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陶行知观后感精品十一篇

陶行知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8

陶行知观后感精品十一篇。

作品名的观后感主要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写观后感考察的是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大学生范文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观后感”可以为您带来新的视野,请邀请朋友一起去看这部电影分享快乐!

陶行知观后感(篇1)

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老师爱学生,有教育,学生爱老师,所以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师是清贫的职业

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往往是花香、绿叶的荫、老师的梦,常常是优雅甜美的笑脸、书声。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如此,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在今天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要抵御各种“金钱至上”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强师风师德修养,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去赢得社会的敬仰。人们常用“辛勤的园丁”、“精神雕塑家”等闪光的词句来形容和赞誉教师,这些美喻鞭策和鼓励着教师努力进取,甘愿吃苦,乐于奉献,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教师精神”。这种精神使教师淡泊名利,超脱风度,对讲台情有独钟。

三、教师是影响深远的职业

陶行知先生历来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家不重师,则家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简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在这之中又特别强调“小学教员教得好,则一二

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可以成家立业。否则,它就会变成害群之马,也就没有希望了。”“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

众所周知,德国战胜法国归功于小学教师。”……“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的治乱。”的确是这样的,小学教师之于今日的意义依然不仅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和很特殊的年龄阶段,因为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早晨,我们将以什么去呵护孩子的这一段生命旅程?

现在我教的是一年级的新生,刚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我所教授的课程是体育与健康课,是他们人生中体育的“启蒙”者,我深知责任重大,他们以后是否有个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好的体质这与我有很大的关系,我将会用我最大的努力去引导他们。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的教师工作,全面落实到我的课程上。我愿做一名“有爱”的教师,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观后感(篇2)

● 泗阳县进修附小朱丽

寒假,我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感触颇深,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平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集中体现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在这些年的教育文章阅读中,还从没有一本书这样打动我。陶先生宛如一个慈祥的长者,与我对面而坐,侃侃而谈,没有架子,没有官腔,说的都是最质朴,最掏心窝子的话。

但这话语中蕴含着的却全都是朴素的真理,是陶先生一生从教的经验之谈,是站在中国教育整体的立场看问题而又以最具体的例子和最通俗的语言向你讲解的过程。读后,感觉如沐春风,胜于自己苦思数载所得,现就管中窥豹的一点认识,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几点肤浅感受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爱,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情感基础。每一位老师都必须明白,今天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学校的财富。

每个老师都必须知道,没有学生不能教,只有老师不能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教的老师。

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须的,也是他的学生所获得的”“爱”也是一种教育,用师爱与学生建立起感情,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和成才,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品德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学生严师益友。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热爱和从事教育工作岗位,全身心的扑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有些教师工作几年后会有工作倦怠。他们认为教育工作年复一年地重复,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但陶行知告诉我们,教师虽只教一二十个学生,或一二百个学生,但这学校小而言之“关系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教师的手里”。并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读到此处,我不禁精神一振,检查起自己的思想深处有无倦怠。我觉得这些话足以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那就是把自己教育的几十个或几百个孩子扩展成几十个或几百个家庭的希望,这些家庭的未来及这些孩子的一生都操纵在你的手中,看你如何去引导他们成材,那么这工作不重要吗?

不需要你殚智竭力地去教学吗?

三、 教师要坚持学习

教师在具备了一片真心教学之后,还要有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方能在教的过程产生新鲜感,不至于产生倦意,也才能满足学生日渐增长的求知欲望。所以陶先生说:“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就难有进步了。

这也是教学分离的一个弊端。一个好老师不是这样的。他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他认为“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确如此,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模仿目标,待到学生上学后,教师则成为学生的第二任模仿目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映在学生眼中,刻于学生心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

好学的教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的生活。

四、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陶先生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的确,自古中国就有士农工商所谓四民之分。《淮南子·齐俗训》中说:

“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农民往往不识字,读书人又手无缚鸡之力。因此陶先生提出“手脑并用”的观点,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提出著名的“五大解放”即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的解放,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也正是在往这个方向进行,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天性,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在课堂和大自然中锻练自己的头脑和体魄,从而令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释放和发挥。

五.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知识,共同进步,面对调皮的学生往往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句话让我真正知道如何去对待调皮的学生。

我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候,感到处处真理洋溢,处处值得细思细品,如人行于百花园中,所过之处皆是芳草蛱蝶、鲜花争艳。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感到非常快乐。我认为这也是阅读和阅读好书的好处!

