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支付战争读后感(汇集6篇)

支付战争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23

支付战争读后感(汇集6篇)。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支付战争读后感(汇集6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支付战争读后感【篇1】

周末看完了《支付战争》。

总的来说,个人感觉,这书的写法对读者不太友好,有点像记流水账的感觉。我在看书的过程中有几次是哈欠连连的。尤其是翻译后那一连串让人随时出戏的外国人名。所以说还得是努力学习英语,争取看英文原版。这书的作者在这其中是负责营销的工作,所以对于PayPal这个产品的描写比较少,倒是对如何营销,如何跟用户沟通写得比较多。

不过还是让我很有启发的。

其一,就是要快,莫拖延。

雷布斯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其中也是强调了要快,要速度。书中说到彼得.蒂儿就是因为快,有速度,所以在互联网泡沫来临之前就把一亿美金的融资搞定了,从而能够顺利度过难关。如果像张哥我一样秉着“今天能完成的事一定得拖到明天”的原则的'话,估计早就凉了,现在也没机会看到他出书了。

其二,就是,创业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创业过程中,每一步都会有无数的问题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想办法解决它,等哪天遇上一个竭尽全力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那就可以宣告创业失败了。

其三,无论在哪个行业,早,就是优势。

支付战争读后感【篇2】

作为创业参与者之一,作者用文字回放了Paypal在创立到被eBay收购的全过程。

惊讶于历史惊人的相似:有一个货币自由的理想。以电商开始,并在经营困难时,纠结过盈利和道德之间。以一个不被世人熟悉的形态展现,遭到了各方的不屑、不看好和阻碍。想想比特币,何尝不是?对于大多创新,又何尝不是?

相比国内互联网公司各种排他的设定,由衷钦佩美国人的平等观念:早在Paypal还与eBay旗下Billpoint竞争,并且是在eBay平台上竞争时,也可以因eBay的不平等设定向eBay法务部交涉,并得到了对方公正的处理。

再看国内各种公司合并,不再感到稀奇。Confinity和早就做了样板。

上下一心、有智慧又有执行力的团队难求,这是Paypal“黑帮”及其团队的魔力。

时刻保持对团队执行力有所警觉。

最后,“一旦你成为一名创业者,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支付战争读后感【篇3】

最近国内创业圈几乎都被一本书刷屏了——彼得·蒂尔的《从0到1》。而《支付战争》讲的就是这位大神如何从0到1创立并发展Paypal的故事。

如果你不熟悉Paypal,那么可将其近似理解为“美国的支付宝”。投资基金出身的彼得·蒂尔早在就发现了在线支付的大市场,于是网罗了一帮青年才俊——那真是青年才俊,整个公司平均年龄才25岁,这帮人也成了后来著名的“Paypal黑帮”。本书作者是Paypal第27位成员,在还没有搞清楚具体要来做什么的情况下,就从安达信这种当年的金饭碗辞了职,投奔蒂尔而来,参与并见证了Paypal改变世界的旅程。

而这段旅程从一开始就注定惊心动魄。Paypal支付工具发布仅6周,山寨者dotBank和便横空出世,市场瞬间陷入混战。Paypal首先从eBay用户资源入手,很快打开了局面,但任何创新都会马上被对手复制,火拼厮杀成了常态。疲于应付竞争让公司损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无暇真正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发展自身,这让彼得·蒂尔深为困扰。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决定与合并,让行业重新洗牌,这也使得他们成功躲过了互联网泡沫的冲击。

但好景不长,财大气粗的eBay马上也加入了战场,并不断凭借主场优势发布霸王条款,扶持自家小弟Billpoint,经常打得Paypal措手不及。“外患”不断,合并后的也同时饱受“内忧”,原来两个公司的不同品牌、不同文化,甚至程序员开发基于不同的平台,导致双方矛盾日益尖锐,结果是彼得·蒂尔辞职,埃隆·马斯克掌舵。然而形势依旧严峻,对手攻势猛烈、规模迅速扩张而客服跟不上、诈骗横行导致巨额亏损,最后因为是否保留Paypal品牌的问题,Paypal和两派的暗战终于引爆。5个月后,埃隆·马斯克出局,彼得·蒂尔重出江湖。

