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风景观后感汇编8篇

风景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1

风景观后感汇编8篇。

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编辑了“风景观后感”,如何写出一篇有条理化的作品名观后感呢?观后感是你与作品之间成熟的互动是艺术与个性的完美重合,写作品名观后感要注意一些什么,此文一读相信您会拥有新的思考方向!

风景观后感(篇1)

诗人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曾今有无数本书滋润着我,就像在个暑假里,我读了冰心的《永远的风景》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它主要讲述了一位普通的母亲,给她的儿子过生日,让他提一个要求。但他知道自从父母离婚后,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妈妈的工资很少,根本容不得半点“奢侈”。他想来想去就让妈妈带去看一场电影。于是,他和母亲迫不及待的来到了电影院。当他们走进去时,他觉得小时候那种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而让妈妈吃惊的是电影票的票价,天哪!这是他们母子二人十天的生活费呀!这让她很难接受。可是她为了让儿子过一个难忘的生日,只买了一张票,塞到了儿子的手里,自己却在外面等了两小时。随着岁月的流失,妈妈的身影在他的心里站成了一道永生不忘的永远的风景。

有句话说的好:“在孩子和母亲之间,母亲始终是一只超载的轮船,任凭风吹浪打,历经千心万苦也心甘情愿“。在我们的心里又何曾想过母亲的辛苦,只觉得她们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子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是付出,不求一丝一毫的回报。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也许母亲可以为我们付出一切,而她们只是希望我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长大。也许等她们老了,我们只会嫌她们嗦。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能为母亲做的,就只有陪在她们身边,多关心她们,对她们来说这就够了。让我们对天下所有的父母们说一声:“我爱你们”!

[永远的风景读后感]

风景观后感(篇2)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题为《教师的别样风景》的书。被吸引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时常听人说美国教育是如何如何的先进,课堂上是如何的随意,所以想看看有没有我语文课上可借鉴之处;第二,副标题中的“智慧”二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当我真正去品读的时候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本书并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智慧”精髓。

翻开书,我细细地品读着,书中名师琳达那些朴实无华的忠告,最让人深思。她这样说道:“我最好的建议是尽可能多的与家长练习,特别是在中段年级时,这时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开始减弱,我用电子邮件每周至少给所有的家长发一次电邮,告诉他们的进展情况,每两周,我告诉家长一些学习上的秘诀,并建议学生可以把我课上所讲的内容时间出来,不妨用网络的形式。

我也赞扬学生们所做的义切,包括他们参加了什么样的志愿者队伍。我还建议**和家长沟通。我这些年来,不仅仅告诉家长孩子在我的课上学习了什么,还包括孩子的德育等各方面,这很有用。

”有一些甚至很具体,比如名师凯瑟琳:“如果我要给一条建议,这就是管理策略,这可以应对课堂上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今年我试的策略是每日五循环,这就是:

自己读,给别人读,听别人说,写,做词汇练习。这个过程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在一个循环中有很多好处。老师和分组一起工作,这个方法也可以随时使用,这个方法让我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再比如名师苏珊娜:“我刚到一所新学校时,在吃饭时与其他老师的聊天其实对我还挺有用,这让我更好的这所学校的人员,尽管这是休息和放松的时候,我却通过这样的时间更真实地了解了学校。”美国名师的忠告,看似平淡,其实个中真谛,如果不是对教师这个岗位的热爱并几十年坚持,是说不出来的。

因而才有不平凡的意义。

收获了有用的建议之后,我开始仔细研读“美国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几种模式”。本章共有三种模式:第一,小组访谈模式。

小组面试是由斯坦开发的。他是教师资源中心的顾问。它可以用于熟人活动、组团、查泛读模式或组书报告模式。第二,拼图模式。拼图是一种合作学习模式的一个结构,在当中小学生把对老师提问的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并要交上去是,拼图是一个极好的用来检查理解、训练评估成效的方法,或者来做一个非正式的布置任务的需要。

