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14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育人三部曲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1

找回教师的“爱”

暑假里,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一书。书中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其中的许多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育人三部曲》一书由三部代表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构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介绍的是小学阶段儿童的学习生活;《公民的诞生》主要介绍中学阶段少年的教育问题;《给儿子的信》涉及人在大学阶段青年的培养问题。这三部作品都是优秀的教育专著。

同时,它们之间有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完整的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来解决儿童的发展、培养与教育、教学与教养等诸多问题。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及其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者的品格。

鉴于我的实际工作情况,我重点阅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个部分。书中所描述的“蓝天下的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展开着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树立精神、提高情感—审美修养、参与劳动和启发思想的复杂过程。乍一看,这所学校似乎与别的学校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是一所“快乐学校”。

这个学校的名字可以显示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很高兴在这个学校学习和成长。为什么这所学校会成为“快乐学校”呢?我想这一切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爱”。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充满执着的爱,对孩子充满真诚的爱。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爱的教育:教孩子有爱,懂得爱别人。

书中有这样的一群孩子:“31人中11个孩子没有父亲,两个父母双亡”、“个别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父亲与母亲之间缺乏友爱气氛,缺乏相互间的尊重”。有些父母做了很多坏事,他们充满孤独和恐惧。没有父亲,没有对胆小的托利亚的爱;有被母亲盲目的溺爱的尤拉;有对周围环境和人都充满了强烈戒心的斯拉瓦……几乎这31名孩子中的每一个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我想如果我把这个班给我,我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放弃,恐怕没有办法教育这些孩子。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想到的“就是为那些未曾享有过家庭的天伦之乐的孩子们恢复童年”。因为如果未能使小孩子恢复对善意和公正的信任,他就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获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体验和个人尊严的感受。

这样的孩子到少年时期就会变得心狠易怒,对于他,生活中就没有了任何神圣和崇高的东西,教师的话语也深入不到他的心底。这些话蕴含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深切而真诚的爱。他想尽办法让这些孩子们在学校中不丢失幼儿之乐,同时还不断的享受到心得欢乐,让这些孩子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枯燥的教学,每一天都让这些孩子的智慧、情感和意志得到充实。

反思我自己的教育观,总是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只是一个工作、一个任务,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缺乏对于孩子的真挚的爱。对于班上一些学习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我没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真诚地关心孩子们。而“爱”却是整个教育中最重要的地方。

如果一个老师失去了对学生的爱,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他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不会有爱教孩子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使有知识和能力,也未必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回首自己从事教师职业十几年来的里程,发现了自己的懈怠。刚刚从事教育工作之初,我也是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当时,由于路途遥远,我住在学校里,各方面条件都很差。

即使这样,我还是经常去我孩子的家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他们总是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们可以告诉我他们所有的烦恼,和我分享他们的快乐。

十几年过去了,我的教学技能要比当初强上无数倍,对于课堂的把握更是信手拈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于学生的爱却远远比不上当初。作为一名教师,这样的变化是可悲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一名教师都不应该丢失“爱”这个最核心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如同一股清泉,涤荡去我们心间的尘埃,让我们找回丢失的教师之“爱”,让我们带着爱去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2

初读《育人三部曲》是在今年的五月,也许因为时间的仓促,工作的繁忙,只是粗粗浏览了一番,并没去仔细领悟其中的精髓。暑假里,再次捧起这本书来读,一气呵成,读到最后一页,静静回眸,感觉在书籍的游离之间,心缓缓轻盈起来,灵动起来。只知道,一页一页读着大师的笔迹,已不再象初次那样一捧起书来眼皮子就直打架,而慢慢沉醉在大师用心血聚成的哲理文字中,乐不思蜀,不知归路。不敢说,自己已站在何种高度,这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给了我太多的惊奇和赞叹,给了我太多的敬仰与感动。我懊悔直到现在,直到工作了十四年后的今天,才依傍在大师的腿上,静静的赏读。但我也庆幸,十四年后的现在,我能有幸走进教育书籍的的海洋,徜徉在大师的教育精髓中,充盈自己日渐枯竭的大脑。与那些当了一辈子老师,连他的作品都没看过一眼、甚至连大师的名字都无从听说的同行来说,我又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书中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成为一曲曲教育乐章,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在书中说:“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孩子。”大师的爱崇高伟大,大师的爱睿智温馨,大师的爱是整个心灵的付出,大师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他从18岁开始担任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曾经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在他短短的5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这本书里的第一部书名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和你我一 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家,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对孩子深深的爱,使他攀登上了事业的颠峰。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爱孩子。从书中我感悟到大师对孩子的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师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大师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使我情不自禁在心底自问:当你一遍指责孩子愚蠢无知时,当你一次次板着脸庞呵斥孩子的无意“冒犯”时,当你一回回压着孩子死做作业时,当你对孩子的懵懂吹胡子瞪眼睛时……你是否想到过孩子那柔弱的心灵,并细心的呵护、培育它们?你是否想过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次次的自问,换来的'总是一次次的内疚。是大师的一番番话荡涤了我的心灵,是我顿悟过来:尊重是一缕明亮的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巩固孩子树立的自信,有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末尾深情的说道:“……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灵都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疲倦的时候。而当他精疲力竭时,孩子啊,我就尽快到你们的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大师是执着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炽热地热爱着教育事业;大师是痴情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深情地热爱他的每一个学生;大师更是幸福和快乐的,因为他能被学生一辈子如此牵挂、眷恋与信任。我立志要以大师为榜样,努力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幸福并快乐的好教师。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3

