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童年读后感实用

童年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19

童年读后感实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或许你需要"童年读后感实用"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童年读后感 篇1

说起来真让人惭愧,我以前并不爱读小说,由于篇幅太长,总需要花良多时间。所以,每次老是虎头蛇尾,从未完整读过一篇长篇小说。但是《童年》这本厚达380余页的长篇小说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居然被我破天荒的读完,而且说是全神贯注地读完也绝不为过。小说读完了,我为书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高尔基原型的命运深深牵挂,我流过泪,与他同苦;我欢笑过,与他同乐,可以说这是一本令人震撼、难忘和启迪的好书,不愧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下面仍是让我们一同感触感染一下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吧!

现在想一下我的童年,真是天地之别啊!首先,我出生在新社会,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其次,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住在锦绣的翠海花园自不必说,还有老师辛勤培育我、爸爸妈妈疼爱我、爷爷奶奶呵护我。可以说和我同时代的少年朋友们都享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无穷关爱。而高尔基没有,但他却那么坚强勇敢、努力进取,敢于面对一切难题!通过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个深受人们爱戴的伟大作家!

童年读后感 篇2

我非常喜欢高尔基的《童年》。我将这本书读完后我心里感叹这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书。既充满了黑暗又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残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这本书讲述的是阿廖沙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片段。一直读下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黑暗但又充满光明的世界。读到阿廖沙的外祖父如何贪婪、残暴,有一次外祖父竟然将阿廖沙打到了没有一点知觉,结果阿廖沙大病一场。外祖父还曾疯狂的打外祖母的脑袋。阿廖沙的舅舅为了争夺财产,害死了阿廖沙的父亲,还惨无人道的伤害自己的老婆,害死了徒工小茨冈。

我认为童年是美好的,是我们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是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美好的。阿廖沙的童年充满了黑暗,而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正当阿廖沙处在困境的时候,终于出现了一缕光明—外祖母。外祖母经常和阿廖沙讲充满光明和正义的故事。像天使般引导他走向光明。他给予阿廖沙知识和战胜黑暗的力量。让他做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童年读后感 篇3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找到更好的灵感。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看着题目就有吸引力,于是上**买了它。拿到后急切地翻阅,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眼前浮现……看着这些真实的案例,我会情不自禁地把身边熟悉的家庭与书中的家庭一一对应,发现这些故事不是个案,而是全世界都相似……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安妮特·拉鲁。它是一本社会学的作品。她和助手们调查了美国一个地区的12个家庭,深入这12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并一一记录下来。

她的研究揭示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抚养孩子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合作培训,后者是成就自然成长。她的研究表明,这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源于家庭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孩子和他生活的世界之间的联系,以及孩子对子及的看法。

中产阶级家庭教养儿童采用协作培养。他们利用孩子的业余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如篮球队、舞蹈队、棒球队等,家庭的生活和闲暇时间将根据孩子的活动进行调整。这些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活动时间。

同时,这些家庭非常重视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抚养孩子以实现自然成长。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放养。这些孩子有很多闲暇时间,看电视和玩游戏。他们的同伴大多是邻居和亲戚。

他们很少或不参加有组织的活动。一些孩子参加活动。家长也认为参加活动会减少孩子学习不良的几会。父母和孩子不讨论活动,也不为孩子使用指导性语言。

合作训练下的孩子学会发展和重视自己的个性,看起来更加自信。但是这些孩子个个看上去都疲惫不堪,家庭生活大多时候都十分狂乱(孩子多,活动多,经常会有时间冲突)。这种儿童教育方式不仅带来了强大的优势,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成就自然成长下的孩子学会了自娱自乐。他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游戏,从不抱怨无聊。他们似乎精力无限。他们渴望参加有组织的活动。

他们与亲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然而,当这些孩子走进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时,会感到尴尬和不舒服。

这两种教养方式各有长短。

这两种教养方式真切地存在我们的身边。在城市家庭中,合作培训的使用较多,孩子们通常在放学后参加四五种有组织的活动;在农村家庭中,成就更多地用于自然成长,孩子们很少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我来自农村。我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不能参加任何活动。我羡慕那些有特殊技能的同学。

有些来自城里的同学他们几乎都有一技之长,如唱歌、跳舞、讲故事等,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就多,胆子也更大,也就更自信。

