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大国兴衰读后感(集合十五篇)

大国兴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9

大国兴衰读后感(集合十五篇)。

如何避免自己的读后感枯燥无味呢?作品这部作品的价值总会历久弥新。这时候就可以把心中所想诉诸与笔墨,栏目小编阅读了大量文章最终选出“大国兴衰读后感”为最好的一篇。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1

然后是政治思想对于国家的影响。长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和八股文造成的思想的僵化使得达官贵人们在种种方面做出了极为错误的决定。由于蒙古的威胁,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后采取了封锁海关的政策,即使后来面对日本倭寇的威胁也并没有想过重新建设海军,这样封锁的态度相比于唐宋时开放而包容的态度而言无疑使经济发展速度减慢,也使得科技的交流不再存在,中国科技也不再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渐渐不复之前盛景。

最后,这些原因造成的军队的软弱和中国共产党的无能,使中国在外敌入侵面前大开了屈辱之门。

政治、管理和政策对国家兴衰的影响也体现在其他国家。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与中国相似。对扩张领土和征兵的热爱使帝国经济难以满足帝国的需求。内战爆发,国力削弱。莫卧儿王朝皇室的奢侈、国内的重负、国家全局系于一个统治者的社会体制,同样造就了国家的衰弱。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日本。日本通过与西方的交流获得****,军阀突起,丰臣秀吉占据了日本的上层阶级,当时的日本虽不可算是世界强国,但是日本对朝鲜的两次战争可显示出日本当时不弱的国力。而在之后的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实行了和清廷类似的闭关锁国策略,虽未使日本国力大衰,但依旧将日本发展的进程拖慢。

与中国等国家情况相反的则是欧洲各国。欧洲分散的政权以及分散型的地形为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得商业发展,造船业发展。同时各个政权间的摩擦与自由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欧洲各**事力量和**军备快速发展,“火药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欧洲各国开始崛起。

海上实力的发展使欧洲各国在逐渐的向外扩展的过程中取得胜利,获得利益。欧洲航海家以及殖民主义者的勇气、野心,欧洲商人对**利润的渴望,各国王室掌权者对在外船队强盗行径的纵容,这些因素使得欧洲各国飞速地发展起来。

不再对比东西方的差异,再将视野聚集在正在不停发展并即将成为“奇迹”的欧洲各国。

于东部开放不同,欧洲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和军事力量也在逐步崛起。不同国家在经济、政策、军事、交流等方面的不同决策、不同境遇、不同的发展过程使得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欧洲各国之间也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法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取代了西班牙和荷兰。

经过欧洲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成熟,经济稳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科技领先,其世界强国地位毋庸置疑。

在欧洲之后,再一次抓住对手失误的超级大国无疑是美国和苏联。二战过后的两国统领世界。在

一、二战期间耀武扬威的欧洲各国也因为他们的贪婪和无休止的对战争的投入而不复霸主地位。冷战之后,苏联也面临了政策失误造成的国家衰亡。领导人决策的失败和西方联盟的和平演变,使这个超级大国陷入了比衰落更悲惨的境地,即崩溃。

大国并非一成不变,在世事如棋的现在,事情更有多种可能。只有国与国之间的持续竞争才能保持一个国家的活力,使一个国家在形式上缺乏自己的力量,并发现其他国家的先进性,正式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从而演绎出一个国家兴衰的旋律。这足以说明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性。

同时,一个国家的内部改革和自我完善也非常重要。我们要及时发现自己政策的不足,加以纠正。隐居会导致落后。但是,在国际竞争中,也要坚持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开始,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同样,它们发展的停滞也是一个国家衰落的开始迹象

2、 政治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3、 对外交流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4、 军事与国家的兴衰密不可分

5个。只有国与国之间不断的竞争,才能保持一个国家的活力,使这个国家正式缺乏自己的力量,发现其他国家的先进性,使这个国家更加繁荣

读后主要困惑和问题:

一。除了书中的内容,国际关系如何具体影响一个国家?

2、 如果大国持续更迭能否有一天实现地球村呢?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2

读史使人明智。

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阶段的自我演绎故事。国家间的相互关注、冲突与融合已成为影响历史潮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历史上各国浮浮沉沉,战争风起云涌,经济不断发展后的一些经验总结,一些对当代中国复兴之路的小小见解。

在元代,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中国似乎是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

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种现象的表现之一,是郑和七次西行,不是为了发展商贸,不是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是为了提升国家威信,满足统治者自负的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

然而3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人终是转过身将背影留给了世界。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我们从中应该看到一个有魄力面向新形势,清楚自身位置,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别国的国家才不至于被世界抛弃,我们也欣慰的看到,1978年后的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历史的作用: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人深受**集权制的后果其害时,欧洲国家因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在不断的扩张权力,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寻求军事变革,也正是在军事变革上的不懈努力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欧洲国家似乎因祸得福,逐渐找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途径,无形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表现突出,西班牙是代表,当然还有哈贝斯联盟。但是这二者都在之后慢慢衰落下去,在讲他们衰落的原因之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阐述的关于经济,军事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经济水平的影响,而这一水平是相对于邻国而言的。当一个国家处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时,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区域强国的地位。经济的发到一定程度上,对军事的投入开始提高,国家野心开始变大,而这种对军事强大地位的追求也意味着从此之后的不稳定及国家的衰落。事实证明了保罗的正确性。

正是大规模的扩军备战让哈布斯王朝疲于应付,尽管他们有丰富的资源,但在一次次战争中不断消耗资源,地盘的扩大也使战线拉的太长,经济被战争拖垮,无法再支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开支,衰落便成了不可避免的厄运。哈布斯王朝联盟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衡量好对外扩张的潜在好处与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后才能做决定,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也是外国殖民地规模过大的原因。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他们的衰落。也就是说,他们不懂的如何用大量的金银来发展商业和**,而是为了战争的目的来支持宗教。