教育需要用心去爱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育人三部曲》,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说来惭愧,说是拜读,其实只是浏览了一番。这本书不仅厚积薄发,而且内容极其丰富,囊括了从学生入学到成为合格公民的所有成长路径。

由于篇幅有限,我还是仅仅对这本著作中涉及的小学儿童阶段的学生生活方面,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苏大师的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这里面的爱包括苏大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怎么做才是爱孩子呢?

首先,我认为爱一个孩子就是理解每一种行为,容忍他犯下的每一个错误。这一点,我认为对我们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每个学生一开始都是一张白纸,我们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未来的回答。

爱学生就是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欣赏他们。尤其是当孩子犯错时,他们迫切需要得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粗鲁的批评和惩罚。当学生似乎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不是圣人,谁也做不到什么坏事,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点来欣赏那些落后或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而达到教育每个孩子的目的。苏老师的这一思想可以在我们的师范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就拿我们班来说,我们班有38个孩子,每一个人都像猴一样的聪明活泼、可爱调皮,所以我把他们称为“猴儿们”。“猴儿们”给我带来了许多欢笑、许多的快乐,同时也制造了许多的麻烦,使我哭笑不得。尤其是几个男生,总是喜欢在活动室里蹦蹦跳跳,你追着我跑,很活泼。

小沃是我们班最活跃的男孩,但他也很聪明。有一次,他没有坐在位子上,在教室里乱跑,我就特意拿掉了他的椅子藏好,并请他走到前面来,跟他说:“小沃你没有坐在椅子上,所以小椅子生气了,离开你躲起来了,现在老师给你一次机会,我请你仔细观察小朋友,哪个小朋友离开了位子或没坐好被我点到名字了,你就可以坐到他的位子上,好吗?

”小沃大声地说了声好,就仔细地看着小朋友,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朋友小屁股刚离开座位,小沃就连忙跑过去坐到了他的位子上,还表现出了很神气的表情。离开座位的孩子们不得不走到前面去观察其他孩子。这时,我发现小窝可以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他怕我叫他的名字。

所以我明确地说,当孩子犯错时,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批评和惩罚。

小何同学也是一个好动的小朋友,他总是自由自在的,老是坐不住。上课的时候他也总在做别的事情,在进行不断地提醒之后,现在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由此看来,在教育孩子上是需要爱以及爱的坚持的。

我们班还有一个小姚同学,他是一个高个子,内向的小男孩。虽然很内向,但他想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每次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让我哭笑不得。特别是每次吃中餐的时候,他总是吃得桌上、地上都是,有时还用手去抓饭菜,弄得满手黏黏的。

我只说了声你怎么吃得这么脏呀?还没批评,他就哭了起来,我那时还真拿他没办法。但我知道他很喜欢当榜样,于是对他说:

“小姚你长得高高的,是我班的大哥哥了,大哥哥要起到榜样作用,要把饭吃得快而且干净,你愿意做其他小朋友的榜样吗?”他立马就不哭了,说:“我要做小朋友学习的榜样”“那么你就要做出榜样的样子,把饭吃得干净又快,好吗?

”他大声地说了声“好”。从此,小姚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不仅比以前快了,而且更干净了。所以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尽量的爱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不同特点,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引导他们,通过爱帮助他们改掉自身存在的缺点。

我们班的孩子虽然调皮活泼,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坚持教育,就能把他们教育好,使他们有良好的日常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自尊,用表扬代替批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课堂上,哪个孩子坐得端正,哪个孩子举手姿势标准,哪个孩子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哪个孩子字写得漂亮,哪个小组卫生打扫得好,哪个孩子帮助了别人,我都会毫不吝啬地在班级中用语言加以表扬,为其他孩子树立榜样,希望自己不经意的称赞,给孩子带去每一天五彩的校园生活。

最后,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不由得回忆起实习时发生的事情:

