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十三篇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21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十三篇。

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

本书是《人类简史》的重要补充,可以更加丰富对人类演进的知识面。作者是一位地理决定论的论证者。将欧亚大陆东西走向(纬度和气候相近,有利于动植物的传播),与非洲、美洲的南北走向(纬度和气候差异大,不利于传播),气候变化差异,而带来的动植物演化的影响,结合考古证据和人类语言比较学推导出到人类农业化、现代化的影响。

为更加充分论证,作者详细讲解了考古年代的测定方法。

可驯化的哺乳动物供给强大劳动力征服贫瘠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开垦,可驯化的植物有利于大量能量和蛋白质的稳定补给,两者的结合为进入农业社会奠定了基础,使得人口大爆发。使得社会分工成为可能,技能更专业化。

农业社会的产生带来人口增长,而人的有效管理,被迫演化出对应的政治组织方式。同时,与家畜的密切接触以及人口的密集,演化出人类流行性病菌。

作者用地理决定论的思考解释了人类居住的各洲的演化推导。

美洲和澳洲的落后缘之于大型哺乳动物过早的在有人类登陆大陆时被捕杀灭绝,以致于没有可驯养的,而始终停留在较原始的采集社会。

非洲的落后在于南北走向,各地区差异大,以及撒哈拉沙漠的存在,严重阻隔了欧亚大陆已驯养的动植物的引入(因为气候不适应),或本地已驯养的动植物的上下流动。当然,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在大航海前上千年就已有很密集的南岛人贸易的往来,带来基因和语言的融合。

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的长期统一和欧洲的长期分裂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因为中国海岸线平坦,层次分明,有利于人口的流动。而欧洲海岸线曲折,内陆又多森林,形成天然屏障,不利于人口流动,容易形成小邦国。前者的统一有利于稳定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个人主义的政策失误带来的影响。后者的分裂有利于多元化的思想传播,思考会更加辩证客观(比如哥伦布探索新大陆前在各国游说,即使违背主流思想,但只要有一国支持,成功后就可以迅速传播开来),但也存在经济文化的不一致而边界之间斗争更多,导致对未来不确定性。

在日本的起源上带来了更多思考,凡事都不能想当然的思考。比如绳文时代,朝鲜已经是农业社会了,而日本仍是狩猎采集社会,原因是此时传入朝鲜的水稻不耐寒,以致于在日本产量不高,反倒是日本的稳定的狩猎采集更有优势。同时地域东西狭窄,资源丰富,使得采集社会的定居成为可能,演化出独一无二的民族。原著阿伊努人和朝鲜后裔结合,演化出现代日本人。

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400年,采集社会,因为物产丰富,所以此时段的采集比当时不受寒的作物耕种更有保障;因为地方小,在局部物产丰富的地方,即使是采集社会也有定居习惯。

日本年代

弥生时代:公元前400年-公元300年,从朝鲜引入耐寒作物,进入农业社会,从九州逐步向本州岛北部蔓延;

古坟时代:公元300年-800年,物质丰富,开始出现阶级。

飞鸟时代,圣德太子,587年开始

奈良时代,700年-,吸收大唐文化,佛教传入

平安时代,定都平安京(京都),794年-1185年

封建中世纪

镰仓时代1181年(源氏和平氏起源),室町时代1324年(足利氏),战国时代1467年应仁之乱-1573年

近世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打基础,丰臣秀吉统一

江户时代,德川家康统治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2)

因此,这本书的作者来自欧洲和美国,而不是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在书中阐明:欧亚大陆领先美洲非洲,欧美主导全球,形成今天这种世界格局,并不是白人比黄种人、黑人天生就聪明,作者不赞**种优势,不是种族主义论者,而是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大陆的发展历史,他是“地理决定论”的倡导者。

欧亚人民率先告别了狩猎采集社会,粮食生产密集,即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多余的粮食,这些粮食可以养活农民以外的其他人,手艺人、**等,集约型的粮食生产是产生**集权的**、文字等的前提,而这些**组织和技术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社会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欧亚大陆在农业生产方面领先,而不是非洲和美国呢?作者赞成”地理环境决定历史”,先天因素差异甚大。

第一,相比非洲美洲,欧亚大陆拥有更多的可以供驯化的植物和动物。我们知道农作物是从野生植物驯化而来的,牲畜是从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农作物和牲畜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在书中,作者以**的形式,对各大洲可以驯化的动植物进行了统计和比较,目的是好的!

