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毫米分米教案十四篇

毫米分米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15

毫米分米教案十四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做好教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下面由栏目小编给大家来分享“毫米分米教案”,只供参考的阅读材料!

毫米分米教案 篇1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毫米分米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能告诉老师吗

生(齐答):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分米、厘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让学生猜,老师不加以断定。)

(生纷纷猜测,并互相交流)

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

生1: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生2:通过两本书平放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哪本薄哪本厚了。

师:如果要知道这两本书分别有多厚?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

生:可以用尺子量就知道了。

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分米、厘米这样的长度单位。那么,请同学们用手分别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

(学生纷纷进行比划,并拿出直尺进行对照。)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分米吗?有1厘米吗?

生:都没有。

师: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这个愿望是什么?

生: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其实你们的愿望前辈们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环节一:观察、讨论、认识1毫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生1:我看到了我的尺子能够量30厘米物体的长度。

生2:我看到了尺子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个小格。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

生1:1毫米很短。

生2:1毫米很小。

生3:1毫米很细。

师: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学生比划)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学生交流数格子的毫米数)

师:同学们刚才在数格交流中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1到2格之间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发现5到6格之间也有10个小格,它也是10毫米。

生3:我发现每两个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每个1厘米内都有10个1毫米。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终于发现了1厘米等于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要求学生来回齐读一遍。)

(评析: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不是因循守旧、教条传授,而是充当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环节二: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探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你们想不想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

生:想。

师:请同学们练习课本做一做的第一题: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实际是多少?

(生测量,然后汇报)

师:再做第2题: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

(生测量,然后汇报)

师:现在做第3题:环形针的长是()毫米?

生:一共是28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8毫米的?

生1:2厘米是20毫米,再数过去有8毫米,合起来是28毫米。

生2:2厘米是20毫米,过去有一条比毫米刻度线长一点的是5毫米,再数过去有3毫米,合起来一共是28毫米。

生3:我是这样看的:3厘米是30毫米,环形针离30毫米差2毫米,30毫米减去2毫米是28毫米。

师:这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那么,右边的铁钉是()毫米呢?谁能最快说出来?

生:是38毫米,因为它离40毫米较近,退2格就是38毫米。

师:你们真聪明,离哪边较近就数哪边,这种方法是十分可取的。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仪投影的尺子,老师指那一格,请你们很快说出是多少毫米?(教师指投影仪尺子刻度,学生抢答)

(评析: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方法的简洁性,同时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成果。)

三、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师:下面,老师再发给每人一颗书钉,请同学们量一量书钉的宽是多少毫米?(书钉本来不够1毫米,学生测量时,有的说是1毫米,有的说不够1毫米)

师:也对呀!因为尺子上的刻度不一定精确,另外我们眼睛看的时候也有偏差。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生:我们想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

(评析:找一些不成整毫米的物体让学生测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新问题,这些看似对教学程序不利的突发事件,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有利的机会。)

四、联系生活,趣味练习

师:老师的手中还有一篇小明写的日记,同学们读了以后,看有什么感想?(投影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元月5日(星期三)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就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教师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数字,学生听了都在笑。)

师:刚才老师读小明日记的时候,你们都在笑他,到底笑什么?

生1:我笑小明写日记很马虎。

生2:我笑小明的日记用错了很多单位。

师:你们都在笑他,那难道小明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1:有,小明上学的路上看见小树断了把它绑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2:小明进教室后就认真地做笔记值得我们学习。

生3:小明能够把做过的事情写成日记值得我们学习。

师:好,那就请你们用学到的知识将小明在日记中用错的单位改正过来,课后完成交给老师。

(评析:出示小明的日记,目的在于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这又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具体体现。)

总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不一样,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将是不一样的。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得体,构思新颖,独具匠心。

毫米分米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26~28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识分米、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第二段,第29~3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学习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引出对分米、毫米的认识。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习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常用长度单位的相互关系,教材在第26页的例题中,先呈现用厘米作单位表示的文具盒的长和宽,由长20厘米、宽10厘米引出2分米和1分米;再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引出对毫米的认识。这样安排,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认识分米、毫米的活动,又能启发学生自觉利用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短,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合理确定教学要求。

