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红色记忆观后感必备

红色记忆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24

最新红色记忆观后感必备。

一份值得一读的“红色记忆观后感”相关精品文章推荐给您,请收藏此文以备日后需要。电影那无与伦比的细节描述如同梦境一般虚幻且真实,看了优秀的影片之后,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观众的观后感不仅可以评价作品还可以推动作品的发展和进步,写观后感时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而不是随便找一条感受滥竽充数。

红色记忆观后感(篇1)

第1篇:看《雷锋在1959》电影的观后感

雷锋,这个令亿万中国人为之动容的解放军战士,虽然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半个世纪了,但是,他的事迹却深深刻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每年三月五日是学习雷锋的日子,单位上都组织开展学雷锋见行动的活动。

《雷锋在1959》电影主要是描写雷锋平凡的成长经历,当时,他才19岁,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吃不饱、穿不暖,后来父母都被日本鬼子和地主打死和逼死,还没有长大就成为一个孤儿。19岁的他被鞍纲总厂分配到了辽阳分厂工作。由于他个头矮小、身体瘦弱,当时带他的师傅并不愿意收留他在自己手下工作。雷锋得知这种情况后,并没有抱怨师傅,而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在休息时间刻苦专研业务知识,还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去工地开机器干活,累了就在机器上睡觉,到天亮了,师傅去工地了他还在睡觉,师傅并没有打扰他,而是用自己的衣服把他盖上,可是他马上就醒了,他就是这样拼命的工作,来让师傅和所有的人都喜欢他。他不论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经常帮助别人,有一个晚上碰上老天下大雨怕水泥被雨林坏了,他把自己的被子抱去盖水泥,却自己冷了发高烧了。还有一次,他偷偷跟师傅去他家看,他家其实也很困难的,孩子多、也是经常没有吃的,他看了过后,就把自己的馒头省下来带给孩子们吃,自己却挨饿。他所做的事虽然很平凡,但人很不平凡。他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服务人民的精神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这种精神,以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光辉而又伟大,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芒。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给了人民、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让人耐人寻味。

第2篇:电影《老警》观后感

影片中的薛长山是一个高智商犯罪分子典型,他拉笼并腐蚀警察老覃的儿子覃辉,无形之中给警察办案设置难度,不管是破案的技术手段,还是情感考验于警察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从中倒是可以看出歹徒与人民警察的关系已不再是以往的水火不容,阶级壁垒森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白不是分明的,敌我的界限也是模糊的,人物的结构关系更为多维,情感纠葛也就更趋复杂,正是这种高格局的摆布和叙述套路的灵活运用才使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可信。

电影一开始便将护林员李长山之死的场景给推了出来,观众自然会感到好奇,急切地想弄清其死因。因为影像画面本身就有多方面的叙事功能,尽管图像本身的叙事能力不能与语言文字的叙事能力相提并论,但图像的叙事功能以及图像的视觉效果的确会对整部电影叙事产生很大影响。

李长山落水而死的凄惨画面与湘西美丽的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大文豪沈从文构建的是一个古朴自然而又神韵无穷的人性神庙——“希腊小庙”,其笔下的湘西是宁静而美好的。“笔墨当随时代”。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商潮涌动、信仰迷茫、物欲横流,方显人民警察本色。在此部电影编剧颜永江与杨盛眼中的湘西美景可与沈从文笔下的相媲美,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描绘的这幅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风景中却隐藏着罪恶。换言之,人性的希腊神庙中也有不和谐因子,如文物贩子薛长山之流为了金钱铤而走险,杀人灭口,丧尽天良。而且,此画面还与影片末尾老警的壮烈牺牲形成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相异之处是前者凄惨,后者悲壮,且更加震颤人心。

作为一部侦探片,其间科学理性的逻辑推理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探寻李长山死因的过程中,巧设迷障、智布迷雾是必须的。但是大篇幅的破案分析往往给观众以枯燥之感,也就难以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于是,智慧的编剧颜永江与杨盛除了在影片中努力激发观众急欲知道“死因真相”或“凶手是谁”等愿望之外,还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想方设法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二是加大人情味的投入。这样一来,使得影片具有新颖之感、陌生化之虞,理所当然能攫取观众的眼球。

电影是以直观的、具有物象性的“影象语言”来“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听述者”的参与与理解基础上的。在调查李长山之死的真相时,老警覃麦生的思维逻辑,实际上就是观众的思维逻辑;老覃分析、判断、推理实际也是观众的分析、判断。老覃在影片前部分钻进被盗的墓穴内提取了脚印及烟头,在后面的审讯中,就不必详细地交待破案的点点滴滴了。在短短几分钟的审讯画面中,通过几组镜头快速切换就概括了作案的全部过程及破案的结局。