古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看到得失。然后我以陶行知先生为镜,以自律为目标,使自己成为以明学习反思型教师。

把爱的春天注入学生的心中,用爱唤醒学生,教育学生。做一名最优秀的人民教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3)

本学期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书中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至今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试验价值的一些教育问题。

通过读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1、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一桶流动的活水。而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充的电远远不及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多读书,多从书本中吸取营养。

2、感受到自己教学思想的落后。在这本书中,“教学做合一”一文鲜明的指出了:“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而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在我的课堂中又有多少能真正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呢?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而我的课堂大多还是以本为本,始终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框框,学生们的知识学死了。我要改变这种状况,努力使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用课本去教学生,不能再去教课本。

3、感受到自己对学生付出的爱还不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发现有时我对学生们太严厉了,甚至于他们不敢与我亲近。要想让学生们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应该宽严相济才对呀。

通过读《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还有很多很多的感想,我将会把这些想法一一内化为行动,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陶行知观后感(篇4)

二、 感谢。

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么《陶行知教育文集》则耗尽了陶先生的毕生心血。陶行知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些理论知识,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实践的指南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的非常感谢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神乎其技”的教育专著。

我是一名新教师,虽然在大学读了四年学前教育专业,但真正进入幼儿园,所有事情都是从零学起,由于缺乏经验,我碰到了许多问题。每当困惑不解时,我便会去翻阅《陶行知教育文集》,总能受到启发。虽然陶先生自谦地说“对于幼稚教育是门外汉”,其实他的理念完全可以指导幼儿园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语,深入浅出地体现出“生活教育”的精髓。教育内容不仅来自于课本,更来自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蹲在墙角聚精会神地关注的小甲虫、大街上形形色色的指示牌、幼儿园里刚抽芽的小草、小朋友带来的万花筒……拓展教育视野后,我发现,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纳入教育内容。

陶行知先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而且在生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真诚的建议。陶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是没有用的。能力越强,学识越高,作恶越大,要求学生筑起人格长城、人格防线、公德私德。”在崇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更应以陶先生的话自勉,带领孩子一起,“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共鸣。

“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出乡村教育,有时提倡普及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今天提这个口号,明天提那个口号,其实我心中想的中心问题,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像需要阳光和空气一样需要渴求教育。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看到陶行知先生的话,我激动万分:

每一个教育者在教育理想和教育抱负上都可以相互碰撞。对于教育,我有很多想陶行知先生这样的想法,特别是教育大众化的愿景。在旧中国,教育大众化的状况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儿童教育状况不断改善。

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前教育仍未能实现教育大众化的理想。据调查,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达56.

6%,这意味着我国近一半的适龄儿童不能上幼儿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子女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此教育普及的现状不容乐观。我想借陈鹤琴先生的话表达我对幼儿教育普及的愿景:“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四、 思考。

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硕果,几乎可以运用到平日里遇到的所有教育问中去,但是,如果忽略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中理论,则是暴殄天物了。

在21世纪,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儿童教育学相结合,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需要认真思考。比如,陶先生提倡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陶先生给书呆子配了味药“脑化手”,给田呆子配了味药“手化脑”。

针对幼儿园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让他们到地里干活是不可能,我们可以多给予机会让他们自己处理力所能及的问题以促进他们的“手脑相长”。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让我们学习行知理念,弘扬行知精神,携手行知路,以“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共创新世纪教育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吴琴南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陶行知观后感(篇5)

做人民的好教师

手边放着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天翻上几页细细品读,行走在字里行间,每次都感觉陶先生宛如一个慈祥的长者,与我对面而坐,徐徐道来,说的都是最质朴,最掏心窝子的话。他是站在中国教育整体的立场看问题而又以最具体的例子和最通俗的语言向你讲解的过程,令人听后如沐春风,心情豁然。作为一名教育家,我们应该以陶先生为榜样,做一名好的人民教师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爱,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情感基础。每一位老师都必须明白,今天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学校的财富。