第三、思考、配对、分享模式。该模式是一种简单而又很有好处的模式,它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改善对信息的保持,使用这个过程,学生们可以学会从别人那里试着不接受他们的观点,在使他们的观点更大众化之前,学习者的信心改变了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少数的志愿者,提供班级中参与的途径,对于教师的好处包括增加了人物的时间。这对于学生的班级讨论质量也大有提高,师生都对于期待和注意有了更清楚的理解,参加到班级讨论中来。

读过之后我想,合作学习不是仅在开公开课作秀时的时髦用语,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美国课堂实行了近一个世纪,异质配对,拼图式小组,如何评价,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值得中国的课堂加以借鉴。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建议和建议值得我认真体会。我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有一个不同的风格!

风景观后感(篇3)

《风景谈》这部读后感,讲述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对自然风景的感悟和思考。此书以一种诗意的语言风格呈现出来,读来很有灵魂,有一种深深地触动人心的感觉。

在书中,作者用他独特的方式来描述自然风景,如精致的雪花,细致入微的草原,甚至是秋天末日的落叶等等。作者将每一小部分的自然景观都表现得美丽而优雅,仿佛每一面都是宝石一般,令人惊叹不已。他用真实感人的语言,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我们的自然环境的卓越之美。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涉及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从一个小学生到一名成年人的成长历程。在成长的旅程中,他面临了许多挑战,一些艰难险阻,但他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依旧坚持着自己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感悟。最后,他依旧是那个追求自由和和平的人,他继续寻找自然风景,探索新奇之处。

而这个作者的成长历程,也让我发生了许多的共鸣。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成长是一件漫长又痛苦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学到了什么是最重要的。在我的经历中,我也是如此,曾经我也遭受许多艰难之苦,但最终我逐渐领悟到自己并不孤单,因为在我面前有那么多美好的自然风景等待我们去探索。

总而言之,《风景谈》令人深受感动。本书以诗意的语言合理地描绘了自然风景,让人在读后对日常生活重新有了认识,并引导我去思考自己的发展之路。它也涉及了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为我们的挫败痛苦提供了另一种面向,让我们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选读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启示,你也会领悟到书中深层的道理。

风景观后感(篇4)

不容错过的风景

接触过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的人,普遍会有一个想法:汪老真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汪老的文章不会追求用词的玄奥高深,也不会去刻意地雕饰自己的语言,都是些平常普通的语言,具有生活气息,如同家常话一般,娓娓道来。只因平日里用心地观察、思考,便又显得语言独到了。

细细品读汪老的文章,你会觉得,书上的铅墨都浮了起来,在眼前凝聚、模糊。渐渐地,当你视线清晰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位老人,面容和善,正与你诉说着。从家庭琐事聊到饮食习惯,由花鸟鱼虫谈及故事旧闻,虽都是些极平常的事,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它的博学多才,幽默风趣。也许他还会语重心长地与你说起自己的心得,真诚对你道:“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或许当时你会对此话一笑而过,但日后拿来细细品味时,你便能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喜欢汪老散文的读者,都不难喜欢上汪老的为人。

《葡萄月令》一文,写出了葡萄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长过程,要在冬天上窖,上架,掐须……以往吃葡萄时全当自己在吃水果,可现今如若再将一串葡萄放置我面前,我可能就会想象它们的身世,连吃水果都带上了一丝尊敬的色彩。岑参的“千树作文万树梨花开”可谓是脍炙人口,在诗中,将雪比作了梨花,生动又富有情趣。而在汪老的文章中又是另外一番风味:“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我实是被这句话惊艳到了。

《昆明的雨》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汪老即兴作的一句诗:“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乍一看,立时想起了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两句诗在我看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个人的作品都是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有时我会想,如果二人生在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成为挚友呢?会在一起赏雪、对诗、酌酒罢?