电影作为限定时间的综合性艺术,对时间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因此,影片在“讲述”时,需要对事件过程作大量的压缩、省略与概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故事,而故事中被省略的部分,就只能依靠观众的“意会”来补充。现实生活中办案程序应该是这样的:警方首先得认真且耐心地搜集证据,接着形成证据链,最后才能让公众信服,并让犯罪分子伏法。如果移植到电影画面中去后,由于受时空限制,就必须屏蔽掉一些现实逻辑关系。如《老警》中的老警审讯王大方时,并没有将王大方烟嘴中所含的DNA与现场提取的过滤嘴中所含的DNA进行比对。还有,王大方鞋子与鞋印的比对、胖娃的指证等程序都给省略了。正是电影艺术的这种省略与概括,才使得《老警》具备了驾驭复杂故事的能力,并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电影《老警》除了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之外,独到之处是因为富含人情味,特别是“大义”的摄入才具有“心魄”的力量。老警覃麦生对李长山妻儿实施人文关怀提面已提及。在小说结尾,犯罪分子薛长山困兽犹斗,将绑在身上的炸弹引线拉开。在生命攸关的关键时刻,“老覃大叫着纵身一跃扑向了薛长山,一把将他紧紧地抱住,两人摔倒,就势滚向了远处。”

由此可见,电影《老警》的外壳是一部侦探片,骨子里却蕴含着儒家伦理,富含“舍生取义”的大爱精神,从而实现了大众体验与主导价值系统的合拍,并充分展示了老警覃麦生对信仰的坚守,道出了其内心经历的锻打考验。要知道,老警在同事不理解、妻儿埋怨、村民责难中,犹如四面楚歌,但内心强大的他没有害怕、退缩,而是在种种矛盾与困境中磨砺、成长。写到这,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郝泽军的诗歌《老警》

红色记忆观后感(篇2)

开学啦,央视《开学第一课》在观众的期待中播出了,今年的主题为“少年强,中国强”。回头想一想,今年竟然是《开学第一课》播出的第十三个年头。

人生当中能有多少个十三年?十三年,可以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长成青葱少年;十三年,可以让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逐渐成为成熟稳重的大人;十三年,也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凋零……十三年来,《开学第一课》都在开学的时候与全国的中小学生一起跨入新学年,开启新到的旅程,它每一次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又与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共同成长。

《开学第一课》为什么能持续播出十三年年之久?这与家长和孩子们到的喜爱脱不了关系,但更主要到的原因是它能够带给学生们不同于课堂上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第一年,我国正在沉浸于汶川大地震的悲伤当中,《开学第一课》告诉孩子们:人的起点是生命,生命诚可贵,要用知识守护生命。第二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背景之下,《开学第一课》为全国中小学生展示了一台爱的主题班会。第三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刚起步,《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意识到梦想在个人的人生中甚至在一个国家当中担当的责任。

……

后来,它不仅让孩子们知道幸福是什么、美与爱是什么、英雄是什么、未来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同时给家长和孩子们上了十三节人生大课。毋容置疑,这十三课所传授的知识是非常深刻的,至于如何消化这些知识,更需要父母带领孩子慢慢去品尝、去领会当中的意义,然后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想,其实这也是《开学第一课》的意义所在。

红色记忆观后感(篇3)

捧起这本《红色记忆永放光芒》,我不由得想起以前为了祖国解放而牺牲的红军卫国将士们,就情不自禁的翻看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祖国解放前后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们,建设新农村的事情,还有人民起义的革命大事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把战场和飞机、坦克都搬到了网络空间!感受刘庄,漂亮的连排小楼,空调、花园、车库,真是格外引人羡慕啊,不愧是新农村!无声世界的灵魂舞者邰丽华让我十分感动,15岁就已是一位聋哑人,不过如今她可是一个到过20多个省表演,得到总书记接见的着名的舞蹈家了,真是了不起呀,她的独舞《雀之灵》,舞姿优美,绚丽多彩,仅4月21日至30日就演出6场之多,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这些创新、建设、发展总结起来我觉得就是两个字爱国。我们每个人都想贡献一份力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履行对于祖国的天职,这是人最神圣的东西。

当合上这本记录着中华人民辉煌成就的《红色记忆》,我的心沉甸甸的,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做出我能做的事,因为我是龙的传人。祖国,我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好,一定会。

红色记忆观后感(篇4)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方式全面真实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前期,王树增查阅了大量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文学作品中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中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的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拉近与长征的距离,认识中国工农红军中杰出的共产党人和行进在这支队伍中的伟大红军士兵,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在与之一起体会长征的过程中,细细体味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

《长征》一书在序言中写到: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跨越30多条河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湍急陡峭的峡谷河。

长征穿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阔湿地。无法进入的湿地面积几乎等于法国的陆地面积。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25000里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10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3天就发生1次激烈大战。

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后的战略转移。在前有险阻后有追兵情况下,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后胜利到达陕北。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征,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各路红军战士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

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陕北堡会合。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在长征征途上,**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

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牺牲。

在这些充满坚定和悲壮,艰苦和勇敢,血泪和激昂的文字和细节中,我更加真切地触摸到这段历史的残酷,更加深刻地领会到长征真正的意义,以及长征留给人类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

不断学习并坚持在面临困难和阻碍时依然坚毅和坚定的长征精神,通过重温《长征》中血和汗的较量,充分认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深刻原因,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在工作中增强党建观念。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时期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不屈与坚强的长征精神努力完成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充分认识“未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归根结底,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史是为了人民。以90周年为契机,通过翻阅着书中流淌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的许许多多感人小事,感受这不朽的信念力量和伟大的精神,让长征精神深入心底,融入灵魂深处,时刻牢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住对党的忠诚和信念。

红色记忆观后感(篇5)

“到死未消兰气息,他生宜护玉精神”

——阅读《红色记忆》有感

六年(三)班何书彧

60年,岁月沧桑;60年,涛声依旧。我们亲爱的惜芬阿姨,你已经走了60年了!

