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精选六篇)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1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精选六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精选六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篇1)

由于时间紧,所以读完《一盏一盏的灯》以后,接着又趁热打铁把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一气读完了。

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文章,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真诚朴实,贴近生活。他告诉我们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一忍,先不着急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为了避免犯错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忍一忍,多想一想,克制一下。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张老师主张把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更多的时间的都应该改为“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即管教从严,讲的是原则从严,心思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张老师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回首教育弯弯的路程,有时候真的觉得很惭愧。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里,为人师者在学校教育中,在教育方式上“理直气和”、“义正辞婉”显得多么重要啊!

两个成语,一字之差,教育的效果也许大不一样。生活中孩子让我们生气的无非是学业功课、行为习惯等问题,有时孩子真的错了,尽管我们“理直”、“义正”,却不一定要采取急风暴雨的教育方式,换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也许更能促进孩子反思和纠正错误,消除反感,更能体现父母的智慧。因为和煦的春风往往比热烈的阳光更让人感到舒适。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尤其要克服“一吐为快”的冲动,一生气什么话都出口了,一生气什么顾忌都没有了,看上去很“有效”,但后果往往很麻烦。父母太粗暴,孩子一定性情同样狂躁,这不是我们的愿望,更何况口服心不服也无助于错误的纠正和问题的解决,既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导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多一些“理直气和”,多一些“义正辞婉”,那么我们不就保护了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收获着教育的快乐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就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教育的春天吗?

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更应该做到“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够深得到学生们的拥护,为今后的“桃李满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篇2)

读《幼儿园家长学校教材》有感

小三班刘辰昱刘辰旭家长李金霖

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生活从这里开始,单调的世界也从这里开始变色。美好的季节,小三班的老师们送给了我一份“特别”的礼物--《幼儿园家长学校教材》,我如获珍宝,利用课下闲暇时间,认认真真地将其读完。这份礼物来的正是时候,犹如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围绕着“幼儿教育”这个话题,滔滔不绝,不忍离去。

这份特别的礼物,让我对与孩子们共处的三年时光进行了深深地回忆和反思,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做一个好妈妈的信念,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家长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改变孩子从父母做起:

1、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在家庭教育的角色分配上,母亲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然而,缺乏父亲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的积极因素,则会导致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特别是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身体素质和性格培养等方面,爸爸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这些对于母亲来说略显薄弱。

大宝、小宝入园前,由于早产,体格欠佳,容易生病。我每时每刻都怀着恐惧来照顾他们。为了避免受到任何伤害,我尽可能减少带他们外出,唯恐碰着了、摔着了,却不曾想到过度的保护让孩子更加柔弱、胆小,见到熟人打招呼时总往我身后躲藏。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我开始新的工作。

新工作需要住校,我每周五才回家,期间接送他们以及看护到晚上睡觉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转交给了宝爸,距离拉开了我和孩子们,他们渐渐变得独立而勇敢,常常给我严肃的讲:“妈妈,你知道吗?我的爸爸当过兵,扛过枪,专门打坏蛋,磕了碰了不流泪,是个帅帅的解放军。

”听到这样的话,真就觉得他们长大了。

周末我们一起到旷野游玩,他们一改往日的磨蹭劲儿,迈着大步向远处跑去,一边跑一边欢呼:“快来追上我哟~”。玩得尽兴时两人一不小心撞在了一起,我正准备上前,却被宝爸拉住了胳膊,谁知两人都果断的爬了起来,虽微微皱眉,却乐呵呵的互相摸摸头。

突然,我明白是我的溺爱和不愿意放手阻碍了孩子们的奔跑。

现在,宝爸和我在家庭中的分工明确,相约两人谁都不要溺爱或者太**,都要人性且讲原则,而且,两人要拿出统一的一套原则来,并坚定不移地执行。认真体会“母亲以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赏识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父亲则以养护者,好玩伴,助学者,偶像和榜样的身份出现。”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各有优势。只有阴阳互补、平衡,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母亲们偶尔也要放手,让父亲们多照顾孩子,父亲更要主动参与,除了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也能令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作为80末90初,我们这备受争议的一代,如今也成为了新生代父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很多时候,感觉就像小时候的过家家,但现实让我们面临着的是切切实实的新课题: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正面释放情感,如何建立轻松健康的亲子关系,这些统统成为了我们的必修课。

