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蔡元培观后感实用八篇

蔡元培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24

最新蔡元培观后感实用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蔡元培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蔡元培观后感(篇1)

很多时候,岭院的成就来自一个转折点。对北京大学来说,蔡元培先生是本世纪的转折点。

今天,北京大学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最高学府。在亚洲,甚至在世界上,北京大学都有很高的声誉。但曾几何时,北大是一所受到教育界批评、被视为烫手山芋的学校。虽然它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也是洋务运动留下的唯一成就。

但里面的学生、老师,多是权贵,学生带着听差上课,老师多是**兼任,品评老师以官阶为标准,封建气息、官僚气息充斥着校园。学生读书以做官、致富为目的,毫无学术气息。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所大学,蔡元培先生也毅然接手。

他在北大的岁月,也是北大走向辉煌的转折点。

蔡元培上任第五天,就当时北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要求:坚持宗旨、磨砺美德、尊师重友。第一点,他告诫学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法不应是为了做官,进入商科也不该以致富为目的。

第二点,他要求学生在做人上不赌博、不喝酒、不纳妾,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儒家文化,但无论接受什么文化,砥砺德行、做人为善是根本标准。第三点,蔡元培唯才是用,裁掉一批无能的老师之后,提拔陈独秀、胡适等年轻教师,虽然这些教师没有官阶,但为师就应该得到尊重。学生也应该平等,互相交流,。

他还建议他做两件事。一是简化讲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购书,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国家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繁荣。高校若是能有良好的教学宗旨、优良的学风,往往能带动整个社会营造人心向学的风气。因此,优秀的教育家是伟大的。

对于蔡元培先生,英国哲学家曾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大学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分,而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郑勇在《追忆蔡元培》中说:“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校长走马灯式地轮转了多少才士俊杰,但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仍然是蔡元培,只有蔡元培。”在蔡元培的北大里,汇集着多少大师,走出了多少才俊,其中不少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看这篇演说稿,已经是2014年,距离这篇演说的发表已经97年了。时间匆匆,97年,许多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走完的光阴。但蔡元培的思想是超越时间的,一年又一年,现在,它在我眼前依然鲜活。

更让人惊讶的是,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以及最后他在北大的做的两点改进,在今天,仍是中国大学所要做的。WwW.1467.COM.CN

我曾混迹于985贴吧,中大在985吧里被称为“蟹大”、“广横走”,典故就是中大在广州就业好。同样,对北京高校的评价也不是学术水平,而是就业水平。就业数据是每个考生报名参加大学考时时必须看的参考标准。

大学与职业学校有何区别?当今中国,接连出现的专业性“大学”:理工、财经、外语……而如今清华都被戏称为高级技工学校,难怪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有那样一问:

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一个个“职业培训学院”顶着“大学”的帽子加工着国家最优秀的一批人,岂不悲哀?有点类似蔡元培先生,前任中大校长许宁生先生提出“人心向学”。

正如1917年蔡元培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古人比来气,我们读书的目的太过市侩,没有士大夫那种胸怀天下的气概。

许宁生校长的“人心向学”四字,寄托了他对中大学子端正读书目的的期望。读书,应心无旁骛,为了学习而学习,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学习、做学术是出于热爱,而非谋利的手段。

砥砺德行,做人是做学问的基础。当今国家提出“精神文化建设”和“德才兼备”教育。大学培养未来社会的精英,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

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良好的决策动机是必要的。

尊师在如今基本上是做到了,除了*****时,尊师重道,一直都是为大多数人认同的。然而尊敬朋友,不得不让我感慨蔡元培先生高屋建瓴的智慧。在大学里,每个人都是同一代人。似乎人人平等。

但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金钱和家庭背景都把学校的同龄人分成不同的年级。蔡元培先生说我们应该和朋友们和睦相处。作为一名校长,我仔细考虑同学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这样做,中国就不会发生黄洋事件。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友好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学生走向社会,与人相处是必然的。蔡元培先生举了自己的例子:

“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最后他问道:“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

”对于读书,蔡元培先生也非常有远见地提出学生要自主学习。为此,他增加了新书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今天的教育也非常重视自主学习。

