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故宫读后感推荐十四篇

故宫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14

故宫读后感推荐十四篇。

阅读作品时,我们会把自己代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我们经常需要写读后感,对所读书籍做出总结和评价,必看的“故宫读后感”精选文章即刻推荐,阅读本页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些观点有新的认识!

故宫读后感 篇1

这个周末刚把阎崇年的'新作《大故宫》读完。阎崇年作为满学研究专家,可谓名利双收。

我在买《大故宫》之前,其实并不喜欢阎崇年,当然还是从学术的层面上看,他讲的袁崇焕及对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评价我并不完全认同。特别是他把袁崇焕的功绩成倍放大,把袁崇焕的过失严重忽略,让我对他的评价大大减分。

我认为,明朝灭亡有其综合的原因,从明思宗崇祯帝,直到朝野、文武各大臣;从嘉靖帝、到隆庆帝、到万历帝,都有责任。就拿袁崇焕来说,他对明朝灭亡应负起的责任是:

1)袁崇焕是对清作战最前线的统帅,唯一任务是平辽,却完全没有完成任务,反倒让八旗军两次突破边防,兵临京城,最终军事失利而亡国。

2)对清作战基本不作为,不出战,坐看清朝皇太极一步步壮大,以至关外彻底丧失。

3)朝鲜在关外战局上,本为牵制八旗的重要力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清军进攻朝鲜时,袁崇焕不救,自剪羽翼。

4)袁崇焕矫杀关外抗清重要武装毛文龙,彻底帮了皇太极的大忙。要知道,毛文龙是明末歼灭八旗军数量最多的军事统帅。

由此可见,阎崇年没有摆脱中国人的通病,即说一个人好,就什么都是好,打个屁都好。

俗!不令我佩服!

让我买《大故宫》的原因,也还是基于阎崇年对满学、明清史、故宫的权威。我可不想因不喜欢一个人,就把他给全否定了。

看完《大故宫》后,感觉总体写得不错,娓娓道来,就是阎崇年在CCTV“百家讲坛”上给普通老百姓普及知识的感受。作为一个专家型学者,能够如此深入浅出,把专业、深奥,甚至是枯燥的学术研究成果,像讲故事一样动听,这确是功夫。

我还是愿意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朋友们,特别是那些想对故宫有更多了解的人,其中特别是导游。呵呵。

《大故宫》通篇主要讲人,其次说事,再次描建筑。如果说在书名里面不加一个“大”字,则无可厚非。一旦有此字,则又落入炒作、夸大之流。例如,礼仪品秩、家国教育、典藏传承等,基本没有讲。

故宫读后感 篇2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故宫读后感 篇3

故宫,一座皇家府邸,在国人乃至全世界人都是心向往之,亲睹它的真容,无不为它的宏伟、庞大,它的气势恢弘所叹服。

生活在北京,故宫该是不陌生的,屈指算来,游历故宫也有数次之多,总体的印象,就是大,城墙的高大,宫院的高深,宫殿的高阔……就连殿前蓄水的大缸,都是如此硕大,林林总总,无不显示身为帝王的气派。

除此之外,就是隔着围栏,观赏玻璃罩里的一件件器物,通过这些器物,可以展开思绪,遥想房间主人“一入宫门深似海”的幸与不幸,所有的荣宠,所有的奢华都在那个巨型的沙漏中灰飞烟灭,而今已经成了游人如织的景观,很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建。”平和感。

可是,目之所及,都是笼统的,至于宫墙有多高大,宫殿多宽、多阔,宫院占地多少,纵深几何,藏品数量等等细节,都像雾里看花,总是不够清晰,于是阅读过很多明清史籍类的书刊,仍不具象,这也更加深了故宫的威严和神秘。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央电视《百家讲坛》正在播出阎崇年先生讲《大故宫》,关于故宫以及围绕故宫发生的人和事,在先生的讲述中,逐一地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因为没有完整观看,心里仍有遗憾,更勾起了对故宫的兴趣。于是,网购了一套《大故宫》,随着阎崇年先生到皇家去做客。

《大故宫》一套三册,书中涵盖了历史学、建筑学、文物学、文献学、档案学、艺术学、园林学、规划学、故宫学和满文学等,时间跨度近六百年,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时间、建筑等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详尽地讲述了这座宏大的、象征权利和地位的皇家宫殿。