他们没有发现,新航线开通后,经济中心继续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国际**继续发展,政治革命开始,在封建地主的统治下,他们仍然无所适从。似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了第二个被世界发展潮流抛弃的“中国”。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出发,描述了在**集权**统治下的东方帝国稳定的政治制度和中西欧国家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他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冲突,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视为神化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悄然走在世界的前列。下个世纪,欧洲大陆大国之间的争端动荡不安。历史的天平向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倾斜,曾经是世界一流大国的欧洲五大国西班牙和荷兰,在历史舞台上逐渐沉寂。

1815年后的一百年里,欧洲形成了战略平衡。国际形势相对稳定,工业化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均势体制的现代化成为这个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来到20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家间权力的重新分配,国际形势日趋不稳定。本世纪头50年,两个层次的世界主宰了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它们之间的对抗带来了与20世纪初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

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不取决于它与过去向比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也不取决于它目前的财富和实力,而取决于它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3

玄黄简介:1500年以来世界主导力量的影响力,从区域性到全球性,从单领域到多领域,构成了世界历史的缩影。

在《大国的兴衰》书中,保罗·肯尼迪回顾了五百年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的兴衰更迭,这些大国和他们的国家行为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以来决定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动力;并且分析了促成这些权力与力量中心得以翻云覆雨所依赖的发展因素与生存模式,以及伟业所不能摆脱的日落西山为人所替的命运之因。在这个历程中,新兴大国的聚合力随着越来越紧密发展的世界历史,更加顺利的替代前任,并且更加成功的左右着世界的格局,至少五百年以来如此。

这种聚合力表现在大国在不断地优化权力、国家以及世界结构(现代化军队、代议制**、**银行、殖民体系……),不断地扩充自身的影响力,这也是一个大国的标配。总之,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百年来首屈一指的大国,是从地区性的大国到全球性大国的转化。

通过新航路开辟而兴起的暴发户西、葡两国,他们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深入到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在拉美和西太平洋的殖民只能说明当时的大国影响力还是区域性的。更加明显的表现是德国和法国,二者在全球性方面与英国有天壤之差,但他们都是数百年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虽然德法更执着于欧洲大陆的霸权,是天生的陆权国家,这也表明了单就影响力而言他们只能算地区性的大国。英国显然是全球性大国的代表,但他的“成果”在二十世纪中叶后基本为美苏所瓜分。

美苏的影响力,毫不客气地说,覆盖了这个世界上存在文明成分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力大的惊人,这是地区性大国所做不到的。

大国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它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从单一或者说少领域扩展到多领域的过程。地理发现以来的世界大国,最初通过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从军事领域或者说单纯的征服掠夺影响世界,继而不再依赖这一野蛮行为,采用相对文明的**和政治和关税来影响世界,大英帝国加速了这一深化过程,他在语言、文化、政体等方面影响了几乎全世界。二十世纪以来江河日下的英国,由于他本身不再文明领域内领先世界,所以渐渐被美苏所取代,两个超级大国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影响力,大到决定世界战争和人类存亡、小到游戏一样的干涉一国内政,更换一国政权。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意识形态、文化、学术等诸多领域深刻地决定了许多现代国家的基因。

从英、法、德等国家主导世界到美苏主导世界,当中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后二者在国土、人口和资源上更有优势。在全球国家和民族主义泛滥的时代里,前三位所拥有的殖民优势已然损失殆尽,故而同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美苏的本土优势把他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中国目前在经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等硬性指标上优势明显(印度和巴西也是如此),但迈向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路,真正的崛起是要在文化、人类优良思想成果、学术和科研等层面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分量,质言之,话语权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中国的国家崛起还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挑战,国家发展和政治文化在骨子里不被西方所接受,并且一直受制于国际上的遏制。客观地说,目前中国很难对美国霸权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但美国担心中国的潜力和未来。

上一次的世界权力权柄的交接,是在两个文化基因高度相似,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良好的**与民间友谊的国家间进行。但中国远没有挑战世界领导地位。一个一百零几年前还存在着绝对君主制,六十多年还没有统

一、三十多年前还十分封闭、至今国家发展尚不均衡的国家,崛起的道路仍然遥远,换言之中国的当下的重心应当是发展而不是自矜和着急于超越。

大国主宰着历史局势,这一点在肯尼迪的书中有所体现,也是一幅历史画卷。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4

《大国的兴衰(上)》读后感

书的封面上还有一行字,写着:“1500-20xx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就冲着这句话,也必须想要看看。连续看的这几本书,从时间轴来看,就算是有始有终了。

上册只写到了1918年,读起来有点费劲,实在是没有动力读下去,等到什么时候有兴趣,再说下册的事情吧。

全书基本讲的是欧洲的事情,之前从来没有读过欧洲历史,加上书中的各种人名、地名、战役名称读起来有点拗口,所以阅读的感觉不太好。不是那种吸引着我一直读下去的感觉,而是边读,边还要问自己:“这写的是什么?”,然后就是,读完了啥也没记住。现在我问自己:“学到了什么?”,我好像一时答不上来,还得仔细想想。

大概几个方面:

大概了解了这段时间欧洲各国的战争史。

大国兴衰更替。

人口和人才对于一国社会地位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国军事与经济的相关性。

理解维持一国的关键,以及官商的顺位关系。

工业革命兴起在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工业而非服务业在关键时刻起到的作用。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各国间的联盟形成相对势力。

