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热】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集(5篇)

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集

发表时间:2024-09-16

【热】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集(5篇)。

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集”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集 篇1

花了一个假期的时间,读泰戈尔的诗集,也许是被它的优美意境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含蓄及知名度吸引了。泰戈尔,他怀着极大的哀伤,于人世留下了最美的诗句。《吉檀迦利》由103首诗歌组成,他所要表达,就如我心中所想的那些无法用语言来阐述隐晦,可又在虚幻中告诉我现实。

我喜欢他的这首:在那里,思想是无畏的,头颅是高昂的。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在那里,世界还未被狭长的国界切割成碎片。在那里,言语源于真理的深处。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完美展开双臂。在那里,理智的溪泉没有迷失在死板的荒漠中。在那里,心灵是受你指引向前,走至那不断拓宽的思想与行动里——走至那自由的天堂,我的父亲,请让我的祖国觉醒。

是表达了亡国之痛?是表达了对污秽世界的鄙夷?这目前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作者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乌托邦。那里拥有作为人最向往的东西——自由。

泰戈尔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正如瑞典诗人海登斯坦向评委们推荐时所说:“我不记得,过去20多年我是否读过如此优美的抒情诗歌,我从中真不知道得到多么久远的享受,仿佛我正在饮着一股清凉而新鲜的泉水……他的作品没有争执、尖锐的东西,没有伪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时候,诗人能够拥有这些品质,那么他就有权得诺贝尔奖金……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具有真正伟大水平的一个理想诗人,他就是这位泰戈尔诗人。

“吉檀迦利”是印度语中“献歌”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歌。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才之神的。”这个“神”十分神秘,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说“真的,我说不出来。”如同他自己的诗一样,朦胧而虚幻:你的世界在我心里织成言语,你的快乐又为他们配上了旋律。你在爱中把自己交付于我,又通过我来感受你全部的幸福。

每个人心中好似都有着这么一个神灵,他人看不到。但自己好像无时无刻感受到他的存在。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是精神分裂。我不知道是与不是,但他会在你沮丧时,一拂手,就使你重拾信心。在你迷茫时,一吐气,就让你坚定目标。在你哭闹时,一凝视,就令你静如止水。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道光,那根精神支柱。

敬仰神、渴求与神结合是该诗集的一个基本主题,但是《吉檀迦利》又不是一般意义的宗教颂神诗,在这诗的世界里,有清新绚丽、变幻多姿的自然景观,有美妙神奇的彼岸世界的玄想,又记录着现实生命的体验,人世的欢乐与悲哀。既具圣徒的虔诚高洁,更不乏凡人的亲情爱心。而这一切既是诗人广博而细致、丰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又处处展现着诗歌美的极致。

到最后,我似乎还是不能参透《吉檀迦利》中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但我愿一直追寻下去,知道生命尽头。

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集 篇2

弄懂和揭示道德问题我看这似乎是新的使命和大事件。迄今为止,发生在道德哲学中的事情,我概不承认。

为何不承认? 因为尼采认为旧的道德体系只是束缚人的枷锁,所以尼采决定建立新的道德哲学,也就是建立在权力意志之上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伟大的使命向精良的质量挑战,例如正义感。根本的东西是:最伟大的人物也许具有最伟大的美德,不过,紧接着就是美德的反面。我认为,正是对立的存在,对立的情感,才会产生伟人,这张满弦的弓。

尼采在这里说的伟人是那些能够充分释放自己权力意志的人,他们能够认识到有时某些既定的道德正是对权力意志的束缚。常人和伟人之区别就在于伟人能够认清自己的权力意志而常人只是坚信某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

在这里尼采无疑和马基亚维利一样对于那些能够抛弃道德约束而玩弄权术(也许在尼采看来玩弄权术一词并非贬义词)持一种欣赏的态度,但是这两种欣赏态度的性质也完全不一样,马基亚维利是个政治家,他认为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道德也许重要,但是目的更重要。马基雅维利眼中的伟人(也就是马氏赞赏的政治家)之所以伟大在于能够很好的实现政治目的。而尼采也欣赏这样的独裁者,这是因为在这种独裁者身上正体现了一种重估一切价值的精神,对他们来说所谓的道德对他们失去了以往意义和约束力,道德在这些人的眼里没有一丝神圣的光环。尼采所谓的伟人能够看到这一点。

