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人格教育读后感6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精]人格教育读后感6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1)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
于丹认为,中小学的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孩子如何追求一种幸福和尊严的生活。
于丹先生的叙述有理论阐述、故事启示、古语典故,令人深思。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认识一个孩子,如果他能用自己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快乐,那么他的收获远远超过他的努力。
... 因此,我更加了解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陪伴孩子成长,不在高位,而是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发现,完成自己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教他们如何避免挫折,而是教他们如何在挫折面前修复人生。
于丹说,现在的大学生来自中小学。与大学相比,中小学教育更为重要。如今的大学生,专业知识很专业,但他们的个性缺陷,却在大学里无法弥补。孔子说:
一个人‘十五至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孩子们四五岁就开始学习了。家长带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教他们承受考试的压力。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
不是知识,不是技能,是简单的人格和内在的道德力量,比知识和技能更好。
节目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思考。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责任更大。如何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博客、学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博文,这是一点来自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经验和感召力。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2)
人格教育是一种以思想改造和人格建构为核心的教育。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教育工作者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设等方法和手段。以下是xx收集的人格教育观后感,欢迎查看!
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1今天上午7点,我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山西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由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专题讲座。在人格教育方面,于丹先生主要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
我们还要懂得怎样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习惯,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得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与学***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等。读了于丹先生教我们的课,我受益匪浅。从前,我想,只要学习,一切都不是问题。
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享受他们工作的成果。我甚至错误地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只要我学习。
听了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后,我才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是最重要的,比学***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样做人。其实,做人也是一门科学,包括道德、礼仪等。
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工作外,还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一个人,就算学***,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所以我们从小要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学习,不是吗?
周日,我**了《中小学生人格教育》,我从中深受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不仅仅在学***父母放心,在平常的小事上,我们应该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劳过度,有一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吧!
父母之恩大于天,父母生养我们,父母所坐的那一件是不是为了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向上,争做一个学***优秀,关心体贴父母的好孩子。
这次**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让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看清了自己身上的缺点。
所有人出生时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长大后都很快乐。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缺点。但最重要的是正确地理解我们的错误,然后改正它们。
第一次犯的错误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经历中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号,而该恒每一次的错误会是我们的人格得到良好的教育,经历过无数次的犯错,才能够看清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去了解的。
**完《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后,我决心改之呢过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很正变成一名好学生。
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2今天早上,我和妈妈准时锁定四川经**道,一丝不苟的收看了著名演讲师于丹老师的讲课,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这一堂课里,于丹老师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其中最有启发性的是寓言:有一个小男孩从小每天都在一棵大苹果树下玩耍。
大树笑嘻嘻的,每天都等着他来。他摘果子吃,他揪树叶玩。有时候发脾气还在树身上乱刻乱画。
但这棵大树从不生气。大树每天都在等小男孩。男孩渐渐长大了,等大树再见到男孩时,男孩却变得愁眉苦脸。大树问男孩:
“你怎么不来找我玩呢?”男孩说:“你看,我的同学,每天用钱都能变出许多玩具,我找你玩有什么意思呢?
”大树说:“孩子,你不要不开心,我虽然没有新玩具,但你可以把我的果子都摘了,拿去卖掉,这样你就会有新玩具了。”孩子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就把所有果子都摘掉,接着,他便拥有了想要的一切。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孩子们都回来摘水果。此外,他们再也没有回来。当孩子长成了青年,回到树下时,已经结不出果子的老树着急的说:“孩子,你现在书都已经念完,怎么还不高兴呀?