欧洲注定不能像别的大陆板块一样形成相对的统一。

垄断避免了竞争,也失去了竞争变革的机会。

论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如“荷兰”,“新加坡”。

这算是一本叙事类的书籍,一直在沿着时间轴叙述欧洲大陆板块内各国的战争和工业发展,但是叙述得又不那么生动,因为时间轴很长,国家很多,写得简略而生硬。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好?那估计就是可以通过一本书简单了解欧洲各国这段时期的战争史和工业发展史,没错,就如标题这样,也是很有价值。

阅读的时候放慢一点,作为入门级的初步了解,还是不错的。如果说对这段历史有很深的兴趣,需要挖掘更多的东西学习,那得好多本这么厚的书才行。

简单摘抄几句话:

欧洲能在经济、军事方面雄居世界之首,亦得益于16世纪欧洲内部的权利斗争。

对于一个交战的国家来说,拥有现金和可靠的信贷是绝对必要的。

最初由路易十四,后来又由拿破仑统治的法国,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更接近于控制整个欧洲。

在这种花费巨大和耗竭资源的战争中,各方迫切需要的,是“钱,钱,更多的钱”。

“那些不前进的国家就会倒退,而倒退的国家就会灭亡。”

就工业实力而言,美国和德国已经走到了前面。昔日的“世界工厂”现在只能名列第三位,这不是因为它没有发展,而是因为其他列强发展得更快。

实际上,美国才是整个欧洲大陆真正的竞争对手,它发展得如此之快,已接近或赶上整个欧洲的水平。根据这种推算,假如增长率继续上升并能够避免一场世界战争的话,到20xx年,它很可能成为最强的经济大国而压倒欧洲。然而,由于老牌大国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经济失调,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推算的时间提前了6年,到1919年美国的经济实力就已压倒了欧洲。

由于书中有大量的战争实例,如果对战争感兴趣,可以在书中找到一些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过程中可参与的因素也会随时发生变化,若某些制约因素得不到解决,则会导致一方在战争中失利。(一些因素包括:地理、人口、领导层、组织效率、钱、生产力、盟友等。)

关于工业化的分析,书中大量提到了煤炭、钢铁的产量和消耗量占比,这大概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工业化产能,可以作为产业结构方面的分析。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5

《大国兴衰》读后感

《大国兴衰》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巨著,它以生动、详实的笔触描绘了各个大国的兴衰史。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世界历史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以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为起点,描述了中国古代帝国的辉煌和崩溃。作者通过详细的历史数据和事实,分析了秦朝、汉朝、唐朝等朝代的盛世和衰落的原因。同时,他也揭示了大国衰落的共同原因,如内部分裂、外部侵略、政治腐败等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得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大国兴衰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它还与外部环境、治理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阅读关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章节时,我被这两个伟大帝国的兴起和衰亡深深震撼。古希腊的城邦文明和民主政治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治则成为了西方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这两个帝国也都经历了历史上最辉煌和最黑暗的时刻。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发现,内部腐败和外部侵略是大国衰落的通病。而且,这种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过程。当社会的精神、道德和政治伦理观念逐渐消失时,大国将逐渐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阅读关于英国和美国历史的章节后,我对大国兴衰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英国和美国的兴衰史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在19世纪成为全球霸主的过程,以及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崛起。但是,这两个国家也都经历了兴盛时期的巅峰和衰亡时期的挣扎。阅读这些章节,我深深地意识到大国兴衰并非单纯个别国家的命运,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

通过阅读《大国兴衰》,我也深深地意识到一个大国的衰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自身的问题,而是与整个世界相关的。全球化的发展让各个大国都紧密相连,互相依赖。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会带来战乱、经济崩溃以及全球性的动荡。因此,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反思,我们可以借鉴过去的教训,更好地预防大国兴衰的发生。

总的来说,读完《大国兴衰》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大国兴衰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个体的问题,它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大国兴衰的共同原因,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警惕大国兴衰的迹象,促使国家更好地发展和创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不仅是过往的记忆,更是未来的指南针。我们应该注重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6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书店,我的目光便被这本由美国着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深深的吸引住了。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7

——14法学仲晓英

《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总结了近五百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实力是军事力量的依托。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不是建立在它与过去向比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上,也不是建立在它目前的财富和实力上,而是建立在它对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上。这一观点与孟子“生于逆境,死于幸福”的观点相似,孟子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在《欧洲的奇迹》一章中,这个观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近代欧洲可以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欧洲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军备竞赛、殖民斗争等竞争关系。一个国家崛起了,另一个也跟上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唯一的。

这使得欧洲国家们得以保持前进。反观《明朝的中国》一章,中国闭关自守,自认为是大国强国不需要发展,内部抑制商业的竞争性,在安稳的**旧梦中渐渐衰败。因此,竞争是复兴的源泉,封闭的规则是衰落的土壤。

中华民族的复兴,竞争是必要的。

中国复兴的竞争对手很多,如日本、俄罗斯、印度、欧洲和美国。简单地从经济竞争而言,其中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对世界经济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如西谚所讲"与高手过招的时候,弱者也会变成高手"。

更何况,我们不是弱者。因此,中国的大企业应该做的不是保住国内市场,依靠排挤竞争的垄断来获取利润,而是走出去与外国企业竞争。同时,也要改变国内市场被一些国有大企业垄断的局面,扶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如今,中国经济正在向市场化方向深化,这对竞争无疑是件好事。

从经济学的角都看,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保罗·肯尼迪的“经济与战略的互动”,都可以看出经济对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性。就以《大国的兴衰》中《财政革命》一章为例,讲述了西欧的荷兰,英国,法国的"银子优先"政策。以经济实力为支柱,进行军事扩张和商业化**,最终成为强国。

而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的描述,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平衡术》一章,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济,对于穷了一百年,而现在正处于复兴阶段的中国而言,太重要了。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是利用经济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国防建设。甚至支撑起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二来可以在经济上与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

