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拖延症心得(模板8篇)

拖延症心得

发表时间:2024-01-07

拖延症心得(模板8篇)。

在听到一些消息后,我们常常会感到受到触动,可以考虑结合自己的习惯将这些想法总结成文章。通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压力。现在小编整理了一个名为“拖延症心得”的文章,可以点击查看,进一步了解更多新知识。

拖延症心得 篇1

读完《决不拖延》这本书,我觉得感触很深。可以说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是一个良师益友。

它让我意识到“拖延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对自己自身能力的怀疑其实就是自卑的表现,如果我们总是怀疑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学识等自身素质评价过低;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行为畏缩、瞻前顾后,那结果肯定就是什么事也做不成,就会无休止地拖延。自卑的对立面就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走自己的路,别管别人说什么。

它让我认识到了改变拖延习惯的方法:

“三思而后行,一旦决定就全力投入行动”。立即行动,不要为拖延找借口,即使心存恐惧也要做,即使不知道后面的路怎么走也要走出第一步。其实很多我们认为难以完成的工作,只要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在不断的奋斗中一定会得到突破和超越。如果总是畏难而止步不前,那结果将是一事无成。

这本书让我感悟到,成功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从今开始珍惜时间绝不拖延坚持不懈,人生就没有遗憾。

拖延症心得 篇2

阿言的永远下一秒“开始”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你有没有曾经这样过?或许你每天都很焦虑,惦记着要做的事,然后却不停地看网页直到半夜;又或许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能做好,却害怕失败,所以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反而阴错阳差做得比较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和高效率;在最后期限过去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让人很享受。大家先不急着对号入座,先讲个小故事。

(一)阿言是个好同事,踏实肯干,思路灵活,乐于助人,有个拖延的小毛病也无伤大雅。

周一领导交代了阿言周三交一个分析报告,领导简单地讲了一下分析思路,末了告诉阿言这个材料非常重要。阿言发誓一定把这个活干好,虽然周一白天有很多零零碎碎的事情。

周一白天,阿言上午开周例会,下午项目组会议,处理邮件和同事沟通;但这些事也不至于他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但是他的确一个字都没有写。中间他帮后面的同事解决了Excel问题,帮后面的同事合同归档,帮左边的同事写策划案,但是直到下午下班,PPT上还是一个大标题。

周一晚上,阿言转战于微博,淘宝,各大门户网站,甚至他还打了一个国际长途,问一个很多年不联系的朋友什么时候回国。等他收回思绪已是午夜。

周二了,阿言知道快要到截止日期,但依然翻版了周一全天的各种行为,然后到了周二的午夜。虽然他也尝试写,但是按照领导的思路总是理不顺,反复纠结,PPT上只有一个大标题。唯一不同的就是,他突然有了新的思路,磕磕巴巴地写了初稿,虽然和领导给他的思路不同,但他还文思泉涌,四个小时就搞定了。

他躺在床上想,思路总是在deadline(截止时间)才来,果然是个死亡线。但他不知道有些事情和思路无关,只有到了截止时间他才会采取行动。

(二)有一本心理学科普读物风靡了30年,有一个豆瓣上有一个小组每天以30人递增。那本书是《拖延心理学》,那个小组是“我们都有拖延症”。

我承认阿言的故事里面有曾经的我的影子,但是现在已经大为改观。我也曾困惑为什么每次到了半夜12点才回文思泉涌,或许每个月的信用卡账单总有半数会拖到最后一天,或许有些琐碎的事情更容易引起我的拖延。后来我看在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法时,接触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后来发现拖延症不是时间管理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是一本科普类的心理学读物,读起来却妙趣横生,或许看到某些话说到你的心坎里面去了而鼓掌叫好。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三)回到第一小节中的阿言,他会什么会有拖延症。阿言的母亲是有着工人阶级质朴情绪,从小督促我学习,甚至现场指导,经常写完一段当场挨打擦掉重写,他没少挨打。其实许多人的童年都是这样过来的。那时候大多数孩子不会直接反

抗,拖延就成了唯一可以反抗的方式。幼年时代的阿言通过拖延来获得极弱的控制感,以逃避对愤怒和无助感的恐惧。

工作以后,他还是会拖延。有时候拖延的是账单,又是后拖延的时极其棘手的工作。但阿言都因拖延而焦虑,却又在焦虑中拖延,他知道不要这样,却控制不住自己。用书中的观点去观察阿言,需要分析“你的拖延风格”

