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2024《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23

2024《活着》读后感。

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活着》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活着》读后感(篇1)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活着》读后感(篇2)

一口气读完它,痛心之至。我确是被《活着》里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感动了,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故事。或者让我流泪的是漫长又沉重的苦难。在这个故事里,福贵一家仿佛上帝从乐园中赶出来的受难者一样,其人生就是为了曾经的出逃而赎罪,在经历一番苦难后进入坟墓的关口。富贵的家人相继去世,死亡的原因常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消亡都给我强烈的震撼。生命坚强而又脆弱。除了母亲,每一个都是福贵亲手埋葬的,人生最大的痛苦就在于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地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连眼泪都没有了,连诉说死亡都成了无感情的麻木。《活着》把人生的苦难写到了极致,死亡与苦难在书中像原罪一样如影随形,尽管死亡不可预知,尽管人火灾苦难的纠缠和死亡的恐惧中,但是人(福贵)还是一如既往地活着,并且代代延续。那么,人是如何面对这种生的困境呢?

作者毕竟不是上帝,无法冷眼旁观人生存中的不能承受之轻。他用不乏温情的笔触在描绘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福贵全家相互偎依着生活,在贫困饥饿的重压下,相互搀扶着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行走,承受着苦难,憧憬着未来。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中国百姓的生活。

在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为人父的责任,为人母的责任,为人子女的责任,为人师表的责任,有还债的责任,有养家的责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避责任,而是勇敢的承担起了这种责任,而在这承担的过程的背后是隐忍,生的隐忍,苦的隐忍,痛的隐忍。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也提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的不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的悲哀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经历种种磨难还活着的人的经历和感受。作者用死亡叙述模式,表达了“活着比死幸福”的思想。福贵说:“我有时想想伤心,有时想想很踏实,家里的人全是我埋葬的,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就不用担心谁了。”应该认为,福贵是幸福的。在人“活着”这一过程中,坚强、勇敢、乐观等一系列为了活着本身而做出的反抗和斗争在福贵看来或许他不懂得,但是他在无形中都已具备了这些品格,他比他自己认知的要伟大,他的隐忍和坚强以一种不显山露水的方式默默存在着。

《活着》读后感(篇3)

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断讨论生的意义,而作家余华直接以《活着》为题,以中国特色的年代,特有的方式来展示他心中对活着一词的诠释。而活了四十几年的我,也算是经历了人生的一小半,也有着自己的感触。我总认为活着是辛苦的,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我的父母和孩子,因为他们一个是给我生命的人,一个是我给生命的人。

然而当我读了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这本书之后,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书中所描述的许福贵的前半生可以说是自己所造成的。地主少爷许福贵,家境富裕,娶了温婉的富家千金家珍,年少好赌,输光了家产,把自己弄的一贫如洗。可是从败家之后的每一步,似乎就走进了命运的魔掌。许福贵的后半生可以说真是无奈,去给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后来又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穷困难捱。父母先后离世,儿子死于人祸,妻子死于病疾,女儿难产殒命,女婿事故生亡,唯一的孙子也意外送命。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

在死亡面前,人的渺小无助就像福贵面对医院那个小房子时的恐惧和无奈,这就是命运,或者说叫宿命。在这样庞大的力量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福贵仍然要乐乐呵呵地活下去。本书开篇,余华就提出了活着的意义:“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是简短的一句话,但意义深刻,置入人心,我想自己也应该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吧。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机会体现人生的价值。

初看这本书时总觉得太惨,命运好像捉弄人一般,主人公许福贵悲惨的命运,身边的人一个个被夺走,他还活着,但他的活着比死更难,作文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与义务,忍受贫困生活精神折磨,福贵亲手安葬了六位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还是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经历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就会明白,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生活就是如此。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即使夺走你身边的一切,即便已经千疮百孔,无法反抗,我们依然要坚持活下去,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而作者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体会到生命力的存在,”我很喜欢这句话,很多人体会不到生命力的存在,总是为了一点事寻死觅活的,其实那是对自己和家人缺乏责任感。看看许福贵的经历,我们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大事呢。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只有活着才有意义。而作者利用主人公许福贵经历的一切并没有被打倒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力是多么的坚强,活着就是隐忍,坚强的活着,活着看似残酷的同时也是善良,更是美好的,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活着》读后感(篇4)