在此,读者可能要反问:非洲至今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可供驯化的野生动物肯定更多,怎么驯化而成的牧畜反而少呢?作者在此借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名言: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每个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作者由此引申出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可以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戴蒙德在书中列出了野生动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和牲畜的必要条件。比如,斑马由于不具备这些条件,至今都没有被驯化。

第二,跟大陆的轴线有关系。我们知道,欧亚大陆的轴心是东西向的,纬度相差不大,而非洲和美洲的轴心是南北向的,纬度相差很大。同一纬度,气候变化不大,但同一经度,气候差异较大。

因此,农作物和牲畜在欧亚大陆更容易传播和相互促进,发展速度更快。我认为同一纬度的气候差异不应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粮食生产、农业的发展,不仅使欧亚大陆逐渐产生了**集权的**组织,文字、冶金、枪炮等先进技术;并且欧亚大陆的人民在长期地和牲畜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流行病的抗体,对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我们知道许多人类流行病来自动物,特别是牲畜。

比如,今年的非洲猪瘟就担心会感染人。

这些来自动物的细菌在欧洲殖民美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大陆原本有几亿印第安原住民,由于美洲本地驯化的牲畜很少,美洲原住民并没有产生对流行病的抵抗力。绝大多数印度人不是被欧洲人的枪杀,而是死于欧洲人带来的病菌和流行病。

这场流行病的毁灭性力量是惊人的,它导致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的迅速灭亡。据估计,哥伦布到达后的头两百年,印度人口减少了95%。太可怕了!

亚洲也曾被欧洲人殖民,但亚洲人并没有大量死亡。原因是几千年来,欧亚大陆一直在相互沟通。无论是农业、文化、技术,还是病原体或流行病,亚洲人也天生具有抵抗力。

欧亚大陆领先于非洲和美洲。在欧亚大陆,欧洲和中国具有代表性。唐宋时期,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都领先于欧洲。为什么它开始落后于欧洲?

戴蒙德在书中比较了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讨论得相当精彩。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感到惊讶和启发。众所周知,欧洲的陆地面积与中国几乎相同,但自古以来,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欧洲则成为许多国家。

是什么导致了欧洲和中国的统一?作者答:地理环境因素。

一。欧洲的海岸线比中国复杂得多,有利于独立国家的形成。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挪威等国都位于半岛上。英国、爱尔兰、冰岛,就是岛国。

2。欧洲被江山阻隔。看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中部只是阿尔卑斯山。尽管多瑙河和莱茵河不像中国的长江和黄河那么长,但它们流经许多地方,把欧洲大陆分割成许多块。中原、华北和华东,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地区,也包括华南。地势相对平坦,南北水路早已通过京杭大运河相连。

三。欧洲下雨。农业的发展不依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集中,以便于劳动力和各种资源的统一运行。美国学者魏特夫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提出【治水社会】学术理论,解释为什么中国会形成**集权、君主**的统治模式?

中国的“治水、灌溉农业”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局面。

四。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是海,西部是山,北部是沙漠。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集权政治模式,很容易把国家引向封闭孤立的道路。

在分析了中欧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学术观点:最优原则。当我读到作者的观点时,我感受到了我思想的魅力。

最优**原则研究社会**程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作者指出,地理便利程度不高不低,处于适度**的状态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导致很多独立的国家和社会在科学技术上互相竞争,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在航海上互相竞争,地理大发现使各大陆开始连接在一起。在此需要指出,过度的**并不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因为政治、社会的稳定也是发展技术的基本前提。

而中国在帝王统治下维持的长期稳定环境,使中国缺乏社会之间的竞争,再加上皇权很容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打压,导致了近五百年来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比如,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一等朱棣死去,继任皇帝不支持,下西洋就不能延续,闭关锁国实行海禁。

受戴蒙德【最优**原则】的启示,我对当今的台湾问题也有了新的看法,在此不想拓展。

以上就是我对此书的总结与感想,也把此书推荐给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3)

人人都是幸运儿

这真的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思考力的,才能够读下去的书,但还算值得阅读。

钻石老先生(Mr.Diamonds),在书中描述了一系列的事实,从非洲何以成为黑人的非洲?以及工业革命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通过许多的问题逐步逐步的向我们展开了这个世界的面貌。许多事情的发生更多的是源于一系列的恰巧和运气,例如,为什么是欧亚大陆最早开始发展发展了如此多的高新技术?而不是澳大利亚,而不是美洲?是环境选择了人类,而人类在把地球环境的诉求拓展到周围,又拓展到这个世界。所以啊,并非从活下来的人人种更加的聪明,更加的健壮,但更加的幸运倒是真的,现如今的我们人人都是幸运儿。

从更大的层面去看待这个世界,心胸会变得更加开阔,会更加客观的去追寻原因,去追寻为什么没有理所当然的看结果。

有时候事实很残酷,但那就是事实。这个社会是讲究运气的,我们总想着人定胜天,可是并非如此,或许我们只是上天的一个棋子,被选中的席子,究竟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我们呢?

不得而知,但现阶段能够做的就是珍惜当前,努力踏实的生活着。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4)

《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读了快两个月的书我终于读完了,可以说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我最喜欢的书。刚开始我以为是讲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发展历程顺便讲点人类学史的,但是读了之后显然有些“标题欺诈”。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讨论为何各个大陆的文明发展的如此不均衡以及为何某些文明要比另外一些文明更发达,首先要说的是本书的写作逻辑我个人非常喜欢,前三部分以一个一个元素为主要内容(如植物驯化、动物驯化等)第四部分将这些元素应用到对各个文明的分析中,逻辑非常的清晰。

作者认为,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只有在能够积累粮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是依赖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现的农业崛起作为粮食来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诞生先进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和其他复杂社会特征,才可能发展出枪炮、病菌与钢铁。所以农业生产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我认为如果在这本书之后看《人类简史》的话,会对人类史产生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其中比较关键的三个节点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具体就不展开说了。总而言之,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因为它远远不止是人类史或者社会学这样的词就可以概括的,同时,本书还具备很多引人思考的现代意义。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5)

我向来排斥网络吹捧的畅销书,可这本《Guns,GermsandSteel》实在值得强烈推荐。为什么我们主食吃面食和大米,而不是吃坚果或浆果?为什么我国土地上是黄种人而不是黑种人?为什么我们能够成为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什么我们主要吃猪肉、牛肉、鸡肉和鱼肉等,而不是蜥蜴肉、蝙蝠肉、老鼠肉?为什么世界有富国和穷国的分化?