阿言说,他刷了无数次微博,甚至于两次之间没有刷出新的微博出来。或许是他的工作压力太大,无法集中精力去做这件事情。或许,他以为只是刷微博3分钟,或许一抬头3个小时就过去了,他总在想在看完这个帖子就开始写。他用着事物时钟,而且他不能把它和钟表时间同步。阿言说,他一想到领导的那个思路,他就发现中间好几张数据他无法取出来。他不善于向同事求助,却又不会拒绝别人。而且阿言说,他明明准备写了,却被什么事情打断算后不知所措,或许他有注意力缺失症。如果这个拖延现象只发生在冬天,或许他还有季节情绪紊乱。

有时候拖延从根本上说根本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里问题。从根本上说拖延问题是一个人在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而且阿言拖延症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网络和计算机让我们每周可以工作7天,每天工作24个小时,但是它也会引诱我们每周7天,每天24个小时的拖延着。

向书向别人改掉拖延症的帮助,标志着我们的自我觉醒,对自我有了准确的认知。如果想下力量去改变自己的看书的第四和第五部分,甚至附录中也有一些技巧,帮我我们改变。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拖延症已经很多了,至少我可以把写读后感这件事情在堆积如山的工作中排一个时间出来,在自己没有任何思绪,准备拖延时,阻止自己。再看以前的拖延状态下的自己,会发现自己用拖延来作为处理问题的方式或许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四)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形形色色的拖延根源进行追溯。研究拖延的意义“不在于消除拖延。有时候对一些事情弃之不理反而对你最有利”,书中希望我们能够更加接受自己,享受有自己掌握取舍和的事情。

场景一:将人推向拖延症深渊就是无规律。在外上班而且独居,常常对着黑乎乎的屋子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经常衣服都积累一周用洗衣机洗,一周擦一次地板,闲暇时陷在网络中不能自拔。尤其周末非常明显,宅得发霉。

解决方案:建立生活的秩序感。

每天早上7:00起床跑步20分钟,8:00之前到公司去吃早饭。早起跑步主要原因是强迫自己早睡,如果有一天放纵自己太晚睡觉,那么当天跑步几乎还是需要完成的。给自己挑选一部美剧共有8季,共计120集左右。基本上每天看一集,周末可以看2-3集。回家后第一件事情打扫卫生洗衣服,然后看书,到了22:15以后可以自由看电视,23点准时睡觉。

场景二:工作以后,压力释放速度赶不上积攒速度,长期的紧张感让自己无所适从,而且可支配的个人时间很少,逐步发展成晚上总是沉迷于网络或电视剧。比如说看四天能够看掉一部20集的电视剧,看时总是满心愉悦,过后总是自责和反省,自责时觉得前途一片灰暗,压力更大。

解决方案:执行10000小时梦想表。

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使用计划表,每月根据执行情况进行打分。直接管理每天的时间使用。每个月计划阅读3本书,每本书350页左右,为确保阅读质量需画思维导图或写读后感。阅读的书内容是宽泛的,但是需要通过自我阅读申请,只有理由得当才能进入阅读计划,书籍管理、科学、文学比例为1:1:

1。开始因为几次晚上加班到22:00,回家后只能洗澡睡觉,影响当天的阅读计划。后来调整为中午休息15分钟,剩余大约1个小时可以看书。这样也能不影响晚上看电视剧。

场景三:常常问逃避的是什么。这个月写了三次PPT材料,最多一份写了30张片子。在最开始接受任务的一刻就很想逃避,因为以前总是在晚上开始写,而且工作日琐碎的事情常常会把刚刚有的思路打断。但是这次全部都在工作间隙完成。

解决方案: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自己真实的担心是思路不清晰,材料写完了无法得到认可,需要重写。在上班时间,我抽出宝贵的30分钟去思考怎么写,列下提纲,并得到领导认可。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将一个30页的PPT分解成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个目标是在半个小时内把第二部分的2-4节写完,这样在工作的间隙将整个材料写完,大约花了3个小时。后来花了2个小时去确认细节。我甚至于在第一页没有仔细看写下的四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后来的2个小时内仔细思考。

我试图像梁文道先生开卷8分钟里一样,通过短短的一篇读后感分享这本书,但这还是不能还原整个书的全貌,或者帮助需要的人改掉拖延症。希望大家能够读一下这本书,开始一段新的历程。