作为计量长度的单位,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和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分米和毫米的使用频率要比米、厘米低一些。考虑到这一点,课标和教材对分米和毫米的教学要求也相应地比米、厘米低一些。这种教学要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要求学生建立像厘米和米那样清晰的实际长度表象,只要求相对合理地把握分米和毫米的实际长短。第二,不要求学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短,只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合理选择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交流。第三,不要求学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只要求学生用厘米和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时,会用几厘米几毫米几米几分米去表述测量结果。教学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以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3.抓住机会,启发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没有或缺少数学思考的活动,既不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更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时要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在初步认识分米后,教材要求学生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实际教学时,我们不妨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可以从直尺上的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1分米的长度。又如第27页想想做做第2题,在出示测量橡皮长度的直观图后,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长度的毫米数:1小格1小格地数,一共是35小格,所以是35毫米;5小格5小格地数,一共有7个5小格,所以是35毫米;把橡皮长度看成是3厘米与5毫米的和,3厘米是30毫米,3厘米与5毫米的和就是35毫米;把橡皮长度看成是4厘米与5毫米的差,4厘米是40毫米,4厘米与5毫米的差就是35毫米。这样的教学,不是把目标仅仅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而是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会到:追求准确表达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首先,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准确表达是数学永远的追求。如,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数学教材的厚度时,发现其结果不足1厘米,此时就应追问:不足1厘米的厚度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又如,当我们测得某物体的长是3厘米多一些后,要使学生自然地想到:是3厘米多多少呢?其次,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知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如,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一块橡皮的长度是3厘米5毫米,那么,如果实际结果如果是3厘米5毫米还多一些,那又该怎么办?再次,要使学生体会到准确的数学表达有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如第30页第6题,让学生记录蒜头发芽后每天蒜叶生长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实验和测量,学生就不仅能知道诸如种下蒜头可以长出蒜叶这样粗略的知识,而且能回答诸如哪几天长得快哪几天长得慢平均每天大约长多少毫米等精确的问题,从而对蒜叶生长过程就有了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

毫米分米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 )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毫米分米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P22~27,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记忆部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

启发引导法、示范法、教授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练习法、观察比较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具、投影、情境图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生活动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让我们看看孙大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3个问题。

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欣赏图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按顺序找出数学信息。

活动二:

1、1毫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尺,你有什么发现?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想一想,毫米和厘米有

什么关系。

师总结: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说10毫米是1厘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合适?

2、1分米有多长?

师: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长吗?观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用手笔划一下。1千米就是1000个1米这么长,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说1000米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或听到过这个词?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毫米、分米、千米,还有前面学的厘米、米,他们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学生观察小尺,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让学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观认识1分米。

学生自由猜测,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学生想象1米的长度,联想1千米。

学生回答

学生记熟,并能明确长度单位有哪些?

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关系。

空间感受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性。

联系生活巩固掌握分米的概念,体验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学生能否准确说出1米的长度。

活动三:

自主练习:

1、第1题:用手势表示长度。

2、第2题:估一估,量一量

3、第3题:填一填

4、第4题: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5、第6题:简单计算

学生小组先练练,后指名活动。

学生说估测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先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换算法。

学生先介绍动物,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

体会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名数互化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关于动物的常识,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确换算。

活动四:

课外实践:

教师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感兴趣的物体实行实际测量。

我学会了吗?

1、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

2、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3、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课外活动,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五: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毫米分米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分米教案 篇7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吗?

2.请同学们看一看,先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要想知道到底有多厚怎么办?你能说一说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3.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1、建立“1毫米”的表象,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1)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现在知道些什么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①很多个1厘米。(0-

1、1-2都是1厘米)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

②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③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④考考你:4小格是多少毫米?6小格是多少毫米?9小格呢?比1厘米多2小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比3厘米少1小格,是多长?(2厘米9毫米) ⑤填一填:2厘米=( )毫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54毫米=( )厘米( )毫米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⑥现在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了吗?(6个小格,就是6毫米)再测一测数学书的长到底是多长并汇报。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长度接近1毫米。(小蜜蜂卡、公交卡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光盘的厚度)

(2)拿出一张小蜜蜂卡,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小蜜蜂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蜜蜂卡,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4)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约70( ),也就是( )厘米。 一块橡皮长约5( ),厚约15( )。 你的大拇指指甲宽约( )毫米。

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一分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毫米分米教案 篇8

【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学生用具】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谁了? 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

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

预设:Cm、m。

教师谈话: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教师谈话: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教师谈话: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教师谈话: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预设:直尺上0-1的距离是1厘米,1-2的距离是1厘米,4-5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

二、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谈话:(出示1分硬币)请看我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能用厘米表示,没有1厘米厚,刚好够1小格(即1毫米), 教师谈话:你知道1小格是多少吗?

