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可以很美读书笔记(合集7篇)。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也可以很美读书笔记(合集7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教育也可以很美读书笔记 篇1
开封市第六中学林峥
之前读了陈宇老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收获颇丰,最近在工作室的推荐下,又读了陈宇老师的另外一本书《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读完这两本书,我对陈雷的教育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陈宇老师是一个又务实,又机智的班主任。
在他的许多教育案例中,他处理问题的很多方法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制定各种规则。他们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指导学生接下来哪些事情可以怎么做。这些规则越简单,操作性越强,对班集或学生就越有意义,因为学生很清楚,也很容易理解怎么做?
在《学生可以这样教育》一书中,有关于规则教育、惩戒教育、说服教育、培养情商、提升成绩等这些教师们关注的问题。而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均已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当遇到这些问题时,陈宇老师通过一些教育案例,给我们提供了相关的解决方案,这样在我们的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陈宇老师的做法,找到恰当的处理问题方式。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第五章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多以教师说教、教师批评、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时间久了,学生耳朵磨出了茧子,对老师的这种方式越来越不耐烦,教师自身对学生问题处理的无力感也会越来越严重。
但陈雷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学生的问题,但每一种方法都让我们特别受启发。
(一)润物细无声
1.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
2.以心换心----角色置换效应;
3.没有白说的废话----调味品效应;
4.“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
5.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
(二)沟通,从倾听开始
6。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7.“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
8.“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三)褒贬得当,循序渐进
9号。褒贬适最和谐的;
10个。先抑后扬,逐渐进入更好的境地——艾伦效应;
11.让批评听上去很美好----三明治效应;
12.“哪怕做一道题也好啊”----进门槛效应;
13.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让步效应;
14.震慑效应。
这十四条内容、案例看完,感受强烈,直击内心,特别有同感,每一条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的第三人效应,我们平常工作中都会用,比如某个学生在某方面表现有进步时,我们通常也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宣布“今天某某老师说某某同学表现很棒!”或者也会在某次契机下,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校长表扬我们班同学在某某方面表现特别好!”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门槛效应在鼓励学生学习方面特别有用。班上部分同学偏科,有的英语成绩不太好,有的数学成绩不太好,在平时的学习中,和孩子私下谈心,了解情况,并对他们提出要求。例如,在英语中,其他学生每天背诵20个单词。对于英语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可以要求他们每天背诵10个单词。一切都很慢。
对于数学不好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一天做五道题,而其他人一天做十道题。对偏科同学多一些耐心,从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慢慢执行目标任务,培养自信,慢慢地提高成绩!
陈宇老师的这本书,非常有看头,值得我们深入**、学***分有很多,我们可以把每一条都反复研读,结合实际,应用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教育也可以很美读书笔记 篇2
一、 生活可以是教育的场所
陶行知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离不开生活,也就是教育必须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紧密联系,即以社会为学校,以生活为教育。
另一方面,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改善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学会生活,有计划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教育。
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的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身心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我们现在正在教学生如何识别人民币,如何使用人民币,如何测量土地,以及如何辨别物体的颜色和气味。即让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将来要生存,就要从基本的生活开始。学会用钱,学会计算人民币,这就和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思考学生的未来生活,以便教育他们。这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
作为教师,作为家长,都应该紧紧抓住生活这个大学校、大场所,对孩子进行教育,决不能脱离了生活,搞空谈的教育。其实我们也已经做到了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一点了。比如说,我们的孩子跟随父母接触社会所接触到的语言信息,从而学会在合适的生活场景说使用合适的语言,“谢谢”“对不起”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用到,孩子们才能有真正的感悟到实用,如何用。
例如,我们的数学教育也对生活的大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超市购物,几样东西,和价格都是数学的感觉。有同学曾经对笔者说:老师,我和妈妈去买衣服了。我想出了如何计算折扣。
看,这不是生活中教育的结果吗。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便,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关注公共卫生,并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多次加强和教育,使他们逐步养成卫生习惯。孩子的礼貌习惯不是天生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从而养成一定的礼貌习惯。
总之,我们要把不是学校的一切处所,都有计划地发挥“学校”的作用,把社会当成“大学校”。让孩子把学习内容于生活联系起来,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最终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从而把握生活。
二、 生活可以是教育的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被动学习,容易滋长厌学情绪。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己,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教师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现实,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优化教材组合。小学生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的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比如,我们的品德教育,可以通过一个很简单的生活实例:乱扔垃圾,然后利用这个生活情景作为“教材”让孩子们来说一说议一议,从而学生自己明白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如果从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可以买东西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实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了解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从而掌握技能,既有生活技能又有知识技能。
三、 教育即生活
