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系列六篇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3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系列六篇。

看电影是情节和思维互动的过程,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 记录下我们的感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内心深处的感动,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优秀的“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是编辑对您的承诺,如果您喜欢本网页不妨收藏它!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篇1

在12集的大国崛起中,德国的主题是“帝国春秋”,作为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它饱受古典音乐的滋润,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团结和强大始终是德国发展的最大动力,而大起大落的命运不断考验着德国人。勃兰登堡的和平女神是德国的神圣象征。200年前,当法国横扫整个欧洲大陆时,和平女神作为战利品被运到法国,耻辱降临。

而由于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走廊主战场,遭受周边国家的入侵,德国人甚至在自己的土地上互相残杀。1648年,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这一划分。19世纪,统一与自由的主题贯穿整个德国。1814年,随着拿破仑的失败,法国回到了和平女神的位置,但它不得不再次面对分裂的德国。可值得庆幸的是,法国大革命统

1、 自由思想把人们从被囚禁了一百年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光明的曙光降临了。经济实力的增长,给德意志带来了飞速的发展。1871年,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上台,不断增加的军队力量使德意志成为“和平时期的兵营”,俾斯麦以其独特的外交政策,为德国争取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也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展开,1913年,德国经济跃居世纪第二,经济的发展刺激它要在世界上谋求更大的利益,于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战争同时摧毁了世界和德国。德国再次被分成两部分。1970年,德国联邦总理布兰特来到勃兰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纪念为二战付出沉重代价的犹太人。可以毫不犹豫的说:

德国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这使得世界很快再次接受德国,更加尊重德国。经过多年的努力,1990年10月3日,分裂了41年的德国统一了。

我们在振兴祖国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需要强大,需要自强不息,需要不断奋斗。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篇2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德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就像一个有多重性格的人。它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和古典哲学的洗礼。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一个曾经两次给世界带来毁灭性战争的国家,为什么能站稳脚跟?

以下是从文化、教育、技术三个方面对德国崛起的总结:

一。屈辱的历史造就了一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终极的角度来看,经济在基础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唯心主义者在解释社会发展规律时,总是试图从精神或意识入手,认为满足人们吃喝生活等物质需要的经济活动是庸俗的、毫无价值的。

但这些经济活动本神世人类生活的必要和最基本的。如果离开基本的物质生活,抽象地谈论人类的精神世界,那只能是一种空洞而不切实际的理论。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时,关注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劳动,它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活动,也不同于意识后和意识内的劳动。因为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人们要想生存,首先必须从事经济活动,解决自己的物质需求,如吃喝住穿等,而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文化活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舞台。

马克思多次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决定人的存在的不是人的意识,相反,决定人的意识的是人的社会存在。因此,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经济始终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而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上,只是经济的反映,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尽管这种反作用有时比较巨大,但它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却最终要由经济来决定。

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德意志被**为314个邦国;1806年,法兰西帝国抢走了和平女神;拿破仑的军队悍然入侵时,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这一个个屈辱的历史拷问着德意志人的心灵。在片中讲到“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

‘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德意志在哪里?”。

在文化发展中这些“敏感”的诗人们、哲学家们、音乐家们…用自己的方式写下了统一和强大国家的愿望。

2。重视教育是赶超先进国家的利剑

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将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起作用,成为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教育的这一伟大作用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首先,通过教育,我们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智力和制度水平。

普及教育(包括初等、中等教育)之所以受到一切发达国家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它能带动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牢固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是由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在提供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人才短缺,这是教育不发达的结果。愈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愈清醒地看到人才的意义,因而把教育提高到社会发展的头等地位。“教育先行”成为发达国家竞相采取的决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正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其次,通过教育,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科学要成为生产力,必须经过几个环节,而教育是贯穿这些环节的中介。通过教育,科学首先转化为知识形式的生产力。可以说,科学作为社会生产力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教育在将科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在19世纪的德国学生们上学几乎是免费的,主要是以实物的形式来支付,不上学却要受到处罚。

而这在当今世界的很多国家都还没有实现。德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早几百年看到教育的力量,并利用它赶上发达国家。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公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有了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领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教育的功能需要时间来实现,的过人在实现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和坚强的意志。他们做到了。经过近70年的艰苦追求,一个新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应运而生。

