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观后感范本。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或许"陶行知观后感范本"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陶行知观后感(篇1)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看了在这个故事里,我对“我班王志浩和王晖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我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生活中淋漓尽致地体现。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我在教学实践中觉得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陶行知是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陶行知观后感(篇2)
教育是不均衡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教育。穷人家的孩子能勉强接受完学校教育就已经不错了。
越来越少的农村子弟考入名牌大学。这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家长的教育观念差异很大。孩子们越穷,就越依赖自己。因为父母没有时间考虑教育,他们的精力就在于如何生存。
有的是真的很贫困,有的却是精神上的贫困。明明不愁生活。他仍然致力于赚更多的钱,并认为教育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这样一个家庭的孩子要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把自己拉到更高的水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大多数孩子做不到。
他们要么堕落,要么平庸。出彩者寥寥。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父母教育观念,不同的孩子。
有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所以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别人成为朋友,受到良好的熏陶。而优秀的孩子家长却避之唯恐不及,怕其他孩子身上的坏毛病牵连了自家的孩子,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试想,如果这个世界真如陶先生设想的那样,已经拥有知识的群体主动的将知识散播开去,人人都做老师,人人都去力所能及的传递知识,那么将没有无知之人,没有好孩子与坏孩子。每个人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抓坏,也不必指望别人的孩子会救自己的孩子。如此,可谓真真的实现了教育的“大同”。
虽然这个梦想现在似乎遥不可及,但谁知道岁着时间的推移,下一刻会迎来怎样的世界。心怀美梦,有何不可呢?
陶行知观后感(篇3)
名著《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提要:实践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阅读更多的教育著作,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最近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在书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思想的激荡;随着家庭生活和工作的日益繁忙,我几乎没有时间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深入反思。通过学习,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行为,提炼出许多不成熟的观点:专业发展的困境、教育理论的薄弱、缺乏书面表达,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为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一、实施爱的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爱的情感,帮助他们塑造个性。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性的基础,仁爱他人、爱国情怀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2、 生命教育的实施:陶行知的生命教育理论有着深刻的内涵,生命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主张生命是教育,是教育的内容。
他的生命教育在内容上是动态的,随着环境和受教育者的不同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学生不仅开阔眼界,书中的知识生动活泼,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和学习。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
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3、 实践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理念。只有把它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方法,才能实现。但在教育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方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课题,是创新型教师和专业发展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是教师,也是普通人,从事的却是神圣的事业,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作为教师要看大局,放眼长远,时刻认识到肩上担负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还应不断学习,思考。要有海纳百川的知识容量和百川归海的心胸,相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会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以思想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质量,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于
陶行知观后感(篇4)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他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两只口袋》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读者。该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不仅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指导,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人生的启示。
《两只口袋》由陶行知在1939年所著,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的儿童读物。整本书以两只口袋为主线,通过描述两只猫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探讨生命、性格等方面的问题。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而教育者应该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启示。
在书中,猫妈妈的两只口袋分别装着“赞美”和“责备”两种石头。赞美石头是光滑的,责备石头是锋利的,每当猫宝宝有所作为,那么就会从猫妈妈的“赞美口袋”中拿出一颗石头来表扬猫宝宝,反之亦然。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生命中每个人都会拥有好与不好的两面,我们需要在正确的时候选取相应的面去面对。
另外,在书中,猫妈妈用赞美来引导猫宝宝成长。赞美的感觉会让人兴奋、自信,而责备则会引起自闭、失落的情绪。陶行知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表明了他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个体”教育理念。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孩子们会有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更加独立,更具有创造力。
此外,书中也展现出了小猫宝宝的勇气、坚韧和耐心。在不断获得妈妈的赞美时,小猫宝宝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迎接着困难和挑战,而他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机会,走向成功。这个故事诠释了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遇到的艰难时刻是可以克服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争取更好的结果。
总而言之,《两只口袋》向我们阐释的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有益的人生态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价值和深远的,它启发了很多教育者的心灵,并激励着他们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贡献。无论对于家长、老师、还是孩子们,这本书都是一本非常受欢迎和有益的读物。因为它是教育人的,同时又充满着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对人性的理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每个人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如何成长和变得更好。
陶行知观后感(篇5)