生活与教育,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多的应首推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主张;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一直流传至今,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理论。
“教育即生活”意味着追求。把教育教学当做一种追求,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来说,也就意味着把“想”和“做”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人“做”得多,“想”得少。
比如,对于教初
三、高三的老师来说,一些老师,往往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忙考试,忙改卷,忙讲评试卷,忙打听高考、中考信息。仅仅看到别人在这么或那么做,自己也就跟着做,自己心中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自己累不说,也累了学生。
“教育即生活”更意味着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可能仍然无法走出新世界,开创新局面。生活就是这样。如果几十年内没有进步、没有进步,甚至没有变化,其意义将大打降低。
教育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即生活”还意味着多样性。生活应该多姿多彩,不仅是一种模式,一种色调,一种颜色,是多样的。教师应该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作为自己生活的一种形式,应该多样化。
教育即生活。
教育也可以很美读书笔记 篇3
《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读后感1000字:
自从加入班主任工作室后,我一直在不断的成长,班级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感谢工作室给我提供的优秀平台。一方面,在工作室里我可以随时向身边优秀的老班们学习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在工作室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班主任管理书籍。以前总是找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找借口。但自从读过陈宇老师的班级管理系列著作以后,觉得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前段时间工作室推荐了《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这本书。因为对陈宇老师特别崇拜,所以书一买回来我就抓紧时间拜读,想让自己成为像陈宇老师一样有智慧,有魅力,有方法的魅力型班主任,从而能够影响更多的学生。
下面我浅谈一下我对《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一,用爱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会和学生沟通。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这就告诉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便是“爱”,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只有相信我们爱他们,才愿意与我们交流,才能接受我们所讲的知识和道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陈宇老师用了很多心理效应,对我启发很大。比如“自己人效应”中讲的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要了解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是自己人,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是师生距离也不能太近,注意把握分寸。还有就是陈宇老师的“以心换心”——角色置换效应。启发我要理解学生,以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并有意引导学生在人与人的相处的过程中要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学会分享。这对学生的终生成长和发展是有益处的。
第二,管理要有法可依,没有规则,不予处罚。
陈宇老师班里所有的规章制度,活动等都有章可循,而且这些规章制度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大家商量制定出来的,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矫正学生的违纪行为,培养其规则意识。对于班级中首次出现的违纪行为,如果又没有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可以不处罚,因为师出无名。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班级管理中有漏洞或盲区,我们要设立规则以填补空白。从而对以后的违纪行为的处理都能讲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于学生的处罚上,我们要慎重和讲理,一切都要遵循班规,这样的教育学生才能信服,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第三,利用好奖励和惩罚。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十分赞同陈宇老师的“三明治效应”和"黄金分割效应”。孩子作为发展中的人,肯定会犯错,我们尽量不要批评,如果批评,首先要表扬,而且必须有表扬,这样让批评听上去很美好,学生也不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当学生的某种行为或做法影响到他人或集体的,不要轻易去批评,要去表扬这方面好的典型与榜样,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当他改正的时候,强化,强化,再强化!当然,一旦那些美好的品质在学生身上闪现的时候,要大肆表扬,要多隆重有多隆重!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晚风飘香,远处又是桃李满园。书中的方法机智灵活,让我学到了很多,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要好好研读书里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努力让自己在班主任专业成长上再上新台阶。
教育也可以很美读书笔记 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教育也可以很美》,读完之后,我对这本书中所写的案例很喜欢,觉得有些案例情节其实也是我在工作中会遇到的,但自己往往不做思考和分析。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
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
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是要勤于读书,充实自己,使我们的知识海洋不断充实,永不枯竭,实自己不断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从这本书中学习,所以我很在意书中对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从我们领导班子的角度看,轻松班的建设离不开老师对孩子的积极引导。我们教导孩子欣赏他人,理解他人的辛勤工作,容忍他们的错误。当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会对别人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嘲笑,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胆怯,多一些勇气。
阅读文章的过程也是对作者重新认识的一个综合过程。阅读前边的部分,我们可能都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种逐渐成熟的教育理念,仿佛一切尽在美好之中。越往后看,你会越来越深地体会到:
到底什么才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育理念再美,也要扎根实践的土壤。
通过阅读,笔者发现,虽然目前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苏霍姆林光辉的教育思想对于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应该把孩子当作朋友一样来沟通与关心,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因为我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我不禁想: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的礼物或个人魅力的对象,也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的灵魂。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不太好。我常常不明白孩子们的一些奇怪想法。我觉得我做得不太好。这就是我缺乏教育质量的原因。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优秀的书籍是沟通学生与国内外优秀思想家、作家、科学家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
”热爱读书吧!读书可以找到我们迷失的方向,陶冶我们的麻木,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着我们的生活,让书香永远飘在我们心中。
其实,教育实很美的。美在于孩子的独特性。美在于教师的意图。尊重孩子的差异,最美的教育是50种方式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50种方式教育一个孩子。我们应该做好静静等待花儿开放的观察和守护者。
教育也可以很美读书笔记 篇5