作为学术著作,作者JaredDiamond从地理决定论的视角出发,由地理因素影响的人类群体从狩猎采集向定居集约农业发展,在生产力提高后实现粮食生产盈余,进而发展出先进政治组织、工业生产技术、文字等现代社会元素,以及集中居住带来的瘟疫传播及其抵抗力生成,作者认为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欧亚大陆具有对新几内亚、南美和非洲等地的人类社会进化优势。

作者综合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由对大陆人种更替出发,写到粮食生产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在驯化原始动植物的差异及其长远影响,进而论证出病菌、文字、技术从而对中心论点展开辅助论证,接着对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中国、波利尼西亚、非洲和日本展开具体分析,让作为读者的我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变迁轮廓及我的位置。

然而,作者知识储备领域丰富却在部分学科领域存在知识漏洞(如经济学),在反复论证中对逻辑前提的重复提及相对无用,在篇幅中存在累赘部分,这些是精华中客观存在的缺点,但无法掩盖宝藏本身的光芒。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6)

毫无疑问,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研究人类史的书籍中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我甚至想推荐给所有人阅读此书。

总的来说,本书就论证了一个主题:为什么欧洲孕育出了辉煌的工业文明,而不是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在反对了一些错误的理论之后,本书抛出了自己的结论,而几乎所有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一点逻辑展开:

地理条件决定了文明的发展,决定了能更快地驯化动植物,继而让古文明摆脱刀耕火种、狩猎采集的生活。

什么样的地理条件堪称优越?本书的回答似乎并不仅仅只有一条河流而已。可以培育出更多种类动植物的地形的多样性,才是本书推崇的孕育文明摇篮的主因。发展文明的土地不能太肥沃,也不能太贫瘠。太肥沃的土地不至于让人类放弃狩猎采集的生活,也由于动植物种类太过丰富而不利于古人类的生存;而太贫瘠的土地让动植物本身的发展都受到限制,就更别提人类的繁衍了。

至于动植物的驯化,则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螺旋上升的——有可供人类大量食用的植物,以及提供额外蛋白质、以及额外劳力的牲畜,则是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两环。有了这两点,才有农业的发展,才让人类定居、发展出城市和更密集、复杂政治实体的大前提。

另外,本书还点出了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下,有些国家或者民族更能成功的秘诀——更能接受创新的社会,和更加包容和鼓励发展的制度。毫无疑问,这也是为何中国在科技上能够领先历史上大部分时光,却在最近五百年停滞不前、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本书为人类历史上所有事物的发展、文明的衰弱变迁、国家兴盛与灭亡提供了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解释。当然,本书的所有论据都是以举例为主,未免有些说服力不足。作者丰富的知识令人惊叹,但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显然不够深入——作者自己也承认中国是人类文明史当中极为特殊的意外。不过,瑕不掩瑜,本书的论点仍然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7)

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从原本的没有氧气、没有生物,逐渐演化出原始海洋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地球上开始有了丰富多彩的物种与生命。人,是地球生物中最具智慧的存在。在现在的考古发现中,广为人知的较早的人类祖先是320万年前南非古猿Lucy,其脑容量只有400ml,我们现在则达到了1300ml以上,虽然能够直立行走,或许已经能够使用简单工具,但生存依旧是早期人类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

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加速了人类进化的速度。和漫长的46亿年时间相比,这几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速度可谓飞速。和其他物种相比,人类社会明显拥有更多更复杂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工具的使用和文明的发展相互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在工业革命之后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速度,不同的社会之间也逐渐出现分化。从纵向的角度来说,以中国为例,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期。而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以当今世界为例,欧洲北美地区普遍要比非洲、南美和亚洲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上要高得多。从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等多种维度,我们都可以去尝试来解释这种差异。然而,《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则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

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上次冰川期结束后的13000年间,世界上的某些地区发展成为使用金属工具的有文字的工业社会,另一些地区则仍然保留这使用石器的狩猎采集社会。”这种不同地区的社会分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文明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一种文明对待另外一种异己的文明,似乎总是有一种毁灭和吞噬的倾向。正如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他们的工业文明,他们需要攫取更多的财富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原始的资本。贾雷德·戴蒙德在前言中用非常生动的故事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归结起来,这个问题就是:为何原本来自于同一个祖先的人类,逐渐出现了不平等?进一步,贾雷德问到:为什么财富和权力分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而不是其它方式呢?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杀害、征服或者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历史为何呈现出它当前的这种模式。

