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典当行读后感

典当行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10

典当行读后感。

读书可以开拓我们每个人的眼界,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自己的思考。说起读后感写作要点,我们只需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你知道如何在读后感写作当中更好的概括作品内容吗?大学生范文网编辑筛选出这篇颇有价值的“典当行读后感”祝大家阅读愉快,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典当行读后感 篇1

虽然《典当行·狂澜》在未来设定上,也引用了科学理论,例如虫洞、跨时空旅行等等,但又不纯粹。它更像是在科幻的外衣中,包裹着玄幻内衣。

玄幻一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源自“黄易”作品,但频繁出现在各大网络小说网站的分类栏中,代表一种“超现实”概念。玄幻小说,更像是在东方神话方面再创新,或融入其他奇幻题材的一种畸形产物,但毕竟只是内衣,小说核心还是关于“人”的社会活动。

《典当行·狂澜》的架构很简洁。距地7000光年外的高等文明星球执法者,因为追击反叛者,多次虫洞跃迁、时空穿越到了地球,飞船(大翅膀)能量不足难以返回,在不忍毁坏地球的情况下落地生根。正值远古时期,便化身“蚩尤、神农、伏羲”等神话诸神,定法规,通语言,知礼乐,学科技,使人成为智人,而同时,执法者与人类结合留下血脉后人,继续执行着追捕反叛者的任务。很符合玄幻小说的架构设定,但又不能说它是纯玄幻。

《典当行·狂澜》实际上是在科幻、玄幻双重架构下,通过“典当行(大翅膀)”记录着“神仙后代们”的爱恨情仇。

1.七星联盟小队与黑仙的宿命之仇

“七传人组训,遇到危机时带着宝物来到典当行,齐聚一堂,共抗强敌!”

从小说故事设定的源头来看,以守望者何想为队长的七星联盟小队,与罪星逃犯黑仙之间,有着不可糅合的矛盾和仇恨。尽管时间过去了几万年,但守护者的意志被继承的很好,到了小说的现实背景中,这种仇恨化为了“七传人”与“黑仙传人”的宿命之争,有你没我。

从小说的叙述手法上来说,七传人作为明线,一直揣摩破解着黑仙传人的阴谋。黑仙传人一直处在暗处,试图破坏地球获得能量回到高等星盟中去。这也是亲地者(七传人)与恶地者(黑仙传人)之间的矛盾,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还得把整个星球搭进去。

这也是小说的主线:关于外星“七传人”与“黑仙传人”的宿命之争,密切关乎地球、人类命运的最终走向。

七传人,即七星联盟执法小队,坐拥飞船“宇宙双翼”,又称“大翅膀”。守护者是队长,掌握方向盘“星能戒”,其他人各有一把钥匙,合起来便可启动飞船。医者有星能胸针,记录官有星能耳坠,司法官有星能玉,武者有星能腰带,时之管理者有星能坠,空之管理者有星能环。

2.“神仙后代”的情感纠葛

主人公何想作为守护者的后代,与医者神农的后人温之光谈起了恋爱;时之管理者后代恋上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方可水、方可胜的姐弟情。作文在“宿命之争”的大背景下,每个神仙后代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感纠葛。这也在反面衬托出小说的核心,还是在于正常地球人的社会活动中,并未因披挂的科幻、玄幻外衣而进行全新的“基本秩序设定”。

所以,小说读起来不会太费脑力,也更便于读者代入其中,产生共情。

3.黑仙何子天与守护者何想的父子情

小说最大的亮点是在最后。当七传人集聚,共同履行祖训之时,隐藏的暗线突然浮出水面,小说前半部分,由“神仙后代”情感纠葛和正义努力所营造的光辉景象,被黑暗蔽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黑仙本体背后所安排的一切,让读者自然产生一种七传人不可能成功的失落感。

更惊异的,当属“黑仙”何子天一手养育教导培植“守护者传人”何想的事实被揭露。作为正义联盟“七传人”的领导者,竟然由黑暗对立面的老大引导,不可谓天马行空,但却理所当然。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何想确定花锦年不是黑仙传人之后,“大翅膀”也突然时光回朔,黑仙的目的已然达成,再没有隐藏的必要。何况“外星人”剧情的强制插入,导致作者不得不将暗线拖拽而出,来弥补剧情需要。

整体来说,《典当行·狂澜》中出现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何想沉着有担当,温之光阳光冷静,花锦年专注科研,青者正气凛然,花流年娇气异常,原战老沉持重,何子天阴诡恶毒等等,毫无疑问,作者何常延续了其在《武动苍穹》中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笔法,使小说本身不因尴尬的科幻、玄幻色彩而失色,反而在人物的情感纠葛中,让小说有了更多的可读性。

就像小说开篇所说:“任何事情,人,才是真正关键。”

典当行读后感 篇2

高达一千多米,耸立入云霄的摩天大楼,应该是这个城市地标性的建筑,也是最具科技特性的代表作。而摩天大楼的主人,花锦年,花流年兄妹。外人眼中救世主一样的存在,遭遇横祸之际,也只能仓皇逃命。偌大一个摩天大楼,兄妹俩也只能奔走于楼层之间,慌不择路。

对于“安全屋”一样的一个空间存在,兄妹俩在逃亡路上,瞬间将一座大楼,几层楼间的距离描写的如跋山涉水一般困难重重。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超能力——花流年可以控制空间暂停30秒的时间,为他们逃亡争取时间和生机。也看到了机器人这种不可或缺的高科技产物可以在混乱中被“反戈”,倒戈敌方,向昔日的主人挥刀。更有人形机器人这样如先知一般的存在,颠覆我们的三观和想象力。

这段打斗式的的逃亡,刀光剑影,枪炮齐鸣之中,给我们塑造出了古罗马时期血与沙的沙场厮杀场景。好一番酣畅淋漓的动作现场。整场阴谋浮出水面后,我们更是看到了人性阴暗面和高智商动物的可怕之处。尤其是披着人类的外衣,却如机器人一般冷血无情。

典当行读后感 篇3

《典当行》这样的书名,初入眼帘,带给我的是关于正统概念的一个故事联想。没想到捧在手中,匆匆掠过第一遍后,才发现竟是一本关于未来地球卫士守卫家园,与外星敌人斗智斗勇的热血故事。