大国崛起,军事始终事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另一大国的崩溃,往往都是长期军事斗争的结果。”。英国有三次英荷战争、七年英法战争。美国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日本有1894-1895年战争和日俄战争,军事手段是获取资源的直接途径。要退一步,即使没有对外战争,积极的国防力量仍然是必要的。

引用《大国复兴》的一句台词,"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何来和平的保障?"例如中国海军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典型的军事保障经济。相反,近代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等多场战争,并逐渐衰落。

落后的军实力量甚至不能得到国家的保护,更不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我们都努力工作,认真思考,认清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势不可挡。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兴衰负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冬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自己努力工作。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8

大国崛起,军事始终事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另一大国的崩溃,往往都是长期军事斗争的结果。”。英国有三次英荷战争、七年英法战争。美国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日本有1894-1895年战争和日俄战争,军事手段是获取资源的直接途径。要退一步,即使没有对外战争,积极的国防力量仍然是必要的。

引用《大国复兴》的一句台词,"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何来和平的保障?"例如中国海军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典型的军事保障经济。相反,近代中国经历了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两次鸦片战争,并逐渐衰落。

落后的军实力量甚至不能得到国家的保护,更不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我们都努力工作,认真思考,认清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势不可挡。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兴衰负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冬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自己努力工作。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9

保罗·肯尼迪(1945-),英国人,牛津大学博士,皇家历史学会主席。他现在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历史教授。他专注于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他是许多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教授。他撰写和编辑了10本关于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的书籍。

而大国是指具有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与小国相比,具有生存能力强、战争潜力雄厚、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有利于支持长期战争的国家本书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系统以来,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毋庸讳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大国联盟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对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溯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本书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

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作者总结了五百年来世界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技术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实力是军事力量的依托。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还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他认为:第一,在最近的将来,没有任何国家可加入目前(1988年)由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的“五头政治”中去,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将是最后的大国。

第二,就五国而言,世界生产力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从苏联、美国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转向有利于日本和中国的方向。虽然中国还落后于日本,但是它发展得最快。第三,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困难。中国现任领导人似乎正在实现一个宏大、连贯、**远瞩的战略,即在民族主义的指导下,平衡各方面的改革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实际手段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

最后,保罗肯尼迪强调说,尽管中国此刻正压缩军备开支,但它无意于将来仍然在战略上“无足轻重”;相反,中国越是以柯尔培尔式的国家主义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就越是意味着要搞军备扩张基础上的强权政治。“这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当然苏联的解体,打破了这位预言家所说的话。

但是,他是一个史学家而不是预言家,即使是预言家也会出错。文中主要观点:⑴保罗肯尼迪也注意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家之间的相对地位。

他认为,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一些国家的相对实力,从而降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实力。科学技术是决定大国兴衰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⑵世界上大国的兴替是很频繁的。当然,变革的力量来自长期战争的结果,但这种战争的力量是建立在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的。它取决于国民生产性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的兴衰。

在世界事务中,大国的力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是因为各国的增长速度不同。财富永远是加强军事力量的基础,获取和保护财富往往需要军事力量。⑶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国的国力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变革可以给一各国家带来更大的优势。例如,公元1500年后出现的风帆驱动的远洋炮舰和大西洋**的帆荣使不同的欧洲国家受益,其中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其他国家快得多。

正如德国商业理论家冯霍尼希写道:“一个国家当前富强与否不取决于它本身拥有的力量和财富,而主要取决于邻国力量的大小与财富的多寡。”⑷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

从长远来看,每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或世界帝国)的兴衰有着明显的联系。原因有二:第一,经济资源是支撑一支庞大军队不可或缺的;第二,在国际体系中,财富和权力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5) 另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是,欧洲或世界霸权的大规模联盟战争的最终结果与双方动员的生产资源密切相关。西班牙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18世纪的大规模冲突,以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证明了这一点。在大国之间的长期战争中(通常是联盟),胜利往往属于具有坚实经济基础的政党,或是最终拥有财力的政党。

本书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康特拉季也夫的经济发展周期与大规模(或全面)战争的关系理论在本书中没有提及。此外,该书也没有详细探讨战争起因的一般理论,以及战争是否因大国兴衰而爆发。

同时,它也不是一本关于帝国理论、帝国统治的影响以及帝国统治是否有助于增强国家实力的专著。不仅如此,根据年轻的历史学家尼尔·福格森的说法,这本书是经济决定论的产物。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美国这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长为世界强国。在当今一个超级多强格局中,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

不管是近代还是现在,仍然落后于它。这证明美国有着存在一些我们可借鉴的东西。当代世界大国至少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

众多高素质的人口,辽阔广袤的疆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以及所谓的“软权力”。我们硬件设施满足了条件,但软件即软实力仍不够。所以我们要学习。

同一个**集权且控制甚严的大国相比,美国社会那种结构松散和自由放任的特性有可能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方面,赋予它更好的机会。但美国的松散联盟有其自身的缺陷,很难改变其政治体制。在总结美国的历史经验后,时殷弘提出了三个战略供中国参考:

自助、不出头、搭车。“第一是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所谓自助(self-help)。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基础上,改善**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

不受任何事情的干扰,专心致志地搞自己的改革和建设,稳步增加综合国力。第二是所谓不出头(hiding),它例如体现在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之中,近几年来我国的韬光养晦外交也含有这个意思。”。

中国将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不带头。”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出头的做法应当成为中国的榜样。。第三是历史上由来已久,但迟至近年才由西方国际政治学界予以理论探究的搭车(bandwagoning)战略。