拖延症心得 篇3

通过读《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使我对拖延心理有了更多的认识。我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因为懒惰,恐惧造成的,如今看来,它的形成并不简单,它是由心里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拖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办事效率低,总在最后关头才把事情做好,这些都是我们所痛恨的,于是,这本书里给了我们许多方法,让我们去勇敢地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为成熟。

战胜拖延心理最关键的是正确地面对它,了解它。书中这一段话写得很好:如果你决心不再拖延,直面恐惧,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不够完美,你会怎么?成功对你来说有什么危险?认清自己的局限又有什么样的危险?如果你做了一个承诺,你真的会被困住吗?如果你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会怎样?谁说如果你按照别人的时间表做事,你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你可以着手开始做一些治疗拖延的事情,而先不用顾忌你内心的害怕。就像马克吐温说的:“勇敢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克服恐惧,战胜恐惧。”你必须有勇气放下对拖延的依赖。拖延之所以很难战胜,是因为它保护我们,不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一面,还帮我们躲避内心的烦恼和恐惧。确实,我们总是拖延,很多时候是在逃避心理的不舒服的感觉。书中还说,觉知你的情感,以一种友善的态度观察他们,尝试去理解他们,尝试开始行动,这样焦虑和拖延才不会主导你的生活。没错,我们对我们的情感的认识太浅了,是时候去慢慢深入地了解他们,虽然一些情感会使我们感到不舒服,但我们不能总是去躲避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真实的情感之一,并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只有真正地认识他们,才能认识自己的心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拖延。

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纯地传授拖延心理的相关问题,怎么去解决拖延等,它还提及到了很多心理上相关的问题,这是一个更大的范围,使我在阅读时越发感兴趣,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豁达地接受自己。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最可怕的事情失去全然地接受自己。”这个“可怕”的接受自己的过程——接受所有的缺陷、创痛和伤疤,同时也可以让你如释重负。

拖延症心得 篇4

阿言的永远下一秒“开始”

你有没有曾经这样过?也许你每天都很焦虑,想着该做什么,然后一直看网页到午夜;或者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做得好,但是害怕失败,所以我们不愿意迈出第一步。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做得更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聪明和效率;在最后期限过去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让人很享受。

大家先不急着对号入座,先讲个小故事。

(一)阿言是个好同事,踏实肯干,思路灵活,乐于助人,有个拖延的小毛病也无伤大雅。

周一领导交代了阿言周三交一个分析报告,领导简单地讲了一下分析思路,末了告诉阿言这个材料非常重要。阿言发誓一定把这个活干好,虽然周一白天有很多零零碎碎的事情。

周一白天,阿言上午召开周会,下午召开项目组会议,处理邮件,与同事沟通;但这些话并不是说他一个字都不会写,而是他一个字都没写。中间他帮后面的同事解决了excel问题,帮后面的同事合同归档,帮左边的同事写策划案,但是直到下午下班,***上还是一个大标题。

周一晚上,阿言转战于微博,**,各大门户**,甚至他还打了一个国际长途,问一个很多年不联系的朋友什么时候回国。等他收回思绪已是午夜。

周二了,阿言知道快要到截止日期,但依然翻版了周一全天的各种行为,然后到了周二的午夜。虽然他也尝试写,但是按照领导的思路总是理不顺,反复纠结,***上只有一个大标题。唯一不同的就是,他突然有了新的思路,磕磕巴巴地写了初稿,虽然和领导给他的思路不同,但他还文思泉涌,四个小时就搞定了。

他躺在床上想,思路总是在deadline(截止时间)才来,果然是个死亡线。但他不知道有些事和思考无关。只有到了最后期限,他才会采取行动。

(二)有一本心理学科普读物风靡了30年,有一个豆瓣上有一个小组每天以30人递增。那本书是《拖延心理学》,那个小组是“我们都有拖延症”。

我承认阿言的故事中有我的影子,但现在它改变了很多。我也曾困惑为什么每次到了半夜12点才回文思泉涌,或许每个月的信用卡账单总有半数会拖到最后一天,或许有些琐碎的事情更容易引起我的拖延。后来我看在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法时,接触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后来发现拖延症不是时间管理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这是一本科普类的心理学读物,读起来却妙趣横生,或许看到某些话说到你的心坎里面去了而鼓掌叫好。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这本书甚至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附近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3) 回到阿言的第一段,他会有什么拖延。阿言的母亲是有着工人阶级质朴情绪,从小督促我学习,甚至现场指导,经常写完一段当场挨打擦掉重写,他没少挨打。其实,很多人的童年就是这样的。