在这里,我想分享下央视的一个节目《超级保姆》,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差异,但其中,在保姆乔的正确帮助和引导下,父母充分尊重孩子,并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公平自由的生活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各有其权利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危险的事情我们会提前告诉孩子,它的危害所在;日常行为习惯,会先给他们讲,再让他们自己选择去做;原则性的问题,一旦犯错,要求门后思考3分钟(可根据问题严重性适当调整),这期间他可能会各种哭闹,但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是不允许接近他以及与他交流的。

3分钟到后,宝爸和我其中一人会走到他身边,让他自己说出罚站的原因,勇于承认错误,既让他知晓规则约束,又学会了责任担当。当然,最重要的部分是在最后: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拥抱和亲吻,让他知道父母是否爱他,他是否能改正错误,还是做一个好孩子。

这样,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心意识就形成了完美的结合。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两个孩子的家庭,相互约束和鼓励更有利于孩子和父母的健康发展。

坦白说,大宝小宝的到来曾让我们束手无策,从他们出生到入园,宝爸和我都不曾离开半步,放弃工作和自由,成为全职爸爸和妈妈,一年,两年,三年,直到来到二幼的这一年,一切都突然变得豁然开朗,看到孩子们越发成长的活波开朗,懂事独立,起初伴随我们的焦躁逃避和相互埋怨竟也被成熟耐心和相互鼓励所取代。家庭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要不断学习、总结、超越。

一学期下来,我看到了两个小小的阳光宝宝,但回荡在我耳边的却是赵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指导,为我们分析了大宝的性格特点,规划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

小三班就是这样一个温暖无限的大家庭,有才华横溢的赵老师为孩子们指点迷津,有多才多艺的宁宁老师给孩子们欢乐的陪伴,有王老师温柔耐心地教授孩子们生活上的各项本领,更有细心的鸽子老师给了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我们这群热情不尽的家长们,为了这群可爱的小宝贝们,让我们家校共同努力,同孩子们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篇3)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本月买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书,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谈论的问题却是沉甸甸的。

作者总是用一句很简短的语言作为开篇,但是却是直插内心深处,让人为之一颤,并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

对自己的拷问----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这也是现在的现状,尤其是爸爸们,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为了工作,不停加班不停应酬,回到家不是孩子已经睡了,就是自己疲惫不堪哪里还顾得上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周围一般都妈妈陪伴孩子为主,加上本身北方男人那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爸爸的角色能扮演好的有,但是不多。()他们也说自己的`童年中爸爸的印象比较淡,但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继续重复自己的历史呢?父亲在育儿角色中的缺少,导致孩子一般和妈妈、姥姥或者奶奶一起生活为主,在育儿过程中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对母亲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协调好教育孩子和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这大概本身就是一个课题。

对自己的提醒---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观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但他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部分,就是他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书里还有句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你的孩子缺土”,说的也是有个孩子体弱多病,妈妈带他去看中医时,老中医说他孩子缺土。按照现在意思理解就是不接地气。我们就是这样,从小在家为主,很少玩土啊之类的东西,也很少去大自然中玩耍,因为害怕生病所以呆在家中,反而陷入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的循环中。宁宁就想一朵温室里的花。

这大概就是看书的收获,书就像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言行,看到自己的不足;书就像一位学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为人处事之道。这本书还没完全读懂读透,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我想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也是读者最大的收获吧。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篇4)

我曾经联系过一位家长,他因为孩子的问题被邀请到学校来。他一进办公室,就大声说:告诉你不要给老师添麻烦,或者给老师添麻烦,你就是不听!我是管不了你了,我看来,你也不是学习的料,还半年就毕业了,给我老实儿的待着,高中我早给你找好了,等你毕业就去上……暂不说高中能不能要这样的学生,就凭家长这几句话,完全可以看出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就在父亲身上。

是父亲简单而错误的教育方法告诉孩子:不学我也一样。不管怎样,我有人了!这位父亲不考虑,这样的孩子能在高中努力学习吗?

