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红楼梦观后感10篇

红楼梦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17

红楼梦观后感10篇。

写一篇表达自己理解和感悟的观后感是对好作品的尊重,观后感应该是有感而发,言由心生,我们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动笔写作品名观后感呢?大学生范文网的不懈努力确保了这个“红楼梦观后感”的质量和效果,感谢您的阅读让我们一起追寻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红楼梦观后感(篇1)

红楼梦本身就是梦。名利和地球只是一个梦。如水男儿身,如痴女儿梦。从两个癞头和尚巧遇顽石开始,到宝玉看破红尘,决意出家而终。

都只能说明,梦醒终了。是结还是结?这是作者留给世人的一个大问号。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穿梭,在理想和欲望面前挣扎。

每个人都在**用生命的痛苦煮一壶药水,用无尽的调味品,让生命的每一朵花都绽放的如此绚烂夺目。

红墙绿瓦,粉刷一家;高阁楼,端庄一家;杨柳晓风,浪漫一家;粉墨登场,放纵一家。在我看来,他们日夜玩耍、聚众赌博并不是纨全的****;在我看来,他们热爱演员,他们的日常歌曲也不是纨全没落。他们酗酒成性,贪得无厌不完全是尸虫。

那——只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因为时间给了他们一个时代,他们不得不用生命去面对。既然不能改变,也没有阻力,我们选择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沉迷,堕落。当着些已是主导,还有**剩下了光和热?面对他们,不管是故事里的还是真实的,我能感受到的只有痛苦。

无论是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还是统治阶级剥削人民;无论是正义感淡薄的大侠,还是小偷小摸的城市匪徒;无论是守卫边境、英勇杀敌的士兵,还是忘恩负义、杀人如麻的匪徒。都只是一个人,一个可怜人。一种是身体煎熬,精神崩溃;一种是正享受着自以为是的成功,被上帝玩弄于鼓掌之中。

也许,也只有曹公能写出这种切肤之痛。像心贴着心,感受互相灵魂的跳动。

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哥哥;有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宝姐姐;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林妹妹。宛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是,既有了她,有何必有她。

既有木石姻缘,有何来金玉良缘?你是那倾国倾城貌,我是那多愁多病身;你有灌溉之恩,我并无此水可还。潇潇雨打芭蕉,句句紫鹃啼。

一个人的劫数,三个人来还。三生石畔,是谁误了谁?

贾宝玉是可怜的。他遇早了仙人,来错了时代。一个以金榜题名为重、以官衔为目的的时代。

一个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时代,跌跌撞撞的跑来了贾宝玉。本不想功名与富贵,放浪呼山水,却被迫埋头苦读,献身科举;本来与林妹妹亲梅竹马,却与宝姐姐“喜结良缘”,也只是敢怒不敢言。一个女儿心,进了男儿身。

独自忍受别人的不解,寂寥与落寞是他一生逃不掉的情节。

林黛玉是可怜的。因为她是绛珠仙草。所以才对落花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她来这里是为了一个目的,一件事,一个人。

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泪水中,生命越来越短暂。

在她干巴巴的眼睛里,那是恨或安慰。

薛宝钗是可怜的。她没有大荒山无稽崖下的前世之盟,没有太虚幻境中的甘露之约。她饱读诗书,清新婉约。

她向上对父母孝顺,兄妹友爱,向下对丫鬟佣人体贴。恪守妇道,礼义廉耻,是近乎完美的红粉佳人。只因癞头和尚赠金一枚,无故被卷入这场风波中。

在与宝玉成亲之时,人们只为被骗的宝玉痛哭流涕,忘了谨遵父母之命,明知是冒充她人,也只能硬着头皮,闷不做声的宝钗。犯错是薛宝钗的悲哀,也是传统美学的悲哀。她的灭亡,也是一个时代的灭亡。

王熙凤是可怜的。纵然她卖弄才干,贪财敛物。手段毒辣,心肠狠毒。

费尽心机,讨得贾母与王夫人欢喜,对下人极尽刻薄之能事。将一家大小事务揽入怀中,自鸣得意。他出生时,风光无限。他死后,就草草收场,浪费了生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混惨惨似灯将尽。