我觉得现在有些家庭有些极端,让孩子学得太多,孩子没有自己时间,显得疲惫,也不知道哪种活动才是自己感兴趣的。也有很多家长不培养孩子的技能。在电视和游戏上浪费太多时间真可惜。培养孩子技能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应该让他们的孩子有一项技能,否则他们会经历我的痛苦。一句话,课外活动不要太多,也不要没有,适度为宜。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家庭合孩子个性的教育方式。

童年读后感 篇4

1467.COm.CN

我读过一本书,叫做《童年》,童年讲述是一个孩子童年时光。童年经过是各种各样经历。在童年时候,有过好多胆颤心惊事。

也许你童年难忘是缤纷多彩美景,也许你童年难忘是融洽相处朋友,也许你童年有着不为人知,与众不同一个个秘密,他们都值得你去细细品味,深深回忆。而我童年难忘则是一本书,一本引我走向知识海洋少儿经典科普读物。童年告诉我们,童年时光是最无私。尽管他们事业不同,所处时代与国家也不同。但在他们生活中,童年中,他们在肉体与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杰作贡献了毕生精力。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总会有险阻,童年生活是快乐,但生活中也充满了贫困,孤独与辛劳。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我认为英雄伟大不在于他体魄,而在于它心灵与品格。我认为唯有真实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唯有与苦难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命运。因此伟人们生涯往往就是长期受难,他们身心遭受悲惨命运折磨,然而正是忧患造就了他们伟大。

如果说我童年是一杯茶,那这本书就是茶清香,如果说我童年是一盘棋局,那这本书就是那个至关重要棋子,如果说我童年是一张蜘蛛网,那这本书就是网中心点。童年已成细雾,成淡淡影子,可这本书,会被牢牢锁在我记忆深处。

人生最难忘就是在童年,童年是最纯洁,童年是光明,童年是有意义。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童年。读完这本书,才知道童年是最真实,没有心机。我真被童年所深深吸引了,好似就快融到那一片童年草坪上,尽情歌唱,没有任何烦恼。去享受童年快乐与幸福。

现在细想起来,童年就似一本打开书,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因满足了愿望而高兴,也会读到遇到不平而气愤,还会读到因受了委屈而伤心。你会读兴高采烈,也会读神色黯淡。你会因读到精彩处而大声叫好,也会因读到惊险处而大惊失色。而现在,童年正在离开我,书纸张也因此而渐渐变黄。被功课这座山压得直不起腰我们,只能在梦中,慢慢、慢慢咀嚼这书中文字。

最后,好好将握你童年吧,别让这本书留下空白,留下遗迹。

童年读后感 篇5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著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等著作。近期阅读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对即将走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的我来说,这本书的确激发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思考。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完完全全变了模样。本书以批判的方式,阐述了技术和媒体对儿童本质上的侵蚀,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能完全认同书中的观点。

书中就媒体和技术对儿童的影响,大多都指出的是消极的方面,采用的也是抛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而后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书中大量的例子发人深省,让我不得不开始对信息化社会对不同人,尤其是儿童的影响产生多多少少的思考。的确,在成长过程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现在的儿童与过去的差距甚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环境的改变。

作为80后的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也还尚且对捉迷藏这样的游戏着迷。每天的盼望还是集中在放学的傍晚,能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相约玩玩类似的游戏,我们把小小的脑袋凑在一起,看蚂蚁搬家,玩过家家。生活在农村的也大抵对爬树、玩泥巴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如今,还在上小学的表弟竟开始玩起了**聊天及一些甚至连我们都很少接触的小型网络游戏,现在的孩子们在聊天中更是就网络游戏、动画视频等侃侃而谈,甚至是从他口中,我才知道了摩尔庄园、《海贼王》等。这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我们也是截然不同的时代产物。

十分同意《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谈到的观点,童年与婴儿期不同,童年是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的确,在怎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就会有怎样的童年。对此,我竟有种无奈感,毕竟,对于这种童年经历的变化,我们所能改变的也很少。人是社会的人,身处在社会环境中,被社会环境影响也是必然的,而社会环境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并非三两个人或者三两本书、三两天能够改变的。