人们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校里,依靠老师来学习。自主学习师学习型社会中每个人必备的技能。只有学会独立学习,学生才能超越教师,人才能不断进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为斤斤计较的都是琐琐碎碎的个人得失,没有时间、精力沉下心来做研究,没有站在国家、社会、人类上来考虑问题的情怀。可惜的是,人都是现实的,“仓廪足”才能“知礼节”,愿意饿着肚子搞学术的终归是少数人。

所以,不改变社会的导向,空谈“人心向学”始终难以奏效。对于那些献身于学习的人,社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国家给予更多的支持。让人“敢”做学问,“敢”放下就业这重忧虑。

中国要培养出大师,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学生应该做的三点和学校应该做的两点,这些还没有实现。作为一个学生,我能做的,正如才元培先生所说,就是放下杂念,为学习而学习。

注重品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尊敬师长,真心对待每一个人。虽然这些道理都是我听着长大的道理,但条条做到着实不易,我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蔡元培观后感(篇2)

三,与时俱进勇于鼎革

**建党后,任南京临时共产党教育局局长。虽然时间很短,但中国开始改革教育体制。在他的努力下,废除了“忠君”和“尊孔”,小学废止读经,大学禁止经科,并在教育中首先提出“德智体美”四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一系列具有极大创新的改革,揭开了近代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1917年,他就任北大校长。当时北大校园系统混乱,学术氛围淡薄,就像一个衙门。蔡元培大刀阔斧改革北大,整顿教师队伍,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网罗了一大批思想学术大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开始走出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窒梏。

试想在当年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袁氏余孽,而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身为北大一校之长,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的大无畏!。

四,勤俭正直清廉自守

“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为”是蔡元培先生终身坚守的信条,在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联想当今社会,一些人的“做不到或不愿有所不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做些“出格”的事。蔡元培能坚持自律自省,不为所欲面对别人丰厚条件的“许诺”,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是多么难能可贵。

在蔡元培作教育总长时,每天自洗衣服,有人来访,穿短袄出迎,还手有皂沫。任**研究长时,人见其经济困顿,增薪二百元,被他发现,立即退钱,并告知以后一切照规定办。当我到达北京大学时,我的月薪是600元。因为我经常帮助别人,所以我生活贫困。我一顿饭只有一盘卷心菜和几个馒头。

为民族为国家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经历却没为自己索取任何东西,蔡元培的无私让人感动敬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一方人才成就一方文化。一生好学,报效社会,“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将光耀后人,辉耀历史。

蔡元培观后感(篇3)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形成新一代民族精神的教育家之一。近日略览了《蔡元培教育文选》,对这位可敬的先生又深了许多了解,他并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他的很多教育言论却很是些实在的东西。

对比我们的小学教育,现在的小学教育在“宏”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如今,许多孩子兴趣广泛,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有的甚至在某一方面有相当的造诣。这就进而先生所说的“约”的地步。

“深”是学生后期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时间毕竟有限,在那些方面的研究并不会很深,在中学、大学、甚至在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如何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便是自己能否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重要因素。而“美”,是总领这一切的灵魂。这是一种境界,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了解它的本质,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对他们进行引导,这也关系到我们的道德教育。

另外蔡元培先生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梏、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蔡元培认为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出“守成法”与“尚自然”、“求划一”与”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因此,建议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应摒弃注人教学法,强调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学生自主、自学、自学的方法。

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

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个人的独特主体性的正常健康发展或自由发展,会给人类集体的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发展,提供最丰富生动的动力和源泉,在每个人的这种发展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的人生将会获得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当自由的权力成为每个个体的实际权力(特别是思想的自由),自由才不会是空洞的概念。只有以个社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尽可能一个人为基础,一个人为目的,提供最好的条件,这个社会才能在整体上大踏步前进。

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也在教育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蔡元培认为,人与生具来就具有修身养性、吸收知识的能力,有可能发展得最好。要使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经过教育。

蔡元培观后感(篇4)