最后,她被困在自己的大楼里,无法翻身。她死后,我没有一丝幸福,只有心越重。

花袭人是可怜的。从小为奴为婢,也兢兢业业的走完了奴才的一生。晴雯是可怜的。

心比天高,却身为下贱,花容月貌,死于流言。鸳鸯是可怜的。一个弱女子用极为刚强的方式为主子尽忠,用无法挽回的错误表明心迹。

赵姨娘是可怜的。命运的安排使她带上了奴隶的帽子,她也承认自己地位低下。在这样的社会里,她只能生活在别人的嘲笑和白眼中,忍受来自各个方面的辱骂、斥责和嘲笑。

最终也死在别人的玩笑当中。

《红楼梦》注定是一首为世界穷人谱写的缅甸歌曲。他们以不同的身份、经历和态度参与其中。他们没有一个让我厌恶,即使在传统意义上,即使在我愤怒的十候。读完之后才发现,笼罩他们的,是整个大清王朝。

红楼梦观后感(篇2)

《红楼梦》读后感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而当时我对《红楼梦》只知道有叫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就是现在读起它,也会被它所深深地吸引。

到了七年级,那时班里已有好多同学都读完了四大名著,可我还有一本《红楼梦》。当我第一次看时,就被吸引住了。

我发现这书里的诗句写得十分妙,读时不但琅琅上口,寓意也是极深刻,渐渐地,对《红楼梦》产生了浓浓兴趣。看完后,我不禁感慨林黛玉是如此的多愁善感。这是少女的性格吗?也许她的性个十由周围环境造成的,没有父母的照顾。

但她受到了贾府上下无微不至的关怀,却依然有些不满足。她最终因忧虑而死。我觉得林黛玉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黛”是一种墨绿色,代表她对自由的向往。她多愁善感,任性自私,爱哭,但本质上,这是对封建社会任性束缚的一次很好的反击!她敢于追求自由,反抗社会,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这是她的宝贵品质和内涵。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景观。

没错,她就是一道风景线,以降珠草的身份,给了黑暗、趋炎附势、欺上媚下的社会留下深深的印迹。尽管受到薛宝钗、贾元春的批评,但她的风度、高贵、勇敢和敢于与时代抗争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贾宝玉家的兴衰史,也从侧面描写了封建家庭的淫秽腐败,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作者也写终都透露着哀怨伤感的请调,流露出一种消极思想。

以前初读出了对于封建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和精神实质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自始至《红楼梦》时,一直都认为林黛玉是不懂事,小心眼的人。贾宝玉每次跟别的女孩子说一句话,都会哭闹。当别人含蓄地指出她的错误时,她总是讽刺别人。

好像自己是多么的完美,没有丝毫的缺点。贾府怎么容得下这样的人。但读书的次数多,要真正了解她,所以才会有以前的感悟。

所以我也要强调林妹妹是一道美丽而特别的风景。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赏析人物薛宝钗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我想说,宝钗的美不同于黛玉的魅力,宝钗的悲哀也是黛玉无法体会的。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败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的同时又不乏小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经请湘云做针线活。宝钗了解到,她深刻理解湘云在家的困难,并向袭人说明了情况。

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知道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后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看得太清楚了。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

她知道社会的巨大力量和自己的渺小。尽管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学和水墨,但她只能尽责。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接受现实。

据说黛玉是理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理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悲剧,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已去,牡丹难免凋零的命运,但它的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如此丰富的红光绿酒生活中,世界肮脏的一面被掩盖了。

**内容很多,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让我最感动。

也许,林黛玉是有些小腹鸡肠,是有些娇嫩做作。但我们仍然从她的言行中感受到她的温柔和多才多艺。我不否认薛宝钗是完美的。她的慷慨和孝顺是这本书的亮点。

但是,她是完美的,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像一个娃娃,她只知道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独的林黛玉给了我另一种体验。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

我只能钦佩这位作家。黛玉的送葬花暗示了她的悲剧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是另一个场景。脸色苍白的黛玉在等贾宝玉的到来。出乎意料的是,他等待的是他的情人想要结婚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和尚的武断判决和二姐吞金自杀案,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我们应该有反抗的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同意嫁给贾宝玉,结局就不会是这样了。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有反抗的精神,以后不要后悔!