当80后渐渐成长起来,对80后的看法,社会的声音从批判到怀疑再转到肯定。生于80末的我们的确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初期发展阶段中,生于非常尴尬的夹缝中,我们总是接触突如其来的新生事物,比如QQ的迅速兴起,3G手机的蔓延,网络论坛bbs,网络文学,玄幻小说,MP3、MP4、MP5等。我们享受了第一代彩色电视机,但我们至今还在回味那些养过的金鱼,种过的小花。小学毕业的时候,家里的电器渐渐地换了,没人再用录像机,都换VCD和DVD。我们是最后一代还听说过《水手》的人,也见证了QQ的泛滥,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泛滥,同样我们也见证了百度、阿里巴巴、谷歌等网络巨头的兴起…

如今的我们,每天习惯于依赖媒体的生活,网上聊天多余见面交流,网上购物取代了花大把的时间逛街。然而,每当回首童年,我们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些类似嫦娥奔月的传说,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童话,我们怀念的依旧是童年里永远都玩不腻的躲猫猫,永远也爬不完的树。那么试想,如今的新一代真正逐渐成长起来之后,他们回忆的是什么呢?是媒体上无数堆叠的"很黄很暴力",还是他们整日整日沉迷的网络游戏,亦或是无数"凤姐"、"神马都是浮云"等这一时代的产物。这就是变化,现在的孩子不会再期待每晚父母在床边讲的童话,而是越来越多电脑前的消遣。

《童年的消逝》中说,十五岁的女儿和母亲同时出现,人们感叹母亲同女儿一样年轻,也感叹女儿同母亲一样成熟,究竟是成年的消逝还是童年的消逝只是提问方式的不同。对这个问题,我还是坚持童年成人化已婉然成为一种趋势,直接点讲,这就是童年的消逝。

媒体对于儿童的影响,对童年的消极作用已经显而易见了,作为教育技术大海里的一条小鱼,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不得不去省视媒体对当代儿童的影响力,媒体带给儿童的,究竟是不是儿童应该从媒体那里获得的。当部分教育技术人一味探索着技术的发展,强化技术在教育中的种种好处,夸大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优势作用时,是否也是时候停下来,改变运用技术实施教育的方法了呢?当网络日益普及,网络资源日益强大,或者说网络信息的鱼目混杂,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却并不能根据所需及时的从这庞大的信息空间中提取资源,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相反的影响。当我们的初衷适得其反,不能不说,这就是将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悲哀。孩子们的童年被技术的发展所吞噬,这是儿童的莫大损失,更是时代留下的最大遗憾。

我不像书中作者那么决绝,一口认定媒体的存在就是让孩子们的童年渐渐消逝的唯一原因。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媒体对孩子们成长的负面影响,才让孩子们变得成人化,不再单纯可爱、浪漫天真。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大抵概括了技术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就是研究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定好自己的位置,对网络信息有所取舍。然而,对于孩子们童年的消逝,身在圈里的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利用可利用的手段让孩子们的媒体学习环境变得单纯,让孩子们在技术的冲击下仍有纯真的童年。网络、技术、媒体都是我们需要的,但这些仅仅是工具,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的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研究性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的。