《夏天》一文中的花也别有风骨。每种花只是轻着笔墨,却使人浮想联翩。“夏天的花最为幽静的是珠兰。”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身着夏装的女子自长廊另一头走来,莲步步入房中,轻抚古琴,或是挑亮蜡烛,在窗前执笔写下一首诗,夏夜里点点萤光点缀着这美好的一幕。为什么寥寥几字却能如此?我想是因为汪老给这笔下的花赋予了魂魄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回味无穷,也正如这本书的名字——《身边的风景》一般。也许不会过于关注,但当我们停下脚步细细品味时,也是不容错过、别有情趣的风景。

风景观后感(篇5)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月亮装饰你的窗户,你装饰别人的梦想。”多年前读卞之琳的《断章》,我还是个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少年,对诗中的意蕴理解不深,只是觉得意境有点哲理,画面有点美好而已。

多年后,当看到一个人在一座荒山上,用自己生命三分之一多的时光――前后花了35年的时间,把人生最低谷最穷困潦倒的岁月,经营成一种无坚不催的信仰,一种高山仰止的风景时,再来重温这首《断章》,却是另一种心境。

是的,如你所知,一位名叫朱时健的老人在云南省的一个叫哀牢山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传奇。

沉思中的褚时健

办公室的书柜里,年前一家文化传播公司送了我一本《褚时健传》。多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精装畅销书应该远离,特别是对于成功研究之类的流行书籍而言。尽管褚时健损誉参半的一生值得去阅读,去研究,我也只是礼节性的收下,几个月过去了,连书封面的压膜都没有撕开。

直到最近褚时健以91岁高龄去逝后,各种自**、各界人士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禇老一生的悼念时,我才把《褚时健传》拿出来翻阅。这一读,就读出了一个立体的、大写的、真实的、传奇的褚时健,也才明白,为何褚老轰轰烈烈的一生,值得让人如此回味,如此钦佩。

“人生只有一次,要活就活到极致”,褚老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实践。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从褚老跌宕起伏的一生来看,完全符合这种注脚。他的固执,他的认真,他的坦率,他的坚持,他的良知,他的改革和他的创新,使他成为一个传奇一生。

褚时健与其夫人马静芬

年轻时他有很多机会走上人人看好的仕途,却因不适应而主动放弃;组织派他去打击”右派”,他却因良知而于心不忍,自己反被打成”右派”,冷板凳一坐二十年。

也是因为被打成”右派”,39岁的褚时健与哀牢山有了人生的第一次接触。作为”右派”的褚时健,以戴罪之身出任位于哀牢山东麓的戛洒糖厂厂长。用13年的时间,把一个濒临倒闭的糖厂,发展**人羡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红红火火的工厂。

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亲力亲为,靠的是善于观察研究,靠的是技术改良,靠的是市场营销,靠的是以人为本。

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部。它是云岭山脉的南段。它是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的交界处。终日云雾缭绕,自然风光秀丽。对于今天的驴友来说,这是大家向往的旅游胜地和仙境。

风光优美的哀牢山

但站在60年前的时光隧道里,这个地方就像它的名字。这是一个鸟不下蛋的贫穷地方,也是一个人们被放逐的野生地方。这13年,想必褚时健也没有认真看过哀牢山的云和雾,也不认为它有多美多好。

因为一手好猎人手艺,因为一手河底捕鱼技能,在最贫穷的岁月,强悍的褚时健都能让家人过上与众不同的生活:没有肉,上山扛着猎枪能打回野味,下河能摸回大鱼。

也许,他与众不同的人生,就在于过往岁月的诸多细节之中:他可以15岁与母亲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可以在急流的河水中飘十几里,可以爬火车坐十几里路去念书,可以在中学岁月去旁听西南联大的课程。

“折腾”与”研究”是他少年的底色,这些底色,多年后成为了他直面苦难、直面机遇、直面市场、直面世界的秘密**。

认真阅读的褚时健

74岁从监狱保释出来后,重上哀牢山的褚时健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创业。没有人知道,那些最初的艰苦日子――风雨飘摇的临时公棚,百废待兴的荒山,众人不解的目光,完全陌生的行业,两个本该颐养天年的古稀老人是如何扛过的?

