是,留在中国这片土地的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资源品位较低;更加特殊的是人均占有量相当的贫瘠,许多资源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我国科技落后,无论在开采与利用中资源浪费严重。

我们应该把辽阔的国土和我国迅速的工业化结合起来。

我们必须要强调资源的人均不足,提倡节约意识。对于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中国来说,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必须发展经济。我们在做自己的选择。

2005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明文规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结构调整和转型,使资源型城市的枯竭的到新的生机。

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大节约了每一种资源。

山水之间

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会让我们产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注。千百年来祖国的大好河山孕育着华夏文明,哺育这中华儿女。但是不得不说,我们差不多在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城市生活垃圾等环境的问题已经恶化到一种极限的程度,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它的话,可能我们的经济就没有办法再持续地那样发展下去,可能我们为将来埋下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

我们不禁要问:搞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我们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很显然,幸福的生活不能建立在恶劣的环境之上。

环境保护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我们的环保工作正处于装机爬坡阶段。国家采取持久的环境经济新政策,运用税收、金融、信贷等经济手段,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虽然要实现上述目标,特别是降低碳排放强度,还需要努力,但中国实现上述目标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我们是资源大国,曾经以地大物博而著称,但拿13亿人口作除法的结果却是人均不足、资源匮乏;

我们幅员辽阔,曾经以山川壮丽著称,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创造了人口大国的灿烂文明。然而,当工业列车启动时,人口负荷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推动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其产品在全球销售时,不可避免地会消耗大量能源,并受到工业化的污染。

但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看到自己:如何继续书写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未来的动力是**?

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发展必定不走寻常路,为了社会美好的未来,我们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也不能肆意地的污染。适应国情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是永远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石。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7

姓名p>

学院p>

专业p>

这个学期,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接触了由央视制作的,讲述我国现状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并且看完了摘取里面精要,整理出版的《国情备忘录》一书。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感觉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我认为,《国情备忘录》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细细研读,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品味书中说得每一句话,提到的每一件事。

下面,我结合本书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国情备忘录》一书,首先提到了中国的经济,我想之所以会把经济作为首要章节,是因为经济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且我国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主要旗帜的。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的经济是一个“世界级的谜题”,因为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复杂的经济情况。中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济政策,其他任何一块石头都很难在中国完全适用;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际经济形态,任何经济行为都可能影响世界。

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可想而知。

接下来,书的第二章提到中国的人口。关于这个问题,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那个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哈佛演讲时所提出的经典的算术题:“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任何一个大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13亿人口的事实,显然给这个富饶的资源发展形式重重地泼了一盆冷水。如何解决13亿人的衣食住行问题?在中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只能依靠自己。虽然计划生育的政策并不被外国主流政策决策者们看好,虽然这个政策在将来很可能导致4-2-1的家庭格局,给独生子女带来来自长辈的生活压力,但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优点和缺点必如影随形,关键的问题是,当它能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时,我们就应当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掉一些私人的利益,支持国家的政策。

可以说,计划生育的顺利实施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中国被就业、养老等与人口负担有关的问题拖累。

本书的第三章,是关于农村的问题的**。通过对农村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农村人民的现状简单的来说就是“有饭吃,没钱花”。改革三十年,中国农民前所未有的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特别是在袁隆平等专家的辛苦工作下,“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

但是,也可以看到,“三农问题”中剩下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很严重,尤其是有关农民收入的问题,农民如何突破温饱,奔向小康,成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一块经济短板。对待农村,究竟是该扶持还是该改革?我认为,从日益壮大的农民工群体和日益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也许中国**只有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才是最合适的道路。

剩下来的几章,提到了中国的另几个国情:18亿耕地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有足够的耕地来养活人民的问题;能耗高资源缺乏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分配剩余资源“家底”的问题;污染严重,治污难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保日益完善的国情,中国面对的如何有足够的钱支撑起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问题;劳动密集型资本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资本的国情,中国面对得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每一个国情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国情的复杂一面,这些国情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阅读《国情备忘录》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意识到,我国**在各个重要领域中的决策部署,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艰难探索和思考的。未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作为即将成为祖国建设中坚的我们,既不能高枕无忧,也不能杞人忧天,只有塌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学习知识,努力实践,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让中国未来的国情变得更加美好!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8

钱圣华去年**电视台刚播出的时候我就看过《国情备忘录》,感慨良多。 今年学校党党支部每人分发一本《国情备忘录》书,号召每位党员通读,又重温了一遍,又有不少新的收获和感想。

民生,是一个谈到中国绕不开的话题。国家以人民为本,党以人民为本。国家的发展和振兴必须以民生为基础。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享受国家强大繁荣带来的好处。