每个老师都必须知道,没有学生不能教,只有老师不能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教的老师。

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须的,也是他的学生所获得的”“爱”也是一种教育,用师爱与学生建立起感情,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和成才,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品德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学生严师益友。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热爱和从事教育工作岗位,全身心的扑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有些教师工作几年后会有工作倦怠。他们认为教育工作年复一年地重复,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但陶行知告诉我们,教师虽只教一二十个学生,或一二百个学生,但这学校小而言之“关系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教师的手里”,并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读到此处,我不禁精神一振,检查起自己的思想深处有无倦怠。

我觉得这些话足以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那就是把自己教育的几十个或几百个孩子扩展成几十个或几百个家庭的希望,这些家庭的未来及这些孩子的一生都操纵在你的手中,看你如何去引导他们成材,作教师是何等重要的职业。

三、教师要坚持学习

教师在具备了一片真心教学之后,还要有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方能在教的过程产生新鲜感,不至于产生倦意,也才能满足学生日渐增长的求知欲望。所以陶先生说:“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就难有进步了。

这也是教学分离的一个弊端。一个好老师不是这样的。他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他认为“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确如此,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模仿目标,待到学生上学后,教师则成为学生的第二任模仿目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映在学生眼中,刻于学生心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

好学的教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的生活。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陶先生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的确,自古中国就有士农工商所谓四民之分。《淮南子·齐俗训》中说:

“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农民往往不识字,读书人又手无缚鸡之力。因此陶先生提出“手脑并用”的观点,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提出著名的“五大解放”即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的解放,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也正是在往这个方向进行,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天性,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在课堂和大自然中锻炼自己的头脑和体魄,从而令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释放和发挥。

五、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知识,共同进步,面对调皮的学生往往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句话让我真正知道如何去对待调皮的学生。

古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看到得失。然后我以陶行知先生为镜,以自律为目标,使自己成为以明学习反思型教师。

把爱的春天注入学生的心中,用爱唤醒学生,教育学生,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6)

尉氏县岗李乡岗李小学王占伟

陶行知这个名字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就有所耳闻,在书中也曾了解到了一些关于他的教育理念,利用闲暇之余,我阅读了此书中的一些经典短篇,让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懂得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真的需要这五颗心来激励我并激励我。记得我班有个小女孩,特别的胆小,性格很内向,为了能让她勇敢、自信地表达想法,我设法想走进她的心灵深处,与她进行沟通。于是我每天的活动中我会主动地与她亲近,与她打招呼、聊天,观察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渐渐地,她也开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当成她的朋友,而且课堂上还会主动地举手发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用“五心”带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陶行知的“每天四问”也给我很多启示:“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在这四问中,陶行知不但告诫教师身体是我们的本钱,只有保持健康的身体,才能成为实现一切理想和愿望的可能,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就由此提出,对于教师来说,干好工作和具有良好师德是最基本的,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称职与否的标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他的价值在于他一生的奋斗目标:真诚地教育劳动人民及其子女。

陶行知的价值在于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可以作为教师的榜样。他对儿童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他认为,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幸福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尤其是小学老师不能没有爱就教孩子。爱孩子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孩子,喜欢孩子,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只爱孩子的一部分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另一部分漠不关心。 那是偏爱。 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幼儿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的爱包括教育的目的,并通过这种爱达到教育的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老师,所以教育产生效果。

自从踏进三尺讲台,我就经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在《陶行知教育名篇》里,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爱满天下”。

我和很多老师一样,对讨人喜欢的孩子会赞赏有加,而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训斥多于表扬。我们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热爱,还应体现在他对学生学习、思维、生活的全面关心和热爱上。

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除了更明确了自己教育孩子应有的方法,更大的收获是感悟了陶行知先生得出这些经典理论的路程。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相信孩子在我们的爱心教育之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陶行知观后感(篇7)

读《走近陶行知》有感

港下勤新小学五(4) 童力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受益匪浅。其中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寻真理,要做一个真诚不虚伪的人。

书中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要诚信、求真,他告诉我们学生的任务是“学做真人”。也就是说,做一个真正真诚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给学生们讲“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年幼的华盛顿为了试试手中的斧头是否锋利,把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

