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15

蛙读后感。

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蛙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蛙读后感【篇1】

山东高密蛙繁殖能力很强,春末夏初卵被沟渠密布。但是青蛙终究没有危害当地

作物。不仅是受到天敌的制衡,更主要的是蛙是高密人的口福宝物。由此,人类的干预有效地控制了蛙

的数量,进而维护了当地的作物。再有蛙与娃同音,娃是人类生育的产物,于是和中国人口的高增长问

题一结合,计划生育政策自然而然明正言顺了。也可见莫言先生以《蛙》作为小说书名来描述中国计划

生育政策问题并不是信手拈来的。

小说中莫言先生详述了姑姑作为第一代妇产科医生一生奋斗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一线的事业上,清

它清楚地表达了阿姨政策从作为阶级敌人的鲁莽严格执行到半悔半赎的严变过程。

莫言先生以《蛙》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不认为作者的文学功力和贡献仅在于《蛙》,因为我发现

《蛙》是有一些问题的。

既然《蛙》是讲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那必然要讲问题中的冲突关键。书中作者过多地讲述了姑姑在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中的六亲不认。这项政策虽然得到了有效执行,但却得罪了许多人,包括他们自己的亲属。随着

姑姑年龄增长和对世事阅历的加深,对毕生的事业——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逐渐产生了半悔半赎的心态。

作者表达的是姑姑从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人的忏悔和对新生命的尊重中才形成了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我

觉得还不够。

首先,问题的冲突面还要扩大。中国的计划生育应该福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多生儿子,多祝福,男子汉传女

尊女卑思想产生更强烈火的碰撞,但作者没有写是很遗憾的。

其次,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到底该不该颁布、到底有效没效,作者也没有说清楚。

《蛙》得奖并不代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对的。先从生物学角度讲人为干涉生物种群的生殖繁衍

这是不合理的,不可能成功的。这是对生物链的人为扭曲。再说中国人口到底真的过多了吗?对此先避而

不谈,那么就算中国的人口真的多了就一定会变得国破家亡吗?美国战后的婴儿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口

的快速大量增长,结果却是国强民富。即使中国人口众多,人口作为劳动力的产出也能救国救民。虽然

没有钱培养高端技术人才,但阿信和日本一样,可以建设更多,养家糊口,繁荣安邦。况且脚趾甲片大

小日本的人口是高度密集的,因为它可以向全世界释放人口!

我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政府负面的消极的作为。当初的政府政权新成立,立脚未稳,对内严防

对外封闭,是促成这一政策产生的唯一原因。

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姑姑

的心态的转变应该有更多的内因和外因来推动。莫言先生应该讲得再多一点,再大胆一点。

蛙读后感【篇2】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本名叫《百万英镑》的书。我看的是其中一个章节,那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卡县名蛙。

在法国,有一个名叫斯迈利的人。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别人打赌。甚至连电线杆上停着两只小鸟,他都会跟你赌,看看啊只小鸟会先飞走。他家里养了许多的小动物,他经常用它们来进行赌注。

有一回,他抓住了一只青蛙。并决定,要教育它。果真,他三个月内,什么都没做。就在自己家的后院,教育那只青蛙。不久之后,那只青蛙就学会了,在空中进行360度的旋转。还学会在跳起来的时候捉住苍蝇。那个人就开始拿着那只青蛙去赌博。他找了一个人,想那个人介绍自己的青蛙。说他的青蛙是卡县最棒的青蛙。那个人不相信。斯迈利就用他的青蛙,跟他赌博。可是那个人没有青蛙。司马烈就让他拿着自己的青蛙,去帮那个人捉一只青蛙。那个人趁他走的时候,就把打鹌鹑的铁砂往青蛙嘴里灌。等斯迈利回来的时候,把那只青蛙递给他。他们两个同学碰了一下青蛙的背。新补来的青蛙跳了出去,而那只被称为卡县名蛙的青蛙,却在原地一动不动。那个人二话不说,拿着钱就走了。斯迈利拿起他的青蛙。他意想不到的是,那只青蛙十分重。他把青蛙倒过来,青蛙竟然吐出了约两捧铁砂。那个人十分生气,转头一看,那个人已经走远了。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这个人因为赌博,就是自己吃了亏。我们一定不要养成这种坏习惯。不过,他那坚强的毅力,使人称赞。

看书可真有趣啊,我爱看书。

蛙读后感【篇3】

最近有幸拜读了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力作《蛙》一书,本书采用了给彬谷义人先生写信方式,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医生—姑姑,从一个医术高明,受人敬重的“送子娘娘”,到带头执行计划生育将无数婴儿扼杀后,被人唾骂的传奇一生,通过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通过姑姑的内心挣扎,反映出时代变革的尴尬与矛盾,也充满着对人性的关怀和敬意。

