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8篇。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你的范文有一定的深度?范文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了解范文的写作方向可以让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更加顺畅自如,今天大学生范文网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文章,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篇1)
所以很多家长会不厌其烦地甚至理直气壮地跟人讲他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自己如何如何的辛苦而孩子又怎样的不懂事。其实这是无知导致的误解。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他什么都不懂,他对待生活中一切问题的方式都是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的。正像卢梭所说的那样:“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最初是由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决定的。”孩子是从他的生活环境之中学到的如何应对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方式方法(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将此称为“生活样式”)的。如果一个孩子对人没有礼貌,那我们基本可以肯定:第一,这个孩子曾经被“没礼貌”地对待过;第二,没有人教会他如何礼貌待人。同样,一个孩子不愿意学习,那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在这个孩子的生活经验里,第一,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第二,没有人教会他如何学习。
由于人的学习能力太强大了,孩子在他生活的环境中,轻易就学会了很多东西。这给了我们一个错觉,以为所有的生活道理和正确行为,孩子不用教就应该自动会。其实,孩子的任何正确行为,都是要教的,要反复训练才能最后定型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家长没有耐心细致地给孩子以指导,那么孩子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行为偏差。当孩子在他的生存环境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他实际上是随机地从环境中选取学习样板,这样他是选到什么就模仿什么。什么东西进入他的大脑全凭当时他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到什么上了,如果好的东西进入他的视野,他可能学习到好的东西;如果坏的东西进入他的视野,他可能学习到坏的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看他当时处的角度和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他的角度和状态不同,他很可能把好的东西当成坏的东西学习,反之把坏的东西当成好的东西学习。应该说孩子没有经过耐心指导,自动学好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明了那些被人称颂的好孩子,都是经过精心培养教育出来的,只是有些父母是无意识地把事情做对了,就像我的父母在我们兄妹六人身上所做的事情一样。
如果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那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我们都知道没有家长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坏,我们之所以说孩子有问题是家长有问题,是因为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家长负完全的责任。我们要永远记住,孩子没有带着任何错误的观念和缺点毛病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后来涂抹上的一道道缺点毛病的印痕都是我们家长所为:有些是我们家长因为无知所为,例如我们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所犯无心之过;有些是我们的错误观念驱使我们所为,例如我们认为孩子必须听我们的话因而强迫孩子服从由此所犯的过错;还有些是我们因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所犯错误所为,例如我们自己情绪失控却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所犯的过错等等。
我对孩子的教育
一直以来,我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随意的,我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不想给他施加太多的压力,况且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不应该过多地参与。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四年级。他不但各方面表现一般,而且学会了撒谎,作业没做完,说做完了,在学习上懒惰、拖拉。渐渐地,我还发现,他对于我偶尔的管教不认可,还和我顶嘴耍脾气,我对孩子的这种逆反居然束手无策。于是我反省了一下自己,这不能全怪孩子,我对她的检查和督促实在太少了,而且我没有一套好的教育方法,只是在任其自然发展,偶尔的管束根本不能奏效,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认识到了这些,我就要采取行动。于是我想到了书。假日的某一天,我来到了书店,翻阅了有关教育的书籍,觉得国外的教育不太适合国内,就没有选择。我特别赞同赏识教育,于是买回了一本周泓的《教你如何赏识孩子》,读后便萌发了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的念头。
我的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做什么事情不主动,这可能也有遗传因素吧,我和爱人小时候都是这样的。由于我在他一至四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约束,仅靠他自己的自觉性,所以他没有自己的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兴趣也是一般。针对孩子的性格和他的现状,我制定了我的教育目标和孩子的学习计划,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目标在小学毕业前实现。计划是:每天利用1小时写作业,半小时写书法,半小时读课外书,半小时看电视,其余时间自行支配,但9点之前必须睡觉(特殊情况除外)。我呢,每天陪着他,看与工作有关的书籍、杂志,看《读者》以及其他我喜欢看的书,练书法,写摘抄。他的摘抄作业比较差,于是,我和他一起摘抄,我把看书发现的适合他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她看,把适合他摘抄的提供给她,他写周记,我也写,他练书法,我也练,总之,我尽可能地和他一起学习相同的知识,培养他的兴趣,我也能从中受益,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我还制定了奖励措施:每一次大进步得5分,每一次小进步,得2分,积满50分有一份价值20元的礼物,积满100分有一份价值50元的礼物。我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专门记录进步的本子,把他的进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方面的进步,另一部分是生活方面的进步。并把每一次进步都记录下来,同时贴上大大小小的.粘贴。孩子对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计划刚实施几天,他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就得到了应得的分数和粘贴。我也不失时机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说明我的想法,希望得到老师的支持。老师也在反馈本上给我留言,说出孩子的进步,孩子还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