全书以故宫的中轴线为主线,由南至北依次展开,相传,北京城是明成祖朱棣的谋士刘伯温和姚广孝共同设计一座八臂哪吒城。而事实上,,宫城的规划建设是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规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和建造的,鉴于永乐皇帝生母的蒙族血统,姚广孝的僧侣身世,刘伯温的谋士经历,因此,这座皇城是蒙汉、中外、元明、僧俗等多元文化的交融。书中对故宫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式和特点,以及围绕每座建筑发放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正史野传,无不显现这座皇城在华夏大地以及国人心中显赫地位。

书中阎先生详尽介绍了北京城的整体布局,分为四城: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以及各城的功能。一条中轴线贯穿皇宫南北,在这条中轴线上,排列着四座城门,矗立着三宫三点,皇帝的宝座就立在中轴线的正中,围绕中轴线,所有的门、宫和殿都平衡对称,形成三凸三靠的品字形空间结构,壮美和谐,高低错落,井然有序,铺展成一幅世间独特的隽美画卷。

书中不仅从宏观上介绍了故宫的建筑形式,而且详尽介绍各城门、各宮殿的细节之处,大到建筑工艺,体量,建筑材质,室内摆设,功能,小到榫卯连接,屋顶瓦片烧制,小兽排列顺序,寓意等等,并且原引了大量的'史料佐证,一层一层地揭去故宫神秘的面纱,清晰地展露出故宫“庐山真面目”。

读《大故宫》,仿佛随阎先生进行了一次穿越,目睹了这座红墙内的是是非非,皇城主人的恩怨情仇。书中介绍崇祯十七年,李建泰出征,皇帝在正阳门举行隆重的遣将礼,结果,身为大学士的李建泰,把皇帝的“三赐”,即“代朕亲征”、“金壶赐酒”、“赐尚方宝剑”变成了“三叛”即“攻打自家城池”、“投降求生”、“摇身变成大学士”的闹剧,加速了明朝灭国的脚步。再如,书中还详尽介绍了永乐年间元宵佳节午门前“鳌山万岁灯”与民同乐的盛况,也详尽介绍了“午门廷杖”,皇帝不纳谏言,乱施淫威的暴行;讲述了太和殿的四次火焚,四次重建等故事的始末。以及太和殿内皇家大典,第一次洞悉在这座至尊大殿内,明十四帝中,竟有七位没有在这里登基,大清朝也只有雍正以后诸帝在这里登基;而在太和殿大婚典礼的,明清两朝也只有六位皇帝等皇家大事件。在大故宫,每座大殿所发生的故事,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仿佛从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消逝。

我们看影视剧的宫廷戏中,那些前殿后宫的谋权、夺位、宫斗以及深宫内男人、女人们的恩怨情仇,荣辱德悖,在这个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后宫奢华粉饰下,一幕幕曾本色上演,而且比影视剧演绎得更加复杂,更加惨烈。书中阎先生不仅用文字进行了详尽的讲述,并且有大量的史籍记录及图片佐证,对“宫门一入深似海”进行了真切的阐释。

读完《大故宫》一至三卷,穿越时空的界限,随阎崇年先生做客皇家,在观赏皇城主人的豪宅深院的同时,洞悉了这座皇家宅邸里名垂史册的生活琐事,喜怒哀乐,恩怨情仇,而每一个事件,都关乎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生死存亡。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关于大故宫所有的盛衰,所有的荣辱都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留给后人的,是一座集中华文化精髓和国人智慧的恢宏建筑,以及漫步宫城时无限的遐想。

《大故宫》读毕,结束做客皇家的豪华之旅,感慨之下,写闲言几句,以表心绪:

随君做客帝王阙,玄妙神奇紫禁城。

三殿巍峨居子午,六门雄伟佑西东。

至高宝座轮番占,无上权威一脉承。

屈指珍藏无计数,凝眸近览《大故宫》。

故宫读后感 篇4

北京故宫博物馆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北京故宫博物馆,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走进这座古老的建筑,我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代,感受到了古老文明的魅力和辉煌。

