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汇总。
如果您想要更好地了解“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那么请阅读大学生范文网的介绍,范文我们改借鉴什么?在职场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起草文档的情况,范文正已被广泛借鉴。因此我们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了解更多优质服务!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么回事。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
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
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去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 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1元6角修理费。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要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见识。“师傅同意了。
陶先生与孩子站在一旁,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
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滴嗒声,孩子高兴的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临走又花了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2
几年前就看到这个故事,当今天在教师学习的校本培训课程《有效上课》上看到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更深了。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应邀到某地做一次关于教育的报告。报告开始,只见他拎着一个口袋疾步走上台,从口袋里捉出一只鸡,然后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将鸡的头使劲往桌子上按,可是鸡就是不吃,一直在 叫,翅膀扑腾,鸡爪狂抓······数分钟后,他将鸡放到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鸡自由地走了一会儿后,开始悠闲地吃起米来。最后,他走到话筒前说了句“报告完毕”。全场愕然!
在人们惊异的眼光中,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难道教育不是如此吗?只有主动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学习者,任何外在的强制力都是无用的。
是的,几年前我也犯下了类似的错误,好在这几年我已意识到。而现在我们有的老师还没有意识到,仍然是一条道走到黑,结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甚是可悲、可叹!因为他不学习,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里特点。不学习新知,而凭自己的高压政策去强逼孩子学习,胆小听话的孩子因害怕老师而去好好学习,固然暂时取得一定的好成绩。但他们的心理是不痛快的,是压抑的,是感到累的,学习是被动的。而对于那些胆大的,个性张扬的孩子,高压政策只能物极必反,他们始终成绩不够理想,而且厌恶学习,视学习为极其痛苦的事。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你这样说,那么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少关注一点,忙自己的事情,由他去。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现在独生子女多,谁不想自己的子女凭着出色的成绩,综合能力强而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因此大多数负责任的家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他们不能看孩子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一天到晚三句话不离学习俩字。孩子本来对学习挺感兴趣的,但是长此以往,满脑子都是家长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一提到学习就反感,就厌恶。就像一个喜欢吃桃子的人,一天到晚让他吃桃子,长此以往,他一看到桃子不是欣喜,而是反胃。这和我们学习是一样的道理。
在我任教的上届和这届家长中,真有一些对孩子很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那种爱,那种关心,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的精神真令人感动。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的关心下,有的确实成绩很好,令人欣慰!但有的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很委屈,也很伤心,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孩子智力不行,还是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放弃算了。我要说的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而致孩子成绩不够理想的家长来说,上述的家长是可敬的。孩子为什么对学习反感,成绩落后。就其原因,主要是你们采用了强逼的态度,孩子不是主动地学习,而是被动的学习。这样一来,孩子当然不会有出色的成绩。
因此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家长,我们必须了解孩子,运用我们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才有回报。亲爱的同仁和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自觉自愿的学习,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3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十分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于是许多狡猾的商人便开始想出馊主意,他们首先在粮食上搞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不仅如此,他们还故意在粮食里掺杂了大量的石子、砂粒、稗子和霉烂的米,真是可恶极了。把这样的粮食卖出去,坑苦了广大老百姓,他们自己却大把大把地赚起了昧心钱。
育才学校也买了不少这样的粮食。师生可就倒霉了,不吃又不行,吃了这样的米,又不能消化,得肠胃病的师生越来越多。看到这一情况,陶行知先生十分焦急。为了保证师生们健康,他不得不规定每天早晨用20分钟时间上一堂“选米课”,全校师生人人动手,把米里面的杂质——剔除。但尽管如此,米里面的小砂子仍然很多,学生们吃饭时还是不时地咯牙,有的学生一嚼到砂子,立刻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食堂的餐桌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饭粒。
陶先生看到了这个情况,摇了摇头,深深的叹了口气:“唉,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为了几粒砂子,吐出一口米饭,也太可惜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一天,等大家吃完然饭后,陶先生一个人留在饭厅里,走到每张桌子前,把米饭一颗一颗计了数,再按桌子分别包成小包,写上数字,带走了。
第二天晨会上,陶先生很严肃地站到了讲台上,他扶了扶鼻梁上那副深灰色的眼镜,环视了一下台下的师生们,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抗战已到了最艰苦的阶段,国家混乱,加上奸商的捣乱,使我们衣食就更加困难了!”陶先生不无内疚的说:“我这个校长没当好,让大家受苦了,请大家能够原谅!”接着,他话锋一转,有点气愤地说道:“我们的粮食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却还是不知道爱惜,吃到砂子就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我看了 很痛心。昨天午饭之后,我数了一下每张饭桌上散落和饭粒,少的90多粒,最多的已经超过了600粒,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听到这里,台下的同学们有的低下头,有的
涨红了脸,……陶先生接着出了一道算术题,让大家一起来计算,他说:“我们吃饭时浪费的米粒每张饭桌上300粒计算,那么我们每顿饭浪费了多少粮食?如果把这些粮食算成钱以后,可以买多少发子弹?这些子弹又可以消灭多少个日本鬼子?请大家认真算一下。”同学们在下面算呀算呀,当他们算出答案时,都不禁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
陶先生又带着大家背起了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接着说:“同不们,现在粮食更是来之不易,是农民们冒着侵略者的炮火用生命种出来的,也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夺来的啊!我们怎么能随便浪费粮食呢?有米饭吃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这样随便糟蹋粮食,那就太对不起前方的抗日战士和后方辛苦劳动的农民伯伯了!”