蔡元培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蔡元培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奔波劳碌,力图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启发和指引,在我走进教育这个行业的时候,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像蔡元培先生一样的教育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近日,本人有幸参观了蔡元培故居,并深切感受到了蔡元培先生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蔡元培故居坐落在上海市徐汇区,是一个集故居、陈列馆、纪念馆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景点。在参观蔡元培故居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蔡元培先生那纯粹的人格魅力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他那种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深刻情感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热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伟大和宏大。

蔡元培故居内部的陈列馆展示了蔡元培先生的个人资料、著作和家族文化,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参观陈列馆的过程中,我发现蔡元培先生一生在不断地追求和探索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不断地学习、探寻、对话、传承和创新,始终坚守着他的教育信仰和品格准则,在无数次的实践中,他打造出了一个中国式的现代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

在蔡元培故居内部的纪念馆,我看到了一些令人感动的照片和视频资料,那里保存着蔡元培先生生前在教育事业上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让我深深感到了蔡元培先生那种坚定不移的人生理想和献身于事业的精神,他将人生的全部精力和热情贡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神。

在观后感的写作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蔡元培先生伟大的学者风范和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人生信仰,他那种对教育事业的坚定执着和不懈追求,深深地影响和启迪着我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知,让我在教育事业中拥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更加坚定的信仰。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经常回顾和反思蔡元培先生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格力量和心系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以此来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养,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更好地推进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

蔡元培观后感(篇5)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泰斗"。他提倡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教育,倡导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界。蔡元培的教育名篇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激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首先,蔡元培在教育名篇中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人的综合素质,即培养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艺术修养的新一代。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生观。他说:"教育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能开启智慧的大门,还因为它能塑造一个人的灵魂"。我深受这种理念的影响,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蔡元培对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提倡"中庸之道"的教育思想,主张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说:"教书育人之道,既要有深入的学问,也要有扎实的技能"。这给我启示很深,我意识到知识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此外,蔡元培还对教育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迪式的教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他说:"教育者应当以启发的商量,以自由的发展,以求真的开放,以自由民主为教歌"。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意味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总结来说,蔡元培教育名篇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他提倡中庸之道的教育内容,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理念都与我对教育的理解相契合,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篇教育名篇的阅读,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蔡元培观后感(篇6)

百年以前,有这样一个人,年过半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从此开启了中国教育史崭新的一页。

他是蔡元培(1917年)北京大学的校长。有人在回忆录里这样写到“蔡元培先生来之前,校名改了(由“京师大学堂”改作“北京大学“),但本质并无什么变化,封建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1913年我考人北大预科时,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

”蔡元培先生来到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唤起了北大学子青春年华的激情与行为,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指挥部。

蔡先生是我崇敬的人。在我看来,在这样一个愚蠢而混乱的时代,能够唤醒人们心灵的人比任何人都要坚强。所以,我决定选读这篇“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不为新鲜与好奇,只希望一百年前的指引与叮嘱,能够有益于我在大学生活中的坚守与奋进。

初读此文,略有遗憾。我被以为,这样一位思想大家,本该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洋洋洒洒几千字,给茫然的大学生们精神上的指引。但他确实语言简练,平铺直述,不同于今天演讲者的文采飞扬,更添了几份朴实和厚望。

有人恐怕会觉得,先生提出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过于简单,毫无高度。但仔细想想,正是这三个简单的要求,开启了北大质量改革的序幕;再仔细想想,其实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也难以做好这三项“简单”、“无高度”的要求。

先生说,大学生应明白大学的性质,抱定宗旨,持之以恒。他给予大学的定义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起初我想,在那样一个混乱困苦的时代,缺少有识之士的时代,仅仅要求学生以研究学问为宗旨,是否浪费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

经过深思熟虑,我明白蔡元培先生的目的是要改变北大的腐败氛围、拜金思想和浮躁心态。时代需要内心沉静的人,善于并敢于思考的人,体会到社会时弊的人,奋勇而起冲破阻碍的人,拥有高尚心灵并能“复制”更多高尚心灵的人……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潜心感悟为基础,蔡先生的要求正是给了那些没有明确方向的人以指引,告诉他们:先埋下头,再跃起身,并在跳跃起来的同时,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