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集 篇3

在第二个故事中,基诺十十个臭名昭著的暴力匪徒之一,但当他得知院长有胃病,基诺娱乐和必须生病。院长也非常高兴向教皇说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个故事的开头,作者都用十个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思考。可以说是故事的主题思想的最佳归纳。

大学生《十日谈》读后感【二】

关于本书的最大特色,我总结了三点。

一是肯定人性,弘扬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批判当时欧洲教会的阴暗面。欧洲在**和教会的统治下,“人性”受到摧残,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性欲之事,也被视为是亵渎上帝和神的行为而打压。而《十日谈》中,却随处可见青年男女为了忠贞的爱情,克服了种种磨难,摆脱了种种障碍,终于获得了自由和幸福。

对宗教的批评和讽刺更加尖刻有力。

其次,作者薄卡乔尊重妇女,维护妇女权利,倡导男女平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男性作为社会主导的中世纪,薄迦丘的这种女权思想却是很另类。在本书的序中,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说:

“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样一本书献给美丽的女郎们,比先给男人们更合适呢?女人们因为胆怯、害羞,只好把爱情的火焰埋藏在自己柔弱的心房里,这一股力量比公开的爱情还要猛烈的多,凡有切身体验的人,对此都一清二楚。此外,她们还必须服从父母、兄弟和丈夫的意愿,听从她们的心意,接受他们的管教。

他们大部分时间总是带在闺房的小天地里,闲坐着,百无聊赖,情思撩乱,老是怏怏不乐。”又说:“对于像柔弱的女郎那样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运女神却偏偏显得特别吝啬;为了部分的弥补这一缺陷,我打算写着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儿安慰、帮助和消遣。

”由此可见,作者对妇女们的同情,而《十日谈》这部书,主要是为了妇女而写作的。

第三,可以说,《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推动了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展。薄迦丘的《十日谈》第一次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绘声绘色的勾勒出一幅庞大而壮丽的社会生活图景。记得老师上课说过《十日谈》与《神曲》相媲美,被誉为“人曲”(或是“人间喜剧”)。

可以说,爱和智慧是全书的两个基本中心思想。

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集 篇4

起初,看到的是黛玉的孤傲,宝钗的圆滑,湘云的爽朗,王熙凤的泼辣……后来,看到了黛玉对爱情的纯真,对封建教条的不满。宝钗对婚姻反应的冷淡,是一个封建世俗的守卫者……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写的便是黛玉和宝钗。“可叹停机德”说宝钗是合乎封建道德标准的贤妻良母,“金簪雪里埋”描绘了宝玉出家,一人独守空闺的悲凉。“堪怜咏絮才”称黛玉有谢道韫咏絮之才,“玉带林中挂”黛玉泪枯而死,宝玉出家为僧。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家庭悲剧,更是社会悲剧。王熙凤在得到贾母的态度后,用宝钗替代黛玉演了一处“偷梁换柱”。结果便是黛玉的死,宝玉的心灰意冷。

红楼里众多人物,独爱黛玉,她的孤傲,她的天真,她的才气,她对爱情的纯真,深深感染了我。她没有宝钗的机灵圆滑,没有王熙凤的权术,没有湘云的英朗直爽……一个多泪多伤的女子,即便出生便择定了家庭轨迹,即便出生便注定死的凄凉,她依旧敢爱敢恨,临死前的那句,“宝玉,你好……”更是悲凉。一首《葬花词》是她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强要胜的情绪宣释。“侬尽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意为现在别人笑我葬花痴傻,他年别人葬我可知我是谁么?暗含了自己命不如花,道尽了心中苦楚。这样一个格格不入,多泪多伤的女子是那样的凄美。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一抹降珠草,受神瑛侍者浇灌,又因浇灌过多故五内郁结。这也就是宝玉与黛玉悲惨爱情的写照了吧!

大学生读书笔记大全集 篇5

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

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