[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读后感]我们也可以成为专家型教师-----《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读后感教育家与一般教育工作者的区别就在于一般老师每天都面对发生的故事,每天都在处理事情,而处理完之后没有深刻反思,没有及时总结,所以下一次还可能再面临相同的事情,再重复性地解决,每天看似忙忙碌碌,收获却很少;而教育家每处理完一件事情后会及时地反思总结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下一次会避免发生相同情况,所以教育家工作显得轻松一些,因为他们总防患于未燃,而我们却是每天在救火,这就是我们与教育家的区别,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读后感,读后感《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读后感》。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能成为教育家。我们每天都面对活着的孩子,他们每天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及时反思,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将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比如大家熟知的李镇西老师做过的事情很多我们都做过,带学生远足,为了让学生安全并玩好,我们半夜12点还不能休息,但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样子我们当时真觉得很幸福,觉得再累也值了。
但李镇西老师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让别人也能分享到他的这种幸福,而我们一周之后这种幸福感就荡然无存了。
今后,还要克服一切困难,随时记录发生的事情,反映和总结成文字材料,以备将来使用。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育也可以很美读书笔记 篇6
这个学期我很幸运读了陈宇导师编著的《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这本书,我感触颇深。
开始读时,觉得单看外表,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再加上担任班主任学校事情多,所以便搁置了。后来闲暇时,心静了,就取出书读起来,刚开始,没多大兴趣,越往后读,越停不下来,心中跟着作者的思想心潮起伏,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陈宇导师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我遗憾这辈子没有遇到像他这般有心、用心的老师、这般智慧的班主任!于是,我立志要成为像他一样的老师,影响更多的学生。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做一名好教师,不是简简单单的爱学生就可以了。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人格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要不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改造,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品位。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或者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呢?陈宇老师的以下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以爱为支点,撬动学生的心灵。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这就告诉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便是爱,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只有相信我们爱他们,才愿意与我们交流,才能接受我们所讲的知识点也好,道理也好。陈宇导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这点出发的,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主体。这样的老师,孩子怎能不爱?孩子怎能不听?
第二,管理有法,但无定法。陈宇导师班级里的规章制度、活动等都有章可循,而且这些规章制度不是他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大家共同商量、制定出来的。学生自己参与规则的制定,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矫正学生的违纪行为,培养其规则意识。
第三,善用奖惩。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很赞同陈宇导师的三明治效应和黄金分割效应。孩子发展中的人,肯定会犯错,我们尽量不要批评,如果批评,首先要表扬,而且必须有表扬,这样让批评听上去很美好,学生也不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当学生的某种行为或做法影响到他人或集体的,不要去批评,要去表扬做的好的,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正当行为,当他改正的时候,强化、强化、再强化!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目的只有一个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第四,要热爱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学生。陈宇老师说,热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们的优点,能够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意见,对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体罚等。热爱学生更要表现在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读了《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
其实爱的作用是相互的。给学生爱的同时,他们也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关心,让我们很感动。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书是读完了,但里面的精华绝不只是读读罢了,要反复琢磨,更要去做。这绝对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我一定会好好珍藏。
教育也可以很美读书笔记 篇7
——乌市第一幼儿园园长温颖
《教育可以更美好》这本书是汤勇老师2018年的全新力作,汤勇老师从教育的留白、阅读、学校、孩子和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一一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可以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社会人,将来能够独立生活,成为各行各业的合格公民。
因此,教育不应是一种只注重分数和升学的非人性化、功利化、迎合大众的教育。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收获了很多,特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事实上,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他们也是孩子中最长期的老师。事实上,他们是孩子们的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真正摇篮。他们的生活从家庭开始。儿童的行为习惯、个性特征、认知方式、品质态度、心理健康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父母带给孩子的东西往往决定了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转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等,很多家长陷入了一个巨大集体焦虑漩涡中,牺牲孩子快乐的童年,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等。幼儿园也不例外,幼儿刚升入中班,家长就开始忙于给幼儿找所谓的“幼小衔**”学***和加减法等小学课程,这不仅让幼儿“伤”在了起跑线,,也严重干扰了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要改变教育,必须改变家长。
要成长孩子,必先成长家长。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是好事,但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早教不是越早越好。忽视“成长”的基本规律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于补习,不在于“抢跑”“逼跑”,也不在于上名幼儿园,而在于父母,在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陪伴,在于父母对教育的认知和理性,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也是最好的起跑线。
因此,必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的能力,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让父母知道,真正爱孩子的是陪伴。最好的友谊是阅读,举例,游戏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