”孩子叹口气说:“你看,我周围的人都已成家,而我连娶新娘、盖房子的钱都没有,你叫我怎么高兴呀。”大树说:
“没事,你看我有这么多粗壮的树枝,你把他们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孩子就兴高采烈的将树枝砍下来,盖了一座房子。又过了很过年,孩子再来树下的时候,中年的他还是很忧伤,他对老树说:
“我总要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前途事业,我的同学都漂洋过海去了更远的地方,可我呢?”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吧,做一个独木舟,你就能去远方了。
”孩子就把老树干砍了,做了独木舟,离开了这里。过了很多年,这个孩子已经白发苍苍。老树根对他说:
“孩子,我已经没有了果子、树干、树枝,你更不会在陪着我了吧?”孩子说:“我该走的地方已经走过了,我该看的东西也看完了,我先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你一起晒晒太阳。
”其实,这棵年老的大树便是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他们就这样从不曾为自己着想,他们的心中装着一个视为珍宝的东西——孩子。做父母的总一心想着自己的儿女,可是,做儿女的却很少关心过自己亲爱的父母。儿女们有的在理想站上车,有的人在孤独站下车,有的人在痛苦站上车,不管结局怎样,却总有一个高大温暖的身影笼罩着我们,他们悄悄打开我们心灵的窗户,将那些悲痛独自承受,没错,那个朴实温暖的身影便是爱你胜过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如果他们对你的付出是百分之百,请你回报他们百分之两百的爱。当你在悲伤中时,一定格外想念那个给予你爱的身影,如果有,请大声叫出你的心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3)
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小学人格教育》讲座中指出了目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朴素的人格胜过知识和技巧,二是独生子女缺少团队精神,三是要教会孩子“推己及人”。
现实生活,很多家长都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这种导向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缺少生活常识,生活能力低下,使孩子在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过程中失去了增长其他能力的机会,变成了学习机器,或高分低能。做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不只是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是要成长为能对自己负责、进而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谋福利的人,很难想像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能够对他人对社会有所帮助。因此,于丹教授认为单纯的人格优于知识和技能,这是不无道理的。
由于国家为减轻人口压力而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目前家庭中的孩子都没有兄弟姐妹,不仅孤单,无法体会手足之情,更因此而养成一些自我中心,不懂关心他人的不好习惯,但这是大环境原因造成,不能完全责怪孩子的冷漠,作为家长我们所面临的就是如何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学会付出,学会爱,而不仅仅是指责。
推及己人更是一种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能力,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无法了解他人的,这些都会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端正认识,提高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的能力,从而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懂得体谅和宽恕,正如名作家张爱玲所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从于丹教授的话中,我们知道教育不仅关乎成就,更关乎孩子的真正成长。作为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能急燥,不能强加,“推己及孩”,一定要找到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毕竟,人生是自己的,谁也替代不了谁,家长也无法替代孩子,孩子自身的配合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家、校、孩子三方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教育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4)
据观察,每当这些问题学生“犯事”的时候,老师的处理方式动辄是一顿“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或者是一通冗长的简单说教。说实话,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让老师们痛苦和困惑的是,这种做法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时这个学生今天刚被批评完,很快第二天又犯了别的错误。如此循环往复,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这让老师们叫苦不迭,也是很多老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老师们言辞激烈的批评、苦口婆心的教导对于问题学生无济于事呢?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儿童的许多行为,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惩戒对这些问题学生没有用,就能明白仅仅通过一两次谈话很难改变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就能懂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教育者要有足够的'智慧。所以,如果老师还徘徊在问题学生心灵的外围,只见其种种不良现象,却没有探寻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难真正引导问题学生的成长。对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个未能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会错误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孩子”。
“他(问题学生)的错误的优越性追求和由这种追求而形成的生活风格和感知图式才是问题的根源。”作为教育者,懂得了这一点,才算是揭开了问题学生内心诉求的神秘面纱。
因此,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要防止简单的训诫和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应该从儿童的整体人格入手,检查儿童理解事实以及做出反应的方式。优秀的教师会洞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引导孩子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逐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5)
且读且思且行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中心小学
近日,我阅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伴随着阅读的深入与对学校儿童的比对,我对儿童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面对问题,首要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
“自卑与超越”是这本书的主题基调。由于自卑情结,有的孩子或大人选择了超越,而有的孩子或大人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导致自己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错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错误的生活风格?
是先天的条件,是后天的环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学生问题。当我还是一个老师的时候,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我的处理方法是先批评他们。随着教育经验的不断深入,我对孩子问题的处理方式逐渐趋于温和,但对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却没有深入思考。
现在,随着对《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阅读的深入,我知道了每一个现象背后都有它旧有的模式。例如,有一天,班上有两个孩子开始在教室里打架。一个孩子抓住另一个的脸。过去,我可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两个孩子,但现在,我知道我需要做的是现平息两个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处理抓人的问题。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抓人的孩子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追问中,我终于了解到抓人的儿童原来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并且多次存在通过打架解决问题的行为,现象背后确有原因。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始家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从现象中寻找根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因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类似的现象还会发生。