难忘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如今,中华民族已经繁荣昌盛。厦门解放前一天,你勇敢地走到了刑场。那天的夕阳格外的红,那天的记忆格外清晰。

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响起时,我们共同怀念这位早逝的英雄。

有人说你是树,为了人们的需要,给自己力量;有人说您是蜡烛,为了那片光明,那片盼望得太久的光明,燃尽了自己……群惠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聆听您的事迹。我读了太多这样的书,这让我很感动。当**的刽子手对你使劲手段,你依然没有说出任何对敌人来说有价值的东西,你忍受了太多太多的痛苦,在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却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狱中,你总爱唱起那首歌:“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地开……”每当唱起这首歌儿,我们就能感受到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你总是唱革命歌曲激励战友。在歌曲中,更多的是你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

当敌人将针刺进你的手指,当敌人将辣椒水灌进您的鼻子……您仍旧宁死不屈,不说出一个字,用坚强的毅力挺住了。

每当看见您生前的**,我们心里就恨透了敌人。你走后,满眼怒火,包括对汉奸的仇恨。“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着。

”您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您的形象、您的精神永远刻在大家的心中!

“到死未消兰气息,他生宜护玉精神。”兰是高尚的,玉是坚硬的。您坚贞不渝,为真理而顽强奋斗着。

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我们将继承你的遗志,发扬你的精神,相信我们,我们将名副其实的群惠!!

红色记忆观后感(篇6)

的震撼,在这次党组织生活会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种革命精神,重温红色记忆,我又搜集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在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还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虽然内涵不同,但我认为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勇敢的、胜利的精神,表现在追求理想的坚持、崇尚革命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上

窦唯的开拓精神与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统一

1、 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血液。

从这种精神血液中流淌的血液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原始基因。比如: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创榛辟莽、敢为前驱的创造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知行方式,胸怀天下、精忠报国的爱

国家思想,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 正如黑格尔在论述精神演绎发展时认为的那样,它是抛弃了旧原则、带来历史新的冲动的“一个新的原则,一个新的民族精神”。其“新”就在于:

它是紧紧围绕革命斗争实践

所展现出来的是共产党人的卓越思想和领导作用的最高指导原则。它是反映和体现当时时代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革命精神。

新时代的革命精神赋予了奋斗精神、模范精神等新的内涵。作为会上的辅导员和教师,我们作为商学院的先进分子,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为商学院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记忆观后感(篇7)

炎热的暑假中我观看了电视剧《记忆之城》,引起了自己的震撼与深思。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我也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电视剧给我们展现出真实的画面,书却给我们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我相信《记忆之城》打开了无数人记忆的大门,也带着我们回到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屈辱历史。

《记忆之城》将日本二战时轰炸重庆的画面展现在现代人面前,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在仇寇面前的坚强与不屈,在日寇长达五年的狂轰滥炸后,山城民众却永不屈服。

我相信,看过《记忆之城》后只要是有良知、有思想的人都会心痛落泪。那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场景不是虚构;那妻离子散、骨肉分裂的育苦也不是虚拟;那是中国人昨天经历的一段真实,日本侵略者留给中国人的惨痛。《记忆之城》的编剧徐萌曾向记者说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现实,现实甚至远比书中的残酷

我们因书中周祖康一家的忠勇而感动,为他们在困难之中仍不忘帮助他人而感动,更为他们傲骨、不幸而心痛。我们不能忘记周冠中与日本鬼子的激烈搏斗,不能忘记他英勇牺牲后仅换来一块无字碑!那英雄的血与无字的碑又怎能不让我们落泪呢?我们必须把这历史铭记。

我想,不管是读者还是观众,都会为朱今墨与周敏柔那悲观而又无望的爱恋而心痛:朱今墨以军统、中共、日本特务多重身份而生活,为刺杀汪精卫,与敏柔同在一城而不得相见,唯有在梦中呼唤心爱人的名字。为了使命,连自杀的权利都不能有,被迫承认自己是日本间谍。面对敏柔的怨恨连解释的机会都不曾有而敏柔为了刺杀汉奸汪精卫,甘心做他人的情人,面对恋人朱今墨时同样不曾解释。最后,为了将从日本人口中得知的日本将进攻美国的消息传出去,敏柔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对恋人而伤心呢?

我们不能忘记,不能忘记《记忆之城》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不能忘记炸弹在天空中狂轰的那种痛苦,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我们更该将记忆推向整个中国的历史之中,将那感人的一幕幕永远铭刻在感恩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