教师谈话: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教师引导:请在尺子上找找1毫米

实物展台出示尺子: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着不同的小格问) 学生认识到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引导:请你用铅笔尖指着小格的中间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数后发现有10个小格。

教师引导:观察这10个小格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

预设:一样大,平均分。

教师引导: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引导: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请和同位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师谈话:毫米可以用小写的mm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教师谈话: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我们再来感受1毫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捏1分钱的厚度,进一步感知1毫米。

教师谈话: 你能在直尺上找出5毫米吗?并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找一找后画下来。

教师引导: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金箍棒可以放在耳朵里呢。

我们周围或生活中的哪些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预设:蚂蚁、米粒、书本厚度、指甲厚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引导:金箍棒还能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1分米有多长呢?

请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同位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位相互说一说:1分米=10毫米

10毫米=1分米

教师引导: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预设: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师引导: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金箍棒当然可以放在手心里。

请用皮尺量一量同位的手腕一周的长度。

同位相互量,发现大约12—13厘米。

教师引导: 大约10厘米。我们手腕一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我们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一拃长。

毫米分米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具:

学生尺、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 口答。

2、 动手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大约宽( )厘米。

3、 引入课题。

二、认识分米。

1、 用手比划一下10厘米的长度。

2、 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如:笔盒的长度是20厘米,还可以怎样说?

3、 动手画一画1分米。

4、 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5、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6、 1米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几分米?1米里有几个10分米?

1米就是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三、认识毫米。

1、 学生用学生尺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度有多少厘米。

2、 介绍:厚度还不够一厘米,我们就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

3、 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4、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厚度是一厘米。

5、 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里,毫米应排在什么位置?

四、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3、4、5、6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后记:学生自学了用字母表示各个长度单位,又动手画了各个长度。效果较好。

毫米分米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掌握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并指导他们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能熟练的测量简单的物体的长度并解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生变处处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准备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当堂训练,拓展应用。

l击鼓传花,答对问题,才可向后面的作为传下去。

2分米=()厘米。

1米=分米。

7厘米=()毫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在()里填上是适当的单位。

(1)一棵大树高4()。

(2)回形针长是30()。

(3)一根跳绳长是3()。

(4)板凳高是90()。

(5)蟮笔长是60()。

(6)小花生赢l4()。

(7)学校旗杆高8()。

3、估一估,量一量。

估一估:讲桌高()长()量一量:讲桌高()长()4、量一量,走一走。宽()宽()。

(1)量一量,自己的一步有多长?

(2)走一走,从教室前面的黑板走到后面的黑板要走多少步?

(3)想-想,教室-周大约有多长?

5、班级知识角。

(1)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中国的杭州大运河,全长约l800千米。

(2)澳大利亚最大的袋鼠体长27分米。

(3)位于山东中部,号称五岳之手的泰山,主峰海拔高度1553米。

(4)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体长可达34米。

二、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个人补充及建议。

板书设计:

2分米=()厘米。

1米=()分米。

7厘米=()毫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教学反思:

作业设置:

完成课本34页2、3、4题。

毫米分米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掌握长度单位之间进行换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二、新授。

1、 教学例1。

2、 出示课件,问:你能量出自动铅笔芯有多长吗?

6厘米。思考,如果用毫米做单位,这根笔芯长多少毫米?

说一说自已的想法,组织学生比较,找出一种自已认为最好的方法。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 小结。

5、 教学例题2。

(1) 出示例题图及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

(3) 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

(4) 练习:30厘米=( )分米 50厘米=( )分米

(5)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3、4、题。

老师可适当补充一些习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

31页第5题。

教学后记:课堂基本以学生自学的形式完成,轻松而快乐。

毫米分米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

课本27页例题,28-29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

学生尺、明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什么时候用到厘米?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究

1、认识分米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量一量:请你用自己的学生尺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0厘米,10厘米)

看看自己周围还有什么是10厘米或20厘米的?

教师:(出示10厘米长的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单位来代替1分米,你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

汇报结果

1分米=10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说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新朋友叫什么?(分米)

1分米是10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学生尺上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比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你的学生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自己的尺子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想怎样画?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动手试一试。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

(1米=10分米)

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

●学生汇报自己量的情况。

●学生小组中自己进行一下测量,说说自己测量的什么大约是10厘米,什么大约是20厘米?