步入故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宏伟、雄伟的午门,犹如一对骄傲而庄严的守门人。我沿着御道缓步而行,不禁被其壮丽气势所折服。穿过午门,我来到了宫内的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气势恢弘的乾清门,其上刻有“奉天承运皇帝万岁”八个大字,可见往昔帝王辈出的盛世景象。

走进乾清门,我进入了内廷,这里是故宫的核心区域,也是帝王政治生活和游玩活动的场所。我一边欣赏着琳琅满目的古代文物,一边思索着当年的宫廷生活。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如翡翠制成的玉石,金银铸就的器皿,还有玲珑剔透的瓷器。这些文物无一不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和文化的精髓,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主要建筑里,我看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庙宇和殿堂。例如太和殿,这是古代帝王进行大典的地方,殿内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而乾隆皇帝曾经遗留下来的乾隆花园,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花园里有一座小溪,清澈见底,中间还有一座石桥连接了两岸。园内树木葱茏,花卉繁盛,使我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一般。

此外,我还参观了一些展厅,了解了更多有关故宫历史和文化的知识。其中,《紫禁城里的饮食文化》展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展览,我了解到皇室的饮食文化是多么的讲究和独特。他们注重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技艺,追求食物的美味和营养。同时,还了解到有关宫廷礼仪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使我深感敬畏和向往,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很多游客,他们或是专程来参观的,或是带着家人一同观光。我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敬仰和热爱,这使整个故宫都充满了一股庄重而肃穆的氛围。

在这次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故宫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古代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向人们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观赏古代文物和了解历史背景,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历史的厚重。同时,我也被故宫的美丽和宏伟所震撼,深深地被中国古代文化所吸引。

回忆这次美妙的观光之旅,我不禁感叹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故宫博物馆是一座宝库,蕴藏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记忆。我将永远珍视这次难得的机会,并保持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故宫读后感 篇5

通过这次《故宫》的观看,我被它博大精深深深震撼了。紫禁城见证了中国从明朝到清朝,从繁荣到衰弱,深深地吸引了我。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它是明清时期的宫殿,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它被称为世界五大宫殿(北京故宫博物院、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首脑。

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经过近600年的朝廷变迁和生活变迁,积淀了数千年的文化。故宫博大精深,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社会和历史的里程碑。

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明清24代皇帝日常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代表了权威,也充满了神秘。

我从没有去过故宫,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古装电视剧。午门,藏经阁,乾清宫...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通过这次收看了纪录片《故宫》让我对它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

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故宫博物院,一个由无数工匠组成的建筑群,就在我们面前。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具有人文风味的纪录片。

很高兴,这次能有幸看到《故宫》,自觉收益匪浅。纪录片《故宫》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别点,整个纪录片分成十二集,分别从紫禁城的肇建,建筑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度,紫禁城的文物来全面介绍。故宫不紧紧是一个包含大量珍贵物品的建筑。

更是中华民族的从兴盛到衰落的见证。

很不愿意提及近代中国的历史,每当在课本上出现或是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我都会尽量避过去。外国侵略者夺走的不仅是许多珠宝、人民的生命、宏伟的建筑,更是一个民族的尊严!

在一些古装剧里,经常会出现故宫的镜头,我时常被他的雄伟所吸引,一直想去故宫亲身体验一下。虽然一直没有机会。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故宫有了深刻的了解。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故宫博物院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代。1911年,清朝皇帝退位约500年,经历了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

明清宫廷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包括皇帝之后的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紫禁城一方面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另一方面欣赏房间内陈列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全国共有文物1052653件,共计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系统文物收藏单位一级文物总数达到109197件,均已向国家文物局备案。

在全国保存的1330件一级文物中,故宫博物院以8273件(套)位居榜首,收藏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国宝。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紫禁城的印象只是从讲述清朝故事的戏剧中获得的。养心殿和太和殿只知道它的名字,不知道它的起源。现在通过《故宫》,让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我也知道明清社会是什么样的,特别是第一集关于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人的智慧和能力使我感到内疚。

当然,我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衰落给紫禁城带来的灾难感到难过。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像紫禁城这样宏伟的建筑是劳动的结晶。

看完纪录片,去北京看故宫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我一定会去一次故宫。领略他的风采。