要是商战电视剧,到这完全可以精彩“剧终”了,但现实远要更残酷得多。我们都知道最后Paypal以15亿美元卖给了eBay,而其中的曲折坎坷、孤注一掷、铤而走险,都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顶尖编剧的想象——刁钻的用户、难缠的对手,更大的压力来自舆论、诈骗团伙甚至政府监管部门。本来公司第二天就要IPO了,突然有不知名的小公司跳出来告你侵权,又有州政府杀出来说你“违反了某规定”,让上市险些功亏一篑。“终于渡过了一劫,但回过头看,这才只是热身而已。”全书不下十几处这样的表述,让你的心一直揪着,就像追悬疑剧,永远想赶紧点开下一集。

如果真要拍成电视,彼得·蒂尔可谓名副其实的霸道总裁。除了高颜值、好身材、多金、CEO这些标配之外,他在其他方面的多才多艺,简直超越了地球人的范畴——要是有编剧敢这么写,一定早被吐槽成筛子了:斯坦福高材生,而且主修哲学;创办独立学生报纸。你以为他是文艺咖?No No No,他的老本行是对冲基金,凭心算能将除法计算到小数点后四位,并且还是美国国际象棋联合会前国手,在Paypal上市的庆祝会上,一人对付十位高管,同时下十盘国际象棋(而只有一人赢了他)。作为一名力挽狂澜的CEO,必然很高冷吧?No No No,他一直是T恤衫休闲裤,为了鼓舞员工,竟然答应如果公司达到目标业绩就把头发染成蓝色(后来业绩差了一点点)。EQ/IQ,QQ通,文理兼修、刚柔并济,就连独特的性取向这条都占了。如此丧心病狂的软硬件配置,就算把手撕鬼子这种技能按在他身上,我也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

当然,说正经的,这书可谓彼得·蒂尔创新理念的最佳诠释:如何从0到1?为何要避免竞争(与合并,接受eBay的收购)?如何打造帮派文化?看完全书,你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书的最后,作者简要罗列了Paypal黑帮成员们后来的发展:彼得·蒂尔继续做投资,仅从投资Facebook上就获益数千倍;里德·霍夫曼创立了LinkedIn,打造新型企业雇员关系;埃隆·马斯克创立SpaceX和特斯拉,玩进了太空;马克斯·列夫琴开创了Slide公司,陈士骏创立了YouTube……这种超豪华阵容,会让你恍惚有种对着96级北影表演系毕业照看当今影视圈的即视感;或者说,Paypal黑帮就是世界的蓝翔技校,挖掘技术嗷嗷强——只不过他们擅长的不是挖土,而是掘金。

自然,他们绝不只是掘金,他们是真的在改变世界。想想“手填汇款单”这种遥远的事情,仔细算来也不过就在几年前。而如今便捷的手机支付成了家常便饭,滴滴快的烧钱大战、微信红包狂潮,也已经让我们对中国版的支付战争有了切身体验。秉承“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联合”的理念,优酷土豆合并了,滴滴快的在一起了,那么未来支付宝与微信是否也会成为幸福的一对儿,也许我们真的可以拭目以待。

支付战争读后感【篇4】

近期读完了《货币战争》一书,现我在此做一个简单的表述。

该书作者宋鸿兵,是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找到的简介竟是如此让我惊讶,说实话,在读这本书的开始我还以为他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呢,我这一观点的支撑是我认为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过于修饰。不过也难怪,曾经做为媒体游说公司的他,可想而知口才是相当的不错的。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其中的部分烦琐的文字我采取的跳过的方式,尤其是在描述到美国与金融家们后期的货币战争阶段,还有作者论述一些金融学理论的地方我跳过了,所以,并不算真正读完这本书。以后还会来第二次阅读,相信将会对个人的学识带来提高。

那么以下是我从书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共享一下:

1、作者认为,也就是我认为的本书的最核心观点是:国家的货币发行必须牢牢的控制在政府、人民的手中,千万不能让国际银行家操纵国家的货币发行,意即私人控制国有银行。

为什么不让私人控制国有银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有制造成的是社会人沦落为单个的人,在私有制中,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 ,异化排除他人,把人们变成贫穷的、利己的单独的个体。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钱袋饱满,可以随意的制造通货膨胀,然后在通过通货紧缩掠夺人民的财富。所以,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之后,人民将会处于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国家中央银行成为私有银行的危害并不仅仅是对人民带来灾害那么简单。私有的中央银行会发行大量的国债,然后在通过国际银行家系统相互勾结,个人持有大量的国债,成为国家的“债主”。很有意思,一个人能成为国家的债主,这些普通老百姓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然让才大气粗银行家实践了。但是当个人成为国家的债主时,他就拥有了一个国家的所有权力。

多数中国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美国政府发行着美元,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美国政府最终丧失了仅剩的“白银美元”的发行权。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

那我们不禁在想,为什么自诩聪明的美国人民在他的中央银行被私有化时没有能够成功的把自己的中央银行夺回来呢?事实上他们做了无数次的抗争,但是,由于他们制度的原因,最终他们还是向金钱低头了。18,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废除了第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第一中央银行”,因为废除了银行家们控制美国政府的工具,他们便大肆抛售美国的国债,结果,美国政府的债务从4500万美元增加到1 亿2 千7 百万美元,终于,他们低头了。第二次是美国的国内战争,林肯总统的遇刺也被广大的学者怀疑幕后的凶手乃国际银行家。以后的抗争暂不详细说明。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1940罗斯福总统

近期读完了《货币战争》一书,现我在此做一个简单的表述。

该书作者宋鸿兵,是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找到的简介竟是如此让我惊讶,说实话,在读这本书的开始我还以为他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呢,我这一观点的支撑是我认为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过于修饰。不过也难怪啦,曾经做为媒体游说公司的他,可想而知口才是相当的不错的。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其中的部分烦琐的文字我采取的跳过的方式,尤其是在描述到美国与金融家们后期的货币战争阶段,还有作者论述一些金融学理论的地方我跳过了,所以,并不算真正读完这本书。以后还会来第二次阅读,相信将会对个人的学识带来提高。

那么以下是我从书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共享一下:

1、作者认为,也就是我认为的本书的最核心观点是:国家的货币发行必须牢牢的控制在政府、人民的手中,千万不能让国际银行家操纵国家的货币发行,意即私人控制国有银行。

为什么不让私人控制国有银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有制造成的是社会人沦落为单个的人,在私有制中,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 ,异化排除他人,把人们变成贫穷的、利己的单独的个体。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钱袋饱满,可以随意的制造通货膨胀,然后在通过通货紧缩掠夺人民的财富。所以,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之后,人民将会处于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国家中央银行成为私有银行的危害并不仅仅是对人民带来灾害那么简单。私有的中央银行会发行大量的国债,然后在通过国际银行家系统相互勾结,个人持有大量的国债,成为国家的“债主”。很有意思,一个人能成为国家的债主,这些普通老百姓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然让才大气粗银行家实践了。但是当个人成为国家的债主时,他就拥有了一个国家的所有权力。

多数中国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美国政府发行着美元,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美国政府最终丧失了仅剩的“白银美元”的发行权。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

那我们不禁在想,为什么自诩聪明的.美国人民在他的中央银行被私有化时没有能够成功的把自己的中央银行夺回来呢?事实上他们做了无数次的抗争,但是,由于他们制度的原因,最终他们还是向金钱低头了。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废除了第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第一中央银行”,因为废除了银行家们控制美国政府的工具,他们便大肆抛售美国的国债,结果,美国政府的债务从4500万美元增加到1 亿2 千7 百万美元。终于,他们低头了。第二次是美国的国内战争,林肯总统的遇刺也被广大的学者怀疑幕后的凶手乃国际银行家。以后的抗争暂不详细说明。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1933年,罗斯福总统在他就任当天就宣布全国银行从3 月6 日起停业整顿(Bank Holiday),直至调查清账工作完成才能重新开业,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关闭了全国金融大动脉的创举,立时让美国人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但是,高中那不详尽的历史书里教给我们的并不完全说明了这件事实的真-相,它只是给予了我们一些关于罗斯福那近乎“社会主义”的政策一个支撑罢了。在停业10天之后,有趣的是在西部的一些不愿意为华尔街银行巨头们所控制的小银行就永远不能再开业了,停业反而给华尔街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黄金做为贵金属已经广泛的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但是最近的黄金价格并不是让人很乐观,其原因就是在银行家手中拥有黄金自由定价权。为什么世界的黄金价格一直处于地位的状态,那是因为银行家们害怕黄金重新回到货币体系当中,成为重要的货币支撑。