我的计划实施了两个月的时候,孩子通过期中考试,他的数学成绩不理想,于是我给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打了电话询问原因,老师说,这次考试有些题是还没有学到的,这也不怪孩子,别责备他。还说,孩子最近最大的进步就是自信了,这比什么都重要。责备我当然不会,可我想知道孩子考试失利的原因,也想知道我的教育方法的效果。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坚定了信心,就这样继续实施我的计划,我相信我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况且我原本看重的也不是成绩,我一直坚信,只要学习兴趣有了,就不愁成绩!他能愉快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最大的希望,目标实现了,就会为他上初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也坚信,我的孩子决不是朽木,只要方法正确,他一定会有好的未来。
一学期下来,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能独立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在这之前,我给他的订的《小学生优秀作文》、《小雪花》、《故事大王》等,他很少问津;他基本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在我不在家的时候,不用爷爷奶奶督促,也能主动完成计划,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在朗读课文方面,他一直是比较弱的,而这学期,在此方面,他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同;在作文方面,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错别字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摘抄也是他的弱项,在我的鼓励下,他的摘抄得了好几次“优”。众多的进步让他的积分达到了100分,得到了他想要的礼物,他尝到了努力的甜头,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我知道,虽然他在进步,可这些都是不稳定的,我必须坚持下去,将这些好习惯加以巩固,才能达到我的预期目标。我将继续努力!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篇2)
家教观念误区
1、父母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家长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这种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怎样生活主要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有许多家长是这样的:恨不得从孩子降生就开始教他相对论;孩子上幼儿园,家长就带着参加各种特长班;上学以后,每日伴读,逼孩子写作业;课余和双休日则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
2、父母过渡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家长面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自制力。一些家庭,孩子越离不开家长,家长越有满足感,好像这样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有的是不知道会发审怎样的结果。家长感情用事,孩子怎能理智?家长“心太软”,孩子如何变得坚强?
3、父母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考虑孩子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知会让孩子放纵自己。如果哪次你没有满足孩子的.心愿,他就会觉得你不再爱他,进而埋怨甚至做出伤害家人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
4、父母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有些家长对孩子不信任,不听孩子解释,动辄打骂是最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体罚可能成功地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意志,但这一定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带来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有时会说些伤害孩子心的话。如对孩子不理不睬,这些做法是形式比较隐蔽的软暴力手段。
5、父母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高,事事求“完美”,以挑错为重点的教育其实是非创造性的教育,是庸人教育。挑错教育的心理基础是恐惧,是害怕孩子学坏,这是一种消极防守的、没出息的教育观念。
解决方法
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教育孩子,先自我成长。父母的素质越高,孩子的成长便越快、越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爱来教育孩子。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管教束缚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早期教育和后继教育并重。
家长的教育理念要一致。
对孩子要宽容。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因为错误的观念摧毁了“天才”。坚信教育比天赋更重要。家庭教育是一门很实际的学问,家长应该多多关心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光彩,希望父母能引导孩子走向他光彩的人生。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篇3)
1,教育孩子懂得生活中一些潜在不安全的因素;
生活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来自各个方面,比如出行、玩耍、煤气、水、电、雷雨、不法分子的抢劫、拐骗、欺辱等等。因此我们的父母就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反复地告诉、提醒孩子需要注意的问题,给孩子讲述一些预防的方法,以及告诉孩子如果发生意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实现自救等等。在不断的灌输中,使这些安全防范常识深深的在孩子心中扎根,相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防微杜渐的最佳策略,也相信孩子从其中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2,告诉孩子社会上一些不安全的事件,让孩子学习经验;