阿姨的生活就是和洋娃娃打交道的生活。我想这就是莫言给《青蛙》取名的原因之一。早年的她,对生命充满着无限的敬畏,她背着药箱,挽着裤脚,骑着自行车在村庄里急驰,勇往直前,没有怨念,不分阶级,接生的第一个孩子不是革命的后代,是一个地主的“狗崽子”,但她为了普及新学来的接生办法,为了对村里的“老婆子”的害人接生办法革命,为了更多女人的顺利生育,她没有想这么多。

姑姑正直可爱,意气风发,十七岁的她,看着老婆子在孕妇身上用力挤压,她一把把老婆子扯到墙角,说,给老娘滚!才17岁的女孩,多么勇敢,多么直率。姑姑一生接生一万多名婴儿,无一失手,辉煌的战线,她被人誉为活菩萨,誉为送子娘娘,直到晚年,回忆起那个**年代,姑姑仍然心驰神往,无限感伤。

后来,姑姑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坚持执行计划生育国策,计划内生育的婴儿,她风雨无阻的为其接生,计划外的婴儿,她无情的扼杀在摇篮里,强行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陈鼻的妻子王胆等去作**而遭到无情的唾骂,鼓励男人去做结扎而受到粗俗的戏谑。姑姑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对**、结扎等违反自然的行为是反对的,从为人接生,到扼杀婴儿,她内心受到的熬煎,比一般人多太多,直到后来,姑姑一听到类似于婴儿哭声的蛙声,就毛骨悚然,姑姑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但坚持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

像姑姑自己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芬芳,一半是腥臭。

我时常在想,姑姑从早年的辉煌到晚年的悲剧,到底是被什么毒害,姑姑到底有没有错。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长远来看对国家无庸置疑是有利的,中国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控制人口是好事,如此正确的初衷,却导致了以姑姑为代表的一批人的悲剧,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恶果,还是“计划生育”方针本身的制订缺陷,还是源于姑姑过于执着的本性,我不敢发表浅陋的意见,但姑姑显然成为了那个时代改革中,各方利益冲突的牺牲品…

蛙读后感【篇4】

莫言20xx年就获得诺贝尔奖了,我到现在才读这本书。。。而且这部作品在20xx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没读,大概前几年都在三体和东野圭吾。

百度莫言,得奖作品一长串。当中提到了20xx年《檀香刑》落选当年的茅盾文学奖。那一届的作品我一部也没看过,有的甚至没听过,无从谈起。但《檀香刑》无疑是我大学时代最认真读过的作品。

你可能看过很多书,过后一阵子常常想不起来书里的内容,我就是这样。对于《檀香刑》,我现在都能清晰回忆起当时读着的毛骨悚然之感,虽然不可能记得全部,但画面感依旧,一部作品能让人产生生动的画面感,作者的技艺一定很高超了。

什么是檀香刑呢?就是把一根檀香粗木,从受刑者的肛门内钉入,每天敲进一点,直至头脑,直至死亡,要长达几个月好像,期间给受刑者灌入各种高营养,保他不死。。。简直比凌迟更惨烈。。。不敢再想象。。。这部作品就说了这么一个故事。至于其他,不剧透了,我也不记得了,各位自己找来读读吧。

为什么要说《檀香刑》,因为从那以后,莫言在我心里就是\好的\作家。用好,是因为我想不出更好的表达了,是不是史诗级,还要留待历史考证,我说了也不算。。。哈哈哈

继续为什么要说《檀香刑》,因为这部作品中,就大气磅礴地呈现出了莫言的现代魔幻主义写作手法。简单地说,就是作品基于现实描述现实,但又不完全是现实,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一种有魔幻色彩的创作来抨击现实。总有意见认为,中国没有魔幻现实主义。那他们应该读一读莫言,一切了解,才有判断。

百度中说,20xx年《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种大呼隆的表述,不错。这个故事写的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怎么写?通过姑姑这样一个拼命执行计划生育工作的人的一生的事业与追求,来展现一个时代。所以首先,又回到那句话,一部好的作品常常常体现一个时代,通过人和事的组成,通过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造型、事情的构析,来还原一个时代,来创造一个时代。

作品用了写信这样一种写作模式,在每一封“信”中,都详细描述了回忆起来的曾经的那些人事。读到一半时,我说这本书是“写了一个关于痛定思痛的故事”,一个巨大的嘲讽和批判的故事,但回过头来想想,正像作者书中说的,只有最彻底、最深刻、最痛楚地揭露,也许才是解脱。