走上社会就能好好工作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有时候老师一个周的教育抵不过家长一句话。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你给他谈谈话,他就好几天,但是一到周一又“涛声依旧”了。后来去家访,才明白缘故,孩子家长和亲戚合开了个板厂,主要负责跑外,经常一周回家一次。

他告诉我,他一回来,就给孩子们钱,让他们出去玩,去餐馆吃饭。他一说要学习,就会告诉孩子们:学这个没用。如果我没有小学毕业,我不是也能挣很多钱吗!你就学会写字、算数,好好长个,回来接我班就行!

孩子自控能力差,哪听这个,自然好玩!就是我现在带的这个班有一个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自我记事以来,我的双亲就没有心平气和的说过一句话,吃过一顿饭,只要一见面,要么装作不认识,要么非打即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年级的是候爸爸打妈妈站在门口瑟瑟发抖,我吓得哭了好久。我父亲扇了我已巴掌,我想,我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爱,我的家庭就像一朵花,开不开。”在温暖中长大的孩子,他将学会宽容和感恩;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他将学会冷酷和叛逆。试想,一个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怎么能爱父亲,向安新学习,学会爱和宽容?

诗人、教育学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张文质在《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中就主张: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他们认为晚餐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都更为重要,很多研究表明,其实全家人一起吃晚餐,对孩子的帮助在以下这些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有助于儿童获得更好的营养和更高的学习成绩。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一般不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或过早发生性关系。哪怕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能够赶上晚餐,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就餐,也同样能达到以上的一个效果。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可走,但必定有规律可循,张文质先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一点,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给了孩子充足的金钱,却买不来关爱,那还不如深入内心的一次交流;你给了孩子充足的物质,却换不来理解,那还不如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很多教育学家都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简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也就是说父母有什么样的品质,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可能就学会什么样的品质;孩子所做出的事情,处理事情的方法,都是从父母身上照搬来的,所以孩子做错了什么,父母不应该首先责骂孩子,而是应该先自我反省一番,自己做的是不是正确。

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的问题,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沟通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母只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才能为孩子成长提供支持,这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

和孩子在一起,不仅仅是吃一顿饭,你可以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和他一起游戏,一起聊一个话题,以了解他的喜好;也可以周末带上孩子,到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做客,以让他感受亲情学会孝敬长辈;还可以节假日带孩子一起旅游,以开阔孩子眼界,增强亲子关系……

不要等孩子成了“差生”、“问题学生”再去找老师要求特殊照顾,你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教育他成人成才,即便你什么教育方法都不懂,你至少要做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篇5)

假期学校推荐读书之二是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关于这本书,我早先就读过,也听过他本人做的专长报告。张老师主要是讲述自己和改变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当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喜欢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开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怂恿下偷了10元钱去买了两套,还藏起来。那几天他是心里惴惴不安的,毕竟是犯错了吗,待最后还是被我们发现了,我知道后,很是生气,觉得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偷钱是我一向反对的,也一已给说过了,想要什么就可以给父母说,父母会考虑买的。千万不同偷钱。为什么当时能点头,现在却做了这样的事情呢?我没有考虑孩子其实从拿钱的那一刻就后悔了,就知道错了,就已经有了负罪感了。这几天他也是不好过的,我们知道儿子是个好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犯了这样一个错。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虽然很疼,也流泪了,但没有哭。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到现在孩子还常提起此事,我知道这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教育学生也又是会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总是觉得应该给他机会再思考,其实没有想到他已经感到很窘迫了,正确的处理时应该让其坐下,给个台阶下。结果还是一再启发,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

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篇6)

丁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

我认为这就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和孩子应该改变的原因之一。要改变孩子,得从改变父母开始。而要改变父母,谈何容易?