细心的父母们在平时不断地给孩子灌输安全意识的同时,还可以结合电视或书刊杂志中报道的一些发生的真实案例,和孩子一起从中学习、吸取教训。面对真实的案例,孩子的触动一般比较大,孩子们会更加积极而用心地接受父母讲授的防范措施。父母可以结合案例,问问孩子案例中的人因为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怎样就可以避免、如果孩子遇到了这种事情的时候他会怎么办等等,在循序渐进中,启发孩子,让孩子不断加深安全的意识,并在孩子的回答中,及时的纠正、补充,使孩子得到正确的、科学的防范措施。
3,教育孩子懂得安全标志和交通标志
教孩子认识多种安全标志,交通标志,使孩子能够辨认这些标志的意义,并按照标志的指示行事,这也是生存的一种必要的技能。
4,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以防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自我保护意识要深深扎入孩子们的心里,不随便跟着陌生人走、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要陌生人给的东西等等,提高自我保护的警惕性。
5、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孩子天性淘气,贪玩,贪吃,自控力差,因此,有时玩起来忘了安全,造成自己受伤或损伤别人,或控制不住自己,吃陌生人的东西而上当受骗。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6、让孩子在不断的锻炼中,逐渐掌握多种生存技能
安全知识不是卷面的考试,他是要和生活真实对抗的。我们不能让孩子由于无知而出现意外,更不能让孩子因纸上谈兵而当真正面对危险时却束手无措,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我们一定要使孩子的安全意识切实的融入孩子的自身素质之中。请多教孩子一些生存技能,放手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锻炼摸索,不断的使自己完善。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篇4)
每个年代的孩子教育方式都会一样,就拿我们那个年代来说,都算是比较听话的啦,而此刻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起我们就要难很多了,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就是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中国人最重视自己子女的成长、发展,对子女的前途寄托于无限的期望,进入中老年的家长几乎把全部的精力财力放在子女身上。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孩子习惯的培养、性格的构成、甚至一些缺点的出现都与家长日常与他接触中的言语、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仅是负责他饮食起居的“保姆”和主管,保姆和主管的工作,更是他行为习惯的教练和榜样,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就应如何当好这一复杂的主角呢?根据书中的意思,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饮食起居生活方面的工作,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能够做得越来越好了。自己做不了,还能够请专业人士来帮忙。教练和老师的主角,虽然也能够请人协助,但是,总没有父母自己来担当好。那里有一个亲情血缘的因素。有这么二句话,“婴儿一开始就对养育之情很敏感。维系这种情感的有效方法就是父母经常与他眼神对眼神、皮肤与皮肤的亲密接触。”这就告诉我们早期的情感培养十分重要。作为父母,不管多忙,就应尽量多抽时刻,多争取机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与接触。
在孩子的培养训练方面,就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给孩子设定适当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决不好追求完善,决不好有非让孩子到达什么什么样的要求,决不好陷入急于求成的期望。这样会超出你孩子的实际潜质。达不到要求,不仅仅你失望,孩子自己也会灰心伤气。不好听到同事和朋友的小孩怎样、怎样样了,看到自己的孩子还做不到,心里就容易起急,甚至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当着孩子的面说出一些不就应说的话来,做出一些不就应做的行为来。这样又会导致孩子心里有一种失败的感觉,产生一种被压抑的情感,以至于失去继续进取的勇气,这对他顺利地成长和发展是极不利的。。
2、要有足够的耐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无数的不足和缺点。有时,我们常常用成人的观点来看待,觉得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是不对的。对他来说,眼前世界上一切都是全新的,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许多东西,务必极其耐心地、不厌其烦地教他。尤其一些行为、习惯、技能的学习,决不是靠一、二遍讲解、一、二遍示范就能够掌握的,要靠多次的反复,必须时刻的积累。因此,当看到孩子一时达不到你的要求时,千万不好起急、不耐烦,要耐心再耐心,必要的重复是需要的。
要注意和表扬孩子的每一个用心举动和进步。在早期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缺点能够全然不顾,但对他的每一个用心举动和进步务必十分注意,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引导。正因表扬和鼓励会使他的精神处于兴奋,兴奋是理解知识和技能的最佳状态。一个人处于灰心、压抑之中,整个神经系统会处于麻木状态,还谈什么学习与思考。最重要的,家长就应永远以用心进取的形象出此刻孩子面前,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遇到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永不退缩、永不气馁。
3、不好姑息、放纵。
过分指责孩子的缺点是不好的,但不等于能够姑息、放纵。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孩子有什么要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一概地满足;孩子在外边有什么不恰当的言行举动,受到外人的批评或制止,就视为被欺负,就出面无原则地袒护。如此溺爱和袒护,对孩子的成长极其有害。也许你的动机是好的,结果会使你大失所望的。目前你也许有潜质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但是,今后呢?你能满足他一辈子吗?姑息、袒护、放纵会使你的孩子养成一种不就应有的依靠性。一旦将来失去这种依靠,他会感到十分无助,从而可能使他产生铤而走险的念头。正因,在这样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须是不会有多大的生存潜质的,更别说有出息的可能了。
4、激励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成长,除了身体的发育、技能的训练,就是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思维潜质。俗话说,人长一张嘴,吃饭说话两件事;人长一个脑袋,就是思考一件事。一个人将来有无出息,主要靠脑袋的思维潜质。在孩子开始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和鼓励他的想象力。不好在他面前轻易说,“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就应这样、不就应这样”。他的一切想法,从我们成人的思维角度看,可能有点儿离奇,但从孩子的思维特点来说,有它的合理性,最起码是他动脑的结果。家长能够用这样的话来鼓励他,“你再想一想?”
