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美的历程》读后感推荐

《美的历程》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22

《美的历程》读后感推荐。

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

《美的历程》是一本厚重的书。

她的厚重来自于作者常年构思的一气呵成,来自于背后凝结的是从原始社会至晚清的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来自于其对后世的深远意义。而其厚重性也决定了我在拜服这本书时的阅读思路和回顾方法。

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只觉佶屈聱牙。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读高中语文的应用文,专业名词的堆叠、艰涩词语的累积,让我觉得压力倍增。除此之外,文章的内容也极易遗忘。

但是,在硬着头皮读下前两章之后,我发现李泽厚先生写的文章是极有逻辑的。首先,目次结构清楚;其次,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逻辑性严密。具体来说,这种逻辑上的严密就是以唯物视角来观察、描述、归因每个时代的美学特征。

因而,我及时更改了我的阅读方法。利用电脑制图软件,以李泽厚先生划分的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面为一个阅读单元,分别从美学特征、历史背景、意义影响三个方面去梳理文章内容。在阅读的时候有目的地去理解归纳文章内容,这样,每阅读完一个小节,电脑上就会即时形成关于这一小节的核心阐释,然后再根据概括下来的核心解释重新查验这一小节当中是否有尚未理解的部分,进行二次阅读、理解。同时,每一章都有3--4个小节,每读完一章,就可以根据本章各个小节的核心概括快速对本章所描述的历史时期进行统览性回顾,进而获得对本历史时期美学特征的宏观把握。接下来,在读完这十个章节之后,再次回顾,把每个历史时期的帧节组合起来,按下播放键,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学发展史便连动在一起,极合历史逻辑地演绎出来。在本书的结语中,李泽厚先生这样问:“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我用力点点头,给出肯定的回答。

李泽厚先生从历史、宗教、经济、政治、思想······来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突出美学成就进行了总括式的阐发,让我对整个中华民族美学的演变历史获得了“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这本书只是一本打开初读者对中华美学好奇大门的钥匙,具体的感知还要靠自己去大量阅读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文学作品;还要靠自己去博物馆欣赏不同朝代的文物之美,来补充本书中没有刻画到的“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等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各个朝代,回头再读这本书,我想一定是无可言说的酣畅淋漓。

回到一开始,我为什么说“《美的历程》是一本厚重的书”。

其一:这是作者常年构思的一气呵成。

据李泽厚先生自己回忆,这本书虽只花了数月完成,但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从50年代开始陆续记下的笔记。我们知道这本书是1981年首次出版,不难得知,这本书是李泽厚先生30多年积累的勤奋与思考所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记载着从石器时代开始的中国古典文艺史,但它又不只是历史。因为她包含着作者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反思、包含着作者对现状的疑惑、不满,甚至愤怒,最重要的、赋予这本书经典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试图以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二:这是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唯物主义的理性态度去归因中华美学,展示的不仅是感性的美,更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知乎上有这样一个回答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以前总觉得‘美’是一个特别抽象的概念,觉得它只存在于我们看到某种事物时瞬间产生的感受。但《美的历程》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审美角度,即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经济情况、政治情形等角度出发,去审视不同时期不同的‘美’,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从这些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些不同时期的优品,仿佛那层时代的隔膜便被瞬间消融了。前不懂欣赏远古陶器中粗筒的线条,但如今透过线条看到的是先民对部落图腾的信仰,期间蕴含的既是一种争相残斗的残酷,又有着‘与康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恬静自然,这是一种线条之外的美。”

其三:这是对今人研究中华美学的方法指导。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说过这样两段话:“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和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重复一遍,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为善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它的对象化的成果是本书第一章讲原始艺术时就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是的,无论什么时候研究美学都不能脱离产生美学的历史阶段,宏观地、唯物地、全面地去思考,才能形成科学、完整地美学认知。

因而,我认为,李泽厚先生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以唯物视角去研究中华美学。我也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全书印证了该观点(附件即是我自己对全书的归纳)。这本美学入门读物对我们当代学生来说,不仅是对中华美学的一次宏观认知,也是对我们今后进行学习和研究美学的专业方法指导。今后,我将以在本书中总结而来的阅读方法为舵盘,驶向书的海洋。

“俱往矣,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我们对于美的历程,才刚刚开始而已。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2)