这就要求家长有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去改变自己。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审视自己。而《改变父母改变孩子》则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让人在不经意间得到教益。

通过品读《改变父母改变孩子》,我是受益匪浅。主要>收获有:

我们成年人不知道得太少,但是做得太少,或者不知道,或者还没有意识到做的重要性,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

为此,文质先生特别提及:“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的确如此,不少家长许多时候是讲一套做一套。

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甚至是终身负责任。你必须展示你的一生。你有责任为你的孩子、孙子孙女和家人树立榜样。我们需要教育,我们需要扬起浮云,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这是每个大人的责任。

需要我们谨记:处处当孩子的榜样。

我们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为是。由于自以为是,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许多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十分浅显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十分困难的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对待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种理解力,需要有一种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甚至我觉得比对症下药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力。”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有时候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的,就等什么时候它的“聪明花”能开。它或许有一天会突飞猛进,一鸣惊人。

要改变孩子,有时是件多么困难的事啊!丝毫勉强不得。这就需要理解。

只有理解了孩子,才会同情孩子,才会感同身受,为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许多时候是因为不理解而导致关系紧张,导致各种极端的情绪,导致仇恨,导致自暴自弃。

理解孩子,需要沟通,需要聆听来自孩子的声音,多听听孩子对生活、对个人成长的理解,多询问一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断;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更多的要让孩子回到自己来理解这个世界,选择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式,让他得以成长。所以一方面就是父母你要尽到责任,帮助他支持他肯定他的个人选择;另一方面在他个人做了选择之后,有时候要帮他承担这种风险,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充满各种风险的,你能不能帮助他,尤其是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在他成长不太顺利的时候;在他感到很迷茫的时候,父母能不能更坚定的站在他身后,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在小学阶段,对父母来说学业上的压力还比较少,但是到了初中,你不要看有的孩子他学得那么好学得那么轻松,我的孩子学得这么辛苦,学得这么差,其实这个时候恰恰就是父母有>勇气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有勇气,哪怕孩子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你也能够支持他,也能够让他活得比较从容,比较有信心这点很重要。

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总理提到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质。

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和克制是无处不在的。孩子犯了个错误。有些家长还没说几句话,就急着骂人,甚至动手。缺乏耐心和克制,粗暴对待孩子,经常伤害孩子。

如果家长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分析孩子的问题,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孩子的发展。教育孩子,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干着急没用,责怪也没用。如果你骂他,打他,会冲淡它对错误的理解;如果你原谅他,他会感到内疚,会尽力反省和改正错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们的父母应该鼓励、表扬、肯定、分享和帮助一个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一定会有更坚强、更自信、更美好的生活。

父母改变孩子阅读后的改变(2):父母永远改变

张青云去年年底,张文质老师在深圳举办“大问题教学”研讨会,我跑去聆听讲座,很荣幸地获赠张老师的最新力作《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寒假期间,我郑重推荐给班上同学的家长看,回家后,我选择了它作为我春节唯一的伴书。

这是一本所有已为人父母的人或即将准备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孩子还刚刚只有一二岁的年轻父母们,真可以算做是文质老师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一份最好的应时>礼物了。别的不说,光只听听书名——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稍稍地品一品,就足以让你砰然心动了。

全书就象是聆听张老师的一个稍长讲座一样,围绕着当今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大问题娓娓而谈,可以分有四个部分:孩子的未来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重建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家庭文化;用健康的方式培养正常人;八条戒律也是八个人文常识。我个人归纳为相应的四点:

父母的责任,和孩子一起生活,完成孩子的八个具体常识。与他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后面简称为《慢》)不同的是,这里是讲好父母,而《慢》是讲好教师、好学校,但相同的是,其核心理念仍是生命化教育。

一生的责任,一生的改变

语文教育最重要的问题不仅在学校方面,而且在家长方面。作为一个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一直都是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生活在愧疚中》看到,那沉重的“45条”饱含了一个父亲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迷茫、勇气与信念、责任与抗争。同时,面对教师群体,他也是极力主张每一个教师“首先应当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观念。

在《慢》一书中,他说“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既有专业方面的优势,又有工作上的便利。……那么,无论你对‘本职工作’的过分投入还是其他的原因,所有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的忽略与让渡,都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你个人所有的‘成功’并不能补偿子女教育失败的苦涩与沉重”。