红楼梦观后感(篇3)

读罢《红楼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酸,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兴荣到衰败而感伤,或许是为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而遗憾!

在《红楼梦》中,最美好的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爱情。从小时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的心生爱念,这是多么自然、纯洁、美好。然而,因为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林黛玉的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他的。

所以外开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地位。又因为贾母与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硬是把薛宝钗嫁给宝玉,使得这段爱情被无情地扼杀,最后他们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局面。

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曹先生惊人的才华。埋花的哀伤而温柔的话语,即使是炼钢,也能在手指周围变得灵活。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与哀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这使我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尽管《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我是个感性的人,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呢,难道门当户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难道权利和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重要到连自己最疼爱的亲人也要出卖?我不懂,但我只希望宝玉和黛玉能在天堂相遇。

红楼梦观后感(篇4)

本回中首尾呼应的写法很值得揣摩。

之一:在宝玉到潇湘馆劝说黛玉的一段中有如下的呼应点:

原文1:宝玉因便挨在床沿上坐了,一面笑道:“我知道妹妹不恼我。但只是我不来,叫旁人看着,倒象是咱们又拌了嘴的似的。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节岂不咱们倒觉生分了?

原文2: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说着拉了林黛玉就走。林黛玉回头叫丫头们,一个也没有。凤姐道:“又叫他们作什么,有我伏侍你呢。“一面说,一面拉了就走。

这段呼应好处有二:其一为宝黛二人的“哭诉”设置了场景,侧面写黛玉的丫鬟们已经习惯宝玉来,自己走。这种侧面描写只少写明宝黛的关系已经在下人眼中比较明朗了。其二为凤姐的出现做了铺垫。如果房内有丫鬟伺候,凤姐的出现必先得到丫鬟的通报,这样的话,凤姐的出现就不会有突如其来的效果,更没有后面精彩的对话了。

之二:宝玉在蔷薇花架下看到芳官的痴情写字与怡红院内文官等丫头的嬉戏。

在这段文字的表述中,曹公插叙了“黛玉葬花”与“银钗画蔷”的描写。在描写女孩心事的经典片段中,葬花与画蔷也许是最为经典的两例了。曹公为了不让读者感到重复,他自己竟然以旁白的方式对这些描写方式进行了点评,这种自圆自话的方式很有意思。

再回过头来,我们看看蔷薇花架的那个女孩是谁?当当想象是很难猜出的,但是,当宝玉跑回怡红院的时候文章便给我们做了解释:“原来明日是端阳节,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顽耍。可巧小生宝官,正旦玉官等两个女孩子,正在怡红院和袭人玩笑,被大雨阻住”。可以看出,那个划蔷字的一定是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员之一!之后,这个在地上划过千个蔷字的女孩将与贾蔷的一段情感故事将为其做出一个句号。

红楼梦观后感(篇5)

红楼梦读后感_读后感多想像宝玉一样享受着大宅院的豪华;多想像黛玉一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多想像宝钗一样知书达理……在阅读了《红楼梦》这本家喻户晓的书记后,便喜欢上了一位如水的;柔弱的女子林黛玉。曾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在水边,她吟出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句;在水边,她发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疑问;在水边,她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在水边,她拄着花锄,埋了一地落花;在水边,他听着宝玉说出那些怦然心动,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语;在水边,她对出了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花魂是谁?

自是黛玉之比自比。她仿佛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看到了落花尽头穷途的幻灭”似水的女子是灵性的。不错,黛玉不仅灵性,也是忧郁的。

在三生石前,她得以被甘露滋润,得以脱草胎而得人形,为报灌溉之恩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给了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这就注定了她为那个“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公子流尽一生的眼泪。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哭了。我在哭什么?是黛玉悲惨的结局?宝玉令人痛心的结局?