在与孩子一齐玩中进行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还就应是始终和孩子一齐玩,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不好依靠下指示和命令来完成,而是和孩子一齐做。比如,与其跟孩子说:“去,把你的玩具整理好!”不如拉着孩子的手,说:“该把你的玩具收起来了”,同时跟他一齐整理。整理时,动作中掺入一些想象,言语中多一些幽默和玩笑,以类似游戏的方式进行整个过程,时刻能够适当长一点,直到孩子把所有的玩具都整理好。
5、做孩子的行为表率。
在孩子面前,家长自身的行为也十分重要。孩子在八岁以前的学习成果都是透过模仿榜样而取得的。和他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在他面前所展示的一切都是他模仿的榜样。家长说与做不一致,孩子也会跟你一样。
不好等构成了不良习惯再去纠正。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刻,需要无数次的反复训练。有些家长忙于事业,很少关心孩子的日常行为。孩子在豪无指导的状况下,自己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等家长发现,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因此,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十分注意这个问题。
6、必要时,务必说“不”。
在前面提到,对孩子不好轻易说“不”或“不对”,但是,有的时候务必说“不”,而且务必让他明白:你说“不”的那件事是不允许做的。例如,一些可能伤害到孩子自身的事情,可能伤害到别人的事情,结果可能十分危险的事情。即使在说“不”的时候,也不好以对抗的形式出现,尽可能用一些有兴趣的东西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跟孩子说什么不能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就应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这样,他在今后就会变成为自觉的行为,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
7、不好期望值太高。
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求十分严格,唯恐哪一点上出现一点儿差错,影响孩子的前程,而使他们自己的幻想破灭。就是在孩子还很小,就应全面打基础的阶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为孩子设计未来的目标,开始着手进行定向专业化培养,逼孩子参加这种班,那种班,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不管孩子本身是不是喜爱。一旦孩子在哪一步上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要求,他们就会起急、生气,责怪孩子不争气,甚至打骂、惩罚孩子。这种家长,就应说,愿望是好的,用心也没有错。问题是不懂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的成长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在后天培养过程中,最根本一条是就应因材施教,应势利导,从孩子的实际状况出发,随时调整培养方针和方法。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兴奋点。兴趣是理解知识的第一动力,兴奋点是孩子能不能学有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有些家长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学这样,学那样,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孩子完全没有了自主性。这将会是事与愿违的。在孩子还小,基本上还没有多少自主意识的时候,这种方法从表面看来也许还行。实际上可能是对一个真正人才的埋没或摧残。正因,你的孩子也许有某一方面的特殊天赋,也许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你
不知道,却用你的意志去塑造。你的意志不是他的意志,也不是他的潜在的成才优势,你的意志和理想不必须能实现不说,他的潜能和优势也随之而被埋没了,一个真正有可能的未来人才也就被摧残了。此刻我们还不能对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做出正确地预测和决定,不可能事先知道一个孩子的成才方向,因此,这些家长的教育思想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也就不认为这种做法有多少不利之处。再加上我们此刻的教育制度中存在好多弊端,例如,考核制度,升学制度等,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思想和做法的发展。
8、不好爱得过分,溺爱。
中文中的有些词汇很形象,很有意思。溺爱,就是说,淹死在过分的“爱”之中。此刻有些家长视自己孩子为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晒了;抱在手里怕摔了,真不知道把孩子怎样好!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惯孩子,自己能够少吃少喝,能够吃尽各种苦头,对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尽量予以满足,有一个说法叫:“亏了谁,也不能亏了孩子。”的确,孩子是不能亏的,正因他们是我们的期望、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的期望是什么?我们是期望他将来成才。而溺爱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在孩子还小,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就应说,依着孩子一点,还情有可愿。当孩子稍微大了一点,开始有他自己的思想意识了,再这样做,就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从家长无限制地满足他的要求中,他会逐渐认为:这一切都是就应的,他需要的东西不需要自己去发奋争取,周围的人似乎都是为他的需要而存在的。这种心理的养成对他的成长与发展极不利的。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不求进取,在生活中必然好吃懒做,在社会交往中必然惟我至上,目空一切。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人吗?溺爱,一开始就应说是出于家长对儿女的爱心。孩子的确需要我们的爱,但是这种爱,就应有原则,有尺度。爱的原则是有利于他的成长与发展,而不是阻碍
