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百年维新观后感精华

百年维新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25

百年维新观后感精华。

请看以下小编为您收集的“百年维新观后感”相关内容,有没有好的作品名观后感模板呢?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曾经经典的电影时,一般来说观看之后都会有不少心得感悟。为了保留心里那份感动,我们应当写一份观后感,别忘了将这个链接保存以后要用得上!

百年维新观后感 篇1

浅析日本崛起

世间大国,不胜枚举。日本东列,英法西陈,**北踞,澳洲南盘,近有中印之属,远有美加之列。有人会问:

“何谓大国?”大国者,条件有三:经济强盛、军备先进、文化鼎新。

而如何跻身大国之列?简单来说可以分为“自强”和“助强”两个类型,自强者,多有思想觉醒,技术革新或通过自上而下的整体改革进行本国发展,如英、法、葡、西、荷、俄等国;助强者,多为羸弱夷国,经受他国压迫,之后或凭借独立战争,或通过积极学习,跻身大国行列,如日、美、德等国。《大国崛起》这个系列纪录片,选取了以上提到的这九个国家做为“大国模板”进行讲述。

反观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最多,军备实力全球第三却并未入流,这显然匪夷所思,而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却位列期中便使人更加不能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配合纪录片,浅析一下日本如何拥有“技高”中国一头的本事。

1853年7月8日和2006年6月3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佩里率领4艘**,出现在江户湾主要港口浦贺沿岸地区,随后佩里率领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登陆。这些是美国菲尔莫尔命令派往远东的舰队,与日本、琉球等国讨论建国问题。由于其船体为黑色,又像怪兽一样不断喷出漆黑的浓烟,发出轰鸣,所以被岸上那些震惊的日本人称作“黑船”。

外国共产党第一次踏上日本领土,从此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的幕府制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如同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旦接触到外面的新鲜空气,马上便分崩离析了。

之后在不断地考察与学习中,日本逐渐涌现了一批如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一批又一批的改良家,在明治维新的大背景下,他们从工业发展、文化学习,再到对改良道路的不断探索,兢兢业业地寻求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之路,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随之而来的军国主义泛滥也导致了日本在下一个时期的经济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努力摆脱二战的阴霾,积极恢复工业生产,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在每年9%-10%的经济增长率下,一个新的日本又回来了。明治维新100周年之际,日本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长期以来,中国人谈论日本,总是想到两个字:仇恨。对日本来说,我们的印象和理解总是越来越妖魔化,更不用说向日本学习了。

的确,日本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是不该忘记,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应该一直沉浸在过去悲伤的记忆里,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我们不能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日本,一直不去了解他们,我们也应该慢慢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日本,看到他们的长处,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从他们的例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来促进和完善我们的发展,这样,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从这部纪录片中,我总结了日本应该学习的三个方面:

1、对于新事物的不断追求与学习。我们就拿鲁迅的话做一个简要概括“外国人用火药制子弹御敌,中国却用作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日本和中国再被打开国门时,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中国被迫签订条约,之后依旧歌舞升平;日本则在签订条约之后,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后为自己所用,进行科技发展,最终才能和英法共图瓜分中国。

2、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二战之后,在日本和经济一起飞速发展的就是教育,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福田赳夫曾说过:“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我相信这也是日本的强盛根本。

3、对于优秀文化的吸收。蔡元培在北大办学的宗旨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如何能够做到兼容并包呢?

用我们常常说的话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伊藤博文在改革中能够让日益强大的西方文化和意味浓重的本土文化巧妙结合,相生共处,并且开出新的花朵,也证明了日本对于文化吸收方面的长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理应从各国的强国之路中汲取教训,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中,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强国之路。同时,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于外来文化,应当采用“扬弃”且兼容并包的观念,不断革新自己,发展自己,强大自己。

相信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将重新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百年维新观后感 篇2

*** 石小瑶

500年,9个历史性大国的风云起伏——《大国崛起》给我们带来了令人心潮激荡的历史盛宴。在回顾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它们的雄心壮志和非凡的崛起勇气所吸引。尤其是,我对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感触最深。