童年读后感 篇6

童年的读后感范文集合

【篇一:童年的读后感200字】在浩瀚的文学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出自于大作家高尔基的笔下,它就是人尽皆知的——童年。我读它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情感。有对下面情节发展的期待,也有对“阿廖沙”悲惨的生活而感到一丝丝的怜悯之情。整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的对旧社会的不满和自己生活的悲惨。但是我最喜欢的情节还是“阿廖沙”爸爸去世的场景、因为那一段运用了许多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当时悲凉的气氛。这样的方法我们要多学习学习。以后要多读书,要多读好书,多运用里面的描写方法,让它变成自己心里的东西。【篇二:童年的读后感200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童年。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但是高尔基的童年却是与众不同的。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改嫁了,一直跟着外祖父生活,可是外祖父的脾气非常暴躁,经常发脾气,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高尔基在11岁那年离开家里自己去谋生。想想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精心的呵护下成长,还有学校老师关心培育着我,我真的好幸福好幸福!高尔基经过刻苦的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我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加倍努力,将来一定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篇三:童年的读后感200字】我觉得高尔基的童年很悲惨。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外祖父特别暴躁、自私、贪婪,他常常毒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打得头破血流,他们还常常折磨自己的妻子,二舅舅雅科夫还把自己的妻子活活打死了,因为外祖父家里不喜欢聪明人。两个舅舅特别狠毒,让“小茨冈”背沉重的十字架,把“小茨冈”压死了。高尔基在黑暗、堕落的家庭里度过了他的童年。高尔基并不像两个舅舅那样不劳而获,争夺外祖父的财产。反而成长为一个正直、勇敢、坚强、自信的人。我要学习高尔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做一个善良、正直、坚强、自信的人。【篇四:童年的读后感200字】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贫苦吗?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是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高尔基从七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了奶奶生活,别了小孩都有新衣服,他没有,他有的只有几件打满补丁了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而是努力得更读书,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了道理: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篇五:童年的读后感200字】今天,我读完了《童年·大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的童年部分。我感觉高尔基的童年很凄惨,三岁时他的爸爸就死了,他跟着母亲去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家有两个舅舅,还有一些雇工、房客,外祖母对高尔基最好,经常给他讲故事;高尔基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人,后来好朋友“小茨冈”死了,高尔基的妈妈三十五岁时也因病死亡。高尔基的文章写的很好,里面塑造了很多人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俄国旧社会的一些社会现象,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他的写作语言既通顺又流利,好词好段很多,很值得我们学习。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很累,速度很慢,没有兴趣,后来读多了,感觉越读越轻松,有空时我想把这本书再读几遍。【篇六:童年的读后感200字】今天,我看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是一部高尔基写自己童年的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小主人翁阿廖沙痛苦的童年打动着我:他四岁丧父,跟随母亲带了外祖父家,但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还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从这些神话故事中也教会了他要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我为自己而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回家有热腾腾的饭菜。我会继续看这本书,把它看完。【篇七:童年的读后感200字】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假期的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的字体忽起忽落……这本书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所以,他的这种坚强不屈,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克服苦难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篇八:童年的读后感200字】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假期的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的字体忽起忽落……这本书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童年读后感 篇7

【篇一】

我在假期里有幸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的断面。

本文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后被接到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和两个舅舅都是性情暴躁、乖戾、贪财、自私的人。他的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毒,连小孩也热烈的参加了一份。两个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每天打得头破血流。他们的妻子和徒工也被他们害死。阿廖沙每天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只有他的母亲和外祖母疼爱他。这本书奖的就是阿廖沙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事情。阿廖沙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时,虽让他在黑暗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是他并没有被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反而他锻炼成长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我想这与他的顽强毅力是分不开的,难道他的这种品质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点困难就害怕,就知难而退。就拿做题来说吧。每次一遇到难题,只是泛泛的看一眼就说不会,而没有仔细去理解它。最后,不是抄别人的,就是扔了不做。那时,我们为什么不去想想高尔基小时候呢?他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我们为什么不像他学习呢?

《童年》这本书主要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俄国几十纪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征,鞭打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我想我们应该庙是那些卑鄙的小人,而尊重正直善良的人,最后我要说的是:“黑暗终究会过去,我们向着光明而奋斗吧!

【篇二】

我仰慕高尔基的《童年》很久了,今天终于有机会读它,真是很高兴。将全书读完,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是一本伟大的书,既充满黑暗,又能看见光明,在冷酷无情中又看到人性的光芒。

此书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片断。

一直读下去,我进入了一个黑暗但又光明的世界。读到他的外祖父如何贪婪、残暴,有一次竟将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大病一场;还曾疯狂地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皮里;他的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把阿廖沙的爸爸推进冰窖里,还残无人性的折磨自己的老婆,害死徒工小茨冈。他们冷血得连禽兽都不如。

我认为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一个阶段,可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我不禁感到我比阿廖沙幸福多了。他的童年充满黑暗,而我童年时,外祖父和舅舅可疼我了,常常买糖果给我吃,和我一起玩游戏,还带我到郊外游玩,快乐极了。我为他感到心疼和同情。

正当阿廖沙处在困境时,终于出现了缕缕阳光——他的外祖母,她经常讲正义和光明的故事给他听,像个天使般引导他走向光明。正如文中写道的:“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她给予阿廖沙知识和战胜黑暗的力量,给予他迎接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使他成为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读完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我现在才知道我的童年有多幸福,父母的疼爱、良师益友、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的童年充满快乐,使我健康成长。于是我明白:我要一边享受童年快乐,一边认真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和智慧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满更幸福的生活。