未来时空的“复联”

由于书中看似很多情节都是已经发生过的,让我有种云雾缭绕般的朦胧感。简单查访一番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故事的续集。而本书的结局,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更是给意犹未尽的我带来星星点点的希望,想看看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否如《复仇者联盟》一般,英雄陨落,人类得救。

书中围绕“仙星”、“蓝星”两个星球之间的利益纠葛展开角逐。主线还是围绕“七星人”几位命定之子铺陈开来。面对诸多扑朔迷离的事件,由于没有阅读过第一部,所以始终带着问号继续着。对于书中的一个超级精彩的段落,就是在黑衣人攻击花锦年的全有集团。

这段打斗的描写充满了未来元素。

未来时空的“复联”

高达一千多米,耸立入云霄的摩天大楼,应该是这个城市地标性的建筑,也是最具科技特性的代表作。而摩天大楼的主人,花锦年,花流年兄妹。外人眼中救世主一样的存在,遭遇横祸之际,也只能仓皇逃命。偌大一个摩天大楼,兄妹俩也只能奔走于楼层之间,慌不择路。

对于“安全屋”一样的一个空间存在,兄妹俩在逃亡路上,瞬间将一座大楼,几层楼间的距离描写的如跋山涉水一般困难重重。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超能力——花流年可以控制空间暂停30秒的时间,为他们逃亡争取时间和生机。也看到了机器人这种不可或缺的高科技产物可以在混乱中被“反戈”,倒戈敌方,向昔日的主人挥刀。更有人形机器人这样如先知一般的存在,颠覆我们的三观和想象力。

这段打斗式的的逃亡,刀光剑影,枪炮齐鸣之中,给我们塑造出了古罗马时期血与沙的沙场厮杀场景。好一番酣畅淋漓的动作现场。整场阴谋浮出水面后,我们更是看到了人性阴暗面和高智商动物的可怕之处。尤其是披着人类的外衣,却如机器人一般冷血无情。

未来时空的“复联”

在何子天这个存在了上千年的仙星人终于浮出水面后,七星人齐心合力共战人魔的场面可以说在精彩之余,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绽放。

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好之处,人类有情感,有共通性,在困难面前,可以守望相助,更可以为了一个称之为“家”的地方拼命一博,不畏牺牲。

1467.Com.cn扩展阅读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汇总


如果您想要更好地了解“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那么请阅读大学生范文网的介绍,范文我们改借鉴什么?在职场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起草文档的情况,范文正已被广泛借鉴。因此我们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了解更多优质服务!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么回事。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

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

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去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 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1元6角修理费。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要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见识。“师傅同意了。

陶先生与孩子站在一旁,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

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滴嗒声,孩子高兴的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临走又花了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2

几年前就看到这个故事,当今天在教师学习的校本培训课程《有效上课》上看到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更深了。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应邀到某地做一次关于教育的报告。报告开始,只见他拎着一个口袋疾步走上台,从口袋里捉出一只鸡,然后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将鸡的头使劲往桌子上按,可是鸡就是不吃,一直在 叫,翅膀扑腾,鸡爪狂抓······数分钟后,他将鸡放到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鸡自由地走了一会儿后,开始悠闲地吃起米来。最后,他走到话筒前说了句“报告完毕”。全场愕然!

在人们惊异的眼光中,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难道教育不是如此吗?只有主动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学习者,任何外在的强制力都是无用的。

是的,几年前我也犯下了类似的错误,好在这几年我已意识到。而现在我们有的老师还没有意识到,仍然是一条道走到黑,结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甚是可悲、可叹!因为他不学习,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里特点。不学习新知,而凭自己的高压政策去强逼孩子学习,胆小听话的孩子因害怕老师而去好好学习,固然暂时取得一定的好成绩。但他们的心理是不痛快的,是压抑的,是感到累的,学习是被动的。而对于那些胆大的,个性张扬的孩子,高压政策只能物极必反,他们始终成绩不够理想,而且厌恶学习,视学习为极其痛苦的事。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你这样说,那么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少关注一点,忙自己的事情,由他去。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现在独生子女多,谁不想自己的子女凭着出色的成绩,综合能力强而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因此大多数负责任的家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他们不能看孩子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一天到晚三句话不离学习俩字。孩子本来对学习挺感兴趣的,但是长此以往,满脑子都是家长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一提到学习就反感,就厌恶。就像一个喜欢吃桃子的人,一天到晚让他吃桃子,长此以往,他一看到桃子不是欣喜,而是反胃。这和我们学习是一样的道理。

在我任教的上届和这届家长中,真有一些对孩子很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那种爱,那种关心,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的精神真令人感动。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的关心下,有的确实成绩很好,令人欣慰!但有的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很委屈,也很伤心,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孩子智力不行,还是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放弃算了。我要说的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而致孩子成绩不够理想的家长来说,上述的家长是可敬的。孩子为什么对学习反感,成绩落后。就其原因,主要是你们采用了强逼的态度,孩子不是主动地学习,而是被动的学习。这样一来,孩子当然不会有出色的成绩。

因此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家长,我们必须了解孩子,运用我们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才有回报。亲爱的同仁和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自觉自愿的学习,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3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十分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于是许多狡猾的商人便开始想出馊主意,他们首先在粮食上搞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不仅如此,他们还故意在粮食里掺杂了大量的石子、砂粒、稗子和霉烂的米,真是可恶极了。把这样的粮食卖出去,坑苦了广大老百姓,他们自己却大把大把地赚起了昧心钱。

育才学校也买了不少这样的粮食。师生可就倒霉了,不吃又不行,吃了这样的米,又不能消化,得肠胃病的师生越来越多。看到这一情况,陶行知先生十分焦急。为了保证师生们健康,他不得不规定每天早晨用20分钟时间上一堂“选米课”,全校师生人人动手,把米里面的杂质——剔除。但尽管如此,米里面的小砂子仍然很多,学生们吃饭时还是不时地咯牙,有的学生一嚼到砂子,立刻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食堂的餐桌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饭粒。