经历了人生的大红大紫之后,家破人亡后的绝地反击不仅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还要有从头再来的智慧。甚至连一向敏锐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也这样感慨:褚时健走上云雾缭绕、荒凉寂寞的哀牢山,犹如一场自我放逐。

自从上山之日起,褚时健和哀牢山的枯树就一起灭亡了。

历经人生大起大落,在命运的兜兜转转中,选择重上哀牢山的褚时健是在对命运进行自我放逐吗?不,应该是凤凰般的重生,艰难的人生重建之旅。

褚时健视察”褚橙”

哀牢山的星光见证了清晨三四点钟星空下,一位古稀老人情不自禁地专心读书;能买得起花边的果树种植专业书籍,见证了那些粗糙的手接触过多少次;质朴的乡亲们见证,那个高大强悍的老头,是如何从当初水果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他们望尘莫及的高手……

风景观后感(篇6)

自从我读了《电话两边的风景》让我深受启发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时:长长的电话线,子女在这头,父母在那头。在子女这头,一次,有一位朋友家里小坐,发现他给父母打电话摁了两遍键码。第一遍,音筒里传来嘟—嘟—嘟三声后挂断了。再摁一遍然后通话。“你先没有想好要对父母说些什么吗?”我问,“不是”。“那干嘛摁两次键?”我又问,朋友笑着说:“我爸妈是急性子人,听见电话音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还被桌腿绊了一下,脚趾头肿的老大,打那以后,我就与二老约定,悠着接,我先摁一遍键,就给他们有个预备的时间。”

听了朋友的叙述,我默然很久。在父母的那一头,月底,我到电信局缴纳电话费。缴费人很多,排着长长的队,在我面前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挨到老妇人时,营业员问老妇人电话号码时,她脱口而出。一看是她儿子的,老妇人又说了一个号码,没有想到是她女儿的。老妇人说:“我把自己家的号码忘记了。”刚要走,又要帮她的儿子和女儿交电话费,说是他们忙,没有时间缴纳电话费,不如一起给缴了。省得他们再跑一趟。原来有些骚动的人群,一片肃静。

读了这让我感受到打电话摁两遍,给父母留下接电话的预备时间,熟记女儿的号码,替儿女缴纳电话费都忘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这电话两边的风景是多么的温馨的亲情图。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尽情地体现在那一问一答中。所以日常人么说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风景观后感(篇7)

漳州——一个鲜花烂漫、瓜果飘香的城市,而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的花博园是漳州的一朵最大最亮最美的鲜花。

从小,爸爸妈妈带我去过漳州许多好玩的地方,我最喜欢花博园。

我喜欢花博园的瓜果园。瓜果园里有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瓜果。有一种瓜特别长,比我爸爸还高,甚至比姚明还高哩,那就是蛇瓜。妈妈曾让我跟蛇瓜一起拍了一 张照片,洗出来一看,我只有蛇瓜的一个小脚跟儿。还有一种瓜看起来有点像葫芦,外表粗粗的,像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所以就给它起了 一个名字叫皱脸瓜。里面还有一些瓜有的像鸡蛋,有的像蛋糕,还有的说不出像什么东西的,真是稀奇古怪,保你看了以后拍手称奇,绝对会大开眼界。

我喜欢花博园的沙漠植物馆。在那里,你可以领略一下沙漠植物的风采。里面有一棵一百零一岁的仙人掌“爷爷”,爸爸说那棵仙人掌“爷爷”名字叫擎天玉柱, 来自美国,有四点七米高。仙人掌“爷爷”太高了,工作人员只好在它的外表加了许多泡沫支撑着,看起来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仙人掌“爷爷”的旁边有一棵 金琥,岁数也很大了,有一百岁高龄了,它来自韩国,是我们南方最大的金琥。另外还有沙漠玫瑰、象脚树、美国库拉索芦荟等。站在这里就像到了大沙漠。

风景观后感(篇8)