故宫读后感 篇6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文物修复为主题,里面几乎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品,包括钟表,字画,陶瓷,漆器,织品,在故宫尘封了许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众,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真的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而且对这些文物的背景介绍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很有意思,很长知识。

然后呢,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最核心的我想还是“匠人精神”。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静静地,从事着一份伟大又平凡的事业。说伟大,是因为他们用自己高超的技艺把千百年前的珍宝以它们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现代的人们,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让人震撼和感动。说平凡,是因为他们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来那么的随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个钟,一个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修好它。你也可以从这部片中看到传承,一批批的年轻人犹如新鲜的血液注入故宫,延续着传承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以及他们对文物的热爱,对文物修复的执着。这不禁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思考:不仅是文物修复,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方面的手艺需要当代的年轻人去传承和发展,其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冷静,我们有责任像老一辈匠人一样让我们国家的文化一直流传下去,不仅如此,我们更要学习的是这些匠人脚踏实地,充满热爱,专心致志地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对我们以后从事职业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吧,现在浮躁的我们真应该好好静下来,看看这些大师们是怎么对待工作的,一辈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圆满的。

最后,这部片子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细节流露出这群干着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实也不是清苦,因为他们心里是满足快乐的。

故宫读后感 篇7

《故宫》观后感

公元1406年,明永乐皇帝开始修建皇宫。《明史》上说,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明清两代皇帝多次改扩建,但整体面貌变化不大。

故宫有24位皇帝。第一个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个是清朝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均建在8米宽的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皇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在参加大典前休息和接受礼拜的地方,最北端的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和检宫的地方。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在坤宁宫,而交泰宫是皇后的活动场所。

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该市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延伸。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

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通过参观故宫,我了解了它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故宫读后感 篇8

记得四五年前我独自去北京办签证。等待递材料的日子又长又无聊,我几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后再没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宫。不为什么,只是觉得那是个氛围挺沉重的地方,不适合我当时焦灼的情绪。

春末的北京阳光那么好,因为并不是节假日,故宫里并没有太多的人。我一个一个进去那些光线幽暗的展厅,玻璃展柜上粘满了无数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脸油印子。那些展品发着暗暗的雅雅的光泽,我很缓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着它们被保存下来所经历的那些岁月或是战火,不由得肃然起敬。

后来我不止一次逛过卢浮宫,庞大的馆厅和拥挤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马观花的略一遍那些举世闻名的画作和雕塑,使劲举着手机拍一些满是后脑勺的照片发发朋友圈。巴黎那么热闹的地方,总有更带劲的去处,博物馆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卢浮宫游客之一。

这记录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时光里。我一个人背着小包,里面装着711买的海苔包饭矿泉水跟一点零食,在故宫里晃悠一直到广播说关门,随时走累了就坐下晒晒太阳,春风和煦的吹拂着我的脸和手臂,心里对未来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现在回想起这一切来,也觉得微微的震荡,曾经向往的远方终于在脚下。

故宫读后感 篇9

台北故宫这部纪录片很好的片中对那些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青铜,书画,瓷器,玉器,珍籍,珍玩的介绍。片子虽然只有短短十二集,但是非常成功得介绍了台北故宫中所珍藏的艺术珍品,有乍看并不起眼实则蕴含着精妙绝伦的技艺的珍玩,有备受人们喜爱玉器,还有瓷器,石器等等。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更对护送这些国宝而颠沛流离的那些学者和工作人员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他们从北京到台北的路是那样的遥远,那样的艰辛,但他们伴随着古老的中国文明一路走来,几十年始终如一。我想,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与这种贯穿五千年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吧。 《台北故宫》给我的另一大感受是揭秘感很强。有故事,有人物,而不是一味的介绍文物。同时,把人物、文物、故事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结构上整体比较完整。作为一部纪录片,能够令人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有想要有继续看下去的愿望,非常难得。 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极为出色。与画面相反,单句解说词并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辞藻进行修饰,给观众以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但一旦连起来便悬念迭起,高潮不断,给人以跌宕起伏的感觉,紧紧地抓住观众的耳朵。开头并没有对故事进行太多介绍,而是仅仅交代了时间,使用静静,神秘等词语形容箱子,并把它比喻成是以个极为特殊的任务,并辅以情景再现:贴着封条的箱子,模糊的军舰在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吸引观众对接下来故事的期待,使开头就对观众产生了极大地吸引力。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时观众具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富冲击力。不过解说员有时候普通话不怎么标准,给人以一点小小的遗憾。