陶先生看到了这个情况,摇了摇头,深深的叹了口气:“唉,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为了几粒砂子,吐出一口米饭,也太可惜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一天,等大家吃完然饭后,陶先生一个人留在饭厅里,走到每张桌子前,把米饭一颗一颗计了数,再按桌子分别包成小包,写上数字,带走了。

第二天晨会上,陶先生很严肃地站到了讲台上,他扶了扶鼻梁上那副深灰色的眼镜,环视了一下台下的师生们,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抗战已到了最艰苦的阶段,国家混乱,加上奸商的捣乱,使我们衣食就更加困难了!”陶先生不无内疚的说:“我这个校长没当好,让大家受苦了,请大家能够原谅!”接着,他话锋一转,有点气愤地说道:“我们的粮食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却还是不知道爱惜,吃到砂子就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我看了 很痛心。昨天午饭之后,我数了一下每张饭桌上散落和饭粒,少的90多粒,最多的已经超过了600粒,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听到这里,台下的同学们有的低下头,有的

涨红了脸,……陶先生接着出了一道算术题,让大家一起来计算,他说:“我们吃饭时浪费的米粒每张饭桌上300粒计算,那么我们每顿饭浪费了多少粮食?如果把这些粮食算成钱以后,可以买多少发子弹?这些子弹又可以消灭多少个日本鬼子?请大家认真算一下。”同学们在下面算呀算呀,当他们算出答案时,都不禁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

陶先生又带着大家背起了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接着说:“同不们,现在粮食更是来之不易,是农民们冒着侵略者的炮火用生命种出来的,也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夺来的啊!我们怎么能随便浪费粮食呢?有米饭吃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这样随便糟蹋粮食,那就太对不起前方的抗日战士和后方辛苦劳动的农民伯伯了!”

同学们听了后,似乎一下子懂事了。从此以后,同学们在吃饭时遇到砂子,总是特别小心翼翼地只把砂子吐出来,而把米饭仍然吃下去。餐桌上再也见不到饭粒了。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4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400字 读陶行知教育有感,以供参考。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内容,仅供参考。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

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

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二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之先生,读罢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我想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使你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知识传播等都较好地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效果,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1)人格、(2)学问、(3)方法。即:一个要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水平。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夫子曾说过样的话“仁者爱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你首先要爱你的学生,教师爱学生是无选择的,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被动的、压抑的。

学生尊敬和爱戴我们教师的条件又是什么呢?除了上面讲到的“人格”、“学问”、“方法”以外,还应该加上“关爱”,即:关心爱护学生。在教育行为中,教育管理学生,要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前提。从一定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力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按照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我们做教师的给予我们学生的是关爱、是亲和,学生会回报我们教师疏远与冷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亲和力,你怎么能要求学生走近你、亲和你呢?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有这样的定论: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能够激发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够唤醒人的爱心。相反,充满仇恨、冷漠的环境却会诱发人产生邪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疏远、丧失爱心。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四

陶行知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教育家,但是你可知道陶行知所度过的重重风险呢?我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其中一篇《为一大事来》。

1923年,陶行知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奔波了全国十几个省市,把《平民千家课》作为材料,送到平民老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的活动经费大多数都是自己写书的稿费。一天,他得到了一万的稿费,把一万多元的稿费锁在柜子里,承担家里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有少,你能不能留下百分之一给穿里用呢?”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的说:“我要去南京的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些钱要作为办学校的经费。我们家里然穷,但植茶谈饭还能维持。中国有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还没有文化。我用这些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的绵旁之力去帮助它们啊!老师是太阳低下最光辉的事业,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我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为了教育我们付岀了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我们学校的禚老师,为了提高我们中心小学学生的书法和写作的水平。禚老师便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为我们无偿的上课。我感觉我们的禚老师就像文中的陶行知一样。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五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四块糖》这篇故事,写一个男同学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被陶校长见到了,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校长却给了他四块糖,最后知错就改的故事。

我赞同陶校长的做法,先是奖励男同学一块糖,因为他来的比较早,要是换了别的老师,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劈头盖脸的训一顿,紧接着就写一份检讨书,这不但会使男同学觉得十分委屈,他以后也不会帮助别人;第二块糖是因为他听话,让他住手时他就住手。其他老师则认为这是应该的,老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的干什么,其实,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第三块糖是他打那个同学,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女同学,陶校长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才下决定;最后一块糖是因为他知错就改,他下次也不会这么充动了。

如果没有陶校长的四块糖,后果会怎样呢?也许那个男同学嘴服心不服,而感到气愤吧!老师应该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有些学生太过调皮,老师想用武力压制学生,但总是事与愿违的。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400字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6

有一次,陶行知去做一个关于教育的报告,报告刚开始只见他拎了一只鸡上了讲台,然后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将鸡的头使劲儿往桌子上按,可是鸡就是不吃,一直在叫,翅膀扑腾,鸡爪狂抓....

几分钟后,他把鸡放在地上,在地上撒了一把米饭。散步之后,小鸡开始悠闲地吃米饭。陶行知走到麦克风前,说了声报道。大家都很惊讶。然后是掌声

陶行知是一位真正了解孩子的人,他明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自由是孩子们渴往的。作为父母,他们必须正确教育孩子,决不能强迫他们做不想做的事。也许孩子表面上示顺从的,但内心却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所以爸爸妈妈和我们应该读这本书,让我们一起进步!