虚构的风景》读后感]梦醒来,就是一次新生

——“交通文丛”《虚构的风景》读后感

文剑曹丕言:“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虚构的风景》读后感。去年底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交通文丛,是陕西交通大文学的缩影,折射出陕西交通人的人文情怀与人文素养,徜徉于交通文丛的文本世界,如步入一座诗意的花园,随意采撷一枚品味,你都会咀嚼出陕西交通人特有的才情才趣,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在为陕西交通大发展鼓与呼。

因为不善于写诗,所以对诗人有种特别的崇拜,也因为诗家性灵天成,也就常常陶醉于诗歌的审美意境。诗人宁颖芳的诗集《虚构的风景》我读了数遍,感动了数遍,我的心灵也被诗歌的自然风情所浸染了。

断片美学的自觉追求

宁颖芳的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诗意。同时,她将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叙事技巧融入诗歌文本,表现出一种意识流、潜意识等技巧。“一滴血/当它涌出**/就只能枯竭在时光里/像一瓣凋零的花/在泥土里荒废”,(《一滴血》)俨然成熟的表现主义手法。“一根秋的刺/扎进我的手指/隐隐的疼痛让我停下来/仔细回想经过的地方”(《一根秋的刺》有作家伍尔夫叙述的格调。

但诗人必定是中国的诗人,依然沿袭了中国特有的断片叙事体系,反应在她的诗作中,就是她对瞬间时空叙事的娴熟转换,审美意象到另一个审美意象无缝衔接的飞跃,“叶子刚抽芽/转眼就是浓荫了/还没有等待和思念/葡萄就悄悄成熟了/从绿到紫/仿佛一夜之间”(《葡萄树下》)。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高峰《诗经》和《楚辞》,为中国诗人奠定了断片写作的审美范本,高度发达的史官文化对“以诗写史”的诗歌担当有所扬弃,这是有别于古希腊盲人荷马史诗般的大叙事诗的。宁颖芳的诗在强烈、单纯的美学意境中,抛弃了诗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把断片美学发挥到极致,得益于诗人对片段意象塑造的张力和在审美意象自由的王国里,对意象游刃有余的变形和创造能力。

哀而不伤的人文情怀

悼春哀歌是中国诗人,尤其是女性诗人的主题。从卓文君、李清照,到冰心、舒婷,都反映出一种老态龙钟的感觉。当然,宁颖芳也不例外,她诗集“半生流年”、“为了春天”部分,有大量伤春的佳句。“因为这姹紫嫣红开遍/转眼就是断垣残壁”(《蝴蝶飞吧》)。

此时,诗人还没有自我物化为蝴蝶,而是把蝴蝶视为自己的抒情主人公,发出美人迟暮的哀叹。“最后/当我衰老/我只想让你忘记我/你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我只是过客”(《写给时光》)淡淡几笔,看似简单,实则沉重,这似乎是诗人参悟了俗世的缘,孤独自守。但诗人并没有陷入悲凉的表现世界,而是用一种优雅的人文关怀抚慰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梦醒来/就是一次新生/等到黎明的人/是幸福的”(《我爱每一天》),一种近似于宗教般虔诚的坚定信念如灯塔,祈盼着涅槃后的重生。在生命春天和万物春天的诗意对话中,诗人却俏皮而调侃,“一个女子/在急切地等待明天/明天/**胭脂上市/明天/也是立春”(《等待明天》)。宁颖芳的诗总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暗示,读后使人信心满满。

敬畏生命与自然

“凤鸣岐山”,岐山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周公旦制礼作乐的地方,因此,安土重迁、敬畏自然就成为了农耕民族的文化品格。宁颖芳出生于斯水,成长于斯水,在诗意的人生旅途中,也产生了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和依恋。“我不稼不穑/不织锦绣花/却吃着丰美的食物/穿着华丽的绸缎……我占据的阳光多了些/谁的就会少一些”(《忏悔录》)这种“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襟,正是儒家仁义思想的外化。

但更多时候,诗人“柔弱处下”,以自然之子的谦卑,把万物视为血肉、灵性之躯,接收自然的叩问,感恩自然的赐予。“像一株植物一样/在风中谦卑地低下头/满怀感恩/敬畏和膜拜”(《故乡的土地》)。这样的膜拜不是野心家的筹码,而是“春天/请原谅我的卑微/我空无一物/不能以尘世之姿爱你”(《致春天》)般的无为之道。