这一战略从国际权力分配的等级结构出发,以减少一些行动自由为代价,与一级大国及其国际体系合作,寻求它们的支持、保护或其他利益,减少甚至消除来自大国及其国际体系的威胁。特别是第二点:不出头。

因为枪打出头鸟,贸然出头会受伤的。美国在19世纪末已经具有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实力,但它不出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

战后,美国不参加国际联盟,“英国再也不肯充当世界警察”,使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很快便失去了作用。即便如此,美国还是大规模削减了军事力量,从世界各地(包括欧洲、中国和朝鲜)收缩和撤退。直到苏联的扩张、欧洲的沦陷、西柏林的围困、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的危险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才挺身而出。

担起世界老大的担子。 世界警察和普通警察一样,既要奉公守法,工资也不比别人拿得多,还要面对更多的安全风险。有时甚至还要倒贴钱,以维持军费开支。

当今美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令人羡慕,世界大家庭众口难调,每个人都既要用你,又要骂你,还不许你拍屁股走人。即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美国,也不要急于当“老大”,因为人均国民收入还差得远呢。一旦接过担子,将会加重国家经济的发展的负担。

在我们国家整体实力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与世界老大保持距离吧,这头衔不要也罢。美国是好的榜样,卧薪尝胆才是王道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教育、人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所以教育的发展也很重要。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中国也实行了教育改革。先后提出“211工程”、“985工程”,力争在21世纪初建成拥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大学。

2011年又推出了“2011计划”即“协同创新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中国方面的教育重视有余但投入不够,高校发展仍然存在问题:办学体制、行政体制僵化、管理体制落后、评估体制不透明,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教育事业要学习美国,虽然改革很难现在虽算国力昌盛,可是人均要赶上美国最快也得到本世纪末了。基尼系数较高,非法收入无法控制。中国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不是一个等级,相差甚远。

我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和自己的过去作比,惊叹于我们取得的成就。但人们理应清楚,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主要是取决于和其他国家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理应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我们要向前看。

真正能征服别人的是文化的凝聚力,是软实力。而不是所谓的政治军事力量。回想隋唐盛世,吸引别国来唐的不是你的强大军事,而是当时繁荣的文化。

现在我国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素质人才漂流过海,留学海外,惊叹于国外的好,而不愿回到祖国;还有一部分人有钱了,不是回馈社会,而是选择了拿“绿卡”;好逸恶劳的习性开始抬头,中国大使出使坐头等舱,美国大使坐经济舱,中国三公消费数量太巨大;一些承包商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短期内修了二十几次,而五十年代建设的长江大桥却至今仍完好如初这种社会风气反映的是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低下,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低下,不能够正确引导公民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改变的太多,要向别人学习的也太多。

所以在发展政治经济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文化,不仅要注意,而且要重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人说:

成功是不可复制到的。中国自身的问题太多了,不是研究一下别国如何兴起就可以解决的。但能够学习的还是要尽量学习。

即使他不能是你成功,但也能保证你不至于太落后。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10

冬日洋洋,坐在草木依然葱郁的阳台上,读书是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1988年《大国的兴衰》在中国初版时,仰仗她的大名,粗略地游览过,近来清闲,再读此书xx年的再版本,结合这二三十年世界的巨大变迁,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有些心得体会。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着。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结合我们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唐、清二朝是多么的强盛,疆土是多么辽阔,几乎是世界的中心。由于内部战争闭关自守,经济和科技的落后,慢慢丧失这种大国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曾几何时,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侵略者的乐园,更有近代日本的入侵,祖国山河,受到惨无人道的践踏和欺侮,惨痛的经历和教训,让我们的民族,懂得了什么是耻辱。

读这本书,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名字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她的内容更多。成长在中国,很容易被大国的兴衰这样的题目所吸引。因为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和深刻的焦虑之中。我们国家处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最后阶段,我们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要克服中国在世界上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象仍需要更多艰苦卓越的努力。特别是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认准一个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利益,冬天更感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一片热土上,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我们自己,努力工作。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11

《大国的兴衰》是一本关于历史和政治的书籍,它的七八两章竭尽全力讨论了某些大国为什么崛起和衰落的原因。这两章涵盖了很多内容,从各种大国的设立和覆灭,到他们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长和衰退。在我看来,这两章刻画了一个完美的历史画面,并为读者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思考。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人口和经济状况。大国的崛起和衰落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战争、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等等。在本书的第七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崛起和衰落的典型案例,比如古罗马帝国、荷兰帝国、英国帝国和美国帝国等。这些大国的崛起和衰落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在第七章中,我特别喜欢讨论古罗马帝国的部分。古罗马帝国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但最终却坍塌了。这主要是因为古罗马帝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制。此外,古罗马帝国的军队也出现了腐败和不和谐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加剧了古罗马帝国的崩溃。

在第八章中,作者讨论了如何防止大国的衰落。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功与否与国家的领导和治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治改革是防止大国衰落的关键。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采取明智的政策、有效的管理和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个国家将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总之,《大国的兴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我非常推荐它。它提供了深入的历史和政治知识,同时也有很多见解、思考和建议。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国崛起和衰落的规律,明白一个国家成功所需的要素和措施。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12

读《大国的兴衰》的一些体会

近些天来,我大致地翻阅了一下《大国的兴衰》这本书。这是一本气势恢宏的巨著。作者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描述了近五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兴衰。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革命前的世界战略与经济,主要介绍前工业社会大国的经济形势和军事冲突。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成本的螺旋上升,最终获得霸权的是那些容易获得资金维持巨额军费的国家。