这部纪录片也穿插了不少亲历者或亲历者家属的个人述说,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力,更具真实感,令现实与回忆相交,加强了现实世界与回忆的联系,令观众很容易就走入历史之中,仿佛就是历史的亲历者一般,与历史产生交流。

这部纪录片采用了情节加讲述的结构,为观众缓缓拉开一段历史的帷幕,带着观众走入历史,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更是恰到好处的衬托了影片气氛,为本片增色不少。编导并没有单单为观众讲述历史进程,而是带领观众走入历史之中,值得敬佩。

片子的最后,北京故宫的院长郑欣淼先生期望“三希”重聚,也是我的期望,毕竟台湾以及回归祖国,我希望能够尽早有那么一天。

故宫读后感 篇10

读过许多介绍历史文物的篇章,但没有哪一篇能像《故宫》这样给我带来深深的启迪。

《故宫》,我们语文本上的一篇文,主要内容介绍了明清两代的皇宫——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紫禁城,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现在称为故宫博物院。

喜欢这篇文有三点原因,从它的经历数世纪风雨依然傲然挺立,从它的建筑艺术与珍宝荟萃,也从它写法经典规整大胆取舍,都让我读了又读,不忍释卷。

首先,它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想来实属不易,像蜚声海内外的圆明园,实在是人间奇迹,藏宝无数,却被八国联军强抢豪夺不尽最终化为灰烬,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损失,引世人感叹。故宫博物院可以保存100多年,这应该是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的福气。

第二,建筑的恢宏气势和世所罕见的奇珍异宝。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造型雄伟,建筑精巧,布局统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殿、交大殿、坤宁殿六大殿堂,它们外观雄伟,庄严华丽,内部璀璨,龙雕凤绘。

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仅高就有二十八米,相当于现在的10层高楼;面积二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基本上有0见方的占地,如果拿我们的教室作比,也有0个教室的大小。古代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工具,没有现代化的建筑设备,凭工人肩扛手挑,就完成了如此惊世之作,当凝结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所有建筑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

还有,文物国宝与各种奇珍异宝数以百万计。它们共同构成了故宫这座永恒的文化殿堂。所以,故宫不愧为优秀文化艺术的瑰宝。

然而,在钦佩和惊叹的同时,我也认为,古代统治阶级在极度奢华中享受的生活,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苦难之上的。对比之下,更让我感到现在新社会生活幸福与快乐。

第三,也是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是它的写作方法。本文按照“总的开始、分的描述、总结”的结构来安排写作方式,按照旅游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进行叙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写游记的结构模板。这一重点介绍了故宫丰富多彩的建筑和陈列于室内的文物。

在介绍建筑时,分为两部分:前三个殿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三个殿为乾清殿、交大殿和坤宁殿。其中,因为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是主殿,是中心,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所以浓彩重墨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述,而皇帝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后三殿,仅仅用了一个短短的自然段。对于整篇文的分述,写建筑基本是整篇的篇幅,而文物则最多占全文字数的十四分之一,详略的安排非常明显,足见作者大胆取舍的气魄。

另外,文并没有明示故宫大门的朝向,并没有写出游览从哪个方向走向哪个方向,但是在行文的个别字当中,我们却能找到线索,知道大门向南,游览由南而北直线前行,通过辨别隐含的方向路线,让我们对故宫的布局和建筑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

这就是文字排列清晰、结构合理、秩序清晰有序、细节恰当、亮点突出的魅力所在,感受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为这一优秀的人类遗产而自豪。阅读后没有混乱的感觉。我对这种写作艺术深信不疑,学习了写作布局的艺术技巧。

其实,《故宫》这一里,还有许多闪光的亮点值得挖掘与书写,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上面的这三点,它让我认识了魅力的故宫,而写法又如给我施了魔法,确实是受益无穷。

故宫读后感 篇11

在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故宫博物院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阅读《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这一书籍,深深感受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沉淀和珍贵价值。