日本一直到太平洋西岸,面积不足27万平方公里。然而,这个看似小岛屿的国家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号角声中崛起,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成为亚洲唯一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国家。尽管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它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虽然日本是中国人非常痛恨的国家,但这么一个小国在自己的发展到路上取得的惊人成就足以让我们深思。

当美国将军佩里率领的舰队敲开日本的大门时,日本人民几乎没有抵抗力,几乎欢迎傲慢自大的美国人。日本国内并不以此为耻,反而是很清醒得意识到自己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他们想以此为契机,利用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来强大自己的国家。这让我想起了清朝。1840年,英国的强大船只打开了古代中国的大门。

中华儿女为抵抗外族入侵作出了殊死斗争。我们中国人和日本人不一样。我们将捍卫我们的主权。这正是我们和日本的区别。两个著名民族的价值取向不同。

幕府统治被推翻,天皇重回统治地位,明治天皇的改革运动为日本摆脱落后命运走向强盛拉开序幕。如前所述,日本名人对外国事物的抵抗力很小,这是他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型国家。在大国敲开日本的大门之前,日本一直在向中国学习。

然而,我们的老师在世界近代史上并没有很好的表现。连他们的老师都被西方国家打败了。他们凭什么向我们学习?这时,日本人毫不犹豫地转向了西方国家。

明治决心将当年财政收入的2%用于消费,并将其中的一半送往西方国家,为期一年半。其考察人员级别之高、历时之长是历史上少见的。考察中他们的收获是巨大的,他们给日本带回了世界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明治**决定照搬西方的东西。他们按照西方模式建设了煤矿、兵工厂、缫丝厂等一系列现代化生产设备。他们还从国外聘请技术人员。当时技术人员的收入是明治的三倍,说明**对他们的重视。

日本在经过努力之后,终于站在了列强中间。但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军国主义也开始萌芽。他们也走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开始侵略别国,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通过一系列战争,日本巩固了军事优势,为中国带回了巨额财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站在法西斯一边,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的进攻下,最终输掉了战争。特别是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在东京也持续轰炸,摧毁了日本。

战后,日本经济瘫痪,人民无法生存。只有在美国的帮助下,他们才能摆脱困境。但经过战后20多年的复苏,日本经济开始复苏。在明治维新100周年之际,日本已成为紧随美苏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

现在,日本的经济实力只比不上美国。其科技创新实力已超过美国。它的政治地位也在努力改善。它确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国。

看完这部**之后,我联想到了中国。泱泱大国,为何在世界近代史上屡受欺凌?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日本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应该善于向别人学习,但这不全是照搬日本,而是照搬日本的精华和糟粕。但这一点我们都没有做到。在发展过程中,不乏一个强大的**。明治**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晚清**的软弱无能是制约中国近代发展的因素之一,现在在中共的领导之下,首先是重视经济发展,而且国家政策能强有力的施行,我想我们已经具备迈向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了。敢于创新也很重要。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他能否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科学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回顾历史,以史为鉴。

我们中国要汲取以往的教训,适当借鉴别人的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成为名副其实大国!

百年维新观后感 篇3

当然,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智者也是不可或缺的。日本也是如此。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的过程中,涩泽荣

一、大久保利通等。他们都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日本在 1871 年派遣使团出事欧美各国,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远航,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

这些使臣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力军,为明治维新的进程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使节团在欧美历时两年,但其结果却影响了“日本的近现代史。”这次的远航是此后日本腾飞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它的官商资本结合政策:日本根植了资本主义后,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官产按照极低的价格和无息长期分期付款的方法,出售给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和新兴资本家,这为今天日本大“财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煤炭、矿山、船舶等资源统统让位给企业经营管理。

三菱、三井、芙蓉等著名富豪都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为自上而下的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此外,战后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坚实基础。他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具有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

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日本对于邻国的侵略事件不谈,但是它能够在几十年时间内从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国家,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反思。