而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合理的税收制度以及借贷所必需的良好财务信誉。在这些方面表现好的国家往往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并获得较高的国际地位,比如荷兰有着完备的金融体系和繁荣的**,仅凭着微小的国土就创造了不俗的军事成绩;而英国由于稳健的财政制度和良好的借债信誉,在与法国交手时总是略胜一筹。第二部分是工业化时期的战略与经济,主要是大国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变化。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装备的更新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使推进工业化和掌握新技术成为国力增长的关键。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化,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以很高的比例将国民生产总值投入海军建设,这些因素成就了它在19世纪“日不落帝国”和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胜利总是属于具有强大工业实力和潜力的政党,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

第三部分是今天和明天的战略与经济,主要是关于当代国际格局(1943-1980),以及大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段时间里,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库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的事态。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长期主导着世界战略格局。

两极冷战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即意识形态。两国正在为紧张的军事对抗寻求意识形态上的盟友。军备竞赛越来越激烈。冷战的气氛正逐渐从欧洲蔓延到第三世界国家。然而,和平时期的权力比较状况仍然无法摆脱经济增长相对速度的诅咒。

笔者认为,美国、苏联和欧洲传统大国的实力相对削弱,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大大削弱。他说,美国、苏联和欧洲共同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步缩小;日本和中国的比重将逐步提高;两极分化的军事形势也将减弱。

读了这本书,我对过去五百年世界历史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认识到大国崛起并非偶然,遵循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法律包含着制度、文化、科技、思想、军事、民族凝聚力、地缘优势等诸多因素。这些规律很难用一两句话总结清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革命或改革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巨大影响。大国的崛起之前都经过不同程度上的变革。在变革之后,经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左右的发展迈入强国之列。

《周易》里边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自古就有。在这里我想举一下战国时期秦国的例子。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是一个弱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并逐渐由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135年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英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60年代又开始工业革命,经过五十年左右的积累,最终在19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开始独立战争,期间经过1860年到1864年的南北战争,这两次战争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大概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又加速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日本在1868年进行了明治维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大国,并在中日战争中击败清**。除了清**的腐败无能和日本的充分准备外,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先进制度优于落后制度。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先进的制度下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经济再起飞提供了条件。

到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到1988年,日本超过苏联,位居世界第二。同样,1789的法国大革命和1871的德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也为他们从第十九到二十世纪统治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纵观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到目前为止,他们在世界舞台上仍然具有很高的国际地位。

这与当初的变革密不可分。这些变化包括战争、革命或改革,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但都增强了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随后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

根据“三步走”的战略,中国计划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大国崛起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分析,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甚至是可以提前实现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迈入深水区。

我们更有必要深入地研究一下《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借鉴大国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制定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会更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这才是读这本书最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罗·肯尼迪著,梁子华等译:《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赵静明:《大国崛起之路》,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13

利用这个国庆假期,第一次看完了《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在这里也要感谢老师,让我汲取了这样一片广阔的知识营养。从第一眼看见这个书名,我就联想到了很多年前央视一套拍摄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同的是,《大国崛起》是通过电视媒介的方式讲述大国的崛起,而《大国的兴衰》是一本书,通过文字的方式讲述讲述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

这是一部广泛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伟大著作。

对于这部1988年的美国畅销书,内容上来说确实很详实,分析的国家包括中国、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时间从古至今,非常有条理。对于本书的主题,笔者认为作者似乎一再强调经济技术发展的力量,强调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后盾。至于大国的崛起,是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后来的军事实力和对外战争的扩大开始的;大国衰落,是国内生产力重心转移、侵略扩张过度、经济和科技相对衰落落后的结果。

一、学习成果

这本书主要给了我两个主要的学习成就。首先,系统地了解了主要国家的历史进程和兴衰,补充了世界历史知识;第二,通过各大国兴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当前祖国的发展和现状有了借鉴和参考作用,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最重要的是,《大国的兴衰》这部书中也涉及了中国的部分,选取明代中国的兴衰和20世纪后中国的发展进行解析**,对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有借鉴意义。

当然,从今天来看,这部书对世界格局和国家发展的**非常精准,前瞻性非常强,说明历史是有规律的,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吸取历史教训,对当代国家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书中历史知识收获

我感觉最深的是书中对中国的描述,先是骄傲,后是痛苦,后是希望。我自豪地看到中国古代的辉煌和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看到明清之后的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局面感到痛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扎实,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越来越大。

让我们回顾一下元朝的兴衰。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

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而中国开始了长期的闭关自守,从此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假如一开始就对外开放,一开始就发展科学和科技,现在是不是另一番景象?

或许历史不容许假设,但即使是这样,在一个封建**的传统大陆国家,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甚至变革,发扬现代民主,科技又从何谈起?好在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正在一点一点地追赶着西方先进国家的脚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了,教育发展了,国防进步了,经济总产出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继续改革开放,团结富民,增强国力,实现伟大复兴。

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兴衰,第三章给我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是写了发生于1660到1815年之间的西方各大国的纷争。在这一动荡时期,西班牙、荷兰等前一级大国正在成为二级国家;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五个大国脱颖而出,进行了一系列长期的同盟战争。

在这一时期,最初由路易十

4、 后来被拿破仑统治的法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接近控制欧洲。但是,它的努力总是无法实现,至少是因为它遭到了其他强国联盟的反对,失败了。由于到18世纪初期供养庞大的常备军和国家舰队耗资巨大,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借贷系统的国家(如英国)比金融系统落后的对手,享有多方面的优势。

但是,地理位置在许多不可**的战斗中对确定大国的命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到了1815年,**和英国这两个“侧翼”国家已变得十分重要。两国可以随时参加中、西欧国家的斗争,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不容易受到这些斗争的影响。

此外,进入18世纪后,在确保欧洲大陆力量平衡的条件下,它们都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最后,在18世纪中叶之后,英国发生了一场工业革命。这使它更有能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挫败拿破仑统治欧洲的企图。