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自我嘲讽与揭露,为唤醒国民的认知。在《蛙》中,感觉有点类似。莫言给你一种感到了无比痛楚、心脏抽紧,想要放声大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来的压抑与紧迫,那种感觉就像是被“鬼压床”,多么想要崩裂厮喊!历史不能被忘却,所以优秀的作家,在创作中纪录时代。

作品中,没有一个人物是喜剧的,全部全部都充满悲情。比如万小跑,比如姑姑,比如其他所有人物,但是呢,莫言笔下的这些人物,全部都让你恨不起来,因为你能感受到他们所处时代、他们的生活给他们造成的万般无奈与别无他选。所以,悲剧的色彩最终在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

读到后半部时,越来越对于书中的有些话超级认同。

——比如万小跑的老婆拿了他的精子,背着他让代孕怀上他的儿子时。“我无法对组织交代。你太把自己当成个人物了吧?李手讥道,老兄,组织没那么多闲心管你这事,你以为你是谁?不就是写过几部没人看的破话剧吗?你以为你是皇亲国戚?生了儿子就要举国同庆?”这社会上,就是有人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包括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心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他笑了,这就是文明社会啊!文明社会的人,个个都是话剧演员、电影演员、电视剧演员、戏曲演员、相声演员、小品演员,人人都在演戏,社会不就是一个大舞台吗?”文明社会里的人,说话都是一副话剧腔,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在扮演,扮演自己,扮演自己想要呈现的自己。所以人生如戏,所以全靠演技。

只是写写感想,不是学写文学评论。总之非常建议大家读一读莫言,不仅仅是《蛙》。

蛙读后感【篇5】

今天中午,怀着一份好奇的求知欲读高三时未能读完的《蛙》,读毕,内心震撼,小说中的一一幕幕情节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莫言下笔可谓是竭尽血腥残忍之能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变态与血腥,擅长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故事的渲染,直教人触目惊心。

在中国的传统乡间文化中,蛙一直是代表着生殖繁衍的标志,依据文中姑姑所言,揭示了莫言所要暗示的标题:蛙。蛙与娃不仅音同,而且呱呱坠地的婴儿与青蛙的声音相同。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莫言将背景锁定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采用一种第三者的视角去叙述那些惊心动魄且催人泪下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姑姑,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的人生历程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其男朋友王小倜逃到台湾而惹上一身骂名;一面行医一面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她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女人带环,甚至是将身怀六七个月的女人逼上绝路。直至步入中年时她与捏泥娃娃的郝大手结婚,也表示了她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深深忏悔。

在情节描写方面,莫言是十分成功的,他用一种残酷无比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描写王仁美以及王胆的悲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以王仁美和王胆为代表的传宗接代传统思想与国家所制定的计划生育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描写姑姑所应付那些违政策者的人所使出的一些行为,在对自己侄媳妇王仁美以及王胆的行为上,为了让他们现形而不择手段,且不说顾及亲人之间的感情,就连邻里关系也破坏,在那一幕幕的追赶中,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不禁让人毛骨悚然,透心凉的人情味遭到政治压迫下被伤得体无完肤。所以莫言的文学作品多少让我觉得少了温情,似乎将他的写作情感用魔鬼般的疯癫来展示。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莫言塑造的姑姑这个矛盾人物在前后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铁面无私、果断利索地一律将违反政策的人赶尽杀绝,与她后来老年时深深忏悔的形象截然不同,潜移默化中,莫言阐释的人性也浮出水面。小说除了姑姑外,还塑造了许多很成功的人物,如小狮子曾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但是最后饱受无子之苦的煎熬,在内外压力的形势下,她选择做了违抗者。还有,我最为喜欢的是我的前期王仁美,虽然她是悲剧收场,但是她是小说中做人做事最干脆的人,嬉笑怒骂都很直率,不仅从她说话风格,最主要是做事体现出她的真,明知自己的姑姑是计划生育的执行者,却没屈服当时的社会政策,尽管她的反抗没有成功,还因此丧失了自己的性命。

在小说的结构上,莫言选择的方式独特,,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每封信代表了不同的时代,是每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而且,通过以书信体的叙事方式使得该小说的空间更为广阔,通过对杉谷义人先生的详尽往事,莫言能自由地直抒胸臆的同时,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读毕全文,莫言通过《蛙》一针见血地剖析与批判人性与社会。虽然他是站在家乡的背景写故事,但是,却让我们能够享受到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思考。

蛙读后感【篇6】

《蛙》,作者是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莫言,高密人,第一次听说莫言是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当语文老师向我们介绍莫言及其代表作《蛙》时,我们班的气氛无不为之沸腾,欢呼声此起彼伏。老师当时只是简单的让我们了解一下,而我真正读这本长篇小说是在前年。