他的成长与发展。爱的尺度是满足他成长成才中的各种需求,而不是他的所有一切要求。也就是说不好无限度地盲目地爱。这种无限度地盲目地爱,最终结果是淹死在你那好心的“爱”之中。出现这种状况最多的就是隔辈人监护孩子的家庭。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二种特殊的心理:一是对自己儿女的爱的延伸心理。自己的儿女长大成人了,不需要自己再去精心呵护了,就把这种情感转移到隔辈人身上;二是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心理。自己年岁大了,退休了,没有别的什么精神寄托,也就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几乎都集中到了小孩身上。这二种心理促使老年人对隔辈人的教养上容易产生以感情来代替理性的现象,也就容易造成溺爱的结果。其次就是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孩子可能有六个大人关心他,呵护他,他可能得到的爱要比普通的多好几倍。而且这六个人很可能从不一样的角度,以不一样的方式去爱他,爱的原则不一样,爱的尺度不一样,使幼小的孩子不知道什么爱是对他有益的,就应理解;什么爱是对他不利的,不就应理解。在这太多的爱之中,孩子就无所适从了,也就容易造成溺爱的结果。第三种就是“晚年得子”的家庭。这种家庭很晚得到子女,因此对这一孩子必然十分珍惜,对孩子的教养容易失去理性,走上溺爱的道路
。还有一种就是“暴发户”家庭。这种家庭自认为有钱,就给孩子无限的满足。同时,这种家长一般来说文化修养也不会很高,对子女的教养问题不可能有心去研究。一味地爱孩子,结果也必然是溺爱。当然,不是所有这些类型的家庭都会溺爱孩子。是不是溺爱孩子,主要取决于家长本人的文化修养和对子女教养问题的认识,真正弄明白怎样样爱孩子才是正确的。爱一个孩子不难,爱得正确,爱得恰当,爱得有效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9、不好只注意对孩子的表面的关心。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养与教,往往只注重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否生病不舒服,是否与坏孩子在一齐,上学考试得多少分等等,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注意去发现,对孩子的心理、情感、思想的发展不注意去关心、观察、了解。他们往往不懂得这些东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家长,在教养子女过程中所要关心的不仅仅仅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否生病不舒服。如果仅仅是这些,那就跟养一个宠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也不仅仅仅是关心他是否与坏孩子在一齐,上学考试得多少分等简单的问题。与坏孩子在一齐的确不好,容易受影响而走上邪路。考试得多少分,固然能够看出他在学习中的成果,但也不是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情感、思想都在发生变化。所谓一个孩子长大,表面是身高、体重的增加,实质就应是心理的成熟、情感的丰富、思想的发展。这些东西是他成长的决定性标志。有了成熟健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即使他与坏孩子在一齐也不会变坏。有了健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他就会懂得,为什么要上学?怎样才能上好学?即使一时他的考试分数不是十分理想,那也不等于他没有学好。此刻我们中小学中那种为考试而学,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习好坏的氛围实在是害人不浅。
10、不好有“护牍”的心理与发展。
有些家长爱子心切到了没有原则是非的地步。孩子在外边吃了亏,不问是怎样一回事,就断定自己的孩子受欺侮了,就要为孩子去争回一口气。明明是自己的孩子错了,也不认为有问题,非要找出为自己孩子解脱的理由或可能性。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理构成了一个极其错误的概念:吃亏了,有人会为他打抱不平;错了,有人会替他兜着。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11、构建和谐家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所谓和谐家庭,就是孩子父母与长辈之间的和谐、夫妻之间的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家庭与邻居之间的和谐。例如家长的虚荣心,不求上进,不务正业,不礼貌言行,喝酒,打麻将,种种不良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期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首先要注意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一句话叫:“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就会打洞。”主要说明遗传作用。先天遗传的因素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家长作为孩子来到世上接触最多的人务必注意对他的影响力。自己由于学识等原因也许不能给孩子直接有效的教育资料,最起码不能给他坏的影响,尽可能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因此,家境不好,不会太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而家长本身素质的低劣,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可大了。