还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愿学宝玉的“混世”性格;黛玉的弱不禁风,宝钗的自私自利可爱的铅笔盒_文具说明文我有一个可爱的铅笔盒。它虽然是铁皮做的,但十分精致、美观。

在淡黄色的盒盖上,有一张美丽的**,一个金发的小女孩和一只活泼可爱的白兔躺在她的怀里。小姑娘身着红衬衫,外披一件深绿色的外衣,下穿一条浅蓝色短裤,脚上一双粉红色的袜子,眼睛一张一合,显得十分调皮,她的左上方有一只小黄猫,翘着右腿,两眼眯成一条缝。小猫旁边有小博士,手中拿着一支闪烁着金光的钢笔,头戴博士帽。

看着这张**,我觉得脑海中仿佛有一个奇妙而神奇的童话世界。打开铅笔盒的盖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大的球鞋,里面钻出一只小花猫,微笑着露出半个脑袋,好像在对我说:“小朋友,你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建设我们的祖国多做贡献。

”铅笔盒分上下两层,里面装满了各种学***。上层放着蓝色的小刀、细长的铅芯,以及性格直爽的铅笔、沉默寡言的尺子,还躺着3块白白胖胖的橡皮。底层有更多的文具。它们静静地躺在里面。一些金笔顺从地摆放在那里。

还有记录课程的“课程表”。这些性格不同的成员成了我学***朋友。每次做作业,我都会拿出一支笔头直白的铅笔来完成作业;每次写错字,我都会用一个简单的橡皮来纠正错字。

说明文www。kt250。***它们为我提供了便利和无私奉献。

铅笔盒伴随我度过了愉快的半个学期,它已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红楼梦观后感(篇6)

这个寒假,重读红楼。又一次被这部超越时空的巨著折服了。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就浓缩了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黛玉性格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往往显得特立独行。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不过,虽说这是林黛玉一生悲剧的起因,不如把责任轨道指向万恶的封建社会。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称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原是金玉良缘,可是因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生。她其实并没有多少自由的选择,她只能循规蹈矩的服从着,被所受的教育支配着。就连天注定的缘分,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红楼梦作为我们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它的诗,它的美,它的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红楼女子的悲剧,在今天会不会重演?

红楼梦观后感(篇7)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他们情不自禁,思想倍禁锢。他们的心情如何?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

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了狂热主义的内涵;它继承了深刻的思想;它传播着令人陶醉的悲伤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

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到最后的婚姻,我一直认为她是一个冷酷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事实上,回想起来,她的悲剧可能比林更令人遗憾。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

诚然,这是她小时候的教育方式,也是古代妇女应该具备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

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事实上,她是最可悲的人。她一辈子都被别人的观点和教育所左右。

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

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

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

”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生活可能更悲惨。至少林书豪追求自己的幸福,得到了真挚的感情。最后,他摆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也应该感叹!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生来就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这不是一句话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女孩来说,死亡是她的解放,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当她静静地睡在地下,看着宝玉还在世界上寻找出路的时候,我不得不说她还是很幸福的。

也许他们两个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应该见面,因为生活并不浪漫,生活会彻底扼杀浪漫,最后,红玫瑰变成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变成粘在胸口的白米。所以,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结束,在彼此的心里留下快乐的回忆。

但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惨,一点也不浪漫。我不同意高鄂继续写这本书。也许曹雪芹不是故意的。也许黛玉应该流泪来证明自己的锋芒。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一个****,他不是天生一对的人,他能给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和安慰,他还是一个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并不快乐。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能给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迷恋都不会说。看着宝钗的结局,他不得不说黛玉很幸福。当然,有人说宝钗只需要宝二奶奶的王位。她不在乎宝玉。对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

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

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观后感(篇8)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观后感(篇9)

罗塘中心小学王青

我看的第一本《红楼梦》是堂哥家的一本残本,并没有后四十回,还有很多错别字。彼时,我刚上初中,在有限的课外读物中遇见了《红楼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与文字的缘分大约就是从《红楼梦》开始的。

初中读《红楼梦》,只知道看热闹,觉得花言巧语,情节感人。高中复读,已经开始了解写作的艺术,知道说和说是可以学习的。长大之后才明白,原来人情世故从前都未读懂过......