正是基于诗人万物平等的理念,所以,他人眼中轻薄的桃花,不吉利的药片,腐蚀的霉菌等异化的事物,在诗人的作品里也得到了应有的美学相位,体现出诗人独到而包举的审美视野。

在诗人女性的语词世界里,营造了动物、植物、节令、人文等意象,但诗人不是强势地任意左右审美意象,而是女性的贤淑和静雅与万物在美学层面谦逊的对话,正因为诗人仰观、敬畏这些意象,才得到“花鸟鱼虫自来亲人”的无我之境。在诗歌王国里,宁颖芳是一个心满意足的梦想家。即使是虚构的风景,也应该散发出醉人的芬芳。以其多少带点自传性质的诗《写诗的女子》作结,“她的无名指上没有钻戒/她也没有玫瑰和胭脂/她向往的河流和森林都在远方/她没有尘世她们所说的幸福……为了一首诗和诗里藏匿的爱/她宁愿这些都是道具/天天带着它们/行走在一条静谧的小路上”。

诗海芳香

——读宁颖芳《虚构的风景》有感

毛永强一直以来,对于诗歌的爱,在我的人生空间越来越清晰、越真实,读后感《《虚构的风景》读后感》。诗是我的生命。面对繁茂的文学森林,小诗一直吸引着我的灵魂。当我翻阅《交通文丛》宁颖芳的《虚拟的风景》时,便默默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首诗歌当中,我在品味诗歌,同时也在感受和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人宁颖芳的笔下没有报告文学的长篇大论,没有**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她却用一首首柔美的诗行,虚构着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景,这种虚构,坚实而有力。十年前,我就在咸阳街道的一个书摊上,买到一本宁颖芳的《红指甲》,也常在《陕西交通报》、《中国公路文化》、《宝鸡**》等报刊杂志中读到宁颖芳的诗作。老实说,我对写诗的人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写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用丰富的情感凝聚,用心坚持。因为曾经至少有三位市级报刊的编辑对我说,不要写诗歌了,即使你写的再多,也只能自己欣赏罢了,有些报刊根本就不刊发诗歌,这无疑给我当头一棒,说明诗歌在当今文学发展中仍很不景气。荣幸的是我看到了宁颖芳的《虚构的风景》,从这片风景中品到了作为写诗人的一种毅力、一种顽强、一种信念,同时也树立起自己对于诗歌永远的爱。

作为一名女诗人,宁颖芳的勇气和力量值得我钦佩。从《虚构的风景》中我看到的正是一片美丽且真实的人生美景,用细腻和丰富的情感已不能表达诗人宁颖芳的内心世界,她的情感已远远超越了这些。

《虚构的风景》除了诗外,诗人没有留下一句感言。宁颖芳在《真实的生活》中写道:“把火抱在怀里/不后退/也不犹豫/就这样爱上生活”。

这是诗人对于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和坚强,把所有的苦与乐,还有对于生活不懈的追求与热爱,都溶于这把“火”中,即使生活再艰辛、有多大的苦难,以诗人的性格,都会不假思索地走进生活、接受生活、拥抱生活,具有积极向上的信念。诗人往往用诗歌的语言表现出个人的情感变化,对于四季的描写,特别是对于春天的赞美,在诗人的笔下是写不完的,如《蜜蜂,一把春天的钥匙》、《从春天开始》、《春愁》、《桃花》、《薄暮时分》等诗篇都是抒发和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但同时也把诗人的爱与忧愁写进了春天的诗句。宁颖芳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但同时又很安静。

春天即象征着人生中的锦绣年华,又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容颜,是赞春、惜春,同时又怕春花凋零的一种感叹。从古至今,尤其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对于春天的赞美和对自己容颜易逝的担忧,在她的词中比比皆是,宁颖芳也一样,在她赞美春天的诗歌中也难免有些伤感的诗句,这是作为女词(诗)人对美的一种共同的特点。同时,从她的咏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亲情、爱情和浓郁的乡土情怀。