书名为《活着》,但是全书讲述的都是死亡;人名为富贵,却一生历经苦难。难得的是,在中国几十年的更迭中,富贵遭遇了各种苦难,生命中还有许多细微美好与感动:永远陪伴在身边的家珍、懂事听话的凤霞和有庆、孝顺的女婿、时不时救济他们的队长……一点一滴描绘处人的一生的酸甜苦辣,更让人动容。

回过头再看作者自述,也更能理解余华老师的话了:

1.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对应情节:

一位母亲,面对间接导致孩子死亡的凶手,选择悲悯同情,我不忍心看一头老牛被宰,选择把它买回去。

2.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3.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从一开始的纨绔子弟,在面临家庭、生活的苦难后对生命的豁达,富贵一生命运多舛,最后与老牛相依为伴,活了下去,对他自己而言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只有富贵自己才清楚。

艰难的历史,通过老人的一生用最朴素的叙述方式描绘出来,在读者感受到绝望后却又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我感受到了余华老师治愈我的能力。

《活着》读后感(篇5)

用了三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当时真是感慨良多,现在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字,略记一下我的思绪。

对余华的关注也是因为别人,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余华的笔下的世界让我认识了另一种人生。

对于这本书,早就想读了,只是当时没有找到,于是先读了《许三观卖血记》,不同的故事却又有着某种相似。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8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等。现为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

这本书以一个故事的讲述作为脉络,我作为一个旁听者,和观众一起聆听着故事亲身体会者的讲述。主人公叫做福贵,典型的中国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总是会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和祖辈的寄托。福贵的家人当然也是想他能够大福大贵,可真的是这样,就不会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够决定一切,那么中国会减少多少悲剧啊,可是寄托只是寄托,和现实还是有很多难以企及的差距。年轻的福贵生活放荡,纨绔子弟可以说,家境优越,地主父亲。可是越是这样的家庭就越难有优秀的儿女,福贵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挥霍,不顾父亲的反对,不顾妻子的心伤…终于有一天,他把家业败光了,输在了赌博上,输给了龙二。为了还债,父亲卖了家业,搬出了祖宅。然后父亲去世了,或者说是被他气死的,接连的不幸还在继续…

一个人只有有所经历才会有所成长,仿佛福贵也就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向龙二租了五亩地,然后开始了未来的生活。所谓祸不单行,岳父带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亲和幼小的女儿。不久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来了,一家人团圆。其实无论多么不幸,只要有爱就还是会有幸福的。又过了不久,母亲病了,妻子安排福贵到城里请医生,可是意外又发生了。阴差阳错间他进了军队,开始了几年的胆战心惊,后来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福贵。回到家里的福贵,母亲去世了,可爱的女儿也因为一场病而又聋又哑…

生活还在继续,此刻的福贵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国的历史,真的不是我们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没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残喘,无异于行尸走肉。虽然没有了物质财富,但还有天伦之乐,还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贫苦的生活困扰着每个普通中国人,包括福贵一家。儿子有庆,到了一定的上学年纪,他们为了有足够的钱,决定将女儿凤霞送给别人抚养,后来给了别人当佣人。但是与凤霞的爱,还是让他们决定留下凤霞,一家人一起,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很快到了大跃进时期,此刻的妻子因为常年劳累得了软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为他却又过着如此艰辛的生活。有庆和凤霞都是懂事的孩子,这或许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绝对的,因为善良,有庆为县长夫人输血结果因为医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让年轻的有庆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当然最早知道这个噩耗的是福贵,虽然他极度忍受不了,但为了妻子和女儿,他还是把有庆埋在了村西的地里,找个借口安慰还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脚步还是暴露了事实,妻子还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为妻子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可奇迹还是发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没有了儿子,女儿还是他们的牵挂。因为又聋又哑,到了出嫁年纪的凤霞只能在羡慕中和别人的闲话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终于有一天,女儿迎来了她的春天。虽然这个女婿是个偏头,但是女儿与他两情相悦,这就足够了。而且这个女婿还真的是个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风风光光地娶走了凤霞,两个人生活还算不错。福贵和家珍都很满意,有一天女儿女婿告诉他们他们也有了爱的结晶,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可是凤霞的生产却带走了她的生命,还是在那家医院,那个夺走有庆生命的医院。