三。科技的力量——第二次工业革命保证了崛起的物质条件

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谁走在科学技术的前列,谁就能领导世界。英国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机、煤炭、钢铁、纺织机械等,称霸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

德国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物质上保证了德国崛起的条件。

片中讲到,“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德国诞生。1851年至1900年,德国在重大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取得202项成果,超过英法两国总和,居世界第二位。时至今日,德国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技术强国之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它反映了从科学向技术和生产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以至可以把科学技术看做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在1871年统一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常常超过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出现强烈的冲击波和引起局势的大动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们不得不仰慕迅速崛起的德国。

当然,一个民族的崛起,影响的因素远远不止这些。在一开头将德国比喻为一个人,这里我觉得它又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都没能摧毁它,还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它崛起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次震撼,还有深深的思考,在那样的绝境中它依然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可在绝望中绽放出美丽呢?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篇3

大国崛起的德国篇

大国崛起的德国篇,再一次为这个民族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历史所震撼、感染。对德国来说,也许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德国是欧洲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它却是世界历史上最浓墨重彩德国家。

从**走到统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走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最终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挺拔个性,也为世界上所有正在崛起的国家做着警醒。

无庸置疑,德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当然这是有理由的。

**这种痛苦一直困扰着德国。它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每一个欧洲大国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崛起,各种障碍和麻烦接踵而至。拿破仑的进攻加剧了这种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我们如今熟知的人物诞生了——歌德用诗句描述**之苦,贝多芬用音符抒发国败之痛,黑格尔等一些哲学家更是用理论寻找强国之路。这条路最终经历近70年的时间被德国人走出来了,李斯得、俾斯曼都是使德意志走向统一之路的功臣,在俾斯曼的率领下,新起的德国很快就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经济发展迅速超过法国,而德国发展如此之快的前提正是统一的领土,动力则来自教育。

即使在德国最贫穷的时期,他也从未放弃过教育。**想把宫殿改造成一所大学并不奇怪。在大学教授中,有29位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著名的爱因斯坦。科技的腾飞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希望,**为研究人员无私的投入,也使科学家们无私的为德国服务,他们以“德意志的科学家”身份勤劳的工作,为德国不断创造着无尽的财富,这样的德国是凝聚的团结的。曾经分为300多个小城邦国家,终于统一了,它已经成为军事和经济强国的基础!

统一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的重要,犹如现今的中国!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这一切。德国,一个空前强大的大使,失去了理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伤害了世界和自己,书写了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又**为两部分,这种结果又把德国人心中最大痛楚揭开,到底**才是德国?历史又回到了这个问题。

德国如何面对二战是全世界对德国的拷问。德意志是懂得自我反省的民族,承认自己所有战争是犯的错误,赔偿所有应付的补偿。对于一直在修改教科书以消灭侵略历史的日本来说,毫无疑问,德国在世界大战中书写了大量的历史真相,这一点可疑德到世界民族更多的承认。

1970年,德国联邦总理布兰特来到勃兰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纪念为二战付出沉重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布兰特作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他面对死者的墓碑,跪倒在地。德国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不但没有回避,反而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再次接受德国,更加尊重德国。这种态度也使德国的复兴更容易。

1990年10月3日,和平女神登上的国登博之门,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41年后的德国统一。统一后,德国在经济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经历这许多年的风霜磨练,德意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他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敢于面对,坚韧的个性。

除了我的祖国,德国是我喜欢的第二个国家。因为他的历史,他的性格,他的智慧和他的历量。统一的场景很让我感动,给我的感染性很强,我看着画面上一个个兴奋的脸庞,再想到德国重新走向统一的艰难及德意志历史的全过程,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人民再次看到国家统一的欣喜。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篇4

看完纪录片德国崛起,感触最深的有四点:(1)科教兴邦,(2)经济统一促进政治统一,(3)民族魂,(4)经济学家是伟大的。

科教兴邦。纪录片中有这样两句句话:“德国能够打败法国这件事早在德国小学课本上就已经决定了、小学自然课本上画有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十九世纪的德国还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但是教育依然受得十分的重视,在德国受教育作为一项义务被写入法律。这必将会使全民素质提高。德国洪堡大学里同时存在着几种相背离的理论,这所大学出过2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这所大学是在德国经济相当不景气的情况下,由德皇掏自己腰包建立的,可见整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德国发起了一战、二战,我们自然不会认同他的做法,但是换个方式想一想他那里来的这么大的实力呢;二战过后短短几十年,如今的德国又让人们望尘莫及。我认为教育在这其中是占很大分量的。