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呈现为“一根筋”、“一只眼”的应试框架下,学校和老师很难对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做到尽心尽责,那么教育一个孩子的核心责任,归根结底还是应该掌握在我们父母自己的手里。“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所以张老师说:

生养一个孩子,就是生养一生的责任,教育孩子也就是为人父母的最大的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人父母真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就像每个进入学校的学生一样,他们希望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希望能遇到一个好父母。但父母其实也跟孩子一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无论是当年所受的教育还是自己的品行都可能存在着诸多问题。

“父母需要首先受教育,这样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反省自己有什么品格能够成为孩子的示范,有哪些行为在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对于那些不良的品行如懒散、粗鲁、急躁、狭隘、势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有活力和传染性,容易被继承,由此父母们要想把这一生的事业经营好,成为一个优秀的好父母,其关键就在于父母们要能够不断地改变,以无限的责任心和耐心,一点一滴地挤掉自己身上的“毒素”,不断地提高自己做人父母的素质与水平,照亮孩子的一生。“一个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父母以一生的责任,行一生的改变,才能成全孩子一生的发展。

陪伴就是最好的改变

育儿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变,比如改变我们的成功观,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张老师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完整陪伴,教育也就成为虚无空渺的东西。我以为,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结构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孩子女,构成为一个完美家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却有很多很多的家庭受生活所迫,只能有爷爷奶奶和小孩子女这两个支点,最重要的第三个点“爸爸妈妈”却相隔在那遥远得无从想象的异地,日夜奔忙在**的那一头,这样一个巨大的漂浮的“家庭三角形”成为一个又一个孩子成长的危险所在。

“下班的路应当是回家的路”,“全家一起吃晚饭”“每天和孩子说说话”……这种陪伴就是最有效最好的家庭文化。“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的家长,是在与未来作一场豪赌”,“无论你在**谋生,一定要带上孩子”这些令人心碎的劝告,既是一个教育学者的殷切期盼与呼吁,又是一个社会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情怀。

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认为:“儿童需要安全与保护,才能去冒险;需要支持,才能获得独立”他在著作《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指出:“父母有时可能会觉得他们的陪伴对孩子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那些将自己的孩子长时间放在托儿所的父母往往为自己找理由说,与孩子在一块儿的时间少而精比简单地整天与孩子在一起要更重要一些。分居或离异的父母可能会设法从远处回来跟上他们的孩子。可是路途遥远的抚养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来说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孩子非常明确:你在那儿就是在那儿,如果你不在,那就是离开了。除了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来关注孩子以外,出现在他们身旁,以一种:

‘你在那儿,就在他们面前,随时可以过来’的安全感围绕着他们。... 有时,是职业或职业父母不想花时间承担一些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他们的家庭氛围。有趣的是,‘支持儿童’一词成了一个父母离异和离婚的情境中的常用语。

可是,支持孩子并不仅仅是提供生活必需的金钱的问题给孩子提供支持,意味着**可以信赖,可以指望一直他们身旁。”

童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任何成年人都应该不断地回到童年去汲取力量。“人生最重要的一刻是在童年的餐桌和客厅开始的”,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家庭成长环境,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要求,毫无疑问,对于今天许多家庭而言,构成为一个残酷而严峻的挑战。

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孩子的未来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做出的最好的改变。

成全孩子的生命发展

张文质老师在《慢》一书中讲到他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他说:教育就是遵循人的生命和自然,用自然和恰当的方式完**的生命发展。

面对今天的教育现实,张老师指出:父母们所要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关键期,用最为健康自然的方式,使“一只手”的教育变为“两只手”的教育,使缺心眼的教育,变为培养正常人的理性教育。

什么是关键期?文质老师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有一个关键的生长期。

例如,儿童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儿童0-6岁和7-13岁这两个重要阶段,可以看做是一个关键时期;另一个意义是行为的开始。“一个不当或错误的行为刚刚发生时,及时进行教育,效果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