奉献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他放弃了许多个人成功的机会,毅然来到了人民和儿童中间。他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们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必须依靠教师来完成。没有一点奉献精神,老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老师。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中是老师的职责。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学***奉献、学***无私、学***无畏,学***无悔与时俱进是师德的发展陶先生不断提出:要与时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做一名好教师;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途径,实现对学生有影响的师德。
教师的好学与上进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影响力,陶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我想好学的教师最重要。
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的不断发展,学生才有不断发展的力量。今天的老师,除了努力向师风师德中提倡的好老师标准敬业乐业、勤学进取无私奉献要求自己外,我觉得还要增加的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思想、能力和责任感;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师的职能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每个孩子认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任何工作和环境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有条不紊地工作。
孩子有语言学***佳期,老师也有出成绩的最佳时段。面对每一次挑战和机遇,都会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准备。当然,外表直爽的我还是需要支持和鼓励。
(责任编辑:齐老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6)
四块糖的故事让我敬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我曾经看过陶行知先生说过关于“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找到犯错误幼儿身上的几处优点,把糖“送”了出去。
第一块糖,按时到陶先生办公室的,守时。
第二块糖,叫住手就住手,听老师的话。
第三个糖果,帮助女学生,反对不公正,有正义感。
第四块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在这样的“优点教育”之下,幼儿能不进步吗?陶先生在一件小事当中,找出幼儿这么多的优点,可见他时刻注意进行“优点教育”,扩大他们的优点,而不要只看到幼儿的缺点,而忽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的老师抓住幼儿的缺点,大做文章,这样就不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
优点能促成一种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点越来越大。一个孩子的优点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可能在自己的优点之处有一番大作为。
在我的教育中,孩子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任何伟人都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幼儿。作为教师,对幼儿的爱首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幼儿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幼儿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爱也应体现在对儿童学习、思维和生活的全面关怀上。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幼儿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幼儿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幼儿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陶行知观后感(篇7)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就是教;从师生关系看,做就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
“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命教育作为衡量教育、学校、书籍乃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行知观后感(篇8)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80多年前提出和研究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最新思想。看一看我们的语文新课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细细研读,这些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民主是创造的最好条件。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我琢磨了这几点,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内容:
首先,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 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责备、批评和抱怨变成激励、赞扬和鼓励,那将是另一种情况。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以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思考、自主实践、活泼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独立、生动地发展自己,促进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成长,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得到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教育感染力。教师是社会生活的一员,其职责是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但其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有限。只有不断学习,放眼世界,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专心学习,提高素质。
另一方面,学生是生气勃勃、走在时代前列的新鲜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做以人为本、民主的教师,营造和谐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用真挚的教育之心,在实践中慢慢诠释陶行知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
”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
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有效性的教度看: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命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亡教育。生活教育是在从生活实际出发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单纯的知识教育是对立的。
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人生教育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了我一点震撼,既震撼了他的精辟和深邃,也有些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命即教育”并不意味着“生命即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存在。生命教育源于人的生命,并随着人的生命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教育是在各种生活中进行的。
第三,“生命即教育”是一种与生命相一致的终身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
杜威的“教与做合一”的“做”与“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的“做”是指“努力工作”,反对劳苦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
“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
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
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
”“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做中学活动中老师还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结果往往会千遍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例:
在“盐水让胡萝卜浮起来”的实验中,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到胡萝卜在盐水中可以浮起来这一现象,于是让孩子将胡萝卜放进调制好的盐水里,实验结果都一样,实验看似成功,其实不然。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往沉有胡萝卜的清水里一点点地加盐,孩子却有不一样的发现,盐加少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悬在了中间,加盐比较多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浮起来了……于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结论:盐一点点的加入,胡萝卜会一点点地浮起来,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4、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