刚开始实习时,我盲目追随了那些“立规矩,收骨头”之类陈旧的教育理念。虽然效果很好,立竿见影,但我也很自豪我的课堂秩序井然,但后来我发现孩子们都会怕我,甚至下课候看到就跑了,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后来和一些受人尊敬的老教师交谈后,我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我学着主动的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怀着童心主动和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总是记得和他们一起学习和玩游戏。最后,我们都成了好朋友,和他们建立了深后的感情。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

在现在的课堂上,我试着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爱我。现在一下课,他们就缠着我向东西方问好,在正常的交流过程中分享快乐和悲伤。

总之,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作为教师,要用爱感染每一个学生,用爱打开孩子情感世界的第一扇窗,让孩子在被爱中学会爱,让爱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发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会尽力去爱我教的所有孩子,让这种爱在我教的学生身上延续下去。我认为这是爱的价值,这是爱的奉献,爱的教育!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4

开学初,学校下发了本学期的必读书本《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某个周末的早晨,闲来无事,我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开始翻阅,一页,两页……第30页,60页……作者的文笔犹如魔法中的魔杖一般将我深深吸引。终于明白,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 和老师……

对比我们现在的校园和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是那么的狭隘;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许多老师追随着“立规矩,收骨头”的陈旧教育理念,对学生严加管教,使学生们害怕,课余时间看到老师甚至会逃跑,等等。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初认识他的书是《给老师的100条建议》,给新老师多好的启发建议,受益匪浅,教学过程中处处有用,使我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添了翅膀,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 我通过阅读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他不但给老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给家长指了一条教育的明路。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我对“教书育人”又有了新的理解。他的所谓“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

全书语言生动,精湛的教育思想通过丰富的事例层层展开,使本书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点。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身,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更好的成长。

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家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人学”,这首先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我可以这样大胆说,他的学生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而爱母亲又应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以及在宅旁种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作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亲爱祖国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6

夏益虹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一遗产精华,发现这本书中的内容颇为丰富,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撰写: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讲述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讲述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讲述的是大学青年阶段成才修养。从书中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源自于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真爱,书中的“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语言无一不都渗透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也透露着他密切融入孩子细心做研究的精神,阅读此书也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收获。

收获一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与孩子亲密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描写师生关系时有其经典的话语,他认为: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真正的学校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爱好把施教者和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的情感、思想、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

教师的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更多情况下则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后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呀,想想在自己的教育中有时自己的确如同无能的指挥官,对孩子的种种行为感到束手无策,而这便是因为自己与孩子缺乏沟通、没有心与精神上的交流,与孩子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互不渗透所造成的。

收获二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勇于持续实践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办学过程中勇于实践自己的理想。为了更好地开办快乐学校,他提前一年招收学生,开办预备班,他叫得出所有孩子的名字,了解所有孩子的家庭,连续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并不断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青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表现,他能够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先后为3700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等等,这种不断持续实践的精神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第三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来对教育的迷恋。虽然他也曾遇到过困难和坎坷,但他却从未动摇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虽然这三句简短的话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但自己到底做到了多少呢?想想现在的自己面对工作挑战性的增强,任务的加重,因此常常会在力不从心之时心中不免有些抱怨,抱怨孩子的不听话、抱怨家长的不支持理解……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热忱相比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品读此书,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老师,更要学习、传承、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学习他坚定恪守实践的教育信念,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所做的一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专注、认真、扎实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细心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小细处,努力成为适合时代发展的好老师。

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摘录的一些句子。我想和你分享:

1、教育——这首先是入学。如果不了解孩子和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和倾向就不是教育。

2。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即对孩子的深切爱,是父母亲昵、温暖、智慧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3、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

四。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和祖父母等等。

5个。你应该知道,没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仁慈和发自内心的温暖,就没有心灵的美。

6、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7号。只有那些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1467.cOcn

8个。善于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微妙的品质。

9号。我们不仅要让每个孩子感到快乐,还要创造快乐,为集体生活贡献一点力量。

10、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弄不好。

11号。孩子的心里有一根自己的线,发出自己的声音。

12、不要让知识成堆地向孩子压来,不要企图在课堂上把您关于学习对象所知道的一切都讲出来。成堆地知识有可能把求知欲和好学精神全部埋葬。要善于从周围世界中只向孩子揭示某一种东西,但要做的使生活中的这一部分能在孩子面前显示出它全部绚丽色彩,你总要留有未尽之意,使孩子总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顾他已经知道了的东西。

13岁。不要引导孩子避开人类生活的阴暗面,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生活不是充满欢乐,也是悲伤。要让孩子的心里也有他人的忧愁。

14、每个人能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从而理解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不可以做的以及什么是必须做的,也就是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心。

15岁。慢慢来得人往往有很强的洞察力、注意力和观察力。

16、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学生失掉欢乐的精神生活。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夏益虹在打开阅览学校推荐的暑期阅读书目中,随着眼光的逐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一书名映入眼帘,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种多么美妙、惬意的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一定是快乐的,同时我心中的好奇、疑问也从心底升起:怎样做才能让教育自由呼吸呢?有什么奥妙呢?