童年读后感 篇8

暑假里,我和儿子一起读了谭旭东的儿童散文《童年的月光光》,读后受益匪浅。

打开这本书,首先被优美、纯正的语言所吸引,一个个童年生活的场景写的是那么逼真、形象,仿佛把我又带进了自己的`童年,让我身临其境。这本书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童年的月光光,一是书的气息。

在第一部分童年的月光光里,所描写的童年的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真实、朴实。让我情不自禁地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家乡的后面有一座山,山上最多的树就是柏树。山坡上是我们的乐园,在那里,我们捉蛐蛐,逮蚂蚱,山坡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

最有趣的是去山坡上摘酸枣。山坡上长了很多很大的酸枣树,从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结青枣,我就盼啊盼啊,什么时候枣子才能变红?有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真慢,终于等到枣子熟了。一粒粒的红枣子在太阳的照射下像一颗颗红宝石。我摘下一个尝了尝,啊!真甜!有时候,一棵酸枣树上的枣子有红的、青的、青里透红的,非常诱人。越是陡峭的山坡上,酸枣树结得枣子越大越甜,摘得时候就越费力。酸枣树上有刺,不怕被扎的危险,想要去摘,总会得逞。

如果运气好的话,一上午能摘一小塑料袋,算是自己以后不错的零食了。那时,我们姐妹三人摘了很多,把它放在玻璃瓶里,倒上一些酒,制成酒枣,留着冬天吃。现在想起来,嘴角里还会流出口水来。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

在第二部分书的气息,作者描写了自己读书的方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书的喜爱之情。在这纷繁嘈杂的时代,静下心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像吃饭刷牙一样。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发现一个美丽的世界,还能教会人审美。让我们一起多读好书,享受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开启一次文字之旅。

童年读后感 篇9

我举杯祝贺无忧无虑的童年,就像冬夜的星星,五月的晨露。这是美国作家奥·霍姆斯在《男孩们》这本书中一句知名的话。的确,我们的童年正如福尔摩斯所说,无忧无虑,充满了纯真和天真。

但这位作家的童年却与我们的童年有点不一样的味道,他的笔名叫做-------马克西姆·高尔基译为“最大的痛苦”。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童年》,一起品味那不一样的味道。

这是一本自传,讲述了一个孩子受苦受难的故事。小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其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小时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每天都要受到祖父的鞭打,接下来遭遇了母亲的再嫁,两个舅舅家产的争夺,使得祖父卖掉房子,在一个狭小空间中生活,每天阿廖沙还要捡垃圾换取一点生活费。

最终,在他母亲去世后,一个走上了社会。那时,我们还依偎父母的怀抱中。

看完了全书,心中不由得出现一丝疼痛,我们的生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被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着。而阿廖沙却说“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痛苦-------是节日,火灾-------是乐趣,在毫无表情的脸面上-------伤疤也是一种修饰······”同样是灾难在我们的眼里是恐怖,是逃避,万一留下伤疤那是一辈子的不幸;而在阿廖沙的眼里确是节日,是一种乐趣,连伤疤也变成了修饰。可见,这两个时代是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是不同的,两类人是不同的。

比起阿廖沙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痛苦”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社会的不公,其实我们就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啊!

这本书,告诉了我幸福是什么,我们能出生,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就是幸福;我们四肢健全,身体健康,能看见一切美的事物,能聆听一切感动的声音这就是幸福;能有许多园丁为我们浇水,为我们施肥,这就是幸福;能和同学在一个教室中学习,一个教室中欢笑,这就是幸福!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其实幸福又不是如此呢?

《童年》即使是“黑色的童话”但我想它带给了我们“无边的幸福”也带给了自己“绚烂的回忆”此刻,我们都在幸福······

童年读后感 篇10

本书共分两部分,分别是“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作者提出了“什么是童年”,“童年是怎么产生的”和“童年是怎么逐步消逝”等问题,通过教育,阅读能力,家庭,羞耻心,媒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童年的消逝。本书中波兹曼认为,童年理念存在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一、教育

作者指出,希腊人为我们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虽然在希腊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希腊文学作提及儿童的部分几乎没有。由此可见,希腊人对儿童这个名词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但是,尽管这样,他们对教育的热心使得儿童这个角色具有了一点特殊色彩。