3、资本主义是名副其实的“从头到脚,全身每个毛孔都流着血的人”

援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观点,资本家只是充当了资本的操作手,完成“资本再生出资本”的任务罢了。他们这一生所做的就只有获取更多的资本,向劳动人民榨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坚信“钱能生钱”,并“以金钱获得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有多少”。

由此看来,当银行家们想要夺取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时,他们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甚至是发动战争。所以,我们国家要在这一方面做出警惕!

支付战争读后感【篇5】

成长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读《支付战争》推荐指数3星

这是20年前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九死一生的创业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每天发生在现在的中国。

硅谷大名鼎鼎的彼得·蒂尔、埃隆·马斯克、梅格·惠特曼等人在这本书中一一登场,上演一出出险象环生的“战争”,羡慕年轻创业者从0-1创造全新“世界”的同时,更感慨“死神”的时刻相伴。从诞生之日起,仅3年半时间,paypal最终以15亿美元(具体15还是17忘了)高价成功出售给ebay,看似辉煌,背后是死神无时不刻相伴的残酷。

从招募初始成员到和多个挑战者生死未卜的竞争,从用户数量0到数百万,数千万,从创始人被投资人架空到从返公司顶层,从疯狂补贴大战到竞争对手合并,每个环节都生死未卜,让创业团队精疲力尽的同时,也让我这种吃瓜群众觉得,创业这么累,怎么容易死,在一个行业踏踏实实做下去,也许不会那么残酷呢。

世界是好残酷的,即使是最新的领域,如果没有脱颖而出,死亡就摆在眼前,当下的共享单车、二手app、甚至正处风口的长租公寓,诸多团队蜂拥进入,最终胜出的只有一两个,夭折成绝大多数命运。触类旁通的想来,世界的本真也许就是这么太残酷,我们可以信奉岁月静好,可以告诉自己平淡是真,但不得不承认,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残酷的“厮杀“如影随形,只是多数人不愿承认罢了。

问题总是意想不到冒出来,而解决方法总得绞尽脑汁,面对如此多问题,作者的团队都找到了不少好的解决策略和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Paypal团队给出了很好示范,更大经验是:成长是唯一救命稻草,不成长,你就死了。这样变成了死循环,生命就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循环,这样意义在哪?也许如西西弗神话故事所言,奋斗本身就是生命意义。

作者是营销人员,“出身”却是财务人员,其团队也出现不少营销人员转去做产品开发的,在我想来,这怎么可能,看来名牌大学的确都是聪明人,跨专业能力强,背后也许如埃隆马斯克理念相同,想到去做,没有专业壁垒成见,这样也许扩展能力也许强点。

从埃隆马斯克硅谷钢铁侠到这本支付战争,将的都是互联网金融、航空科技、新能源、电动车等前沿科技领域,看着他们通过创新成就一番事业,让我觉得自己太渺小近而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工作来,这种激烈的反应是否妥当?显然副作用太大。突破自己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什么书都看作成功学,显然有悖正确的读书理解路径,从目前来看,全面提升自己的专项能力,从而实现的自己专项价值,再从专业价值实现更大突破是我这个平凡人实现有所作为的正确路径,至少目前是,跨越专业,证明我也行的行为,就往后放吧。

不管如何,像伟大的创业者致敬!是他们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让世界迈步更精彩的未来!致敬!