翻开小说的第一页,是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上发言的致辞,第二页则是由莫言本人作的一段词,表达了自己的一种心境的体验。小说《蛙》中的主人翁姑姑,是高密的一名普通的妇产科医生,她每天奔波于高密的土地上,当时正是计划生育的特殊时期,由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在姑姑手中夭折的婴儿也遍布高密,在小说中除了姑姑之外,还有一群性格鲜明的人,在他们的世界中,有争吵,有和解,有抗争,有妥协,正是这么一群人让计划生育那段历史变得鲜明,计划生育这个国家政策让人们的人性与政策变得那么冲突,一面要考虑到人类的人性与情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小说是以人们日常的生活为主要的叙述话题,也是由时间这条线来平铺直叙,由远到近,文中也介绍了一些人物的命运,有的创业成了大资产家,有的事业有成,而姑姑也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大家都从计划生育那段岁月走到现在,往回一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珍贵。以至于“我”去庙中祈福。

小说《蛙》是莫言写的一篇长篇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所以读起来通俗易懂,又让读者体会到神幻的感受,到了小说后面,特别是姑姑在野外与蛙的那一段,则可以充分感到魔幻现实主义,蛙的叫声,如泣如诉,无不在为高密未降生的婴儿哭诉,也为姑姑和那段历史低述。

《蛙》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也让我们在那段历史进步。

蛙读后感【篇7】

《蛙》是一代文学巨匠莫言的代表作,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他的颁奖词为“用梦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蛙》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总体上故事是由笔名为“蝌蚪”的剧作家写给日本文学家杉谷义人书信展开,整本书一气呵成,分成了五部分,前四部分是书信与故事叙述,最后一部分是剧本。莫言用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再现那个时代的中国生育史。

初始,作者介绍了很多人物,俗话说:贱名好养活,在那时候的古老风气生下的孩子常常以身体部位和人物器官命名,如陈鼻、王肝等,这些人物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很疑惑迷茫,人物之多让导致整个故事很乱,没想到到后面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为故事发展添砖加瓦。

说起“姑姑”这一人物,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分外传奇。她是一个忠实的中国共产党追随者,面对党下达的任务坚决执行,绝不心慈手软。即使在那个时期被奸人举报批斗,她对党还是忠心耿耿。在前期国家鼓励生育时,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帮村民接生是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这时候的她是自信的,朝气的,带着一种永不服输的信念。但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达后,她也亲手结束了很多还在腹中的鲜活生命,变成无数人唾弃的“杀人恶魔”。她,是当时中国无数个乡镇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缩影。

姑姑对党实行“计划生育”的忠诚使她在对待土匪地痞也绝不低头,张拳是一个家庭出身好且村子里无人敢惹的强汉。张拳的老婆耿秀莲没结扎没“放环”偷偷坏了孕,姑姑便冒着大雨架船愣是决心要把耿秀莲动员去进行人工流产。即使张拳凶神恶煞地拿着带刺的槐木棍子守在门口,他的三个女儿在尽心尽力地述说仿佛已早已准备好的台词来笼络人心,姑姑还是义无反顾。在遭受到张拳与他的女儿的暴力对待,姑姑还是没有认输。在一系列的争论后,耿秀莲同意跟姑姑离开。没想到,耿秀莲却留了一手,在他们航行在河中时,奋力跳入河中挺着五个月大的肚子与姑姑他们实行迂回战术,姑姑他们也陪着她幽幽地开船耗着,终于耿秀莲体力不支被姑姑他们打捞上船,可最后耿秀莲大出血姑姑尽全力也没能救回。

蛙读后感【篇8】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市东北村,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使用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

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很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剧组成。四个长字母分别代表四次,每一个字母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风格给小说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有助于作者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为心理活动的细腻描述奠定了正式的基础。

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蛙读后感【篇9】

蛙读后感5篇

篇一:《蛙》读后感读《蛙》有感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完整的长篇**,一来是科技在发展,在这个喧闹的、讲求时效的物欲社会里,花费大片时间阅读仿佛是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文物,显得久远而又不合潮流;二来,似乎年龄越大,有了工作的压力,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

莫言,都是你。虽然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关,但也有人说他很幸运等等。我不否认。

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

这部作品已经用了十年,是三易先生写的。它讲述了他所在的村庄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而发生的一些事情。

本文以阿姨为核心人物。她是为产妇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她也是计划生育的带头人。

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

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

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

王胆的死,这都是何等的残忍。

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

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

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妻子,没想到最后只有两千块金子,于是堕落成了乞丐。

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

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

因此,与其说国家政策违背人权,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

国家颁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的政策。

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篇二:蛙读后感篇一:蛙读后感我带着悲伤和回忆承认,这个阅读过程是波折的,心情的大起大落随着章节里的人物关系悲喜交加,我依稀的看见计划生育的尾声是怎样的结束的,是怎样在人民的意识里消失的,我更能深彻的体会到童年的土路上发生的那些至今都不会再有的生活现象。