——感受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延续美的历程

我认为一本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吸引力。而吸引就要靠书中的内涵体现出来。正如“20世纪最后一个文化英雄”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吧。

初次接触。

当收到邮局寄来的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惊讶发现书中的很多**都是历史教科书中出现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激发我对本书的兴趣。从此,开始了我的“美的历程”。~~~

看了很长时间,我终于看完了这本浩大的书,

从盘古产生之初,美就贯穿于整个过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本文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艺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和审美把握。

游荡在这本书中,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字也不足以表现其中的分量。通过历史艺术美的历程,让读者领略到历史艺术美的瑰丽本质。

与单纯文字审美有本质的不同,作家李泽厚的美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震撼中国艺术的同时,无奈自己才疏学浅,也有点吃力的感觉,自认为,这本必读的美学理论,应更深层次的研读。

精读,感受心灵的震撼。

对于我,插图多的书,往往读得快,遇到了美的历程,发生了变化,畅游在琳琅满目的文字力量里面的同时,同时也感受图画中的深层次含义。沉浸在其中。我从来不知道各种神秘图腾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我从没想过我能在西安博物馆看到一小块秦砖和汉砖上有如此多的地块。从来没有人意识到,与凶猛动物图腾相对应的社会状况就是这样一场战争。正如笔者所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造就了一批思想家和思想。

这是一本教我理解文化心理学的书,这是一本启发审美的书。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正如作者所说,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遵循这一框架: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文章对此理解,不得不提魏晋时期,笔者着重强调的一个时期。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长期的封建主义和持续不断的战争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特殊的影响。诸多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一个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

正是这文艺史上的一个飞跃。造就了的是“人的觉醒”!!!

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 “人的觉醒”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弥漫开来,既有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又有阮籍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还有陶潜的“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正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是对外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这种觉醒表现得如此深刻、透彻。生活和自我的问题是如此之深,它取决于文化因素

这种觉醒的思想基础也可能起到更为内在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证明了人的觉醒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触动心灵的觉醒

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其积极的表现之一在于人不仅能意识到他与外在对象的区别,而且意识到时间对其生命的限制是那么具体而且充满着悲剧性。生命的悲剧性意识不仅体现为人对自己力量渺小的意识,而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时间性限制,即生命的有限性。因此,人才培养出超越这种有限性的欲望,从而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寻求无限的发展空间。

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一种人类在怀疑和否定中重新发现、思考、把握和追求生命命运的觉醒,创造了一代文艺的一种美。

中国文艺是人类的文艺。文学艺识源于人的觉醒,它带来了文学艺术艺是。没有人的觉醒,没有文艺的审美意识,文艺就无法达到独立的地位。只有觉醒的人才能创作出独立而有意识的作品。

同样,人的发展也需要人的觉醒,需要人的追求,而不是一味的怀疑和否定。

文末,李先生在美学层面上,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因该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对待发展。正像李泽厚先生在最后所说的,

“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活动范文吧 NNS88.cOm]

题目:人的觉醒与文学意识——论中日两国的异同

isbn:730903374

作者:胡令远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和人的觉醒

扇子生形”的解放与“神”的解放--略论魏晋和晚明“人的觉醒”在艺术上的表现郭妍琳期刊网

东南大学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江苏南京210096“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3)

一本书是否受欢迎,我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有吸引人之处。而吸引就要靠书中的内涵体现出来。

这个寒假,我在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叫做《美的历程》。这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文化英雄”李泽厚先生写的。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许多图片在我的历史书上也出现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是激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因此,这个寒假,开始了我的“美的历程”

从盘古开天辟地,美便贯穿整个历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阅读者本书,我认为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词已不足以表现其中的分量。通过艺术之美,让读者品味历史艺术美之瑰丽的本质。与单纯文字审美有本质不同,作家李泽厚的美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读书时,为中国艺术而感到震撼,同时,也无奈于自己的才疏学浅,读书的过程中感到吃力。自以为,这本必读的美学的理论,应更深层次的研读。认真、仔细的阅读,感应心灵的震撼。

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插图多的书,我们往往读的很快,大多数看的都是图片,很少去看文字。但,当看到这本书时,我却有一种想要在琳琅满目的文字中遨游的感觉。书中的文字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感受着图画中的深层含义。这种正如作者所说的物质劳动力与精神劳动相分离与适应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这是一本叫我读懂文化心里的书,这是一本美学欣赏的启蒙读物。