但现实却是无情的,《国情备忘录》也反映了很多真实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民生,民生问题不断的到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国家往往做出不平凡的努力——投钱和政策,很多问题度的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还有很多事情远远不够。他们只是杯水车薪,或者他们已经解决了冰山一角。也有一些事情不把国家意志当作转移,这似乎有点荒唐。这个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财富正在迅速积累。但是,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和各项社会福利却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大。

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和教育都牵动着数百万人的神经。我出生于农村,对很多问题更是深有体会。在农村,多少人生病不舍得看,现在,甚至药店的药价也成倍的**,多少人因此连药也舍不得买了----要么挨挨,要么找点草药。

还有那一老一少都有很多问题----有的老人寂寞地守着空巢,有的被遗弃无人赡养捡垃圾为生,或是老得腰也挺不起了还在干农活,我不敢奢望民生问题能一步解决,也不可能,但愿社会能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和高速铁路。是的,如果要列举一定还可以列举出一大串出来,但如果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是可以数出来的,我并不认为是有多么的发达。我们不能对彼此视而不见。这些技术的制高点只是分散在一些领域。

打开这些高科技的背面,看看有多少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申请专利,而增加的专利大多是跨国企业的成果。很多企业没有核心技术,而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来提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大多被外国人拿走。

有多少研究经费只是一篇无用的**,或者成果出不了实验室。国内生产总值正在增长,但其中有多少是由外国人分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为别人工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只是被外国人剥削的工人。这样,中国的财富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永远不会成比例,永远会跟在别人后面。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只看gdp。我们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向日韩学习,真正提高技术实力。

附送:《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体会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教学体会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激起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平时听到一堂好课,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在课堂上,他们与学生会不分彼此,似乎自己就是学生中的一员,随着学生激动而激动,随着学生兴奋而兴奋,细想那是原于他们对课文的投入,对教学的投入,对学生的投入,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持久肯定情感,那么学生就能自觉的,积极的参与到语文学***,再主动参与学***中,进**感的交流,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在**国歌的升旗仪式之后,我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了课文,把学生们带进课文。刚看完课文,一个孩子举手激动地说:

老师,当我听你读课文的时候,我想哭。我的心在动:

为什么?他说我很难过,想到解放军叔叔,特别兴奋。 这说明我的这一做法生效了,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了。

曾读过崔峦同志的《学***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一文,很受启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位生动形象的语言。我注重了感情的熏陶, 情境的创设,给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表演得舞台,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发展,这节课我为学生共放了3次国歌,两次是升旗的场面的创设,一次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唱国歌时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创造阶段使课堂气氛变得静态、动态,使学生乐于参与,使学生自觉地置身于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境地。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像学生一样涌动。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的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以一段话演一演,并一起讨论为什么喜欢,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大胆的交流,增强了主动**的能力,提高了交往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蜡笔画国旗,用自己的真诚表达对国旗的热爱。

我想做什么事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在失败中获取经验教训,虽然这堂课不是很成功,但我相信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不断的探索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9

最近,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虽然我是一个女生,但是平时我还是很关心时政的,对祖国的发展动态也很留意,尽管如此,《国情备忘录》还是给了我不小的震撼,让我对祖国的发展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根据中国发展的现状,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国成中面临的问题。它立足于实事求是的立场,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对中国国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不愧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作为一个担负着祖国发展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我觉得该纪录片是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将来讲述一下我的感受。

《国情备忘录》第一集从“中国之谜”说起,讲述了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社会人人自危,连本国经济的稳定问题都难以解决,就更不用说对别国的帮助了,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此时,世界迫切需要一个大国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目前,中国拥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因此,即便是平时对中国有点敌意的美国,也不得不期待中国这个连续近30年快速发展的大国,能够自救,拯救世界经济。中国确实值得所有人期待。它不仅在金融危机中独立自主,更是一个中流砥柱,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展现负责任大国风范。中国的国情确实是“弱”,但大量的统计数据清楚地标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不可抗拒的速度增长,令人惊讶的数字徘徊在“10%”让许多经济学家感到惊讶。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30年后,我国使2亿多的人脱离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逐步开始走向小康,我国的减贫成就是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

不得不说中国已经醒来,世界正在颤抖!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世界改变了中国。现在中国正在改变世界。我相信,未来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从“人口大计”说起,讲述了我国首当其冲的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

根据专家预测,我国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是16亿。虽然留给我们的还有两亿多的空间,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是,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13亿的人口基数,未来的