那时,大多数孩子不会直接反抗,拖延成了反抗的唯一方式。在他的童年,阿扬通过拖延获得了一种微弱的控制感,以避免对愤怒和无助的控惧。

工作以后,他还是会拖延。有时候拖延的是账单,又是后拖延的时极其棘手的工作。但阿扬是因为拖延而焦虑,但在焦虑中拖延。他知道不该这样做,但他控制不了自己。

用书中的观点去观察阿言,需要分析“你的拖延风格”

阿言说,他刷过无数条微博,甚至两次都没刷出新微博。也许他的工作压力太大,无法集中精力。或许,他以为只是刷微博3分钟,或许一抬头3个小时就过去了,他总在想在看完这个帖子就开始写。

他用着事物时钟,而且他不能把它和钟表时间同步。阿言说,他一想到领导的想法,就发现中间有好几条数据是他拿不出来的。他不善于向同事求助,但他不会拒绝别人。

阿言说,他显然已经准备好写作了,但被什么东西打断后,他不知所措。也许他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如果这种拖延只发生在冬天,也许他有季节性情绪障碍。

有时候拖延从根本上说根本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里问题。从根本上说,拖延是一个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问题,它反映了一个自尊的问题。而且,严的拖延症的加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进步。

网络和计算机让我们每周可以工作7天,每天工作24个小时,但是它也会引诱我们每周7天,每天24个小时的拖延着。

摆脱从书本到他人的拖延,标志着我们的自我觉醒和对自己的准确认识。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书的第四和第五部分,甚至附录也有一些技巧来帮助我们改变。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拖延症已经很多了,至少我可以把写读后感这件事情在堆积如山的工作中排一个时间出来,在自己没有任何思绪,准备拖延时,阻止自己。

再看以前的拖延状态下的自己,会发现自己用拖延来作为处理问题的方式或许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四)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形形色色的拖延根源进行追溯。研究拖延的意义“不在于消除拖延。有时候对一些事情弃之不理反而对你最有利”,书中希望我们能够更加接受自己,享受有自己掌握取舍和的事情。

场景一:将人推向拖延症深渊就是无规律。在外上班而且独居,常常对着黑乎乎的屋子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经常衣服都积累一周用洗衣机洗,一周擦一次地板,闲暇时陷在网络中不能自拔。

尤其周末非常明显,宅得发霉。

解决方案:建立生活的秩序感。

每天早上7点起床,跑20分钟。8点前去公司吃早餐。

早跑的主要原因是强迫自己早睡。如果有一天你放纵自己睡得太晚,那么在那一天跑步几乎需要完成。为自己选一部美剧,共有8季120集。基本上,我每天看一集,周末可以看2-3集。

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洗干净衣服,然后看书。22:15以后,你可以免费看电视,23:00准时睡觉。

场景二:工作以后,压力释放速度赶不上积攒速度,长期的紧张感让自己无所适从,而且可支配的个人时间很少,逐步发展成晚上总是沉迷于网络或电视剧。比如说看四天能够看掉一部20集的电视剧,看时总是满心愉悦,过后总是自责和反省,自责时觉得前途一片灰暗,压力更大。

解决方案:执行10000小时梦想表。

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安排,每月根据执**况打分。直接管理每天的时间使用。计划每阅读三本书,每本书约350页。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应绘制思维导图或阅读后感觉图。

阅读的书内容是宽泛的,但是需要通过自我阅读申请,只有理由得当才能进入阅读计划,书籍管理、科学、文学比例为1:1:1。

一开始,我连续几次加班到晚上22点。回家后,我只能洗澡睡觉,这影响了一天的阅读计划。后来,调整为中午休息15分钟,其余时间约1小时阅读。

这样也能不影响晚上看电视剧。

场景三:常常问逃避的是什么。这个月写了三次,最多写了30篇**材料。

在最开始接受任务的一刻就很想逃避,因为以前总是在晚上开始写,而且工作日琐碎的事情常常会把刚刚有的思路打断。但这次都是在工作之间完成的。

解决方案: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

自己真实的担心是思路不清晰,材料写完了无法得到认可,需要重写。在上班时间,我抽出宝贵的30分钟去思考怎么写,列下提纲,并得到领导认可。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将30页的* * *分解为目标和短期特定的mini目标。

每一个目标是在半小时内完成第二部分的2-4个部分,这样整个材料将在工作间隙完成,大约需要3个小时。后来花了2个小时去确认细节。我甚至没有看第一页上写下的四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再考虑。