于是便选择了此书进行阅读,当我看了这本书后,让人顿觉耳目一新,书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有的是李希贵老师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展示的一个个自己亲身实践、经历过的小故事,从而展现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书中的故事李老师很近,我们走在教育的第一线。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教师的幸福成长等,李老师总是在学习、思考、创新。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他的不懈追求。阅读此书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知识的渊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还给我带来了享受与震撼,而更多的则是带给了我启迪与思考。

一、“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一再强调这句简短的话,而当我读到这一句话时,不禁感慨这句话是多么朴实、简单、精辟,寥寥几语便把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解释的淋漓尽致。

看似很容易理解的字眼但要真正得以实践,我想如果没有真正的那份热爱教育和孩子的真心去努力是很难能够做到的。李老师讲述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能体现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如“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 “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又如“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多么深邃的思想、又是多么真实的工作作风。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对孩子多一些宽容,会给他们更多的希望,保护他们的自尊,保护他们的自信,保护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取得一半的效果。

二、“让教育从细节入手”。在“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中,李老师引用了斯宾塞的话:“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回忆自己的教学管理,发觉自己是用更多的规矩在约束着孩子,为了孩子的安全内心里希望孩子温顺的像小猫。而“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令我更清晰的认识到:管理孩子不是为了约束孩子、管制孩子,而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把良好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成为品质和素养。

三、“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不能停止学习。”书中从头至尾都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到教育家一路走来,跟他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他书籍中,挖掘出教育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教学、教育和管理实践中。

李老师一路走来,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在生活中,教师是一个长期而新的职业。如果我们不学习,老师就跟不上不同批次孩子的节奏,因为每一批孩子都是新课程的开始,教育永远不会结束,今天的结束就是明天的新开始。想起这样一句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这里的生活水不仅包含知识,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思想、行为等更为广泛的方面。

四、“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书中一句“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让我感触颇深。是的,如果我们每天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难道一切都不会变得简单吗?

作为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都琐碎、简单,每天清晨来到幼儿园跟孩子打招呼、带领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开展教学活动、组织游戏,还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吃、喝、睡,很有作息规律,都是带着孩子吃喝玩乐,想想真的很简单,但如果要带着孩子有质量的吃好、喝好、玩好、乐好却绝非易事。我想这就是书中“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带给我的阐释吧,就像李老师所言: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希望我以后的教育路上也能真正“自由呼吸”。

因为书中的经典词汇很有启发性,所以选了其中一些作为摘录:

[, ]

[, ]

[, ]

[, ]

[, ]

[, ]

[, ]

[, ]

[, ]

[,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 ]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12岁。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时,这仍然是他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开始,也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有意识地打开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13、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夏益虹《放牛班的春天》,一看影片名称以为是有关一群在绿草地上放牛的孩子们的故事,观看后才方知是一部有关素有“池塘之底”之称的寄宿着孤儿、单亲家庭孩子、有着不良言行等问题儿童学校中的故事,这些孩子在多数人眼中是无可救药的,因此在“池底”执行的是“行动回应”的充满暴力的策略,在这一策略的执行之下孩子们虽然表面服从但背地里却是充满着仇恨与报复,直至马修老师的到来用他那与“池底”完全不同的实施策略感染、影响孩子向积极方向发展并赢得孩子们的尊重与认可的故事。观看之时不免心潮澎湃:有为校长的粗暴而感到愤怒、凡事只为名利得失而感到羞耻;为孩子们开始的处境感到同情与担忧;为墨桑的善良、耐心、热情感到感激;为校长对马修老师的言行不理解而感到痛心;为孩子们的转变而感到欣喜也为孩子们最终认可马修老师而感到欣慰;而马修老师在“池底”所表现出的充满希望的爱心、良苦用心则更是深深打动着我。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7

近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我收到学生们的快乐报告或看到他们的进步,我都有一种收获丰硕的喜悦。个性是在课堂上,我经常和学生做同样的事情,甚至带头为学生树立榜样。

他们都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也缩短了我和教室里同学们的距离。虽然我老了,但我仍然对我的工作充满热情。我尝到了教书育人的甜头。我在生活中得到了充实和满足。我想,我会让这种幸福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我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完美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个性是在学***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

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朗诵一首诗。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学***氛也极为浓厚。或许,这反映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中,老师可以和他们坐在同一个水平上,他们的心理会得到平衡。这样的老师最受学生尊敬。

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8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人学”,这首先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我可以这样大胆说,他的学生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而爱母亲又应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以及在宅旁种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作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亲爱祖国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