书中,作者用生动的笔法、丰富的史料和详实的论证,系统地讲述了故宫博物院600年的历史,内容凝炼、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故宫的百科全书,讲述了故宫艺术的精华、历史的变迁、珍藏品的故事、博物馆的发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最深的是,它很好地把故宫的历史与中国历史、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在书中,我读到了诸如“宫廷文化”、“宫廷意识形态”、“文物保护的艰辛历程”、“现代博物馆的发展”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

故宫博物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今,故宫博物院已经成为世界级博物馆,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无论是从历史学、文化学还是美术学的角度来看,都可以从故宫博物院这个重要的中心展馆中得到不同层面的文化启示。

书中,我更深刻感受到了故宫博物院的珍藏品的重要性。这些珍藏品不仅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精华,而且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特点。这些活生生的文物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我们更加骄傲和自豪。

同时,书中还讲了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展览策划与实践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博物馆部门的不懈努力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的专家学者逐渐拓宽视野,认识到博物馆是广大民众了解文明的鉴赏平台,是给社会将本土文化财富珍藏下来的一种宽广的门户。

总之,《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这本书浓缩了故宫博物院的精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读后我深深地意识到故宫博物院作为富含中国文化的巨大宝库,应该不断地丰富藏品、加强科研、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广文化、更好地参与全球博物馆群体。同时,也需要通过博物馆研究、保护和输出,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精华,让故宫新的生命因文化创新而闪耀光彩。

故宫读后感 篇12

遇见天坛的发现,让我着迷上了历史建筑的宏伟,于是乎发现了《上新了故宫》~

连着假期的时间,一口气把这个节目的两季都看完了!

节目每期以不同的嘉宾来完成不同的任务,然后一层一层揭开这些建筑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

通过这个节目,对文物一窍不通的我,开始慢慢的有点喜欢了,那些大作品,那些山水画,那些瓷器,原来还有那么多的故事,原来他的珍重不仅是工艺的精美,还有选料的极致,更多的还有当时那个时代下那么多人的努力和工匠精神,还有那么多的.故事和感情!

故宫,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整个建筑宏观上就有很多寓意,天人合一、北斗七星,龟蛇、各种祥瑞等等!然后每一个宫殿都有着许多不平凡的故事,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还有东西六宫,文华殿、武英殿,还有乾隆帝给自己打造的宁寿宫也就是乾隆的后花园,清代皇帝的正寝养心殿,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居住的承乾宫,康熙出生、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甄嬛)居住过得景仁宫,比较特殊的命运多端的被称为水晶宫的延禧宫,孝庄文皇后居住过得慈宁宫,崇庆皇太后居住过得寿康宫,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居住的储秀宫等等!

一部部鲜活的历史画面通过节目都展现在世人的眼中,那些许多未开放的区域也首次在电视上公布,真正的一堵故宫的宏伟!同时还有许多的国宝级文物,石鼓、千里江山图、慈母的各种釉彩大瓶、大禹治水等等各种,每个文物的背后也是一个鲜活的历史故事!

带着敬意,希望能够再次步入故宫,去感受它的宏伟壮观!

故宫读后感 篇13

《故宫》纪录片观后感:奇迹看完两集《故宫》纪录片,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就是“奇迹”二字。虽然它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在我看来,它是中国的奇迹,也是历史的奇迹。

纪录片开篇以高大威严的紫禁城中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金銮殿慢慢拉出,表现时间的沉淀;进入参观人群则表现现代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探求。一座宫殿的建立,因于一位皇帝的意旨。公元1406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取王位。之后,他把北平定为第二首都,改名为北京。建造紫禁城花了15年时间。

古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家身份地位,称自己为天帝之子,而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故宫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皇家高贵身份的象征。紫禁城最高贵的建筑是太和殿,建筑面积㎡,高高的,连接着同一平台同一底座,长宽比为9比5,象征着九五。而影片中在向观众展示玉器时多采用镜头慢慢拉近的手法,给人以视觉的刺激效应;或采用由平拍慢慢转入俯拍的手法,展现玉器年代久远的神秘感。