贾雷德试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和许多人类学家一样,他不只注意到了文明存在的差异,更想深刻探讨形成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人类社会在近几百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加剧,自相残杀,伤亡也更为惨重,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形成这种非常普遍的历史模式的因素有很多,许多人类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采用环境决定论的角度,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前世今生,并解释了世界何以如此参差。从贾雷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最早的人类活动或许可以追溯到700万年前的非洲,之后,非洲大陆上的人类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人类大约100万年前达到了亚洲,50万年前到达了欧洲,之后继续扩张,在距今1~3万年左右,人类通过亚洲东北部向美洲大陆扩张,通过亚洲南部向大洋洲扩张,终于在世界6个事宜人类生存的大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回顾这漫长的人类“扩张史”中,《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以生物进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考察了动植物驯化问题、粮食生产问题以及大地理问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技术、文明等巨大差异。如贾雷德所论述的,不同地区的野生动物物种种类以及植物品种,使得一些特定的地区有了粮食剩余和粮食贮藏,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的规模且人口稠密定居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作为一种智慧型生物,人类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聚集在一起,却能产生可怕的力量。这些形成固定的`大规模聚落的社会里的人类对改造世界的技术掌握随着人类社会代际的累加不断加强,发明出了枪炮、钢刀、远洋船只,并有了自己的行政组织和语言文字。

而另一方面,那些并未获得大量经过驯化的动植物物种的地区,则很难形成上述的具有强组织性的人类社会组织。他们依靠少数野生物种生存,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容易产生流行疾病,形成大规模的人口变得艰难。同为人类,他们也掌握了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简单的弓箭,还有代步的骏马,但这些与那些技术与社会组织发育更为成熟的社会相比,则显得不堪一击。远洋船只让那些技术更为强大的文明能够突破其原本的生存空间,向更为广阔的世界空间进发;枪炮、钢铁则让他们拥有了更为强大的战斗力。西方人或许没有忘记大航海时代,欧洲文明的辉煌鼎盛;但对于那些被奴役、被支配、被侵略的地区的人来说,那段历史确实一段不愿想起的恐惧。

贾雷德的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却努力尝试跳出西方决定论的思想约束,而是选择了考古学、地理学、演化生物学和地理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方式,大胆地对人类社会不平等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考察,并进行了非常翔实且令人信服的论证。这在众多的文化相关研究视角中显得尤为可贵,并呈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论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依旧存在的文明。贾雷德看到了这一现象。他认为,中国人的原始祖先们驯化动植物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以及中国拥有南北两个粮食生产中心,中国的地理和生物学上的条件确实是事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通过对中国各地语言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整个中国的语言种类相比世界其他各地要少得多,这里面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中国早早的就实现了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此后,尽管经过朝代更迭、皇权变更,中国在形式上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尽管语言、外貌、血统特征区分明显,但他们又遵循同一套官话体系和政治体制。对于中国,贾雷德进一步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原本强大的中国却在近代失去了这种领先优势呢?贾雷德认为,这也跟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相关,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来自中央的一个决定或许便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中国,正好是在整个世界快速发展的时期,选择了一种退避策略。我们说“成也萧何败萧何”,确实是有几分道理的。这样的一种观点论述非常新鲜,但又不得不承认,它是具有说服力的。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并不期许自己去做那个入侵者和扩张者,我们依旧维持着自己平和稳健的作风;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却也必须要获得不被他人侵略的保护自己的力量。中国现在的崛起与强大,同样也是依靠于整个民族的统一和国家政治经济方面决策的民主性与正确性。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发展成为现今的模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累积的过程。46一年,300万年,5000年……个人在这些漫长的历史中,真的微如尘埃。但正是我们这数不清的尘埃一起,依靠我们生存的环境,才创造了今天的世界。在这进程中,人类本身生物性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生来平等,任何中心论或者是种族歧视,都显得可笑起来。环境作为一种终极因素,决定了人类文明和技术的差异,这种观点虽然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这其中所包含平等的观念,也正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著作的魅力所在。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8)

《枪炮病菌与钢铁》简称GGS,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指出对人类发展历史最广泛的影响模式-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可供狩猎采集人训化的动植物的多寡,大陆的东西轴及南北轴的走向导致训化的动植物传播速度快慢。获得已训化的动植物的狩猎采集人从而由部落制进入到酋长制,最后发展成依赖农业的国家。农业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更稠密的人口,更复杂的政治制度,更专门的工作分工,产生了成员阶梯阶层,产生了专门的军队等,也创造出更多的发明,如枪炮,钢铁等。而训养动物身上的病菌却也在漫长的时间里有意地变异传播到稠密的人员中,人群中有部份人因而死去,有部份产生抵抗力活下来,有抵抗力的基因也遗传到下一代。这种病菌如天花,百日咳等。与欧亚大陆与对比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的人,他们因地理条件限制,没足够的时间发展出完善的农业国家制度,在面对钢铁枪炮以及隐形的欧亚人身上带来的病菌,显得多么的无奈。

另外作者还提到中国与欧洲之间差生差距的原因-适度分裂。西欧的适度分裂使各国间产生更多的竞争,充分的竞争产生更多的进步。而中国早在几千前就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如一个来自国家管理者的错误的思想或者指挥,整个统一的国家便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去,发展不进,甚至开倒车。如清朝后期,WG便是如此。这便是造成现在中国落后欧洲的原因。读到此,我也承认这个原因。但不防我们也试想一下,统一的中国,在一连串正确思想及指挥下是什么结果呢?别忘了中国之前也是一直辉煌,诞生了像汉,唐一样的帝国。