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的高峰。这意味着,在稍有放松之前,中国人口规模仍有可能超过16亿的生育上限。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继续进行,我们已经预见了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更多的财政要投入到各个相关方面,用以确保我国人民老年也能幸福安康。所以,人口问题依然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观点有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计划生育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有效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为我国经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们也理解了祖国的良苦用心,普遍接受了这一基本国策。

为了今后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第二,将人口劣势转变成人才优势。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各类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把我国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化为人才众多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发展将更加强大。

《国情备忘录》第三集从“农字当头”说起,讲述了我国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约为10%。但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性,农村人口仍占60%左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解决了农村大量贫困人口问题,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使农民走向小康社会。

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城市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差距仍在扩大。目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和农村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稳定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想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我国的土地已经无法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先在仍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国耕地的快速大规模减少,城市的疯狂扩张,工业用地和住房用地的不合理开发,还有一系列的原因浪费了我国本来就相当稀缺的耕地资源。伴随着土地肥力的下降,粮食难以继续增产,甚至增产无收。

因此,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开始外出务工。但是,如此庞大的务工大军需要的工作岗位不可小觑,仅仅依靠城市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城镇化道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工大军的就业问题,缓解我国发展的巨大压力。还有,我国政府继续对农业进行补助。

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农业人口,巨大的补助投入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国政府同时应该加大农田水利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养。解决三农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漫长的过程中,我相信我国领导人一定能处理到三农问题,为我国的稳定发展增加胜算。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从“资源扫描”说起,讲述了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中国地大物博这一观念从古代到现代深入人心,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巨大的沿海经济区,170多种矿产资源,有不少矿产资源在世界排名中毫不逊色:我国煤炭可采储量占全世界11.

09%,在世界排名第3位;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4位;我国钨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5%;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锗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50%;钼储量世界第二,占有量达24%。

当我们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谁能否认祖国留给我们的巨大资源宝藏。但我只能说,也许,这些只是一个神话。只需一个数据就足以把以上的那些值得骄傲的数字丢进深渊,那就是,我国拥有十三亿还要多的人口。

再大的数字,用13亿做基数来除,都将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2%;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

5%;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看到这里我们还能骄傲吗?“地大物博的中国”应该从我们的思想中抹去,因为这一思想使我国人民过惯了铺张浪费的日子。

面对此现象我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政府对我国有限的资源应该有合理规划,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强占乱采,合理安排资源使用,在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达到为民所用,为经济建设所用。然后,加大可以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使本来有限的资源更大限度的为我们多用,减少能源的利用。

同时,寻找新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的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减少对现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最后,提高国民认识,纠正错误想法,我国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源小国,摒弃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为我国资源的节约贡献力量。

这些只是观看过《国情备忘录》之后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不知道是不是正确,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多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一定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崛起之路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10

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农民这个群体占据了80%的人口,这个群体可以一针见血的体现出国民的生活状况,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如今,农民群体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城乡经济的共同进步是最严重的问题。虽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点在目前时不可忽视的。

单单从这片土地上能养育了如此数量的人口就足以另世界折服。而他们也许不知道取得这样的成就,蕴含了中国**多少的艰苦努力和数亿农民的巨大贡献。在无数的诗词中,大地无数次被中国人称作母亲。

无论走在田野、乡间还是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请不要忘记,大地,母亲,不仅养育了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也呵护着我们的孩子和未来

“地大物博”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许正是有着资源上的优越感才使得我们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思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改革开放30年来,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资源不断减少,甚至需要进口。许多人建议,应该将“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等一类词语从课本中去掉,让人们从小就接受要节约能源的教育。

此时,我们不妨重温千年前《资本论》中的智慧箴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滚滚长江东逝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九曲黄河万里沙”……古往今来,我们的大好河山不知被赞美了多少次,可以见得它们有多么壮美,令人陶醉。长江两岸数亿中国人正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

报纸和新闻充斥着污染问题。看着污染事件,我们感叹这些美丽的江山正在悄然消失。环境的问题已经恶化到这样一个程度,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它的话,可能我们的经济就没有办法再持续地那样发展下去,可能我们为将来埋下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因此要端正态度,贯彻国家的方针,还我们后代一个山清水秀的家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几千年前中国就列出了民生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一路走来,民生依然是重中之重。民生问题将是两会每次讨论的重点话题,人民的国家将繁荣昌盛。虽然中国被视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民生这么庞大,这么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课题。

所以民生问题,应当是**的第一位的责任。

一部《国情备忘录》带领着自己纵观我们祖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一部《国情备忘录》让我们坚信祖国的未来定是光明的,势不可挡的,一部《国情备忘录》让我们对祖国重新打量了一番,看到她的繁荣似锦,也看到她的无奈苍凉。虽然我们前面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曲折坎坷、激流险滩,但世界仍将看到的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只有历经沧桑,才能优雅的老去……祖国!