近百年过去了,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变化。在21世纪,我们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我们对金钱美誉度充满渴望,为未来而奋斗。我想,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想要隐居山林,不顾世俗,清心寡欲,潜心读书,只能成为美好的向往,却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

但我们似乎渐渐被利欲充斥了内心,只声称“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却忘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要我们时刻向更高的精神追求迈进。我们应当把大学视作真正的“象牙塔”,沉静心灵,潜心研究,珍惜这短短几年的纯白时光,去充盈自我,丰实内心。一个精神充实的人,更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更能走好未来要走的路,更能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无敌不破,无往不胜。

蔡先生又说,大学生们应砥砺德行,清者自清。“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短短三十几字,道出的是大学生们的道德责任,我们的道德责任。

常常上网的人都会发现,在网上众多的**中,有着众多这样的帖子——常常是揭露社会丑陋现实的几千字文章,常常是描绘社会“晦暗不堪”的几张**,也常常是一群网友用一堆激烈的言语直指社会“黑暗”……我常想,社会的不断发展,正表明了我们正生存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它一定会有不足,一定仍需成长。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从不缺少发现丑陋眼睛的人,但真正缺少有勇气和勇气改变时代的人。

而蔡元培先生却早在百年以前告诉过我们,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我们本就被赋予了完善社会的使命,不应仅仅抱怨社会,而应爱这个社会,爱这个因我们的努力日益发展的社会。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无可推脱。

蔡元培念念不忘“学术救国,道德救国”,其人格魅力,其爱国精神,至死而光芒不减。人们抚今追昔,愈加感受到“蔡元培”的长久生命力之所在。因为蔡元培先生总是能给我们培养、科学、改革的力量。

我渐渐明白,大学的意义在于掌握几项技能,充实一颗心,学会坚强。用高尚的心,引导积极的身体,为未来的自我,未来的社会,贡献一份真正的力量!

蔡元培观后感(篇7)

今天早上醒来,脑子里想到了昨天读到的有关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生平的有关文章,回想和总结所知道的从现代到过去的历史中,从中国到世界所有所知道的在各行各业,小到平民百姓、教师、医生、科学研究者、地方**、宗教人员、大学校长,大到国家的宰相、总理、皇帝、**、联合国秘书长等等,对人民、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值得人们留恋的人物,都具有三个共同的品质:较高的品德(无私)、悲悯的情怀(大慈悲心:利他)和超越常人的敏锐头脑(大智慧)这三个特点。

他们不会为了个人名利而放弃个人的怨恨。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国家和世界的利益。他们把所有的智慧和智慧都放在这上面。

这三种品质也应当是优秀的人物所必备的。现在,像这样称为“大家风范”的人现在越来越少,甚至罕见,所以有人说出来了:“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和在其它职位上类似的说法。

相反的,是凡古今中外那些声名狼藉的人都是缺乏这三种能力,他们首先是自私的,甚至是极端个人主义,也因此没有悲悯心,超越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在一个“小我”(只想个人,只想自己的家庭,只想自己的国家等等)思维空间里,所以他们的所有的聪明(不能称为是智慧)都是为这个服务的,为了“小我”利益的最大化,不考虑他人(其他的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等等)的痛苦如何,做出各种骇人听闻的事来,被人民所唾弃。

一些年前,我与我的一位小学老师,聊起同学们的成长,发现那些在小学的时候就本本分分的同学,长大了以后不论做什么行业、不管成绩如何,都没有做出大一些的损人利己的事,而那些能够看出一些不好品质苗头的同学,长大后确不管做什么行业都做出了一些较大的损人利己的事。所以说,从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这个,就会导致更多的人做出更多的伤害人民、国家、和世界的事来,随着教育水平越高,科学越发达,所做的危害也越大。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信仰”不一定是指哪一个宗教,而是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态度。

今天早上起床后,打开窗帘,看到了我种的铁棍山药(买来吃的山药放在阳台上有的发芽了,就放在土里,浇上水,它们自己就长起来了),我只管浇水,不管其它,它们长出很长的枝来,相互缠绕,长的很高。我惊奇的发现,植物也有“和”的智慧,它们也懂得相互合作才能生长的更好更长远。

反思,对照我们人类,我们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我们现在的科技那么发到,所受的教育那么多,可我们的所作所为常常是相互残害,使个人、家庭、社会、世界那样的不安宁,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植物?