最后,感恩作者戴蒙德,GGS呈显出的场景太宏伟了,理工的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又以不同的方法找出答案。很期待他的其他书,如《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9)

读书之《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000字范文:

忘记了是从哪里看到这本书的,只记得听过这本书的名字已经很久了,然后这本书列在我的读书目录中也很久了,在图书馆搜这本书版本都比较旧,没有新版的。于是就买了一本上海译文2016版的来看。连着看了4天,真是畅快淋漓。翻译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可读性,向翻译致敬!对作者如此详尽而博学的知识系统肃然起敬!作者丰富的研究资料使本书比《人类简史》更具学术性和严谨性。

1.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美国人,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这样的学术背景使他具有丰富的经验来探讨人类发展史和演化史。

2.这本书是作者对新几内亚的一位政治家耶利所问的问题的回答。耶利向作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这个问题被作者解读为:为什么在不同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欧亚大陆发展迅速,在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而像大洋洲的诸多岛国以及非洲发展如此滞后呢。非洲南部地区的黑人在20世纪中叶还生活在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中。

3.首先,作者探究了这种发展不平等的最初的起源,就是粮食生产。人类在狩猎采集时代,无法提供多余的粮食来供养专职政治家和发明家。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不同大陆粮食生产出现时间不同呢,作者进一步引据了大量的资料,来说明粮食和动物的训化为什么在新月沃地、中国和中美洲最先出现,因为以新月沃地为代表的地区,原始作物的种类丰富,人类的8大类始祖作物有6种出现在新月沃地,其他地区因地理、气候等原因没有这些作物,所以导致了新月沃地的人类最先发展出农业社会。

4.而农作物的传播又使邻近的族群进入农业社会。那么粮食生产为什么在欧亚大陆传播得比在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快得多呢?作者提出了大陆轴线假说:读后感.因为欧亚大陆的轴线是东西走向的,所以农作物的传播就是在同一纬度进行的,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相似,所以提供了植物生长的环境。而美洲和非洲都是南北轴线,气候差异较大,移植农作物较难。

5.人类训化了动物,动物给人类带来了病菌。在最早训化动物的地方,出现了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人类为此而发明了医学,身体产生了抗体。而在原始部落里,没有这样的病菌,所以1520年一个受天花感染的西班牙人来到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使2000万的人口锐减至160万。这是关于身体机能方面的进化差异。

6.文字的出现也是受地理限制的。文字最早出现在苏美尔、中美洲和中国。这三个地方正好对应了新月沃地、中美洲和中国最早出现农业的社会。人类有了剩余粮食来养活这些专门从事记账写作的人,使他们的文字最早地发展起来。文字的传播也是按照大陆轴线的走向来传播的。

7.作者又考察了技术创新的出现年代和地理位置。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不是相反。环境又决定了创新的用途。

8.社会组织差异。作者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族群、部落、酋长管辖地、国家。其集权程度依次增加。集权则意味着效率。

9.总的来说,作者从粮食生产说起,到病菌、文字、发明、社会组织等的探讨来印证其地理位置决定论。

10.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写作上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0)

炮火与钢铁(1):站在间谍卫星的高度

作者 | 虚竹

环境决定论的对与错:论进化中的环境因素

(一)假如时光可以倒回,哪怕只倒回一点点,倒回到我接触《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之前,我肯定会和绝大多数朋友一样,对环境决定论嗤之以鼻:too young too ******!睿智如我们中国人,最善长辩证思维,怎么会认同如此片面主观的观点呢?!

但是看完此书之后,我已经被作者所深深影响。作者博采诸学科之长的丰富知识和朴实无华却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打动了我。虽然我仍然认为“环境决定论”这个词本身有很多问题,但我不再怀疑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无与伦比的影响。

(2) 环境决定论和地缘政治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古希腊以来,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不同于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的东方思想家),古代哲学家如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决定民族和社会特征的环境有自己的看法。近代孟德斯鸠、黑格尔、马克思等著名思想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例如,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和性格,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法律和政治制度。黑格尔把地理环境视为“历史的地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并非一派胡言。相反,自古以来人类就深受环境的影响。本书中提到了影响各大洲社会文明水平的四组环境差异:

可驯化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影响文明传播和迁徙速度的因素,如主轴、地理障碍等;影响文明在大陆间传播的因素,如隔立程度等;各大陆的面积和人口。由于这些环境差异,各大洲农业文明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程度不同。例如,欧亚大陆早已全面进入农业时代,但在近代被西方征服之前,澳大利亚仍然没有农业。

居于中间的美洲和非洲,则由于水平相对较低,也逃脱不了被征服或殖民的命运。正是由于农业文明的差异,落后的党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军事技术、政治组织和文化水平都没有很好的发展,使两种文明碰撞时,完全处于下风。

至于人类社会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则是众说纷纭。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告诉我们,"想观察历史的方向,重点在于要用哪种高度......