我试图像梁文道先生开卷8分钟里一样,通过短短的一篇读后感分享这本书,但这还是不能还原整个书的全貌,或者帮助需要的人改掉拖延症。我希望你能读这本书,开始新的旅程。

拖延症心得 篇5

读书征文来稿格式

作者:中铁六局路桥公司静兴高速公路项目部王晓东

好久没写东西了,因为最近看了一本书——《拖延心理学》心有所触,所以想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写下来。这本书主要是关于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拖延心理学的理解和解决方法。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拖延对我们带来的影响,就我而言拖延对我生活的影响就是我总是回头去做早应该做完的事,这种事情不得不说是一种折磨,但我总是把它理解为一句话——“好事多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的理解完全错了。正如比里博士在书中所说,公式是:自我价值=能力≠表现,而表现和能力之间的中断恰恰是拖延。

因此,要想完美地体现自我价值,就应该摒弃拖延心理,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我们来说,往往不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自己迟迟不愿意面对所要做的事情。而我们面对时所产生的自卑,就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不够多,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就让我们有了拖延这种心理,而当我接触了这本书,我才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书中也提到了**拖延的方法。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生活在希望之中。如:

告诉自己:“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收获什么。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了。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您完成之前专注于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别人的想法。现在他们嘲笑我愚蠢。将来,他们会发现自己总是很愚蠢。

”然后就是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了可操作性目标和实践性目标;将目标分解为短而具体的小目标;实事求实地处理时间,刚开始,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准备。如果可能,分配任务;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不必要的泥沼中。我认为通过这些,我们应该能够避免拖延。

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内心感受和自我心理状态带来的变化。希望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时刻保持清醒,摒弃拖延心理,更好的体现自我人生价值,并且能更好的去胜任分内的工作。最后,愿与各位同事共勉之。

拖延症心得 篇6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花了半小时

严格来说,我算是一名比较典型的“拖延症患者”,经过多年的抗争(至今仍在有意识地抗争),我对于“拖延”从深恶痛绝,到坦然接受,再到有所作为,这是一段将近7年的历程。

如果在七年前有幸读到这本《拖延心理学》,也许抗争的过程会缩短一点,当然,只是也许,毕竟“拖延”这件事不是你意识层面能意识到的。

当百度搜索“拖延”关键词时,有5,390,000个搜索结果,大部分是类似“战胜拖延”等建议意见类的文章。然而,如果并不真正意义上理解“拖延症”是如何产生与运作的,我们的所谓战胜拖延症的行动,大部分将以失败告终,否则为何当今网络三大绝症排名第一的仍然是“拖延症”呢?

一、拖延症是完美主义的外套

拖延症的表象都有哪些?“不想做事情。”那不想做的背后真实心理是什么?

大部分拖延症患者则受“完美主义”困扰——“我不想做事情的原因是怕做不好事情。”而更要命的是,对于任何低于完美主义者理想的事情,他们也看不上眼,于是演变成:我不屑于做。

(画外音:你能你倒是去做做看啊!)

完美主义有三个主要特征:个人价值=个人表现、固定心态、模糊思维。

个人价值=个人表现。在拖延者看来,他们个人价值的体现完全取决于他们的个人表现。对大部分人来说,做错一件事不代表自己的价值受损,而在完美主义者这,做错一件事是对整个人乃至整个人生的否定,他们不允许自己出错,于是,他们的逻辑是“做就有可能会错,而不做就不会错。

”在书中,这种逻辑被定义为“自残”,是一种间接保护自我和自尊的方式:我失败了,但是这是我自愿的。因为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事情在完成之前是零。

(听起来很像二进制程序。)

固定心态。其实固定心态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现实主义心态,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成功只是为了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的聪明才智。

”如果你具有固定心态,就容不得任何情况的任何错误,因为错误是失败的证据,错误说明了你其实根本不聪明,也没有才干。假如你聪明又有才干,不管什么事情,你就没有必要为此而努力;需要努力是不够聪明和才干的证据。部分拖延症患者的确是拥有些天赋,在deadline前夕能完美完成任务,但是也有些拖延症患者,并没有这些天赋,却拥有固定心态,则是将自己作死。

区分你是真的在拖延还是有能力拖延,就是要看拖延背后的情感心理。书中有个概念可以有效打破这种情绪的迷幻:“一件事情是否困难和是否令人厌烦,跟这件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关系,某件事情令你不舒服是因为你将它跟你内心的恐惧或焦虑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你并没有因为拖延而产生不舒服的情绪,恭喜,you got talents!(或者,也可能是麻木了。)

思维模糊。通常拖延症患者的决心是很大的,“我要重新规划我的生活!”“我要把这件事做好!