同学们听了后,似乎一下子懂事了。从此以后,同学们在吃饭时遇到砂子,总是特别小心翼翼地只把砂子吐出来,而把米饭仍然吃下去。餐桌上再也见不到饭粒了。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4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400字 读陶行知教育有感,以供参考。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内容,仅供参考。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
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
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1467.COM.Cn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二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之先生,读罢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我想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使你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知识传播等都较好地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效果,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1)人格、(2)学问、(3)方法。即:一个要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水平。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夫子曾说过样的话“仁者爱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你首先要爱你的学生,教师爱学生是无选择的,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被动的、压抑的。
学生尊敬和爱戴我们教师的条件又是什么呢?除了上面讲到的“人格”、“学问”、“方法”以外,还应该加上“关爱”,即:关心爱护学生。在教育行为中,教育管理学生,要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前提。从一定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力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按照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我们做教师的给予我们学生的是关爱、是亲和,学生会回报我们教师疏远与冷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亲和力,你怎么能要求学生走近你、亲和你呢?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有这样的定论: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能够激发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够唤醒人的爱心。相反,充满仇恨、冷漠的环境却会诱发人产生邪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疏远、丧失爱心。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四
陶行知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教育家,但是你可知道陶行知所度过的重重风险呢?我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其中一篇《为一大事来》。
1923年,陶行知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奔波了全国十几个省市,把《平民千家课》作为材料,送到平民老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的活动经费大多数都是自己写书的稿费。一天,他得到了一万的稿费,把一万多元的稿费锁在柜子里,承担家里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有少,你能不能留下百分之一给穿里用呢?”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的说:“我要去南京的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些钱要作为办学校的经费。我们家里然穷,但植茶谈饭还能维持。中国有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还没有文化。我用这些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的绵旁之力去帮助它们啊!老师是太阳低下最光辉的事业,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我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为了教育我们付岀了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我们学校的禚老师,为了提高我们中心小学学生的书法和写作的水平。禚老师便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为我们无偿的上课。我感觉我们的禚老师就像文中的陶行知一样。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五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四块糖》这篇故事,写一个男同学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被陶校长见到了,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校长却给了他四块糖,最后知错就改的故事。
我赞同陶校长的做法,先是奖励男同学一块糖,因为他来的比较早,要是换了别的老师,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劈头盖脸的训一顿,紧接着就写一份检讨书,这不但会使男同学觉得十分委屈,他以后也不会帮助别人;第二块糖是因为他听话,让他住手时他就住手。其他老师则认为这是应该的,老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的干什么,其实,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第三块糖是他打那个同学,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女同学,陶校长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才下决定;最后一块糖是因为他知错就改,他下次也不会这么充动了。
如果没有陶校长的四块糖,后果会怎样呢?也许那个男同学嘴服心不服,而感到气愤吧!老师应该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有些学生太过调皮,老师想用武力压制学生,但总是事与愿违的。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400字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陶行知教育故事读后感 篇6
有一次,陶行知去做一个关于教育的报告,报告刚开始只见他拎了一只鸡上了讲台,然后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将鸡的头使劲儿往桌子上按,可是鸡就是不吃,一直在叫,翅膀扑腾,鸡爪狂抓....
几分钟后,他把鸡放在地上,在地上撒了一把米饭。散步之后,小鸡开始悠闲地吃米饭。陶行知走到麦克风前,说了声报道。大家都很惊讶。然后是掌声
陶行知是一位真正了解孩子的人,他明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自由是孩子们渴往的。作为父母,他们必须正确教育孩子,决不能强迫他们做不想做的事。也许孩子表面上示顺从的,但内心却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所以爸爸妈妈和我们应该读这本书,让我们一起进步!
读《陶行知教育故事》有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本能教育我们知识的书-------《陶行知教育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他的书不仅能教我们知识,还能教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四块糖的故事》让我感慨颇深。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陶行知担任学校校长时,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已的同学,立即制止了王友,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到王友已经等在门口,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
“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这说明你有正义感。”王友哭了,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
“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结束了。我想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四块糖的故事》让我感到陶老先生的伟大在平常之处。陶老先生没有说一句批评的话语,却让那个犯错误的男孩真心地感受到了自已的错误,这难道不是一种宽容的爱吗?正是这种宽容的爱,变成了进步的动力,鼓励孩子不断前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