当华盛顿的父亲愤怒地追问时,华盛顿诚实地低下了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顿时怒气平息,欣慰地拍拍华盛顿的小脑袋,赞扬他勇敢承认错误是一种英雄行为,说:“这要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 是呀,任何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做错了事只要勇敢地承认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真人”。

这时,我也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记得有一回,我在整理书桌时不小心把妈妈最心爱的一个花瓶打碎了。一想这是爸爸**买来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妈妈一直把它当做珍贵的宝贝。

我很匆忙。我不知到该怎么办?就像火锅上的一只蚂蚁。我想我妈妈知道她一定很生气。她会大发雷霆的。

就在这时,妈妈突然回来了,看到地上打碎的花瓶,大声质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低着头小声地说:

“是我不小心,妈妈,对不起。”没想到,妈妈不仅没有责怪我,还说勇于承认错误要比花瓶更有价值,花瓶碎了还可以再买,而勇于承认错误这种精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现在我读了这本书,知道了我当时做得对,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真人”。

我将铭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行出一真是一真,谢绝一伪是一伪”这句名言。让“求真”的思想,走进我的心灵,润泽我的人生。我会记住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学会做人。

陶行知观后感(篇8)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陶行知》读后感㈡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陶行知观后感(篇9)

学科专业知识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关注国家社会大局的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而不是自吹自擂。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对于“因材施教”这个观点,陶行知先生也有所提及。对于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如果给他们同样的教育方式,结果就会出现非创造性的学生,他们都是大量的普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其不同的学习要求,更能发现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在于教学,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解决新的问题,学会思维方式,学会发现创新。

在当今的发达时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学仍然具有重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他们可以更好地借鉴经典得教学经验,成为具有创新教育精神的新一代教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10)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的智慧,像闪烁的星辰,渐渐地映照在一起。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

陶行知认为孩子应该快乐,但现在的中国孩子很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要负起责任,打破儿童地狱,建设儿童乐园。

还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打破地狱,让他们自己创造一个天堂。

是的,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家长、社会就呼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和各种早教措施都对孩子们进行了严格的约束,没有任何自由和空间。在小学里,无论孩子们有多容易接受,他们都必须同步前进。

即使把教学分为不同的层次,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在一个学期内全面开花结果。这是违反教育法的,但家长和社会不允许孩子暂时落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老师制定了三十六个计划,七十二个变化和十八种武术上线。

学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现实!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是研究生活方式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但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要面对这么多沉重的学业负担!

以及父母和老师的令人心碎的期望。学习是乐园还是地狱不得而知。孩子的学习现状和我国的教育大气候不可逆转,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到底怎样让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

那就是把刻苦学习变成快乐学习!变让我学成我想学!最后,将其落实到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中。

陶行知老先生主张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

对!我们就是要给孩子松绑。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让他们自主学习和生活,这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

面对这么一群活生生的、制造状况层出不穷的孩子们,老师怎样艺术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来引导他们快乐自治?

由此我想起一种民间艺术。四川有一绝活叫做变脸,一扭头,”唰“变出一张脸,再一扭头,又”唰“变出另一张。一分钟之内,”唰唰唰“会变出十几张不同的脸,或喜或悲,或凶或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

神气极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变脸这一绝活。

陶行知说过,社会有三种人:

一、是自动要读书的;

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

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他认为教育是万能的,这是教育领域的自欺欺人理论。

的确,学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他没踏上社会,就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会犯各种各样让你始料不及头痛犯难的错误。他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写作业,愿意做小动作,愿意和同学打架等等。如果老师每每想把他们当班上的敌人,这十几年的漫长窗口会是怎样的苦难!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雕刻家为一个地狱大厅雕刻鬼怪。一年后,雕刻家的脸变得**可憎。雕塑家很苦恼,便找高人指点。高人给他指出了一条路,让他再寺庙里再雕刻一年的菩萨像。

一年下来他果然面容和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由此,我想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魔鬼,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这可以反映出一个事实,即教师的教学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

要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变老师说教为学生快乐自治,老师一定要学会变脸这一戏法。

孩子不可避免的犯错误,一味的批评挖苦实践证明收效甚微。其实转变一下思维定势,总是给他一张横眉冷对,打击讽刺的面容的,不妨换一张鼓励信任的笑脸。记得一名低年级的学生哭哭啼啼的找我,说是一位高年级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是一顿毒揍,让我给他评理。

我听说了原因,因为他一开学就骂他胖,所以大哥每天见到他就把他打出去。我听了气不过,就拉着他怒气冲冲地找他。我在想走100米的距离,我们能批评他并告诉他不要再打他来解决问题吗?