读《陶行知教育故事》有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本能教育我们知识的书-------《陶行知教育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他的书不仅能教我们知识,还能教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四块糖的故事》让我感慨颇深。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陶行知担任学校校长时,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已的同学,立即制止了王友,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到王友已经等在门口,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

“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这说明你有正义感。”王友哭了,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

“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结束了。我想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四块糖的故事》让我感到陶老先生的伟大在平常之处。陶老先生没有说一句批评的话语,却让那个犯错误的男孩真心地感受到了自已的错误,这难道不是一种宽容的爱吗?正是这种宽容的爱,变成了进步的动力,鼓励孩子不断前进,健康成长。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6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6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1

最近,我学习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通过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师把课设计得紧凑合理。

学困生一直是任课老师很头疼的问题,通过学习陶先生的教育名著,我觉得:有些学习困难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教师上课要千方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一位学习困难生,由于几次考试不及格,对语文失去信心,上课不认真听讲。学生不爱听老师上课,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上课上得不够生动,无法吸引学生去听课。我认真地去反思我教学上的不足,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吸引学生来听课,我感受到了教师肩上的压力。没错,学生的上课不认真,能完全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就没有错了吗?我们的学困生只是把这种反映表现得更加明显了些而已。由于他们本来对学习的兴趣就不大,所以,一旦你的课上得不够吸引,不够生动,他们便立即表现出多动,不安。但如果把课设计得紧凑合理,让他们时时处在动嘴,动手,动脑的状态,那么相信他们还是会配合学习的。

二、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三、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学生除了在学校学点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一点的是也要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学习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一个积极的学生能够认真面对,从而解决困难;而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人性懒惰,所以放弃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缺乏了。记得一句话:对于远足的骆驼,最可怕的并不是眼前一望无际的沙漠,而是心中无绿洲。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就摆在我们面前了。世界著名的激励大师安冬尼罗宾说过:“人为什么愿意去做事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追求快乐,另一种是逃离痛苦。”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所以首先得认识学生需要什么,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好的地方。而总有一些基础实在差的学生,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一大堆。那么我们就不要对他们有多少高的要求。对于这一类同学,我一直灌输一种思想:把困难当作挑战。这样子,就减轻了一些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但我们决不可以不管他们!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2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日本人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那半个是陶行知。这当然是他们比较苛刻的说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是当代着名教育家,是留洋回来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我们发现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英语习惯性差,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整体英语水平偏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从英语自身的特点来看,英语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智慧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3

陶行知,我只在学生时代的《教育学》一书中,知道他是杜威的学生。对于他的教育理论,我也只是模糊地记着:‘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虽然是名教师,但我自愧从来没有认真钻研过我国这位影响深远的大教育家留给我们的宝贵教育理论。

上周末,读了学校发的《新教育》上关于陶行知的教育小故事,说实话。我只是粗略地浏览下,就以感慨颇多。

报纸上多次提到”温和地,语重心长地,耐心地“等字眼,这些词语,让我感受到陶行知先生首先是位温文尔雅的先生,是位亲切的老师,是位可以谈知心话的叔叔。他的人格魅力让你不由自主地想亲近他,望着他那和蔼可亲的样子,聆听他那和风细雨的教诲。真的好羡慕陶先生当时的学生啊,他的学生即使犯错,也不会担心挨老师的”横眉冷眼“,他的教育方式如春风细雨般,但会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记忆深刻。如《烧扑克牌》,《不要做井底之蛙》这些小故事,无一不体现出这种教育方式。

其次还深深体会到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陶行知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他不仅爱孩子,还爱生物,”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从心出发,爱上孩子,世上所有的孩子都足够可爱,都是落入凡尘的精灵,憨厚天真。用爱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眼中透出光亮,让他们感受希望。没有差孩子,只有缺少爱的精灵。这是陶先生为我们讲述的”爱满天下“的高尚教育情怀。我们的心应该放在眼里,放在手心里,让可爱的学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我们心与心的沟通,构建起美好的生活。

爱孩子,体现在欣赏孩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还体现在他的无私奉献上,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家庭生活异常贫困的条件下,他依然用自己的稿费创办晓庄师范,依然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这样的奉献精神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感叹!如今,当我再次进入校园,看着教学楼上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勇于开辟的实践精神;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追求科学的求真精神。医者可治百病,师者育桃李,工作的不同,事业的不同,生命也会因此有不同的光彩。学陶师陶,乃师者所毕生学习的。陶先生所表现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所学习。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4

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这里,本人主要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我们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生活和教育相得益彰,这不是更好吗?

本人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概,就是理论太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再加上教师观念的陈旧,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说教的代名词。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分成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单从名称上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了,不仅如此,内容的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同“学这门功课是有用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共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感悟和体会更多的生活道理。下面我将以我的三堂公开课为例,谈谈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在《经济生活》中,本人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你陪妈妈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人和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设置的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所以很熟悉,如今搬上了课堂,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设置情境的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经济生活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落实这个重点和难点,确实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不知从何讲起?然而,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于是我还是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入手,紧紧抓住当时学生课后问题,并设置情境和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当时正在召开的伦敦G20峰会来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了解世界的局势,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以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话题,让学生参与体会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不仅强化了“国家利益观念”,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任教十几年,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基于生活。生活教育之特质的第一特点就是“生活的”,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个人对其的理解是:我们要在不断的行动与实践中生活教育智慧,并在不断的总结提升中获得成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有可能。我们更要用心地去感悟生活、感悟教育,努力做到行知路上行知行。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这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这一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与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无区别的,忽视了生活与教育的区别。以及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予以创新,那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贯穿本书的始终。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读后感·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概括起来就是: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6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必备八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走近陶行知读后感(必备八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篇1】

当我在读《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之前,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是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而已。但是当我认真地读完这本书之后,真是受益匪浅,走近陶行知,进而走进陶行知,让我能够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读完此书后,我的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详细地了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学生,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意识到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来看待学生,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篇2】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故事,有些深深地启迪了我,有些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些让我了解了世界上的各种真理。虽然听不懂陶行知爷爷的深奥话语,但我仍然能感受到他高尚纯洁的品质和学习的艰辛。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陶行知爷爷的节俭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即使母亲剃的很糟,他也会乖乖地叫母亲给他剃头。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

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有一次,我去一家鞋店买鞋。家里有五六双合适的鞋和两双靴子,但我只是想买。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

” 我肯定地说。在我再三要求之后,爸爸不得不买这双鞋。买了鞋以后,我还需要买衣服和裤子,一次买两三件。

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

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

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节俭,我不应该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