如果我们想从长远看总体趋势,空中高度会有不足,必须提高到与太空间谍卫星类似的高度。我们看到的不是几个是几,而是几千年的跨度。(p161)讨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必须站在“间谍卫星”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说是决定性的,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

总的来说,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自身能力的低下,环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很多时候往往是关键性的。由于环境是一个长期变量,现代人类历史进入加速发展轨道后,环境的变化相对不明显。

随着人类能力的增长,环境因素的影响正在减弱。但是环境因素是否已经不重要了呢?笔者认为下此结论尚且为时过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帝国”的形成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环境差异被消除。但在以资本主义(市场)为基本逻辑的现代社会,便利的反面是比较优势的马太效应——越强越弱。一点点微小的成本就可能造成全球资本对该地区的放弃,而地理环境因素在当代经济中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市场的成本。

从这个角度看,恐怕还境对人类的影响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3) 任何带有“决定论”色彩的理论都倾向于宿命论和片面论,因此往往成为其他理论的目标。与环境决定论相似,有文化决定论、基因决定论等。

但是,环境决定论本身是否是对手的标签攻击策略呢?先把你标签化,使你具备可攻击的狭隘性,然后再狠狠予以攻击。事实上,许多思想家或学者只是关注或强调环境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不应狭义地称之为“环境决定论”

本书作者也是这样,他的核心观点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前言p15),"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拥有发明才能的人。只是有些环境比其他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始物种和更有利的条件来使用发明”(p436)。当然,这种观点和讨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环境决定论,也很难完全摆脱被贴上标签的命运。

食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读了这本书后的另一个体会是:“人以食为天——古人不骗我!"

在人类的需求层次中,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在生存这个层次中,填饱肚子又是最基本的一个子层,是最最基础的需求。但是基础的含义往往不是人们所直观感受到的那么简单。

比如粮食,在满足人类填饱肚子之外,还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粮食生产技术的差异本身就是环境差异的直接结果。必须有合适的野生物种,供人们驯化出作物和家畜,人类社会才能从狩猎采集社会转变到农耕社会。然而,世界上至少有140多种大型食草类野生哺乳动物,最后只有14种被人类驯化成功。

野生植物方面,被驯化的比例就更少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地区发展出了粮食生产,而其他地区大多是从这些地区学***。但是一旦拥有了粮食生产能力,人类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使得数万年的狩猎采集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粮食生产带来定居生活,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形成规模更大的社会。粮食剩余导致食利阶层和专业人士的产生,从而发展出技术、行政组织、文字,甚至还有对流行病菌的抵抗力。或许,农耕时代的食物是单一而缺乏营养的,农耕时代的农民是更加辛苦终身而无所依傍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当代的一切文明,都是基于粮食这个人类与大自然的中介。

在近代工业革命和当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已经摆脱了生理性贫困,农业也被边缘化而逐渐脱离大多数人的视野。可能以后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真切地体会到食不果腹的滋味。但无论如何,填饱肚子仍旧是人类这种"动物"的头等大事。

而我们曾经的和未来的文明,都离不开粮食这一普普通通的物质。

3语言:人类社会的活化石

生在南方山区方言繁杂之地,又曾经阴差阳错地修过语言学的课程,因此对于我来说,语言学的相关知识都是既有趣又贴近实际的。而这本书中,戴蒙德教授关于语言学的精彩论述,又让我禁不住要击节赞赏。

戴蒙德教授自述从小受语言学影响,甚至在取得生理学博士之后还差点放弃科学而去做一个语言学家(前言p16)。正是这样的积累,使得他在写作本书时对语言学的成果手到擒来、运用自如。比如新几内亚语言占全球6000种语言的六分之一,比如中国的四大语族八大方言,比如南岛语系所包含的四个语族有三个在台湾,又比如非洲的五大语系。

资料如此丰富,纵横分析又鞭辟入里,让我对语言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分。

人类的语言是随着人类的繁衍和迁徙而同步扩散与演化的。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人类的语言。人类每个个体的语言,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这个差异的形成,则归于各种历史和环境因素的结果。但是人类总体的语言,又可以根据语音语法划为不同的语系语族语支,而这种划分的系谱,还有诸多可挖掘利用之处。比如本书中作者在分析语言的亲属关系时所指出的,语言的起源地会拥有更多更高阶的语支,这是因为语言的流变与时间密切相关。

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扩张如同走马灯一般,除了杀戮之外,原住民被驱赶流放到蛮荒之地,又造成了更边远地区的人口更替。这种现象的频繁往复,造成了人与土地的断裂。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每个人都不是纯正的原住民血统,语言则更是既受了外来语言的冲击,又在自身内部发生了变化。

但是语言的变化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经历越久远的年代,才能发生更大的变异。而相对晚近的变异,基本上只产生较低语阶的变化。

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推断出:南岛语系的起源在土著已经非常少的台湾,而不在占领了跨度达大半个地球的那些广阔岛屿上(虽然他们的语言占了南岛语系959种语言中的945种);而占非洲最广阔面积的班图语,起源于西部一小块地区。

基因与语言作为跟随人类足迹而占领全球的两大特征,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反向推演出历史的演变进程。对于语言学来说,词源统计分析就是这样一种方法。潘悟云教授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文明活的化石。