经济的力量。十九世纪的德国政治上分崩离析,小小的`一片土地上竟出现了几十个邦国。这严重影响了国家民族的崛起与发展。经济学家李斯特游说各邦国国王。最终,实现了各邦国的经济联盟,并最终推动了政治的统一。现在的欧盟已初步实现了经济联盟,以史为鉴,最终目的是否正是政治的统一呢?再看宝岛台湾,何时能够回归母亲的怀抱呢?

民族魂。日本错了,既不认也不改,鄙视;美国错了,不认但改了,有脑袋;德国错了,认错并诚心悔过,有风度。勃朗特在受欺凌的犹太人墓碑前深深一跪,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勃朗特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经济学家是伟大的。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不一定会有多么高的收入,有的甚至一贫如洗,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一定是相当丰厚的。片中出现的经济学家李斯特,他的儿子因患病没钱得到良好的救治而死去,他本人最终自杀身亡。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下,他几乎穷其后半生致力于游说推行货币统一、经济统一。睿智的头脑使他预见到了社会科学的奥秘,伟大的心灵支持他勇敢的前行。

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篇5

之后德国希望能继续完成“统一大业”,妄图将全世界统一,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把这一切的毁灭了,空前的强大使德国失去了理智,伤害了世界,更伤害了自己,也写下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又一分为二,这又揭开了德国人心中最大的痛楚,到底哪里才是德国?历史又回到了这个问题。

德国如何面对二战是全世界对德国的拷问。1970年12月7日,德国联邦总理布兰特来到勃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悼念为二战付出沉重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布兰特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他面向纪念碑跪下。

德国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不但没有回避,反而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再次接受德国,更让人尊重德国,这也加速了德国的复兴。

1990年10月3日,德国登博门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见证了德国统一41年的历史场景。片中,统一的场景很让我感动,看着画面上一个个兴奋的脸庞,再想到德国重新走向统一的艰难及德意志历史的全过程,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人民再次看到国家统一的欣喜,看到人们举着德国的国旗欢呼时,就能感到那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统一后,德国在经济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经历这许多年的风霜磨练,德意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他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敢于面对,坚韧的个性。除了我的祖国,德国是我喜欢的第二个国家。因为他的历史,他的性格,他的智慧和他的历量。纵观德国的崛起和复兴,民族团结和教育极为重要,值得中国学习。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篇6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片土地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

勃兰登堡门,德国的国门,它见证了德国跌宕起伏的坎坷命运。守护着这扇国家命运之门的女神,德国人称她为和平女神。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这块被称为欧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个欧洲的战场。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

德国的历史几经波折,它的崛起姗姗来迟,可结果刚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惊。因为它在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以及铁路线里程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种的措施,这些措施当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而最叫我感慨的是,1820年,德国的孩子们已经可以在教室里面学习自然知识。他们知道了五大洲的人和事情,他们知道世界的格局。才特尔镇位于德国最北部,临近丹麦。180年前,这里是普鲁士王国最偏远最落后的乡村。今天的才特尔小学依然是小镇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同时,它也是全德国最完整地保留了普鲁士时期原貌的小学博物馆。当时的孩子们已经了解到,距离他们上万公里之遥的中国长城是什么样子。孩子们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种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小学实验室里,他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张课程表记录了当时给小学生们开设的课程:世界地理、自然、算术以及德语、书法、宗教和体操。学生们上学几乎是免费的,主要是以实物的形式来支付,不上学却要受到处罚,学校里还保存着当年的罚款登记簿。

更令人惊讶的是,1850年,德国就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

年轻一代从一开始就要学会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而是为整个民族。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同时拥有国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学家。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德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柏林洪堡大学主楼的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这些德国大学的科学家,都把自己视作“德意志科学家”。这一概念的意义,正如著名作曲家瓦格纳所说:科学家出于自我意志,献身于科学研究工作,参与这一工作,把自己所有的个人利益都置之度外。这一献身精神是德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