那些跃然纸上的人物,被曹公勾勒的鲜活灵动,个性鲜明,哪一个都值得好好研究。世家生活的繁华与落魄,诗词歌赋衣食住行都是另一个世界。

平心而论,我并不喜欢宝黛之间的爱情。虽然他和她足够真诚,但他们总觉得少一点生气。因为没有衣食住行的桎梏,生活就只剩下诗情画意,没有多少商量的余地。

我承认,宝玉具有足够的反抗精神,对女孩子的诚心爱护是对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的反抗,他不喜欢沽名钓誉不喜欢逢迎拍马不喜欢之乎者也。我也承认,林黛玉足够天真烂漫,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宝钗也好湘云也好只要不合她意,必定可以牙尖嘴利的堵上一堵,这份真性情历来都是红楼迷们不可割舍的。然而这两个人,偏偏不是我所喜欢的。

我喜欢宝钗。虽然她世故圆滑,甚至有人说她为了地位机关算尽。然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抱负也未必不值得推崇。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皇商家庭,没有主见的母亲不争气的哥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薛家的半个女主人,不同于纯粹的官僚式贵族世家生活,使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她不能像黛玉那样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为她比黛玉还深奥。她不能像黛玉那样娇生惯养,因为家庭的变化让她明白自己的处境不可能简单。

她不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女孩。她不喜欢花粉和华丽的装饰。然而,她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她一直以为,作为莺的主人,她的灵巧一定不亚于莺。闫红女士评价她说:“能够共情,并且愿意付出,已经是善莫大焉,但我还是奢望能够有一种大善,不带感**彩,脱离价值取舍,更多一些理性考量,我称之为无情之善。

这似乎是一个过高的要求,但在红楼梦里,有人就做到了这点,此人便是被评价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姑娘。”这样的评价我以为恰到好处。探春起诗社,她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

惜春画大观园,她列出了一应用品器具。王夫人让她协理管家,她点出里利弊权并且处理的恰到好处。黛玉虽然也经历了父母双亡的悲痛,但似乎她并没有宝钗那样从生活的考量中强大自己的力量,反而促进自我敏感情愫的滋长,于是宝钗的稳重愈发让我刮目相看,宝钗这种自我成长的能力,不管放到哪个府邸不管放到哪个时代都是可以生存下来的。

我也喜欢湘云。和黛玉一样,她的父母也去世了。她的处境比黛玉更糟。黛玉至少曾经享受过父母之爱,也有贾母真心实意的疼爱,在贾府衣食无忧,有足够的空闲伤春悲秋。

而湘云生活在叔父的家庭里,甚至“差不多的活儿,也要自己动手”,连月例银子也不能够随意支配,办个菊花宴也是多亏了宝钗的帮衬。但湘云爽朗大方,从不把生活的困境放在明眼人能看到的地方,与黛玉的伤感相比湘云更有一种疾风劲草的坚韧气度。她的为人处事不输宝钗,在摆宴席时能够想到从未出现的周赵两位姨娘,这和宝钗将哥哥南行带回来的礼物分给各房一样,妥帖自然“色色都想得周到”。

她教香菱学诗。她给鸳鸯琥珀等人带来戒指。她真诚地保护宝钗。哪一个不喜欢?她的诗情才气也许并不能超越宝林二人,但她也可以吟咏出“一丛浅淡一丛深”的佳句,可以在芦雪庵即景联诗中大放异彩,可以用“寒塘渡鹤影”让黛玉头疼......在我眼里,湘云才是真的名士,随性的割鹿肉烤着吃,喝醉了包一包芍药花做枕头在青石凳上就能睡着了。

她比宝钗活得更潇洒,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值得我们的爱。

我还喜欢探春。虽然她对亲生母亲和兄弟的疏远并不讨人喜欢,但她的精明能干,她的聪明决断,她的心机气度,远远要比缺点来得更让人喜欢更让人折服。她开诗社,虽说是一时兴起,却也透露出骨子里的文人气质。

在协调大观园时,既避免了许多复杂的奢华,又给大观园带来了效益。她能在王夫人受冤枉时站出来说句开脱的话。临摹检查大观园时,只有她能用响亮的耳光保护自己年轻时的容颜。

远嫁海疆有的是不得已的无奈,却也是一种疏朗大气的自我成全。比起迎春的懦弱惜春的孤僻,“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三小姐怎能不让人刮目相看?毫无疑问,探春是优秀的。

她的优点在于她脱离了家乡家庭的影响。赵姨娘的不着调激发了她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决心,她可以从容的拿起小姐的款儿,哪怕是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丝毫不像贾环那样“神情委琐”。她厌恶庶出的身份,但无法摆脱,只好努力让自己更优秀,才能占据主子的地位,并且在得势之后彰显了另一种豪气。