陶行知爷爷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篇3】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篇4】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人们常说,“经师不多,人师难找”。陶行知先生则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理想,有远见,有办法,有才干。在最苦、最累、最难办的乡村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办成了常人所办不成的事,干出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大事,真正走出了一条“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之路。为了办学,他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缩衣节食,身上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还把他当参政员所得的数目可观的车马费都全数捐给学校。身为校长却连一般民房都不租,而是住在一座旧碉堡里。他虽直接耳濡目染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却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内他孝敬父母,爱护妻儿;对外礼待他人,不负他人;即使到了国外,他也被公认是一个“最中国气”的留学生和讲学者。陶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坚守了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此的高尚品德,怎不令我们仰慕、钦佩!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教育事业上满怀热诚,在教育思想上极富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探索,对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篇5】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教育著作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关注生活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能一两句话概括,我从中学到的东西也不能完全写在一篇短文里。

我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老师都和我有同样的经历。 现在我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离开了生活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 生活化” 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可以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学做合一”的意思就是”先生要照学生学的路子教,学生要照做的路子学”.但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

陶行知提倡”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探索知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陶行知的” 教学合一” 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杜威教师那种以” 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改思想” 教学合一” 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 教” 或只” 教学” ,这是把学生当作” 容器” ,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 教学生学” ,交给学生学***,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 智育注重自学” 的教育思想,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在倡导的要让学生--” 学会学习”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学生要学,就要教;学得多,就要教得多;学得少,就要教得少;学得快,就要教得快;学得慢,就要教得慢。

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 因材施教”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知识。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 教学相长” .现在看来这些正是目前我们正在追求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境界。

那么,如何实践陶行知的生命教育内容论呢?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量注入生命的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 教学做合一” 的理论。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的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对学生的终身利益和学生的未来负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开放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

生活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 活” 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花了整整十多天的时间,每天回到家临睡前,我便捧起《走近陶行知》一书。一开始,我只是想用它来催眠。后来,到了睡觉的时候,我还看着呢。我真的看到了味道。

书中那近百年前的故事,貌似陈旧,但理念好多放在今天仍然是鲜活的好例子,是时髦的教学理念,好多用在新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80多年前,陶校长说要”教学做合一”.他说:

”在做上学:学的才有用,才能透;在做上教,教的才能明白,才能详尽。” 比如我们教学生学***的书写,必得结合具体的生字,和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到生字书写的具体笔划、书写的过程中,在这过程里做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才能写出正确、美观的字来。

阅读教学时我们要走进文章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必得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细致的感知、解读,走进文字的深处,融入文字营造的浓浓情境中去,感动的同时也才能获得心灵的重生。在那时,学校就有”活的生物课”.姚文采老师的生物课,既丰富又有趣。

他把挖草药的请来,教学生认识各种中草药;他把种花木的请来,教学生在中各种花木的方法;他把科学社专家请来,教学生辨认各种生物科别……学校有生物室,有植物园,这多么令人羡慕啊!如果我们的学生少做重复性的练习,多做贴近生活和自然的活动就好了!毕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它更感兴趣。从实践中学习不是更有趣更有效吗?

如果我们学校也有一块土地,允许我们的学生种菜养鸡,那一定很受学生欢迎。80多年前,陶校长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然而,回顾我所做的一些事情,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有一天自习课,我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看课外书,画画,孩子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突然我发现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杨博他的课桌椅周围有一些白色的纸片,我走过去,大声呵斥:”看看你的课桌周围,你在做什么?弄得这样脏?

你这个个不争气的!”过了一会儿,耳边才传来很低的声音:”老师,我在做雪花。

” 孩子可能被吓着了,也知道错了吧,赶紧拿扫把来扫干净。现在回想起来,作为一名老师的我,除了风雨交加,还能不春天吗?想想自己小时候,学***时,当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春天》带回家时,虽然画得不好,但我的父亲母亲却很默契地什么也没说,把我的作品挂在了我的房间,那一年父亲与我一起,把我的作品,糊满了整间屋子,从地平开始米的高度,竟也将家中四壁装饰得挺美。

我的父亲学历不高,母亲更是几乎不认识字,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比起读了十多年书的我,似乎更加高明。父母用他们的宽容,用他们的智慧,不仅保护了我的童心,也让我自觉地改正错误,健康阳光地成长。《拆表的故事》中,陶校长也是用他的宽容,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

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遇事多一点冷静的分析,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那么,保护的不仅是一颗天真的童心,有时甚至是在保护着中国的”爱迪生”.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抱愧陶子东西寨小学王留波在没有读有关陶行知的书之前,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晓庄师范和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浅陋无知。一个教师不了解陶行知,就如中国人不知道孔子,木匠不知道鲁班一样。

随着阅读的深入,伟大教育家的形象在心中升起。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精神是崇高的,怪不得高万祥老师称他~ 大爱陶子,大德陶子~ ,认为他可以与孔子齐名,堪称万世师表。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是唯一赢得这项荣誉的人。

有专家说:”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 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警世之语。

陶行知学识渊博,毕业于哥伦比大学师范学院,是著明教育家杜威的得意**。回国后,他放弃了在大学教书的机会,放弃了工资。在杜威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他致力于我国的平民教育活动。他不得不依靠教育力量为人民谋幸福。他以南京为试点,相继开办了十几所平民学校,教穷苦百姓识字,他认为”普及平民教育决定着国家的强大,如果使占人口85% 的文盲都能认识千字,就可使国民精神振作起来。

” 后来,他又提出了”到民间去、到乡下去” 的口号。他要求”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1926 年,陶行知在南京小庄创建了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就是大家熟知的晓庄师范。

当时,学校连围墙也没有,教室也没有,”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满天地间……” 多么豪迈的宣言啊!他提出了生命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应该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心。率先提出教学做合一的学***,培养小先生,让他们再去教别人。

当时,他组织了一次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战政策的示威。蒋介石下令强行夺取晓庄师范学校。然而,没有围栏,所以他不得不把封条贴在黑板上。陶行知在日本避难。可是他培养出的小先生们却四处办学。后来,陶行知回到上海,继续化名从事教育工作。

为革命培养了很多人才。抗日期间,国民党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有一次,”七君子”**,当时,身在美国的陶行知联合全球华人向蒋介石致电,动用恩师杜威的关系,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蒋介石释放了”七君子”,蒋介石恨之入骨,将其列入共犯。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共谈判中,毛泽东多次会见陶行知。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在民主战争中刺杀了李公甫和闻一多。陶行知得知第三个刺客就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到处演讲,揭露国民党虚假的民主和平,随时准备牺牲。