12、要个性注意孩子潜能和优势的挖掘和发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有思想、心理、情感、体质、礼貌生活习惯等等许多方面的资料。那些考试,那些分数只能代表书本知识掌握的相对程度,无法代表一个人成长发展所需的全部基础资料水平。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就是一个孩子潜在潜质优势的挖掘和发展。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潜在的潜质优势,或者叫天赋。也就是这种天赋正是一个人将来在哪一方面成才的先天因素。在中小学打基础的阶段如果能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挖掘与发展,那对一个人的成才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保证基础,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培养潜质”就应是对孩子教育的基本方针。保证基础,就是保证孩子成长发育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孩子理解良好教育的基本条件,保证孩子成长发展的宽松空间。挖掘潜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兴奋点,用心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有意识地去诱导,培养,发展,促使其成为某种优势。发展个性,用此刻流行的话说,就是培养开拓精神,创新意识。有点家长可能认为,孩子还小,谈不上什么开拓、创新的问题,似乎只要把书念好,将来考上大学就行。书要念好,大学要考上,但是这与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并不矛盾。孩子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是要
他搞什么发明创造,就是对孩子平时出现的在大人看来似乎很离谱的一些奇思妙想,不好轻易否定,简单武断地压制;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在可能状况下,不好简单地告诉他,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要合理地启发,及时地引导,让他自己去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潜质,就是期望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透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场合,为孩子创造潜质训练的机会。什么都不让他动手和参与,一切能包办代替的都包办代替了,表面上看是好像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提高潜质的机会,是在害孩子。
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了的事实——小学生已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消费群体,而且在这个消费群体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
食品广告的泛滥,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广告食品成了对中小学生的新诱惑。零食消费对孩子身体健康不利,容易引起孩子乱花钱的不良习惯。
此刻的校园,名贵衣服已不鲜见,名牌产品更是比比皆是。孩子之间很容易构成穿衣的攀比心理。
孩子之间互相过生日,买礼物,有时小学生的父母将小朋友全部邀请到家或饭店,花费几百元设宴款待。
当前大部分以中小学生为消费对象的饮料、零食、玩具等小商品均有促销吸引青少年学生消费的行为,他们透过带有博彩性质的“抽奖游戏”吸引青少年。这些行为不但分散了学生的精力,还滋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现代通信工具的确给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诸多方便,手机干扰教学秩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课堂上的突然铃响和不健康的声讯电话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危险信号。还有,孩子的不正常消费也给家庭增加了原本不必要的负担。
此刻的流行游戏都是多人联机型的,而家庭中的电脑只能一个人玩,因此网吧就钻了这个空子,引来大批的小学生去玩。更有甚者,一些不良业主开设一些有赌博资料的电脑,并带有淫秽的东西,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害处。此刻网吧有不少的小学生,孩子很容易迷失方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终生遗憾。
一些中小学生除了服装、文具等学生消费品之外,化妆品、首饰、手机等一些成人用品也成为他们消费的热点。在一些商场和专卖店,经常能够看到不少学生为自己选购化妆品之类的用品,在商场的金饰柜台,还有一些家长带小孩来购买价值不菲的真金首饰。
一位家长在给孩子购买书包、文具盒时曾说:“孩子一味追求时尚的文具。不买还不去上学,真没办法!”对此,孩子们的解释是,他们虽然知道旧文具还能用,但是同学们都换了流行的,自己不换,感觉“没面子!”