祝福您!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11

——论中国的资源问题

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书中对祖国的描述是:中国位于东亚,太平洋西岸。境内大部分分布在北温带,气候适宜,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其中,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矿产、森林、耕地、水资源、能源等其他资源储量:煤炭、石油均居世界前列。中国是一个真正的资源大国。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我发现,在我看来,中国正在成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问题。

中国的自然资源回收率很低。2008年我国自然资源回收率仅达到30%,远低于欧美等国家。发达国家已经达到50%。这就要求我国加大资源回收投资力度,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的消耗。

我国自然资源短缺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多种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至于我国成为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这就要求我国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改善我国资源状况,保护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快对于替代品的研究,同时还应该积极加入到国际社会的竞争之中去,利用国外资源发展我国的国家经济。使我国资源需求依靠世界,不受国际资源形势的影响,巩固我国自然资源,彻底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情备忘录》让我们更深刻认识了自己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更加地爱上这个国家!因此,展望未来,我们更加自信和充满信心。让我们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团结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12

认识国情

我们深深地热爱我们的祖国,都为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骄傲自豪,同时,我们也为中国发展所面对的诸多矛盾与问题而思考。中国国情是什么?怎样认识我国国情?

《国情备忘录》围绕当前我国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真实国情,为我们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国情提供了一本生动教材。

认真学习本书,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谈到中国的国情,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很难一概而论。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13亿人口和8亿多农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紧缺的资源供给状况;也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具有后发国家的优势;中国具有巨大的城市化空间,这将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增长动能;中国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我们积累庞大的人力资本等等,这些都对,但都不够全面。

《国情备忘录》以广阔视角、翔实资料和权威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国情既是包括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文化等特殊因素的总合,也是中国所拥有的一些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发展优势的总合,正是这些特殊性和发展优势构成了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国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国情的变化,善于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

看完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耕地减少的现状。96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13亿中国人的疆土。俯瞰960万平方公里,你会发现一副美丽的图画。这里有山,平原,沙漠和沼泽。

无论富饶还是贫瘠,枝繁叶茂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但这片承载着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也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快速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我国的耕地资源急速减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我们的土地供应不会有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回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我们已经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30年了,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土地资源问题。当人们审视耕地时,会发现,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实际上是一个没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八山一水一田”之称。在土地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的土地可以用作耕地。我们的土地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土地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10亿多亩。

同时我国的有效耕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在土地勘测规划院,卫星上传的卫星遥感图像随时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2009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当日,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的大小规模建设项目破土动工,全国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同时在卫星遥感图上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进入2009年时,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

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耕地减少直接的后果就是粮食的产量直线下降。2005年春天,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工作报告》中宣布“18亿亩耕地红线”是基于**工作的“硬任务”,也是基于土地工作越来越严峻的形式。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时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制定,是对耕地嫌少的遏制,也是对耕地的保护,是根据我国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和未来农业产量增长情况进行**制定的。

目前,中国人口约13亿。如果说底线是18亿亩耕地,那么人均耕地是1.38亩。按照中国粮食平均亩产320公斤计算,1.

38亩人均耕地的粮食产量是440公斤左右。研究表明,人均每年370公斤粮食是一个明显的限制,基本可以满足粮食消费的需要。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耕地的警戒线规定为人员0.

8亩。未来,中国的人口将会增长。18亿亩耕地确实是我国耕地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数量,食品安全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如果“18亿亩耕地红线”不保,要弥补粮食缺口就只能进口。但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不可靠。全球粮食年**量仅为2亿吨以上,而中国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

一旦我国粮食短缺,国际粮价将飙升,从而引发世界粮食危机。

而且,中国耕地数量过少,也会影响社会问题。大量耕地被占用,农民失去了世代生存的基础。很可能会有大量农民没有土地、没有就业和社会保障。谁来保证7亿多农民的稳定?土地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土地出了问题,就会有无尽的麻烦。

二、我国的耕地承载能力逐渐下降

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另一方面,耕地承载力接近极限。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它所承载的人口上时,土地就更加捉襟见肘了。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

人类的一切生存和发展都有赖于地球的丰收。然而,面对我们脚下这片珍贵的土地,人们不禁要担心这块土地能承载多少中国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亩

5亩。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

在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的26个国家中,中国的人均耕地仅略高于排名倒数第三的孟加拉国和日本。但在这不丰富的耕地资源中,随着工业建设的逐步发展、生态环境的转换、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灾害的破坏,正在破坏我国原有的耕地。