他远远地看见那孩子歪着头,系着脖子,歪着眼睛,等着我们。他装出一副不轻易放弃的样子。此刻。我心里电石火花一闪,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把脸放松下来,对我的学生真诚地说:

”对大哥哥说声对不起,不该以前骂过他。“那孩子听了小弟弟的道歉一愣,有点不知所措,脸红彤彤的,讪讪地说:”没关系。

“并保证以后不再打他了。换了一张脸,化干戈为玉帛。变老师喋喋不休地说教为学生自己心灵的感化,这就是学生自治。

此招甚妙,何乐而不为?

自赏识纪90年代周宏把聋哑女儿培养成大学生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他的赏识教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有着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们不妨在教育教学中给那些后进生换几张脸,根据不同情况给一些笑脸,许多鼓励的话。

别盯着人家耳朵后的灰阴着脸不放,捕捉一点学生难得的闪光点,脸放着光地大肆地表扬,让那些整天灰土灰脸的后进生也尝到上学学习的快乐,逐渐学会自律,向自主快乐学习靠拢。同样,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不时地改变一张意想不到的脸,给孩子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这些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把每一天的的学习变得快乐、轻松!

老师学变脸,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道”亲学生如亲子弟!“

陶行知观后感(篇11)

纱场小学张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早在读师范时就已有接触,他的一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是触动了我做一位好老师的教育情怀,今年暑假当我打开《陶行知教育箴言》一书时,看到的第一句就是这句话时,心中又是另一番滋味,这种滋味和我做学生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老先生教育精神的写照,他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一生的心血去践行。回顾这些年来我所走过的教学道路,我发现要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平时虽然也和学生一起交流谈心,但总是用大人的目光去刺探他们的心理,没有将自己变成一个孩子,难怪有些学生和我之间还不是那么亲近。陶先生提出:“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儿,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好多时候我们都喜欢以大人自居,喜欢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的行为,用我们的准则来要求孩子,觉得孩子这不好,那也不好,却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还经常抱怨孩子和自己不够亲近。

其实生活就是教育,以后在生活中我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多组织班级活动,多带领孩子走进自然,在活动中触摸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心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很丰富,细细品味,觉得那一句句话语,既如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直沁心脾,又如一颗颗光芒璀璨的星星,灿烂夺目。“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还特别喜欢这句。

“心心相印”,多么好的字眼。谁曾料想,原来师生关系竟然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师生会有这种境界吗?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相”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只有有了这个“相”字,才会有合力出现。不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我们在与学生相处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常常低估看了他们在各方面的潜力和能力。我们总是说父母溺爱他们的孩子。事实上,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纵容我们的学生。

未来老师帮他们设想好,知识做到烂熟灌给他们,习惯是我们日日要给他们做的必修课,计划老师帮你做好,规矩老师给定好,有麻烦老师帮你处理好,有烦恼老师帮你开导。反过来呢?学生不需要做任何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关心任何人。

包括他们自己。这样的学生太可怕了,离开父母和老师的保护就像汹涌的大海。要么无爱,他们不懂得给予为何物,这样的人一生将永远是孤岛一片,毫无意义。我希望我的学生也像我一样,关注自己,热爱自己,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关注他人,爱他人,为他人的幸福付出。

同时,它也告诉他们,老师不是神,而是神边的其他人,他们需要他们的关注和爱。正如他们需要老师一样,老师也一样。不知道学生会不会理解,但是我会去尝试,让他们理解老师与学生间的“真”,理解人生中不可缺的“相”。

在读《陶行知教育箴言》的时候,我感受到处处真理洋溢,处处值得细思细品。古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可以以陶行知为镜,以此自律,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把爱的清泉灌输到学生的心田,用爱唤醒学生,教育学生,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