百年维新观后感 篇4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

这个纪录片仅有45分钟,但是全面客观的向我们展示了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百年的时间里,日本的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的近代史从横须贺开始,纪录片也是从介绍横须贺开始的。横须贺是美国人打开日本国门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佩里公园,纪念的是率领舰队打开日本国门的美国人马修·佩里。1853年,佩里率船队来到横须贺,用坚船利炮逼迫日本人打开国门。但日本人却把侵略者佩里当成一个恩人来纪念,2003年,横须贺举行了盛大的活动来纪念佩里。

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仔细想一下,却不得不佩服日本民众那种开放并且理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如果没有佩里,日本可能继续闭关自守,沦为殖民地。佩里因此也成为横须贺的骄傲。

从此以后,“这个岛国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辱和刚强的历史”。

当佩里将军的军队开进横须贺港,要求日本开放港口同上时,日本用的近似欢迎的态度答应开放港口的行为,再次显示出了日本的明智。他们没有一味的抵制,而是努力的权衡利弊,做出最好的抉择。尽管日本在这之前已经闭关自守两百多年,但是他们并没有蒙住自己看世界的双眼。通过唯一的窗口长崎,日本兴起“兰学”,研究欧洲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了解到了西方国家的房展状况。鸦片战争中的中国的惨败更是让他们感到西方国家的强大。要知道,日本在此之前一直以中国为师。

当日本官员看到佩里带来的西方世界的新鲜事物时,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差距,而没有像大清王朝的官员那样不屑一顾。正是这种态度上的差别,造成了后来发展上的差距。

其次日本的学习精神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力量。学习的精神始终贯穿于日本的发展历史中,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日本人有着强烈的自我清醒意识,唐朝强大时,虔诚派来僧人求经学佛;当炮轰清王时,日本人从崇拜中苏醒;当美国舰炮打开日本时,日本踏上了强国之路的征程。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文明的思想,成熟的发展模式,日本在学习中自我创新,不断强大。

当然,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英明的个人也是必不可少的。日本也是如此。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的过程中,涩泽荣

一、大久保利通等。他们都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日本在 1871 年派遣使团出事欧美各国,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远航,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

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使节团在欧美历时两年,但其结果却影响了“日本的近现代史。”这次的远航是此后日本腾飞的重要保证。其次就是它的官商资本结合政策:日本根植了资本主义后,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官产按照极低的价格和无息长期分期付款的方法,出售给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和新兴资本家,这为今天日本大“财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煤炭、矿山、船舶等资源统统让位给企业经营管理。著名的三菱、三井、芙蓉财阀都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为自上而下的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再说战后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所打好的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具有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

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日本对于邻国的侵略事件不谈,但是它能够在几十年时间内从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国家,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反思。

百年维新观后感 篇5

——观《大国崛起▪百年维新》有感

世间大国,不胜枚举。日本东列,英法西陈,俄国北踞,澳洲南盘,近有中印之属,远有美加之列。有人会问:“何谓大国?”大国者,条件有三:经济强盛、军备先进、文化鼎新。而如何跻身大国之列?简单来说可以分为“自强”和“助强”两个类型,自强者,多有思想觉醒,技术革新或通过自上而下的整体改革进行本国发展,如英、法、葡、西、荷、俄等国;助强者,多为羸弱夷国,经受他国压迫,之后或凭借独立战争,或通过积极学习,跻身大国行列,如日、美、德等国。《大国崛起》这个系列纪录片,选取了以上提到的这九个国家做为“大国模板”进行讲述。反观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最多,军备实力全球第三却并未入流,这显然匪夷所思,而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却位列期中便使人更加不能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配合纪录片,浅析一下日本如何拥有“技高”中国一头的本事。

1853年7月8日,日本嘉永六年六月三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马修·佩里率领4艘战舰,出现在扼守江户湾要冲的浦贺近海,随之而来的是佩里率领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登陆。这些军舰是奉美国总统菲尔莫尔之命前往远东,与日本、琉球等国商谈开国问题的舰队。由于其船体为黑色,又像怪兽一样不断喷出漆黑的浓烟,发出轰鸣,所以被岸上那些震惊的日本人称作“黑船”。外国军队首次踏上了日本领土,并从此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的幕府制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如同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旦接触到外面的新鲜空气,马上便分崩离析了。