潘教授认为他所从事的对各种方言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那时听到还不曾有深刻的领会。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4历史研究的走向:论历史研究的科学化

历史是怎样的一门学科?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历史爱好者可能会津津乐道于历史的迷人之处,其他人文学科的爱好者估计会不置可否若即若离,科学迷则可能对于历史不屑一顾。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说法虽然是以讹传讹(胡适原话本是针对"实在"这一哲学概念而言的),但是却成为一个广泛流传而且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历史往往被众人当作一种谈资,而忘记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古训。这实在是国人的悲哀。

中国是有着一个优秀史学传统的国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

"太史公不畏权势秉公写史,虽身遭酷刑而不改其志,堪称万世师表。但是这种精神在后代史家就没落了:与太史公齐名的司马光,修史却只敢修到前朝;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实录》,后世被多次颠覆重修,反复如儿戏;清代统治者更是大肆篡改前朝史料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

或许是过早地认识到了文字的巨大魔力,中国历代统治者越来越重视作为"意识形态"的官方史学,于是正直的史家精神就沦落了,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低。

历史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这首先需要的是科学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价值中立,只做事实判断,而不作价值判断,正如本书作者一样。事实判断越多,历史的真相就越近。

而价值判断越多,历史就越来越朦胧。历史研究应该坚持中立的态度。

历史也可以成为一门科学。诚然,历史并不能像数学、物理之类的理工类学科一样,用类似于"e=mc?"这样简洁清晰的公式来描述道理,也不能在实验室进行试验。

但是,历史和科学一样,都在做着不断逼近真理的努力,方**上的差异并不足以构成根本性的差别。历史研究的是更复杂和更广阔的时空,这就注定了它不能用一些简易的方法,而必须寻找更为合适的模式,比如比较法和自然实验法。另外,当代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融合,为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正如作者在这本书中所尝试的,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行为生态学、遗传学、流行病学、语言学和考古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历史。正因为历史的博大,所以诸多学科都可以为我所用。也因为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精确化、大数据化的发展趋势,溢出效应明显,直接对历史等学科有所助益。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1)

《人类简史》自问世以来便一直是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的畅销书。该书作者YuvalHarari在前几章的观点,明显受到其师JaredDiamond的巨大影响——人类先是通过进化获得了更大的脑容量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之后某些人类又发展了农业,于是造成了之后的一切差异。

此外,师徒两人也都在作品中流露出了高度的人文关怀。不过,相比起《人类简史》的广博,《枪炮、病菌与钢铁》显得更为专业与深入。全书通过大量的实证例子,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作者先从不同地区之间可驯化的动植物的差异入手,证明欧洲的环境比其它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起农业,并接着运用其广博的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知识来说明这种农业上的优势是如何带来欧洲人在病菌、文字、技术、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的,并最终导致欧洲人对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征服。

作者在书中没有过多讨论历史哲学。但我想,他一定会赞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本书第二章,作者便详细分析了波利尼西亚各岛屿。这些群岛上的人都有着同样的祖先,但不同岛屿的地理环境却造成了他们此后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的地区(如查塔姆群岛),人们延续着原始的狩猎采集模式,社会结构较为平等。而在自然环境更为优越的地区(如新西兰北岛、汤加、夏威夷群岛),人们则从事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社会出现了分工和等级分化。正是每个社会的物质基础不同,导致了它们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差异。

人类学是一门较为冷门且枯燥的学科,然而,作者用其各领域的广博知识,让我深深地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类学的魅力。作者用科学、理性的态度,拨开意识形态与传统的迷雾,将人类社会整体作为一个对象进行解剖、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惊奇地了解到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是如何被构建的。例如,作者在第十四章中提到了人类社会的四个阶段:族群、部落、酋长管辖地与国家。并在分析为什么国家阶段大部分人会服从少数人的盗贼统治时,毫不留情地指出:盗贼统治者制造了意识形态与宗教来为其盗贼统治进行辩护,并让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其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启蒙运动带来的祛魅精神。而作者用人类学的科学方法,进一步为这种祛魅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我而言,这也是学习人类学的意义:不被各种人为制造的迷雾蒙蔽双眼,而是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去发现人类社会的本质。

本书在分析数以千计的人类社会,并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方面的成功,也重振了我对学习历史的信心。如作者所言:作文历史并不“就是一个又一个讨厌的事实”,相反,世上的确存在着适用于历史的广泛模式,而寻找对这些模式的解释不但令人陶醉,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作者的代表作,本书在学术水平上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然而,真正给予这本书灵魂的,我想是作者无时无刻不流露出的深深的人文关怀。身为一名全世界最强大国家的精英白人,作者却毫无其他人那样惯有的傲慢,反而与被欧洲人视为“落后、野蛮”的新几内亚土著居民共事数年并成为好朋友,并用这么一本伟大的著作,对种族主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反驳。即使距离本书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数十年,本书蕴含的精神却依然闪耀着,推动着平等观念的传播与平权运动的发展。就这点来看,Jared Diamond,绝对是一名值得尊敬的杰出学者。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2)