中小学生消费的一个倾向就是“舍本逐末”,将超多钱用在零食和玩具上,但是真正的目的却是零食和玩具附带的一些卡片或小玩具。有一些学生,为了收集一种方便面里附送的卡通卡片,在买来方便面之后,只要卡片,而将面饼扔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应对这些不良的消费。中小学生的高消费现象,是家庭、社会共同促成的。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这种消费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少数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产生这种消费误区的直接因素。高消费带来的消费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消费,这已不仅仅是校园内的话题,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职责
精选阅读(二):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篇5)
在周计划中,我们的要求是让孩子安静进入午睡室,能较快地脱衣服并折叠好,安静午睡。可是到了午睡室孩子们就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不管我喋喋不休地提醒他们“小嘴闭起来”、“比比哪个宝宝先安静”,有时还命令式要求快速安静。可孩子们露出来的表情是很不开心,无奈的小脸假装闭上眼,有几个调皮孩子一会儿,又睁开眼,小手喜欢晃来晃去,需要老师站在他小床旁边用眼神督促好几次,才能安静地睡着。对这样的午睡场景我们在小班、中班时进行过很多的小红花、五角星等奖励,可是,我们是大班的孩子了,用这种办法也不见好转。我要把自己多次提醒地话语,孩子不喜欢听改成讲故事,孩子就喜欢听了,今天开始午睡时,你们什么时候安静,我什么时候开始讲故事,孩子高兴地叫了起来,马上有能干孩子说,我们别吵了,让老师讲故事呀,快点没有声音,沸腾的午睡室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有一天,小兔想……”每一个孩子就像睡在摇篮里,静静的享受着老师用轻轻地语句讲述。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这样即培养孩子的'无意注意,锻炼他们的听力,培养记忆力,想象力,极快地丰富孩子知识,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比起“磨破嘴皮”的说教来真得是轻松许多,有效许多。在午睡时能够听到故事,使孩子们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早点入睡。每当我讲完故事后,一般就不用语言催促,孩子们很快入睡了,我和孩子们都尝到午睡的甜头。
我相信,让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午睡能听到故事情景中语言的美,给他们留下一些美好地记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一起努力吧!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篇6)
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往往有许多错误的观念问题,下面来看看家教观念的误区和解决方法吧!
1、父母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家长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这种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怎样生活主要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有许多家长是这样的:恨不得从孩子降生就开始教他相对论;孩子上幼儿园,家长就带着参加各种特长班;上学以后,每日伴读,逼孩子写作业;课余和双休日则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
2、父母过渡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家长面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自制力。一些家庭,孩子越离不开家长,家长越有满足感,好像这样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有的是不知道会发审怎样的结果。家长感情用事,孩子怎能理智?家长“心太软”,孩子如何变得坚强?
3、父母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考虑孩子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知会让孩子放纵自己。如果哪次你没有满足孩子的心愿,他就会觉得你不再爱他,进而埋怨甚至做出伤害家人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
4、父母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有些家长对孩子不信任,不听孩子解释,动辄打骂是最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体罚可能成功地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意志,但这一定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带来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有时会说些伤害孩子心的话。如对孩子不理不睬,这些做法是形式比较隐蔽的软暴力手段。
5、父母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高,事事求“完美”,以挑错为重点的教育其实是非创造性的教育,是庸人教育。挑错教育的心理基础是恐惧,是害怕孩子学坏,这是一种消极防守的、没出息的教育观念。
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教育孩子,先自我成长。父母的素质越高,孩子的成长便越快、越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爱来教育孩子。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管教束缚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早期教育和后继教育并重。
家长的教育理念要一致。
对孩子要宽容。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因为错误的观念摧毁了“天才”。坚信教育比天赋更重要。家庭教育是一门很实际的学问,家长应该多多关心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光彩,希望父母能引导孩子走向他光彩的人生。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篇7)
我们的孩子唱的是《劳动最光荣》的歌,却从没有机会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成人的意识里劳动是辛苦的,孩子太小,不应该受这种苦。幼儿园曾对大班77名幼儿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想要自己动手拨煮鸡蛋的幼儿是62人,知道怎样拨煮鸡蛋的幼儿有57人,而真正自己拨过煮鸡蛋的幼儿只有11人。不仅如此,我们在对家长的调查中也发现397人中仅仅四、五十人回答“希望孩子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多数还是认为“家务活儿父母做就行了”。
要知道孩子是家庭的成员,应该尽一份义务。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这需要一步一步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做家务活儿正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早在北齐,文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提出了“人生幼小当早教”的观点。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如果孩子不能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长大了就会“眼里没活”“不会心疼人”“不懂事”。如果不想让孩子一辈子不爱劳动家长不妨尝试有计划的引导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
1、如从小养成孩子自己整理日常用品,玩具玩过后,放回原处,并定期整理自己的玩具架。让幼儿逐步学会照顾自己。
2、有计划的让幼儿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双休日全家人一同进行大扫除活动,让幼儿去做一些轻松、但可形成其秩序性的劳动,如图书分类等。
3、让幼儿照顾家里的动植物:如给花浇水、给小鱼喂食等。这些劳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珍惜他人劳动。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篇8)