家珍不久之后也去世了,因为病魔,因为伤心,因为无牵无挂。只剩下他,女婿,还有女儿的孩子,苦根。二喜带着苦根每天工作,怀念凤霞。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夹死了。当他赶到那家小小的医院,已经见不到二喜的最后一面了。带着苦根,生活还是要继续。

苦难已经经历太多,就不会因为苦难的深入而有所难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个苦孩子,没见过母亲的芳颜,不久父亲又去世了。

可是命运还是没放过他,因为贫穷,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难吃到的豆子撑死了。这种死法,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可笑,可是透过表面却有难以言尽的凄凉。

于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独的存在这个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来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经不再痛苦了,因为他所爱的人都已经远离痛苦了。

后来,他的伴侣变成了一头牛,至少这样他就不会孤单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和一头牛相伴,他也学会了自娱自乐。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即使没有一个人相伴,为了死去的亲人,爱人,还是要继续活着…

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舍不得,该是你的谁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谁也留不住。

活着,有意义就好,还是有很多不好表达…

我们都要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6)

“活着,好好活着”

活着,一个大的话题,挺沉重,也许我们并不能诠释活着的意义,也不能明白我们因何而活着,但至少我们都实实在在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如水般平淡无奇,但生却不无聊,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如余华笔下福贵的一生。虽经历不尽相同,但却是用一辈子谱写活着的真谛。

福贵,青年时贵为地主少爷,家财万贯,良田万倾,却不思进取。娶了一个米店老板的贤淑女儿,却还每天进城嫖娼赌钱,赢的不多,输的却不少,日复一日,他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地主位置理所当然地由债主替了,而后福贵为病重的母亲抓药,被国民党拉去当兵,留下了家中老婆、孩子与母亲,战场上,他九死一生,看着死去的战友们,他感触很多,多年后幸福归家,却得知母亲当年病死,家里穷困潦倒,他明白了自己以往的过错,挑起了家中重担,但接着儿子又意外身亡,哑巴女儿嫁人后却因难产而产,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工地上意外身亡,留下了福贵与外孙,由于饥饿外孙吃豆子撑死了,身边的人一个个地死去让福贵一次次崩溃,但是他艰难地挺了过来,虽然心上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疤,但是他没有轻生,福贵或许也不懂为何要活着,但他明白死去的亲人不想让他就这样死去,就这样,年迈的老人与几头名唤“福贵、有庆、凤霞”的老牛度过他的残年。老人的故事结束了。

福贵的一生虽命运多舛,但却也是幸福的。作者余华讲述了人该怎样去承受巨大的苦痛,讲述了眼泪的宽广与丰富,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并不平凡,活着的力量是巨大的,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就如人生的调味剂与增色剂,让生活更加炫丽灿烂,它们不仅是悲壮,更是缤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

我看这本书时,每翻一页,都希望福贵的命运有所改变,可是一次又一次地让我失望,我时常感叹着,人的一生竟会有这么伤痛的遭遇,好似命运永远与他进行着恶作剧,纵使如此,他却奇迹般挺了过来,依旧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作者想对我们所表达的吧: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硬着头皮活着!

书结尾写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怎样的乐观与豁达,才能面对自己的生命与命运,我想这三句歌词也是老人一生的写照吧!