姑姑,这是一个现实版的传奇人物,太听话,太革命,太忠心,太认真,一个17岁善良聪慧的姑娘将职业视为生命的宗旨的送子娘娘,到始终履行着社会主义的号召,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妇产科医生,一生肩职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这一生精神的痛苦,肉体的折磨,在这个老人的生命里徘徊,她迎接生命的诞生,她打击新生命的到来,这是姑姑为社会主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她是忠臣,可是他的灵魂里有罪恶,有鲜血,有感激她的人,有憎恨她牙痒痒的人,有同情她的人吗?两次落泪,第一次为王肝的单曲相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誓言,只有默默地在一封情书里看不到背影,默默地看着失踪的人在自己的眼里徘徊,为之感动。

第二次为豪爽单纯的王仁美的死落泪,这是一个错误的年代错误的想法酝酿的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不得不的一个残忍的悲剧,怪不得姑姑的晚年是失眠的,王仁美是可怜的,悲壮的,但是她死了,姑姑是可怜的,悲壮的,但她活着,她的痛,她的精神境界未必能比一个死过的人好到**?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

今天,我不知道是悲剧还是喜剧。我不知道谁对谁错。如果我们用思想觉悟的评价,我们只希望过去已经过去。这是一个新时代。你睡得怎么样,阿姨?妹妹1998年出生,次年2月计划生育的领导们经常来到家里给爸爸妈妈上课,而且换不同的人,2000年计划生育已经接近尾声不再严重,只要交钱就不用手术,但是1999年以前的孩子母亲们是躲不过的必须做,这是我印象中的计划生育政策。

此刻我的心情是悲伤的,也是欣喜地,想念那时满手是土,自己脏兮兮的样子,也幸福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美好生活。

进步代替迂腐,意识决定结果,人性需要新环境的熏陶和提升,命运总是在理性、享受和痛苦的斗争中。

做一个忠于自己内心使命的人,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用**的原话来说,人们可以做任何事,也就是说,不要做叛徒。

姑姑是伟大的。

篇二:蛙读后感昨晚,“拼夜”,看到晚上3点半,在宝宝哼哼唧唧、翻来覆去中,我看完了《蛙》!一开始,我真的觉得很漂亮,所以我会坚持下去。

看到姑姑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意味着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个床上拿了本书抹着眼泪,有点傻劲。

可是我真的伤心的哭了,你说一个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个孩子而已,而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是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当时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掉了。

真心心痛。

这时候,还真恨那个姑姑啊。

最不理解的是,我觉得书中的小跑对王仁美,并没有王仁美那么爱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后,用一种怀念、思念来想念他的好。

王仁美不值得啊!更是娶了小狮子后,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

王仁美是天真、没有心眼的。

慢跑很体贴。也许在这一点上,小狮子适合他。

结果,到了晚年,姑姑开始“忏悔”了,毁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种迷信的方式、疯傻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当年几近疯狂的举动。

国家是要感谢她的,她是为了国家而来的,她心中只有国家这个政策。

可晚年,她还是忏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

年轻时,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归了“小我”。

这是多么矛盾的一对结合,以至于她内心的纠结把她整得有点痴了。

书中还有一些“痴傻”之人,痴傻之人自有可敬之处,他们的感情更为单

一、纯洁,目标更为明确。

作为一个正常人,他们矛盾,犹豫,孤僻,有点自私。

但他们没有,所以我敬重他们远在天边,却不敢靠近!篇三:蛙读后感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这是莫言在很多**中一直使用的场景。

“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

“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服务”,并成功得子。

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

莫言在**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

“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电影的结构也很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剧组成。

()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

书信体的叙事风格赋予了一种更广阔的空间表达方式,有助于作者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为心理活动的细腻描述奠定了形式基础。

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

“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

通读**,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篇三:蛙读后感蛙读后感“我这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恶臭。

”姑姑如是说。

《蛙》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医生——姑姑。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变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可怜姑姑夹在中间忍受着**的煎熬。

姑姑拥有着高贵的出身,精湛的医术,人称送子娘娘,挽救了无数妇婴的性命,可她又杀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婴儿。

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党的人,是党的鬼”的信念,所以她为了**发行的计划生育的政策,可以冷酷无情。

她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义灭亲。

我一直以为阿姨不会为那些未出生的孩子感到内疚,但阿姨最终嫁给了一位泥塑艺术家,制作了栩栩如生的娃娃。

这些娃娃是来减轻自己感到罪恶的灵魂,可是姑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中去。

“蛙”与“娃”同音。

莫言不仅仅是想通过《蛙》来反应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更想表达的是对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