之后在不断地考察与学习中,日本逐渐涌现了一批如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一批又一批的改良家,在明治维新的大背景下,他们从工业发展、文化学习,再到对改良道路的不断探索,兢兢业业地寻求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之路,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随之而来的军国主义思潮泛滥,也造成了下一个时期日本的经济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日本则又在美国的扶植下,痛定思痛,从二战的阴云中摆脱出来,积极恢复工业生产,鼓励私人企业创办。在每年9%—10%的经济增长速度中,一个新的日本又重新回归,在明治维新100周年的时候,日本超越苏联,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一直以来,中国人每每谈到日本,总会想到两个字:仇恨。对于日本,我们的印象、了解总是愈发的妖魔化,更不要说向日本学习。的确,日本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是不该忘记,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应该一直沉浸在过去悲伤的记忆里,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我们不能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日本,一直不去了解他们,我们也应该慢慢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日本,看到他们的长处,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从他们的例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来促进和完善我们的发展,这样,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从本纪录片中,我总结了一下应当向日本学习的三个方面:

一、对于新事物的不断追求与学习。我们就拿鲁迅的话做一个简要概括“外国人用火药制子弹御敌,中国却用作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日本和中国再被打开国门时,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中国被迫签订条约,之后依旧歌舞升平;日本则在签订条约之后,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

后为自己所用,进行科技发展,最终才能和英法共图瓜分中国。

二、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二战之后,在日本和经济一起飞速发展的就是教育,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福田赳夫曾说过:“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我相信这也是日本的强盛根本。

三、对于优秀文化的吸收。蔡元培在北大办学的宗旨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如何能够做到兼容并包呢?用我们常常说的话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伊藤博文在改革中能够让日益强大的西方文化和意味浓重的本土文化巧妙结合,相生共处,并且开出新的花朵,也证明了日本对于文化吸收方面的长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理应从各国的强国之路中汲取教训,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中,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强国之路。同时,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于外来文化,应当采用“扬弃”且兼容并包的观念,不断革新自己,发展自己,强大自己。相信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将重新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百年维新观后感 篇6

1872年,英国人修建了日本第一条铁路。明治天皇亲自前来参加开幕式。七年后,日本人开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铁路。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出现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它的行车时速是普通铁路的三倍,日本人把它叫做“新干线”。

除了新干线,还有一大批跨国公司借鉴欧美企业制度,将触角伸向全球。正是它们,将日本带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50年后,日本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俱乐部里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他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他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疯狂中败亡。

1968年,明治维新100年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教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是由于教育。日本把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

到目前为止,日本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要为中国的繁荣而奋斗,也要向日本学习,高度重视教育。沈钧儒在《家庭新论》中说道,“要把十年以后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儿童受的是什么教训。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育。

日本和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它从封建、落后的“蕞尔小国”变成了现今令人瞩目的“经济大国”,其过人之处让人佩服。惊叹之余,不仅感慨我们中国也应该放眼世界,汲取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学习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和教训,以求得国家的强盛。

百年维新观后感 篇7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研究转向基层群众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大国崛起》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1868年成为日本历史上的转折年,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由此开始。此后,日本进行了迅速的资本主义改革,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崛起于世界东方的强国。

50年后,日本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俱乐部里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他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他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疯狂中败亡。

1968年,明治维新100年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是什么使这样一个小岛屿国家成为大国之一?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在衰败的战后环境中迅速崛起?在《百年维新》中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一百多年前,美国大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这与中国的情况有何相似之处?

日本人可以很快认识到幕府制度的僵化,将国家制度转变为天皇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还在紫禁城时,日本不仅派出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而且皇帝本人也访问了欧洲发达国家。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作出明智的选择,离开亚洲,加入欧洲列强,为自己的崛起寻找伙伴。

日本百年改革使其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大国。日本成为强国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明治维新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失败日维新失败了。那么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百日维新失败呢?