从这一系列西方国家的兴衰更替中至少我们能得出资本积累、地理位置、战略联盟、经济实力等方面对大国的世界地位和实力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这也启事我们在国家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发展。同时,为了避免战争,毕竟战争,不管对双方来说,只能带来消费,包括经济、资源、人口和土地。

三、发展启示

如今身处21世纪,世界潮流已经是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已经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加强。从改革开放,到假如世界**组织,中国逐渐开放对世界的怀抱,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去,中国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当然也迎来了很多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以史为镜,改正当前不足,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

在坚持和平崛起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利益。

四、对整本书的评价

这本《大国的兴衰》写于1987年,1988年便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可见其确有可读之处。从今天来看,这本书的历史意义仍然深远。本书的基本论点是“就世界格局而论,财富同力量,换句话说,即经济实力同军事实力总是相对的”,国际政治均势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动力主要**于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

再简而言之:作为大国权力基础的军事实力在根本上被其经济实力所决定,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大国战略地位和国际政治结构的变化。以上几点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

我们一直提倡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观点与之不谋而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发展规律吧。

当然,《大国的兴衰》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作者过于强调经济实力对战争的影响等,实际上有些国家在进行战争的因素当中,政治制度、动员能力、民族凝聚力、地理位置等都对战争的进程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对列强的侵略屡屡失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是政治制度起的决定性因素,封建**的腐败,即使经济再怎么雄厚也会被挥霍,而人民大众受到上层压迫,民族凝聚力不行,对战争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只有人民群众支持的正义的战争才可能胜利。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14

宋萍,***

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历史上各国浮浮沉沉,战争风起云涌,经济不断发展后的一些经验总结,一些对当代中国复兴之路的小小见解。

在元代,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中国似乎是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

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种现象的表现之一,是郑和七次西行,不是为了发展商贸,不是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是为了提升国家威信,满足统治者自负的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

然而3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人终是转过身将背影留给了世界。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我们从中应该看到一个有魄力面向新形势,清楚自身位置,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别国的国家才不至于被世界抛弃,我们也欣慰的看到,1978年后的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历史的作用: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人深受中央集权制的后果其害时,欧洲国家因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在不断的扩张权力,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寻求军事变革,也正是在军事变革上的不懈努力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欧洲国家似乎因祸得福,逐渐找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途径,无形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表现突出,西班牙是代表,当然还有哈贝斯联盟。但是这二者都在之后慢慢衰落下去,在讲他们衰落的原因之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阐述的关于经济,军事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经济水平的影响,而这一水平是相对于邻国而言的。当一个国家处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时,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区域强国的地位。经济的发到一定程度上,对军事的投入开始提高,国家野心开始变大,而这种对军事强大地位的追求也意味着从此之后的不稳定及国家的衰落。事实证明了保罗的正确性。

正是大规模的扩军备战让哈布斯王朝疲于应付,尽管他们有丰富的资源,但在一次次战争中不断消耗资源,地盘的扩大也使战线拉的太长,经济被战争拖垮,无法再支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开支,衰落便成了不可避免的厄运。哈布斯王朝联盟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衡量好对外扩张的潜在好处与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后才能做决定,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也是外国殖民地规模过大的原因。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他们的衰落。也就是说,他们不懂的如何用大量的金银来发展商业和贸易,而是为了战争的目的来支持宗教。

他们没有发现,新航线开通后,经济中心继续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国际贸易继续发展,政治革命开始,在封建地主的统治下,他们仍然无所适从。似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了第二个被世界发展潮流抛弃的“中国”。

在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英国开始不遗余力地发展商贸,掀起了一场提高生产技术的工业革命,率先进入工业化国家。这个英国为确立其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英国加快对外扩张,延生其权利范围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各大州,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不同,国际体系比50年前更加动荡和复杂。

在西欧国家中,德国的势力不可小觑,并开始向大国发展。在亚洲,日本野心勃勃,其统治东亚的企图越来越明显。所有这些都给大英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英帝国确实感到比50年前更难以控制其全球利益。

1914年,忧心忡忡的德国人为了真正控制霸权采取了冲动的行动。他们联合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真正的德国人最终输了。他们在西线惨败,为自己的冲动和锐利付出了代价。一战让欧洲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老牌的殖民国家纷纷受到削弱,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支新兴力量升起:

美国。美国大发战争财,老练得美国人不想德国人那样急于求成,他们深谙“抢打出头鸟”的道理,他们不急于暴露自己对霸权的渴望,而是养精蓄锐,保持低调,在一战末期加入战争,拔出德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又为自己在新的国际局势中迅速上位奠定基础。威尔逊提议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但美国人在凡尔赛会议上没有尝到甜头,这让美国人知道他们仍然需要保持低调。

他们不急不躁,努力发展经济。而相比之下的德国就显得太过不成熟。德国的军人,政客在面对一战的失败时表现的很不服气,他们为战后的条约感到羞耻难当,一心想要血洗国耻。

于是日耳曼人民在军国主义复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现了美国的霸权梦想。当德国人疯狂地战斗时,美国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取代了英国人的霸权地位。德国人的冲动成就了美国人的成熟。

然而在美国成长的同时,1922年苏联的成立让世界目光转向了这个跨欧亚两州,拥有广袤土地的庞然大物身上。苏联成立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特别是在军事领域逐步发展起来。也正是因为苏联成为了第二个能够毁灭世界的核武器国家,他开始拥有了与美国抗衡的砝码。

冷战格局下的世界局势剑拔弩张却又相互制衡。实际上在经济上苏联是远不及美国的,但是军事上的成就显然让苏联人昏了头,他们大力发展核导弹,核潜艇,航空母舰以与美国相抗衡,但却无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美国人用经济拖垮了苏联,让他们发生内乱,最终苏联人亲手让苏联解体,宣告了再这场争霸战中的失败。