生活是一个很空洞的概念,阳光照射在阳台上,高大的树木,下午的绿风,会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存在。

每个人对生活的看法都不一样。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对生命充满尊重,不管它存在还是年轻。

生命总要被岁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总渴望阳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总能见到晒晒太阳的老人,也会有年轻的脚步从他们身旁很匆忙地走过,那如疾似火的脚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

有一天,当他们大半辈子都过去了,他们也会放慢脚步,站在阳光下,看着来去匆匆的年轻人,想着自己的生活,微笑着。

生活总是这样。它一代又一代。

从**来,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轻人不明白,缓缓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与我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东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么多优秀品质。

《蛙》这篇**带给我一些方向。

《蛙》里真正有描写到蛙的只有姑姑在晚上经过洼地时,水塘里成千上万只蛙在呱呱地叫。

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受了无数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发出控诉。

然后那些青蛙就全部扑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都划破了。

这里面又夸张的成分,但却更真切地表达了姑姑对自己扼杀的孩子的愧疚,悔恨,对那些鲜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终究是有悖于自己对生命的渴望的,因为时代不同,姑姑必须遵守党的指令。

而我们却可以去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应当去爱护他人的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活出自己的价值,莫言写《蛙》是为了告诉大家生命的珍贵。

物种代代相传,生命由此进化而来。

初二(5)班杨露篇二:《蛙》读后感读《蛙》有感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

莫言,都是你。虽然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关,但也有人说他很幸运等等。我不否认。

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

这部作品已经用了十年,是三易先生写的。它讲述了他所在的村庄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而发生的一些事情。

本文以阿姨为核心人物。她是为产妇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她也是计划生育的带头人。

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

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

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

王胆的死,这都是何等的残忍。

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

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

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妻子,没想到最后只有两千块金子,于是堕落成了乞丐。

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

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

因此,与其说国家政策违背人权,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

国家颁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的政策。

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篇三:蛙读后感读《蛙》读后感---让人性回归真实的世界《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读完《蛙》这本书对于人性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蛙》这本书基本是以书信的形式回忆而成,由五封长信组成。

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

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

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人物性格和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作者描写的主人公“姑姑”可以说是个崇高的人。

作为一位妇产科医生,作为一个对小孩充满爱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和小孩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计划生育是国家政策,但这种国策是理性的,没有这样的国策,很难想象当今的中国在人口问题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因为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

她不得以恶人自居,打掉孩子成了她的任务,曾经的妇产科大夫成了今日的屠夫,曾经受乡亲们敬仰的医生成了让人厌恶的恶妇!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哀,也许是时代的悲哀,但是姑姑这个形象无疑是让人敬佩的!为大我舍小我,现在的人几乎没人可以做到,时代的产物吧!

莫言对于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虽然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在**中用残酷的笔法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姑姑”塑造出了一种大义灭亲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一个时代背景和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

“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晚年的“姑姑”做着噩梦,梦着那打掉的孩子。

人性是丑恶的,人性又是善良的。

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姑姑”显然是这种国家意志的代表,她在执行国家意志时是没有退路的,任何人也没有退路。

所以,当国家意志与古老落后的生育观念发生矛盾时,“姑姑”的角色所代表的人性善良和丑恶也在无奈中发生了转化。

“姑姑”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一个时代,这种形象纵然不怎么光鲜,却是一个民族在前行路上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是一个民族在他前行路上的阵痛,这种阵痛炙烤着经历这个时代的每一颗灵魂,这是这个民族最疼的感觉。

正如莫言所说,他叙述的是灵魂深处最疼的东西。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愿意相信美好,也不会对世界的丑陋毫无洞察。

映射到现实的社会,这样的人,往往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因为,他们珍惜爱他们的人,同时也能认清世事的不如意。

他们冷静,但是却冷静得很有人情味。

篇四:莫言《蛙》赏析读后感莫言《蛙》读后感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

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

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

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

“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

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的一贯主题。

**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

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

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

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

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地**、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

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

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

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观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篇五:蛙读后感心灵氧吧心灵深处的善良——《蛙》读后感一语王培玲真好,今年得奖奖了两本书,分别是莫言的《蛙》和《生死疲劳》。

寒假期间,便迫不及待地把《蛙》看完了。

想来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便是整部**的结构,这部**中间穿插了四封长信,最后又有九幕话剧组成。

细细品味,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原来这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与开始。

更有趣的是原来我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整部**都是讲计划生育的,为什么要用“蛙”为书名呢,似乎与文章没有多大的联系啊,可是读到后半部分,我渐渐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深远,并且极有寓意。