”“我要……”但是,这种“终点式”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执行力的低下,因为只有“要,”没有“how”,他们往往不愿意去多想怎样做。拖延者需要明白的是,没有人能看到你的内心感受或理解你的想法。只有他们所做的才能被看到。 记住一点:

口吃的人不是胖子,但胖子是口吃的人。

二、拖延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

基于完美主义的逻辑基础,拖延者必然会从外部找出事情没有完成的原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口。第381页列出了许多借口供我们参考。也提到了大部分拖延是因为情绪的困扰,“许多借口都有真实的一面,你很可能真的累了、厌倦了,或者缺乏热情、饿了……但问题是,即便在你的借口中包含真实的成分,借口的真正功用还是想逃避内心的不舒服。

”借口的出现意味着我们正处于选择的路口:可选择拖延,也可以选择行动。记住,借口可以是了解自己对目标感受的一个信号,你是否处于矛盾之中,是否害怕什么,内心是否在反抗什么,是否处于气愤之中?

我们需要明白,克服开始做一件事的反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相反,它是延展我们自身的一种方式,找到借口,然后丢弃它。就跟时下流行的“断舍离”清理法一样,任何你不知道有什么用处或者为什么会保留的东西,都把它们扔掉。借口是一样的。没用,但你为什么要留着呢?

三、“不想拖延”与无法集中

当排除了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和不明所以的情绪烦恼,如果还不能有效对抗拖延症,那建议从物理学角度看看,自己是“不想拖延”,还是“无法集中”。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即注意力缺陷综合症,最主要的症状是频繁地、不自觉地走神。但这并不是说患者不能集中注意力,他们只是不能决定何时何地集中注意力。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能能够集中所有注意力,达到比普通人更高的集中度。对于这样的拖延症患者来说,时间是固定的、可衡量的、有限的,正是令他们绝望的地方,因为没法决定集中注意力的时刻,导致schedule受阻,进而产生拖延。

四、壮士,干了这碗鸡汤!——其实你真的很棒

拖延者能够欣赏别人身上的优良品质,但是却无法珍视自己身上的这些品质,他们认为:他们就是他们所做的事,即上面提到的“价值=表现”的公式。基于完美主义的倾向,拖延者不仅想把事情做好,而且想把事情变得漂亮,所以他们不能把事情做好。

“不要想在你的弱项上表现优异,而要在你的强项中更上一层楼”。书上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虽然很鸡汤,但是是事实。

结论:为什么我也是一个资深的拖延者。。。因为完美主义和我一样,花了半个小时写一个书名,半个月写一篇书评。

嗯,每次想提笔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会写的不够好,进而不想写,反正不写就不存在“不好”这个概念。极力推荐此书,也是因为《拖延心理学》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我的拖延思维,虽然之前的努力不可忽视,但此书的里程碑作用还是值得一提的。

拖延症心得 篇7

通过阅读《拖延是一种恶习》这篇短文,使我认识到拖延这种习惯对我们的危害,也的确是一种恶习,又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工作,有以下几点感受:

1、认识到了拖延对我们的危害

拖延使人意志薄弱,不敢面对现实,喜欢逃避困难,缺乏自信和自律;

拖沓使人丧失进取心,在困难面前拖沓,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拖延使人变得懒惰,懒惰往往都是因拖延而产生,因拖延而懒惰,因懒惰而碌碌无为;拖延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心理承受力弱,受不了刺激;

谨小慎微、多愁善感,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结果肯定就是什么事也做不成。

2、自身本职工作的感受

我自己感觉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存有或多或少的拖延现象,有时现在该做的事,等一会儿再做;今天该做的事,明天再做,反正不要紧,自己为自己找借口;有时过分追求完美,在不同程度上也造成了拖延现象;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认为这个习惯对我们很不利。

三。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改变这种习惯

对每一项工作都要立即采取行动,不要为拖延找借口,因为这是你的工作,你总是必须这样做。

选择了这项工作,就要做好,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工作,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做好它,把它当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完成,那你一定会取得业绩的。

实施愉快,只要我们相信社会是公平的,并有良好的心情找到工作的乐趣,任何麻烦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今后我要努力做到:“今天的事情不要等到明天去做,明天的事情,今天要去想”!让拖延这种恶习远离我们吧!

市场部2007.8.1

拖延症心得 篇8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