耕地面积减少本身就是一种后遗症,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许多耕地面积减少的地区都位于优质耕地地区。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为稀缺资源。不仅耕地数量有限,质量也有限。如果过度使用,耕地最终将结束其耕地使命。

中国的耕地,正在遭遇耕地过度使用的威胁,其承载力也面临着逐渐下降的现状。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和历史增长趋势**,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这一历史时刻并非遥远的幻想,而是在15年后的2025年。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爱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是我国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每一个公民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和遵守的责任和义务。

耕地减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命题,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不能成为占用耕地的理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缓土地减量,保证优质耕地的质量,保证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我们应该敬畏和感激地对待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并将照顾我们的后代。

耕地资源的逐渐减少,是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中的一个。还有更多的人,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和危机正制约着我国的持续发展,也为我国13亿人民敲响了警钟,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本书,我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无论是了解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还是解决中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都应该以国情为出发点进行思考。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首先决定于中国能不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13

看完《中国国情备忘录》的纪录片,我对中国当前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中国的后代和13亿人口基数的一员,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中国陆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八,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外贸规模居世界第三。

这些数据事实足以反映中国幅员辽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情况,这些辉煌的排名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兴奋和自豪。有一段时间,我和许多普通的中国同胞一样,深深感受到自信的膨胀和强大祖国的支持。

但是,正如纪录片所说,任何被13亿分掉的显著成就都是微不足道的。当将这些这些总量换算成人均占有量时,我们的排名远远靠后,而我们的自豪感也变得毫无缘由。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巨大的现实,不管外国杂志如何吹捧中国的成就,不管gdp如何持续的增长,不管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多大的改善,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国家存在着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复杂的问题,我们的国家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对中国贫富差距、地区资源分布不均、发展水平不高深感震惊。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是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难免让人心痛。我们也看到了深刻的现实: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我们确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的经济负担旋转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没有时间和闲暇时间来停下脚步,好好保护我们破坏和修复污染的家园的环境。我国的环境质量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难道这真的是一个国家的代价吗?这个国家遭受如此严重的破坏,我们不想为了换取物质产品和持续的gdp增长而生活?当然,国家和有抱负的人民已经作出了努力,但沉重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逐步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仍然依靠不可再生资源来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转。但是,我国在资源利用率和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虽然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但是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人才在整个人口比例中却是极少的一部分,

这对于国家的创新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二战后,日本的物质资源几近匮乏,但由于人才的大量存在,日本逐渐走向繁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国应该在很多方面向邻国日本学习,提高人才素质,提高技术水平,而不仅仅是制造业大国。

为了祖国的未来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的年轻一代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21世纪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我们不能以牺牲我们后一代的环境来换取自己的物质满足,我们不能因以往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地前进奋斗,我们要以坚实的步伐坚定的信念扛起明日的中国,真正赢得世界的信服和尊重。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14

在生活中的经济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些简单的经济常识、判断经济形势的方法和对经济的认识。《国情备忘录》这部短片更是从国家的高度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经济问题甚至是发展问题。这种物质和氛围促使我们思考个人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后,中国经济走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23倍,进口总额增长87倍。

中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从1978年到2007年由第29位跃居到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近8%。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逐步超过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2007年,中国的gdp超过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德国。从进出口贸易、经济总量等宏观经济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渐成为工业,我国供应着世界上多数的工业产品。中国生产世界三分之二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播放机和鞋子,以及几乎所有的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美国《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 “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 拉美第一大周刊《请看》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30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果。

但是,这样的成绩仍然让我们的领导不高兴,因为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人口问题。中国的任何伟大成就,除以13亿,都是微不足道的;中国的任何小问题,乘以13亿,都是难一项象的大问题。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水资源理论储量居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储量也居世界前列。我国耕地、水资源、森林、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分别占世界资源的7%、6%、4%、1.8%、不足9%和不足5%。

虽然资源总量非常丰富,除以13亿,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第三个生育高峰。那个时期出生的孩子现在已经开始结婚生子了。中国又一个人口生育高峰不可避免的来临了。虽然与前三次高峰相比,这一次只是小幅的膨胀,但社会公共资源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抢夺。

伴随而来的就是接受初高等教育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失业问题。这些问题成倍增加,是难以想象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至少会困扰中国几十年。因此,即使各领域发展迅速,中国仍将面临日益突出的人口问题。

作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我们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年轻一代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即便如此,我们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肩负起民族的重任。此外,我们要以新的面貌抓住历史机遇,为未来不懈努力,为民族复兴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高中入国旗申请书

下一篇:军训作文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