活着,好好活着,认真活着,平静地活着,平凡地活着!诚如冰心在《谈生命》中所讲到“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活着》读后感(篇7)

浮生若梦——《活着》读后感

活着,死去,再到活着。朦朦胧胧中,江南大地上泛出了福贵老人模糊的身影,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在夕阳的残光里眯着眼睛眺望远方。

福贵老人是一个如此真实的存在,正如他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从少年时的纨绔子弟,到中年时的内战士兵,再到一个在动荡岁月里被命运玩弄的农民,他的人生是如此的坎坷。也正因为他丰富的经历,《活着》也成为了近现代中国的史诗。

当福贵老人的所有亲人一一离去时,作者余华没有一丝煽情,他只是用零度的语言加以叙述,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能感到孩子死去般麻木力量,而偶有的轻松幸福的时刻也只是衬托离别时的绝望,命运已经剥夺走了福贵的一切吗?

显然没有,活着的意志正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剥夺的东西。耕田的福贵老人是渺小的。田边的老树,可能千百年来就在那里静静生长着;田边的群山,可能在千万年前就已经在哪里默默地伫立着。它们眼中,人类才刚刚从树上下来,生了一堆火星,搭积木似的建了弱不禁风的房子。与此相比,个体的生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可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是福贵老人似乎跳出了这个尘世,历经磨难而不亡,他不是神灵,他只是秉持着活着的意志在生活的长路上缓缓前行。

除了福贵,《活着》中还有两个戏剧性的人物,龙二和春生,一个是风光的地主,一个是权倾一方的县长,下场却是惨死。而福贵老人的话道出了生活中最朴素的真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最后还是赔了自己的命。”淡利重情的性格也让福贵在漫长而痛苦的岁月里寻觅到活着的乐趣。反观当下社会,难道还能找到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吗?还能找到历经磨难仍以活着的意志面对生活的人吗?苏轼词云:“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种现代人缺少的清欢不同于“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丝竹乱耳的宴酣之乐,而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幸福。我们并不奢望像福贵那样看透世事无常,只求珍惜身边的美好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江南大地上,黄昏正在转瞬即逝,他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子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降临。

《活着》读后感(篇8)

和很多人一样,读完《活着》,我的内心感觉到很沉重,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如同想要尖叫,叫声却卡在喉咙里。读完这个故事我并没有像一些读者又过于激烈的反应,相反我十分平静。也许这正是作者反复锤炼文字想要达到的效果。无论何时,我们不能缺少像《活着》这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去体会、去感慨的文学作品。人生是一个宏大而沉重的话题,巧妙地寓诸生活,这正是《活着》力量的源泉。

书中主要的女性角色都是具有善良、勤劳、朴实、温柔的特点,她们遵循“三从四德”,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她们期望通过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但结果是上天早早地夺走了她们的生命,却迟迟不肯收走福贵的命,让他去承受那么多次生离死别,去忍受心如刀割的痛楚。但是为了活着,福贵决定改变自己,是他有所改变的是生活的压力,生存的欲望。

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难道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吗?活着是我们得以生存的最基本要素,这两个字虽然简单却充满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和热爱,但现实往往会给我们一记沉重的耳光,给了我们许多的苦难,而我们也只能不断忍受,只有在承受痛苦后,才能体会的生命的职责,只有经过苦难才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生命之花。

主人公名叫福贵,他的父母在起名字时自然希望他的一生大富大贵,但天不遂人愿,贯穿全书的关于命运的无奈从这一个细节便可见一斑。

一部《活着》,让我们体会到时代的更替与社会的变迁。可以想见,在那个年代,像福贵这样悲惨遭遇的底层人民不计其数,福贵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实例。福贵的一生其实也影射了现代中国的历史。从国共内战、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再到。富贵的一生漫长且艰辛,随着身边亲人的不断离世,幸福仿佛离他越来越远,但只要他不放弃,也许就有可能拥有幸福。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我认为总会有人被他的坚强所打动,从而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现在的我生长于和平年代,生活环境的改变使我们很难去设身处地地体会福贵的感受,但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要坚强地活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也是希望我们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