而罗马人借用了希腊的教育思想,它提出了童年定义的部分含义。他们发展出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他们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概念联系起来,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在中世纪,由于社会条件,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这就让当时的很多成人不能对儿童投入过多的感情,所以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导致了中世纪童年不存在。

二、阅读能力

在印刷时代,为了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宣传出去,许许多多的人需要有读写能力,因此,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正如书中所说“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童年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然而电视等媒介出现后,虽然人们在电视上听的到语言,虽然语言有时也确实重要,但是图画在主宰观众的意识,传播才是最关键的意思。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人们是在看电视。人们不阅读电视,也大会去听电视。

三、羞耻心

早在罗马时代,古罗马的修辞学家昆体良就写过一篇出色的探讨教育的文章,他谴责同辈们在罗马贵族儿童面前所表现的无耻行为。同时,他还说,羞耻的概念部分在于相信有秘密存在。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定义,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在中世纪,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在中世纪人的心目中,玩弄儿童的生殖器官是一种广泛传播的传统,但是,在今天,这种传统可以让你做30年牢。”

在人类文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羞耻心。但是,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元论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刷赋予了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但是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但是,印刷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家长和学校仍可以通过控制儿童所读的内容来保持这种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距离。直到现在,儿童与成年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还是成人拥有据信是儿童不易知道的信息。然后在儿童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我们分阶段向他们揭示成人的秘密(如性秘密),至“性启蒙”为结束。

但是,电子媒介的出现,尤其是电视,它使家长没法监督和控制孩子来获取信息。因为电视是不区分“成人”和“儿童”的;因为电视不能像书本一样,被藏在柜子里或者放在架子上束之高阁,让儿童够不着。电视的符号形式在认知方面是毫无神秘可言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四、家庭

随着童年的形态变得具体起来以后,现代家庭的形式也渐渐开始成形。家长的期望和责任变得越来越重大,而且含义也越累越丰富,因为父母演变成监护人、看管者、保护者、养育者、惩罚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

成人之所以会被儿童崇拜,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电视等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电子媒体肆无忌惮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它已经对成人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五、媒介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本得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当然语言也可以。这一媒介的出现,使得读书能力成为成年的必备条件,也成为了儿童与成年的区别之一。

后来,电报出现了。电报是第一个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人体速度的传播媒介。电报面向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人。但是不同于报纸,它的信息没有可以辨认的来源。因此,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慢慢地,电报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电报开始改变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

再后来,电视出现了。以前,由于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阅读态度”,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不同年级的儿童阅读不同等级的书。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仅在儿童和成年之间,甚至在年幼的儿童和青少年之间,也竖起了屏障。然而,电视的到来,使这个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崩溃了。儿童和成年人具备同等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电视开始侵蚀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另外书中提到了一个现象——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举个例子,“在过去的10年里,童装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毫不含糊地被认作是‘儿童的’服装,现在已经基本上杳无踪影。12岁的男孩现在穿三件套的套装去参加生日聚会,而60岁的男人则穿牛仔服去参加生日聚会。11岁的女孩穿高跟鞋。……人们在纽约和旧金山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成人妇女穿着的小白袜子和仿儿童式的放口系带鞋。自16世纪来通过一招的方式来辨别儿童的方法已行不通了。随着儿童概念的减弱,童年的象征性标记也必然随之减弱。”因为媒体的发展,成人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不加制约地将所有信息都强加给了所有人,童年不复存在,技术打破了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不仅带来了成人化的儿童,也催生了儿童化的成人。童年一些独有的东西已经商品化、品牌化,它的享有对象不再仅仅限于儿童。以“童话”的变化与发展为例,童话原本是儿童的读物,但是童话的传播和包装形式随着媒体的进步发生了改变,由此童话的性质也已经发生了改变。黑色童话和暗黑童话电影的产生就是很好的例证。