当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时,就连夜整理自己的书稿,因劳累过度,在朋友家突发脑溢血,因抢治无效,在上海一家医院与世长辞,享年才55 岁。当时,周恩来去医院专程向陶行知遗体行礼,高度评价了陶行知的一生,称他是党外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上海各界人士、团体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后来,陶行知的灵柩被运到南京,来自全国各地的51个团体参加了他的公祭。人们把陶行知葬在了晓庄师范的劳山上。墓前的牌坊正**是陶行知生前的墨迹:

爱满天下,对联是郭沫若题写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掩卷沉思,我不禁被陶行知那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大爱所感动,他的贡献堪于孔子、毛泽东这样的圣人、伟人媲美。

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陶行知,向陶子学习,学***爱无疆的教育情怀,学***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学***行合

一、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学***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精神。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篇6】

《走进陶行知》是一篇著名的文章,主要介绍陶行知的行为和个人性格。这让我们多少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事情。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故事,有些故事深深地启迪了我,有些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些故事让我了解了世界上的各种真理。尽管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仍然能领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苦。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是我们的榜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陶行知爷爷的节俭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即使母亲剃的很糟,他也会乖乖地叫母亲给他剃头。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

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有一次,我去一家鞋店买鞋。家里有五六双合适的鞋和两双靴子,但我只是想买。

看着这些目不暇接、款式多样的鞋子,我巴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爱的。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

”我肯定地说。在我再三要求之后,爸爸不得不买这双鞋。买了鞋以后,我还需要买衣服和裤子,一次买两三件。

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闻不问。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

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惋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

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节俭,我不应该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

陶行知爷爷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满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篇7】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到社会,人们都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教育到底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人人都曾关注和思考过的。一般人可以不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却不能不对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炼的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努力将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篇8】

参加过多次论文比赛的我,从没参加过“行之杯”的比赛,这次偶然在苏州市教育学会的网站中发现有行之辈的比赛,我仔细的阅读了通知,论文选题范围及撰写要求度需要设计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看到此通知,我比较惭愧,因为我只知道陶行知的名字缺不知道他的理论思想,于是我就决定买一本关于陶行知的书。

最近我读了《走进陶行知》的专题一:陶行知的教育人生后,感觉受益很多。“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幼儿,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意识到要对幼儿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幼儿,幼儿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幼儿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幼儿的心态来看待幼儿,想想这些幼儿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幼儿,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幼儿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幼儿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幼儿的。对幼儿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幼儿,喜欢幼儿,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幼儿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幼儿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幼儿,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幼儿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幼儿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幼儿,才有教育,幼儿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幼儿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幼儿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幼儿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幼儿的“心灵鸡汤”。

[荐]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5篇


如果你对“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感到好奇请阅读下面为你准备的资料,文档写作和传递需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变,借鉴范文模板是一种快速写作的方法。具有正能量的范文可以启发我们信心和勇气不断拼搏追求成功。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范文吗?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1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了《陶行知教育故事》后,我收获颇多。每一段故事都是精彩之呈,总能感到有一位慈祥的人在自己一生中对教育的感悟,对教育的奉献。先生曾说过“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明灯。陶先生的言传身教不仅道出了:对祖国的未来,要从小培养,因材施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正确教学方法,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从四块糖”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陶先生对教学的感悟深邃。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但在学校教学工作中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们有些老师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心浮气躁。当学生太调皮时,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想到的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有时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不屑一顾的眼神,更容易使人一筹莫展。

“四块糖”的故事,充分体现了陶先生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这样特殊的学生,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对于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端正,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

(二)仔细观察和分析学生难管的根本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对于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的学生,可因人制宜的采取一些灵活机动的教育方式。

(四)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方式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老先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做为教师, 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只是教育学生死记书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好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为人民共和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2

孙大伟近日,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感慨颇多。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一个好老师不是教,也不是教,而是教。一方面,教师要负责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要负责学习。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探索知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

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和脱离实践的知识是错误的,是不是际的。

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他希望他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不断进步,而且能学到更多的技能,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有一段时间学习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便“有劳有逸”的打起了扑克牌,陶行知先生知道后毅然将扑克牌向烧鸦片烟一样地烧掉,并呼吁同学们,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在育才学校文学组举办的一些活动,很受大家欢迎。

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社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长发,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自以为了不起。陶校长知道后,便语重心长地教导了他们,并且把茅草山似的头发“放火烧山”了,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

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经人介绍去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寄一张晓庄学校毕业证书来。陶行知严厉制止。一封信对他儿子说:

“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陶行知先生全身心投入祖国的教育事业。他是一位老少皆宜的教师,是国家、人民、人民的楷模。陶行知先生虽已逝世,但仍旧会有千万位后继者像陶行知先生一样,陶氏精神必定万古流传。

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3

【第1篇】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四块糖》这篇故事,写一个男同学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被陶校长见到了,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校长却给了他四块糖,最后知错就改的故事。

我赞同陶校长的做法,先是奖励男同学一块糖,因为他来的比较早,要是换了别的老师,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劈头盖脸的训一顿,紧接着就写一份检讨书,这不但会使男同学觉得十分委屈,他以后也不会帮助别人;第二个糖果是因为他很听话,别人叫他时他就停了下来。其他老师则认为这是应该的,老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的干什么,其实,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第三个糖果是他打了那个同学,因为那个同学欺负了那个女同学,陶校长明白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做出了决定;最后一块糖果是因为他知道怎么回事并改变了它。他下次不会那么饱了。

如果没有陶校长的四颗糖会怎么样?也许那个男同学的嘴不满意,反而觉得气愤!老师应该宽容每一个学生,但有些学生太调皮,老师想用武力压制学生,却总是事得其反。

【第2篇】

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但你知道陶行知所冒的风险吗?我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其中一篇《为一大事来》。

1923年,陶行知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奔波了全国十几个省市,把《平民千家课》作为材料,送到平民老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的活动经费大多数都是自己写书的稿费。一天,他拿到了1万元的稿费,把1万元的稿费锁在柜子里,负责家务的姐姐看到后问他:

“家里有老有小有少,你能不能留下百分之一给穿里用呢?”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的说:“我要去南京的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些钱要作为办学校的经费。我们家里然穷,但植茶谈饭还能维持。

中国有3.4亿农民没有食物和文化。我用这笔钱办学校,为农民烧香,尽我所能帮助它们!老师是太阳下山最光荣的事业。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为了教育我们付岀了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我们学校的禚老师,为了提高我们中心小学学生的书法和写作的水平。老师们可以免费利用休息日,暑假和寒假来上我们的免费课。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就像文章中的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4

新沂市新店中学七一孟良

说起陶行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老师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并在光荣的教育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自己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专门招收贫困学生、孤儿、流浪儿童的学校,为不知多少个被战争和苦难压制的孩子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拯救了不知多少个湮没了的天才。

陶老师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育才学校上午有文化课,下午有专业课,还有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满的。有一段时间,一些学生厌倦了这种紧张的生活,在学习期间偷偷地打扑克。有一次,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时,看到里面几个男生在打扑克,有时学生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牌,羞愧地站起来等待责罚,但陶校长一句话没说,沉默了一会就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演讲道:“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设国家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

我要你有意识地把扑克牌交上来,像鸦片一样烧了!你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只有学习更多的技能,我们才能在未来建设一个好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

”孩子们低下了头,把一幅幅扑克牌放在台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读陶行知的教育故事,我的心情极为复杂。陶老师为了培养学生们,让他们长大后有足够能力为建设祖国做贡献,而付出了多大努力啊,而反过来想想我们,学习的条件远比几十年前陶老师处的那个年代好上十几倍也不止,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学习陶老师的教育方法,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5

丰县县一楼初中二班卜令标

说起陶行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毛泽东为他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周恩来的话代表了成千上万革命师生的心声:

“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你放心去吧!”是啊!

陶老师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并在光荣的教育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自己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专门招收贫困学生、孤儿、流浪儿童的学校,为不知多少个被战争和苦难压制的孩子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拯救了不知多少个湮没了的天才。

陶先生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他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

陶老师主张向社会中各类的艺人们学习,拜人民为老师。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学生们虽有读书的地方,但没有桌椅,于是学校便请了木匠师傅,木匠师傅只会闷着头做凳子。陶先生见状走了过来。

他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对他说:“我们请你来不是让你做凳子的”,木匠很疑惑,陶先生解释道:“我们是请你教学生做木工的,教会一个便给一份工钱,反之,即使你把凳子全做完了,也不会得到一份工钱。

”说吧,陶先生便自己领头做起木工来。起先学生们的家长怕孩子会弄破手,都表示反对,但经过陶先生的劝说后,也就释然了。三个月后,孩子们不但把教室的桌椅在木匠的指导下做好了,还自己做了许多杠杆、滑轮等玩具,家长们看后无不眉笑颜开,信服地点头叫好。

另一次,陶老师发现晓庄附近有很多蛇,经常伤人,于是邀请了两个会抓蛇的乞丐来教学生抓蛇。一开始,教学生们生物课的姚文采并不太赞同,但看到一段时间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而且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后,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也开始请来药农来教认草药,请采花匠来教种花木,从此生物课也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我们应该学习陶老师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啊!

陶老师不仅积极让学生向劳动人民学习,而且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道德素质。

陶老师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育才学校上午有文化课,下午有专业课,还有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满的。有一段时间,一些学生厌倦了这种紧张的生活,在学习期间偷偷地打扑克。有一次,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时,看到里面几个男生在打扑克,有时学生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牌,羞愧地站起来等待责罚,但陶校长一句话没说,沉默了一会就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演讲道:“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设国家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

我要你有意识地把扑克牌交上来,像鸦片一样烧了!你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只有学习更多的技能,我们才能在未来建设一个好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

”孩子们低下了头,把一幅幅扑克牌放在台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读完《陶行知教育故事》后,我的心情异常复杂。陶老师为了培养学生们,让他们长大后有足够能力为建设祖国做贡献,而付出了多大努力啊,而反过来想想我们,学习的条件远比几十年前陶老师处的那个年代好上十几倍也不止,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学习陶老师的教育方法,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最新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本站收集了《最新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供您参考。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热门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本站收集了《热门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供您参考。

正当我对前些日子平凡琐碎的工作缺少热情的时候,正当我迷失了人生目标的时候,我读完了《工作中无小事》一书,感触和体会颇深,让我茅塞顿开,它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就要“即使是小事也要做到最好”,要“拒绝浮躁,做事不贪大”,要明白“工作中无小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同样都是“小事”,一个可为一个却不可为,足以见得说“小事”其实它并不“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显然都是在做着一件件的小事甚至是重复地做着许多小事,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这样值吗?孰不知,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不能因为小事或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

作为服务行业的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重视每一件小事。在服务中,如果我们稍有怠慢,稍有疏忽,就会让客户产生换一个结算单位的念头,就会让我们的利益受损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忘我的敬业精神,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提高素质的机会,在完成一件件的小事中去体会、去感受,增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

积极的工作态度具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打动周围的同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而消极的工作态度却会像瘟疫一样传染到每一个角落,使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调整状态,让自己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能让人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能认真的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能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对工作缺乏热情的人,对待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把工作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也不一定把工作做好。忘我的敬业精神就是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们都应该尽一份心、出一份力。一个人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决定了它是否可以把工作更好地完成,没有责任心的人,即使他有能力也不可能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大事是由许多小事积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工作中无小事,让我们认真对待工作的每一天,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人生的辉煌乐章吧!

[推荐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标准示范)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荐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标准示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读了“老师您好”这篇课文,老师我想对您说:您就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就是黄牛勤勤恳恳在黑板上耕耘。您就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看着您每天为我们辛勤的劳累着,而我们却没能体会到您的良苦用心。

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我的字写的特别差,而您却不厌其烦的帮我改作业,我以后一定好好写字。再看看我们做操时排的队,排的东倒西歪,而你却一遍一遍的纠正我们的站姿,有时候喊道嗓子都哑了。早读课上,我们有些同学不读书却在做其它的事情,甚至有的在相互打闹,这时候您非但没有大声指责我们,相反的你却耐心教导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知识对我们将来有多么重要。

这些事情都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觉得教室的事业多么的崇高、美好。老师:您其实比蜡烛的光辉更明亮,比辛勤的黄牛更朴实,比奉献的春蚕更无私。

最后,我想对您说:老师您辛苦了!