宁颖芳在咸阳市公路管理局工作,但她的家乡是宝鸡。她对家乡的爱没有忘记。《风从故乡来》这首诗中就强烈的表达出诗人身处异地思念故乡的一种情感,诗中带有浓厚的乡情,把故乡的美酒以及从西边吹来的一阵风特别是“把心中涌动的方言压下去”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宝鸡的一种爱,诗人把这种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即使从宝鸡方向吹过来的一阵风,都能闻到故乡的酒香味,这阵风在别人的眼里,太普通了、太平常了,而在诗人的眼里,这阵风却牵挂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一草一木,这股西风又是多么的亲切。细腻的情感和细致的描写,在诗人的创作中是真实而感人的。

以风寄情描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反映出诗人更加独特的写作风格,这是一般男性诗人所无法达到的思想境界,这首诗让人读来回味悠长,把人的思维提升到更深层的意境中,尤其是身处异乡的游子,读后就有种想家的感觉,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她的无名指上没有钻戒/她也没有玫瑰和胭脂”,这是宁颖芳笔下《写诗的女子》中起首的两句诗。我在想,这肯定是宁颖芳本人对待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喜欢简单而不显富的朴实生活,拥有诗的世界,通过诗歌表达出一种情感,不管是爱、是恨,还是离愁别绪,作为一位女诗人,笔下的点滴文字总富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生动如水。往往能把握生活中的小细节,或是各种事物,甚至是一个小客体,一中微妙的情感变化,都能酝酿出诗歌的语言,表达出诗人非常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虚构的风景》中就连飘动在空气中的《一粒灰尘》,这么一个细小甚至连肉眼都无法看到它的存在,而诗人却能用心捕捉在笔下,诗中写道“一粒灰尘/结束短暂而漫长的飞翔/它无语的吟唱被时光遗忘/却被大地永恒的收藏”。这首诗赋予一粒微尘生命和梦想,从高处坠落,久久感怀。在从高空至大地飘落的过程中,写尽了灰尘的内心世界,“卑微/只能仰望/被时光遗忘”,这看似无奈的感伤却恰恰写出灰尘的平凡与伟大,灰尘拥有的不再只是凌空高翔的寂寞,而是投入到整个大地的怀抱。

只有尘埃落定,才能反映出一粒尘埃的价值。这是一种心境,站在人生的高度,我们又何尝不是人世间飘动的一粒灰尘呢?因此,这首诗从小处书写了人生哲学。

可以说宁颖芳的诗歌触及到了大自然中的的各个角落,已经超越了生活圈范围,她的视野很广阔,但她的诗歌是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包含着诗人极其丰富的情感,每一首诗歌都酝酿着一段故事、一种感情。读宁颖芳的诗,我觉得有两个特点。首先,她的诗充满了感情。她对于事物的捕捉非常到位,不管是眼前的还是一个瞬间的事物变化,在诗人的笔下都赋予诗的翅膀,赋予鲜活的生命,把诗人的真情实感借助对一个事物的描写,深深的藏匿在诗中。

诗歌是最感人的文学体裁。读宁颖芳的诗,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简单、朴素,往往最真实。诗人善于从细节描写,展开丰富的想像,从而实现整首诗的情感渗透,这是宁颖芳爱情写作的独特之处。写诗需要如此饱满的情感和激情,所以宁颖芳的诗歌有力量和深度。

此外,她的诗歌具有火一样燃烧的温度。这种温度表现在诗人对于生活、爱情、亲情等方面的一种真实的爱,没有太多离愁别绪的困扰,而宁颖芳把这种愁绪表现在一定的温度之上,具有一定的力度,诗人内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火热的爱,化愁为爱,以爱寄愁,诗作之美却恰恰就美在一个愁子上,能够唤起读者内心世界的一丝情感,产生一种共鸣。所以读宁颖芳的《虚构的风景》,不管从什么角度来品味,都给人一种美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