我国的幼儿园存在三种形式:民办园、公办园和私办园。不管是任何一种形式,它都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幼儿教育是不需要进行检测考核的,不需要进行比较评价的。但是不少幼儿园、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将幼儿教育神圣化了,好像幼儿园包揽了一切知识内容,不停地对幼儿进行全面灌输,俗不知这是抹杀了幼儿的天真一灵性的行为。那么幼儿教育到底存在哪些的问题呢?我将就我镇的教育情况从两大方面来谈谈。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就拿我们熟悉的舞蹈课来说吧,老师在教幼儿练习舞蹈时,只是把碟片放出来,让幼儿欣赏一遍,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动作的模仿,边学边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学完后,配上音乐跳几遍就OK了。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动作要领讲解,也没有让幼儿熟悉舞蹈动作示范,幼儿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舞蹈,更别说他对这个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多少快乐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不仅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我们每个幼教者的身上,还存在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幼教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a、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也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B、师资缺乏。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很多幼儿园经常更换老师,造成老师流动性扩大,促使幼儿教育出现空缺与托尾,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两教一保,这就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师每天对着几十名幼儿,而且是形影不离,再加上月、日工作计划的拟定,哪有时间去更新教学方法。C、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会跳、会唱、会写、会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们脸上也会光彩照人了,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对于一个三至五六岁的孩子是一种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了。
在教学上出现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按照《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来说,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得随意性的上课,讲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加上户外游戏活动的欠缺,完全把小学教育提前教育了。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原因:a、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少玩少动。幼儿的天性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B、在知识学习上,灌输知识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有用的人,却没有考虑到给孩子增加的无形压力。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心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用权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b、促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c、阻碍了幼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而塞,强迫他们学这学那是不行的,应该让孩顺其自然的发展,在玩中学。
就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私办的幼儿园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开设识字、数数、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开设外语班,他们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行为来考评幼儿教育成效,来向家长交差,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品质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强化建立稳固的动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并且自动化。却没想到,幼儿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却被无形的知识压力抹杀了幼儿脸上的天真灿烂笑容。
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胎换骨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下,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为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
“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限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撑职工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
无意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原来是做什么的?幼师。怎么现在不做了?幼师很好呀”。听到如此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为什么有的幼师会放弃幼教事业,谋求第二职业,这就是幼师的保障问题了。同一样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任教资格的教师,幼儿老师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工资待遇没保障,同属教师行业,同样要求德才兼备,要上岗证,要为人师表,为什么不能拿相当的报酬?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工种每天超八小时上班时间的,还不能分心,背负着巨大的责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学好乐好,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却拿千来块的工资,还要担心被投诉?“尊师重道”不应该只存在学校教育,而且还要存在于幼儿教育,幼师应该与学校老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幼师把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到最后连医疗,养老的问题都还得自己解决,更别说个人的发展了,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句话:“学前班的老师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工作,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未必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确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儿童的教育,幼儿园的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幼师的合法权益,使她们更加专心热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
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应该都充分利用起来。活动室,户外活动场所都应该逐步趋向规范,.各种工作室,环境条件都因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减少为幼儿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政府部门应多少给予帮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学设备方面,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观看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发现、创作、交流,体会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
以上是我对我镇幼儿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也许写得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届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会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孩子们也会更加全面地得到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