童年读后感 篇11

与大多数人一样,刚刚冲破梦境闯入未知现实的阿廖沙也有着好奇、率真、渴望爱的孩子的天性,但他生来就不能用此种天性获得什么以铸成一段乏有遗憾的童年。

丧夫之于人来说是一件终身痛苦的事儿,但对于阿廖沙的悲惨童年来说,也只能算作是一个开始。起初的他未尝痛苦,也便不知何谓痛苦。

随后阿廖沙进入外祖父的家庭时,外祖父曾兴办的染坊业已开始衰落,两个自私自利、凶狠残暴的舅舅,首先打破了和谐的气氛,好似前一夜温馨和睦,后一天支离破碎,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不断争吵、斗殴,外祖父也因家境不景气而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的感觉;很快外祖父在阿廖沙心中虽严厉却慈爱的形象一件事而扭曲了,阿廖沙犯了一件换做是谁都能被父母原谅的错事,然而外祖父却发了疯般地打他,直到没有知觉,于是阿廖沙病了,

正所谓人生苦短,凡事都有对立面,在他卧床养病期间外祖母慈爱、善良的形象深深刻在他的心中,这让阿廖沙那颗刚入世便要经受折磨的心,受到很少且珍贵的温暖,但事情并非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外祖母相信善会战胜恶,这给了阿廖沙性格上很大的影响,这个家庭每天除了斗殴,仇恨和残酷以外只剩下外祖母以及阿廖沙两个人,阿廖沙的母亲因不能忍受这种生活而离家出走,于是阿廖沙开始踏入真正失去双亲、仅一个人疼爱的生活,从此适应了比其他人更专注于观察人的脸色已生活的日子,学会了尽可能的从哪怕只有一个地方吸取爱和支持以抗衡近乎覆盖他的世界的残酷无情、冷漠不公。

阿廖沙的童年相对于那个“悲惨”的标准,比现今更低的时代的其他困苦童年,还要多出一份值得深思的东西,人之所以能对周国平所言的“真性情”行事,是因为人衡量事物的标准中“利”重于“趣”,即富裕、功名重于舒心、愉快,可不必多说也知道阿廖沙对于自己人生撑过这一段困苦时期后的“利”根本一无所知,就好像不知道悲惨何时结束,幸福何时开始一样,也就是说,在阿廖沙有毅力撑过困苦时期的因素中,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的成分占极少数,那么阿廖沙衡量事物的标准中也就不存在“利”或“趣”两种现今较普遍的衡量标准,在他童年的坚强、不屈的背后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就是“善”,此处的“善”并非观过生死后落泪的善,而是一种基本上只存于未经世事的孩子心灵中的衡量事物的底线,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善”要么淡泊了,要么就是被“利”几乎完全代替了,

这种世界观的培养与他的祖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边是非人的虐待、完全不依理的不公,另一边只是一位年长的慈爱祖母的关心和疼爱,为何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的“善”不能像阿廖沙一样不被一点点的代替?很显然我们所受到的爱要比阿廖沙多得多,

但这即使是问题所在,在一个很多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百般的深思的孩子心中,所面对的不顺心和困苦和爱只有符合两个标准才能令孩子保证“善”的完整,第一,困苦首先要比爱多得多,让人首先适应今后如此这般思考问题的环境,即使形成一个初始状态的环境;第二,爱要真诚,真诚的爱并非无微不至的溺爱,也并非父母深沉的严爱,而是一种符合标准——有对”善”的正确认识的爱,如此在第一个初始的对事的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就会使人愈加适应此种形成形成态度的过程,愈加使“善”不受到侵蚀,阿廖沙与其祖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在衡量事物的标准之中有了这种“善”,人们在想事情时才不会仅仅只想到顺心或利益,而是多出了一种孩子天性中的事物最基本的认识——符合“善”与否,简言之,也就是是否满足了良心的需求。阿廖沙正是因为有“善”的态度,才会在慢慢适应的过程中不因挫折的过多而屈服,因为阿廖沙对父母,以及所有关心和爱自己的人的姑辜负,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就是对自己未来美好人生的抛弃,这绝对不会是一个有“善”的态度的人所能接受的。

所以我之所以佩服、崇敬和欣赏阿廖沙这样一个人物,是因为阿廖沙的人生态度,就是我所追求,所努力的,也将会是所有人所向往的目标。若能以此种态度行事,多出来的就是对自己的珍惜,对父母的感恩,进而就有了对自己所想要的能够满足自己,并报答父母的人生的规划,也就不会出现“不能做事于该做之时”的情况,人人也就都会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不会因“善”的被侵蚀而从此摆错方向,脱离正轨,走向没有伟人问候的深渊,才能拥有一段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