大量的推拉镜头、降级拍摄等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光线的控制上也很好,天上飘着云彩,表现出岁月的流逝,岁月的沧桑。具有运动感,动静结合。

紫禁城建成二百年来,不仅经历了雷雨、火灾等自然灾害,而且经历了朝代更迭。(心得体会 )这座华丽的宫殿里曾住过两家人,朱家和爱新觉罗家。紫禁城只记载了一些重要事件,都是为了皇权。

深红的高大砖墙,金黄色的硫璃瓦,宫殿的棱角向天翘起,格局统一,设计整齐,宽敞大道,高阶皇梁,暗示着封建的等级的森严。其中,纪录片穿插了故宫建筑和故宫上空云层的运动,宫墙光影的变化,光线由暗变亮,展现了故宫博物院的变化和时空的交流,巧妙地运用了构图与色彩的结合。本片的声画结合也是相得益彰。

无论是恢宏大气的乐曲伴随着宏伟的宫殿,还是故宫修葺时急切的鼓点,抑或是制造悬念时那空灵飘渺的中国古典乐曲,无一不使得影片整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看过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被故宫中文化精华珍宝所震撼,这些珍宝凝结这千百年来人们的心血,承载着千万年中大自然点滴孕育的精华,跨越了人世间从古到今纷繁变化的沧桑,我们应该铭记这个奇迹。

故宫读后感 篇14

  阎崇年作为满学研究专家,可谓名利双收。我在借阅《大故宫》之前,只是在十几年前游览过一次故宫,当时没什么大的收获。只是为那些宏伟的建筑而赞叹过。带着对故宫的好奇和想更近一步了解它,因此我很认真的读了它。

《大故宫》这本书主要介绍的大故宫的整体结构和各个建筑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建筑的背景和它们的作用。建筑代表历史同时也记载了写入历史的人物,既有忠臣又有奸佞,它记载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兴与衰。如果把《大故宫》里面所介绍的内容记在脑子里用语言表达出来,无疑你可称为是故宫里的优秀导游员

这次我从书中比身临其境更知道的许多关于故宫的故事。如有机会再次游览我想收获应是远远超过从前了。

 我在买《大故宫》之前,其实并不喜欢阎崇年,当然还是从学术的层面上看,他讲的袁崇焕及对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评价我并不完全认同。特别是他把袁崇焕的功绩成倍放大,把袁崇焕的过失严重忽略,让我对他的评价大大减分。

我认为,明朝灭亡有其综合的原因,从明思宗崇祯帝,直到朝野、文武各大臣;从嘉靖帝、到隆庆帝、到万历帝,都有责任。就拿袁崇焕来说,他对明朝灭亡应负起的责任是:

1)袁崇焕是对清作战最前线的统帅,唯一任务是平辽,却完全没有完成任务,反倒让八旗军两次突破边防,兵临京城,最终军事失利而亡国。

2)对清作战基本不作为,不出战,坐看清朝皇太极一步步壮大,以至关外彻底丧失。

3)朝鲜在关外战局上,本为牵制八旗的重要力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清军进攻朝鲜时,袁崇焕不救,自剪羽翼。

4)袁崇焕矫杀关外抗清重要武装毛文龙,彻底帮了皇太极的大忙。要知道,毛文龙是明末歼灭八旗军数量最多的军事统帅。

由此可见,阎崇年没有摆脱中国人的通病,即说一个人好,就什么都是好,打个屁都好。

俗!不令我佩服!

让我买《大故宫》的原因,也还是基于阎崇年对满学、明清史、故宫的权威。我可不想因不喜欢一个人,就把他给全否定了。

看完《大故宫》后,感觉总体写得不错,娓娓道来,就是阎崇年在CCTV百家讲坛上给普通老百姓普及知识的感受。作为一个专家型学者,能够如此深入浅出,把专业、深奥,甚至是枯燥的学术研究成果,像讲故事一样动听,这确是功夫。

我还是愿意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朋友们,特别是那些想对故宫有更多了解的人,其中特别是导游。呵呵。

《大故宫》通篇主要讲人,其次说事,再次描建筑。如果说在书名里面不加一个大字,则无可厚非。一旦有此字,则又落入炒作、夸大之流。例如,礼仪品秩、家国教育、典藏传承等,基本没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