第二,在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实践儿童的人格教育
针对比较常见的儿童教育问题,《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也给出了一些方法。
在前言中,彭先生总结了阿德勒的一些观点,如儿童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关键是要继续相信孩子,首先要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这一点,我尝试了通过日记本进行心灵交流的方式与班里的学生建立关系,积极给予他们认可,特别对问题儿童进行了重点关注,通过课后的聊天、课下游戏,取得这些孩子的信任,进而走进他们的心灵,在不断的鼓励与积极的信任中携手前行。
书中还有很多可以践行的方法,适合在教学中使用,也有一些行之有效值得借鉴的案例,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人格教育是教育工作中比不可少的,作为教师,践行儿童的人格教育,是工作的需要,更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三、知易行难,且行且学,且思且获
阿德勒在书中也指出,“任何一个未能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深有同感的。对于学生的教育,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不单纯的是学***的问题,而是学生深层次的对于人生及价值的错误认识的导向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层次分析的能力以及及时止损的引导技能。
但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却往往存在一些遗憾,因为个人理论水平的欠缺,导致难以一眼看穿现象背后潜伏的问题;因为个人问题处理的欠佳,导致相同的现象一再出现……这些现象,一再的提醒着自己,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不断的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当我第一遍读《儿童的人格教育》的时候,对于这本书的感觉是晦涩难懂,而第二次拾起来再读的时候,却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对于一本好书,需要不断的去反复咀嚼,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才会有新的感悟。
阅读一本书的关键是利用你所读的东西来做出改变。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能再看一次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考,行动,收获。
人格教育读后感(篇6)
一个人性格的发展与其童年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密切相关。要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能形成现在的人格,可以从他童年的经历中看出一两个。因此,儿童期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基本确立。
但儿童自身并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需要在这意识期引导儿童,消除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本书作者阿德勒还强调,要以正确的方式帮助性格独立、自信、勇敢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群体合作,让孩子顺利、正确地过度到成年。
要纠正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开始。因此,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是帮助儿童形成正确健康的人格。并且,矫治儿童人格的方法必须正确,这也是阿德勒反复强调的,要在童年时期,培养和建立儿童独立、勇敢、自信、不畏艰难的美好品质,并且培养儿童与他人、与集体的合作能力。
童年的发展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它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的指导,避免走弯路。人的生命有限,在人类世界中,不可能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慢慢生长,放任自流。
因此成年人必须关注并引导儿童成长。比如,从未感受到慈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这类儿童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从那些罪大恶极的人的生平中去发现,因为这类儿童的性格特征在这些人身上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他们会形成一种冷酷的性格,总是充满嫉妒和仇恨,他们不能接受别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充满嫉妒的人不仅是那些充满些恶的人,很多看似正常的人也充满了这样的人。
一旦他们有了孩子,或者需要为他们的教育负起责任,他们觉得孩子不应该比他们的童年更快乐。这种家长不仅会以这种态度对待孩子,当他们成为别人孩子的监护人时也会表现出这种态度。同样,现在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导致孩子无法形成正确健康的人格。
因此,父母在儿童童年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众所周知,追求优越感是每个孩子的本能,作为家长或教师,责任是把这种追求引向积极和有益的方面,即符合社会利益的方面。身为教育者一定要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让他们获得健康而积极有益的生活,而不是获得心理疾病和精神错乱,
自卑感和对优越感的追求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追求优越感的原因是我们感到自卑,所以我们试图通过追求成就来抛弃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我们对这种成就的追求,或者当自卑感因对身体器官缺陷的反应而加剧,达到某种难以忍受的程度时,心理问题才会出现。
此时的心理问题是我们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自卑的情结。它是一种力量,使人们寻求更容易获得的补偿和更具欺骗性的满足。而且,自卑情结很难被夸大,也需要勇气去消除它。这种情结的存在很容易阻碍成功之路。在教育方面,我们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就是对一个偏离正道的孩子评价不好。这种对一沃迪亚孩子任何变化的评价,恰恰相反,这种对聪明家庭孩子懦弱情结的评价。
所以,我们应该去鼓励孩子。正如诗人维吉尔所说:“我可以,是因为我相信。
”哪怕孩子在某方面做得不好我们也要鼓励孩子,这样他才不会失去信心而形成自卑情结。而如果我们教育者,包括老师和家长,有时我们不经意的表扬,一句来自家长的潜意识鼓励,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成长有时只是一个瞬间的问题。
我们的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眼泪。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不能马虎。我们应该在薄冰上行走,要小心。
入学之初,每个学生都想考100分,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也就是说在追求优越的路上,收获不一样。
失败一次不要紧,因为有人说那是“成功的母亲”。可总是有那么一些同学为他们的成功找了一个又一个母亲,他们无所适从了。当然,根据阿德勒的说法,这些学生有心理问题,他给他们一个友好的学期-超过雄心壮志。
时间长了,这些过度的学生,得不到关怀,因为“头上无门,就想着在脚下找路”,就会把他们人生目标改变。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和学生的崇拜,他会学着寻找方法。比如打架、比如逃课,部题学生随之出现。
这些情况的出现都在于学生的追求优越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阿德勒认为:惩戒是没用的。他说,人格的是具有统一性的。
如果将一个人的人格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他犯错的情形只是一个整体的一个小环节。只有认识整体才能对这个人进行矫正,否则只能加剧他的反抗意识。就我们的教育来讲,如果一个学生犯错了,我们就批评他的这个错误本身,那他以后犯同样错误的概率是很大的。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要不得。学生犯错,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有的原因,即使学生自己也不清楚。
这就要从学生的人格统一性上来进行分析,找出他犯错的内在原因,进而教育学生改正。
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时期,身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密切地关注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人格,从而让孩子顺利。正确地过渡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