文末,李先生在美学层面上,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对待发展。正像李泽厚先生最后所说的——“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4)

《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五美的历程读后感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

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它不是美丽语言的突然陨落,也不是特殊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对其雄伟气势的最初仰慕。

《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

《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

如果动力激发人们的思考欲望,思想与人们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常常激发人们的感官活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

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寥寥几句,远不足观。

后时努力,诚堪期待。第二美的历程读后感就我个人而言,《美的历程》以及李泽厚的同期其他著作让我明白了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有学术研究,为什么要做学问?

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人生。也就是说,为人生而学术。因此,一个文学人应该把学术研究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把历史遗产作为一个活的对象,把学习、写作、出版变成自己的生活过程。

《美的历程》就是这样做的。比如“苏武的意义”一节,讲到苏东坡写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虽“挂冠服江边”,却不过回家睡觉,并没有“拿舟长啸去矣”时,李泽厚说:“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脱人世这个大罗网。

”如果没有人生的体验,这样精辟的话岂是说得出来的?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尸臭了。过去,一些学者、专家、教授的文章之所以那么死板、枯燥乏味、无味难读,不完全是文字表达能力的文题。

归根结底,我还是不认为我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他们在研究木乃伊时把自己变成了木乃伊。哀莫大于心死。

心已死,文字还能活起来?学术作品成为木乃伊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学者总是谈论别人,至少是以别人说话的方式。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人生而学术,而是为某种现实的利益而学术。

这就不能不格外注意是否符合公认的“学术规范”和“量化标准”,小心翼翼地不要触犯了学术界的“规矩”。这时,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我也怎么说,别人用什么方式说我也用什么方式说,无疑是最保险的。而当所谓“学术规范”其实不过“八股套路”,所谓“量化标准”也仅仅只是论量不论质时,大量炮制八股文章甚至学术泡沫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文体决不仅仅只是一个表述问题。为了终身学习,我们必须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管别人怎么说或怎么想。总之,你完全可以不必顾忌任何陈规陋见,不必死守某种模式套路,信马由级,另辟溪径,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来,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才气和知识准备了。

李泽厚有。李泽厚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通百通。

从此,我们的思想解放了,视野开阔了,目光锐利了,思路敏捷了,就连文笔也变得流畅了。这都得感谢李泽厚。没有他,我们当真可能仍在黑暗中摸索。

这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很多人甚至开始从李泽厚那里找到自己的路。但同时,李泽厚的历史也就终结了。

鱼忘签,不忘蹄,过河拆桥,下马杀驴。我们已经过河了。李泽厚先生可以下课。我们会记住他这座桥的。

第三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古代图腾时代原始巫术的礼仪活动,其中融合了后世的歌、舞、戏、画、神话,以及陶的有意义的文化装饰和造型形式。在第二章中,从充满凶恶美的青铜时代到从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的青铜时代,美丽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意原则、建筑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条基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

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了自觉阶段。文学独立于广阔的学术领域。它仔细区分了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和陶潜是这一时期非常独特的人物。

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

他的诗歌体现了唐朝鼎盛时期知识分子的豪放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巅峰。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述的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层的传统文艺却笼罩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感伤文学。虽然这种对鸟瞰的宏观把握并不能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详细的描述,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模糊的印象。

第四美的历程读后感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名让人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有吸引力。人们的思想、感情、想法和情绪常常使人唱歌、叹气、流连忘返。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起头呢?书的一开头就用:

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是吃力不讨好。它承载的不仅是美本身,更是后人的心灵敏锐。同时,我可以看到美丽的心灵将如何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它们不一定与我的专业科目有关,但它们深深地吸引了我。《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当时,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巅峰。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从那以后,边塞诗和田园诗赢得了比赛。前者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后者美丽、安静、明亮、健康。而李白,以他狂放的精神,上帝的天才,奏响了唐人艺术的最强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尽管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在是永远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永远的一样.......第五美的历程读后感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题记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

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

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

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

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

“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

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

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

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动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

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5)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让我有吃力的感觉。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书中也蕴涵着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而书中也有着作者他所理解的艺术、美学追求。书中说到: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这作为时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后),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艺术和做人的魅力。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