德国,日本,苏联无遗是一战以来三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挑战世界秩序的失败者。他们都丝毫不掩饰自己对霸权的向往,为了称霸付出巨大代价。中国在二战之后也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

邓小平多次对外宣称中国人永远不称霸,中国人不会充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因为他明白锋芒不能太露,前人的教训是血淋淋的。美国是好的榜样,卧薪尝胆才是王道。

现如今,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美国,中国,欧盟,俄国,日本为主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在变化中不断相互制衡,相互推动。印度近几年来的发展势头也是不容小觑。

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国的复兴道路变得扑朔迷离。时殷弘在总结了美国的历史经验后,曾提出了可供中国参考的三大战略:自助、不出头、搭车。

自助及不受任何干扰的进行改革和建设。不出头及不要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也不要急于展现实力。搭车便是与一流大国及其国际体制合作,争取其支持,保护和获得其实惠。

中国的崛起应该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在国内推进民主化进程,加强我们的制度建设,同时我们要宣传我们的文化,实现文化的复兴,让世界人民都崇拜学习我们的文化。我们现如今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政治改革提上议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政治改革如果没跟上,社会矛盾便会尖锐,当这种矛盾尖锐到某种程度时,经济的发展便反而成为不稳定的因素,社会就别妄求发展了。

中国的复兴道路上充满未知数,我们不但要有信心,更要有慧眼。我们要从500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找到经验,学习方法,改进不足。我们希望走出历史的循环,真正成为能长久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

大国兴衰读后感 篇15

这是一本史诗般的巨作,如果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很难想象我会把一本长达500页的“纪录片”读完。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以及他们长达500年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尽管俄罗斯、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曾经辉煌一史的帝国,在历史的车轮下都变成了一层黄土,但他们的存在痕迹却难以掩盖。

今天,只有那些在世界各地传播着古老气息的城市,才是历史的见证者,看着他们从晨钟中升起,在夕阳中落幕,也在告诉我们大国的荣耀,指引我们走向远方。

初读《大国的兴衰》之时,看到的第一个名字赫然是许知远,这让我感觉到有点吃惊,很期待那个充满思想的人会对本书给出怎样的评价,他的推荐序没有对这本书给出直接的评价却也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了自己的想法,“肯尼迪先生是一个很糟糕的历史学家”看到这句话是我不禁莞尔。许知远在序文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提示,让我们一大早就看清楚这本书的不足,然后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这本书。

原著的副标题是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这清楚地揭示了本书将寻求军事冲突与经济变革之间的联系。这本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1500年至2000年世界大国的兴衰。书分七章,从最后的大汉帝国—明朝开始,作者把明朝的衰亡归为深受中央集权的荼毒。

继而笔锋一转,把目光投向了欧洲令人惊奇的崛起,讲述了哈布斯堡家族令人唏嘘的兴衰史,欧洲均势逐渐成形以及在此过程中法国两次试图称霸的努力,欧洲协调慢慢走向崩溃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战后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崩溃,以及21世纪国际关系基本现状。肯尼迪用全球视角来描述这一切。他不仅看到了欧洲,也看到了欧洲以外的地方。他不仅看到了政治,也看到了经济地理学,这使得整本书总是从大的角度和宏观的角度来描述它。肯尼迪无时无刻不把经济变化握在手中,他通过对各个大国之间的经济状况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比,就在前言中提出,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国的国力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变革使一国比另一国具有更大的优势。”以至于在后来的归纳中,他通过对大量的历史事实的研究,总结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升降曲线与军事影响升降曲线之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时间滞差”。

也就是说在巨大的科技变革中获得优势而积累大量财富的国家,总会希望积累更多的财富,而财富增加带来的不安全感以及邻国势力的增长却使该国在中期发展是把重心偏向于军事力量,庞大的军事开销却又严重制约了国内经济发展,而当大国走下坡路时的本能反应是,将更多的钱用于“安全”,因而必然减少经济“投资”,从长远看,使自己的处境更为困难。

仔细读了这本书,我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结论来总结大国兴衰的原因。然而相较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却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文章之初,肯尼迪就指出明王朝的衰亡与中央集权有着莫大的关系,进而谈论到“欧洲的奇迹”一章时,。这种政治上的分散的、主要是使贸易没有受到过大的压抑,即在欧洲不存在一个可以有效地阻止这种或那种贸易发展的统一政权;没有一个中央政府由于它改变了发展的进程而造成某一特定工业的兴起或衰落,这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因而,在现在的中国,尽量的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而使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自我调控会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另外,在阅读哈布斯堡失败原因,以及在战后两级世界的行成及衰败两章后,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哈布斯堡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使地盘扩展过大,战线拉得过长,致使自己日益衰落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对于战后的苏联来说,过度的军备竞赛开始削弱苏联的经济事力,所以在中国的复苏过程中,保持一个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是比较重要的,减少对军队的投入,适当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也将使经济继续稳定发展。

然而,就如在许知远写的序中所提到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的弱点日益明显,按照年轻一代的历史学家尼尔·福格森的说法——它是经济决定论的产物。保罗·肯尼迪分析的基础是,如果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优势总是属于那些具有较强的物质创造能力的国家,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改变是物质创造的基础。”但是,历史的复杂性与偶然性将随时冲破这种恰似清晰的分析。

因为在这种分析中,我们对一个国家的士气、道德力量、文化创造力、政治能力、军事组织、动员能力和教育水平都没有什么可说的,而这些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根据这一分析,当中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时,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大国行列?对大国的分析显然不能停留在仅仅是物质上,而对中国复兴的讨论也将不断的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