20xx1115

支付战争读后感【篇6】

《石油战争》是由德国人威廉・恩道尔写的。他从抢夺石油控制权的角度分析了近代以来英国和美国的国际战略,仔细剖析了英美两国利用世界大战,军事干预和金融霸权逐渐控制了世界石油制高点的过程,分析问题角度新颖,史料丰富,虽然论据运用不免有牵强之嫌,但总的来讲,是一本分析国际关系的十分优秀的书。

石油是一种成本很低,运输方便,用途十分广泛的能源。几乎是能源家族中最优秀的份子。近代以来,随着英美法德俄等国家的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加大,各国都逐渐明白石油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意义。

所以,石油产区就成了各发达工业国家论剑之地,石油开采权也成了各列强称雄武林的武学秘籍。

在整个世界为石油控制权明争暗斗的过程中,英美两国技冠群雄,脱颖而出,成了最大的赢家。

事情得先从英国的工业化说起。在英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工业牺牲农业,金融业牺牲工业”两个阶段。

1846年5月,在罗伯特・皮尔爵士的领导下,英国保守党推动废除了《玉米法》,这一举措大开了大规模廉价农产品贸易的大门,大批农民破产,这为英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在英国全球海上霸权的支撑下,英国的工业产品能在世界五大洲倾销,英国的霸主地位逐渐确立。

作者总结英国成功的经验:利用军事占领重要航线,维持国际贸易霸主地位。同时建立政府和私人联动的情报系统。

同时,伦敦的金融巨子设计了英镑和黄金按比例兑换的外汇政策,并开始了他们的全球业务,在本国市场的信贷动力反而开始不足。随着英镑在全球信贷市场的泛滥,英镑和黄金的`比价逐渐不能维持,英国的黄金开始外流,英格兰银行为了保持英国的黄金储备量,大幅提高利率。高企的利率打击了英国的工业。

另外,英国的工业因为市场广阔,竞争压力小,技术革新动力不足,逐渐衰落。

虽然英国霸主地位最终被美国取代,但英国毕竟统治了世界将近150年。英国政治精英的战略眼光世界一流。在他们经济陷入困境之际,精英们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发展战略。

他们盯上了石油!

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未来世界的秩序。这是他们在将近1XX年前的战略构想,而我们才刚刚意识到。

事实上,在当时意识到石油的重要性的只有英国,包括法德俄美都还没有开窍。

所以,德国准备修柏林―巴格达铁路,向英国融资,却遭英国百般阻挠。德国怎么也想不通,如此双赢的生意,英国人为什么不做?

英国早就盯上了中东这块石油储量惊人的肥肉。所以,英国很早就开始秘密支持以色列建国,打破中东的政治格局,重组它在中东的石油版图。犹太复国主义的经济背景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而罗斯柴尔德家族曾收到过英国外交大臣的信件,信中明确表示支持他们建国,理由冠冕堂皇,当然是为了解放,为了人权等等美丽的词藻。

英国真正控制中东的石油是在一战后。战时,英国在中东屯兵百万,理由是为了保障俄国的后方给养。战后,顺理成章的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土地。

在战后的分赃会(巴黎和会)上,各列强你争我夺,各有斩获。但大多没有像英国那样,目的明确地控制石油产区。早在1911月,英国强迫卡塔尔接受奴役性的条约,把卡塔尔变为其“保护国”。 19国际联盟的圣勒摩会议规定,英国获得对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法国则获得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 1925年英国还宣布塞浦路斯为它的直辖殖民地。此时海湾地区的科威特和阿拉伯诸酋长国已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到1937年,西亚和北非(埃及)的石油总产量为15655000吨,其中英国占76.9%,美国占13.1%,法国占6.2%,荷兰占3.8%。

由此奠定了英美七大石油寡头(“七姊妹”)控制石油格局的基础。

后来,因为美国在金融和军事上的霸权,逐渐扩大自己的石油版图,但英国两大石油公司(英荷壳牌,英国石油)始终在石油俱乐部的核心成员里。

纵观现代美国的战略,西亚和中东始终是其战略重点。但因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各产油国逐渐将油田收归国有,英美的石油控制权有所削弱,但他们的“七姊妹”始终控制着石油的销售。而且当局始终把石油放在重点战略位置,不惜动用武力干预石油产区的政治格局,以维持自己的控制权。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中国,法国和俄罗斯都和萨达姆政府签署了石油开采协议,但美英的军事入侵推翻了萨达姆政府,致使中法俄计划泡汤。

美国对尚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的关注度,胜过一个已经拥有核武器的朝鲜,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上一篇:环保口号

下一篇:复习心得(系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