眼界开阔如她,虽然生活在闺阁中,却深知家族衰败的原因,于是她尽力去挽救。我一直以为,即使是女孩,她的个性也和她一样鲜明,这是贾家的希望。

三言两语如何说的尽那些讨人喜爱的人呢?我喜欢平儿的大气,喜欢紫鹃的忠诚,喜欢鸳鸯的决绝,喜欢邢岫烟的明智......每读一次都对这些人物有新的认知,从喜欢到不喜欢,从不喜欢到喜欢,反反复复数十年来自己和自己的争执从未停止。

一入红楼意难平,难以平复那份跌宕起伏的心绪,难以平复对人物命运的追求,难以平复结局缺憾带来的遗憾.....

这大约就是《红楼梦》的魅力,人生百态世相众生,钟鸣鼎食之间的热闹与繁华落尽的悲凉在文字的世界里让人心存敬畏。

红楼梦观后感(篇10)

围绕贾宝玉,作者描述了以晴雯为代表的女奴为维护人格尊严、争取同一人生而进行的悲剧性斗争。这是贾府中的对抗性矛盾。晴雯和贾府中的所有丫鬟一样有着自己的悲苦的身世,但是她和谄媚主子的袭人,钻营攀附的小红迥然不同,她宁愿冒着杀身危险触怒主子,也不肯低声下气承认自己是可以任人糟践的奴才。

她敢于顶撞摆主子嘴脸的贾宝玉,随时抨击那些表现奴性的丫鬟,一贯地尖锐地和媚主求荣的袭人对峙。到她被赶出大观园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她怀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极度悲忿地**人世的冷酷、黑暗和不平。晴雯这样的丫鬟并不是孤立的偶然存在。她在形式和精神上都像林黛玉,与贾宝玉建立了超越主仆关系的纯粹感情。

她还有一群绝少奴性的伙伴。鸳鸯一向沉静温柔,当她反抗贾赦时却爆发出雷鸣闪电般的力量,她拒绝做贾赦的小老婆,而且拒绝做任何人的小老婆,她蔑视那个社会作为一个丫鬟所能得到的最高地位,表现着誓不承认自己是奴才的平等要求。司棋与她表弟偷偷恋爱,这个恋爱被主子发现后,她竟毫无畏惧和羞惭,她是一个人,也要求得到做一个人的权利。

芳官和她的“小戏子”姐妹们,从苏州被卖到了贾家,但她们内心没有一天接受奴才地位,没有一天过服贴谦卑的生活,她们随心所欲,闹出一个又一个的乱子。晴雯和这些不服视的丫鬟,加上贾宝玉、林黛玉,实际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反抗力量,冲击了颓废的贾家。

贾氏家族的内部矛盾也在加速着自身的衰亡。为了权力和金钱,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内部,房族、嫡庶、妯娌、婆媳,乃至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展开了公开的和隐蔽的、正面的和迂回的斗争,这种斗争有时竟达到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王熙凤正处在家族权力斗争的中心,她风流俊俏、口齿伶俐,凭着娘家显赫的地位和贾母特别的恩宠,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和扩张势力;她扬言自己从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为了一己之利残害人命亦毫无忌惮。

她作威作福,积怨渐多。赵阿姨想为儿子贾欢的继承权而战,于是毫不犹豫地用噩梦魔法对付她和贾宝玉。宁国府的尤氏则伺机奚落她,拉拢她的亲信和仇敌。

邢夫人对儿媳王熙凤极为不满,她在“绣春囊”上大做文章,实际上是想打击王熙凤。此外,贾府的仆妇丫鬟早已不能忍受王熙凤的刻薄贪吝,骂她是“巡海夜叉”,用合法和非法的方式抵制她的统治。各种复杂的矛盾使她精疲力尽,最终从权力宝座上跌落下来。

接替她的是三小姐贾探春,她志向远大,才能出众,无奈贾家大势已去,她又是庶出,地位本不坚实,她的兴利除弊的想法也得不到那些醉生梦死和愚钝庸碌的老爷们的理解和支持,尽管有李纨和薛宝钗的襄理,她竭尽全力所进行的改革很快便遭到失败。经历了这扬的意外,我痛苦而清醒地感到,这个显赫的家庭没有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