我们人类不值得深思吗?前些天看到美国电影《万物一体》和《地球公民》受益匪浅,震撼很大。有100个配音,许多电影明星和娱乐明星。

现在,幸运的是,现实中的一切都让一些人开始反思和觉醒,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自己会在未来追随。古今中外的一切发展事实,不得不让我们必须从地球的这个整体去看待我们的思想行为,我们众生是一体的,我们相互残害就是伤害我们自己,我们相互帮助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和谐共处”是我们人类、我们地球的唯一出路,否则,等待我们的是共同毁灭。

我小时候接受的家庭和学校的社会教育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那时想从事科学研究来利益更多的众生,但念研究生时看到的一切,让我察觉到与我想象的不同,于是我把一部分经历转向了气功、中医等等,但很快发现不是我想要的,到美国开始是接触到它们本土的宗教发现不是我想要的,后来又有机缘接触到了佛法,看到了佛法里的大慈悲和大智慧,对宇宙人生认识的那么深刻,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而我发现他是非常科学的,也不属于宗教。佛法立刻吸引了我,发现我所需要的可以在那里得到解答,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佛法。

虽然现实中,佛教某些团体和个人的行为是不符合佛法的,但我认识的他们不能代表佛教,佛法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它是永远的存在在那儿,与具体的学习、修行和传播人的行为无关。就像我上中学的时候,高考速成班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了我错误的数学,我自己也推不出来,这不代表数学本身的问题,所以我决定不上课,自己回家学习。

蔡元培观后感(篇8)

怀着钦佩之情,我有幸对这位著名教育家的风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勤于读书,年轻有为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山阴县。他从小酷爱读书。四岁便进入私塾读书。

而他接触的课本,全是《百家姓》,《千字文》。接着便开始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古籍。10余岁时即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诸书……。

17岁就已经考取秀才,开始设馆教书。又在22岁时高中举人,后经殿试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多年的努力工作使他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在楼上念书,楼下失火,家里人急忙叫他下楼,而他正专心致志地读书,竟听不到叫喊,家里人连忙去救他,这才脱离危险。在他的书斋有一条幅:“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

”这真实地道出了先生勤奋刻苦读书的景况.夏天,为了集中精力,避免蚊虫叮咬,认真读书,他把两脚伸进桌子下一个大空口坛子里,蚊子因此叮不到他了,留下了"坛坛驱蚊法"的美谈。

在晚年,他曾回顾说:“我自十多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有了这样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使他不会成为晚清迂腐不堪的“老学究”,而是成为了开创近代中国教育的最著名的教育学家。

坚持民主,不畏强权

1894年他任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902年,他与章炳麟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育学会,并任学会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提倡民权,鼓吹革命。1904年,他和龚宝铨在上海召开复辟会议,策划武装起义。

次年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委任他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和北京**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统治而辞职。

1913年,他住在德国和法国,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1915年与李石增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次年与吴玉章组织中法教育会议。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次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

在革命的洪流中,蔡元培留下了一系列传奇的英雄故事。在这一时期的蔡元培身上我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大德垂后世,古今一完人” 他用无限的爱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亲人,于公于私乃是真君子!!

与时俱进勇于鼎革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讲话。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对北京大学进行彻底改革。他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日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

他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诣”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则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辜鸿铭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而且由于他们这些教授作为或激进,或左倾,或保皇等不同思想的代表而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实行学分制和考勤制。

这更好的诠释了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 “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听生。北大的改革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教育的领域,给了那一代人们思想的巨大的冲击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袁伟曾这样评价蔡元培:他曾经做官做到国民党的中常委,但他不是政治家,在政治上他曾被人利用;在学术上,他曾有过伦理学等方面的论述,但远远比不上他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他将北大办成了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

时至今天,就中国大学(大陆范围)的改革和发展来说,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没有哪一位能像蔡元培先生那样,对于一个国家的大学理想、观念和制度产生了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致许久以来蔡元培成了中国现代大学观念的同义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将光耀后人,辉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