[读后感范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习,我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教学思考内容宽泛,可记成功之举、可记教学机智、可记学生见解、可记再教设计,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要用心爱护: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用我们的爱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要用心学习:

现在的学生的兴趣广泛,好胜心强,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要学习就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多关注那些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书,多从简明的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中寻求启示,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和教育的智慧。除了向书本学习,还要虚心向同事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经验,“千个师傅,千个法”,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成就自我。我们要善于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除此以外,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班内几十个学生的智慧之和,是没有哪位教师能够比拟的,放下我们的架子,才能真正体现师生平等的内涵。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意识,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用心研究: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教师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学习借鉴杜郎口、洋思中学的经验,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四、要用心思考: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们要善于总结课堂的事,对教师自身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对课堂整体状况等等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中的细节入手,以爱作为教学的支点,用兴趣作为教学的原动力,思考作为教学进步的源泉,用心做教师,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就孩子们的人生,收获人生最美丽的稻穗,也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谱写精彩的教育教学篇章!

热搜读后感: 教师的读后感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热搜读后感: 教师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我很幸运,有个热爱读书的学校;我很幸运,学校里有那么多喜爱读书的老师;我很幸运,学校有了读书的带头人,感谢我们的校领导给我们每位一线老师买回了一本《一线教师》。

拿到管老师的这本最新力作《一线教师》忽然有种亲切感,于是有了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书真的如其名,记录了管老师作为一名底层的一线教师,每天大量付出,却不为人知的部分,看书中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仿佛就在记录身边的琐事。这其实应该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曾经或正在或将来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学生作业、课堂纪律、班级管理、育人,考试复习及教学反思等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管老师以自己的智慧,以一个探索者的精神记录了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在这过程中,管老师设身处地地道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迷茫,忙碌与艰辛,却又快乐地工作着。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说出了每一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的心声,同时为我们在教学方法、管理策略上作了很好的引领。

我特别欣赏管老师的“一线作业学”,没有高深、虚脱的理论,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有的是他平淡朴实的语言,耐心详尽地叙事,句句诚恳,特别有说服力。当他发现班级里个别学生写字潦草时他怎样说的:“我曾做过一个实验,一篇学生作文要两个学生誊写,一个誊写得很干净、清楚,一个誊写得马虎、潦草,送到几个老师那儿去批改,当然,限时两分钟,因为高考作文,老师批阅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分钟。结果,你猜,相差多少分?”“10分”“28分!”“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老师也是人,他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一般来说,老师印象里是这样的,字迹干净、整洁的同学学习总是不错的。字迹潦草、马虎的,学习一定不怎么样。”“好好写字。把字写美,那要水平。把字写干净,人人可以做到,不就是多花几分钟吗?你以为写快一点,能快出多少时间?习惯干净、整洁了,速度并不慢。”合情入理的一番话,让孩子们听得心服口服。

他用自己原味记录的方式具体而不显繁琐地阐述了他所展开的系列行动研究。对于作业论,管老师以他亲身实践向我们指出:要抓好考试,一定得抓好作业,这对于这对于考试分数最直接、最管用。多么现实的真知酌见哪。联系自己的日常教学,学生作业一直是我头痛的一块,更何况是在减负增效的今天,过去的车轮战,题海战,已经被摒弃,今天的学生,教学时间明显减少,没有了放学前的补习时间,一样的课程,一样的学生,少之又少的时间,怎么保持,怎么提高,怎不令人烦恼。这其中,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是一条出路,抓好学生的作业也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然而学生并不这样考虑,年少无知、天性顽劣的学生总是把拖拉作业当作他们最好的应付方式。我就碰到了几位经常拖拉作业孩子,课堂作业经常要放学前交,今天的家庭作业得第二天在学校督促后才能做完,我试着用鼓励的方式,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试着找一切机会表扬他,尤其是作业上稍有进步就大肆表扬奖励他,也曾积极地与他们的父母联系沟通交流,但总是收效甚微,他或者不以为然,或者开始一阵子似有改进,但过了不久他又重操就业,这样反反复,让我费尽心机,觉得无可奈何。有几个学生字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这几个孩子我也没少费劲,总是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让他们重写,写得不好重写,这些孩子也早已培养出了抗挫折能力,每次高高兴兴地打回,高高兴兴地重写;再打回去,再高高兴兴地重写,让你自己都搞得没脾气。管老师的“一线作业学”让我受益匪浅,这几个不交作业的老大难,怎么办?集体的力量来帮忙。采用小组制,奖惩制度。评选出周冠军,月冠军表彰激励,效果良好。针对个别作业脏乱差,最近,我想到了给优秀作业粘贴画,用奖励代替惩罚,只要连续两次作业写得工整干净就可以获得贴画一个,相信图案美不胜收的小贴画会让孩子们的作业上一个新台阶。

【热门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热门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正站在我的眼前,时时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时,我自己仿佛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看看他们,想想自己,我感到自愧不如。

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伸手向我乞讨的小孩子,我竟然冷漠地在他面前走过。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伸手向我乞讨的小孩子,我竟然冷漠地在他面前走过。和卡罗内一比,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残忍,多么渺小呀!虽然我上前掏尽所有的零钱给他,也挽回不了他那残酷的生活现实,但至少可以给他灰冷的前途送上一丝温暖吧。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我有时也会因为小事而与他们吵架。其实,在世界上,处处播撒着爱的花粉。就拿这一次四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来说,从人们知道这个噩耗的那一刻起,援助之手就源源不断地伸向灾区。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向四川派去了救援队、医疗队。人们纷纷向地震灾区的人们捐款捐物,希望帮助他们早日重建家园;学生们也把买玩具、吃零食的钱省下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们,希望他们能在日住上楼房,早日重返教室。这就是爱,毫不吝啬金钱,毫无保留地奉献爱心。

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卡罗内、洛贝谛他们吧,多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