“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由此看来书名是整部**的主旨和浓缩。

由此,我对莫言深深地佩服,大作家就是大作家。

可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心中有诸多说不出的堵塞。

有时,觉得我没有完完全全看清许多东西,所以我也读的不是很懂。

为了找到可以交谈的人,我上网搜了一下大家对《蛙》的评论与感想,同时也帮我来释怀。

当看到大家各抒己见时,我也渐渐明白,并且从书中悟到了许多,看到了许多,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思。

比如在**中,我看到王仁美和王胆的死时,心里有诸多说不出的难受,当时也留下了眼泪。

可是现在来看,才发现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但也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

作者在**中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让读者感到残酷与痛心,同时也体现了“青年姑姑”的果断麻利、铁面无私,就这样,我们也发现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并且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也必须去承担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老年姑姑”与“青年姑姑”却又不一样了,事隔多年,姑姑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变化与对比中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生命的坚韧、坚强与脆弱,而这坚强与脆弱也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我带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将这个故事情节波折的**读完,心情也随着书中的人物变化而不断变化,虽然**为虚构,可我似乎看到的是许多真实的情景,许多真实的生活,许多我从外界听来的真实的事情。

这部**,就犹如我们的生活: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还有愚昧,同时更有善良的味道。

蛙读后感【篇10】

《蛙》读后随想

莫言先生的《蛙》在工作的间隙,断断续续读完了。

掩卷沉思,老实说,没读懂。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姑姑”名叫万红。

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思想:在那个地方有一种古老的方式,生孩子,这样就可以用他们的身体部位和器官来命名。于是王肝、王胆(王肝的妹妹)、陈鼻(王胆的丈夫)出现了

陈眉(陈鼻的二女儿)、袁吉、李手、王脚(王肝、王胆的父亲)等。

小说的情节是根据万小宝(大明)的视觉(学名:万足,笔名:蝌蚪)。它关注高密东北村整个人物群体命运的变迁,书写家乡的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姑姑”是一个乡村妇科医生,用她自己的话说:“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庄,五千多户人家,谁家的门槛我没踩过?”

一九六五年,急剧增长的人口,让上头感到了压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掀了起来。**提出的口号:

一个不少,两个正红,三个多了。这时,阿姨是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也是公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历史背景,造就了“姑姑”成为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

她表现得异常勇猛、智慧。她对那些超生的孕妇简直是赶尽杀绝。有多少未出世的孩子提前死在了她的手中,也有多少孕妇含着绝望,死在了姑姑的手术刀下(尽管姑姑极力挽救,但还是不能使这些孕妇起死回生)。

如万小跑的老婆王仁美,就是在娘家的地洞中,被逼爬出,最后死在手术台上,陈鼻本来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婆王胆小巧玲珑,为了给陈鼻生儿子,续香火,结果在姑姑率领的计生组的追逼下,在船上早产,自己也难逃厄运。还有张拳的老婆尽管跳船入水最终还是未能幸免。

我阿姨50多岁才有家,晚年嫁给了一位民间泥塑大师

郝大手,晚年的姑姑有些神经质,她总是在忏悔,她常常口述一个婴儿的形象,然后,一个泥孩子,在郝大手的手中,慢慢地成了形。姑姑是将她引流过的那些婴儿,通过郝大手的手,一一再现出来。姑姑大概是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心中的歉疚。

如果只写姑姑一生的接生,作品的内容未免显得太肤浅了,后面的内容就更有些读不懂了。姑姑的徒弟小狮子,万小跑的妻子,一生没有生育,50岁了,想得到孩子的心切,竟在李手、袁腮的牛蛙公司找人**孩子,**者偏偏是陈鼻的女儿陈眉,牛蛙公司表面上是培育牛蛙的,暗地里却干着违法的**勾当。

这部作品的结尾部分是戏剧形式的。人物分别是中华**时期的派出所所长、女警官小伟、刘贵芳的蝌蚪小学同学、县**招待所所长、高密县高梦九县长。

陈眉虽在大火中姣好的面容被毁,而母亲的原始母爱却没有泯灭,她把**公司告上法庭,却是寡不敌众,单凭残疾的父亲陈鼻和一条丑狗是斗不过道貌岸然的那些伪君子的。让人想不到的是曾经一度革命的“姑姑”,曾经那样热血沸腾,那样相应党的号召,老年后一面忏悔,一面又营私舞弊,她装模作样、煞有介事地为并未怀孕的小狮子听诊,而且凝神细听,神情严肃。听诊完毕,姑姑还抚摸着小狮子的腹部说:

“有五个月了吧?挺好,胎音清晰,胎位正确。”

她建议小狮子自然分娩,当小狮子为自己年龄大而忧虑时,姑姑又满怀自信地举起双手说:“有我呢,担心什么?”读到这儿既不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又觉得这可能是作者的一种嘲讽艺术吧!