从主观上讲,失败的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不完全发展,其特点是软弱和妥协。从客观上讲,是因为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改革。这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与事实不符。

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在日本和清朝是一样的。日本封建反动势力的抵抗力甚至比中国强。例如,日本改革后,九州的封建势力对新政权发动了武装攻击。

日本的历史不同于中国的历史。人们害怕而不是尊重强者。被人尊敬的人,人们并不怕。也就是说,人们尊敬皇帝,但并不害怕他。他没有权力。

人们害怕将军,但他们不受尊重。也就是说在领导层里边,有的领导人令人害怕,有的领导人被人尊敬,而没有什么领导人是人们既尊敬也害怕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由光绪皇帝主持的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应运而生。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术改革运动是被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太后是中国进步的祸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百日改革中,有110多个神谕,让人目不暇接,所有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变”的恶果。 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有功无过。慈禧是支持改革的,这个由她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

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新政实施后,在光绪皇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运动中,仍然犯了轻率的错误。日本改革用了20年,慈禧改革用了8年。 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导致政局不稳定,导致权力下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路运动。

这里要强调的是,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通常所说的腐败,而是因为清朝自身改革的大跃进。这与苏联解体的原因相似。苏联解体不是因为腐败,而是因为彻底的改革。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仍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西方列强入侵东亚的主要目标是资源丰富的中国。此外,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势利的遏制,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改革者本身也更加重视外交战略,试图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1898年中国的改革运动已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大国在争夺殖民地的高潮中基本上把世界**了。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此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的改革运动极为不利。

由于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在世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不利。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评价自己的侵略行好坏并不重要。正是为了让中国这个睡狮永远也不醒来,西方对日本的改革维新大力扶持,而对清朝晚期的戊戌变法采取破坏行动。

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西方抑制中国的发展,从东西方第一次碰撞就开始了,西方抑制中国的政策现在还在继续,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下去。西方对中国的压迫与中国的性**、性资本或性社会无关。而日本土地面积小,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对西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自明治维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个强大的日本控制中国的发展。

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在19世纪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的任务,所以共同点很多。两国都是非现代化国家,在列强的刺激下要搞现代化,动员国家资源,抵抗列强,这是两个国家基本的共同点。在日本中央政权的力量有限,而且没有一个很强的全国性的官方意识形态。

而中国不仅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而且还有一个由儒生组成的官僚体系。在这个背景下两个国家开始了改革。

日本的维新变法是慢三步。第一步首先改变日本人的思想,先搞文化改革,第二才谈到政治改革,最后才搞别的东西。当时日本的领导人对这个改革极没有信心,所以认为一定不能性急。

想过来想过去,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但是结果是明治维新成功了。于是采用了慢三步。而中国从总的策略上来讲是快三步,急于求成。

第一步先搞技术,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政治改革先不要搞,思想文化改革就更不用提了。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的,改造思想不可能马上见效,所以先买进大炮,建现代化工厂。第一步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失败了,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北洋水师的舰船总吨位比日本的要大,但是战争失败了。

所以说技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才开始政治改革,百日维新失败以后,20世纪初才开始了新文化运动。这就是快三步。

民主革命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性子不要急,民主革命完了以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但是我们都知道两年以后就搞起了集体化、大跃进。我觉得这时候提出的两个阶段和百日维新时的两个阶段有相通的地方。

大家知道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也走了一个快三步,70年代末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先引进西方技术,然后提出了政治改革的问题,政治改革以后又提出了文化改革的问题,8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快三步又重复了一下。晚清的时候走了一个快三步,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走了一个快三步,历史经常是相通的。

这是不是和中国的政治文化有一些关系呢?

英国统治印度,不是为了印度的利益。满清统治中国,也不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这些话语今天看来似乎有大汉族主义之嫌疑,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千真万确的。

当亡国奴是不可能有任何前途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日本能够成功?因为日本是中央政权虚弱的单一民族国家,这一点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国人总喜欢叫“小日本”,很看不起日本这个岛国,如此莞尔小国何以与我泱泱大国相提并论?可就是这样一个莞尔小国,在同样面对列强时,开拓进取,通过明治维新一越成为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产生负效果,导致其急剧扩张,二战几乎毁灭一个国家。半世纪之后,这个战争废墟上满目疮痍的国家如凤凰般浴火重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小日本”?!日本真的“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