光看书名的话大家可能并不清楚这本书是关于什么内容,实际上书名和内容也没有多少关联。

很多人应该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领先地位,但为什么从近代开始被欧洲文明所超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有给出他自己的一家之言,中国统一的政治制度或许是一大重要原因,皇帝可以支持郑和七下西洋,也可以一声令下闭关锁国,统一的政治制度有着许多优点,但不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反观欧洲一直是许多个分裂国家的状态,哥伦布、麦哲伦都是先被葡萄牙皇室拒绝后,转而投向西班牙皇室从而得到了远洋航行的资助,从而开创了大航海时代,促进了世界贸易的繁荣,带动了资本主义和技术革命的产生。不过这个占全书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全书从主要更广泛的空间和更久远的时间角度,说明了一个观点:不同社会文明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地理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各大陆的地理特点影响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轨迹。

书中从好几个方面来对这个观点进行详细论证,我只列举两个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方面:

第一个是各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野生动植物品种方面的差异,欧亚大陆可驯化的物种最为丰富。可驯化的植物具体指的是粮食作物,粮食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得人类从狩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可以形成众多的人口,并且能积累剩余粮食用以养活不从事粮食生产的专门人才,从而进一步发展出技术和政治上的优势。可驯化的动物具体指的是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牛、羊、马,从这些家畜身上发展出许多感染人类的流行病病菌,而这些病菌在欧洲殖民新大陆时发挥了重大影响,绝大多数的原住民都是死于这些殖民者所带去的流行病。

第二个就是影响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地理因素,不同大陆的差异很大。在欧亚大陆速度最快,这是由于它的东西向的形状,导致作物和牲畜在同一纬度的气候下可以很容易传播,同时欧亚大陆也没有太大的地理障碍,战争、贸易等活动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技术可以迅速交流。而传播的速度在非洲就比较缓慢了,而在美洲就尤其缓慢,这是由于这两个大陆的南北向的主轴线和地理与生态障碍所造成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3)

开放、吸收、复制、超越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

小时读史,只知史就是史,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一度认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教科书上教条式的论断已经非常明了,也没有其他更加新颖的解释了,然而,

近来偶尔翻阅《枪炮、病菌与钢铁》,幡然醒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理解,文明的进程有其必然性。以下是我的一些见解,缺点,请改正。

思考一: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厚厚的一本世界近代史,是一部欧洲的殖民史,也是一部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侵略史,曾今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国,进入近代后为何落后和被侵略,为什么会被起步更晚的欧洲赶上并超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历史上的中国,曾今长期领先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尤其是明清以前,铸铁、罗盘、火药、纸、印刷术,都远远领先于西方,有资料显示,即使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若干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仍然高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然而,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拉开中西差距,并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建立的西方文明将古老的农业文明摧古拉朽。诚然,工业革命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不妨将思考的角度拉长,借助《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分析,近代中国落后不是历史的偶然。

首先,中国共产党高度统一的**集权制约了国家的创新能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特点之一就是**高度集权,**集权利弊参半,一方面**集权的建立,有利于抵御外族的侵略,有利于政令的行使和经济在统一的政策下稳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集权将权利集中在极少数的统治者的手中,封建君主一人**,这就会造成政令上的“一言堂”,君主如果举措不当,将抑制一个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创造力。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宋元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明朝中叶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举措不当,重农抑商的政策直接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也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其次,封闭的文化交流阻碍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阅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后不难发现,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明清以前,中国总体上领先于世界这就不论,明清以后,中国慢慢落后于西方,从文化交流层面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从统治者因素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的发展,直接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从自然地理因素来看,中国与欧洲之间间隔了长长的草原和沙漠,纵观整个中国发展史,只有蒙古帝国打通了与欧洲连接的通道,但这仅是昙花一现,在其余的漫长时间里,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孤立于世界的,尤其是缺乏与欧洲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封闭的自然环境,长期的锁国政策是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欧洲的主要原因,这也就不难理解近代中国落后于欧洲的历史必然性了。作为后来者,我们有必要反省自己,警醒自己,为未来做向导。

思考二:企业发展之路?

吸收、复制和借鉴优秀经验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迅速成长和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拿来主义”并不可耻,邓小平也说过:“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董事长在多种场合说过,“境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视野,视野决定事业”,董事长讲的视野,我个人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即开阔的眼界、开放的心态和开明的政策。开阔的视野让我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开放的心态让我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而开明的政策则打通了企业自上而下的通道,使下情得以上达,基层员工的心声、一线的经验快速上达企业高层,优秀经验相互复制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谈到日本,中国人普遍感到愤慨,但日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引进西方的近代工业,学习西方文化并发展现代教育,迅速扭转落后局面,并在1895年、1904年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相继击败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战后,日本经济受到严重摧残,但是却在战后数十年年迅速崛起,其原因除了美国的经济扶持外,一个重要方面日本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不断吸收、复制欧美先进技术,消化后转化为生产力。有力的证据说明了日本的两次崛起:

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谦虚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没有毅力和毅力去勇敢地追求。

国家如此,企业同样如此。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人要实现我们的“**梦”,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只要是有利的经验都可为我借鉴,只要是先进的技术都可为复制。唯有如此,**这辆“巨舰”才能不断超越,才能驶的更快,行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