当时,没有其他人在场。我阿姨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演?

我阿姨真的生了蝌蚪的孩子,但那是陈眉生的,而不是小狮子。姑姑“在一个白衣小姐的引领下进入隐秘的产房”。她“穿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乱蓬蓬的头发塞在白帽子里,目光热烈而兴奋”姑姑的表现让人费解,为了蝌蚪的孩子,当年曾一身正气的姑姑为什么会毫无原则呢?

作者作品中阿姨的人物形象可以理解为:年轻时,她敬业、敬业、能干,是典型的农村女干部形象。老年后,一直沉迷在为年轻时犯下的过错而忏悔,却又做了违法生育的**。

那么,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又是什么呢?

蛙读后感【篇11】

导语;《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xx年,《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继承了作者乡土文学一贯的风格,立足于中国社会的一个角落,笔触细腻,文字朴素。

莫言《蛙》读后感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就像吃了一顿美味的饭。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甚至任何其他文学形式都应该承受沉重的历史道德甚至政治枷锁,也没有想过最高境界是承载文字。

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不想和你讨**学是不是艺术。我不想研究什么是文学是艺切艺术的开始,什么是艺切艺术的结束,这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

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

但我知道我看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看,所以他们从不影响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个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奇迹,我们应该保持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想我应该闭嘴不说话。是时候用这张嘴吃饭了。

莫言《蛙》读后感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这是莫言在很多**中一直使用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

莫言在**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电影的结构也很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剧组成。四个长字母分别代表四次,每一个字母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风格赋予了一种更广阔的空间表达方式,有助于作者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为心理活动的细腻描述奠定了形式基础。

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1、 这本书的结构是三部分还是四部分?

全书是一个剧作家写给友人杉谷先生的信,来讨论一个名叫《蛙》的剧本,讲诉该剧本的故事原型。

第一部分,作为乡村医生的姑姑,她在解放初期遇到了第一个生育高峰。高密乡千千万万的初生婴儿由姑姑接生来到人世。

第二部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作为对党忠诚的计划生育基层干部,阿姨开着橡皮船,追上河里的非法孕妇,逼她们刮孩子。作者“我”超生的孩子也被姑姑要求坠胎,而致使妻子死在手术台上。

第三部分是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表面上是牛蛙公司,背面是做**生意的组织。作者“我”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获得了一个孩子。

本来三部分很完整的围绕着不同时期,对于孩子的政策,展开了很多故事,尤其是第1、2部分对于姑姑的描写,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深深反思,深深的触动读者。

可是为什么最后,作者“我”还有给杉谷先生附上所有的剧本呢?而该剧本,似乎是该故事未完结篇的猜想,而前文

1、 第二部分论述了以姑姑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为该剧的历史背景做了铺垫。那么最后这个剧本对于全书的作用是什么?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结构,觉得很惊奇。这本书是一个字母,一个剧本,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作者作为**人物的名子是万小跑,作为和杉谷先生交往的剧作家的署名书蝌蚪。

这样的构成起到什么样的创作效果。

二、几个吸引我的地方

在书中,高密扬喜欢用身体部位来给孩子取名,如万心、万足、小名小跑、陈鼻、肖上唇、李耳等。这种取名的创作感,十分丰富,十分有文学功力。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反思,或者说是批判,一般人写到姑姑作为曾经受相亲尊敬的产科医生,变成计划生育的侩子手,收到乡邻的憎恨和唾弃,晚年对自己的一生开始自我忏悔自我救赎,那么对于计划生育这一主题的展现,已经淋漓尽致,已经可以作为完整的**。一般作家写到此就结束了。但该书又加上之后**公司,陈眉的故事,指出了生孩子这一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在传统文化和现实政策之间的碰撞和矛盾,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扭曲到如此的地步。

无论是写实还是讽刺,作者都没有给出答案。或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通过**而来呱呱坠地的麟儿,仍然显出情不自禁的欣喜,对制度的坚决反抗,对非法**的无情控诉都被一声婴儿的啼哭打败了。

或者说这不言而喻,正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一切只是蝌蚪的一场戏。

三、主题反思

一直受到西方批评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控制了中国的人口增长,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献。

本书的题目,蛙是高密乡预示生育的图腾,几处点题的描写,颇具深意。首先,半夜,我阿姨在回家的路上,无数青蛙和蟾蜍袭击了她。一是,牛蛙**公司的牛蛙雕塑的象征。

在中国,很少有作家触及这个现实主义的主题。为什么作者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剧作家,写了一部完整的剧本。难道是有改编成影视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