●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用等式的形式进行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自己画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尺、长1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板。

学生尺米尺

学生实践操作:

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今天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你能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吗?

大家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老师还想知道的更准确一点,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厚度到底是多少呢?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

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你知道1厘米里有几毫米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例子:硬币的厚度,乘车卡的厚度等)

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画。(区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

三、巩固

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独立进行测量。

在()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床长2()

大米宽2()黄瓜长2()

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说说,再量。

量一量自己的拇指宽是几毫米。

1分米里有几毫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设计:

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课本3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

小推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A.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2.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教学反思:

毫米分米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粉笔、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1分硬币,磁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测老师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长度单位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

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②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吗?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吗?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较合适呢?

④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用笔尖指着数一数。

课件演示1格1格地数,得出结论: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⑤组织学生找不同的1厘米,数一数里面有几个1毫米,从而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吗?

②借助1分硬币、磁卡等实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时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

(4)用毫米作单位,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观念。三个探究知识点的设立着眼于这一重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抽象出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给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毫米分米教案 篇14

一、简析教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一来,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本课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厘米的概念。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能根据物体正确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2) 智能目标:知道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米和厘米进行简单换算。

(3)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会探索知识的过程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及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会选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难点: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

二、阐述教法

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学生应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新知。于是在复习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比划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1米和1厘米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写物体的长度。在导入环节中开展分组动手活动测量同桌的铅笔盒以感受满整十厘米的长度。设疑后进入新授让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在经历反复的动手操作和比拟后再次了解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的长度。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测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正确使用。从而完成本课重点教学。

三、指导学法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是熟练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方法:

1、指导学生用“身体尺”来表示各长度单位的长度,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各个不同长度单位的大概长度。能对各个长度单位的长度有一定了解。

2、开展小组活动测量物体的长度,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测量物体的正确方法。

四、教学大概程序

(一)课前准备:

1、关于已经学习过的米和厘米的知识。

2、制作教学流程的课件。

3、米尺和学生尺。

(二)教学程序

1、铺垫:

要求学生利用“身体尺”唤起对1米和1厘米的长度认知。然后利用填空的形式选择“米”或“厘米”填写物体的长度。

2、导入:

回忆用学生尺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铅笔盒,说出大概多少厘米(取整十数)

3、新授:

在学生汇报刚才测量的结果后利用课件出示书上例题中的尺,在尺上用红色括弧表示出从刻度“0”到刻度“10”的长度,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是10厘米,随即告诉学生并用课件展示1分米。指导学生说出10厘米和1分米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诵读1分米=10厘米。接着要求学生用“身体尺”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从而加深对1分米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在作业纸上利用学生尺画一画1分米再次巩固。接着教师展示米尺,让学生在米尺上找出从“0”刻度开始的第一个1分米。随后让学生根据1分米=10厘米,找出接下去的1分米,得出1米有10个1分米。从而出示1米=10分米,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完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索出旧知1米=100厘米。

在教授毫米的知识,让学生分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厚度不满1厘米,指导学生数出厚度是几个小格,教师指导1小格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说出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同时用课件放大学生尺的1厘米,展示1小格就是1毫米。接着让学生数学1厘米里面有几个小格也就是几厘米,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随即在练习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同时在身体中找出1毫米的长度。体会毫米都是使用在更短的物体的长度且长度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的物体长度。

4、作业布置: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巩固对毫米的认识。这里不是教学单位的换算,更不是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而是在图形直观中通过3厘米是30毫米孕伏单位的换算。3厘米是30毫米不是教材告诉学生的,是他们看到和想到的。教学时要给学生机会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感受教材的孕伏。

接着分组测量课桌和学习用品的长度。在完成过程中先让学生说说准备用什么尺测量,汇报时说说使用什么单位。

比划判断线段长短,再实际测量,再次巩固测量方法。

最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写物体的长度,并结合之前学过的米和厘米的知识进行知识拓展。

5、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应该是很积极的。但因为学生平时锻炼的机会很少,难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这就必须教师在活动前说明要求并适时指导。

在练习中可能有些学生对单位的选择还会出现一定问题,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填写后利用“身体尺”或者学生尺去估量一下所填单位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